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波的科研工作

2024-05-07 13:50

1. 胡海波的科研工作

目前主持的科研项目有:1.长江三角洲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国家林业局重点项目;2.长江三角洲城市森林生态站及其所在省区森林生态质量状况评估技术,“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3.用于沿海防护林和城市绿化的木犀属树种经营管理技术的引进,国家948引进项目;4.宁淮高速公路植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研究,江苏省交通厅重点项目。另外,还参与国家973计划课题《西部典型区域森林植被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控机理》和江苏省重点基础研究计划《森林绿地系统对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系统与设计模型的研究》等科学研究项目。

胡海波的科研工作

2. 胡波的研究领域

主要致力于元哲学、价值哲学、政治伦理学的研究,发表的重要学术论文有:《黑尔的政治伦理思想概观》(1998年),《权利、义务和正义》(1999年),《从“实践存在论”出发定义“价值”概念》(1999年),《道德语言的性质特征与道德原则》(2000年),《马克思的自由观》(2001年)、《形而上学的虚无性》(2002年)、《拒斥形而上学》(2003年)、《论尼采如何解构传统形而上学》(2003年)、《维特根斯坦与后形而上学》(2004年)、《论奎因对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解构》(2004年)、《论和谐社会的正义本质》(2005年)、《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2006)、《对“客观存在”的重构》(2006)等,出版个人学术专著《社会理想境界研究》(2004年)。

3. 胡波的研究方向

(1) 数字图象处理的算法研究:1) 视频图象实时压缩与解压缩算法研究及硬件系统设计2) 基于视频图像的目标跟踪算法与系统研究(2) 信息传输和数字通信:1) 无线通信中时变多径信道跟踪、估计与均衡2) MIMO+OFDM系统的信道估计、补偿与信号检测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钟同步、信息传递与信息融合4) 无线宽带通信中多媒体-流媒体信息可靠传输(3) 数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 基于专用图象、语音处理芯片的数字系统设计与实现2) 基于嵌入式芯片(ARM、Xscale等)的数字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实现3) 基于DSP(TI、AD公司)和FPGA的高速数字信号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胡波的研究方向

4. 胡海波的科研获奖

1.《长江中下游山丘区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下蜀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2006年获梁希科技进步二等奖;3.《基于生态边界层理论的黄淮海平原林业生态系统工程技术》,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苏北沿海平原沙土区土壤侵蚀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2003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沿海岩质海岸防护林体系综合配套技术研究》,2002年获浙江林业局科技兴林一等奖,2003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生态边界层理论与农林复合实践》,1999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7.《沿海防护林体系气候、土壤及护堤效应》,1997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8.《徐淮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效益及配套技术研究》,1996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9.2006年,获“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先进个人”;10.2000年,获“南京林业大学院士基金学术进步奖二等奖”;11.1998年,获“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青年科技奖”;12.1998年,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3.1998年,在“农业科技推广年”中,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先进个人;14.2002年,获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两个文明建设”先进个人;15.2005年,获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三个文明建设”先进个人。

5. 胡海涛的研究方向

1)多相流与强化传热2)制冷系统仿真与优化、换热器的优化设计3)环保制冷剂传热特性、纳米制冷剂应用

胡海涛的研究方向

6. 胡洪波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为:微生物代谢工程、微生物发酵过程优化以及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等。近年来主持了国家教委留学生回国科研启动基金、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同时还参与了“十五攻关”上海市科技兴农重大项目等项目的研究。

7. 胡金波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有机氟化学, 主要包括:(1)选择性氟化反应方法学研究,特别是有机含氟砜、亚砜、硫醚、硅烷等所参与的氟烷基化反应;(2)探索含氟体系中的C-H键断裂和C-C键形成,开展以氢氟碳(HFC)为氟资源的绿色氟化学研究;(3)探索氟气、无水氟化氢、四氟化硫等战略性氟化试剂的安全使用和新用途,并开发其衍生试剂和反应;(4)具有应用前景的含氟物质及含氟功能材料的合成。

胡金波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8. 胡海岚的研究方向

神经元和神经环路的可塑性不仅是大脑学习和记忆的生理基础,而且在各种自适应(adaptive)动物行为(比如成瘾,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形成中起到关键作用。我们研究组致力于研究神经环路在这些动物行为中的可塑性以及其内在细胞分子机制。我们将利用电生理,钙影像和细胞,分子生物学等多层面研究手段,应用离体脑片,和整体动物模型对神经环路可塑性机理进行细胞和环路水平的研究。我们的研究方向包括:  一、研究增强神经可塑性的基因在LTP和学习行为中的机制和作用。  我们已经完成的工作提示了通过谷氨酸受体(AMPAR)来提高神经元网络可塑性的若干种分子手段:1)情绪因子可以通过去甲肾上腺素对谷安酸受体的磷酸化作用来促进其从细胞质向神经突触膜的转移;2)增加smallGTPaseRas的基因表达也可以增加谷安酸受体从细胞质向突触膜的运送,从而起到降低突触传递效率长时程增强效应(LTP)阈值,增加神经网络可塑性的作用。我们将在离体培养的海马脑片中继续研究谷氨酸受体磷酸化的信号通路,寻找参与其转移过程的协助蛋白。这些结果将增进我们对LTP的细胞分子机制的理解,有助于寻找新的促进神经可塑性的基因。  再者,我们将利用病毒载体,或转基因手段进行动物在体研究,测试是否可通过在相关脑区表达以上可塑性增强基因的办法来增强学习和记忆的功能。这些实验不仅将探索通过基因改照行为的可行性,而且也将使我们对学习的神经环路的机制有进一步的深入理解。  二、研究抑郁症的神经病理机制。  抑郁症影响着千万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表明:迄至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继心脏病之后影响世界人民健康的第二大症患。在全世界范围内至少有10%的人口在不同阶段中受到过抑郁症不同程度的困扰。理解抑郁症的病理机制对现今社会人群工作压力大,抑郁发病率增高等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使用抑郁症的动物模型(“learnedhelplessness”),利用电生理和钙影像的方法,对比抗抑郁(resistant)动物和抑郁易感(susceptible)动物的相关神经环路的兴奋性和可塑性的差别。同时,我们将应用Massspec的方法,筛选在抑郁动物个体中有异常表达的基因。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结合药理学,转基因技术和病毒载体技术进行在体研究,以求达到调节相关神经环路和治疗抑郁症的目的。 为探寻抑郁症的深层发病机制,胡海岚团队从分子与神经环路机制出发,通过多种科学手段,首次证实了抑郁症的发生和大脑内的“βCaMKII”的蛋白激酶分子密切相关。胡海岚介绍说:“‘βCaMKII’是调节神经活动的重要蛋白,当它出现在大脑中负责传递奖赏信息的核心区域且表达水平过高时,就会抑制快乐因子多巴胺的分泌,并会充当‘失望使者’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大脑,导致快感缺失与行为绝望,这也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