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纪念汶川地震三周年作文

2024-05-17 11:27

1. 写纪念汶川地震三周年作文

汶川大地震三周年记事作文,纪念活动感想作文

  家,瓦砾堆上的重生。从灰败的废墟到彩色的洋楼,曾经的残垣断壁已被一幢幢依山而建的别墅、层叠错落的中式院落取而代之。在新北川尔玛小区,羌族村民们又重新炸响了鞭炮;在绵竹清平乡,搬进新家的乡亲们在自己家门前跳起了锅庄;在什邡(微博)红豆村,一条崭新的金龙又舞动了起来……还有,还有,汶川映秀新县城、都江堰新城区、汉旺新镇、青川智慧岛……每一处地方,都是一幅图画。

  这里是我们的新家,从瓦砾堆上爬起,向五彩明天进发。

  飞遍灾区 镜头见证 不见伤痕 只见奇迹

  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航空拍摄。

  从3月28日到4月29日,华西都市报摄影记者谭曦与四川日报(微博)摄影记者莫定友、尹刚以及中国著名军旅摄影家田捷砚组成的4人航拍小组,在空中翱翔100多个小时,执行“空中看灾区、重建美好新家园”航拍任务。

  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米-17运输直升机带着四人飞遍所有“5·12”地震灾区,带回来数万张精美的航拍图片。

  “当我们俯瞰蜀中大地时,三年前的伤痕,早已荡然无存。丰饶的原野、巍峨的厂房、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一片片崭新的房屋……锦绣天府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是留给谭曦最深刻的印象。

  10米、100米、1000米,随着直升机高度的不断爬升,北川、什邡、彭州(微博)、汶川、汉旺……

  一个个曾经走过多次的地名在天空延伸,如此的熟悉,又如此的不同。

  “以前在地上看,就觉得灾区修得很漂亮;现在从天上看,完全可以说是壮观、震撼。”由于工作的关系,三年来,谭曦几乎跑遍了所有地震灾区,亲眼见证和记录了灾区重生的全过程,“但如此大规模地俯拍,还真是第一次,也许以后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三年来,我们总说‘四川依然美丽’,我‘飞’过一遍之后,完全可以说是‘更加美丽’。”谭曦说,从空中看,任何文字描述都显得苍白,“大家还是看图说话。对于摄影记者来说,我们追求的永远都是:‘有图有真相’。”

  一大早赶到成都北郊的机场,莫老师(莫定友)、田政委(田捷砚)、尹刚都到了。毕竟是首飞,我们四个人都很兴奋。

  首次飞行的目的地将是什邡和绵竹。可惜,今天天气条件不是很好,能见度估计只有两三百米。

  载我们的飞机是一架米-17中型运输机。为了拍摄方便,两边的舱门将一直打开。陆航团想得周到,在舱门上临时加装了栏杆,让我们可以趴在上面俯拍。

  田政委有中国军旅航拍第一人之称,除了他,我们三个对于航拍都没什么经验。刚上飞机,他就将一副狗毛护膝绑在了腿上,说:天上很冷。

  我有点不以为然,这地面温度起码有20来摄氏度,天上能冷到哪里去?

  螺旋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随着卷起的狂风,直升机在颤抖中顺利升空。因为有雾,飞机不敢飞得太高。透过薄雾,脚下的成都平原绿中带着金色。那是油菜花,再等几天来看,将是金灿灿的一片。

  四个人一会趴在左舱上,一会又挤到右门边,一通狂拍,螺旋桨巨大的轰鸣声也掩不住相机快门发出的“咔嚓”声。

  到达什邡和绵竹的时候,雾突然变大了,降低的能见度严重影响了拍摄。果不其然,晚上回家把照片拷到电脑上一看,一千多张照片无一可用。

  第一天,四个多小时的飞行时间过得飞快。下机时,机长安然说了这么一句:“这次飞行,我啥子都不担心,唯一担心的就是安全,你们没有安全带,趴在舱门上拍摄太危险了。”

写纪念汶川地震三周年作文

2. 汶川地震三周年作文

一)一场吞噬近9万人鲜活生命的8级地震过后,把十多万平方公里的破碎山河重整为安居乐业的家园,需要多久?

在如此广阔的土地上,为遭受重创的经济重新注入活力,将震区社会发展水平提升一二十年,需要多久?

抚平千万颗心灵的创痛,从毁灭走向新生、从悲壮走向豪迈,又需要多久?

3年。

这是一段浓缩的时间。从瞬间“归零”到经济重振、社会重整、文化重生,仅仅1000多个日夜,谁能有这样的信心,把一场惨烈的天灾变成新跨越的起点?

这是一个震撼世界的数字。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重建用了近10年。2005年美国新奥尔良遭受风灾,6年过去,还有大量灾民流离失所。面对恢复重建的世界难题,谁有这样的气概,将被灾难倒拨的发展时钟逆转?

中国,汶川。

培根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汶川,早已不只是川西崇山峻岭间一个小小的县城,也不仅指川、陕、甘那片3年前震颤不已的土地。它是一种象征,一种印证中华民族精神信念的象征;一把钥匙,一把解读社会主义中国的钥匙。

(二)当绵竹市失去双腿的舞蹈教师廖智跳起“鼓舞”,当虹口乡党支部书记马远见开始为游客的停车位不够发愁,当金花镇农妇刘小蓉费心琢磨自家餐厅推出的新菜式,我们看到了什么?

普通人的命运,是时间的尺度。3年来,廖智、马远见、刘小蓉与几千万灾区干部群众、与13亿中国人民一起,走过风雨,走向新生。

这不同寻常的3年,是社会重生的3年。汶川、北川、绵竹、青川……农房重建完成,城镇住房重建完成,“最漂亮的是民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山川的伤痕尚未抹平,生活却已昂然前进。“决定性胜利”带来“历史性剧变”,一个生机勃发的新灾区,为巴蜀大地、陕陇高原的人民注入信心。

这不同寻常的3年,是发展跨越的3年。变压力为动力,视重建为机遇,灾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模式,铸造发展振兴的强大引擎,城乡面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出现了历史性跨越。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突破性进步”伴随“长远性发展”,一个充满力量的新灾区,为原地起跳、奋力摸高的发展注入信心。

这不同寻常的3年,是精神凝聚的3年。看得见的跨越背后,是看不见的变化。乡间里巷的灿烂笑脸,写满对未来的美好希望。整洁雅致的城乡社区,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文明理念,丰富着巴蜀文化的内涵。东西部的文化交融、观念碰撞,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探索,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告别“盆地意识”,今日四川从历史上的“四塞之国”跃至西部开发的前沿。“激情性燃烧”变成“持久性释放”,一个坚定从容的新灾区,为穿越灾难、拥抱光荣的未来注入信心。

如果说3年前那场深重的灾难让世界记住了汶川,那么3年间一连串难以置信的变化让世界再次为之震撼——

震后十天,完成1500多万人的应急安置;震后一百天,完成1200多万人的过渡性安置;震后一年内,355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50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两年,25万户城市居民住房基本完成;如今,震区“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发展速度超过震前;工业化程度提高,产业结构优于震前;居民收入明显增加,人均水平高于震前”……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奇迹”、“震撼”已经成为世人观察和评价中国的关键词,但这一次的“中国震撼”,比深圳、上海、北京等地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人们心中激起更为强劲的冲击波——

水磨镇被联合国人居署视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美丽的羌藏村寨被赞为“世界灾后重建的灯塔”。加拿大原总督感慨,“四川树立了世界灾后重建的典范,你们宝贵的经验可以在世界推广”。近日走近汶川的60多个外国记者面对这些经验带来的巨变,“震惊”之余坦言:“只有亲自来到灾区,才能读懂‘奇迹’的含义。”

(三)时间为我们呈现结果,却往往省略了过程。奇迹从来就不是一时的激情喷发和瞬间的灵光闪现,而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努力中从量变到质变的积攒。看到这个过程,才能真正走近“汶川奇迹”的核心。

如果说,救援抢险是一个国家应急能力的集中体现,那么,漫长的灾后重建,则是对国家全方位能力的不断考验。这3年中,社会主义中国如何砥砺自身,促成灾区的全面复苏?

如果说,支撑抗震救灾的是强大的动员能力,那么,漫长的灾后重建,需要的是更广泛的制度保障。这3年中,是什么样的制度持续释放沉潜的力量,让灾区岿然前行?

如果说,面对灾难需要的是迅速反应,那么,漫长的灾后重建,则需要战略布局与战略协调的综合能力。这3年中,怎样的发展模式在灾区造就了难以置信的巨变?

如果说,灾难激活了一个民族最强烈的情感,那么,漫长的灾后重建,更需要这种情感从“非常”到“日常”的转化。这3年中,抗震救灾精神如何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思想航标?

三年重建,一个民族同生共死、守望相助的深情凝聚于此,一个国家举国携手、风雨同舟的力量倾注于此,一个政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展现于此,一种制度协同整合、握指成拳的优势印证于此。那些在汶川重新生长起来的东西,将成为整个人类共同的财富。

(四)2008—2011,汶川。以人为本的国家理念在此得到深刻阐述,它告诉我们,只有激发人的自主性,才能激发人的创造力。

大规模的调查显示,96%的灾区群众最担忧的是重建住房,94%的群众最期待的是安置新家,数以万计借读他乡的孩子最盼望的是重返故乡。“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为的是群众少一年焦虑中的等待,早一年幸福安宁。中国没有美国那样的雄厚财力,没有日本那么丰富的抗灾经验,但在重建安民、重建利民的问题上,我们的努力有过之而无不及。倾听人民呼声,尊重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千头万绪的灾后重建指向“人”这个核心,唤起灾区人民坚强奋进的内生力量。

把“人的自主性”放在第一位,不仅发挥制度的整合作用,更强调群众的“主体力量”。信息公开、平等协商,变“政府包办”为“群众自治”,救灾物资分配由群众做主,住房重建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经济恢复与群众利益和发展愿景相结合。这3年,“参与式重建”推动千万民众对灾后社会的再适应,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和重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把“人的自主性”放在第一位,不仅关切群众的眼前利益,更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优先重建城乡住房,优先供给公共服务,优先恢复基础设施,优先发展重大产业。“建房子还要给路子,补资金也要提素质”,在物质援助的同时加强技能培训,在“输血”的同时努力提高“造血”功能。重建超越了简单的复制,危机变为跨越式发展的契机。

把“人的自主性”放在第一位,灾区人民不仅是地震灾害的承受者,更是重建奇迹的创造者。“坝坝会”、“板房夜话”,协商式民主改变自上而下的决策程序,群众意见得以充分表达。“一事一议”、“一执行一监督”,议事型民主让矛盾和纠纷大大减少。村庄重建规划、民居设计图纸供居民讨论选择,引导型民主推动政府向服务型转变。开放、民主、参与、监督的现代观念和公民意识,在灾后重建中萌发、积累、传播。

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矗立着一座“大爱崛起碑”,一个大写的“人”字,寓意着灾后恢复重建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这一价值最生动的体现,莫过于3年间灾区大地站立起来的大写的人。正是人民群众迸发出强烈的自主性、持久的能动性和非凡的创造性,书写了世界抗灾史上的壮丽篇章。

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实在的成果施于人,最持久的动力源于人。“人权”,这个国际政治中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字眼,在汶川震区还原了它的本意。它点点滴滴渗透于民众的日常生活,经得起任何一部白皮书的挑剔。

(五)2008—2011,汶川。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优势在此得到生动印证,它告诉我们,善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配置资源,就能最大限度地推进社会发展。

震后仅一个月,国务院即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全国近2/3的省份行动起来,对口支援重灾县市。3年来,中央财政在恢复重建的投入达到2200亿元,税费优惠、金融支持、用地保障、法制保障……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顶层设计”,为恢复重建提供了最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寿光的蔬菜,在北川抽出嫩芽;江苏的草莓,在绵竹结出果实;汶川的教师,在羊城深造;都江堰的保姆,在上海找到工作。温州精神、辽宁经验,东部先进的发展理念与管理模式,在重建中推广传递,生根开花。3年过去,“对口援建”正向“对口合作”演进:青川经济社会发展,编入浙江省的“十二五”规划;广东每年异地培训上千名汶川籍农民工、山东学校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北川,都将持续多年……

3. 谁有纪念汶川大地震3周年的作文

  三年前的今天,一个灰色的日子,我国四川省汶川发生了几十年不遇的大地震,房屋倒塌,交通阻塞、通讯中断,顷刻间一座美丽的城市掩埋在废墟下,“2.28分”时钟在这一刻停滞了,鲜活的生命瞬间逝去,呻吟的声音,求救的呼喊......余震的动荡像尚未息怒的雄狮,嚎叫着、喘息着。断壁瓦砾压在血肉之躯上,不堪重负啊,冰凉坚硬的钢筋残忍的穿透柔弱的筋骨,灾难性的地震颠覆了整个城市,也牵动着十三亿人民的心,电视画面上不断地显示着一个数字“废墟中幸存的人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武警官兵及各地的救援志愿队伍很快的赶到了余震中的汶川,弃个人安危于不顾的官兵们,疾笔写下遗书从4999米的高空跳伞,只为早一刻到达灾区,12岁的男孩背着3岁的妹妹逃生,为了能多救一个被掩埋的孩子,英勇的战士呜咽着给首长跪下了,只求能够多救一个孩子,他说:“因为我是祖国的儿子”!
  天空为之悲痛,淅沥的雨将泪水和汗水交融,芭蕾女孩的眼神,为亡妻换上新衣、围巾绑在自己背后带她回家的男子,为嗷嗷待哺的婴儿喂奶的民警,为孩子撑起一片天的母亲,手机上的留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记得妈妈永远爱你”.......感人的一幕幕,渐渐驱散着天空弥漫的乌云,救援的队伍不断地壮大,爱心无国界,友国的救援物品带着温暖空降在灾区,带着先进探测仪器的队伍不顾劳顿,步行几十里的山路来到赈灾一线。温总理来了,带着党中央的重托和希望,哽咽着鼓励着灾区人民和官兵,尽最大的力量,救援还生还的生命!痛人民之所痛,急人民之所疾,为灾区注入一股无形的力量,一盏希望的灯火冉冉点亮——在每个人的心中!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堰塞湖、泥石流灾难后的方程式,没能难住智慧和勤劳的人们,昼夜奋战的挖掘机,战士用手搬走一块块挡住去路的石块,堰塞湖打开了,交通畅通了、通讯连接了,灾难中的人们安心住在蓝色的帐篷里,等待着亲人传来安全的消息,心形的蜡烛点燃,双手合十在十字架前祈祷,祝愿灾难中的人坚强的站起来,重建家园!
  三年了,地震中摧毁的家园重建了,依然是整洁宽敞的街道,林立的高楼厦宇,绿树成荫、青草、鲜花陪衬的街区,汶川人重又过上正常有序的生活,5.12这个让汶川人永远祭奠的日子,让每一个中国人记忆犹新的时刻,祝愿汶川人在自己美丽的家园快乐、祥和的生活!

谁有纪念汶川大地震3周年的作文

4. 汶川地震三周年作文

三年前的今天,一个灰色的日子,我国四川省汶川发生了几十年不遇的大地震,房屋倒塌,交通阻塞、通讯中断,顷刻间一座美丽的城市掩埋在废墟下,“2.28分”时钟在这一刻停滞了,鲜活的生命瞬间逝去,呻吟的声音,求救的呼喊......余震的动荡像尚未息怒的雄狮,嚎叫着、喘息着。断壁瓦砾压在血肉之躯上,不堪重负啊,冰凉坚硬的钢筋残忍的穿透柔弱的筋骨,灾难性的地震颠覆了整个城市,也牵动着十三亿人民的心,电视画面上不断地显示着一个数字“废墟中幸存的人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武警官兵及各地的救援志愿队伍很快的赶到了余震中的汶川,弃个人安危于不顾的官兵们,疾笔写下遗书从4999米的高空跳伞,只为早一刻到达灾区,12岁的男孩背着3岁的妹妹逃生,为了能多救一个被掩埋的孩子,英勇的战士呜咽着给首长跪下了,只求能够多救一个孩子,他说:“因为我是祖国的儿子”! 
       天空为之悲痛,淅沥的雨将泪水和汗水交融,芭蕾女孩的眼神,为亡妻换上新衣、围巾绑在自己背后带她回家的男子,为嗷嗷待哺的婴儿喂奶的民警,为孩子撑起一片天的母亲,手机上的留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记得妈妈永远爱你”.......感人的一幕幕,渐渐驱散着天空弥漫的乌云,救援的队伍不断地壮大,爱心无国界,友国的救援物品带着温暖空降在灾区,带着先进探测仪器的队伍不顾劳顿,步行几十里的山路来到赈灾一线。温总理来了,带着党中央的重托和希望,哽咽着鼓励着灾区人民和官兵,尽最大的力量,救援还生还的生命!痛人民之所痛,急人民之所疾,为灾区注入一股无形的力量,一盏希望的灯火冉冉点亮——在每个人的心中!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
(这里不让传网址。你可以百度一下:省心范文网 然后从 大学生创业 栏目找 心情日志 子栏目 就能找到:汶川地震三周年作文  ) 
百度 省心范文网,然后 大学生创业-心情日志-汶川地震三周年作文

5. 汶川地震4周年 作文

那一刻
他们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在那次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然而最让我敬佩的是那些翱翔在蓝天中的雄鹰。
成都军区某陆航团五十一岁的特级飞行员邱光华和他的734机组的同志们在那次汶川大地震中表现的十分出色。地震发生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请战!再请战!震后第三分钟,他们团,启动应急预策;第三十分钟,所有直升机进入待飞状态;第一百一十八分钟,两架直升机飞向震中……那么多的救灾物资,早一分钟完成装卸,就能早点到达灾区,它们争分夺秒,积极行动。当时,四川地区的地势非常险峻,他们要在峡谷中贴着山峰飞行,在狭窄的江边寻找降落点,在强烈的气流中颠簸着,然而他们没有畏惧。
机长邱光华连续作战数次,他心中装的只有灾区受苦受难的人们,早已忘记了疲劳,
在他的带领下,机组的其他成员也表现的十分勇敢顽强。战士张鹏,在这特殊的时刻,提出了一个让人难以拒绝的请求:“请党组织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考察我吧!”他每天从早到晚都穿梭在仓库和直升机、成都和重灾区之间,十几天里他完成了一百七十个架次物资的装卸任务。团里交纳特殊党费时,他把兜里仅有的八十元钱,作为一个非党员的党费交了出来。
5月31日下午,直升机在返航途中,遭遇天气突变,飞机不幸失事……全组机员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将永远活在人民的记忆中……

参考资料:系本人原创——范文  仅供参考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你,祝你学习进步!

汶川地震4周年 作文

6. 汶川地震三周年作文

大地还在痉挛,灾难还在延续,每时每刻,都可能有同胞牺牲。生命在危机中,祖国在危机中。

  但是,我们已经走出恐惧,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希望。救人高于一切,救灾高于一切,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的最强音。必须以举国之力拯救一切可以拯救的生命,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识。于是,十万救灾大军雷霆出击;于是,国家领导人冒着余震不断的风险,相继奔赴救灾第一线;于是,公共娱乐暂停,奥运火炬暂停,一切为救灾让路,一切为救人让路。

  这其实是对生命的礼遇。这种对生命的礼遇,在国家哀悼日达到了最高峰。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所有的人都同时向逝者的亡灵默哀,所有的人都同时向生命的尊严低头。那一声声警报,是呜咽,是抽泣,但更是呼唤,呼唤我们重新体认人的尊严,呼唤我们重新体认生命的价值。

  从雪灾到胶济惨案,从胶济惨案到四川大地震,灾难不但突如其来,而且一次比一次暴虐,一次比一次惨烈。我们原本以为物质上的金汤之城,足以让我们长治久安。但大自然的灾害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然山川可以瞬间崩裂,既然道路可以瞬间扭断,既然城镇可以瞬间毁灭,在大自然无边的力量面前,既然一切物质的力量都现出了原形,都那么脆弱,都那么不堪——我们过去对于物质力量的迷信,就不免显得幼稚可笑。

  这是新的抗战,这是全民族抗战。它要保卫的主要不是土地,而是无数无辜的生命。面对大自然强加的这场战争,我们注定不可能是胜利者。已经逝去的生命不可能重来,尤其是天使般的孩子们的夭折,应该让我们每念及此,都有锥心之痛。所以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将来都没有资格去庆功。但我们的确可以从灾难中学习。生灵涂炭,满目疮痍。悲壮的牺牲应该让我们清醒,单纯的物质上的强大并不足恃。如果连生命都无法保障,一切就都没有意义,物质上的强大就不过是沙滩上的建筑而已。

7. 汶川地震三周年作文

大地还在痉挛,灾难还在延续,每时每刻,都可能有同胞牺牲。生命在危机中,祖国在危机中。

  但是,我们已经走出恐惧,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希望。救人高于一切,救灾高于一切,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的最强音。必须以举国之力拯救一切可以拯救的生命,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识。于是,十万救灾大军雷霆出击;于是,国家领导人冒着余震不断的风险,相继奔赴救灾第一线;于是,公共娱乐暂停,奥运火炬暂停,一切为救灾让路,一切为救人让路。

  这其实是对生命的礼遇。这种对生命的礼遇,在国家哀悼日达到了最高峰。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所有的人都同时向逝者的亡灵默哀,所有的人都同时向生命的尊严低头。那一声声警报,是呜咽,是抽泣,但更是呼唤,呼唤我们重新体认人的尊严,呼唤我们重新体认生命的价值。

  从雪灾到胶济惨案,从胶济惨案到四川大地震,灾难不但突如其来,而且一次比一次暴虐,一次比一次惨烈。我们原本以为物质上的金汤之城,足以让我们长治久安。但大自然的灾害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然山川可以瞬间崩裂,既然道路可以瞬间扭断,既然城镇可以瞬间毁灭,在大自然无边的力量面前,既然一切物质的力量都现出了原形,都那么脆弱,都那么不堪——我们过去对于物质力量的迷信,就不免显得幼稚可笑。

  这是新的抗战,这是全民族抗战。它要保卫的主要不是土地,而是无数无辜的生命。面对大自然强加的这场战争,我们注定不可能是胜利者。已经逝去的生命不可能重来,尤其是天使般的孩子们的夭折,应该让我们每念及此,都有锥心之痛。所以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将来都没有资格去庆功。但我们的确可以从灾难中学习。生灵涂炭,满目疮痍。悲壮的牺牲应该让我们清醒,单纯的物质上的强大并不足恃。如果连生命都无法保障,一切就都没有意义,物质上的强大就不过是沙滩上的建筑而已。

汶川地震三周年作文

8. 汶川地震3周年作文800字以上

汶川地震感想 

一场突袭巴蜀的7.8级大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牵动了整个神州。这些天,我们无不为抗灾一线奋不顾身的干部群众子弟兵所感动,我们无不为来自四面八方的踊跃捐助而欣慰,我们无不为深处困境积极自救互助的灾区人民所震撼。在强震中,灾区人民虽然有失去家园、亲人的痛苦和泪水,但他们更有与无情天灾抗衡拼搏、与苦难同胞共度难关的坚毅和真情。在我们向灾区人民表达关切慰问、行使救援义举时,让我们向灾区人民表达我们最崇高的敬意。 

所谓震灾无情人有情,5·12汶川大地震中,灾区人民身体力行涌现出的一幕幕镜头,让我们深受感动,充满敬意,热泪盈眶。 

——500多次余震把400多万成都市民逼上了街头,5月12日的成都之夜却是个充满温情和关爱的特别夜晚。街面上十分安静,没有人大声喧哗,更没有人吵闹。当晚深夜,前来武侯区林荫街献血屋献血的人排队站满整条街。 

——“我们不能等,不能靠,首先要自救,路通了,党和政府各种救灾物资才能到来。”元茨头村,是甘肃重灾区文县境内受破坏最严重的村庄之一。震灾后,村民相互帮助搭起各种临时避难棚;上至60多岁的老人下至10多岁的孩子,都扛着铁锹镢头到村口抢修山路。 

——“只要人在就有希望,我还是会在政府的帮助下自救,开展生产。”13日中午,面对被巨石砸烂、房顶坍塌的民房,水富县复兴村村民老杨如是说。水富县是云南省受震灾最为严重的县城,乡村道路路基塌方、墙体断裂、涵洞受损、泥石流频发。 

强震中,这样的镜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灾区人民临危不乱、平稳有序、从容乐观的精神状态,也看到了他们积极主动自救抗灾、为国分忧为政府解难的拼搏热情。灾难并不可怕,怕的是沉浸于丧亲之痛难以自拔,怕的是饱受苦难之后无法振作(来自公文有约),怕的是迷茫于惊吓之中慌乱以对。面对严重的灾情,灾区人民没有被吓跨倒下,没有失去美好的信念,他们正擦干泪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明天。中华民族自强不惜、顽强拼搏的精神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升华,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向这些纯朴、勤劳、勇敢的灾区人民表达敬意呢? 

——“以后你要好好报答你爸爸哦,没有他你可能就完了。”12日晚10时左右,都江堰聚源中学学生王克出现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王克父亲当日不顾自己安危,双腿跪地,经过4小时的努力,用双手狠命地从夷为平地的教学楼里挖出了儿子。 

——“我不行了,你快离开这里!照顾好孩子,好好生活下去。”“老公,不要放弃,马上就会有人来救你!”13日上午,都江堰金凤乡政府家属区里,朱芙蓉流着泪朝废墟里呼喊,鼓励丈夫谭刚义坚持下去。地震发生20小时后,谭刚义被武警官兵从废墟中刨了出来。 

——“我们会不会死?”“不会。”“我们要尽量活下去。肯定有人来救我们的。”12日地震后,被埋在废墟中的都江堰聚源中学初三一班学生黄月,在黑暗中拉住了同学张杨的手,互相鼓励,两只手紧握在一起,直到下午6点左右被救出来。 

强震中,这样的镜头让我们深深体会了灾区人民身边亲情、爱情、友情的真挚温暖和巨大力量,因为有“情”,我们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因为有“情”,我们真心依靠,共度难关;因为有“情”,我们互相勉励,生死相连。毫无华丽辞藻的话语,毫无惊天动地的壮举,一个“情”字却让我们潸然泪下,让我们由衷地敬佩众多灾区人民展现出的人性光辉。“不抛弃、不放弃”,这句曾在热播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被亿万中国人熟知的经典语录,我们在此刻是否有更深的体会和感触呢? 

——“我意识到可能是地震,准备出门看看。”12日下午,家住重庆合川南津街书园的21岁木工刘世伟,在地震发生的七、八分钟之内,主动将楼内近10名退休老职工背下楼逃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 

13日22时12分,四川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的遗体从废墟中扒出来,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 

——“病人在,我们在!”12日下午2时36分左右,第一波震感过去,川大华西医院第一住院部11楼重症监护室(icu)病房恢复安宁,该科30多名护士、10多名医生立下誓言。 

强震中,这样的镜头则让我们看到了灾区内邻里、师生、医患之间关系的和谐,没有邻里间的小肚鸡肠,有的是尊老爱老救人危难的热心扶助;没有对无良师德的拷问,有的是大爱无声的永恒记忆;没有医患关系的紧张,有的是以病患安危为中心的高度责任感。强震突袭,灾区人民用行动让和谐的真谛更加完美真实,用行动让善良品德和职业操守熠熠生辉。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这患难之中见真情的和谐,有什么理由不为灾区人民危难之中显现出的人格魅力而倾倒呢?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类似的镜头还有很多很多,催人泪下的故事也有很多很多。众多的灾区人民正在用自己的真情实举,书写一部展现中华民族人性光芒、与灾害斗争的抗争史。“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度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温总理在都江堰灾区现场的话语,依旧回荡在我们耳边。让我们真诚地为灾区人民祈祷,向灾区人民致敬!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