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应该如何打击网络水军?

2024-05-16 02:41

1. 豆瓣应该如何打击网络水军?

聊下个人看法。 具体不太清楚网站内部的情况,所以可执行性不一定高。
我觉得存在同样问题的还有另一个电影网站时光,是否可以针对“水军”这种特殊用户在产品规则上应该做出一些适当的优化:
1、提高点评门槛:针对水军的一些特点:新注册,只评一部电影,活跃频次低(如果做更细致的分析,可能还有其他特点)。提高点评门槛比如注册时间多长内,有多少的活跃次数或天数才可发布点评。这种规则对于阻挡新水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虽然在阻挡职业水军方面要差一些,但是对于新生水军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毕竟一部片子的上线时间就那么长,注水也是有时效要求的)。
时光和豆瓣都有一定的用户基础,用户群体和质量相对来说高一些,对于那些想贡献真实或者高质量UGC的用户来说,这些门槛应该不是大问题吧。对于核心用户来说可能会支持这样做,点评产品首先要保证真实性对其他用户才有参考和参与的价值。哪怕你可以骂这个用户品味不高也好NC粉也好,至少他贡献的是基于自己真实感受的UGC,再说对于文艺作品来说其实没有什么绝对标准。
2、通过数据监控做人工干预。前一阵富春山居图上映前,时光豆瓣上都有大批同一天注册的水军突然出现给打满分,像这种是不是可以通过网友举报或者网站自身的内容监管系统做一些软性调控。所谓水军也就是产生在一些国产影片上映前几天和上映期间,这个数量不算小也不算太大吧。

豆瓣应该如何打击网络水军?

2. 如何看待豆瓣电影的水军行为?

无规矩不成方圆,每个行业都有属于自己的规则,但是就是有人想要扰乱原本的制度。
在豆瓣电影里就有这样一群人,我们将他们称为水军,他们的“工作”就是在还未上映的电影或是在上映的电影中恶意打下低分,让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一蹶不振,达到自己的目的。当然,有一种是片方去花钱去买水军,去把电影的分数拉高。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扰乱电影市场的行为。毕竟很多普通观众没有一个相应的参照标准只能去豆瓣看影评。

我觉得影评只能是作为一个相对的参考,而不能把评分作为观片的导向,否则我觉得也是一个蛮幼稚的行为。一个片子好不好还是要问自己的本心,不要随大流了。

豆瓣电影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实事求是地发表我们对电影的评价,检验电影的成果。

3. 22元可买入一个豆瓣账号进行评论,以营利为目的的水军构成犯罪吗?

多年来,豆瓣评分是对一部作品口碑的重要参考,但其结果也备受争议。斐济导演的《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于2017年9月22日上映,当天豆瓣评分为2.0分(目前为2.2分,9.63万人参评),得分较低,成为豆瓣上“史上最差的电影”。豆瓣对沉迷于看电影的人太有用了。电影对豆瓣的评分总体来说是可靠的一般新作上映,豆瓣评分不超过6分。如果对素材不是特别感兴趣,也不会去看冷门电影。其他网站基本上找不到评价,可以在豆瓣上看到分数。即使没有分数,通常也会发表一定程度的评论。

几乎所有社交平台网站都会随着第一代用户年龄的增长和兴趣的变化而逐渐疏远,面临最终核心用户流失的问题。微博的第一批用户也是应内测和邀请而来的,氛围也以愿望文化为主,2009年左右微博用户的优越感很强。据悉,是在这个时期的微博上诞生的。这些早期用户大约3-4年后,很多人不再活动了。

关于豆瓣,从一开始就是小众、不温不火的代表,早期豆瓣上聚集了很多文艺青年,给人的感觉是可以在网络上引领潮流,可以创造很多早期网红,这些网红一般都有内容,可以定期输出好的优质内容。书籍音频和视频一直是豆瓣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给书音频和视频打分,写评论,写标记,形成了一个小圆圈。我知道的第一个网络离线主题派对活动是豆瓣上的人组织的。那一年给人的感觉是,如果想认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豆瓣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种由小圆圈构成的社区生态看起来像一个部落一样非常中心化,但也限制了大V的发展。豆瓣上有20多万个关注的ID很少,但实际上是平台内部壁垒的体现。不同群体之间缺乏整体平台式交流,可能会给人以封闭。

22元可买入一个豆瓣账号进行评论,以营利为目的的水军构成犯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