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的主要学术成果

2024-05-07 19:25

1. 刘云的主要学术成果

 1.刘云《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2.刘云《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1. 参编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增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2. 参编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 参编俞士汶、黄居仁主编《计算语言学前瞻》,商务印书馆,2005年。4. 参编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商务印书馆,2006年。5. 参编李宇明主编《语言学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6. 参编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第2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刘云的主要学术成果

2. 刘云的学术成果

1、论文发表⑴《异步电机智能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2006.3,自动化技术与应用杂志⑵《基于CAN总线的电力远程检测系统管理功能设计》,2006.6,仪器仪表用户杂志⑶《人工气候室智能测试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007.3, 仪器仪表用户杂志⑷《基于全网最优效益发电竞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2008.7, 仪器仪表用户杂志2、科学研究⑴KW—1交流开关稳压电源的研究与开发,1992,湖南省科委技术成果奖,项目主要参与者。3、技术服务⑴世行建设项目湖南天泰能源有限公司洁净煤配电改造,20054、学术著作⑴机电产品安装调试实训指导, 2006,校本使用

3. 刘云的主要科研成果

主要从事图像和多维信号处理及多媒体通信技术研究,目前主持在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基金“视频图像中人体目标检测算法研究”一项,校博士启动基金“基于 MPEG4 的图象压缩处理及网络传输机制研究”一项。2006年,主持完成青岛市科技局科技发展项目“城市远程污染源图像信息融合系统研究”一项,已顺利通过市科技局验收。2004年主持完成横向科研项目“中铁十六局宜万铁路遂洞施工安全无线远程监控”。曾参加了国家“863”项目“面向敏捷制造的企业建模体系及建模方法研究”,主持和参加了6项横向课题,其中,“阳泉科委科技网络工程”和“洋浦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通过省级鉴定,分别达到“国内领先”和“国内先进”水平。共发表了学术论文 40 多篇。其中, EI 收录 2 篇, ISTP 收录 5 篇,核心期刊 30 多篇。参编高等院校通信与信息专业规划教材一部。

刘云的主要科研成果

4. 刘云的学术简介

   (一)专著  1.刘云《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2.刘云《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二)编著  1. 参编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增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 参编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 参编俞士汶、黄居仁主编《计算语言学前瞻》,商务印书馆,2005年。  4. 参编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商务印书馆,2006年。  5. 参编李宇明主编《语言学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  6. 参编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第2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三)论文  1. 李晋霞、刘云,修辞上的点面格,《修辞学习》1998年第4期,P35-36。  2. 刘云,“除了”究竟除不除,《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P41-44。  3. 刘云、李晋霞,“动宾式动词+宾语”的变换形式及宾语的语义类型,《江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P44-48。  4. 刘云,重叠论文索引,《汉语学报》1999年2期。  5. 刘云,定标性状小句,《江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P51-55。  6. 刘云、俞士汶、朱学锋,现代汉语合成词结构数据库的开发及应用,张普主编《现代化教育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P273-278。  7. 刘云、李晋霞,“偶尔”与“偶然”,《语文知识》2000年第6期,P30-33。  8. 刘云,汉语构词的计量研究,《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1年第2期,P27-33。  9. 刘云,歧义的潜在性及其自动消解,《高等函授学报》2001年3期,P2-4,12。  10. 刘云,施受关系自动识别中的语义句法问题,黄昌宁、张普主编《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P21-26。  11. 刘云,自足的性状小句与成活的性状小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P95-100。  12. 刘云,计算机技术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报》2001年1期,P88-93。  13. 刘云,反语的生成机制,《高等函授学报》,2001年5期,P29-30,33。  14. 刘云,格式歧义及其消解和分解,张全、萧国政主编《HNC与语言学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15. 刘云、李晋霞,“V双N1的N2”格式转化为粘合式偏正结构的制约因素,《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2期,P21-27。——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P75-81。  16. 刘云,中文期刊刊名的构成研究,《汉语学报》2002年第1期,P162-166。  17.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P113-116。  18. 刘云,篇名中的冒号,《江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P58-61。  19.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型并列,《汉语学报》2002年第2期,P73-82。  20. 刘云,新词新义集萃,《辞书研究》2001年5期、2002年3、4、5、6期、2003年3、5、6期。  21. 刘云,汉语的七音节篇名,《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2期,P122-127。  22.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性孤立结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P120-123。  23. 刘云,篇名的篇章化,《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P29-32。  24. 刘云,语词的篇名标记及其作用,《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3年2期,P3-10。  25. 俞士汶、朱学锋、刘云,现代汉语广义虚词知识库的建设,《汉语语言与计算学报》(新加坡)2003年第1期,P89-97。选入徐杰、钟奇主编《汉语词汇·句法·语音的相互关联——第二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90-101。  26. 刘云,一个新的前缀——零,《辞书研究》2003年5期,P136-139。  27. 刘云,篇名的话题性说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2期,P69-76。  28. 李晋霞、刘云,面向计算机的二重复句层次划分研究,《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P147-153。  29. 李晋霞、刘云,从“如果”与“如果说”的差异看“说”的传信义,《语言科学》2003年3期,P59-70。  30. 刘云,篇名的称名性说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版)2003年3期,P73-76。  31. 刘云,新闻篇名运用引号实现的各种转换,《修辞学习》2003年4期,P46-47,49。  32. 刘云,新闻标题中的人名艺术,《当代传播》2003年4期,P92。  33. 刘云,论篇名语言的标记性,《云梦学刊》2003年4期,P104-107。  34. 李晋霞、刘云,论定中V双+N双词汇化的制约因素,《当代语言学》2003年4期,P289-298。——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  35. 刘云,篇名中的结构助词“的”,《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1期,P88-95。  36. 李晋霞、刘云,新版《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的贡献,《辞书研究》2004年第3期,P64-70。  37. 刘云,篇名中的省略号,《汉语学习》2004年第3期,P32-36。  38. 李晋霞、刘云,“由于”与“既然”的主观性差异,《中国语文》2004年2期,P123-128。  39. 刘云,术语泛化的途径、特点和动因,《修辞学习》2004年4期,P14-17;选入《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年12月),P342-350。  40. 刘云、俞士汶,“句管控”与中文信息处理,《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P56-62。  41. 刘云、俞士汶、朱学锋、段慧明,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1期,P130-136。  42. 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措施,载李克武主编《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P203-211。  43. 龙海平、刘云,《世界语法化词典》述评,《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期。  44. 刘云、李菡,标题中的语词标记面面观,《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1期,P83-87。  45. 刘云,“PK”来了,《语文建设》2006年第1期,P58。  46. 李晋霞、刘云,《现代汉语:历史与社会语言学》述评,《当代语言学》2006年第3期,P265-271。  47. 李晋霞、刘云,从概念域看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的非匀质性,《语言科学》2006年第4期,P3-13。  48. 刘云,“被”字结构宾语隐现的制约因素,载邢福义主编《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P207-216。  49. 刘云、何婷婷,网络语言的前世今生,《网络传播》2006年第7期,P42-43。  50. 刘云,现代汉语中的对举现象及其作用,《汉语学报》2006年第4期,P75-85。  51. 俞士汶、朱学锋、刘云,面向自然语言理解的汉语虚词研究,载嘎日迪、吾守尔·斯拉木、德熙嘉措主编《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70-279,北京:西苑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  52. 何婷婷、刘云,网络语言研究蓄势待发,《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P8。  53. 李晋霞、刘云,复句类型的演变,《汉语学习》2007年第2期,P20-26。  54. 刘云,“中文信息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江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P93-95。  55. 刘云,新兴的“开X”词语模,《辞书研究》2008年第2期,P152-154。  56. 罗耀华、刘云,揣测类语气副词主观性与主观化,《语言研究》2008年第3期,P44-49。  57. 龙海平、刘云,《变化中的欧洲语言》述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4期,P314-316。  58. 刘云,说“X门”,《汉语学报》2008年第4期,P80-86。  59. 刘云,复句关系词语的离析度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6期,P15-21。  60. 刘云,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自动分析的难点,《长江学术》2009年第1期,P103-107。  61. 刘云、龙海平,《语言接触与语法变化》简介,《当代语言学》2009年第1期,P86-88。  62. 刘云,汉语词汇统计研究述评,《汉语学习》2009年第1期,P62-69。  63. 刘云,“裸”族新词探微,《辞书研究》2009年第2期,P149-154。  64. 刘云,复句自动分析的目标和意义,《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P40-44。  65. 刘云、李晋霞,论频率对词感的制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P1-7。  66. 刘云,双音节词重叠类型的功能解释,载汪国胜、谢晓明主编《汉语重叠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P110-119。  67. 刘云、杨红,重叠论文索引(增补),载汪国胜、谢晓明主编《汉语重叠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P536-580。  68. 李晋霞、刘云,论推理语境“如果说”中“说”的隐现,《中国语文》2009年第4期,P359-364。  69. 刘云,汉语书面语的语码夹用现象及其语用价值,《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P190-193。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2期以论点摘要形式转载(P154)。  70. 龙海平、刘云,《语法的起源:一种重构》述评,《当代语言学》2010年第1期。(P75-79)  71. 刘云,“之X”的词汇化及其动因,《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3期。(P64-70)  72. 罗耀华、刘云、樊城呈,《认知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手册》(2008)介绍,《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P317-319)  73. 刘云、王耿,现代汉语词汇的嬗变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华中学术》2010年第1期。(P313-319)  74. 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刍议,《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P81-83)  75. 刘云,新兴的“被X”词族探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P102-106)   2008年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一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  2005-2006学年度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二等奖。  2007-2008学年度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二等奖。  2005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方块壮字的编码输入》 (韦名应)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2006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浅析人名中的修辞》 (黄丽丽)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二等奖。  2008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体育新闻标题》(王耿)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三等奖。  2008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当代新词“X门”探析》(曾李)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5. 刘云的科研成果

 《北京话敬称代词“您”考源》,《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清末民初京味儿小说大家蔡友梅生平及著作考述》,《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刘云的科研成果

6. 刘祖云的学术成果

 出版著作: 1、《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香港模式及其对内地的启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9月版。  2、《香港社会的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  3、《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分层:从理论到现实的探讨》,第一著者,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版。  4、《中国社会发展三论:转型分化和谐》,独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8月版。  5、《发展社会学》,主编,高教出版社2006年2月版,国家级重点教材。  6、《社会转型解读》,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7、《穗港住房保障研究》,独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4月版。重要论文:(独立撰写或第一著者)1、《中国城市社会分层:基于2010年广州市的千户问卷调查》,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2012年第4期复印 。  2、《香港公屋政策的历史沿革及其对内地的启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6期摘登。  3、《香港公屋管理出现的问题及其对内地的启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4、《澳门经济结构与教育结构失衡研究》,亚太经济2012年第5期。  5、《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转型与社会和谐》,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珠三角区域发展报告(201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6、《保障“有房住”还是“有房产”?》,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3月24日。  7、《城市住房的阶层分化:基于CGSS2006调查数据的分析》,社会杂志2010年第5期(以英文形式发表)。  8、《澳门社团政治功能的个案研究》,澳门研究2010年第3期。  9、《香港与内地残障群体社会支持来源比较――香港与内地残障群体社会支持比较研究之一》,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10、《香港与内地残障群体社会支持方式比较――香港与内地残障群体社会支持比较研究之二》,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工作》2011年第1期复印,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2期摘登4000字。  11、《香港与内地残障群体社会支持内容比较――香港与内地残障群体社会支持比较研究之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12、《香港社会的失业群体及其社区支持》,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台港澳研究》2010年第3期全文复印,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6期摘登4000字。  13、《香港的贫困及救助:从理论到现实的探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工作》2009年第11期复印。  14、《转型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学习论坛2009年第4期。  15、《老年社会福利的香港模式解析》,社会杂志2008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杂志2008年第6期摘登5000字。  16、《社会转型: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2008年9月8日学科前沿专栏。  17、《社会转型与社会和谐》,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2008年9月22日学科前沿专栏。  18、《转型期的失序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2008年11月17日学科前沿专栏。  19、《异质与互补:泛珠地区的合作与发展初探》,学术论坛2007年第6期。  20、《社会转型期的异质性探讨》,学习论坛2007年第1期。  21、《权力资源与社会分层:一项对中国中部城市的社会分层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7年第1期摘登。  22、《社会转型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问题》,学习论坛2006年第6 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政治学》2006年第9期复印。  23、《如何面对贫富差距》,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7期。  24、《农民工: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的特殊阶层》,江汉论坛2006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0期全文转载。  25、《再论社会分层的依据》,中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6、《生活资源与社会分层:一项对中国中部城市的社会分层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2005年第3期复印。  27、《转型期:防止市场化破坏“社会植被”》,广州日报2005年11月28日理论版。  28、《社会转型与二元社会结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9、《社会转型与二元人格结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0、《社会转型与二元组织结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2005年以前出版的主要著作:(独立撰写或第一著者) 1、《企业社会学新论》,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年11月版。2、《企业内在社会机制透视》,独著,科学出版社1991年5月版。3、《社会交往新论》,独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版。4、《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独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5、《组织社会学》,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1月版。2005年以前发表的主要论文:(独立撰写或第一著者)1、《略论马克思的家庭教育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2、《试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学》1985年第4期复印,《中国社会学年鉴,1979—1989》(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79页)将此文观点列为中国社会学界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七大观点中的第四大观点。3、《论社会学中的群体范畴》,社会学研究1986年第3期。4、《企业社会学对象初探》,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1期。5、《中国都市社会基层居民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之一》,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6期。6、《中国都市社会基层居民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之二》,社会学研究1988年第4期。7、《中国都市社会基层居民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之三》,社会主义研究1988年第3期。8、《社会沟通: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机制》,社会主义研究1990年第4期。9、《论社会流动的基本类型及社会意义》,社会科学研究1991年第2期。10、《论社会交往与社会发展》,求索1991年第2期。11、《论社会流动与社会发展》,载《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理论与与实践》,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3月版。12、《市场经济与社会交往》,现代文明1993年第4期。13、《市场经济与社会流动》,现代文明1993年第6期。14、《论社会开放与社会发展》,华中师大学报1993年第5期。15、《中国社会流动的现状与趋势》,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1995年第2期。16、《社区建设的“硚口模式”的启示》,长江日报1997年1月8日。17、《香港回归的社会价值》,长江日报1997年7月1日。18、《社会转型: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华中师大学报1997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1998年第2期。19、《社会转型与社会流动:从理论到现实的探讨》,华中师大学报199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1999年第1期。20、《盛世中国都市社会基层组织的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香港浸会大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1999年9月于香港九龙塘。21、《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20世纪末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华中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9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1999年第6期。22、《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再论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1期摘登5000字。23、《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三论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6期。24、《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四论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25、《香港与武汉:城市社区服务比较》,华中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2000年第5期。26、《学术评价,远离权力和金钱》,长江日报2000年4月24日求知版。27、《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探讨》,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3期。28、《论社会分层的功能》,学习与实践2002年第4期。29、《再论社会分层的功能》,学术论坛2003年第2期。30、《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的一般规律初探》,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31、《社会分层的若干理论问题新探》,江汉论坛2002年第9期。 32、《中国社会转型特征再探》,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2002年第6期。33、《社区转型与体制创新》,经济日报2002年5月31日14版。34、《社区转型与社区建设》,光明日报2004年8月18日理论周刊35、《社会转型与越轨行为》,长江日报2002年9月3日理论版。36、《走向市场与走向开放: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标志》,学习论坛2003年第1期。37、《论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制度化发展》,社会工作2003年第3期。38、《关于调控贫富差距的一点思考》,光明日报2003年6月25日理论版头条。39、《调控贫富差距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选择》,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4期。40、《社会转型与贫富差距:20世纪末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5期。41、《转型社会的名与实》,社会学家茶座(第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42、《如何面对贫富差距》,社会学家茶座(第5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43、《中国社团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初探》,学术论坛,2004年第1期。44、《“社会科学研究”是名副其实的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45、《阶层分化研究中的若干争议问题探讨》,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政治学》2004年第4期复印,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4期摘登5000字。

7. 刘云生的主要学术成就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担任国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A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1项,重庆市人文社科项目1项,西南政法大学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

刘云生的主要学术成就

8. 刘云的学术著作

1.《计算机网络实用教程》(第二版),2006年1月,清华大学出版社2.《网络实用技术基础》,2005,中央电大出版社3.《软件技术基础》,2004年1月,中央电大出版社4.《软件技术基础实验》,2004年1月,中央电大出版社5.《计算机网络实用教程》,2001年9月,清华大学出版社6.《通信与网络技术概论》,2000年1月,中国铁道出版社7.《信息工程基础》,1996年9月,中国铁道出版社1.Liu Y., Shen B., Zhang H.K.; SPHERE:A Scalable Multicast Framework in Overlay Networks, Chinese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2005年12月(EI检索)2.刘云,简水生,裴丽,延凤平;基于光纤光栅传感的新型磁悬浮列车定位方法,铁道学报,2005年10月(EI检索)3. 刘云等;一种新的P2P网络自组织数据路由模型,高技术通讯,2004.12(EI检索)4. 刘云;一种新的波分复用光网络动态路由和波长分配算法,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3.105. Liu Y., Zhang Z.J.; A New Train Real-time Dispatching System,VTC 2003,2003.10.(ISTP检索)6. Liu Y.; The application of Breadth first search in the dispatching system of the China railway communication network,IEEE TENCON 2002,2002年10月(ISTP检索)7. 刘云,青藏铁路建设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002年10月《中国铁路》8. 铁路信息化基础通信网络的发展建设及关键技术研究,《北方交大学报》,2001年8月9. 刘云,构筑铁路多业务宽带城域网策略与技术研究,《北方交大学报》,2001年8月10. 刘云;铁路信息化通信网络结构和技术,《铁道通信信号》,2001年1月11. 刘云等;北京公交智能调度系统的网络设计及性能分析《北方交大学报》,1999年10月12. 刘云;MAS 下区间列车追踪的研究和仿真《系统仿真学报》,1999年1月(EI检索)13. Liu Y.;The Simulation of Line Capacity Under Different Train Running Pattern,1999年北京召开“ICSSSC”会议论文集(ISTP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