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农业发展基金管理实施办法

2024-05-11 23:03

1. 贵州省农业发展基金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农业发展基金增加农业资金投入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土地开发建设基金管理领导小组两个管理办法的通知》和财政部《关于农业发展基金使用管理的试行办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农业发展基金是通过国家财政多渠道筹集的专项资金,其资金来源如下:
  (一)耕地占用税地方分成部分的全部;
  (二)国家预算调节基金地方分成部分的10%;
  (三)农林特产税的大部分;
  (四)乡镇企业税收(包括产品税、营业税、增值税和工商所得税)比上年增加额的一部分;
  (五)向农村个体工商户及农村私营企业征收的税额比上年增加部分中的主要部分;
  (六)各级财政视财力情况一次性安排的农业发展专项资金;
  (七)经省政府批准的其它资金。
  上述第(三)、(四)、(五)项资金的具体比例分别由地、县两级政府决定。地、州(市)确定的比例须报省政府和省农业开发领导小组备案。第三条 农业发展基金按其资金来源渠道分别由财政、税务部门征集,并按确定的支出预算指标及收入进度,拨存或划转农业发展基金专付。第四条 农业发展基金的分配,按现行财政体制收支范围划分,分级掌握,成立了农业开发领导小组的,由领导小组掌握分配;未成立农业开发领导小组的,由同级财政部门商有关部门统筹安排,并报同级政府审定。第五条 各级财政筹集的农业发展基金,免征能源交通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建立农业发展基金后,各级财政原来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不得减少,农“口”资金支出结构也不得因此而减少用于农业开发的比重。第六条 农业发展基金的使用原则:以增加粮、油、肉等产品总量,增加农业发展后劲为主要目标;以改造中低产田土、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态建设、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为主要内容;因地制宜,综合开发;择优投入,集中使用;开发一片,成效一片;民办公助,有偿扶持和无偿支援相结合。对仅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非经营性项目,原则上实行无偿支援;对于有直接经济效益的生产经营性项目,原则上实行有偿扶持,定期收回;对既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又有直接经济效益的项目,视其经济收入高低,确定有偿和无偿基金投放的比例。回收的资金,仍作农业发展基金周转使用。第七条 农业发展基金的使用范围如下:
  (一)开垦、整治宜农荒地,改造中低产田土补助费;
  (二)农田水利建设(包括打井、修建小水窖和小型水利设施、渠道防渗、排灌、抗旱设施等)和水土保持工程补助费;
  (三)建设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适当安排速生丰产林和薪炭林的种子、苗木和苗圃生产设施补助费;
  (四)推广农、林、水及农业机械新科技成果的技术培训、试验、示范的补助费;
  (五)培育优良品种必须的生产设施建设、良种试验、示范补助费;
  (六)改良草场的机械作业和种子补助费;
  (七)利用银行贷款(包括世界银行贷款)进行农业开发的贴息补助。第八条 农业发展基金严禁用于下列各项支出:
  (一)新建大中型水库和江河防洪工程及水电站投资,以及解决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为主的水利工程建设投资;
  (二)农“口”各系统场、站、所、“中心”、“公司”等的投资;
  (三)修建楼堂馆所等非生产性建设支出;
  (四)任何单位的机构、人员经费;
  (五)企业和公司的流动资金(包括储备资金),股金和亏损补贴;
  (六)支农工业和乡镇企业投资;
  (七)各种价格补贴;
  (八)农副产品深加工投资;
  (九)应由正常的基建投资,事业费和其它经费安排的支出;
  (十)弥补各级财政赤字。第九条 农业发展基金一律实行项目管理,不搞切块分配,按照国家土地开发建设基金管理领导小组规定的立项原则和程序、编制项目建议书和设计任务书,经省政府和省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批准后组织实施。未按程序批准的项目,财政部门一律不予拨款。第十条 项目一经批准,承担项目的单位或部门,必须按批准设计任务书编制年度和季度的用款计划,财政部门按计划拨付资金,没有计划和超过预算的,财政部门不予拨款。并加强财政财务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贵州省农业发展基金管理实施办法

2. 贵州省林木种苗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加强林木种苗生产、经营和管理,维护林木种苗选育者、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林木种苗质量,推动林木种苗产业化,促进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林木种苗选育、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林木种苗,是指林木的种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籽粒、果实和根、茎、苗、芽、叶等。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省林木种苗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林木种苗工作,其所属的林木种苗管理机构负责林木种苗管理的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林木种苗管理工作。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良种引种及选育和示范推广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林业发展的需要,制定林木种苗发展规划,扶持林木种苗产业的发展,保护林木种质资源,鼓励和支持林木良种选育和推广。第二章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第六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违法采集或者采伐国家重点保护的天然林木种质资源。因科研等特殊情况需要采集或者采伐的,应当在依法办理采集证或者采伐许可证后,按照技术操作规程采集或者采伐。禁止抢采掠青、损坏母树。第七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国家重点保护的天然林木种质资源采集证或者采伐许可证:
  (一)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需要;
  (二)州、市、地以上国家科研课题或者国家有关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项目需要;
  (三)遭受病虫害有可能扩大危害范围的;
  (四)林木老化需进行更新改造的。第八条 申请国家重点保护的天然林木种质资源采集证或者采伐许可证的,应当持相关项目批准文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0日内完成审核,并经州、市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州、市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核意见之日起5日内完成审核。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审核意见之日起7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对符合条件的,核发采集证或者采伐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第九条 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建立林木种质资源档案,定期公布本省重点保护的和可利用的林木种质资源目录。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下列林木种质资源确定保护范围,设立保护标志,加强保护管理:
  (一)珍稀、濒危树种的林木种质资源;
  (二)优树、良种采穗圃、种子园、母树林、省级采种基地;
  (三)优良林分和优良种源;
  (四)异地收集的林木种质资源;
  (五)其他具有特殊价值的林木种质资源。第三章 主要林木品种审定第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由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管理、使用等方面专业人员组成的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主要林木品种的审定工作。第十二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主要林木品种的审定:
  (一)经区域实验证实,在一定区域内生产上有较高使用价值、性状优良的品种;
  (二)优良种源区内的优良林分或者种苗生产基地生产的种苗;
  (三)有特殊使用价值的种源、家系或者无性系;
  (四)引种驯化成功的树种及其优良种源、家系和无性系。第十三条 申请主要林木品种审定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提交下列资料:
  (一)主要林木品种审定申请表;
  (二)林木品种选育或者引种驯化报告;
  (三)林木品种特征的图像资料或者图谱。第十四条 申请主要林木品种审定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于每年3月1日前向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提出申请。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7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对不予受理的,退回申请并书面说明理由;对受理的林木品种审定申请,应当自受理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审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