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会影响我们吗?

2024-05-17 18:25

1. 新基建会影响我们吗?


新基建会影响我们吗?

2. 中国能建是新基建还是老基建

中国能建是新基建。
中国能建的主营业务是勘测设计及咨询工程建设,装备制造,民用爆破及水泥生产,投资及其他业务。它的概念相对比较多,有中字头股票,央企改革,水利概念,基建工程等等。属于是一个大型的新基建企业,具有全面的资质和业务能力,综合施工能力比较强大。

中国能建业务:
中国能建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电力行业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其业务组合包括勘测设计及咨询、工程建设、装备制造、民用爆破及水泥生产以及投资及其他业务。在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燃煤机组、核电常规岛、洁净煤发电、空冷机组、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海上风电等勘察设计前沿技术领域具有领先优势。

3. 新基建对中国的影响

法律分析:万众瞩目的新基建 为推动受到疫情影响的经济恢复,从中央到地方和企业各个方面,对于新基建投资都寄予很高的期待,希望以新基建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让中国经济早日恢复从前辉煌的成绩。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新基建对中国的影响

4. 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

工业经济时代,人和物的流动构成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活动建立在以“铁公机”(铁路、公路、机场)为代表的传统基础设施之上,交通枢纽地区具有比较优势;而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的流通成为关键,以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也跃迁为新的地区竞争力。
今年3月中央多次提及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来,上海、北京、浙江、成都、日照等地先后发布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广州还聚焦数字“新基建”,率先发布《广州市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各地的“新基建”方案计划都以2020-2022年为周期滚动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取得较大成效。各地也结合当地的产业发展基础、产业支撑能力、区域承接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纷纷从实际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1、建设目标:打造“云、网、端”,改造“铁、公、机”
上海明确“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四大重点领域、北京聚焦“新网络、新要素、新生态、新平台、新应用、新安全”六大方向、云南提出“新网络、新平台、新引擎、新载体”四大领域……梳理各地于三年行动方案中提出的建设目标,打造涵盖“云、网、端”全领域的基础设施、改造以“铁、公、机”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可谓各地着力下好的“先手棋”。
围绕“云、网、端”,各地明确了多项任务的具体指标,为未来三年绘就建设蓝图。如浙江方案提出到2022年,浙江全省建成大型、超大型云数据中心25个左右(云),率先完成双千兆宽带网络布局(网),实现重点领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提升20%以上(端)。
与此同时,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也是各地的三年行动重点。如上海方案围绕“新终端”提出打造智能化“海空”枢纽设施、建设国内领先的车路协同车联网和智慧道路、加快布设新能源终端和智能电网设施。

2、投资部署: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其建设首先需要解决“钱从哪儿来”的问题。
在“新基建”方案计划中,各地制定了不同的投资计划,如浙江计划三年完成新基建投资近1万亿元,并提出要奋力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投资领先的标杆省份;广东已建立起数字“新基建”项目库,着重以项目拉投资;上海则明确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总规模1000亿元以上的“新基建”优惠利率信贷专项,要求放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新基建”投入力度。

与发布三年行动方案相对应,多地也将新基建列入专项债投资清单,引导专项债支持新基建投资。其中在做好专项债券发行及项目配套融资工作的过程中,需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近日为打造“天下第一水司楼”而背上400多亿债务的贵州省独山县也启示“新基建”投资应避免出现超前建设、过度投资、产能过剩等问题。
因此“新基建”的推进,也需根据财力和债务情况统筹规划、循序渐进。

3、赋能城市:“新基建”优化城市生产生活
“新基建”是打造智慧城市、增强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在各地“新基建”方案计划中,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新基建”为地方发展服务是未来三年的主旋律。
一方面,“新基建”需充分考虑结合地区特色,如上海方案提出要探索引领长三角示范区在江南水乡风貌基础上增添新型基础设施时代特色。这既需要充分利用地方的土地、资金、人才、水、电、气、网络等要素资源,也需要考虑地区承载能力,如《上海市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导则(2019)》已基于能耗考虑严禁在上海市中环以内区域新建 IDC。

另一方面,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优化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如北京围绕“新应用”部署了智慧政务应用、智慧城市应用、智慧民生应用、智慧产业应用以及中小企业赋能等;《重庆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也要求项目策划需考虑加快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所需。
在2020年,新型基础设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还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一起成为当年政府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随着国家积极布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将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带动数字经济增长,并促进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升级,我国经济也将加速向以“新基建”为战略基础的数字新时代迈进。

5. 为什么中国热衷基建

 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经济发展,甚至摆脱经济危机的手法,早在二战前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就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效果显著的发展道路。然而这么做必须得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钱、资源)和上层建筑(人才、技术)。对于我国来说,我们刚好处在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协调,同时又有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时期。

  其实不光不光我们热衷于基建,任何一个健康发展的经济体都离不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管是港台地区、欧美列强,还是临近的日韩新马都经历过这么一个阶段。
  现在觉得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强,刚好是因为中国处在这个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大致上只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不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决定了中国还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继续做“基建狂魔”。
  美国的伟大工程主要集中在30年代至70年代,帝国大厦、金门大桥、胡佛水坝等基础设施的体量至今都还能在榜单上保持前20左右的地位。日本和台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在70-90年代,代表作是青函隧道、明石海峡大桥、台北101和雪山隧道,这几项工程至今都还是同类建筑中的翘楚。
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
  这四大“发明”,每一项都离不开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和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最直接的包括强大的和通信网络覆盖(没有网的地方单车要怎么解锁呢?)遍布城乡的便捷交通线路(还记得淘宝曾经有平邮选项吗?)、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要是拉闸限电,什么也玩不转)。
  但是我们也还是要清醒地认识到一个问题:宣传机关的话,不一定全部是事实。也不一定是事实的全部
  我不知道这20国青年都来自哪些国家、哪些领域。但是其实明眼人都知道,高铁、二维码是日本人发明的(扫码支付严格来说是一维码时代就有了的技术),共车早在50年代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就已经出现,美国亚马逊才是网购的祖师爷,同时也是现在的巨头。
  说白了,列强们早就已经当过基建狂魔了。
  回过头看一些基础设施的账面数据,丹昆特大桥号称世界第一长桥,可是这座桥实际上指的是京沪高速铁路丹阳至昆山段164公里长的高铁陆桥。就桥梁工程本身来说,其在工程学方面的意义显然要低于杭州湾大桥、港珠澳大桥这样的工程。而港珠澳大桥在人工岛上进行桥隧转换的技术含量虽高,但实际上连接瑞典和丹麦的厄勒海峡大桥早在20年前就已经采用过这种工法建设,而且这还是一座公铁两用双层桥梁。
  所以,再为祖国的发展打call的同时,我们要记得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对于一个大陆型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是工业社会稳定的基础,没有现代化的公路、铁路、电力和通讯系统,现代工业就无法运行。你比如公路和铁路,这种大规模的物流方式使得商品能够低成本的流通,这样才能将无数距离遥远的消费者和消费市场聚起来,形成工业发展需要的规模化市场,这样才使得工厂-这种高成本、大规模、专业分工的生产组织方式变得经济可行,否则,就会回到传统中国那无数个方圆十里自给自足的小经济圈模式,那种社会经济状况下是发展不起现代工商业的,这也是传统中国社会根本不可能发展出近代工业的根本原因。
当甲午战争后,中国确立发展现代工商业的目标后,摆在当权者-当时的大清王朝面前的就是修铁路的巨额开销,这个开销是大清王朝几十年财政都支付不了的巨额账单,于是一步步尝试着一点点的修铁路,直至倒在修铁路的路上-四川保路运动导致辛亥革命(这段历史很有意思)。

为什么中国热衷基建

6. 中国是如何成为“基建狂魔”的?中国在基建发展行业有多领先呢?

近年来,中国的发展速度令世界惊叹,基础设施更加著名,铁路和铁路建设全面展开。中国高铁已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的“名片”。8小时拆桥,9小时通路,曾经震惊世界的“中国速度”,举世瞩目。中国的基建项目一个接一个,让世界唏嘘不已,在全球基建市场上留下了“基建狂人”的名号。



我们都知道,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经济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将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换句话说,“如果你想致富,你需要先修路。”中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和产业。近年来,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的制造业和速度正在深刻改变世界,让世界唏嘘不已。这样的数字和项目,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屡创新高。



除了4万公里的高速铁路,各种桥梁和隧道工程也是实力的象征,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正是海底隧道的建设,大海充满了水,但中国的隧道建设仍然是一样的,外国人仍然不明白中国是如何完成海底隧道建设的。海底隧道是在航道、海湾和河口海底建设运输管道的技术工程。海底隧道一般分为海底地表和海底地层两种类型,其施工方法也不尽相同。那明显提高了施工效率,短短几年就能建成一条隧道,甚至比隧道工程还要复杂,如港珠澳大桥,是人类史上最大的隧道一体化工程,施工难度大,还需要技术,远比英吉利海峡隧道多。

可见,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热潮的标题还没有盖上,下一步中国还将完成琼州海峡和渤海湾隧道的建设,隧道建设需要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支持,也许不久的将来,这些国家将不得不选择邀请中国人帮助建设隧道,这可能已经发展了西方国家。

7. 中国为何会成为基建狂魔,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呢?

信息化建设速度之快;是为了建设而建设。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中国有了基建狂魔这个称号。其实这是个非常准确的称号,用这个形容中国在合适不过了。近几年,从我国的各种大规模工程的建设就可见一斑,第一跨海大桥和第一高桥都是我国的杰作,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中国基建的实力。中国在基建方面的投入也占到了较大的比重,每年的基础设施的比重和资金都稳居所有方面的榜首。这些资金在商业建筑、油气运输以及水利工程等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展示。
正是这样,便利的生活环境才会出现的更可以让你真正领略到中国为何会成为基建狂魔。
中国热爱建设,为了建设而建设,因为中国国土辽阔的面积,有很多地方需要高强度的建设来维持正常生活。就只是公路,在2007年就完成“五纵七横”这样前所未有的高速公路建设计划;在15年即将过去之际,公路的长度达到了457万公里这么长的长度。可以绕地球114多圈,是地月距离的五倍左右。
中国修建了很多的桥梁,跨海大桥、海河大桥等工程都是这样的杰作。中国修桥跟玩一样,公路桥、铁路桥共有100万座左右,修建的桥梁在长度第以及难度方面都是领先世界的,就和乒乓球一样,几乎是无敌的存在。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建筑群越来越多,高楼林立。高层的建筑一直出现,一年全球有144栋,中国就有76座占到了一半多。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也令人惊叹。中国国土和人口同样巨大,需要建造基础建设来建设安全的社会,例如桥梁、铁路、商用高楼等。中国在保持自己负责的同时,也会帮助其他国家的工程,所以中国会成为基建狂魔。

中国为何会成为基建狂魔,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呢?

8. 如何看待中国基建

在世界基础设施建设上,中国敢称第二,就没有国家敢称第一。在外国人眼里,那些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只要交到中国人手里,保证又好又快地完成。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国逐渐被称为基建狂魔。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准确的说法,尤其是近几年,从我国的各种世界性工程的完工,比如第一跨海大桥,世界第一高桥等等,的确可以看出中国在基建方面的实力。中国在基建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每年的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和固定资金都占有较大的比例。这些资金被用来建设城市商业建筑、油气运输、水利工程、交通设施等等。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享受到便利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