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东夷彻底打败消灭华夏统一中原的话会怎样?

2024-05-08 20:47

1. 如果当年东夷彻底打败消灭华夏统一中原的话会怎样?

我是这样看的,中华古典的文化,主要形成在春秋战国之后。当然,古代一些神话传说,对我们也有影响,但毕竟不大。
中华文化,是寄托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一片农耕区域,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中,一步步辉煌起来。强汉盛唐,明代清代,达到一个巅峰。
而东夷人,在春秋后期,在战国时期,基本上就被彻底的消灭了。比如齐国,就以消灭东夷人部落而状态,齐王手下,一度有很多的东夷人勇士。
所以,就算东夷人击败了中原,可能,只是多了一个叫东夷的朝代,整体的中华文明,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中华文明是根植在长江黄河流域,这个流域内部的力量相互兼并,不会对这个文明,产生太大的冲击。
可能多了一些关于东夷人的神话故事。在这个农业文明区域内部的相互兼并,影响不大。

如果当年东夷彻底打败消灭华夏统一中原的话会怎样?

2. 东夷和华夏族什么关系?为何有人说蚩尤是华夏族最正统的继承者?

“东夷”是一个很广泛的代称,现存的古代文献典籍中关于“夷”的记载很多,《礼记》中说“东方曰夷”,《大戴礼记》言:“东辟之民曰夷”。《说文》讲:“夷,东方之人也。”
由此可见,“夷”最初指代的是古代东方的民族,大概是东周以前的时代里,中原部族的势力范围还没有延伸到东边,也就是齐鲁之地,对这一地区民族的称呼。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天子失官,官学在四夷”。到了这里“夷”的意思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指代的是生活在以黄河中游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以外的区域以及民族,这么算下来的话,大概河南以外的地区都是“夷”了。


所以我们讨论的“东夷”应该是指东周以前时代,生活在东方的部族,它应该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很多民族的集合体,后来大概都融入了华夏民族的概念中了。
“东夷”一词在商代还没有出现,但在西周铜器铭文中已有所见,据相关学者的考证,“东夷”一词在周代早期的铭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但到了中晚期之后却没有了总要,这一时期仍用“夷”字作为族名。
先秦时期的典籍记载中才开始广泛使用“东夷”作为部族名称,这大抵是与古代部族间的战争相关。“黄帝既为黄河流域而驱逐炎裔,炎裔原在黄河流域东方者愈驱而东,为日后之东夷。”
根据这段记载,最初的“夷”在于华夏族群的战争中被驱赶得离黄河流域越来越远,分散到四方,所以后来华夏族便在各族前加上表示防伪的东夷、西戎、北狄、南蛮来称呼他们,并且一直沿用。


那么东夷的发源地在哪里呢?
很遗憾,至今学术界都没有一个定论。一部分认为发源自河北易水流域,后来才沿着渤海湾南下,或向东迁徙。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古夷人并不是从东北迁来的,而是从江淮向北发展过去的,还有的说,东夷是居住在今天山东地区为主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土著居民,山东地区就是其发源地。
但是东夷部族的分布及其部族都在不断变化,确定东夷部族正式形成于哪个历史时期才是搞清楚这个问题的关键。从这个角度而言,在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表明,这一时期,整个族群处于稳定和独立的状态,从遗址中出土的大量文物也表明,这一时期的东夷部族的生产和生活是稳定的。
东夷部族的分布范围也在不断变化,最盛时期也许或者达到山东的北部全境,西至河南的东部,西南至河南的极南部,南至安徽的中部;东至海。


东夷族有着古老的历史,也出现了很多族团,但是因为其支系繁多庞杂,文献记载却不多,所以很难弄清楚东夷部族各族团的发展状况。传说中的太昊、少昊集团应该是古夷人最早的部族,这是学术界公认的,但蚩尤集团到底归属东夷还是苗蛮集团却一直存在异议。
不过就当时的环境而言,黄帝的族团,大抵上只有东夷这么一个敌人,所以蚩尤集团属于东夷更有可能性一些,而苗蛮集团此刻根本不太可能北上中原地区。
综上,倘若以黄河中游流域的族团为华夏鼻祖,那么蚩尤在当时属于东夷集团,是敌对关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华夏部族的的一步步形成,也就是不断扩大势力范围,吸纳更多的族团加入,逐渐形成了西周这样的国家体制后,东夷显然也已经融入到了华夏族之中来,民族这个概念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黄帝时期,谈不上什么民族,大家都是一样的部落,至多形成了个部落联盟,从文化角度而言,随着历史的演进,部族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少,互相影响互相融入,这才形成了今天的华夏,或许若千年以后,华夏族又会有新的面貌呢。

3. 为什么华夏一族只对东夷保持着友善的态度呢?

这个问题比较有趣,也算是有头脑的问题,呵呵。这个问题可以问的更准确一点,那就是为什么远古时期的始祖(三皇五帝)都出现华夏族和东夷族?呵呵。其实我们在历史记载中就不断的提到处于中央的华夏族和四方的部族,可是似乎只有东夷族留在了历史中,其他三方的部族只是点缀,为什么呢?事实是,这跟我们现在定义的中国远古文明范围有关。从现有的考古证明人类在远古文明期间有五大中心,而除了明确的东亚人种的美洲文明之外,还有古埃及、古小亚细亚(含中亚,如哈萨克斯坦)、古印度文明,如果你把这些文明的位置相对应的话,你就发现其文明位置与中国远古文明的四大部族是吻合的,而这一点是其他文明都没有提及的,而除了处于东边的东夷部族在商朝和周朝还有较多的联系外,其余三部族与华夏的联系实际上是从夏朝末期中断的,所以在经过一千多年的变更之后,处于中原的华夏族留存下来的只剩下东夷族与华夏族的关系,而其他三族含义逐渐被从华夏族和东夷族分离出来的小部落给取代。

为什么华夏一族只对东夷保持着友善的态度呢?

4. 华夏和东夷分别是什么人?

华夏:华夏起源于华胥,范围大致在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南周围的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东部及山东省西部各一部分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东夷:生活在山东这块土地上的上古人类,最早被称作东夷人。
三苗:又称“三苗”、“有苗”、“苗民”,是传说中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南方氏族部落,主要分布于湖南岳阳、湖北武昌江西九江一带。

扩展资料陕西籍华夏人黄帝与山东籍东夷人蚩尤之战,也是黄土高原华夏联盟与华北平原,太湖平原的东夷联盟的大决战,此战之后奠定了黄帝在华夏中的声望和阻挡东夷北上西进。山西籍华夏人唐尧担任华夏大首领时期与安徽籍东夷人大首领皋达成共识,华夏与东夷走向合并。山东籍东夷人舜时期南下长江中游地区打败三苗,三苗南迁。
黄帝在陕西的北部,估计有时候经常北渡到山西河北一带。然后蚩尤部落起于山东,往西打,因为河南,陕西一带许多部落听炎帝的。然后黄帝部落且战且退,诱敌进入河北,联合当时的北狄和炎帝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夏族黄帝灭了华族蚩尤,三苗人原本为东夷人后裔。当时东夷族有东西两大部落,一是炎帝部落,一是蚩尤部落,黄帝部落属于北方民族。蚩尤部落是太昊氏族,而炎帝部落属于大庭氏族,黄帝属于有熊氏族。
炎帝部落战败蚩尤部落,与北方的游牧民族有熊氏族联合,击败蚩尤部落。后来炎黄交战,黄帝部落大胜,为入主中原,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融合。于是称华夏。而战败的蚩尤部落南逃,战败的炎帝部落也有部分人南逃,于是与本地土著融合,遂称三苗。
现在的苗族分为湖南苗:主要生活在湖南西部和贵州东北部的武陵山区,黔东南苗:在贵州东南部,也是目前最保留传统和文化的地区。乌蒙苗:生活在贵州西部和云南个别县市。三个苗族分支的文化,习俗,服饰都不一样。

5. 东夷人和华夏人是哪里的人?

东夷是华夏人对东方民族的泛称,非特定的一个民族。夷又有诸夷、四夷、东夷、西夷、南夷、九夷等称。随着东夷与华夏的融合,汉朝之后,东夷后来变成对日本等东方国家的泛称。夷字有多重含义。其主要意思是“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夷字“从大从弓”。据说东夷人最早发明弓箭,擅长射箭。 因此有所谓“东夷”为东边的弓箭手说法。但商周时期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夷实际是尸或者人字,和弓无关,因此以夷字“从大从弓”认定夷字为弓箭手之说可能是汉代人穿凿附会而来。
 华夏族,即汉族,华夏也称“夏”、“诸夏”,又称“华”或“诸华”。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先人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又称中华。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中华”又称“中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汉朝以后该族又称为汉人,但是华夏这个称谓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续至今。二十世纪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称谓是”华夏人“。比如汉朝多以”华夏人“自居。而明朝即以汉自居也以华夏自居,两个词为同义词。总之,汉族和华夏族作为整体族称是自从汉朝到现在最普遍的。古代汉族往海外移民时自称华夏人,由此产生“华人”一词。“华人”一词最初指汉族,但随着华夏文明扩展到全国各地,“华人”的概念渐渐由当初单指汉族,扩展到中华大地受中华文明影响的少数民族,成了全体中华民族的代称。华夏族是黄河流域的最早居民,华夏先民分为许多部落,活跃于黄河中下游,自黄帝时统一为华夏部落联盟。华夏族在黄河流域留下众多的文明遗址。 希望能帮到您,满意请采纳~

东夷人和华夏人是哪里的人?

6. 夏朝之前华夏族(也就是今天的汉族)有没有建立过政权、国家和军队?

夏朝本身究竟存在不存在都是个未知数
河南偃师二里头古城遗址只是当时的众多城邦遗址之一,在那里至今并未发现任何能证明该遗址就是夏朝遗存的任何证据,而且二里头古城遗址的第三期文化沉积层已经与商中期文化层重叠,证明二里头古城遗址最晚至商代中期仍然繁盛,这明显与史书记载不符
在殷墟出土的所有能辨识的甲骨文中至今也未发现关于夏的哪怕只言片语
作为成汤伐桀灭夏这样的壮举无疑是彪炳后世的重要历史,历代商王理所应当为之大书特书,但殷墟甲骨文与郑州甲骨文中均不见关于夏的记载,作为与夏最为接近的官方文字记录为何没有夏?夏为何只见于其2000年后的文字里?夏的存在很值得怀疑
炎黄一说不过是神话故事不可作为信史
不过从近十几年来的考古发现来看,在商代之前的10个世纪里甚至上限更早时在中国境内(这里中国指地理范围)存在一个城邦与酋邦林立的时代
这些城邦与酋邦的分布范围甚广,南到长江流域,北至松嫩平原与阴山,西至塔里木盆地与北彊
而且各地区呈现出不同地方的文明特征,说明这些史前文明并非同一民族,而是多地区多民族创造的,其发展水平也大致相当
这些史前文明的上限遗存最早可达公元前3700一4000年,时间远远早于后世史书记载,它们是后来国家的雏形
在松嫩平原与长江流域的古代城邦遗迹发掘也有力的打破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文明中心的看法,而是呈现出多地区不同古代族群共同发源的形态,这一新认识正在成为史学界的共识
史前城邦酋邦时代的下限可至公元前2500年——1700年左右最晚与商王朝共存,假如夏真的存在过,也可能只能是这些城邦之一
史书记载是有限的,今天的考古发掘为我们揭示了更真实且早以被遗忘的中国文明发源史

————

关于国家的认定,以往我们受马恩学说的影响认定国家必须存在几个要素即:法律,军队等暴力机关,特权阶层,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国家府库,私有土地,私有人口……等
但随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我们应认识到国家的形成并非一日而就,而是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真实历史上并不存在原始部落与文明古国之间的绝对界线
从考古发掘来看早期城邦中虽然私有制已确立,有明显的贫富悬殊,但原始公有体系仍然残存,这从被发现的公共庙宇,议事堂,公共祭坛等遗址中可以看出来
且早期城帮中均无内城,亦不见宫府,城中心往往是宗教建筑或广场或议事堂,由此推测中国史前城邦中也普遍存在过类似古希腊城邦那样的古代苠主制
到中晚期以后的城邦遗址君主国的形态逐渐广泛,这些城邦中公共建筑均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贵族们专用的内城,仓库,宫府等,出现了偃师二里头古城邦遗址中那样的大型宫殿,这也说明在这些城邦发展的晚期古代苠主制逐渐被君主集权制取代
由于至今未发现明显文字遗存,尚无法考证这些早期历史活动,应该还不存在成文法,传统部族的习惯法很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起作用
国家形成的过程漫长而往复渐进,目前可考且证实的直到商代才真正成为拥有整套制度的古代帝国,入周以后才最终成熟完善
商之前的史前城邦时期(包括偃师二里头城邦遗址)都是古代国家的早期形态
————

关于军队,历史记载中国古代最早的职业化常备军始于春秋时齐国,在此之前的国家尚未形成职业军事化制度,亦无正式军队与正式军·事部门
春秋之前军政尚未分离,虽然国家已经形成,但作为暴力机关的军队尚未职业化,古代政权统治更大程度依赖于宗亲关系与人身依附关系,这从殷墟遗址中商人分氏族宗姓而居就能看出,当时之贵族既为军事首领作战各带所属部曲奴隶皆为私兵集团,无利则不用命,可想而知在当时这样的军队对国家而言是靠不住的,统治基础更依赖宗亲关系与君主个人的政治才能商且如此,商之前应更是这样。

——————
关于民族,今天民族一词是20世纪由日本引进的外来语,在近代以前中国人并没有明确的民族认识,亦不懂如何区分民族
今天56族名称大多为近代以来人为选定,追加,或现创造的,所谓华夏族也是为追溯汉族历史而以现代观念对古代人群进行的追加区分,而现实中古人并不知民族为何物,更无华夏族一词,周秦之纪诸侯国统称诸夏,称周室为华,称诸侯为夏,非周室分封之国均以戎夷论,因此蜀吴中山等国虽文明之邦却列于宾席
当时的华夏是华与夏两个词意,绝不同于今天华夏是一个族群的概念
商时与子氏同宗之国如孤竹宋等均视同族,周,俺,莱等国即使语言相通亦视为外方
由此可见至少在周以前当时的人们还不存在统一的族群意识,没有族群意识便谈不上什么华夏族了
人们对民族的认知也是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不可能一朝之日某群人突然开窍就自定出一个民族
更何况中国史前各城邦在地理分布上跨越范围之大,文化形态多样差别之巨,出土人骨体质特征之丰富,均无法将其视为同一类族群所为,而是不同民族不同群体创造的结果

7. 东夷族,仅次于华夏民族的第二大族竟亡于商纣王之手

 东夷,历史上也称为东夷民族集团,是周朝以前仅次于中原华夏民族的第二大民族。东夷的本意为东方之人,是中原华夏民族对当时东方各民族的统称。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江苏一带和长江、淮河流域。东夷历史上曾经非常强大,是势力仅次于中原华夏民族的第二大民族,是当时中原民族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曾经多次和东夷爆发大规模战争,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炎黄同蚩尤之间的战争就是华夏部落与东夷最早的大 *** 。东夷与中原民族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既有战争,也存在合作与融合,例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舜就是东夷部落首领,双方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早期壮丽的文明。但总体来说,双方的冲突更多些。历史上,当中原地区的力量强于东夷时,东夷就臣服于中原王朝。而当中原地区的力量衰落时,东夷就立即转入进攻。中原地区的民族和国家与东夷始终是处于时战时和的拉锯形式。东夷也成为始终威胁中央王朝最大的力量。这种局面到商朝末期更加明显。
  伴随商朝的衰落,东夷开始大举西进入侵商朝。因此,商王帝辛面临要么妥协要么反击的选择。他选择了反击。但商王帝辛面临着艰难的局面,西方有周,尽管周再次臣服,但难保他不复反。如果此时进攻东夷,有可能出现商被东西夹击的局面。但东夷问题已经到了必须有个了解的程度,于是商王帝辛在西部部署了一部分兵力,联合忠于他的方国监视周。同时,调集大军开始远征东夷。由此,拉开了他一生最大的军事胜利的序幕。
  商王帝辛再次亲征。率领由商王朝中央军和方国军队组成联军自都城出发。出发前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用了最高等级的牺牲,就是将人牲也就是活人扔进大鼎煮熟后祭祀祖先的方式,使用的人牲就是来自西羌的战俘,这种残暴的祭祀后来成为商灭亡的重要因素。祭祀之后,商军开始出发。此战商王帝辛动用了约3万人的军队和最庞大的象阵。商军旌旗招展,战车如林,最精锐的甲胄象阵吼声震天!面对强大的商军,东夷方面迅速逃跑。商王帝辛率军一直追赶到淮河流域。这是此前中原王朝军队极少涉足的区域。 
  在淮水之滨双方主力遭遇。史书记载商军服象为虐于东夷。商军强大的象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东夷士兵擅长使用弓箭。但东夷生产力和科技水平较低,因此没有使用金属箭头,箭镞就是普通的竹木,穿透力非常有限。而商军战象身上厚重的甲胄,轻松的就抵挡了对手的竹箭,象阵以方阵的形式冲入东夷军队阵中,象背上的士兵远用箭射近用长戈,战象的象牙轻易地戳穿了东夷士兵的胸膛然后把尸体抛向空中。同时商军大量使用弓弩配掩护战象。商军的箭镞以青铜打造,精巧而锋利,而且弓弩射程远、精度高,杀伤力大。在商军强大的打击下 ,东夷的军队一批批倒了下去。
   
  商王帝辛指挥商军在正面冲杀的同时采取侧翼包围,结果,东夷人的军队基本被击溃,大部分做了俘虏。其中有一个叫有苏氏部落的东夷小部落集体被俘,部落首领为了保全性命将自己的年轻貌美的女儿献给了商王帝辛,她就是日后导致商朝灭亡的重要人物,受到万世唾骂,在《封神演义》中被描绘为千年狐狸精的——妲己。
  掠获妲己和一大批财宝以及奴隶后,商王帝辛志得意满,决定回国。但他知道,东夷虽然在淮水战败,但作为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依然拥有巨大的势力。如果不斩草除根,今后一旦实力恢复后东夷必定卷土重来。于是他决定留下主力商军继续作战,追击东夷参与势力。为保证援军和粮草供应,帝辛建起了一条通往东夷的大道增强运输能力。
  随后,他回到国都。在他的命令下,商朝不断加派军队到东方战场,同时在国内和方国大量征兵。为保证东方兵力,甚至将本来部署在西方用于监视周的军队都调走。最终商王朝的军队主力已经全在东方战场作战。同时在国内大量增加捐税,可以说商已经是倾举国之力以东征。在后方强大的保障下,商军在东方势如破竹。从淮河流域出发,向东一直打到今江苏南部长江口地区,东北进入山东半岛最北端,向南一直打到湖北长江流域,先后征服了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这九个东夷中最强大的部族以及湖北北部的南方九苗。伴随着前线的节节胜利,无数财宝和几十万战俘被送回商朝本土。最终,商军彻底政征服整个东夷地区。为彻底根绝东夷重新崛起的可能性,商王帝辛对东夷也使用了分而治之的战略,将原本的东夷九个主要大部落和一些小部落陆续分割为五十个小国,东夷作为严格曾经强大的相对统一的部落联盟彻底崩溃,自此,曾经强大的东夷集团受到毁灭性打击,威胁中原王朝达1000余年的东夷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东夷族,仅次于华夏民族的第二大族竟亡于商纣王之手

8. 我国夏朝的华夏会不会是西域迁徙过来的西方人?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不是。
 
 华夏夏朝的华夏人是黄色人种
 
 古中国西北三皇伏羲、女娲、神农(炎帝)之后,5000年前,当文明曙光照临滔滔黄河和浩浩长江源头的时候,孕育出中华民族一个最伟大的英雄--黄帝。从此古中国步入英雄辈出、巨人崛起的“英雄时代”。先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无限崇拜把帝王将相酋长首领这些人传为神。
 
  座落在豫西黄河中游南岸的河南渑池县有一个神奇的村庄--仰韶村。“仰韶文化”遗址已发现1000余处,距今7000年到5000年,主要分布于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那些出土的红底上描绘着精美黑色图案的彩色陶片,在默默诉说着丰富的史前史,彻底打破了此前西方学者所谓“中国没有石器时代”的荒谬说辞。在仰韶轩辕黄帝铸鼎原,黄帝一统天下采铜在此铸鼎。那时人们已初步掌握了黄铜冶炼、红铜冷铸技术。
 
  
 
  仰韶发现的目光骤然擦亮,转向黄河下游的齐鲁地区,在城子崖“鹅鸭城”惊喜发现一处黑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揭开神秘面纱。这是继仰韶文化发现之后中国史前文化研究的里程碑。龙山发现的黑陶杯其中一只重不及50克,器壁厚处1毫米、最薄处仅0.3毫米,人们称之为“蛋壳陶”。“龙山文化”距今4600年到4000年左右。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京浦铁路复线工程动工意外挖出100多座大汶口墓葬,那远古灵魂6000多年的沉默后说话了。从昆仑山下来先期到达此地的先民部族中,6500年前以山东泰山为中心区域的大汶口人,创造了灿烂的中国东方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汶口勇敢而骠悍的男子平均身高172米,比仰韶文化的男子平均高出4公分。距今有5000年后,大汶口文化向北直达辽东半岛,向南扎入淮河流域直逼长江北岸。
 
  距今6700年前,从昆仑山先期到达豫西的仰韶人其中一支,回转选择了华山脚下一片沃土生存--那就是陕西半坡。这一支“仰韶人”成为了“半坡人”,营造着远古时代的东方伊甸园,宽8米深6米的一条大壕沟内由半地穴式向地面建筑过渡的房屋是既能防御又能生活的天堂。
 
  在甘肃、青海地区,人们又发现彩陶达至最高技术和艺术成就的“马家窑文化”,千变万化的彩陶纹样多达500余种。马家窑人是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000年前,从炎帝部族后裔中分离出来的仰韶人的一支,他们回首西行驻足青甘,成为古史中记载的羌人的祖先。
 
  仰韶文化的另一支,应当属黄帝部族,沿黄河东岸与太行山麓之间的汾河北上,在今天河北省北部的桑干河上游遇到了别一支文化的强力碰撞。处居辽西、蒙东南的喀拉沁左旗东山嘴--赤峰的“红山文化”,跨越年代为距今6000年到5000年。红山文化由此辐射吉林、河北地区。马蹄状玉发箍的出土地牛河梁积石冢是红山文化独特的墓葬形制,在积石冢旁边有一处砾石垒筑的三重圆形的三环石坛,外环正好是内环直径的两倍,来自于对冬至与夏至时太阳运行轨迹与运行速度的观察,派生出基于三环概念的中国传统宇宙盖天理论而反映了5000年前中国天文学最高成就。这片积石冢--三环坛分别祭地与祭天,就是中国最早的地坛和天坛!牛河梁一群神秘女人泥塑,其中最高一尊竟达5米,那威严而慈祥的老祖母形象就是人们对5000年前母系社会标志的先祖的顶礼膜拜。
 
  华山周围仰韶、半坡的黄帝部族形成黄河中游豫、晋、陕华夏“中州集团”。黄河下游泰山周围的大汶口、红山的东方部族形成“东夷集团”,东夷集团既有早于黄帝部族的炎帝部族支系,也有昊帝部落的太昊、少昊部族,还有一位显赫而神秘的英雄--蚩尤。昆仑--华山--泰山,在黄河流域的大迁徙的起点、中点和终点矗立着三大航标,一并成为华夏民族的圣山、神山和国山。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