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国时期大师辈出?

2024-05-08 10:46

1. 为什么民国时期大师辈出?

民国时代,军阀林立,政局混乱,国势衰微,但就是这样的时代,中国教育却空前发展,诞生了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学术大师。为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教育法规。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1946年国民政府制定了《教育宪法》,定位准确,要求明细,兹列举几条:“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国家应注重各地区教育之均衡发展,并推行社会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之文化水平。”等等。

教育经费。《教育宪法》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业内人士可以对照60年前的这个标准算今天的账,看看有没有差距。

教师待遇。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讲师260元-160元,助教160元-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在20世纪30年代初,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120元、30元;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15元。20世纪40年代的《教育宪法》规定:“国家应保障教育、科学、艺术工作者之生活,并依国民经济之进展,随时提高其待遇。”

教育理念。民国以来,中学教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张伯苓常说,学生“不单是要从书本上得到学问,并且还要有课外活动,从这里得来的知识学问,比书本上好得多”。在他的倡导下,南开中学的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为“教育立人”创造了载体,如敬业乐群会、美术研究会、摄影研究会、文学会、京剧社、新剧团、校风出版社、武术社等。值得一提的是南开的剧团尤其有名,因此有“话剧的摇篮”之美誉。曹禺、黄宗江等人都是从南开走上话剧道路的。

教材。民国教科书的编纂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的民间性,民间在编纂教科书上有较大的自主权,只报教育部审核即可;二是它的编纂者都是具有现代思想的第一流的教育家,如胡适、舒新城、郭秉文、朱经农、黎锦晖、廖世承等,由他们来商定给小学生编课本,自然也就体现了民国教育的基本理念。

多样化的教育格局。当时的中国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存,形成了一个参差多态而又富有弹性的“差序格局”。南开中学就是私立学校。私立学校跟公立学校比起来有灵活自由的优点,当时的文化环境足以让私立学校生存并且发展,社会上对于私立学校也没有偏见,这一方面得益于其时的文化生态,同时也得益于民国教育家的胸襟。

不惜代价也要办教育。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当时的国民政府却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同时,抗战客观上为我国的西部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使西部诸省在基础教育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7年底开始在四川、河南、贵州、陕西、湖南、甘肃、江西、安徽等地先后成立了22所国立中学及3所国立华侨中学,先后培养教育了10万“战区流亡学生”。中国共产党的许多杰出人才就是这些国立中学培养出来的,比如: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著名诗人贺敬之、国防科工委主任上将丁衡高等。抗日战争结束后,这些国立中学于1946年逐步复原,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谱写了一个残酷战争期间中国教育的传奇。

教育乃千秋之大业,民国办教育的以上的做法都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和学习。有一个真实例子,世界上共有8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有4位(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崔琦等)生于我国民国时期的二三十年代,接受的是民国时期的教育。

为什么民国时期大师辈出?

2. 民国时期的学者有哪些

顾颉刚,冯友兰,陈寅恪等等。
顾诵坤(1893.5.8-1980.12.25),字铭坚,号颉刚;小名双庆,笔名有余毅、铭坚等。
汉人,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1920年,顾颉刚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历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等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3. 为什么民国时期大师辈出为什么

1、民国时期属于我国政治和体制改革的时期,我国一些落后的教育与西方先进的教育相互碰撞,产生了很多的教育家。
2、当时中国处于国难当头的时期,很多知识分子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技术和体制来拯救中国,所以要通过教育的方式去实现这些。

为什么民国时期大师辈出为什么

4. 为什么中华民国时期会大师辈出?

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在每一个动乱期,都会是文化的爆发期,如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希腊时期、文艺复兴与工业革命到二战结束――甚至意识对抗激烈的冷战时期。
  
 不是说“乱世”有利于文化的发展,而是“乱世”时,各种创新的、保守的、探索的、捍卫的思想都得以充分表达,并且在社会实践中验证正误,从而在历史上留下痕迹。
  
  
 中华民国时期虽不长,但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动乱的时期,全世界的力量都在一偶里竞逐,因此形成了“大师辈出”的现象。
  
                                          
 可以说“民国大师的诞生量”高于人类任何一个时期与地域,这是因为除了时间纵轴上的新旧社会转型,还有世界最大的东西文化冲突与交融。
  
 这是我们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却是世界文明史上最特殊的时代。“中华民国”其实只是一个时间与空间背景,换句话,不是“民国”的骄傲,因为无论那个时代叫“什么国”,都会烙上“大师辈出”。
  
                                          
 自鸦片战争列强的炮火引发民族的救亡图存,经历了自然的抗击、本能的应变到甲午战败后寻找新思想新出路,全球学习的志士们归来时,正好处于民国时期。
  
 而二战更促成了我们与西方文明最杰出代表美国与苏联的平等的无障得的交流,因而,更强化了“大师辈出”的现象。
  
  
 估计很多友友还局现了“大师”的范畴,自然地只想到文化与科学艺术领域,其实,还要包括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人类学家、宗教大师、慈善家、教育家等,才足以表达那个精英辈出的盛景。
  
                                          
 回顾人类史上的各个“动乱”而“人才爆发”时期,一个共同特征是:社会归治后,很多大家与学说及其没湮没更多。原因是,漫长的“归治”时期,很多思想因为“决出了胜负优劣”而出现了淘汰。
  
 但新中国的快速建立,便没有经历这样的淘汰过程,因而被最大化的保存了下来,在“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下,都得到适度的保护与传承,因此,就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民国时代大师辈出”的灿烂景象。

5. 民国第一位学者是谁?


民国第一位学者是谁?

6. 为什么中国近现代的大师都出现在了民国?

民国不过短短三十年,时局又变乱不断,按理说难出大师。改开至今也差不多三十年,按理该出大师。但事实上,世人公认的大师,思想文化领域到军事外交领域,均出于民国。而近三十年中,所谓“大师”,假冒伪劣,已然令世人对这一词敬而远之。这是为什么?
1.乱世出英雄
乱世出英雄,现在太平盛世,自然很难有英雄者出。如今,承平日久,哪怕刘邦复活朱元璋再生,恐怕也很难掀起什么大浪来,经商的话顶多能弄个不错的企业吧,是否能打进中国五百强还不见得;从政的话,弄个正式编制的公务员或许可能,能否混到县长还真不见得。但是用这个理由解释解释政治家军事家什么的还说得过去,别的就有些不靠谱儿了。
2.物以稀为贵
那时候,识文断字的人少,会点啥的就成了大师。现在多了,都成了师字辈,自然就“大”不起来了。
3.目标不同
那时候,中国分崩离析,饱受欺凌,只要是有点良知的中国人都会考虑如何富国强兵,如何唤醒民众,想得多了,自然就有出类拔萃者成为大师。
现在不同了,从政的想的是如何对付上访,如何对付钉子户什么的,搞教育的想的是如何提高升学率,如何更多地挖掘孩子的潜力考更多的分数,搞学术的想的是如何多弄论文,有用的也好没用的也好,写的也好抄的也好,只要能评什么什么职称就中。在这种情况下能出大师也真是难为如来佛祖了。
那时候,那么多海外游学的中国人,纷纷回到苦大仇深的祖国,投身到各种军政民政事业中;而现在大家都削尖脑袋想让自己成为一个非中国人。斯可为证。
4.文化冲击
那时候,中国几千年的儒家体系全面崩溃,面对着那么多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又是日本又是美国,又是欧洲又是苏联,又是马克思又是杜威,又是泰戈尔又是罗素??大家都知道会产生个新体系,但谁也不知道最终会产生个什么体系出来。
被闷了几千年的中国人终于一朝奔放,思绪滚滚而来,大师因此隆重诞生。
5.政府
中国的政府,自古以来就有控制民众思想的优秀传统,所谓“牧民”也者。
民国的政府当然也不例外,袁世凯也好,段祺瑞也好,曹锟也好,蒋介石也好,自然都是这种想法。但不知是中国之幸还是中国的不幸,那时候的政府异常软弱,管到东管不到西,管到南管不到北的,虽然也在不遗余力地控制思想,但要想完全控制实在是忒难了,所谓“挟泰山以超北海,非不为也,不能也”。最终虽然控制了一部分,但架不住中国人聪明啊,控制一星半点也不在乎,咱有的是想法,有的是思想,于是,有了大师。
如今,时代不同了,只生一个好。
其实说到最后,真正的大师还是需要时间去沉淀的,说不定在若干年后,又会有人评论这个时代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大师

7. 民国大师是怎么炼成的

若论中国人发现除四书五经之外,天下还有自然科学一说,并且大规模努力学习,始于庚子赔款公费留学。我不知道当年庚子赔款留学怎么考试,但当时各地私塾,大多只读四书五经,所以庚子赔款留学考试,大概也只能以文史为主。事实上,庚子赔款留学生中,那些后来成就巨大的自然科学大师,都曾熟读经史。    (一)    庚子赔款留学生第一期的曾昭权,乃曾国藩之曾孙。清朝后期最有名者,莫过曾国藩,后来权倾一朝的李鸿章是他的门生。不过比权势更流芳百世的,则是曾国藩对子弟的严格教育,坊间流传曾氏家训,历百年不衰,可见一斑。他规定族中子弟自幼每天读书五页纸,写字一百个,逢三逢八作一文一诗,经史子集,无不必读。如此家教之下,曾孙曾昭权16岁考取庚子赔款留学,就读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电机工程。    庚子赔款留学生第一期另一位梅贻琦先生,被尊为清华永远的校长。其父中过秀才,梅自幼熟读文史,曾讲出“谁背中国古经传有错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节”的话。他考进南开学堂第一期,成张伯苓的得意门生。留学美国,主修电机工程。    庚子赔款留学生第二期的赵元任,后来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清华四大导师。其父清末中举,母亲善诗词昆曲。赵元任幼承庭训,熟读经史,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获数学学士,副科修物理。在哈佛大学得哲学博士之后,还回康奈尔大学教物理学。1920年回国,赵元任在清华大学教授数学和物理。复回美国任教,才开始专攻语言学的研究,遂成大师。    庚子赔款留学第二期学生,还有一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竺可桢两岁开始认字,家教严格,自幼在私塾苦读。考取公费留学后,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主修农学,后转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获博士学位。    庚子赔款留学三期之后,清 *** 把主持留学事务的游美学务处,改为清华学堂。而清华学堂第一期学生里,最鼎鼎大名的是叶企孙先生。叶企孙的曾祖于清道光年间做官,晚年精修礼学。他的祖父就职国子监,官至五品。中国古代,国子监相当于中央官学,是国家最高学府。叶企孙的父亲曾中甲午年江南乡试第十五名举人,曾任敬业学堂校长、清华学堂国文教员、上海教育会会长。叶企孙天资聪颖,随其父从严教养,自幼攻读经书,终生儒雅。不及十三岁,考入清华学堂,毕业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修物理,又入哈佛大学,获物理哲学博士学位。    原子能之父钱三强,书香门第出身,父亲是大文豪钱玄同,与陈独秀、李大钊、严复、胡适等齐名。如此家教,钱三强自幼读书,7岁被送到由蔡元培、李石曾、沈尹默等文史大师们创办的孔德学校,继续优等教育。钱三强清华毕业之后,赴法国留学,师从居里夫人的女儿女婿,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李四光是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自幼在其父执教的私塾里读书,14岁才离开,到武昌读高等小学堂,学业出众,一年后即被选派日本留学,后又赴英国伯明翰大学。    前所提庚子赔款留学生第一期的曾昭权,有个叔伯弟弟曾昭抡,也是公费留学,也是麻省理工大学毕业。曾国藩二弟叫曾国潢,曾昭抡是曾国潢的曾孙。曾昭抡的父亲是举人,母亲也出身名门。曾昭抡16岁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后赴美留学,获麻省理工大学化工博士学位。    (二)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出身书香门第,3岁可背上百首唐诗宋词,并能心算加减乘除。父亲到民国 *** 任职,钱学森随家迁北京,入北京师范附中读书。后考取公费留学生,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航空系学习,后转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航空系,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中国导弹之父邓稼先,也是出身书香门第。他的前辈曾被誉为四体皆精国朝第一的书法家和篆刻家,其父也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在清华和北大教授哲学。邓稼先5岁入小学,父亲指点,读史读文,基础厚实,后与杨振宁同读北京崇德中学。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后,任教北京大学,后赴美国普渡大学学习,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物理学家周培源,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是清朝秀才,周培源幼承庭训。他先入上海圣约翰附中,后进清华中等科。成绩优秀,被选送美国芝加哥大学数理系学习。获硕士学位后,转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深造,获理学博士学位。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再赴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从事研究。    不同于这几位物理学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吴有训,不是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开店铺为生,母亲勤俭持家,所以家境小康。吴有训7岁入家塾,读四书五经。12岁进私塾,文史之外,兼习数理。史载农家子弟吴有训,先到县城,又到省城,少年时代全部陪伴书本度过。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毕业后选派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    桥梁建筑专家茅以升,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是清朝举人,镇江名士,创办《南洋官报》。茅以升3岁受母亲启蒙,6岁读私塾,7岁进思益学堂,再入江南商业学堂,后考入唐山路矿学堂。毕业后被清华学堂官费保送,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获硕士学位,转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工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创立茅氏定律,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军事科学家蒋百里,出身书香门第,于乡间私塾启蒙,苦读文史经义,考中秀才。之后入浙江求是书院,获地方官员赏识,赴日留学。其间组织浙籍留日学生同乡会,编印刊物《浙江潮》,担任首届主编。学成回国后,投身民国革命活动,出任保定军官学校首任校长,学生有陈铭枢、唐生智、方声涛、刘文岛、张治中、陈诚等。蒋百里曾师从梁启超,关系亲密,亦曾与梁启超辩论,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传诵至今。    以上列举14位科学家有个共同点,就是家庭环境良好――不是指有财富或有权势。书香门第,并非权势豪门。而地质学家李四光和物理学家吴有训,则属贫寒家庭出身,但年幼都被父母送入私塾读书。    (三)    近年,龚育之先生不遗余力呼吁恢复文理兼顾。龚育之曾在老清华读书,饱受梅贻琦校长领导的文理兼顾教育,终身受益,成为出众人才。他近年发表文章,到处演讲,反对分离科学和人文教育,指出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许多新问题的解决都不能只靠自然科学。适应这样的形势发展,愈来愈需要培养文理交融的人才。    目前高中分文理班,是大错特错,贻害无穷。理科生整天只知背公式、算习题,文不能提笔作论,史不知古往今来,一路上去,日后顶多成为一台计算机器。不懂得如何做个正直的人,亦无独立思维能力,更谈不到创造,何以做科学家。良好学习环境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熟读文史。本文论及之十多位大科学家,都是读私塾出身,自幼领教经义。读文习史,通古博今,培养道德,学习做人,所谓先要成为一个人,然后才能成为一个科学家。    良好学习环境的另一重要内容,乃得名师指导。上文十多位大科学家,都曾留学海外。中国高等教育界,至今远远落后西方国家,要受良好高等教育,远赴海外,无可非议。而这些科学家得天独厚,曾有许多名家导师。叶企孙在美国的导师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布里奇曼,钱三强在法国师从居里夫人的女儿女婿。钱学森的导师是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并合作论文,创建卡门钱定理。周培源先从贝德曼,后拜贝尔为师,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量子力学创立者海森伯。吴有训在美国的导师,是发现康普顿效应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康普顿。    1999年,中国 *** 表彰研制两弹一星贡献突出的23位科技专家,其中19人是叶企孙的学生,两人是叶企孙学生的学生,另外两人也与叶企孙有密切的学业关系。    华罗庚出身贫寒,中学辍学,帮助父亲打理家庭店铺。他坚持自学,发表论文,崭露头角,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发现,邀请他到清华大学,边学习边工作,后又被破格任用为助教,从此走上数学研究的康庄大道。    很多人现在的问题是:到哪里去寻找这样有学识有道德又有慧眼的良师?又到哪里去寻找华罗庚那样做店铺小伙计的未来数学大师?    中国需要更多成功的科学家,中国需要更多成功的文史教育,中国需要更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国需要更良好的早期教育环境,尤其重要的是,中国需要更良好的学术环境。  ?  大师民国 
   

民国大师是怎么炼成的

8. 民国“大师”为何如此之多?在现代,他们还是“大师”吗?

民国时期是我国思想和教育碰撞激烈的一个时期,中方思想和西方思想在不停进行交汇的同时,产生的一大部分的“大师”。他们为我国的文学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也推动了我国思想的发展。那如果把民国的大师放到现代,他们还能有曾经如此的成就吗?在民国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多的“大师”呢?



国民政府为了争抢地盘而忽视了思想领域的管束,所以人们在思想上的发展比较自由,而且民国非常重视教育。
在现代如果出一个留学生是比较厉害的了,但是在当时还设有专门的为留学生所设置的学堂, 为当时民国时期的有为青年提供出国留学的机会, 这也导致了在当时拥有大量的学生接触到了西方教育。


国内教育还处于比较封建的时代,人们的教育程度是非常的低的,现在一个高中生的程度,在当时可能就属于大师级别了,所以在民国要成为一个大师,并没有现在这么大的难度。
动荡的环境之下,人们对国家和自身有着高度的使命感,很多的民国大师都抱着忧国忧民,想要为国家做贡献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督促下,人们慢慢地进步,然后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师”级别。


但是在现代,我们的生活和平而安定,所以并没有那么多人会去考虑那么多。而且经过不断地演化,我们逐渐形成了团队式的生活,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学习到的新事物也越来越多,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也许有人在个别领域是很突出的,但是随着新事物的不断到来,又会有更多的人快速的超越他。
举个例子一个小有名气的网红,也许你在屏幕上看到的只有他一个人。但是他的背后拥有一个强大的运营团队,这就是团队的力量,在这个团队有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他们的技术都是非常的棒的,但是我们不能称他们为大师。


俗话讲“一山更比一山高”。这句话就是对现代的完美体现,在如今知识共享的年代,所有人都在不断地进行学习,也许自己本身已经算是厉害了,但是仍然会有人不停地超越你,所以若是把民国的大师放到现代, 他们几乎也是不可能拥有在当时的成就的,这是时势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