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诈骗骗取个人信息

2024-05-08 22:13

1. 网络诈骗骗取个人信息

  电信诈骗属于诈骗手段的一种,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其形式是多种多样,应当从以下几点加以防范:
  1、注意避免个人资料外泄,对不熟悉的金融业务尽量不要在ATM机上操作,应到柜面直接办理。切勿相信“银行账户涉及犯罪”等谎言。
  2、不要轻信陌生电话和短信。当接到疑似诈骗电话或短信时,要注意核实对方身份,尤其是对方要求向指定账户汇款时,不要轻易汇款,应第一时间告知家属商量解决或咨询公安机关;公安部门不可能提供安全账户,更不会指导您转账、设密码。
  3、接到陌生电话、短信或不良信息,要主动向属地公安机关或电信监管部门举报。

网络诈骗骗取个人信息

2. 别人利用我的所有信息去诈骗

别人利用我的所有信息去诈骗及时报警。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应该报警。报案的目的一来是保护自己的权益,二来也是可以备案。【摘要】
别人利用我的所有信息去诈骗【提问】
别人利用我的所有信息去诈骗及时报警。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应该报警。报案的目的一来是保护自己的权益,二来也是可以备案。【回答】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第一百九十二条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回答】

3. 诈骗团伙是怎么得到我们个人信息的?

  诈骗团伙是通过以下方式得到我们个人信息:
最常见的原因是持有个人信息的单位保密不严导致泄露。比如一些汽车销售4S店缺乏相应的保密制度,易造成车主个人信息的泄露,这也是汽车退税诈骗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
其次,有些单位、人员从事个人信息非法交易故意泄露。
此外,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地经常使用个人信息,也容易导致信息泄露。比如我们在求职应聘、购房办证、银行开卡等各类社会经济活动中,复印身份证或填写表格,这些都在不知不觉中泄露了个人信息。
还有,网上留存个人信息,也会因保密性差导致泄露。不法分子通过病毒和木马等恶意程序窃取用户信息,或是攻击网站,直接窃取用户密码。此外,用户安装的一些软件,也会将个人的上网习惯、地理位置等扫描和监控获取,也容易造成泄漏。

诈骗团伙是怎么得到我们个人信息的?

4. 骗取个人信息是什么罪

法律分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是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第二款增设的罪名。是指个人或者单位窃取或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依照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第二款规定,犯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照第二款的规定处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四条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
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第一千零三十五条 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并符合下列条件:
(一)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公开处理信息的规则;
(三)明示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四)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
个人信息的处理包括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

5. 骗取个人信息是什么罪

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是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第二款增设的罪名。是指个人或者单位窃取或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依照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第二款规定,犯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照第二款的规定处罚。

骗取个人信息是什么罪

6. 自己的个人信息被人冒用涉嫌理财诈骗怎么办?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信息泄露纠纷方面的问题。根据您提供的问题描述,建议如下:
一是及时保存好相关证据,例如被冒用的涉嫌诈骗的手机短信、微信截图和转账记录等。
二是及时报警,防止个人信息再次被冒用,造成更大损失。
三是保存好个人所有信息,防止造成各种损失。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
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满意请采纳。

7. 利用个人信息诈骗属于什么罪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诈骗的处罚是达到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处3-7年有期徒刑,具体情况下对于不同情节的认定,是需要由法院来进行调查取证后处理的。
一、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诈骗的处罚是什么?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诈骗的处罚是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 之一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另外如果构成诈骗罪的还需要追究诈骗罪的处罚。二、《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侵犯个人信息罪的有关规定      第四条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通过购买、收受、交换等方式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或者在履行职责、提供服务过程中收集公民个人信息的,属于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第三款规定的“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      第五条 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被他人用于犯罪的;      (二)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利用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犯罪,向其出售或者提供的;      (三)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五十条以上的;      (四)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住宿信息、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五百条以上的;      (五)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第三项、第四项规定以外的公民个人信息五千条以上的;      (六)数量未达到第三项至第五项规定标准,但是按相应比例合计达到有关数量标准的;      (七)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      (八)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数量或者数额达到第三项至第七项规定标准一半以上的;      (九)曾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受过刑事处罚或者二年内受过行政处罚,又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      (十)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实施前款规定的行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      (一)造成被害人死亡、重伤、精神失常或者被绑架等严重后果的;      (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      (三)数量或者数额达到前款第三项至第八项规定标准十倍以上的;      (四)其他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      第六条      为合法经营活动而非法购买、收受本解释第五条第一款第三项、第四项规定以外的公民个人信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利用非法购买、收受的公民个人信息获利五万元以上的;      (二)曾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受过刑事处罚或者二年内受过行政处罚,又非法购买、收受公民个人信息的;      (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实施前款规定的行为,将购买、收受的公民个人信息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的,定罪量刑标准适用本解释第五条的规定。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是需要严格基于上述法律中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来进行处理的,特别是不同的涉案情况所认定的具体事项是不一样的,有关违法事实的定性和量刑,是由司法机关根据实际的调查取证情况来进行合法的处理的。

利用个人信息诈骗属于什么罪

8. 那些诈骗集团骗取用户的个人信息有什么用

个人信息可以转买给需要的第三方,第三方可以利用这信息向你推荐他们的产品或服务。还可以直接利用你的信息进行非法活动。
个人信息遭泄露后危害非常大,比如:
垃圾短信源源不断,骚扰电话接二连三,垃圾邮件铺天盖地,冒名办卡透支欠款,案件事故从天而降,不法人员前来诈骗,冒充公安要求转帐,坑蒙拐骗乘虚而入,帐户钱款不翼而飞,个人名誉无端受损。

扩展资料
根据我国刑法有关规定:
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 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个人信息泄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隐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