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仁不从政”有何深意呢?

2024-05-17 13:42

1. “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仁不从政”有何深意呢?

俗语“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仁不从政”何意

“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仁不从政”有何深意呢?

2. 古人说“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情不立事、善不为官”,深意何在呢?

中国拥有五千年悠久之历史,中间从未有过断层,这在世界上都是独一份的存在。自然,老祖宗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有用的人生经验以供我们参考,其中就有著名的四句话“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情不立事,善不为官”,这四句话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但是大部分人不知其中深意,今日我来为大家解释一番。



慈不掌兵,其实是一句流传甚广的统兵古训,出自孙子兵法之中,孙子云: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如果将军对待自己的士兵如同婴儿,那么士兵可以和将军赴汤蹈火,如果将军视自己的士兵如同爱子,那么士兵可以和将军同生共死,如果将军厚待士兵却指挥不动他们,只知道溺爱他们却不能命令他们,士兵违法乱纪却不能惩罚他们,这样的士兵就是宠坏了的孩子,是不能作战的。
由此可见,慈不掌兵的道理已经跃然纸上了,相信不必我多解释了吧。孙子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义不掌财,这里可以理解为义气过重的人不能掌握钱财,也可以理解为过于追求仁义名望的人不能掌握钱财,因为这样的人事死要面子活受罪,他们可以为了虚名而大耗钱财。比如历史上的乾隆皇帝就是如此,干啥都要讲究排场,面子,比如民国时期的杜月笙也是,他一生最在乎人面,场面,情面这三个面子问题,最后一个把大清国给搞空虚了,一个晚年凄凉,都没啥好下场。
情不立事,这句其实非常好理解,那就是过于感情用事的人不能让他去决策大事,或者说这种人无法成就大业。历史上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项羽,此人乃一代霸王,军威赫赫,但是因为啥失败呢?就是败在了感情用事这个关键因素上。你得到了刘邦的家眷该杀就杀,乱世之中,谁还考虑仁义道德呢?但是他就是会顾及这些,所以最后兵败自杀,也在情理之中。



最后一个,善不为官,太过善良的人事不能当官的。这里的意思不是说恶人就能当官了,注意我的用词,太过善良,因为善良的人心里往往是敏感的,本能的容易去偏心弱势的方。但是当官为民,讲究的是公平,公平就是要用冷静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情,善良的人显然缺乏这个特质,所以,善不为官。

3. “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仁不从政”有何深意呢?

明朝民间流传一部奇书,叫“增广贤文”。它是一部较早地儿童启蒙读物,作者和年代都已无从考证,最早见于市面的时间是明朝万历年间。
作为一部封建社会儿童读物,《增广贤文》是整齐划一的长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与《三字经》、《朱子家训》风格颇为相似。它不是深不可测的晦涩语言,而是由一些极为通俗的大众语言组织罗列而成,更像是一本民间流行“安身立命”的教科书。


《增广贤文》内容的覆盖面很广,几乎涵盖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直白且蕴含着做人的大智慧——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仁不从政。咱们不妨聊一聊这句古训背后的现实意义。
慈不掌兵咱们看电视或读文史类的书籍,经常会听到一句话“一将功成万骨枯”。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一个名将的诞生,必然伴随的是万千健儿长埋黄土。因为战场上,无论将领懂不懂兵法之道,都不可避免的会有所死伤,自己想活命的最直接方式便是置对方于死地。战场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所以为了胜利、为了活命,一旦走上战场,只有拼命才能活命。
若是作为掌管兵权统领六军的将领,一旦没有杀伐决断的狠心,处处怀着妇人之仁,试问这样的性格,又怎么可能在战场赢得胜利。放到今天的社会也是如此,那些大企业大多实行“末尾淘汰制”,从事人力资源的人员,若是人人都心怀恻隐之心,一旦遇上公司裁员辞退,难道不执行决定吗?


义不养财“义不养财”应该是最符合每个人切身利益的事儿。钱财虽是身外之物,也是生活必需之物。有句话说“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没有必要用否定钱财的方式,来标榜个人道德的高尚。钱多不是坏事儿,钱少不见的是好事儿。
所谓的财,不是咱们朝九晚五挣得辛苦死工资。人无外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要想致富必然是要通过做买卖赚钱才行。做买卖要想赚钱,必然是通过“买与卖”赚取中间的差价。如果一个人太讲义气,买卖上平价出售,试问他又怎么可能积攒下钱财。


善不为官有句话说“官场如战场,战场无父子”。为官之道,在于保持一颗公平正义的心,凡事都要取决于法令,这便是做官的准则,不为私情逾越规矩,不人情破坏公平。中国是一个人情礼法的社会,它不像欧美国家的契约社会,中国5000年流传下来的人情社会观念。
如此一来,一个人若是为人和善,什么话都答应,什么事都敢揽,他肯定会被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给烦死。亲朋好友肯定会像赶集一样,整天围着家里转,不出半年门槛都会踏碎。所以,做官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拒绝”。


情不立事不知道大家听说过一句话叫“亲兄弟明算账”,说的就是情不立事。“情不立事”的意思是劝解人不要感情用事、意气用事。我身边有一对这样的朋友,当年在一起玩的时候,都是两肋插刀的铁哥们,穿一条裤子都嫌肥。两人喝酒时,想到一个做生意的点子,一拍即合说干就干。
由于,两人感情十分密切,做买卖前没有把账目划分清楚。大约做了2年多的时间,市场逐渐饱和,两人一商议打算清资退出。最后,分钱的时候搞得十分不愉快,双方都觉得自己花费的比较多,加油票、招待费等等乱七八糟地加起来,算来算去就急眼了。


仁不从政从政,很多人理解得不够透彻。以为通过考试成功上岸便是所谓从政。实际上,这样想实在容易让人笑话。真正的从政是做一些“经国治世”的大事儿。所以,政者,正也,矫正风气的意思。
所谓的“仁不从政”,从概念层面不好解释,我给大家讲个广为熟知的故事——鸿门宴。项羽原本可以在鸿门宴上,借助项庄舞剑直接除掉刘邦,将来项羽得天下十拿九稳。项羽偏偏不干,觉得这样的行为不够仁义,索性放走刘邦。

后来,垓下之战,项羽面对四面楚歌时,刘邦可没管你仁不仁义。诚如韩信评价项羽“妇人之仁”。刘邦与项羽的故事,应该是“仁不从政”最好的事例。

“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仁不从政”有何深意呢?

4. 慈不带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为何这样说?

“慈不带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出自明代编撰的《增广贤文》,这是一本非常著名的儿童启蒙教材。

《增广贤文》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高度的浓缩了儒家经典的精句名言,其中这四句就是对儒家社会里的为人处世基本原则的总结和警句。
慈不带兵
为将者不能有妇人之仁,真正的将领无论是对待敌人还是己方士兵都是非常铁血的,这是由军事组织这个特殊群体决定了。一支有狼性和血性的部队是冷兵器时代必须具备的素质,而这种素质的养成是由该部队的军事首脑决定的。
在军队中,如果没有钢铁的纪律和铁血的气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不强大,而保持这种气质的关键就是部队的主帅具有钢铁意志和强硬手腕,如果该主帅心存仁慈,那么对部队的士气和自己的威信具有毁灭性的打击。

义不养财
为商者不能过多的讲究义气,讲情义的人一般对金钱都看得比较淡薄,出手大方、阔卓,而且往往将把义放在利的前面,这就与商人的本质有悖。商人是逐利而来,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应该以利为核心。
如果商人忘记了自己逐利的本质,一味的讲究义气,那么不但利不能得到,甚至有多少的金钱都会被义所挥霍。
该句就是警醒为商者不能重义清利,否则财富是不会跟随你的。
善不为官
为官者不能过于善良、正直,这句话主要是总结为官者特别要注意自己不能太过善良正直,官场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有各种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一个正直善良的官员会受到排挤和打压。

这句话其实也变相的表明了中国历代王朝官场的黑暗,容不下善良正直之人。
情不立事
为事者不能带有过多的个人感情,要很完美的做完一件事情,必须由非常详细的流程以及各个行业的规矩,所有的事情都有自己独特的规则,如果行事者带有自己的个人情感来破坏规则,那么这件事情肯定是完成不了。
理性的行事,感性的为人,这是一种比较合适的生活态度。
仁不从政
这不是《增广贤文》上的语言,应该是现代的网络流行语加在四句后面的,具体就不作过多的解释。

其实,综上来看,这四句所谓的儒家经典算得上是一种思想糟粕,虽然教会人们如何在各个行业里保持一种态度,但是这种丢弃真、善的思想其实与我们当下的时代是不符合的。

5. 古人有云:“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何意?

慈不带兵,这句话说的是为将者不能有妇人之仁,真正的将领无论是对待敌人还是自己都是非常铁血的,如果将帅对于部下过于心慈手软,必然树立不了威,赏罚不明,更是难以服众,纪律不严明的话,时间长了,肯定会生出一些祸乱,所以作为将帅,必须要恩威并重,赏罚分明,但过于严则必有人怀恨,过宽则必有人懈怠,因此必须立威与施恩并重,就好比三国演义中,由于马谡的过错痛失街亭,事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说明诸葛亮执军纪严明。
义不养财。商人的最高利益就是赚钱,如果说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商人会选择铤而走险,如果说有百分之百的利润,一些商人就不惜践踏法律,如果说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可能就会做出明知违反法律,甚至是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也要去做,放到现在,哪怕是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就有人会做一些不顾法律约束的事情,就好比把牛奶倒进水沟,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没有恩义的表现,当下很多人更是只讲利益,当危机来临的时候,第一件事便是裁员,这可以说就是无义,在金钱的考验下,人性的丑恶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善不为官。官场上拉帮结派,勾心斗角的事情更是家常便饭,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在官场中,善良的人只会被人利用,被人欺负,再说,在官场上混,对上要执行上级的命令,对下要让他们服从你的安排,这样才可以确保政令畅通,如果你过于善良,心肠软弱,就难以做到令行禁止,也不能让下级言听计从,难免会影响到自己的升迁。
情不立事。情不立事,说的是太重感情的人,办事情往往会感情用事,或者是参杂过多的个人感情成分,就可能使问题得不到公正的解决,这样的人会把生活中受到的影响,产生的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去,所以说不足于成大事。

古人有云:“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何意?

6. 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仁不从政,有何原因?

“俗语”,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起源于人们日常生活,并在人们当中得到广泛流传和使用的语言。因形成于广大人民的社会实践,许多俗语都蕴含着朴素而具有价值的道理。举例来说,在我国古人最看重的农业方面,就有“谷怕连夜雨,麦怕晌午风”、“栽秧要抢先,割麦要抢天”等许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自然规律、指导生产活动的俗语。



另外,在为人处事方面,有趣的俗语就更是多如牛毛了,像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一串细细想来很有意思的俗语,那便是:“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仁不从政。”这句俗语提到了五种人分别不适合、不应做的五件事或五个方向,那么,它到底有着怎样的道理,是否对如今的我们有借鉴意义呢?



首先,我们来说说“慈不掌兵”,顾名思义,这说的是性格仁慈的人不应该或没办法掌控好一支军队。作为一种残酷的行为和手段,战争在人类历史上往往被与死亡、杀戮等消极标签联系起来,这也就意味着要参与战争,就要敢于承受其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极高风险。因此,军人往往被认为是性格坚毅、关键时刻不会心慈手软的人。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古时许多士兵都是被强行征召入伍,所以最开始会存在作风混乱、不听指挥的情况。



鉴于以上两种因素,如果让一个性格太过仁慈的人来带领军队,就很可能出现关键时刻不能狠心下达命令、无法有力管束和训练士兵等多种不利情况。当然,历史上的名将并非都是铁石心肠,相反,有相当数量的将领都能够善待士卒,以此换取士兵们的支持。从这点来看,所谓“慈不掌兵”其实更确切的含义是优柔寡断者不适合领军。
接下来看看“义不养财”,这也很好理解,说的就是太侠义的人没办法积累财富。古代想要成为富豪,一般要么从商、要么当地主,而一个人如果太过仗义,显然没法在商场尔虞我诈、当地主盘剥百姓。另一方面,东汉末年原本是一方富豪的鲁肃为了资助缺粮的周瑜而分出家中一半的存粮作为资助,这便算得上是仗义疏财者没法成为巨富的例子。



不过,借着资助的机会,鲁肃和周瑜成为了好友,后来更是协助开辟东吴基业,成为了开国元勋。由此观之,仗义者虽然可能确实难以成为多么有钱的人,但却也能够因所做的义举获得比金钱更加重要和有价值的东西。
第三点是“善不为官”。说到这一点,或许很多人会表示反对,毕竟人人都希望官员是善良的,这样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安定。不过,这句俗语并非产生于现在,所以我们也要将目光放到官场贪墨横行、险象环生的古代。所谓善不为官,笔者认为并不是说善良的人就不适合当官,而是和上文的慈不掌兵一样,指的是性格太过仁慈、不够强硬的人难以在当时的官场混得开。



接下来说说“情不立事”,所谓“立事”,指的是对一件事的应对方法做出决定,也就是常说的“拿主意”,而“情”则是指感情用事。将整句话连起来,这句话说的就是太感情用事的人不适合做决定、拿主意。不管是日常生活当中还是历史上,都常常出现因为感情用事做出错误决定的例子,像关羽被杀后刘备于愤怒中发动东征,就属于感情用事做了错误的决定。
相比之下,后来的司马懿在被诸葛亮送女人服装羞辱的情况下一直忍耐不出兵,从而避免了与蜀汉陷入消耗战。这就是不感情用事拿主意的典型例子。当然,人毕竟是有感情的生物,因此要做到不感情用事无疑是十分困难的。


7. “慈不带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究竟是什么意思?

慈不带兵,善不为官这两个都是说一个人要是太仁慈,或者是太善良了,是不适合在官场做事的,带兵打仗需要智勇双全的人。
而在官场上,到处都是尔虞我诈,善良的人不适合,义不养财是来说商人的,商人们如果讲义气,就挣不到钱,情不立事,是说一个人如果做什么事情都讲究情面的话,那么事情就做不好。




“慈不带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仁不从政”,这句话是来自明代的一个儿童启蒙教材《增广贤文》,里面主要就是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根本的,一些符合儒家思想的句子摘抄出来编撰成一本书后,成为了给儿童传授知识的启蒙教材。
里面包括一些诗词歌赋还有历史典籍,还有戏曲唱词和笔记杂感等。慈不带兵中的慈就是仁慈之意,他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仁慈的将领是不适合带兵打仗的,因为在战争里都是刀光剑影,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必须要一个智勇双全,有军事才华的将领才可以的。
扩展资料: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是一句流传甚广的统兵古训,这是古来善用兵之人都知道的道理。曹松有句诗:“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意思是:一个将帅的成功是靠牺牲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换来的。这不是说要对部下横眉冷眼,而是说关键时刻绝不能因为心慈手软而误了大事。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处此“一时”之时,统帅战将必要有钢铁一般的意志和决心以指挥行事,绝不能因妇人之仁而坏了大局。

“慈不带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究竟是什么意思?

8. 为什么说慈不带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仁不从政?

首先呢,这句旷世名言出自《增广贤文》,流传至今也是深得许多人的认可和推崇,好似金玉良言一般,发人深省。短短的十几个字,却蕴含着无穷的道理,至今都让人十分的受用。在古代,这段话是古人们求职的标杆,对于当时的制度和环境来讲有着非常实用的借鉴意义。

慈不带兵讲的是为将者,应该杀伐果断,心中不该有妇人之仁,并且每一个将士都应该将忠于国家放在第一位,先大家后小家。义不养财讲的是做生意的本质,天下熙攘利来利往。人做生意就是为了钱,如果不是为了钱谁还冒着风险去做生意呢?所以商人的本性就应该是奋不顾身铤而走险,毕竟不是做慈善。让利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在义字面前是非不分就实在令人无法接受。

善不为官讲的是在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官场,不管是为了自己,为了他人亦或者是为了百姓都需要想方设法去争取更多的利益。但是在专政的大环境下,则需要为官者一些谋略和小手段。情不立事讲的是任人唯亲是难成大事业的,这从某些程度上来讲和“亲兄弟明算账”有异曲同工之妙。

任何事情都不该以情谊为前提,而应该时时刻刻谨记规矩,毕竟没有规矩它不成方圆。仁不从政讲的是面对一些权力谋略时,作为执政者不可以有妇人之仁,否则很有可能就会养虎为患,因为一时的恻隐之心很可能招致大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