鲁迅的妻子是许广平,还是朱安?

2024-05-07 04:40

1. 鲁迅的妻子是许广平,还是朱安?

鲁迅的原配夫人是朱安,第二任妻子是许广平。
朱安,鲁迅的原配夫人,1878年6月生于浙江绍兴。祖上曾做过知县一类的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朱安,虽然识字不多,但是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待人厚道。
因为鲁迅是长子,自从鲁迅父亲去世以后,鲁迅的母亲就开始为鲁迅的婚事操心。老太太喜欢朱安听话顺从的品性,决定娶来给自己的大儿子鲁迅做媳妇。
1901年4月3日,鲁迅母亲在没有征得儿子同意的情况下,贸然去朱家“请庚”。结果在两个年轻人根本都不认识的情况下,由双方父母作主,定下了决定朱安一生命运,并给鲁迅和朱安带来痛苦终生的婚姻大事。
许广平(1898~1968),笔名景宋,广东番禺人,鲁迅的第二任妻子。
1917年就读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担任天津爱国同志会会刊《醒世周刊》主编,并在周恩来领导下参加了“五四运动”。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成为鲁迅的学生。
1927年1月,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许任助教和广州话翻译,与鲁迅在白云路租房同居;10月与鲁迅到上海正式同居。1929年,生子周海婴。1932年12月,与鲁迅的通信集《两地书》编辑出版。
1949年后历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民主促进会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等职务。
1968年3月,受“四人帮”逼害,在北京病逝,终年70岁。

鲁迅的妻子是许广平,还是朱安?

2. 鲁迅的妻子是许广平,还是朱安?

鲁迅的合法妻子是许广平,但是在许之前鲁迅在家乡和一女子拜堂结婚,这是典型的包办婚姻。这之后鲁迅东度日本学医。学成归国后与一景仰自己的女青年(学生)相恋后结婚,她就是许广平。那位家乡女子姓朱(无名)和鲁迅一家终生生活在一起。

鲁迅的结发“妻子”——朱安 
1906年6月,25岁的鲁迅正准备在日本东京开始他的文学活动,忽然不断地接到催他回国的家书,信里 说,他母亲病得很重,想见见自己的长子。等到鲁迅焦灼不安地回到家里,才知道这是一场骗局。原来在他家乡有一种谣传,说鲁迅跟日本女人结了婚,还生了孩子,有人看见他领着妻、儿在东京街头漫步。族人变着法子把他骗回来完婚。新娘朱安是鲁迅本家叔祖周玉田夫人的侄孙女,媒人是周玉田的儿媳妇。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礼俗,鲁迅的母亲鲁瑞没有征得鲁迅同意,便把这门婚事定下了。 
现在,看到这个场面,鲁迅当然很生气,但出于对母亲的孝顺,他没有发作。完婚的第二天,鲁迅没有按老规矩去拜祠堂。晚上,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独自睡进了书房。第三天,他趁着家人不注意,悄悄地从家中出走,又到日本去了。而朱安则跟着婆婆鲁瑞一块过日子。

3. 鲁迅对待原配夫人朱安的态度是不是不近人情?

朱安是鲁迅的原配夫人,由于是包办婚姻,鲁迅对她并不满意,却也不和她离婚。结果导致她守了一辈子活寡,最后在贫穷孤单中死去。

对于朱安悲剧的人生,很多人认为鲁迅实在不近人情。不喜欢朱安,为什么又不和朱安离婚,让她去追求新生活呢?鲁迅原名周树人,他和朱安的这桩婚事,是他的母亲鲁瑞做的主。周家本来是相当体面的人家,鲁迅的爷爷周介孚中过进士,在朝廷里做官。这是很荣耀的事,周家也因此兴旺起来。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却在科举考试中屡考不中,只是个极不得意的秀才,因此一直赋闲在家。
然而,由于周介孚行贿乡试主考官。案发后,周介孚外逃,闲散在家的周伯宜被抓捕入狱,吃尽了苦头。直到周介孚主动投案,他才被释放回家。为了救回周介孚,家里走了很多关系,使了大量的银钱,好歹把周介孚弄了出来。周家由此财力大损。同时,周伯宜在狱中又因为受了刺激,不仅不思饮食,还经常乱发脾气,喝酒和吸鸦片成了他每天的主要内容。
长此下去,周伯宜因营养不良,患上了肺结核,从此成了药罐子。鲁迅小的时候,家境已经破败了。他曾在《呐喊》中提到他有4年多的时间,几乎每天都要到当铺和药铺去。然而,纵是如此,鲁迅还是早年失父,家境也因此更加困顿起来。好在,鲁迅很会读书,这给了母亲鲁瑞颇多希望。不过对鲁瑞而言,鲁迅的终身大事,才是她最为操心的。

1899年,在亲戚的斡旋下,鲁瑞终于为鲁迅定下了一桩婚事。对于鲁瑞来说,朱安虽然生在小商人家庭,没有什么见识。但她脾气柔顺,能缝会补,善煮会烹,是个极规矩的旧式女子。且朱安大鲁迅3岁。旧时的绍兴一向流行“女大三抱金砖”,据说这样于男子是有福气的。所以鲁瑞非常满意朱安,认为她在结婚后,一定会很好地照顾鲁迅。
1901年,也就是订婚第二年,鲁迅即将从矿路学堂毕业。男女双方的家长议定,冬天为他们举行婚礼。谁知鲁迅却考上了公费留学日本的名额。女方家认为,姑爷能留洋,这是非常体面的事,因此同意将婚礼延迟举行。对于朱安,鲁迅并不是一开始就对她非常冷淡。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曾考虑过这个母亲安排给他的妻子。他曾让母亲转告朱安,要她放脚和到学堂读书。然而,久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朱安,却认为放脚和读书都不是正经女人所为,拒绝了这个请求。转眼朱安到了28岁,已经到了拖不起的年纪。鲁瑞喜欢朱安,自然也希望鲁迅早点和她成婚。在这件事上,鲁瑞用了手段,她把婚礼所需要的一切准备好后,便给鲁迅拍电报,声称自己重病。鲁迅是个孝子,来不及细问,便匆匆归来。然而,等着他的,却是一场以他为中心的婚礼。
然而,久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朱安,却认为放脚和读书都不是正经女人所为,拒绝了这个请求。转眼朱安到了28岁,已经到了拖不起的年纪。鲁瑞喜欢朱安,自然也希望鲁迅早点和她成婚。在这件事上,鲁瑞用了手段,她把婚礼所需要的一切准备好后,便给鲁迅拍电报,声称自己重病。鲁迅是个孝子,来不及细问,便匆匆归来。然而,等着他的,却是一场以他为中心的婚礼。

在鲁迅看来,如果朱安放了脚上了学,作为结婚的对象也不是不可以。可是,鲁迅很快就发现,朱安还是那个执拗的旧式女子,并没有半分改变。原来,在婚礼上,朱安知道鲁迅喜欢大脚,为了取悦他,专门穿了一双大鞋。尽管鞋子里塞了棉花,却在下轿的时候,由于鞋子太大,掉到了地上。将她缠过的足,让鲁迅看了个真真切切。朱安不算漂亮,鲁迅并不会因此责备她。
但是她不仅不肯自觉地转变思想,做个新式女子,而且还动了欺瞒的行为,这让鲁迅颇不满意,所以洞房花烛夜的时候,鲁迅就搬到书房居住。在家里又盘桓了两日,便前往日本了。鲁迅虽然对朱安态度冷淡,但朱安却依旧极贤惠地孝敬着鲁瑞。鲁瑞很喜欢朱安的本分老实,两人也很谈得来。这样一晃,朱安便陪伴了鲁瑞13年。
当鲁迅再次回来的时候,是来接母亲鲁瑞和弟弟弟媳们同去北京团聚的。对鲁迅来说,朱安该怎么安排呢?这个安排从鲁迅和友人的对话中,有很清晰的答案。“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也就是说,鲁迅只是把朱安当作母亲送给他的礼物,而不是太太。由于母亲的缘故,所以他打算赡养朱安。

事实上,鲁迅也的确是这样做的。鲁迅在北京八道湾买了个四合院。当时,他住在外院,鲁瑞和朱安住在中院。由于周作人和周建人都成了家,所以他便把最好的里院让给他们住。鲁迅有时回家,会买新鲜的糕点等。拿回去先请鲁瑞吃,再请朱安挑,最后他才将剩下的拿到外院去。尽管朱安努力想以妻子的身份照料鲁迅的生活,但鲁迅都以冰冷的姿态,无声地回绝了朱安的好意,因此二人虽然在屋檐之下,却形如陌路。
鲁迅和朱安,在弟媳羽太信子的眼里,自然是可悲的。可悲的人,自然是可以随便欺负的。所以,当鲁迅请周作人提醒羽太信子,要量入为出,花钱要收敛一点时。羽太信子便故意在鲁迅在家时,喝骂孩子们不要到中院和外院玩耍。并大声说,让他们(鲁迅和朱安)继续做孤老。其实,鲁迅应该是这个大家庭里的挣钱机器。他不光在教育部做官,又兼着几所大学的教授,因此收入相当可观。
鲁迅除了留下一点钱买零食和烟,剩下的钱,全都交给了羽太信子,让她负责家里的生活。凭空多了这么多钱,对于使女出身的羽太信子来说,就有点不知把控了。她生活上处处要买日本产品,要请厨子,要请佣人。吃喝上更是一点不如意,就扔掉再买。这样一来,鲁迅的压力就很大了。可是纵是如此,纵是被羽太信子骂作是孤老,他也没有因此向朱安妥协。

鲁迅和周作人终于还是为羽太信子的缘故,撕破了脸。起因是羽太信子在周作人面前告状,说鲁迅偷看她洗澡。失和后,鲁迅只得另外买一处小房居住母亲鲁瑞向来不太喜欢周作人,因此坚持要和鲁迅住在一起。这时候,鲁迅曾问过朱安,她是愿意回绍兴还是愿意一同走?朱安表示,婆婆到哪,她就到哪。于是,她和鲁瑞便又跟着鲁迅住到了小院里。
在小院里,朱安得到了做女主人的机会。可是鲁迅对她的态度照旧冷淡,甚至还将她放到柜子里的新棉裤扔了出去。后来,鲁迅有了许广平,朱安便觉得再无希望可言。有一次,朱安向鲁瑞说,她梦见鲁迅领回来个孩子。鲁瑞听了大为高兴,认为这是一个吉梦,预示着鲁迅即将会有孩子了。对于一心想抱长房孙子的鲁瑞而言,自然欢喜不已。
朱安见鲁瑞如此,不无悲凉地说,鲁迅一天也不会和她说上一句话,她又怎么会有孩子呢?当许广平怀孕后,朱安愈发绝望,不过她又能如何呢?其实她也明白,就算当初鲁迅退婚或者和她离婚,她都不会有生路的。既然原本就没有路可走,那么,她只能默默地活在鲁迅的阴影中,一边接受鲁迅的供养,一边识趣地不去打扰鲁迅。
由此可见,鲁迅对朱安并非不近人情,反而因着当时的社会原因,只能如此。但鲁迅把爱情看得很金贵,因此他直到40多岁,遇到许广平后,才有了要结婚的冲动。在这之前,他宁可做个苦行僧一样的人物,也不肯有半点将就。

鲁迅对待原配夫人朱安的态度是不是不近人情?

4. 朱安是鲁迅的原配夫人吗?

假的。朱安没上过学堂,不识字,否则鲁迅也不会要求她进学堂。而且朱安只学过《女儿经》,又没读过知音,怎么可能写得出这样的文章。
而且这篇文章还有一些史实错误。
在鲁迅刚成年的时候,父母就找了媒人帮鲁迅定了一桩婚事,这桩婚事就是和朱安的婚姻。朱安的长相端庄大方,看相貌来说是温柔贤良之人,但并不算漂亮,而且皮肤也不白。身为朱安的丈夫,鲁迅肯定是对妻子的外貌比较在意的,显然朱安的长相并不是鲁迅喜欢的类型。
而朱安和鲁迅之间最大的鸿沟,却不是外貌,而是朱安不识字。一个文学家,不能够和妻子畅谈文学诗词,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这也导致朱安和鲁迅没有什么共同的话题。但鲁迅是出了名的孝顺之人,既然是父母之命,当然不好推脱,所以就接受了这门婚事。

朱安和鲁迅的婚姻,可谓是一场悲剧,如果当时鲁迅断然拒绝母亲的安排,就不会造成这样的悲剧。朱安的一生是孤独的一生,最后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也是一个人孤独地离去。或许她没有嫁给鲁迅会遇到一个真正爱自己的男人,会生下一堆很可爱的宝宝,晚年过上幸福祥和的生活。但这婚事也不能完全怪鲁迅,毕竟鲁迅也只是顺从了父母的安排。
后来朱安一直和鲁迅以及许广平生活在一起,鲁迅逝世后,朱安和许广平受着一样的遗属待遇。从鲁迅一直没有把许广平休掉可以看出,鲁迅对朱安只是无爱,还是有情的。

5. 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是一个怎样的女人?

鲁迅先生的原配夫人朱安是一个极其凄冷寂寞的形象。朱安的一辈子没有什么爱情可言,更感受不到爱情的甜蜜,有的只有煎熬,她却无能为力,只能日复一日的重复着这样的生活。

朱安的家庭情况比较一般,算不上什么大户人家,但是他们家也曾经富贵过,只是中途败落了。所以说,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鲁迅和她订婚之后,知道了朱安是一个裹脚的女人,是三寸金莲的那种,也没学过什么只是。就写信给朱安,劝她不要裹脚,希望她能够学一些知识,多认些字。能够从这个封建的思想里跳出来,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形象。
不过,朱安的成长背景就是这么的尴尬,朱安的长辈们都觉得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说,朱安在自己的知识层面也不需要费功夫花时间来提高自己,只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就可以了。做一个善解人意又会做家务的贤妻良母比什么都重要,朱安自身不想改变多数原因都是来源于家庭的长期影响。

但是订婚的时候,鲁迅还是有着自己的一腔热情,还想要拯救中国。但是关于为什么订婚这个原因说法是很多的,第一种说法就是,鲁迅的母亲之前就见过朱安,内心很喜欢,就托人去说成了这件亲事。第二种是,鲁迅的母亲被骗了,就是碍于面子,订了婚又不能后悔。第三种是出现在《朱安小传》中的说法:那就是自己是下嫁的,作为父母的掌中宝,嫁闺女这种事情自然不能随随便便,所以说,拖到了年龄比较大的时候,就凑合找了鲁迅订婚了。

怎样的说法都有,但是我们能肯定的是,她的一生过得很孤独。

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是一个怎样的女人?

6. 鲁迅夫人许广平是怎样去世的?

  
  许广平比鲁迅小17岁,许广平1898年2月12日-1968年3月3日;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许广平是鲁迅的夫人。
  鲁迅曾由家庭包办同山阴朱安女士结婚,但由于出国和动荡的生活,鲁迅实际上过着独身生活,从未享受到真正的爱情。许广平曾经真正地恋爱过,她1922年考入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之后,认识了在北京大学读书的青年李小辉,然而,他们的爱情之花没有结果。1924年1月,李小辉因猩红热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这使许广平好象受到雷震痛击,直到18年后,许广平回忆起来还感很痛心,“因为它曾经摧毁了一个处女纯洁的心。”
  广平:1898年2月12日,许光平生于广东番禺一个败落的官僚家庭里,1918年,许广平入天津的直隶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本科,次年投身五四运动,任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会刊《醒世周刊》编辑, 1927年10月3日,许广平和鲁迅在上海开始共同生活。解放后,许广平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团成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1959年10月, 她完成了将近十万字的《鲁迅回忆录》。1960年10月,许广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8年3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7. 鲁迅去世后,其原配夫人朱安是如何度日的?多亏许广平供养她

 鲁迅的婚事是母亲定的,女方就是来自绍兴普通人家的朱安,比鲁迅大3岁。在日本留学的鲁迅早已接受了新思想,内心对此比较抵触。但鲁迅非常孝顺母亲,不好明着拒绝,试图用拖延战术躲过这桩婚事。
        
   1906年,鲁迅25岁时,母亲以病重为由,将鲁迅从日本“骗”回来,催促他完婚。鲁迅只好与28岁的朱安成亲。但他根本不碰新婚妻子,几天后就返回日本继续学业。
   这场婚姻的开始就意味着无疾而终。在遇到许广平之前,鲁迅和朱安做了20年的名义夫妻。鲁迅不止一次对友人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供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但鲁迅并没有与许广平正式结婚,也没有跟朱安离婚。离开北平南下之后,鲁迅每个月都给西三条的家寄钱,让母亲和朱安维持着不错的生活水平。此外,鲁迅还特意留了一笔钱在友人处,以备急需。
     
        
   1936年,鲁迅在上海逝世,年仅56岁。得到消息,朱安非常悲痛。她和婆婆的生活也成了绕不过去的问题。
   鲁迅临终前交代了后事,却没有提及原配夫人。他把遗作的版权和版税收入授权给了许广平,又说“白发老母,及黄口婴儿,皆累及于你……”,让许广平代为照顾老母和儿子。朱安一无所有,只能指望着鲁迅的遗产度日。
   鲁迅还有两个弟弟,但母亲鲁瑞把大儿媳当成了依靠,两人继续相依为命。从鲁迅去世到1938年,其母鲁瑞和朱安的生活并没有让近在咫尺的周作人操心,一直靠许广平寄来的钱款生活。当然,那是鲁迅的遗产,她们花得理直气壮。
        
   抗战前,北平和上海的北新书局每月支付鲁迅的版税300大洋。那还是许广平自筹资金整理、出版的鲁迅文集。1938年起,受战争影响,为鲁迅出书的书局关门大吉,许广平没了这份收入,供养婆婆和朱安很是吃力。
   所幸还有个鲁迅纪念基金,许广平只好借用基金维持生活,除了养孩子,也兼顾北平那个家的开销。
   随着战争的持续,物价飞涨,许广平的日子越来越难,供应北平的家渐渐力不从心。
     
   其实,还有一些鲁迅的友人及学生陆续给朱安赠送钱款。如李霁野先生,先后给朱安赠款140元,大部分还是他跟朋友借的;沈兼士先生送了15元;一些学生凑了30元,等等。
     
        
   按理说,朱安和婆婆的生活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北平沦陷之后,米面贵了10倍不止,一应日常用物的价格也翻了好几倍。虽然有许广平供养和一些赠款,朱安和婆婆的生活还是难以为继。年过花甲的朱安不得不四处奔波借钱。
   她们有两个女佣,相当于4个人花2个人的生活费,当然拮据。
   而许广平自顾不暇,也没有能力拿出更多的钱。鲁迅的朋友看不下去了,提议许广平给周作人写信。
        
   许广平心怀忐忑写了一封信说明情况,周作人并没有回信,直接开始负担西三条的部分家用。但他每月只提供一个人的费用,换句话说,他只愿意赡养老母,长嫂朱安不在考虑范围内。
   所以朱安和鲁瑞的生活并没有多少改观。鲁瑞不愿跟儿子张口要钱,有困难的时候,朱安该找人借钱还得去。
   1941年末,许广平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两个多月,出狱后,因自身困难及邮寄不便,对朱安的供养中断了两年多,双方也失去了联络。
        
   鲁瑞于1943年4月去世。临终前,她要求周作人把每个月给她的生活费一分不少地给朱安,周作人答应了。朱安还有一个年老的女佣,生活依然窘迫。
   直到1944年10月,许广平又与朱安取得了联系,并托人给她送去一点钱,继续供养她。而朱安此前因为度日艰难,险些卖掉鲁迅的藏书。消息传出,引来 社会 各界的关注,很多人给鲁迅的遗孀捐款捐物。朱安无比需要钱,但她听从许广平的意见,谢绝了捐赠。
        
   出售藏书风波之前,朱安写给鲁迅生前好友的信中,提及她的债务已经高达4000元。在1944年,这还是个不小的数字。
   周作人每月给朱安的生活费,折合沦陷区发行的“联准券”150元。按当时北平的物价,一个人每月的基本生活费也要5、600元。
        
   朱安不能向周作人再开口,又联系不上许广平。贫困潦倒、体弱多病的她不断举债度日。她每天的食物主要是小米面窝头、菜汤,以及自制的腌菜。即便如此,也常常断顿。她和老女佣王妈两个人一天才消耗2斤粮食,仅仅维持着生命而已。
   所以朱安债台高筑,差点卖掉鲁迅的藏书。
   幸好“大救星”许广平及时出现,朱安的处境才好了一点。抗战胜利后,到1946年,因纪念鲁迅逝世10周年活动,鲁迅的书发行量很大,许广平又得到了一些版税,照顾朱安的生活也不太吃力了。
        
   1947年,朱安去世。许广平将她与婆婆葬在一起,也算生前死后相依为命了。
    结语: 朱安在最困难的时候,不愿接受别人的捐款,只收了两笔。一是与鲁迅交情匪浅的沈兼士的一点心意,二是蒋介石关照的10万法币,都不好推辞,才收下了。
   表面看,是朱安听从了许广平的意见而谢绝赠款,实则是她在竭力维护鲁迅的名誉和自己的尊严。她给许广平的信中说,“宁自苦,不愿苟取。”这种高尚的情怀令人起敬,连许广平也对她“深感钦佩”。
   参考资料:《鲁迅去世后的朱安》

鲁迅去世后,其原配夫人朱安是如何度日的?多亏许广平供养她

8. 鲁迅死后,妻子许广平和朱安的生活情况是怎么样的?

鲁迅先生的爱人是许广平。许广平1923年成为了鲁迅的学生,更因为学生运动和文学,而走近了鲁迅,并逐渐发展成为恋人。他们从1927年到1936年,在一起了十年,并于1929年生下了儿子周海婴。
鲁迅先生,除了自由婚配的妻子许广平以外,在家中,还有母亲给他安排的原配朱安。朱安一直陪着鲁母一同居住。

他和朱安虽是合法妻子,但只是有名无实的夫妻,他们的婚姻是旧时代的牺牲品。
1936年10月19,鲁迅先生在上海与世长辞。朱安和鲁母都没有赶得及,去上海见鲁迅最后一面。
一、鲁迅先生去世后的许广平。
鲁迅先生去世后,许广平就带着他们的孩子生活在上海。许广平在困难的岁月里,也经常汇生活费给朱安。

许广平是个有才华有智慧的文化人,她决心完成先生的未竟之业,整理先生的书稿。
她整理出版了《鲁迅书简》、《鲁迅全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鲁迅回忆录》等等书籍,并发表了大量纪念鲁迅的文章,以打破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宣传。
解放以后,许广平就来到北京工作,1968年在北京去世。
二、鲁迅先生去世后的朱安。
鲁迅去世后,朱安和鲁母的生活,主要来源于许广平和周树人。等到鲁母去世后,朱安就不再接受周树人的接济了,却乐于接受许广平汇寄的生活费。

只是那时候社会倒退、货币贬值,钱不值钱,朱安晚年生活比较贫困。抗战胜利后,朱安已经是百病缠身了。
朱安于1947年10月去世,死后葬在鲁母的坟墓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