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大师的师父

2024-05-03 05:22

1. 智者大师的师父

智者大师的师父为天台宗第二代祖师慧思。
慧思(515~577),南北朝时高僧,俗家姓李,是河南上蔡人,世称南岳尊者、思大和尚或思禅师,中国佛教天台宗第二代祖师(以龙树菩萨为初祖,则慧思尊者为三祖)。自幼归佛乐法,心爱《法华》,曾持经入冢中读诵,读毕深受感动,对经涕泣,旋梦普贤菩萨摩顶而去,由此顶上隆起肉髻。十五出家,后参河南慧文禅师,得授观心之法,曾因慨叹虚受法岁,放身倚壁,豁然大悟,深得法华三昧。
陈天嘉元年(公元560年),智者大师入光州大苏山,参谒慧思,慧思为示普贤道场,讲说四安乐行,师遂居止之。一日,诵法华经药王品,豁然开悟。既而代慧思开讲筵,更受其付嘱入金陵弘传禅法。于瓦官寺开法华经题,从而树立新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观之基础。

智者大师的师父

2. 求教智者

令√(1-x)/(1+x)=t
则,(1-x)/(x+1)=t²
==> 1-x=t²x+t²
==> 1-t²=(1+t²)x
==> x=(1-t²)/(1+t²)
则,dx=[-2t(1+t²)-(1-t²)*2t]/(1+t²)²dt=-4t/(1+t²)²dt
所以,原式=∫[(1+t²)/(1-t²)]*t*[-4t/(1+t²)²]dt
=∫[(-4t²)/(1-t²)(1+t²)]dt
=-2∫[1/(1-t²)-1/(1+t²)]dt
=-2∫[1/(1-t²)dt]+2∫[1/(1+t²)]dt
=-∫[1/(1-t)+1/(1+t)]dt+2arctant
=∫[1/(t-1)]dt-∫[1/(1+t)]dt+2arctant
=ln|t-1|-ln|t+1|+2arctant+C
=ln|(t-1)/(t+1)|+2arctant+C
=ln|[√(1-x)/(1+x)-1]/[√(1-x)/(1+x)+1]|+2arctan[√(1-x)/(1+x)]+C

3. 真正的智者

 真正的智者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名智者住在一片深山中。一位少年去请教做人之本。“大师,我应该怎样做才能和您一样成为一名智者呢?”
  智者似乎犹豫了,略加思索后,便对少年说:“要和我一样并不是一件难事,只是你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追求、去理解罢了。”少年脸上掠过一丝惊讶,但还是听完智者说的话“要把别人当自己、要把自己当作别人、要把别人当作别人、要把自己当作自己。”少年很疑惑“大师,您说的话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我到底应该怎么做呢?”智者轻轻摇了摇头,指了指大堂上一尊沙漏,少年愣了片刻顿时恍然大悟,便叩首告别了智者。
  许多年以后,少年迈入了中年,接着迈入了老年,身边的人都评价他是一名真正的智者。这时当初少年求教的那位智者临终前听到了别人对少年的评价以后,便微微一笑,撒手西去了。
  后来,又有人去问这位已经是老年的,当初向智者求教的人:“您是怎么成为智者的?”“这些年我终于懂了,把自己当作别人可以使自己心态平和;把别人当作自己可以让自己更善良;把别人当作别人,可以令自己做到对别人尊重;把自己当作自己,能约束自己自尊自爱。这样的人才是智者!”
   
   

真正的智者

4. 智者的介绍

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公元前5世纪前智者泛指聪明并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人,后来自然科学家、诗人、音乐家乃至政治家,也被称为智者。由于智者能言善辩及晚期智者的末流堕于诡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把其看成是歪曲真理、玩弄似是而非的智慧的人。因而智者在历史上又成为诡辩论者的同义语。其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智者在思想上接受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思想,肯定运动变化着的感觉现象的真实性,但走向相对主义和怀疑论,认为知识就是感觉,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把个人的感觉作为真理的标准。

5. 求各位智者


求各位智者

6. 智者大师一生的故事

   
   自幼喜佛,夙愿出家 
  智者大师法名智顗,俗姓陈,生于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智顗的父亲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经国之才,受到梁湘东王萧绎的赏识,被奉为门下宾客。萧绎就是后来的梁元帝。萧绎称帝后,又拜他为散骑常侍,封益阳侯。
  据说,智顗的母亲怀孕时,曾梦到五彩香烟萦绕着自己,生产之时,幽幽神光降临,空中还有人说话的声音:「宿世因缘,寄托王道。」这些都似乎预示著,智顗将来必有一番成就。他的父母,对他寄予著深厚的爱和期望。
  公元555年,西魏大军南下江陵,将梁元帝围困江陵城内。梁元帝兵败后,南朝梁再次元气大伤,不久便由南朝陈取而代之……十七岁的智顗在目睹了家国破败,亲属流徙之后,加深了对「无常」的体悟,他感慨「叹荣会之难久,痛调离之易及。」智顗在长沙寺的佛像前发愿誓作沙门,以负荷正法为己任。
   
  然而,他的父母爱子情深,哪里肯让他出家?面对家人投出的反对票,智顗的选择是随顺。出家也需要因缘具足,若父母恩亲不同意,便说明自己的因缘尚未具足。智顗的选择,既是随顺父母的心愿,也是随顺自己的因缘。此后,智顗在家精进用功,「刻檀写像,批藏寻经,晓夜礼诵,念念相续。」
  一天,他在拜佛的时候,恍惚间看到了临海耸立的高山顶上,有位僧人在向他招手,山僧接引他进入一座寺庙,殿堂中都是他自己刻写的佛像。智顗在梦境中悲泣陈述所愿,山僧手指佛像,对他说:「汝当居此,汝当终此。」醒来以后,发现自己拜伏在佛像前,梦中的眼泪洒了一地。从此以后,智顗愈发精进勤勉。
  时逢乱世之秋,智顗的双亲先后离世。在为父母守孝期满后,智顗在父亲故旧、湘州刺史王琳的勉励和资助下,实现了他出家的心愿。智顗最终在湘州果愿寺剃度,跟随法绪法师持戒修学。
   与《法华经》的缘分 
  受持比丘戒后,智顗前往衡州大贤山,专诵《法华经》《无量义经》和《普贤观经》,同时勤修忏法。智顗心净行勤,见证了一幕「胜相」:他梦见自己在一处庄严的道场中,一边口诵《法华经》,一边整理佛像。
  公元554年,慧思禅师从北方避乱南下,在光州大苏山隐居修行。公元560年,智顗进入大苏山拜慧思为师,据说,两人一见面,慧思禅师便说:「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
   师承慧思,大苏开悟 
  在大苏山的这些年,慧思禅师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创立了自己独特的佛教理论和实修制度,并形成了以《法华经》为至高经典的师徒传承。智顗拜入其门下后,便跟随他修习法华三昧和止观法门。
  天台宗以《法华经》为根本典籍的缘起,还得从慧思禅师说起
  在慧思禅师的指导下,智顗日夜勤奋,精进修学,进步神速,在佛理和实修两方面都有了不俗的领悟,终于证入法华三昧。后世将智顗证入法华三昧的经历称为「大苏开悟」。在这之后,慧思禅师常令智顗代为讲经,智顗亦不辱师命,辩才无碍,禅意均弘,渐渐声誉大振。公元567年,慧思禅师正式付法于智顗,命他传灯化物,延续佛种。
   与天台山的缘分 
  公元575年,智顗率亲信弟子二十余人来到会稽天台山。当时的名僧宝光禅师已在此主持四十余年之久,他听闻智顗的到来非常欢喜,他在天台山另造寺院,请智顗安住于此。
  智顗幽栖天台山的十年时间里,自修自学,建立起天台宗完备的理论体系。智顗也被称为「天台大师」。
  智顗安住天台山以后,陈后主于一年之中连向天台山发出十七道敕文,向智顗问候请教,是故,智顗虽人居深山,但他在社会上的名声却日益弘大。公元585年,智顗应陈后主之邀,前往金陵传法。陈后主亲率百官,敬开法筵,恭请智顗升座,开讲《大智度论》。四年之后,隋文帝杨坚攻入金陵,陈后主被俘,陈国灭亡。智顗为躲避兵乱离开金陵,策杖荆湘。
  公元591年,智顗在晋王杨广的反复敦请下,赶赴扬州,主持「千僧法会」,在这场法会上,智顗为杨广授菩萨戒,杨广亦以晋王的身份,回赠给智顗「智者」的名号,从此智顗一直被人们尊称为「智者大师」。之后,智顗离开江都,先后去了庐山、潭州、南岳、荆州等地弘法。
   归葬天台山 
  公元596年,智顗再次回到天台山,一路上,民众扫径清道,虔心相迎。阔别十二年后,智顗重回天台山,一面主持修整寺宇,一面大力重振纲纪。同年10月,杨广再次遣人邀请他入扬州讲法。临行前,智顗散去物资以施贫者,又将天台山下拟建的寺院图纸嘱咐给弟子。
  智顗与使者行至是石城寺时,称自己身患疾病,无法再前行了,他对弟子说:「我因不辜负王言来到这里,我因知道自己命终于此而止步。」之后,他把衣钵分为两份,一份奉弥勒,一份奉业力,并命侍者净扫室内,香汤沐浴,结跏趺坐,于十月廿四日安详圆寂。
  智顗圆寂前,曾向晋王留有一封书信,请他护法建寺度僧。第二年,晋王按照智顗的遗愿,在天台山修建寺庙,赐名「国清寺」。智顗的遗体也被移葬回天台山。
  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建立了一套完整、精深的理论体系,包括:止观思想、圆融三谛、一念三千的性具实相论、性具善恶的佛性说等。智者大师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天台宗之后的发展基础,而他本人也被共认为是天台宗的创宗之人。
   

7. 有智者解答

 

有智者解答

8. 有智者解答

-3*4=-12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