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刘润 演讲能力

2024-05-18 16:56

1. 思维导图|刘润 演讲能力

原文摘要
  
  认知台阶 
  
 经常有人说,全天下最难的两件事情,就是把钱从别人的口袋里掏出来,以及把想法塞到别人的脑海当中去。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因为你永远不需要“把想法塞到别人的脑海当中去”,你需要让他们自取。你也永远不需要把钱从别人的口袋里掏出来,你需要让他们自己掏出来。大家都喜欢买东西,而不是被卖东西。
  
 演讲主体不是演讲者你,而是听众“他”。你要深谙“他”的“听讲逻辑”,而不是“你”的“演讲逻辑”。这个最基本的立足点如果不对,什么都不对。
  
 怎么做?根据听众的“听讲逻辑”,一步一步给他们铺设“认知台阶”。
  
 铺设认知台阶的三个关键点
  
 第一,按照人的思考线索,而不是知识的树状结构来演讲。
  
 大部分人的思维是线性的,而不是树状的,更不是网状的。树状思维,是极少数的聪明人;网状思维,是举世难求的大智慧者。
  
 线性的思维有几种,比如“问题-原因-方案”。老中医看病,一般都是先看你一眼,然后问,在你第三根、第四根肋骨之间按下去,痛不痛?你一按,哇,好痛。然后老中医说,这是因为什么原因,你会真的在听,并且理解。接着他不说,你也会问:那怎么办?这就是一种正常人的思维线索。
  
 另外一种线性的思维叫“现象-原理-应用”。你观察,所有饮水机的热水开关都在左边,所有的防火门,都是向楼道里推,为什么?这是现象。然后再展开其中的原理。再根据这个原理,讲你设计手机app的时候,可以如何借用背后的原理。
  
 所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导游,你的目的,是把游客从A点,遵从一条每一步都有台阶的路径,带到B点。你要懂得铺设一路的台阶,让游客有个安全、完美的体验,而不是自己站在C点,自嗨。
  
 第二,无法否认的事实+无可辩驳的逻辑。
  
 铺设台阶,是个大学问。每一步台阶都要是坚实的(无法否认的事实),台阶与台阶之间,必须相连(无可辩驳的逻辑)。
  
 你说的每一个案例,都要经得起谷歌;每一个数字,都要经得起百度。更重要的是,你的 每一个案例,和你的结论之间,必须有严密的因果关系
  
 无法否认的事实,尤其是无可辩驳的逻辑,是演讲者的基本功,需要多年的修炼
  
 第三,用幽默感,让认知的路上满是风景。
  
 幽默感,是最好的奖励,那是听懂一个知识点、接受某个观点后,奖励的欢乐。
  
 幽默感,不等于拿别人开涮,更不等于黄段子。幽默感来自于智慧。如果真的要讲段子,讲自己的段子。说自己叫自嘲,说别人叫讽刺。幽默感,是有智慧的自嘲。
  
 什么是“认知台阶”?听众得到一个知识,接受一个观点,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逻辑,按照“听讲逻辑”而不是“演讲逻辑”一步一步设计演讲,引导听众到达你指引的方向,叫做铺设“认知台阶”。
  
  画面感 
  
 演讲,是通过语言传递信息的能力。但是,语言其实并不是最有效的传递信息的工具。语言传递的信息量,小于声音;声音传递的信息量,小于画面。所以,听众从一场演讲中获得的信息,通常只有7%来自于语言,38%来自于语调与声音,而其余55%则来自于肢体语言,来自于他们眼睛看到的画面。
  
 试着让听众用眼睛看到你的语言中的布景,让他们用眼睛来听演讲。这就是所谓的画面感。
  
 画面感,可以极大地增加语言的带宽,把复杂的情绪,编码在简单的文字中,传递给听众。
  
 构造画面感的几个小技巧
  
 第一、具体到细节。
  
 画面感来自于具体的、甚至细节的布景。有道具,尤其是越具体、越细节的道具,越有画面感。比如你想说“大家现在用微信的时间真长,充满画面感的说法是“你们有多少人像我一样,早上起床之后,先刷朋友圈(停顿一下)......再刷牙?”有床、有牙刷,有一个具体的场景。
  
 第二、善于用类比。
  
 把一个抽象的东西,用一个具象的东西做类比;把一个不熟悉的东西,用一个熟悉的东西做类比,很容易产生“画面感”。类比的关键,是善用“相当于”这个连词。
  
 比如,你想说大家不熟悉的巴以战争,你应该拿一个熟悉的东西做对比。充满画面感的说法是“巴以之争,站在阿拉伯人角度,就‘相当于’日本占领了中国东三省,然后说归还山东半岛换取和平,中国人死也不答应;站在犹太人角度,就‘相当于’明朝旧部反清复明,说你们满族霸占了我们汉族的土地,今天我们该拿回来了。
  
 第三,点睛用排比。
  
 排比句,可以给画面感增加冲击力。
  
 比如: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我梦想有一天,只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
  
 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判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排比句是大菜,就像红烧肘子,要用,但是也不能多用。否则听众会觉得口味太重。
  
  开场结尾 
  
 一个精彩绝伦的开场,可以帮你的演讲拿到预判分;一个余音绕梁的结尾,可以帮你的演讲拿到附加分。
  
 精彩开场法和金句结尾法
  
 一个精彩的开场,必须帮助演讲者聚拢注意力,激起好奇心
  
 第一、提问。
  
 “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长生不老的生物?”
  
 当大家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被吸引之后,你可以投影一张“灯塔水母”的图片,自问自
  
 答:“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可能是唯一的一种,只要不被吃掉就不会死掉的生物:灯塔水母。为什么它能长生不老?它做对了什么?对企业经营能有什么启发?下面我与大家分享。”
  
 提问,制造悬疑,是开场最重要的技巧之一
  
 第二、幽默。
  
 单纯的幽默,不能激发对后面内容的好奇心,但可以有效聚拢注意力。
  
 有些演讲场地有环形剧场,阶梯座椅,和聚光灯,天然聚拢注意力。但有些演讲场地,比如教室,大部分的会议室,“不聚气”,就需要你自己想办法了。幽默,是非常有效的工具。
  
 你可以准备3~5个自嘲的段子,然后在不同场合,选择使用。
  
 第三、关联。
  
 关联,会让听众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从而获得注意力。
  
 演讲之前,认真思考,找到听众和主题之间的一一个强关联,发人深思,或者开怀大笑。
  
 第四、开门见山。
  
 你往舞台中央一站,所有人鸦雀无声,漆黑中只有一束光,打在你身上。这时,你应该说什么?
  
 “感谢组委会的邀请,感谢大家的光临,我非常荣幸”你这么说的话,一口真气,立刻就散掉了。
  
 如果现场注意力的浓度已经很高,你最好的策略是:开门见山。
  
 演讲,是一项关于注意力,和好奇心的艺术。用以上四种方法开场,迅速抓住听众,拿到预判分,就算你后面讲得再差,估计也差不到哪里去了。
  
 那么,怎么结尾呢?
  
 演讲快结束了,你也画龙点睛地回顾了几个要点。
  
 然后,说什么?
  
 ”今天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这样的结束,不能算差,但是远不算好。一个好的结尾,应该是你整场演讲的最强音,在听众心中,嗡嗡嗡地绕梁三日。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金句结尾法。金句最大的作用就是:醍醐灌顶式的好记,会得到很多附加分
  
 一个精彩绝伦的开场,可以帮你的演讲拿到预判分;一个余音绕梁的结尾,可以帮你的演讲拿到附加分。有了预判分和附加分在兜里,及格估计就没什么大问题了。
  
 最后提醒大家,精彩绝伦的开场,和余音绕梁的结尾,终究不能替代演讲的内容。低垂的果实摘完后,还是要刻意练习,不断精进。
  
  脱稿演讲 
  
 朗诵和演讲,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朗诵,本质上就是把演讲中,“现场组织语言”的工作提前完成了。这就像航空公司提前做好的飞机餐,起飞后给你加热一下拿上来。
  
 如何改掉“朗诵式演讲”的坏习惯
  
 第一,用PPT,代替讲稿。
  
 用PPT代替文字讲稿,可以让你专注于演讲逻辑,而不是具体的文字。逻辑和素材,可以提前准备;文字,必须现场组织。这就像菜谱和原材料,可以提前准备;但是菜,必须现炒现吃。“现场组织语言”的能力,就是你的厨艺。
  
 有了逻辑和素材,如果你还是怕自己现场会忘了细节,可以把更多的提示,写在PPT每页的“备注”里,然后用”演讲者视图”双屏显示,这样听众只能看PPT,但你还可以,看到备注提示。
  
 第二,用手卡,代替PPT
  
 任何一场优秀的演讲,都来自于精心的准备:逻辑,素材和大量的练习。
  
 手卡,是主持人常用的一种提词工具。你可以在这些小卡片上,写好你演讲的核心逻辑,关键数据,主要案例,重磅金句,备用附录等等,再按演讲顺序放好,然后就可以上台演讲了。
  
 用PPT演讲,,你不能一边讲,一边删掉PPT、增加PPT,或者调整PPT顺序。但手卡可以。手卡是往真正的脱稿演讲,迈进的一大步。
  
 第三,用脱稿,代替手卡。
  
 脱稿演讲,是不是就是‘背诵’呢?
  
 背诵式演讲,是比朗诵式演讲更坏的习惯。朗诵式演讲,你至少不用担心说错,所有还心有余力关心自己的语调。而背诵式演讲你几乎所有的心力,都在回忆。
  
 别用朗读和背诵掩盖“现场组织语言”能力的不足,不要怕出丑。所有前期的出丑,都是为了后期的优秀。慢慢练习吧,从读稿,到PPT;从PPT,到手卡;从手卡,到脱稿。
  
 训练演讲能力,需要改掉一个坏习惯:朗读式演讲,不管是朗读讲稿,还是朗读PPT。朗读的本质,是把“现场组织语言”的工作提前完成了。好吃的饭菜,一定是现做的。最好吃的饭菜,从出锅到,上桌,甚至不能超过30秒。
  
  演讲俱乐部 
  
 组织架构,必然导致信息传递的延迟和损耗,所以,CEO们特别需要一种跨层级的、大功率的、穿透人心的“广播式沟通”工具,这就是:演讲。
  
 每一个CEO或者有志于成为CEO的同学,必须练好演讲。
  
 怎么练呢?你可以试着,成立一个互助式演讲俱乐部找20个朋友,每周聚1次,每次4人讲,每人1刻钟。彼此点评,共同进步。
  
 演讲俱乐部,是一个允许试错,不断纠正的地方。你们可以利用这种形式,着重练习下面这四个,需要大量经验的演讲技巧
  
 需要着重练习的四个演讲技巧
  
 第一、克服紧张。
  
 克服紧张之“道”,是充分准备。充分的标准是:演讲素材,两倍于演讲时间。这和“流动资金,两倍于流动负债”是个道理。
  
 克服“大脑-片空白式”紧张。试着在上台之前,反复练习演讲的前3句话。这3句话会把你从脑空白中拉出来,进入准备好的演讲逻辑中。
  
 克服“多了两只手式”紧张。是不是觉得两只手没地方放,恨不得剁掉?这是因为你的注意力在自己身上,一直在想“我会不会出丑啊”。试着把注意力放到听众身上,心想“我一定要让他们有收获",你就会忘掉双手。如果实在忘不掉,拿个翻页笔,或者话筒,慢慢练习。
  
 第二、情绪互动。
  
 首先,不要坐着讲,这会严重妨碍你的互动;也不要站在讲台后面讲,走出来。其次,练习看听众的眼睛,如果害怕,先看头顶。不要盯着最漂亮的听众看,要雨露均沾。再次,善用停顿,看手机的听众会抬头看发生了那什么。你也可以用优雅地喝水,代替停顿。最后,说话要抑扬顿挫
  
 练习后问大家:你们有多少人看到,我对你单独微笑了?如果没超过80%,继续练习。
  
 第三、提问回答。
  
 不能摆出自己代表绝对真理的姿态,用“你们给我听好”的语气来演讲。李善友教授在每次演讲结束时,几乎都会说一句:“我今天说的,都是错的”。是一个道理。
  
 第四、讲好故事。
  
 讲好故事,是抓住人心的演讲的关键;而悬念,是讲好故事的核心。

思维导图|刘润 演讲能力

2. 思维导图|刘润 职业素养

职业化的本质:是通过尊重别人,从而赢得尊重,降低信任成本。职业化,是商业世界的教养,来自对外的分寸感,和对内的克制力。
                                          
 原文摘要
  
  微信礼仪 
  
 职业化问题背后的思维方式:永远要站在对方舒不舒服的角度考虑问题
  
 让别人与你打交道的时候,感觉非常舒服,这就是职业化。我们把享受这种职业化,并给别人带来舒适社交的人,叫做“绅士”。
  
 职业化,是让别人觉得舒服。如果别人(尤其是你的客户)觉得舒服的方式变了,你也必须要变
  
 “微笑招手”。这个表情在很多微信语境下,已经不是“再见”的意思,而是含着笑说:滚。
  
 微笑表情的意思是:“我就静静地看着你装,不说话”,等同于“呵呵”。
  
 理解不同沟通工具的特性?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沟通工具的特性导致的。
  
 电话,是一个同步独享沟通工具。你愿不愿意和这个人沟通的决定,是通过按不按下“接听”这个键来决定的。
  
 邮件,是一个异步分享沟通工具。你愿不愿意和这个人沟通,是通过回不回复邮件来决定的
  
 所以,邮件、电话,有完全不一样的职业化表现。比如电话要不断说:是,对。这是为了让对方了解,你一直在与他同步;邮件要标题、正文尽量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在有限次的来回中提高效率。
  
 微信是介于电话和邮件之间的沟通工具。如果用同步、异步的程度来排序主流的沟通工具,我会从高到低排为:电话、QQ、短信、邮件。准确地说,微信是介于QQ和短信之间的状态。
  
 所以,在微信上,很多人都对我说过,最反感那种“你好,在吗”这样的开场。这是因为,你在试图用电话,或者QQ的“职业化”方式,试图在微信里面表示礼貌,然后启动一段锁死独享时间的沟通。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说句“你好”,然后就以有事说事的心态,简短地说清楚你想说的事情。这样,给对方足够的自由时间,来选择要不要回复你,或者如何回复你。让对方舒服。
  
 所有的商业人士,都需要重新上一堂“互联网时代的职业化”课程,理解互联网时代,与客户、伙伴,甚至是自己的员工打交道的方式。
  
  邮件礼仪 
  
 有很多人,这辈子你都不会当面见到,你给他印象的唯一方式,就是邮件。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见字如面”。在互联网时代:见邮件如面。
  
 如何写一封好的邮件?
  
 第一,正式的显示名和总结性的标题
  
 邮件接收者首先看到的是两样东西:你的显示名,和邮件标题。
  
 邮件礼仪的第一步,就是用真名。个性化、诗意化,尤其是二次元的名字不要用在商务邮件里。
  
 然后是标题。用不到20个字,总结这封邮件的核心内容。
  
 第二,简单大方的格式
  
 一封好的邮件,一定是简单大方的。格式要让位于内容。
  
 真正高手的邮件,所有的字都是一个颜色,一样大小,一种字体,并只用三种方式来排版:分段、缩进,和加粗。
  
 分段负责阅读逻辑,缩进负责层次关系,加粗负责突出重点。所有复杂花哨的排版,基本都可以用这三个方式实现。
  
 第三,逻辑清晰的正文
  
 问候之后,邮件正文一定要分段,每段只讲一件事情。
  
 邮件的标题,是全文概括,每段的首句,是整段概括。用小段,不要用大段;用短句,不要用长句;用简单的词,不要用复杂的词;能用100个字讲清楚的事,不用101个字。
  
 结尾的部分,总结邮件内容,强调需要他跟进的事情:恳请您拨冗回复修改意见,非常感激。然后,“祝:商祺”;亲密一些的“祝:春安”;再亲密一些的“祝:家人都好”。署名:“刘润,润米咨询”。
  
 第四,良好的回信习惯
  
 收到邮件尽快回复,代表你的能力、效率、对他的重视程度。回信的专业方式,代表你的职业化程度。
  
 默认,你应该“全部回复”,而不是仅仅“回复”发件人本人,因为他抄送这些人,就是希望他们持续关注你们的对话。
  
 如果你觉得没必要这么多人关注,可以把一些人从抄送,移到密送,然后在正文中注明“为了不打扰大家,我把谁谁谁移到了密送”。这样,他们知道自己从下一封信开始,就会离开讨论。
  
 如果邮件来来回回,甚至讨论的主题都发生变动,可以修改主题,或者重起一封新邮件,而不是文不对题的盖楼。
  
 然后,按下“发送”键之前,再次检查标题、称呼、错别字、有没有忘了附件。
  
  时间颗粒度 
  
 时间颗粒度,就是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时间颗粒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职业化程度。
  
 王健林的时间颗粒度很细,大约是15分钟。盖茨,5分钟是基本时间颗粒度
  
 恪守时间,是职业化的最基本要求
  
 恪守时间,就是理解、并尊重别人的时间颗粒度。
  
 如何管理时间颗粒度?
  
 第一、理解别人的“时间颗粒度”。
  
 理解,是尊重的前提。你要理解,别人的“时间颗粒度”和你不同。
  
 第二、提升自己的“时间颗粒度”。
  
 你的时间颗粒度,会随着你越来越成功,时间越来越值钱,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细。这会自然而然,不用强求。
  
 但是,当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更具职业素养的商业人士,会懂得至少以30分钟为单位安排时间,以1分钟为单位信守时间。这就是职业化。
  
 第三,善用日历管理“时间颗粒度”。
  
 现在的电脑、手机都自带日历工具。建议学习把所有行程安排,都必须放入日历,而不是大脑中,然后利用工具,逐渐管理越来越细的时间颗粒度
  
  事实和观点 
  
 今天天气好热,这不是事实,是观点。今天气温30度,这才是事实。
  
 事实有“真假”,但是观点只要1)不违反事实,2)逻辑自洽,就没有“对错”之分
  
 职业化的基础,是尊重;尊重的基础,是理解;理解的基础,是接受不同;接受不同的基础,是能够区分事实(Fact)和观点(Opinion)。
  
 如何区分事实和观点?
  
 第一、事实。
  
 什么是事实?就是在客观世界中,可以被证实或者证伪的东西。
  
 关于事实,不需要辩论,只需要验证。
  
 第二、观点。
  
 什么是观点?就是在一套认知体系中,不违反事实,逻辑自洽,因此无法被证明对错的东西。
  
 只要你们彼此的认知体系不违反基本事实,又能逻辑自洽,也就是能自圆其说,就永远不会被对方说服。
  
 不少美国人喜欢说“Interesting”,也就是“有趣”。当一个美国人说“有趣”时,你别以为他认同了你的观点。他其实是在说:关于这件事,你竟然是那么看的。他说“有趣”,不是认同你的观点,而是认同你可以有自己的观点。
  
  职业化 
  
 职业化,就是商业世界的教养
  
 教养,是一种对自己的利益,与别人的得失之间,分寸的拿捏
  
 教养,是一种在既定规则之下,对自己的克制。
  
 教养的本质,就是对外的分寸感,和对内的克制力
  
 如果你能足够尊重别人,在商业世界中表现出高超的教养,也就是职业化素养,你的合作伙伴会尊重你,信任你,你的竞争对手也会觉得,你是一个值得敬重的对手,从而不断降低信任成本,积累越来越多的影响力和势能,最终获得更大的商业成功。
  
 尊重别人用微信的方式,尊重别人看邮件的习惯,尊重别人的时间颗粒度,尊重别人的观点,从而反过来赢得别人的尊重,降低你与整个世界的“信任成本”,就是所谓的“职业化”。
  
 请注意“不是”职业化的行为
  
 第一、失信。
  
 完全不把自己的承诺当回事,或者超出自己能力过分承诺(Over- Commitment),都是职业化的大忌。
  
 第二、迟到。
  
 千万不能迟到。如果真的迟到了,一定要非常诚恳地道歉,并且补偿对方
  
 第三、劝酒。
  
 劝酒,究其根源,是一种“服从性测试”。劝酒、服毒、投名状,都是在商业文明还不健全的时候,建立信任的手段。
  
 试着把喝酒,仅仅当成自己的爱好吧。
  
 第四、打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计划、任务、优先级,甚至自己的困惑。如果别人正好有空帮到你,你可以选择感激。但如果别人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没能帮你,也不要觉得这个世界伤害了你。
  
 职业化的本质:是通过尊重别人,从而赢得尊重,降低信任成本。职业化,是商业世界的教养,来自对外的分寸感,和对内的克制力。

3. 思维导图|刘润 时间管理

人与人的区别,其实主要是第三个8小时创造出来的,善用第八小时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原文摘要
  
  时间成本 
  
 时间成本,就是这个时间如果用于做别的事情,你可以获得的收益。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机会成本。懂得计算时间成本,可以帮你在很多决策上做出到底是花时间做,还是花钱买的理性决策。
  
 如何计算时间成本?
  
 假如,你的收入是1万元一个月。一个月有21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工作8小时。那么,你每小时的时间成本,就是1万元/21天/8小时=59.5元。
  
 第一,你愿不愿意每月多花2000元房租,从距离1小时路程的地方,搬到公司楼下?你每天实际花2小时在路上。所以,你每天投在交通上的时间成本,就是59.5元×2小时=119元。一个月就是119元×21天=2499元。多花2000元,搬到公司楼下,可以节省2499元的时间成本。你应该搬。
  
 第二,你愿不愿意每天为你的手机工作20分钟?不愿意?我们算算账。你花7000元买了一只苹果手机,只用了一年,就又换了。一年大概250个工作日。相当于你每天为手机花了7000元/250天=28元。你一小时时间成本59.5元,所以你每天为手机工作了28元/59.5元=0.47小时,相当于28分钟。你说你不愿意每天为手机打工20分钟,但你其实打工了28分钟。
  
 第三,你愿不愿意坚持二十年,不吃不喝,每天为你的房子打工8小时?2016年上海房子的均价大概4万元左右,你想买一套100平米的房子,也就是400万。假设算上利息,你20年大概,我是说大概啊,一共要花550万。那么,每天要赚多少才够呢?要赚550万/20年/250个工作日=1100元,相当于18.5小时。完了,我看你连觉也别睡了。
  
  GTD 
  
 瑞士巴塞尔大学研究发现,遗忘,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过遗忘,大脑会删除一些不必要的信息,腾出空间,让神经系统正常运转。破坏此过程,可能导致严重的精神疾病。
  
 著名的时间管理人戴维·艾伦说:那就给你的大脑外接一个“移动硬盘”,把这些事,从你那不靠谱的大脑里挪过去吧。他在他最著名的书《尽管去做》里,提出了一套“移动硬盘”式的时间管理方法:  GTD(Get Things Done)。
  
 想让自己不因遗忘而焦虑,最重要的秘诀,是把所有的待处理事项,全部从大脑中清除出去,让大脑用来思考,而不是用来记事。
  
 GTD的三个核心
  
 第一、收集。你需要一个“收集篮”,安放那些从大脑里清除出来的事项。清空大脑,把所有事情100%放入收集篮,是GTD的第一步。
  
 第二、处理。清空大脑之后,就要处理收集篮了。在电梯里,在出租车上,在飞机延误时,在一切零碎的时间,你都可以处理你的收集篮。
  
 处理收集篮中每一件事情,记住,你只有这6个选择:
  
 1.删除。一时冲动放入收集篮,但现在看来毫无价值的事情,立刻删除。
  
 2.归档。有价值的资料,比如微信文章、多看笔记等,移到“归档”目录。
  
 3.将来/可能。这些事情你需要在某个点去做,但不是马上,比如写一篇文章,读一本书等,移到“将来/可能”目录。
  
 4.等待。这件事需要指派其他人完成,那就立刻指派,比如让秘书订机票等,然后移到“等待”目录,再给这件事增加一个到时间提醒。
  
 5.下一步行动。需要你亲自完成的,比如给老板发个会议纪要,打电话给客户做回访等,移到“下一步行动”目录。但是,如果这件事2分钟内就能做完,比如用“同意”批复一封邮件,那就别移了,立刻批复。
  
 6.项目。对于下一步行动要很多步骤的,就已经是一个项目了。为项目建一个专门的目录,定期回顾处理。
  
 第三、回顾
  
 什么是回顾?早上往办公室一坐,我今天干什么呢?打开“下一步行动”目录,一件一件做就好了。如果“下一步行动”里是空的呢?恭喜你。看看“项目”里哪些事情,有没有进展?“将来/可能”里那些事情,有没有值得做的?“等待”里那些事情,别人都完成了吗?都没有。太好了。但那也说明你实在是太空了。找点事情放入收集篮吧。然后,随时回顾、每天回顾、每周回顾。
  
 使用GTD的方法,可以让你心中无事,从而再忙也不焦虑,专注于思考和解决问题。
  
  猴子理论 
  
 猴子理论,是由威廉·奥肯发明的一个有趣的理论。他在他著名的畅销书《别让猴子跳回背上》里面,把责任或者“下一个动作”,比喻成猴子。
  
 一件事,本来是下属的责任,但是因为每个人都有“逃避责任”的天性,他们遇到困难时,在家依赖父母,在公司依赖老板。“你觉得怎么处理好呢”这样的问题,其实就是把他的责任,那只猴子,抱过来找你说:老板,你帮我照看这只猴子好吗?
  
 如果你让猴子爬满你全身,就会让你焦头烂额,完全没有时间处理自己的责任。
  
 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你可以回答:“你觉得呢?”。这个“你觉得呢?”是一个神句。作为管理者,你要牢牢记住,对着镜子多练几遍。
  
 如何不让别人的猴子爬满你的全身?
  
 猴子理论,就是让责任待在它的主人身上,不要让别人的猴子,爬满你的全身。在具体执行的时候,你要注意下面五个原则
  
 第一,你和你的下属必须明确猴子,也就是责任、下一个动作的归属,不能他以为在等你,你以为在等他。
  
 第二,每次和下属像案例中那样的辅导和讨论,应控制在5~15分钟之内。每天控制总的讨论次数。
  
 第三,只能在约定的时间讨论,不耽误你自身的责任。“我现在正在赶一份报告,你明天早上8:30来找我,可以吗?”
  
 第四,和下属的讨论,一定要电话,或者见面,不能通过邮件。电话、见面,是同步沟通,沟通完,猴子还在下属身上。邮件是异步沟通,他写邮件给你,你没回的时候,猴子就在你身上了
  
 第五,每次讨论完,要约定下次沟通时间。“下周五你再来找我一次,我们看看效果如何。”否则可能因为困难,事情会不了了之,猴子被下属抛弃,饿死在路上。
  
 正确的做法是,用“你觉得呢”来提问,帮助下属养成“只出选择题,不出问答题”的习惯,节省自己时间,培养下属能力。
  
  三八理论 
  
 人与人的区别,其实主要是第三个8小时创造出来的。这就是著名的“三八理论”
  
 善用第三个8小时,创造不一样的人生。
  
 如何善用第三个8小时?
  
 第一、找到“不被打扰的时间”。
  
 三八理论的最核心,是要从万千琐事、突发状况中,争取出一段每天不小于2~4个小时“不被打扰的时间”。一段不被打扰的连续的2小时,价值远远超过8个15分钟。
  
 第二,分清“交易、消费和投资”。
  
 时间有三重特性:交易、消费和投资。
  
 你支付给你的老板每天8小时、每月172小时,他回报给你每月1万元钱,这是交易;你拿你好不容易找到的2~3小时“不波打扰的时间”追韩剧、追日剧、追美刮、追抗日剧,这是消费;你拿这段时间来学习《刘润·5分钟商学院》,这就是投资
  
 要保证,这“不被打扰的时间”,只能用于投资。
  
 第三、持之以恒,日拱一卒。
  
 突然某一天,你心血来潮,愧疚式地学习了2小时,甚至5小时,都是没用的。要持之以恒,日拱一卒。
  
  番茄工作法 
  
 人脑每一次任务切换,都有可观的时间成本。三头六臂式的多任务,不但不会节省时间,还会造成大量的时间浪费。
  
 1992年,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发明了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指把人脑这颗CPU,切割为以30分钟为单位的时间切片,每集中精力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你可以用厨房常用的番茄钟来计时,所以被称为番茄工作法。
  
 从时间管理的角度看,番茄工作法,其实就是用合适的时间颗粒度,来保证注意力的专注度,节省“任务切换”导致的时间浪费。
  
 想获得最好效果需注意
  
 具体怎么做呢?非常简单,回去买个番茄钟,或者苹果钟,或者西瓜钟,坐在桌前,从GTD的“下一步行动”目录中,拿出一样事情来,就可以立刻开始尝试番茄工作法了。但是,为了获得最好的效果,有几个地方非常需要注意。
  
 第一、防火防盗防打断。
  
 一次打断,会带来两次大脑中的任务切换,一来一回,可能会浪费好几分钟。番茄工作法的关键,是像防火防盗一样防打断,让这25分钟非常专注。
  
 怎么做?
  
 最被动的打断,来自电话。把手机关机,或者设为勿扰模式,只允许老板、家人的电话响铃。
  
 最诱人的打断,来自微信。关闭微信和所有APP的提醒功能
  
 最难防的打断,来自自己。突然一件事出现在你的脑海中,用10个字记下这件事后,清除出大脑,然后继续专注刚才的番茄。
  
 必须坚决拒绝打断,否则别拿出番茄钟。
  
 第二、努力进入心流体验。
  
 心流体验,就是一种忘我的状态,才思如泉涌,半小时过去了,你觉得才几分钟。 努力让自己进入心流体验,会事半功倍。
  
 我个人的做法是,设置25+5分钟的小番茄,和50+10分钟的大番茄。在杂事上,吃小番茄;在写作上,吃大番茄。
  
 第三、要专注也要休息
  
 你用电脑很长时间,电脑会发烫。你用大脑很长时间,大脑也会发烫。所以,要保证番茄钟之间的休息。另外,专注可能让你限于局部;休息有助于把你拉回到全局。
  
 番茄工作法,就是每集中精力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是用合适的时间颗粒度,来保证注意力专注度的一种工作方法。

思维导图|刘润 时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