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过程

2024-05-05 06:14

1.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过程

大概说一下 还有更详细的 如果要课件我可以发给你
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三个发展阶段。
一、资产管理理论
    时间段:资产管理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建立初期,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它都在银行管理领域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尽管各种资产管理理论观点不一,但都有一个共性(即共同观点):商业银行应着重资产业务的管理。 
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盛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方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一定程度地缓解了商业银行流动性与盈利性的矛盾。
观点: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强化资产管理获得,还可以通过灵活地调剂负债达到目的。商业银行保持资金的流动性无需经常保有大量的高流动性资产,通过发展主动型负债的形式,扩大筹集资金的渠道和途径,也能够满足多样化的资金需求,以向外借款的方式也能够保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
影响:被动性负债→主动性负债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背景:金融创新导致利率上升(负债成本提高,财务风险加大,利率风险凸显),利率管制放松(银行吸存压力减小)
核心观点
1. 流动性问题。2. 风险控制问题。3. 资产与负债的对称。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过程

2. 商业银行筹集资本金的主要途径

吸收储户资金和银行间拆借

3. 商业银行资本金的筹集主要有哪些途径

筹集途径有:1、发行股票是筹集资本金股份制商业银行最基本的形式;2、增发新股,对股份制银行而言根据业务需要增发新股也是筹集资条重要途径,可以及时补充业务发展对资本金的需求本的但国家注资;3、引进战略投资者,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4、发行可转换债券;5、发行次级债券;6、国家注资;7、内部积累。拓展资料:1、商业银行在开业注册登记时所载明、界定银行经营规模的资金。2、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补充的资金。 我国银行资本金的构成情况以1993年7月1日实行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为界限,在政策上有所不同。1993年以前,我国银行资本金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银行积累资金和待分配盈余等三个途径形成。1993年以后,根据新的财务制度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的规定:各方投资者投入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以及由这些资金增值等原因形成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利润分配形成商业银行的所有者权益,代表着投资者在商业银行的权益,供商业银行在存续期内长期使用。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吸收现金、实物、无形资产或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资本金,并按有关规定入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包括以下内容:1、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实收资本,按照投入主体不同,分为: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和外商资本金。资本公积,包括股票溢价、法定资产重估增值部分和接受捐赠的财产等形式所增加的资本。它可以按照法定程序转增资本金。盈余公积,是商业银行按照规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是商业银行自我发展的一种积累,包括法定盈余公积金(达到注册资本金的50%)和任意盈余公积金。未分配利润,是商业银行实现的利润中尚未分配的部分,在其未分配前与实收资本和公积金具有同样的作用。2、附属资本:商业银行的贷款呆帐准备金、坏帐准备金、投资风险准备金、五年及五年期以上的长期债券。贷款呆账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在从事放款业务过程中,按规定以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用于补偿可能发生的贷款呆账随时的准备金。坏账准备金:是按照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3‰提取,用于核销商业银行的应收账款损失。投资风险准备金:按照规定,我国商业银行每年可按上年末投资余额的3‰提取。如达到上年末投资余额的1%时可实行差额提取。五年及五年以上的长期债券:属于金融债券的一种,是由商业银行发行并还本付息的资本性债券,用来弥补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不足。

商业银行资本金的筹集主要有哪些途径

4.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图书一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作 者: 韩宗英 主编,孟文新,何辛,伏丽娜 副主编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0-1-1开 本: 16开I S B N : 9787302212652定价:¥32.00 第一章 商业银行导论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一、商业银行的起源二、商业银行的发展三、西方商业银行的最新发展动向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性质及职能一、商业银行的性质二、商业银行的职能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一、安全性二、流动性三、盈利性四、商业银行经营原则的矛盾及其协调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一、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二、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第五节 案例研究:我国银行业的变革一、案例展示二、案例分析第六节 知识拓展: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三十年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历程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相关情况三、我国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第二章 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第一节 资产负债表一、资产负债表内容二、资产负债表分析第二节 银行损益表一、银行损益表内容二、银行损益表分析第三节 现金流量表一、银行现金流量表的内容二、银行现金流量表计算第四节 其他报表一、股东权益变动表二、表外业务报告表第五节 案例研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总体分析一、案例展示二、案例分析第三章 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管理第一节商业银行资本金的构成及需要量的确定一、商业银行资本金的概念及其构成二、决定资本金需要量的客观因素三、商业银行资本金需要量的确定方法第二节 《巴塞尔协议》与商业银行资本金一、1988年7月达成的《巴塞尔协议》的内容及其局限性二、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内容及特点三、《巴塞尔协议》对世界银行业的影响四、新资本协议挑战中国金融业第三节 商业银行资本金的筹集方式与选择一、从银行外部筹措资本二、从银行内部筹措资本三、商业银行资本筹集方式的选择第四节 案例研究一、案例研究1: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二、案例研究2:资本金高低不同风险各异第四章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第五章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第六章 现金资产管理第七章 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第八章 商业银行证券资产管理第九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第十章 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第十一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第十二章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参考文献

5. 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资本数量不足

  资产结构的转变、业务种类范围的扩大,可能引发新的风险。这需要有相应的资本储备做后盾。
  伴随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风险暴露会逐渐表现出来。为了弥补风险损失,需要有足够的资本储备。


  2、资本结构不合理,来源单一

  1993年以前,我国银行资本金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银行积累资金和待分配盈余等三个途径形成。1993年以后,根据新的财务制度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的规定:各方投资者投入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以及由这些资金增殖等原因形成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利润分配形成商业银行的所有者权益,代表着投资者在商业银行的权益,供商业银行在存续期内长期使用。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狭窄,盈利能力较差,资本金自补能力较弱,因此,亟待建立完善的资本金补充机制。


  3、资产质量差,贷款存量不活

  我国银行业应调整资产结构,从传统的单一信用贷款转变为贷款、证券投资以及各种金融创新业务。

  4.监管者的素质还不是很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商业银行的风险在不断增加,而我国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的能力还不是很强,监管者的素质还不是很高。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1.充实核心资本,建立与资产规模扩张相适应的核心资本补充机制

  ①是财政增资方式。

  ②是发展资本市场,商业银行上市募集资本金。

  ③是商业银行加强自我资本积累能力。


  2.增加附属资本,广开补充附属资本的渠道

  ①是发展带有债务性质的资本工具和次级债务工具

  ②是健全普通呆账准备金制度。

  ③是建立健全非公开储备制度和资产重估制度。


  3.加强金融监管

  为了进一步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切实履行监管职责,新成立的银监会将在银行业的市场准入、银行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紧急风险的处置等方面进行监管。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银监会的成立将在监管理念、制度、方式和技术等方面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

  (1)银监会可会同商业银行一道,制定一整套与我国风险状况相适应的评估资本水平的程序和评估方法。

  根据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来看,采用内部评级法比较合适。中国工商银行已开始着手开展这项工作。

  (2)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及时了解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对风险较大的商业银行,要及时给予风险提示,并派专人跟踪风险发展态势,督促商业银行采取措施限期改善风险状况或减少风险资产。

  (3)评估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达到监管部门所需的最低标准要求。若低于最低标准,则要求商业银行或增加资本金或调整资产结构、压缩资产规模、出售一部分风险资产等。

  4.加强社会监督

  为了强化金融监管,提高经营信息透明度,新资本协议要求商业银行在适用范围、资本构成、风险暴露的评估及管理、资本充足率四方面进行定量及定性的信息披露。我国要想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监管行为,加快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各商业银行必须向社会公开披露有关信息。目前我国除深圳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四家上市公司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也在2003年进行了年报的披露。今后,我国其他商业银行也应该根据形势的发展和监管的要求,尽快进行有关信息的披露,以强化社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督。

  5.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率。要保持资本充足率,除了努力扩大分子,增加资本金以外,压缩和控制分母也是十分必要的。当然绝对的控制资产增加是不可取的,可行的有效办法是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压缩风险资产规模。在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也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最有效的途径。

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6. 试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演变,这一演变过程说明了什么问题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由单独的资产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发展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其中资产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商业性贷款理论,资产转移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资产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银行吸收客户存款,其主动权在客户手中,但银行有运用资金的主动权,所以银行可以在资产应用管理上着手,协调资产运用。而负债管理理论认为由于银行可以主动负债以增加资金,如CDs,所以资金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强化资产管理获得,也肯通过调剂负债达到目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强调把资产和负债综合协调,运用各种手段对资产和负债进行混合式计划、控制和管理,使之数量和结构上均衡,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这一演变过程说明了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法上的不断的创新和进步及其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它们更加重视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和资产负债结构的协调。

7. 商业银行课,有关商业银行案例分析,高手帮忙,我们老师太垃圾无法解答,求专业人士解答

界上任何事物不论有无生命都存在着生命周期,企业也不例外。企业生命周期如同一双无形的巨手,始终左右着企业发展的轨迹。企业战略理论早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安绍夫(H・Jansoff)提出,在我国,企业战略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周期性经济理论研究领域还处于空白。通过研究,结合笔者累计搜集整理的大小1400多家企业案例,反复分析后,笔者最后把这些变化规律整理成文字,权当是经验之谈,供大家参考。
  以12年为周期的变化规律
  总的来说,企业生命周期变化规律是以12年为周期的长程循环。它由4个不同阶段的小周期组成,每个小周期为3年。如果再往下分,一年12个月可分为4个微周期,每个微周期为3个月。该规律的行业特征不太明显,适用于各种行业,甚至大部分商业现象。
  以上所说的是企业生命周期变化规律所体现出来的共同特征,亦可称总体规律。一般来说,企业发展是随着不同的周期阶段而变换着它的运行轨迹。由于不同的企业存在着不同的生命周期,不同的生命周期体现不同的变化特征。尽管它们有共同的规律,但在4个不同周期阶段变化各异,各自的发展轨迹也不同。笔者把这些不同的变化特征归纳为如下三种变化:
  1、普通型。周期运行顺序: 
  上升期(3年)→ 高峰期(3年)→平稳期(3年)→ 低潮期(3年) 
  普通型变化最为常见,笔者统计,60%左右的企业属于这种变化。它的4个小周期的运行相对比较稳定,没有大起大落。属于普通型变化的企业,即使经营业绩平平,但只要在低潮期不出现大的投资失误,一般都能比较顺利地通过4个小周期的循环。
  2、起落型。周期运行顺序: 
  上升期(3年)→ 高峰期(3年)→低潮期(3年)→平稳期(3年) 
  起落型变化比较复杂,不易掌握,属于盛极而衰,大起大落之类型。这类变化企业的比例约占20%。它的运行轨迹在周期转换过程中突发剧变,直接从高峰落入低谷。处于这个周期阶段的企业,经营者一般都会被眼前的辉煌所迷惑,错误估计形势,拼命扩大投资规律,准备大干一场。殊不知这种投资决策的失误,结果导致前功尽弃,甚至全军覆没。 
  笔者有这么一个案例:1996年,一位厂长向我咨询投资之事。在咨询过程中,发现他企业属于起落型,而且运行周期马上要到转换阶段。于是我直言不讳,向他指出危机就在眼前,千万不要盲目投资,否则血本无归。可这位厂长自恃这几年挣了不少钱,不肯放过眼下这个发财机会,继续扩建厂房,进口设备,结果不幸言中,损失惨重。 
  属于起落型变化的企业应居安思危,必须谨慎地面对未来。就像IBM的总裁Gerstner所说的那样:“长期的成功只是在我们时时心怀恐惧时才可能。不要骄傲地回首让我们取得已往成功的战略,而是要明察什么将会导致我们未来的没落。这样我们才能集中精力于未来的挑战,让我们保持虚心学习的饥饿及足够的灵活。”
  3、晦暗型。周期运行顺序: 
  下落期(3年)→低潮期(3年)→高峰期(3年)→平稳期(3年) 
  名曰晦暗,隐含韬晦之意。这类变化的企业与上述两类变化相比,运转周期中减少一个上升期,多出一个下落期。这就表明在12年4个小周期的循环中,这类企业可供发展的机会少了3年,而不景气的阶段多出3年。这类企业的比例约占20%。 
  一个正常运作的企业,如果处于不景气的低迷状态中达6年之久,不光众人士气低落,企业决策者也面临严峻的考验。这个周期阶段的企业决策者,容易产生以下两种心态:一是彻底悲观失望,对前途失去信心,不想作任何努力,任企业自生自灭;另一种则出于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拼命扩大投资,采取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方式来挽救败......

商业银行课,有关商业银行案例分析,高手帮忙,我们老师太垃圾无法解答,求专业人士解答

8. 急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过程 看到你有回答这一问题说有课件 可不可以发给我呢

我还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PPT,需要的请留下邮箱 

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主要有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和全方位满意管理理论。

(1)资产管理理论。资产管理是商业银行的传统管理办法,其中资产流动性的管理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银行经营业务的发展,其理论历经了如下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商业贷款理论,又称真实票据论。这一理论认为:为了保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贷款应是短期和商业性的;银行办理短期贷款一定要以借款人的真实交易为基础,要有真实的商业票据作为抵押或贴现。这种理论的不足在于:未考虑到经济发展对信贷多样化的需要、银行存款的相对稳定性和贷款清偿的外部条件,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第二阶段:可转换理论。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可以将一部分资金投资于可转让证券上。由于这些盈利资产能够随时出售,转换为现金,所以贷款不一定非要局限于短期和自偿性投放范围。可转换理论的产生,使商业银行资产范围扩大,业务经营更加灵活多样。但该理论的不足在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银行的流动性问题。第三阶段:预期收入理论。认为银行回收贷款的资金来源应该是依靠借款人将来的预期收入。这种理论的提出,推动商业银行业务向经营中长期设备贷款、分期付款的消费贷款和房屋抵押贷款等方面扩展。但它显然也有缺陷,银行的部分贷款由于期限长、预期收入难以把握,加大了银行信贷经营上的风险。

(2)负债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60年代,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商业银行管理的重点由资产转向负债,主张以借入资金的办法来保持银行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负债管理开创了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新途径。这一理论的不足是:容易导致银行负债结构中的短期资金来源比重过大,增加了经营风险,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

(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认为,单纯的资产管理或负债管理,都难以在经营上达到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者之间的均衡,只有对资产和负债同时进行协调管理,才能达到银行经营的总目标。经过整个80年代延及今日,一直都是多数商业银行主流的经营管理思想。

(4)商业银行经营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地位受到削弱,银行发展的重心和银行竞争的焦点已逐渐转向金融服务领域,以服务为重点的经营管理理论应运而生。主要有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和全方位满意管理理论。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提倡从正统的银行资产、负债业务以外去寻找新的经营领域,开辟新的盈利源泉。全方位满意管理理论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企业全体与顾客满意的管理概念。顾客的绝对满意是这一理论的主要关心点和立足点,在追求“顾客绝对满意”的目标下,变革银行文化和组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