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对联选萃:出入(三)

2024-04-30 19:02

1. 书房对联选萃:出入(三)

    我们继续谈“出世”和“入世”。
  
     先看明代文人张瑞图(1570-1644)先生一副:
  
  整顿乾坤将相,归休林壑渔樵。 
                                          
     大家看这一联,风格和前面的明显不同了——上两讲所选对联大都在说:要有情而无累,要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业。
  
     而这一联呢?“ 整顿乾坤将相 ”,和“ 归休林壑渔樵 ”,在时间上是先后关系——在做完“入世”事业之后,再“出世”过逍遥生活。
  
    上两讲中,“出世”和“入世”是对立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就是“内圣外王”。而这一联呢,只有对立,没有统一,非此即彼,泾渭分明。从人生的境界上看,还是上两讲要高一些。
  
     接着看刘春霖(1872-1944)状元一副:
  
  南岳云兴出为霖雨,大江波静退领湖山。 
                                          
     这一联和上一联一样,不仅意思相同,口气也同样不凡。
  
     上联“ 南岳云兴出为霖雨 ”,就是说——天下有事了,我挺身而出泽被苍生;
  
     下联“ 大江波静退领湖山 ”,就是说——天下太平了,我淡然归隐掌管湖山。
  
     大家看下联这话说的,自己明明都归隐江湖了,架子还是不倒,非要说什么“退领湖山”,好像个在野称尊的山大王一般。
  
     辛弃疾(1140-1207)罢官赋闲时曾写过这样一首词: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这首词的题目为《灵山斋庵赋,时筑偃湖未成》(调寄沁园春),大家看,是不是也有点“ 退领湖山 ”的架式?
  
     下联看谭延闿(1880-1930)先生一副:
  
  旧有雄文悬北阙,近存老屋在南山。 
                                          
     这一联也还是同样的意思,只是用辞稍平淡了一些(但细品起来,仍觉“辞淡意不淡”呀)。
  
     看上联“ 旧有雄文悬北阙 ”,意思是——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但怀中不免老耿耿!想当年,俺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呀!俺的传世雄文,现在还悬挂在朝堂之上呢?
  
     看下联“ 近存老屋在南山 ”,意思是——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也该歇歇了。南山一带的风景多好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再无闲事挂心头,天天都是好时节。而我呢?正好有套老房子在那里。
  
     接着再看谭先生一副:
  
  得意尚堪夸世俗,此身无计老渔樵。 
                                          
     谭先生这两联意旨类似,语气也一样,平淡之中、蕴含着难以抑制的自负。
  
     看上联“ 得意尚堪夸世俗 ”,是在说——咱当年也风光过,那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呀!
  
     看下联“ 此身无计老渔樵 ”,意思是——啥时候能辞官归去一身轻,自在逍遥、终老渔樵呢?
  
     下面看左宗棠(1812-1885)先生一副:
  
  身使门户多旌棨,天入沧浪一钓舟。 
                                          
     看上联“ 身使门户多旌棨 ”,“旌棨”(音起)指的是古代官员出行时的仪仗,或者官员府邸门前彰显身份的道具。大家到某些大院旅游时可留意一下,原来主人要是做过大官的,门前往往都有两个高高的杆子,借此显贵扬威。靠做生意发家的,即使积攒的银子再多,门前也没资格立这个。
  
     看下联“ 天入沧浪一钓舟 ”,是想说——虽然高官得做,骏马得骑,封妻荫子,光宗耀祖,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多大的事业功名,终究也会归零的。
  
     接着看李鸿章(1823-1901)先生一副:
  
  多事始知田舍好,非才犹觉和诗忙。 
                                          
     看上联,“ 多事始知田舍好 ”,明显不如上一讲的“ 事冗炼成筋骨健 ”豪情满怀了——事情一多心就烦,老想撂挑子回家、求田问舍去。
  
     下联“ 非才犹觉和诗忙 ”,和“出世”“入世”关系不大。意思是自己水平不行,不敢和朋友一块诗酒唱和。看人家信口拈来,不费吹灰之力;自己则搜肠刮肚,实在不堪其苦呀!
  
     下面看容庚(1894-1983)先生一副:
  
  老有山林足相契,人于天地不虚生。 
                                          
     看上联,“ 老有山林足相契 ”,老了,干不动活了,那就休息吧。还好有山林,相看两相亲。
  
     看下联,“ 人于天地不虚生 ”,回想这一辈子,也做了点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也算没有白活呀。
  
 (说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留言联系。)

书房对联选萃:出入(三)

2. 书房对联选萃:出入(四)

    我们继续谈“出世”和“入世”。
  
     先看石韫玉(1756-1837)状元一副:
  
  官职声名都入手,水经山疏不离身。 
                                          
     这个难免有点显摆嘚瑟了。就你才大命好,“ 官职声名都入手 ”,高官得做,大名远播;退居林下,有钱有闲,腿脚还不错,“ 水经山疏不离身 ”,带着地图,世界这么大,任你去践踏!
  
     杨岘(1819-1896)先生有一副和石状元这一副很类似。
  
  已过爱贪声利后,别有悠游快活人。 
                                          
     这一副意思很明白,不细说了。
  
     下面看白蕉(1907-1969)先生一副:
  
  朱轮易遂终军志,翠岭常怀谢傅心。 
                                          
     看上联,“ 朱轮易遂终军志 ”,“终军”是一位少年奇才,很受汉武帝赏识。可惜在劝降南越王时为国捐躯,死时才20多岁。
  
     王勃《滕王阁序》中有这样一句: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就是羡慕终军能被皇帝重用,远赴岭南为祖国统一建功立业。而自己呢?则因贪上官司,连累父亲也被贬到比南越更远的交趾。
  
     写《滕王阁序》时,王勃正在去交趾(看望老爹)的途中。同样的南下远行,同样的20多岁,但人家终军是持符节、拥朱轮、意气风发;我王勃却是倚孤舟、骑瘦马,枉自嗟呀。千载之下,我辈读之,可以想见经纶满腹、心高气傲的王大才子,是多么的憋屈苦闷呀!
  
     好在历史就是这么蹊跷——当年的落魄书生王勃,竟以几篇诗文扬名千古;而显耀一时的终军,却只能“ 附骥尾而得显 ”,反要靠王勃的宣传在后世圈粉了。
  
     扯得有点远了,且看“ 朱轮易遂终军志 ”,说的就是终军虽然英年早逝,但也算壮志得酬了。
  
     再看下联,“ 翠岭常怀谢傅心 ”,“谢傅”就是谢安。我们看《世说新语》,会发现作者对王导和谢安非常恭敬,一般不直呼其名字,称王导为“王丞相”,称谢安为“谢太傅”。谢安曾在东山隐居,这里的“翠岭”可以泛指隐居之地吧。下联意思是——总想和谢安一样,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隐居起来,安闲度日。
  
     上下联总体来看,意思是说——人生不能虚度光阴,要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功成不要贪恋权位,宜退隐山林,自在逍遥。
  
     接着看翁同龢(1830-1904)先生一副:
  
  谢安舟楫风还起,庾信文章老更成。 
                                          
     刚说了谢安,这里又讲“ 谢安舟楫风还起 ”。这一句,就是成语所讲的“东山再起”,且看《晋书·谢安传》中的一段:
  
     谢安少年既有名声,屡次征辟皆不就,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 谢安舟楫风还起 ”就是在说——国家要没事,你尽管隐居;国家要用你,你就该出来嘛。
  
     下面看孙儆(1866-1952)先生一副:
  
  浊世不污,渊明弃官,太白纵酒; 
  
  文家无二,史公叙事,南华放言。 
                                          
     看上联,“ 浊世不污,渊明弃官,太白纵酒 ”,对于“浊世”,我们该何去何从呢?看看屈原的《渔父》,做个参考吧: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接着看徐悲鸿(1895-1953)先生一副:
  
  山林有福可常住,名位如诗得偶然。 
                                          
     这一副写得很平淡超然,上联“ 山林有福可常住 ”——国家用不着我,我就常住山林,这是多好的福气呀!下联“ 名位如诗得偶然 ”——国家要用得着我,我也会出来好好干。至于名位功利,那就看老天给不给运气了——能得也欣然,不得也泰然。
  
     下面看萧退闇(1876-1958)先生一副:
  
  世事饱谙思缩手,林泉无禁好容身。 
                                          
     这一副是在讲世间争名夺利的残酷——你想要有所得,有时反而会失去更多——还是少掺和为妙啊。
  
     接着再看李鸿章先生一副:
  
  万卷藏书宜子弟,一日过海收风帆。 
                                          
     下联“ 一日过海收风帆 ”,充满了江湖险恶的味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自己的经历太惊心动魄了。实在不想再冒那个险了!至于子孙后代呢?“ 万卷藏书宜子弟 ”,——还是在家好好读书吧。
  
     看款识“ 裕霖总戎鉴 ”,可知这一副是送一位武将的,估计这位武将在战场上也曾出生入死、立过军功。
  
     老人嘛,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孙平平安安、过太平日子?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老子所期望的,并不一定是儿子所想要的。是选择“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 ”还是选择“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都得由自己去做决定。
  
     最后看黄炎培(1878-1965)先生一副:
  
  索悟玄之又玄外,全生材与不材间。 
                                          
     下联“ 全生材与不材间 ”,出自《庄子》,原文如下: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如果将这里的“材”看作入世,“不材”看作出世,那么庄子对这一对矛盾的处理,是不是也值得我们借鉴?
  
 (说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留言联系。)

3. 书房对联选萃:敬谨(下)

    这一讲继续说“敬谨”。
  
     先看清代状元陆润庠(1841-1915)先生一副:
  
      作古文当有生气,遇贤者自无妄言。 
                                          
     这一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有些人说话常带一些不干不净的口头语,别人要是善意提醒,他往往会说:“我就这习惯,改不了。”但这种人面对上级主管、或者在求职时面对面试官,你会发现他一句脏话也不会说。
  
     接着看唐驼(1871-1938)先生一副:
  
      调养怒中气,提防顺口言。 
                                          
     这是在提醒我们,发怒的时候要特别当心,万不可任性胡来,这样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比如2018年10月28日重庆发生的公交车坠江事故,就是一名女乘客因为错过站、和司机吵闹导致的。
  
     “ 顺口言 ”当然更需要提防了,回想一下日常生活中的小矛盾,常常就是因为一半句话说得不合适引发的。
  
     有好多老话和这一联意思类似,略举几例:
  
      小不忍则乱大谋。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韩信曾受胯下辱,张良能捡桥底鞋。 
  
      一言而成他日之祸,一忿而折平生之福。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成灾。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当然,对于上述说法,大家还要辩证地看,虽然要着眼长远,顾全大局,避免小摩擦酿成大麻烦; 但也不能低三下四、忍气吞声,任由恶人胡作非为。   
  
     下面看一副徐悲鸿(1895-1953)先生的:
  
      常耻躬之不逮,欲寡过而未能。 
                                          
     上联讲谦虚——老感觉自己能力不够;下联讲“敬谨”——谨慎小心,想少犯错误,可总是做不到。这副对联,可谓是一剂修身良方。
  
     接着看一副何绍基(1799-1873)先生的:
  
      警过于初还恐再,爱才无厌更从长。 
                                          
     第一次犯错可能是没留意,以后遇到同样情况就须格外当心。这就是“ 警过于初 ”;但即使如此,还是仍然担心再犯,这就是“ 还恐再 ”。
  
     这真有点像孔子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从“ 警过于初还恐再 ”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吃一堑、长一智”,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并不容易。这里的关键就是——要弄清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如果弄不清,那就又会出现“哪里跌倒,哪里再跌”。那怎样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呢?这里给大家一个工具——黑匣子思维。且看下面几段话(摘自“罗辑思维”公众号-每天听本书-《机长的一万天》):
  
      很多人或者组织都是因为没有一个准确的反馈系统,才会一直在同样的地方摔跟头。这就好比打篮球,刚开始怎么也投不准,但每次投球,你都能通过前几次的失败经验,调整角度和力道,只要多练习几次,你很快就能找到诀窍。但是如果你是在一个黑暗的球场中投篮,什么也看不见,投出去的球是离篮筐远还是近,你是一点概念都没有的,这种投篮练习再多次也没用。所以,想要让错误发挥价值,你首先要找到自己的黑匣子,因为它能成为你的参照系,是你总结经验、制定下一步方案的必要前提。 
  
      现在国内的航空公司,基本都会给机组成员提供航空餐,而且机长和其他机组成员的食物也必须是不一样的。H 先生告诉我,除了食物必须是不同种类的之外,吃饭时间也要有间隔,一般要相隔三十分钟以上。为什么要有这种奇怪的规定呢?H 先生的亲身经历能给你答案。他曾经在一次飞法兰克福的航线上吃过一款点心,结果吃完40分钟后,他就出现了中毒反应,呕吐不止,再也无法驾驶飞机。好在因为吃东西要有时间间隔的规定,其他飞行员都没有吃点心,最终航班还是安全抵达了目的地。不能吃同样的食物,不能吃同一个人准备的食物,不能同时吃饭,这些看似奇怪的规定,背后都是为了避免食物中毒,造成飞行员全都无法工作的情况。 
  
      你可以想到,如果让咱们自己凭空想象预防对策,怎么可能想到这么细枝末节的程度呢?航空运输业能想到这么细致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想象力丰富,而是能够及时把过去曾经发生过的错误,最大程度转化为未来可以小心和避免的方法。上厕所也是一样,虽然两个飞行员不能同时驾驶飞机,但一个人在驾驶的时候,另一个人也是必须在场的。如果其中有人要去卫生间,另一个飞行员必须佩戴好氧气面罩,以免这短短几分钟时间发生危险。 
  
      你看,想要避免危险,首先需要建立起一套及时的错误反馈系统,对出现的所有问题进行复盘,并且制定解决方案。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你就已经能赢了大部分的人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领域都该鼓励打破常规、大胆创新。在涉及安全的事情上,首先得考虑是不是符合操作规范——因为每一条规范的背后,往往都有着血与泪的沉痛教训。
  
     下面看一副袁世凯二公子袁克文(1889-1931)的:
  
      先事细心临事放胆,实处着脚高处立身。 
                                          
     “ 先事细心 ”、“ 实处着脚 ”就是“ 敬谨 ”。常言道: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争上要重视敌人。后半句讲的就是“敬谨”。孔子说: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也是这个意思。
  
     下面看一副集字的,集的是宋代书法大师米芾(1051-1107)的字:
  
      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 
                                          
     这一联和前一联的上联有点类似。讲的都是做事之前需要认真谋划,一旦谋划好了,那就放胆去做、百折不回。
  
     当然,对这一副内容还须辩证地看——好多事情是需要走一步看一步的。我们说江河东流去,百折总不回。那是因为大海这个最终目标是非常清晰的。
  
     现实中好多事,往往没法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或者说即使设定出一个看似“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对于一个可预期的短期目标,百折不回往往是对的;但对于一个不可预期的长期目标,百折不回可能会撞得头破血流。
  
     目标决策往往像自然选择一样,你得赌上自己的直觉,到上帝那里去碰碰运气。
  
     下面是曾国藩(1811-1872)先生一副:
  
      好人多自苦中来,莫图便益: 
  
      世事皆从忙里错,且更从容。 
                                          
     这里下联讲的就是“谨”。有些人天天忙、月月忙,回头一看,啥也没干。这就是因为陷入到“忙”里了,根本没有时间把最重要的事情严肃认真、从从容容地干好。
  
     下一副还是曾国藩先生的(张伯英墨迹):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 
  
      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简捷、更要精详。 
                                          
     上联讲打仗,道理也和“世事皆从忙里错,且更从容”差不多。战术高明可以使你多少逮点便宜,但最终胜利往往得靠综合实力。不要随便消耗自己的实力,稳稳当当地来,这是曾国藩的基本原则。
  
     所以曾国藩选拔将领时,不是看谁是否熟读兵书韬略,而是喜欢稳重坚毅之人。后人讲曾先生打仗是“ 结硬寨,打呆仗 ”,真是说到夫子心坎里了。
  
     《菜根谭》里有句话说得好:
  
      酷烈之祸,多起于玩忽之人,盛满之功,常败于细微之事。故语云:“人人道好,须防一人着恼;事事有功,须防一事不终。” 
  
     想想1987年5月6日的大兴安岭森林大火,过火面积1.7万平方公里,211人丧生,5万多人受灾。不就是因为伐木工人一个烟头吗?
  
     下一联是清代书法家铁保(1752-1824)先生的:
  
      非在敬不能尽物理,惟近情乃可得人心。 
                                          
     要弄明白一事一物,不仅需要严肃认真的态度,而且需要科学理性的方法。这也是“敬谨”功夫。
  
     最后一副压轴的,乃是清代大学者、大书法家梁山舟(1723-1815)先生的手笔:
  
      凡事都有恰好处,此心总无不敬时。 
                                          
     对任何事情都要严肃认真,都要当回事儿,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把它处理得恰到好处。
  
     是市场多一点好?还是计划多一点好?这里面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亚当斯密是有道理,但凯恩斯说的也没错呀?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持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儒家所讲的“中庸之道”,就是要找那个最佳的平衡点嘛。

书房对联选萃:敬谨(下)

4. 书房对联选萃:朴真(下)

    我们继续说“朴真”。
  
     下面看何绍基(1799-1873)先生一副:
  
      名论不求缝掖外,古风犹想结绳前。 
                                          
     这一联大致的意思是——不要嘴里老是高大上的名词,每天附庸风雅,虚张声势,言必称希腊,语必出六经,还是和原始人学学吧——语言淳朴点,多讲讲人话。
  
     看看何绍基先生这一副的款识,你会发现何先生还真是表里如一,“名论不求缝掖外”,写完连自己的名字也不签——就是不愿将自己的“名”“缝”上去呀。
  
     且看款识是如何说的:
  
      竹师公祖尊兄大人以何子贞丈分书联语见示,盖其赴粤时道出宜章所作。书成不属款,曰:“非何子贞,谁复能为此怪字者?奚以款为?”是亦好奇之过矣!竹翁属为题跋,因识数语归之。时同治乙丑秋日,弟郭宜焘。 
  
     大家看,何绍基没有题款,而是郭先生补题的。郭先生表示了对这种行为的不理解——“ 是亦好奇之过矣! ”
  
     仔细琢磨此联可以看出——它隐隐约约表示了对人类语言越来越浮华,越来越偏离朴真的担忧。这大概就是工具的利弊通病吧。——没有工具,不利于解决旧问题;有了工具,工具本身则会带来新问题。有句话讲“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道出了“语言文字”和“它想表达的意思”无法完全画等号的无奈。
  
     传说“仓颉造字,鬼神夜哭”,哭什么?不知道。——是文字将这个世界搞得更清楚明白,鬼神巫术从此难行其道?还是文字将这个世界搞得更说不明白,只会导致更多的误解与冲突?
  
     拿眼下的例子来讲——微信里传播的内容,是科学多还是迷信多,谁又能说得清呢?
  
     朴真的反面,大约就是工于心计吧。要朴真,就得适当愚蠢憨厚一些,就得随时警惕、不要算计别人。下面看张问陶(1764-1814)先生一副:
  
      用拙存吾道,无机任世情。 
                                          
     知名计算机专家、投资人吴军博士曾讲过“ 上帝喜欢笨人 ”,且看吴先生是如何说的:
  
      你是喜欢和聪明人做生意,还是和傻子做呢?恐怕是后者,因为你觉得傻子的钱好挣。我在中关村做了两年生意后,回到清华读书,要知道每月的助学金连我过去收入的10%都不到,钱自然是不够花。但是每过几个月就会有一些生意上的老朋友找我做一单生意,给我带来丰厚的收入。 
  
      为什么要找我一个已经离开生意场上的人做生意呢?因为在他们眼里我比较傻,每次一定不会和他们争利,一定会保障他们的利益。 
  
      我时常和后辈的生意人讲,做生意时,不论这笔生意对方挣到多少钱,我们只挣自己那一份,不要因为对方挣多了就试图多分一点。这样,生意就能持久。 
  
      当然,大部分人并不做生意。但是在单位里,做傻子也没有坏处。说句实话,大家在职场上多少都会有点防备心理,在这样的环境下,是聪明人容易交朋友,还是傻子容易交朋友呢?显然是后者,因为对方和你交往时可以比较省心。 
  
      当然,有人说,我很精明,装傻,可不可以?这一点几乎做不到。养过狗的人有这样的经验,有时狗在人前耍小聪明,人一眼就看穿了,但是狗自己不会察觉。同样,我们在那些智力和经验不在我们之下的人面前耍小聪明,其实比狗高明不到哪里去。就算别人看不出来,时间一长,自己也会精神分裂的。 
  
         ——摘自吴军《谷歌方法论》
  
     下联中的“ 忘机 ”,就是“忘记了算计之心”,出自古籍《列子》中的一个寓言:“
  
      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忘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频词,如李白(701-762)诗云:“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 苏轼(1037-1101)词曰:“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
  
     由张问陶先生这一副又联想到一联:
  
      居心不作羊肠曲,处世当如鸡口廉。 
  
     这个写得很形象。“ 不作羊肠曲 ”就是不要弯弯绕、没有花花肠嘛!“ 当如鸡口廉 ”就是要知足,不要贪心不足蛇吞象。
  
     俗语中也有一些类似的句子:
  
      量大福亦大,机深祸亦深。 
  
      机关算尽,反害自身。 
  
      算来算去,算了自己。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再看何绍基(1799-1873)先生一副:
  
      豪杰不生机事息,古今无尽大江流。 
                                          
     这两句出自南宋戴复古(1167-1248)先生的《鄂渚烟波亭》一诗。说的好似老子《道德经》中的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
  
      当然,“朴真”往往也是需要修炼的。且看吴熙载(1799-1870)先生一副:
  
      心情杂念摩之出,天地清光画不来。 
                                          
     上联告诉我们,要修炼朴真,就得时刻排除私心杂念,常做减法。也就是古人常讲的“ 为道日损 ”。
  
     那下联呢?——就是要向天地学习,因为天地本来就是朴真的嘛。
  
     王阳明先生曾在一首诗中提出了儒家士人的修炼目标:
  
      不离日用常行内, 直到先天未画前。 
  
     意思就是——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这些日常琐事中,如果能保持真诚自然的状态,也就修炼得差不多了。
  
     教育当然也会有助于修炼。如《三字经》所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且看杜就田(清末人,生卒不详)先生一副:
  
      教成大拙方为巧,学到如愚才是贤。 
                                          
     当然,人生阅历也会使人越来越明白——算来算去,毫无意义。还是“难得糊涂”最好。且再看何绍基先生这一副:
  
      交游倦后存真率,辞赋年来近老苍。 
                                          
     下面启功(1912-2005)先生这一副也不错:
  
      立身苦被浮名累,涉世无如本色难。 
                                          
     何先生和启先生这两副,都是饱经沧桑后的肺腑之言。
  
     有时候真想逃离这个勾心斗角的烦人世界。且看刘墉刘罗锅(1719-1804)宰相这一副:
  
      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最后看翰林帝师朱益藩(1861-1937)先生一副。同样的意思,朱先生则说得更生动、更有趣:
  
      闲怜鹤貌偏能画,欲算棋图却望云。 
                                          
     为啥“ 闲怜鹤貌偏能画 ”呢?那是因为鹤没有机心,我也没有机心,我与鹤“心有戚戚焉”。我能得其心,当然画起画来也更能得其神了。
  
      “ 欲算棋图却望云 ”,算是说到我心坎里了。古语云: 只学斟酒意,莫学下棋心 。本人小时候下棋总是输,也常常为此自卑。自打见到这一联,一下子豁然释怀了——原来不是我笨,而是我没有“机心”呀!
  
 (说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留言联系。)

5. 书房对联选萃:出入(二)

    我们继续说“出入”。
  
     先看李鸿章(1823-1901)先生一副:
  
  身修天爵贵无比,心有菩提香益清。 
                                          
     上联“ 身修天爵贵无比 ”,就是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这种自我荣誉感就是天爵,比别人的评价、社会的承认要高贵得多。西方人所讲的“贵族精神”、“骑士精神”,多少有点这层意思。
  
     下联“ 心有菩提香益清 ”,“菩提”是佛教语,大约可指大彻大悟,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的。这一句的意思大致是——宇宙间所有的一切、包括自己都是虚幻的、都是空的,能这样大彻大悟,心中自然会澄明清净。
  
     这一联也是一样,上联讲入世,下联讲出世。
  
     下面看徐世昌(1854-1939)先生一副:
  
  爵入高天非人可攫,鱼藏大海与世无争。 
                                          
     这一联,上联“ 爵入高天非人可攫 ”和上面“ 身修天爵贵无比 ”意思一致。下联“ 鱼藏大海与世无争 ”很通俗,虽然没有“菩提”高级,但真能做到“与世无争”,也是很不容易的。
  
     接着看邓春澍(1884-1954)先生一副:
  
  游咏山林,贤者而后乐此; 
  
  怀抱天地,至人足以当之。 
                                          
     这一句反过来了,上联讲出世,下联讲入世。
  
     上联“ 游咏山林贤者而后乐此 ”,意思大致就是“ 后天下之乐而乐 ”。
  
     下联“ 怀抱天地至人足以当之 ”,“至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就中国传统文化来理解,大概是堪称“内圣外王”的人吧。这样的人,定然是“怀抱天地”的。用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话讲,就是“宇宙的天民”。他的使命,或许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吧!
  
     下面看翁同龢(1830-1904)先生一副:
  
  真余诗酒兴不浅,唯有道义思无疆。 
                                          
     这一句也和上一联一样,上联讲出世,下联讲入世。
  
     看上联,“ 真余诗酒兴不浅 ”——饮酒作诗,兴趣不浅,会娱乐,会休息。
  
     看下联,“ 唯有道义思无疆 ”——争担道义,不敢息肩,有担当,有作为。
  
     接着再看翁同龢先生一副:
  
  守独悟同别微知显,辞高居下置易就难。 
                                          
     这一副,我们先看下联“ 辞高居下置易就难 ”,“ 置易就难 ”就是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别人不干的苦事、难事,我来干。这就是入世。“ 辞高居下 ”就是在利益面前不伸手,别人想要的地位、名利,我不争。这就是出世。
  
     上联“ 守独悟同别微知显 ”和本讲的主题无关,但这里顺便也说一下。
  
     先看“ 守独悟同 ”,意思大约是——既能保持具体的个性,又能体察一般的共性。 这里的“独”就是个性,“同”就是共性。关于个性和共性,这里举个有名的例子:
  
     战国时的公孙龙(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先生,以“白马非马”的辨术名扬一时。他辩论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说明“个性”和“共性”关系——“共性”是人通过自己的理性抽象出来的,与直观看到的物体是两回事。作为共性概念的“马”和眼前这匹个性实物的“白马”,在逻辑上不是一回事。
  
     再进一步联想,“ 守独悟同 ”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也有相通之处。从这个角度上理解,“守独”可以看作能保持独到的见解,不会随波逐流,不会墙头草、东西倒;“悟同”可以看作能尊重团体的共识,不会一意孤行,不会认死理、钻牛角。
  
     曾见过何绍基先生写过这样一联:
  
  待船客子思同济,沽酒人家竟独醒。 
  
     大家看看这里的“同”和“独”,与“守独悟同”中的是不是也有相似之处?
  
     再看“ 别微见显 ”,意思大致是——要深入观察、仔细辨别细微之处。要知道,即使看似相同的东西,差别也可能会很大的。比如鲸鱼看起来很像鱼,其实根本就不是鱼类,而是哺乳类动物。
  
     下面看陈鸿寿(1768-1822)先生一副:
  
  忙里求闲情自惬,进中知退计非疏。 
                                          
     这一联中,上联“ 忙里求闲情自惬 ”和下联“ 进中知退计非疏 ”意思差不多,上联说的事情小一些,比如忙了一周,好好清闲清闲度个周末;下联说的事情大一些,比如忙了十年八年,趁着换工作的机会,好好休息它一年半载的。
  
    《菜根谭》中有两段话说得好:
  
      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工夫。 
  
      身不宜忙,而忙于闲暇之时,亦可儆惕惰气;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摄之后,亦可鼓畅天机。 
  
    再仔细琢磨下联“ 进中知退计非疏 ”,好像还含有韬光养晦、激流勇退等意思。辛亥革命前夕被清廷解职的袁世凯,隐居河南安阳洹上村,赋闲垂钓,正是“进中知退计非疏”嘛。
  
    如果说袁世凯袁大总统是韬光养晦,那袁枚袁大才子就是激流勇退了。袁大才子少年得志、24岁就中了进士,在官场仅仅浮沉了十年、34岁就辞职不干了,在南京建了一个“随园”,享受起了风花雪月,直到82岁终老。
  
     最后看胡适(1891-1962)先生一副:
  
  要知处世似临阵,终想做人如作诗。 
                                          
     上联 “ 要知处世似临阵 ”,就是鼓励人要拿得起,要勇敢,要坚韧,要做不屈不挠的斗士;
  
     下联“ 终想做人如作诗 ”,就是奉劝人要看得开,要放松,要自由,要过如诗如画的生活。
  
    上联讲“入世”,下联讲“出世”。胡先生对这一对矛盾的处理,于我辈也该有所启发吧。
  
 (说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留言联系。 )

书房对联选萃:出入(二)

6. 书房对联选萃:修身(四)

    我们继续说“修身”。
  
     本讲先谈谈古人修身的一些体会,再谈谈修身与福报的因果关系。
  
     先看梁山舟(1723-1815)学士一副:
  
  文章最忌随人后,道德无多只本心。 
                                          
      这一联源于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两句诗。上联讲文章要见他人之所未见,下联讲道德要为本心之所当为。
  
     人类对主观与客观世界的认知,就像瞎子摸象一样,你想要对人类的认知有所贡献,就得见他人之所未见。
  
     为了增进人类福祉,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组织相处时,就要推己及人,就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就是人人都有的“不教而知”是本心。
  
     可能有人会说了:不见得人人都有这个“本心”吧。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看看王阳明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王阳明先生提倡“致良知”,就是要发扬人心原本具有的善良本性。这一点与孟子所说的人性本善、恻隐之心是一致的。关于“良知”,传说有一个王阳明教育小偷的例子:
  
     有个小偷被抓后向王阳明请教:“先生你常说人都有良知,我觉得我就没有。先生要觉得我有,请指给我看看”。王阳明不和小偷讲道理,只是让他脱衣服,一直脱到剩下内裤,还让他脱。小偷无论如何就是不脱。王阳明说;“你看,这就是你的良知”。
  
     下面看石韫玉(1756-1837)状元一副: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中国古人常将“道德”和“文章”合在一块讲,那这两者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一联算是一种说法。什么说法呢?——就是修养越高,文章也会越有见地;反过来呢?文章越有见地,修养也会更加超然平和。当然这里的文章应该侧重人文而非自然。
  
     接着看张祖翼(1849-1917)先生一副:
  
  语人之过不曰直,尽己之心乃为忠。 
                                          
     这一联下联好说,也就是曾子所讲的“为人谋而不忠乎”。
  
     那上联呢?为啥说——别人如果不对,你要指出来的话,这并不叫“直”呢?这难道不是直言不讳,有话直说吗?
  
     这里我们看《论语》中的一段话: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音洗,意为拘谨);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这里的“ 直而无礼则绞 ”,意思就是“心直口快,不顾礼节,难免会刺伤别人。”
  
     关于这个“直”和“绞”,孔子在《论语》中还有一处: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大家看,关于这个“直”,孔子上一句强调“礼”,这一句强调“学”。也就是说,“直”并不是像小孩子一样天真无邪、童言无忌,而是不仅需要礼节来约束,还更需要修养来支撑的。
  
    下面看姚文田(1758-1827)状元一副:
  
  过如春草芟难尽,学似秋云积不多。 
                                          
     在《论语》中,曾子对修身有这样的体会——那真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呀(引用《诗经》语)!即使时时处处小心,仍然但心会犯错误呀!
  
     其实这样做难免有点过分了。一个人只要守住底线、找准方向,尽管大胆去做就行了。对于别人的小错要善于容忍,对于自己的小错要善于自嘲,因为毕竟“ 过如春草芟难尽 ”嘛!
  
     接着看汤金钊(1772-1856)先生一副:
  
  束身以圭观物用镜,种德若树养心似鱼。 
                                          
    “ 束身以圭 ”就是要用规范和标准来约束自己,“圭”是古代测量日影的的仪器。我们常说“奉为圭臬”,就是奉为标准、奉为准则的意思。孔子讲: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可见孔子修身也是有标准的。
  
    “ 养心似鱼 ”就是要让心轻松无覊,自由活泼。
  
     既要守规矩,又要能活泼,修身就是这样的矛盾。要修到孔子讲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确实不容易呀。
  
     下面看郑凤鸣(1723-1795)先生一副:
  
  树德若滋兰,培植勤而清芬益烈; 
  
  修身如琢玉,  磨砻  至而纯白乃全。 
                                          
     这里将修身的过程比喻为“ 滋兰 ”、“ 琢玉 ”,得下慢功夫,得有一股坚韧劲。你要图省事,那肯定干不成。前一联中的“ 种德若树 ”也是这个意思。
  
     接着看圆湛法师(1913-2003)一副:
  
  面上扫开千层甲,胸中涤去数斗尘。 
                                          
     这一联写得很形象。修养好了,你的颜面就会好看一些。长相虽然是父母给的,但你自己后天的修养也要负相当的责任。胡适讲:世间最可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如果你终生修行,最后还是做不到“ 面上扫开千层甲 ”,那只能说明你修得还不够。
  
     下联“ 胸中涤去数斗尘 ”意思也差不多。你要不用道德修养来充实自己,“ 胸中数斗尘 ”这些个低级趣味是赖着不会走的。有句话讲得好——要改掉一个坏习惯,最好的办法是养成一个好习惯。
  
     下面看钱南园(1740-1795)先生一副:
  
  大惧与众人同数,须知保晚节为难。 
                                                                                    
    “同数”就是同样的命运。“大惧与众人同数”,是说——害怕和普通人有同样的命运呀!
  
     到底害怕什么呢?下联给出了答案:“须知保晚节为难”,就是害怕不能将高标准严要求坚持到底呀!我们看好多贪官,并不是一开始就想贪,也曾经抵挡住了好多次的诱惑,但是某一次终于抵挡不住了——或者是诱饵特别有吸引力,或者是自己陷入了困境亟待解救。
  
     如果再说得极端一些:在国家沦陷的时候,敌人看中了你,想让你帮他们做事。你能保证不做汉奸吗?
  
     接着看徐郙(1836-1907)状元一副:
  
  道映时宗言为士则,秩高天爵德冠人伦。 
                                          
    上一联说得有点残酷了,这一联则可用来吹捧人,高端大气上档次——子嘉七兄呀,修身修到您这个水平上真不容易啊,您简直可以说是万众仰慕的道德楷模呀。
  
     下面看李文田(1834-1895)先生一副:
  
  左书右琴,心欣悦于所处; 
  
  种德收福,躬忠恕以及人。 
                                          
     这一联开始讲修身的结果了。“ 种德收福 ”就是这样的——你种下了德行,将来就会收到福报。佛教也讲“功不唐捐”,也就是任何功夫都不会白白付出的。
  
     接着看陈鸿寿(1768-1822)先生一副:
  
  屏浮华崇实行守前规, 
  
  广积善多读书利后嗣。 
                                          
     这一副提到“广积善”能“利后嗣”,这也是一个鼓励人修身行善的理由。
  
     古语云: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大家看,你要做个好人,最起码也能给儿孙留个好榜样吧。
  
     下面看清人俞銮一副:
  
  德成言乃立,义在利斯长。 
                                          
     这一联说的就是明清时代晋商商帮的经营理念——“以义制利” 。常言道“吃亏是福”,“占小便宜吃大亏”,都是反复在讲这个道理。
  
     关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义”的化身,既然“义”能制“利”,那关公自然也就成“财神”了。
  
     最后看赵藩(1851-1927)先生一副:
  
  非缘果报方为善,岂望科名始读书。 
                                          
     上几联讲了修身与利益的因果关系。我们再看这一联,思考一下这两个问题——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荣华富贵吗?我们为善的目的是希望有一个好的回报吗?
  
     换成西方文化的角度:如果我们蒙受了苦难,我们还会继续坚持上帝的要求——义无反顾地爱这个社会吗?
  
     爱,到底是我们生活的手段?还是我们生活的目的?
  
 (说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留言联系。)

7. 书房对联选萃:读书(二)

    近代美髯书法大师于右任(1879-1964)先生写过一副“ 倚榻闻香终日坐,披书对月古人来 ”,皓月当空,青编在手,孔孟老庄,班马韩柳,这些个亲切鲜活的老朋友扑面而来,大家促膝而谈,岂不快哉!
                                          
     于先生还有一副“ 明月一壶酒,清风万卷书 ”,很恬淡,也很潇洒。
                                          
     和于先生上述两副意趣类似的,有一副“ 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 ”。好多人讲这副对联是清代书法家王文治(1730-1802)所作,其实不然,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1555-1636)早就写过了。
                                          
     下面看一副讲读书人如何“馋”书的,用词饶有趣味。“ 爱客快倾新酿酒,耽书贪趁未残灯 ”,书写者是清代学者、大书法家何绍基(1799-1873)。
  
     大家看,灯油将尽,读兴正浓。夜眠人静后,抓紧时间,再好好看一会吧。一个“贪”字,把再过最后一把瘾的“馋”味写得活灵活现。
                                          
     古人读书远没有现在方便,看看清代书法家杨沂孙(1812—1881)先生的这副“ 名酒过于求赵璧,异书浑似借荆州 ”。
                                          
     关于得书之难,不用说这副对联所处的清朝了,就说我小时候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爸爸是老师,偶尔从镇上买一本课外书回来,那真是欣喜若狂。现在还记得小学五年级翻来覆去、一遍一遍看《上下五千年》的情景。三字经里讲“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对古人来说,书籍可真是宝贵财产呀。
  
     这里“ 异书浑似借荆州 ”,把书的珍贵说到极致了——不仅用“荆州”表示书价值连城,更让人联想到刘备借到荆州后就想据为己有、不想再还了。
  
     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金农(1687—1763)先生的“ 且与少年饮美酒,更窥上古开奇书 ”,语气爽利,也很潇洒。
                                          
     金先生还有一副“ 奇书手不释,旧友心相知 ”,也写得清新可爱。
                                          
     清代文人童华 (1675—1739)先生的“ 四壁图书小邹鲁,一庭风月古羲皇 ”,读来便觉“儒风道气”扑面而来。
                                          
     上联中的“ 邹 ”和“ 鲁 ”,分别是孟子、孔子的家乡。“ 四壁图书小邹鲁 ”意思大概是——四壁图书满载孔孟之道,入得书房,就好像置身孔孟教化之邦。
  
     下联“ 一庭风月古羲皇 ”,“ 羲皇 ”就是“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一伏羲氏。这一句意思大概是——庭有风月,心无杂事,好像生活在幽静祥和的上古时代。
  
     下面再看何绍基先生的“ 室无长物惟黄卷,庭有清阴满绿萝 ”,用语虽然平淡,但细嚼起来似乎也很有深意——房间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除了书还是书;院子里满是绿萝,遍地淸阴。短短14个字,描绘出了一个书卷和绿荫的世界,一片宁静祥和的世界,一个读书人的桃花源。
                                          
     最后再说一副集字联,集的是明末清初书法大师王铎(1592-1652)的字,“ 闲居足以养志,至乐莫如读书 ”,直抒胸臆,把读书的乐趣直接说出来了。其中的“至乐”到底是什么样的“乐”呢?大家可以自己体会体会
                                          
 (未完待续)

书房对联选萃:读书(二)

8. 书房对联选萃:读书(五)

    我们接着说读书。
  
     下面看陈鸿寿(1768-1822)先生一副:“ 古剑不磨留养气,异书多读当加餐。 ”
                                          
     先看下联“ 异书多读当加餐 ”。
  
     这一句意思是读书要杂。此联作者据说是晚清重臣左宗棠(1812-1885),而左宗棠读书特点就是兴趣广泛、涉猎庞杂。
  
     左宗棠21岁中举后,多次会试均名落孙山(举人即是他的最高学力)。于是心灰意冷,专心经世致用之学。其儿女亲家陶澍(1779-1839,官至督抚,清代名臣)藏书宏富,正好满足了他这一欲望。“ 异书多读当加餐 ”,可以说是左宗棠读书生活的生动写照。
  
     《圣经》上说:“当上帝对你关闭了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后来时局变动,左宗棠择机出山,尽展平生学问,最终拜相封侯、位极人臣。能有这样的结果,和他注重经世致用之学的读书积累有很大关系。
  
      只是左宗棠一直有个心病,那就是——要没个“进士”名份,死后谥号不能称“文”的(因为学力不够嘛)!
  
      古人对谥号里这个“文”字看得特别重。估计心高气傲的左大帅心底里曾一遍遍地怒号——“死后要是弄不到这个‘文’字,那我这个自称当世诸葛亮的人,不是比不过曾国藩、李鸿章了吗?”
  
     因此左宗棠官至督抚之后,还跟慈禧太后讲要下考场考进士,弄得老佛爷哭笑不得。最后朝廷做个人情,赐了左宗棠个“同进士出身”。这样老先生仙逝后,终于得了个“文襄”的谥号。
  
     再看上联“ 古剑不磨留养气 ”。
  
     好端端的剑,为啥“不磨”呢?为啥不“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呢?闲在那里不是浪费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请大家看看这则流传很广的《古剑铭》:
  
      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藏若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 
  
     这几句话不知是谁说的,但它确实道出了中国文化的一点要旨——“剑”是不可随便用的,而一旦“磨”来一用,一定是要解决大问题的。
  
     接下来看一副清代宰相祁寯藻(1793-1866)的,“ 有涵养方成学问,无间断便是工夫” 。
                                          
     这一副上下联都可以看做在讲读书。   
  
     下联“ 无间断便是功夫 ”,意思是要有恒心,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上联“ 有涵养方成学问 ”,讲的则是读书的方法——要多读,多琢磨,多体会,要和实践相结合。
  
      关于这个“涵养”,我们看看曾国藩给儿子曾纪泽家书中的一段话:
  
     汝读《四书》无甚心得,由不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子教人读书之法,此二语最为精当。
  
     “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臆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大家看,曾文正公给儿子传授的读书秘笈就是“ 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虚心涵泳”就是要抛弃成见、虚心吸取、反复玩味,“切己体察”就是要在亲身实践中去体味感悟。
  
     说到到“虚心涵泳”,那就不免想到老格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了。近代江南文士钱振锽(1875-1944)有一副墨迹,“ 读书千遍义自见,深杯百罚吾不辞 ”,亦颇可观。
                                          
     下面这一联把左宗棠前面一联改了两个字,由“ 异书多读当加餐 ”改成“ 旧书重读当加餐。 ”也是讲好书要反复读,只有反复读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深意。这个是清代状元孙家鼐(1827-1909)的手笔。
                                          
     下面是近代颜楷大家谭泽闿(1889-1948)一副,“ 旧书每读添新悟,古墨浓磨发异香 ”,反复读、反复思,反复虚心涵泳,那就会悟出更多的东西。
                                          
     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1743-1805)有一副,“ 客去茶香留舌本,睡余书味在胸中。 ”这本是陆游先生的诗句,写得很美,很安逸。
  
     一觉都睡起来了,书味还在胸中久久未散。对读书人来说,这个“涵泳”,既是痛苦地琢磨,更是幸福地玩味。
                                          
     再看一副“ 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 ”,集的是孙过庭《书谱》中的字。
  
     读书时有些字句没弄明白,这些个字句在心中久久萦绕、挥之不去,真令人“求之不得,辗转反侧”,“为伊消得人憔悴”……。一个月明人静的夜晚,“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终于弄通了!——读书之至乐,大概也莫过于此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