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利率汇率改革商业银行如何定位

2024-05-12 14:46

1. 面对利率汇率改革商业银行如何定位

适应市场化的总体方向,开启自我革命的模式,这样才能在目前的条件下取得好的发展!

面对利率汇率改革商业银行如何定位

2. 中小银行 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

面对利率市场化大趋势,中小商业银行可以从拓展多元化经营、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建立有效的产品定价机制、提高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等方面着手弥补短板,在优化自身业务过程中赢得生存空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等,金融产品将不断丰富,新的风险也将不断出现。考虑国际银行业经验,从利率市场化之后对不同金融机构的影响看,中小银行相对于大银行,受困于网点数量少、品牌知名度低、议价能力弱等原因,在应对利率市场化方面受到的冲击必将远大于大型银行。如何应对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商业银行应该做好准备。
  分析起来,中小商业银行可能面对的挑战包括,一是经营风险陡增。利率市场化之后,中小银行可能通过提高贷款收益率来缓冲存款成本上升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提高风险容忍度为代价的。二是产品定价的难度加大。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利率的灵活性,中小银行可以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等进行自主定价,但金融产品定价不仅涉及经营目标、市场策略,还与信贷风险、供求情况和成本费用紧密相连,这对中小银行来说都是巨大挑战。此外,中小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会明显上升。在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将会提高,并使利率的期限结构变得更加复杂,管理利率风险的难度逐步增加。
  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利率市场化大趋势,中小商业银行在正视困难的前提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弥补短板,在优化自身业务过程中赢得生存空间。
  一是拓展多元化经营。在资本约束和利率市场化双重条件下,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大力拓展低资本消耗的、非传统的银行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的比重。中小银行急需实现基本赢利模式从存贷利差占绝对优势转向存贷利差和中间业务并重的轨道上来,通过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资本消耗型业务向资本节约型业务的转变,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提升中间业务、零售业务、新兴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收入占比,减少对传统业务的依赖,从而减弱利率风险的困扰。
  二是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当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在业务结构、商业模式、营运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呈现出趋同性,而相较大型银行,中小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能力和资产规模上都不具有竞争力。但是,中小商业银行的业务审批速度更快,地缘和区域优势明显,相对而言对地方市场比较熟悉,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应充分借助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发展地方项目。
  三是建立有效的产品定价机制。产品定价包括资产定价、负债定价和内部报价,建立产品定价机制应以效益为依据。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一方面价格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要根据经营状况和成本情况,考虑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实行差别定价原则,这样既能提升竞争力,又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在对传统业务产品调整定价时,要全面考察一个客户是否能为银行带来综合收益,这涉及银行的派生业务、客户的信用风险大小、贷款期限的长短以及银行筹集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分摊等多重因素。
  四是提高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利率市场化带来了诸多的风险因素,最明显而深远的影响就是利率风险。中小银行应重视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体制的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利率风险管理流程。首先是构建风险内控机制。在当前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小银行应积极主动地参照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银行稳健利率管理的核心原则,积极推进自身的利率风险内控制度的建设。其次是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创新,引进缺口管理,规避利率波动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对市场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大为增强,要求商业银行对负债成本、资产盈利、重新定价的机会和对市场利率变动的预测进行经常性的综合分析。最后应积极开发金融衍生产品,转移利率风险。利率市场化之后,中小银行可借鉴和加大金融创新的研究,运用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利率风险的分解和组合,从而从利率的变动中获取最大的收益。

3. 商业银行如何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利率市场化以前由于中央对利率的压抑,商业银行通过高存贷差撷取高额利润,商业银行缺乏金融创新的尝试和努力,同时对资金的利用效率也很低。利率市场化以后,不可避免的倒逼商业银行改革,要么回到以前的3-6-3(3点存款利率,6贷款利率,3点银行高管下班去打高尔夫球)的生活,要么必须进行改革,大力发展不受利差影响的表外业务,避开利差减少带来的收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利率放开后短期内争夺存款将导致利率升高,资金成本变高将导致银行需要更好地考虑贷款的信用风险,需要银行增强资金效率,加强自己本身的风险意识,避免在利率市场化后的银行恶性竞争中导致自身破产。
以上是简单的说来的挑战,机遇就是,就此商业银行转型,没记错的话巴克莱银行表外业务达到收入的60%,我国2012年此项排名前几名的银行也只有20%多点的表外业务收入,远比不上国外成熟商业银行,还有就是长期靠着高利差的好日子总是要结束的,利率升高后也必将导致商业银行减少以前对地方政府或者大型国企的贷款而增多多中小企业的贷款,对于实体经济来说是件益事。所谓机遇就是,一直在体制里受庇佑的商业银行,终于要走出来感受银行业竞争的狂风骤雨了,不过就像上世纪美国废除格拉斯法后,美国也是经过了商业银行业的洗牌和残酷竞争才成就如今很多成熟的大银行。对于中国体制内银行来说,见见风雨总是件好事。

商业银行如何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4. 农村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1、加快发展,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快县城和中心集镇营业网点的业务发展步伐,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扩大各个营业网点的存贷款业务规模,提高点均和人均发展水平。要依托现有客户市场,按照农户、种养加专业户、外出务工户、集镇个体工商户、工薪人员、中小企业等标准对客户进行分类,按类别推行差异化的金融产品,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服务效率。要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特点,积极支持经营状况好、市场前景广的中小企业,营造客户群体既面广量大又优质高效的良好格局,逐步提高业务经营的集约化程度。

  2、加强核算,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农村商业银行应建立专门的成本核算机构,加强对资金的核算与管理,特别是对组织资金的成本和信贷投放的价格核算,保持适当的差额空间。要根据市场行情变化,灵活运用定价机制,对存款业务可以按量按期定价,对贷款业务可以按笔按时定价,尽可能地控制成本,增加收益。要加强资金头寸监测,合理安排人民银行、省联社及同业存放的款项,在维持业务经营正常资金需要的情况下,努力争取同业存放资金收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以保证合理的经营利润。

  3、加快创新,拓宽业务收入渠道。一是要依托现有存款、贷款、结算业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收入,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当前,农村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业务总收入中占比不足2%,远远低于其他商业银行,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空间很大。二是要拓宽业务领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积极发展国际业务、信用卡业务、分期付款、保函等新的高收益业务品种和表外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来源。三是要开发新的金融服务。根据客户需求,大力开展代保管、代收费等业务,努力增加服务性收入。

  4、打造品牌,提高市场竞争软实力。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大品牌形象建设力度,加强宣传,扩大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的软实力。在外部,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和横幅、墙头标语等载体大力宣传农商行是服务县域的银行,是全县百姓的银行,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银行;在内部,要通过店堂宣传、改进服务、丰富金融产品等途径不断向客户灌输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理念、服务特色,提高客户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5、发挥优势,挖掘县域市场潜力。农村商业银行要继续发挥服务农村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发扬“走千家,访万户”的精神,深入到客户中去,通过老客户,寻找新客户,巩固现有户。通过大力挖掘县域市场的潜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巩固和提高市场份额,才能使农村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5. 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 问卷调查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难点,以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而提出商业银行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应对措施. 我国利率...

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 问卷调查

6. 商业银行应该怎样深化改革?

商业银行深化改革面临哪些挑战?
 
当前中国银行业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和科技浪潮(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的多重冲击下,传统的银行业发展模式难以适应环境的剧变,经营转型已成为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国际上看,资产管理将是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据统计,全球最大的20家资产管理公司中大部分为银行或银行子公司,德意志银行、瑞银集团、汇丰银行等均位列其中。许多国际先进银行的资产管理规模超过了表内资产规模,例如纽约梅隆银行,其名下管理的客户资产近1.4万亿美元,而表内资产规模却不足4000亿美元。大资管蕴含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就目前情况看,商业银行所受到的冲击却更加显而易见:
 
一是负债业务竞争加剧。在大资管背景下,金融产品愈发丰富,与此同时,存款资源却显得越来越稀缺。出于竞争的需要,商业银行普遍对存款执行利率上浮政策,负债成本随之上升。即便如此,商业银行存款增速仍呈现出放缓的趋势。今年前7个月,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增速6.9%,明显低于去年同期9.7%的水平,其中理财产品分流了约1.6万亿元存款。参考发达国家的历史,随着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未来几年商业银行在低成本资金来源上遭受的冲击还将持续。
 
二是资产负债表稳定性下降。一方面,存款增速低于资产增速打破了资产负债表的原有平衡。近三年来,银行业各项存款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3%,而总资产年复合增长率却近17%,二者相差4个百分点左右。为此,商业银行不得不依赖同业存款等短期负债来弥补资金缺口,增大了资产负债表的不稳定性。截至2014年6月末,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余额已超过21万亿,比2011年增加了7.5万亿。另一方面,负债端竞争加剧了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央行统计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猛增了3.79万亿元,但7月又大幅减少了1.98万亿元,波动性较大(目前,监管部门加强了对商业银行存款波动性的治理措施,各商业银行都在认真贯彻落实这项要求,严防“冲时点”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随着表外资产管理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开放式产品的增长,表内资产负债项目变动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此外,在经济转型期可能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时候,表外业务还会分流一部分优质的融资项目或投资标的,使表内资产配置的效率下降。
 
三是流动性与利率风险管理加大。在大资管背景下,商业银行面对不同期限、不同回报要求的表内外资金,必须在资产端匹配相应的资产,以确保负债端的竞争力以及适当的盈利水平。这一过程可能会加大资产与负债的期限错配(集中体现在同业业务上),尤其是在资产证券化、信贷转让平台还不成熟,表外业务的刚性兑付尚未打破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此外,大资管在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造成了市场利率基准的多样化与波动性,增加了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该如何应对改革?
 
为了应对大资管背景下的这些挑战,商业银行必须将表外业务纳入资产负债管理的范畴,建立统筹表内外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一是以资金募集为中心的表内外负债统筹管理。在大资管背景下,客户资金进入银行的渠道逐渐多元化,商业银行应引入并不断完善客户金融资产管理模式,由以存款为中心的管理,转变为覆盖存款、理财及同业存款等表内外负债的统筹管理,建立以成本为导向、以流动性为边界的负债结构优化机制。1、继续突出存款的核心地位,巩固低成本资金来源,充分挖掘渠道、产品和服务的潜力,提高客户粘性与资金稳定性,主动改善被动负债的可控性。2、充分发挥主动负债的作用,量价统筹,建立以资产收益为约束的定价机制,权衡收益空间与规模增长的平衡。重点是吸收稳定性好、成本低的结算性资金满足流动性需要,并通过同业存单、大额存单等创新产品吸收稳定资金以弥补中长期资金缺口。3、加快推动理财业务向资产管理转型,使其逐步摆脱调剂存款、腾挪资产的功能,回归代客理财本质。
 
二是以资本为中心的表内外资产统筹管理。面对大资管的挑战,资产端应树立表内外资产组合管理的理念,围绕资本约束和价值回报要求,构建资本与资产联动的统筹管理模式。1、强化资本刚性约束,坚持业务发展必须服从于资本约束,规模扩张必须服从于资本支撑能力的经营原则,量入为出,确保全行的风险资产扩张与资本充足水平、市场环境、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相适应,实现业务和盈利模式的全面转变。2、理顺价值传导机制,把资本回报水平作为表内资产组合管理的依据,并建立基于内部资本充足率(可用经济资本/经济资本占用)的信贷配置机制,实现目标、过程和结果协调统一。3、实现表内外统筹,以能否节约资本、提高资本回报水平作为判断标准,统一规划和管理表外理财(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处置,增强“盘活存量”的主动性,以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三是以价值回报为中心的表内外定价统筹管理。建立以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客户综合贡献评价模型,促进单一业务定价向客户综合回报定价模式的转变。提高资产与负债业务、表内与表外业务、信贷与非信贷业务、管制与市场化业务之间定价的协调性。1、表内业务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为基础,依照统一定价方法、差异化回报要求的原则进行产品定价,从行业、地区、客户等维度细化贷款定价标准与模型,提高定价管理的精细化水平。2、表外业务定价参考表内同质业务的定价水平,并根据承担风险的不同,合理确定定价点差。3、加强网上、网下负债定价管理的集中度,提高主动负债产品间定价的协调性。
 
四是强化利率、汇率和流动性风险的统筹管理。从缩小风险敞口出发,在坚持风险自担的前提下,统一开展表内外业务的利率、汇率和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加强对表外业务期限错配的控制,建立风险限额约束机制,提高风险自行平衡的能力。将可计量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从经营机构充分剥离,体现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中,提高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理念的传导效率,使经营机构能够在统一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内,专注开展业务经营。

7. 农村商业银行怎样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面对利率市场化大趋势,中小商业银行可以从拓展多元化经营、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建立有效的产品定价机制、提高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等方面着手弥补短板,在优化自身业务过程中赢得生存空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等,金融产品奖不断丰富,新的风险也将不断出现,考虑国际银行业经验,从利率市场化之后对不同金融机构的影响看,中小银行相对于大银行,受困于网点数量少,品牌知名度低,议价能力弱等原因,在应对市场利率化方面受到的冲击必将远大于大型银行。如何应对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商业银行应该做好准备。
分析起来,中小商业银行可能面对的挑战包括,一是经营风险陡增。利率市场化之后,中小银行可能通过提高贷款收益率来缓冲存款成本上升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提高风险容忍度为代价的。二是产品定价的难度加大。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利率的灵活性,中小银行可以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等进行自主定价,但金融产品定价不仅涉及经营目标、市场策略,还与信贷风险、供求情况和成本费用紧密相连,这对中小银行来说都是巨大挑战。此外,中小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会明显上升。在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将会提高,并使利率的期限结构变得更加复杂,管理利率风险的难度逐步增加。
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利率市场化大趋势,中小商业银行在正视困难的前提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弥补短板,在优化自身业务过程中赢得生存空间。
一是拓展多元化经营。在资本约束和利率市场化双重条件下,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大力拓展低资本消耗的、非传统的银行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的比重。中小银行急需实现基本赢利模式从存贷利差占绝对优势转向存贷利差和中间业务并重的轨道上来,通过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资本消耗型业务向资本节约型业务的转变,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提升中间业务、零售业务、新兴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收入占比,减少对传统业务的依赖,从而减弱利率风险的困扰。
二是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当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在业务结构、商业模式、营运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呈现出趋同性,而相较大型银行,中小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能力和资产规模上都不具有竞争力。但是,中小商业银行的业务审批速度更快,地缘和区域优势明显,相对而言对地方市场比较熟悉,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应充分借助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发展地方项目。
三是建立有效的产品定价机制。产品定价包括资产定价、负债定价和内部报价,建立产品定价机制应以效益为依据。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一方面价格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要根据经营状况和成本情况,考虑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实行差别定价原则,这样既能提升竞争力,又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在对传统业务产品调整定价时,要全面考察一个客户是否能为银行带来综合收益,这涉及银行的派生业务、客户的信用风险大小、贷款期限的长短以及银行筹集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分摊等多重因素。
四是提高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利率市场化带来了诸多的风险因素,最明显而深远的影响就是利率风险。中小银行应重视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体制的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利率风险管理流程。首先是构建风险内控机制。在当前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小银行应积极主动地参照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银行稳健利率管理的核心原则,积极推进自身的利率风险内控制度的建设。其次是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创新,引进缺口管理,规避利率波动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对市场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大为增强,要求商业银行对负债成本、资产盈利、重新定价的机会和对市场利率变动的预测进行经常性的综合分析。最后应积极开发金融衍生产品,转移利率风险。

农村商业银行怎样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8. 中央银行的机构定位

 (1)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是金融业或银行的监管。(2)中央银行作为金融监管的唯一主体,已无法适应新的金融格局。这是因为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传统作用正受到挑战,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于是许多国家通过另设监管机构来监管越来越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3)从各国金融监管的实践来看,监管体制可分为四类:分业经营且分业监管,如法国和中国;分业经营而混业监管,如韩国;混业经营而分业监管,如美国和香港地区;混业经营且混业监管,如英国和日本等。 是否由中央银行担当监管重任也有不同情形:有中央银行仍负责全面监管的;有中央银行只负责对银行业监管的;也有在中央银行外另设新机构,专司所有金融监管的。中央银行的职能1.发行银行:发行信用货币;2.政府的银行:执行金融政策;代理国家财政;3.银行的银行:集中存款储备金;充当最终贷款人;4.管理金融活动的银行:制定、执行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活动进行领导、管理和监督。 作为支付体系的使用者中央银行需要自行交易以转移资金,主要包括通过支付体系清算公开市场操作,以实施货币政策;进行政府债券的支付结算(包括发行和兑付)。作为支付体系的成员中央银行可以代表自己的客户(如政府部门和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进行收付。作为支付服务的提供者这些服务包括为商业银行在支付体系的运作提供结算账户;单独或与其他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一起,为支付体系提供系统硬件、软件、操作程序或通信网络。作为公共利益的保护人这个作用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支付体系管理者;支付体系的成员的监督者;为支付体系提供管理和计划;仲裁争议和处理赔偿,提供技术标准。另外,还可以作为结算的担保人。 完整的金融监管是一个连续、循环的过程,它由市场准入监管、日常运营监管、风险评价、风险处置以及市场退出等相关要素和环节组成。(1)机构功能定位 所谓功能定位,是指各类金融机构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扮演的主要角色,以及运作、发展的空间,具体体现在该机构的服务对象、业务范围和服务方式。(2)市场准入广义上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包括三个方面(机构准入、业务准入和高级管理人员准入)。机构准入,是指依据法定标准,批准金融机构法人或其分支机构的设立。业务准入,是指按照审慎性标准,批准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开办新的业务品种。高级管理人员的准入,是指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核准和认可。(3)业务运营监管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运营监管,主要是通过监管当局(如中央银行)的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以及借助会计(审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外部审计,及时发现、识别、评价和纠正金融机构的业务运营风险。这是监管当局日常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4)风险评价 风险的综合评价是金融监管人员在综合分析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结果及来自中介机构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对被监管机构所存在风险的性质、特征、严重程度及发展趋势做出的及时、客观、全面的判断和评价。(5)风险处置 金融监管当局要针对金融机构所存在的不同风险及风险的严重程度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置,处置方式包括纠正、救助和市场退出。 一个由政府组建或者在私人银行的基础上改组形成的机构,负责控制国家货币供给、信贷条件,监管金融体系,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其他储蓄机构。 为政府筹集资金;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种国际金融活动。中央银行的职能是由中央银行的性质决定的,同时也是中央银行性质的具体体现。职能主要是宏观调控、保障金融安全与稳定、金融服务。中央银行是“发行货币的银行”,对调节货币供应量、稳定币值有重要作用。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它集中保管银行的准备金,并对它们发放贷款,充当“最后贷款者”。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它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制订者和执行者,也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工具;同时为国家提供金融服务,代理国库,代理发行政府债券,为政府筹集资金;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种国际金融活动。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有:货币发行、集中存款准备金、贷款、再贴现、证券、黄金占款和外汇占款、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办理资金的划拨清算和资金转移的业务等。中央银行所从事的业务与其他金融机构所从事的业务的根本区别在于,中央银行所从事的业务不是为了营利,而是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服务,这是由中央银行所处的地位和性质决定的。央行的责任如下:(并非所有银行均拥有下列功能)执行基本货币政策独占钞票发行权担任政府的银行以及银行中的银行(最后的借款来源)管理国家外汇交易、黄金准备与发行公债管制、监理银行业订定官方利率─用以管理通货膨胀与汇率─透过多样政策机制影响利率货币政策央行负责执行国家选择的货币政策。无论是强势货币、金本位货币、联系汇率制度还是货币联盟,央行最基本的工作都包括建立国家币制。当一个国家拥有自己的币制后,就牵涉到货币标准化,基本上就是本票形式:本票是在某些情况下保证将票据兑换为金钱的承诺。过去通常都是金钱可以兑换固定金额的贵重金属。许多强势货币,因此保证兑付不再仅止于保证兑付同币别的相同金额。央行之所以被称为银行,是因为手中握有资产(外汇、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和负债。央行的基本负债就是流通货币,还有银行本身资产担保的负债。比较不常见的状况是,管辖强势货币的央行创造新货币以支付负债,且理论上并无金额上限。多数央行会直接(货币联盟的央行采行此法)或间接连动他国货币。在间接的状况下,央行利用握有的外币以固定比率稳住本国货币;使用此机制最值得注意的国家和地区为香港和爱沙尼亚。在强势货币国家,掌控货币者以货币政策作为达成目标利率或其他目的的快速手段。央行 vs. 国家央行并没有标准化名称,但多数都采用国家银行的形式(例如:英格兰银行、加拿大银行、俄罗斯银行);部分则定位为国有银行,如乌克兰国家银行。许多国家可能以民营银行以国有方式经营的状况,另外还包括州立银行或拥有完整独立功能(如融资进出口)的准政府主体。有些国家,尤其是共产国家,国有银行只是用来象征货币主权与融资用,如白俄罗斯分行(州立银行)。其他国家的国银则是用来表示央行不只是稳定货币,还包括充分就业、工业发展等目标。干预利率典型的央行会控制某些短期利率,因而影响股市、债券市场、房地产和其他利率。以欧盟央行为例,他们在主席委员会会议中公告利率(联准会则是在理事会议中宣布)。联准会与欧盟央行都由1个或一个以上的中央主体组成,负责有关利率、公开市场操作规模与形式、执行政策分行的主要决策。以联准会为例,包含了地方联准会;欧盟央行辖下则有国家央行。强制力限制与一般人认知相反的是,央行并没有十足权力,执行政策时有所限制。最重要的是,虽然大家可能认为中央银行控制一部份或所有利率和汇率,经济理论以及实证显示在开放市场中不可能同时操控利汇率。关于有限权力最有名的理论是蒙代尔(Mundell)的“不可能的三位一体”(Impossible trinity),该理论假设同时紧盯货币政策(广义而言,即利率)、汇率(固定汇率)和维持资本自由流动是不可能的。大部分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开放资本自由流动,本意就是央行可以紧盯利率或汇率,但不可能同时紧盯两者。即使紧盯利率,大部分央行对于个人和企业实际支付的利率影响力仍有限。即使是美国也必须以买卖外汇的方式达成目标。在最有名的政策失灵里,索罗斯利用英镑钉住欧洲央行的关系加以套利,此次套利为索罗斯带来20亿收入,并使英国花费80亿元稳住英镑,使得英国被迫放弃此强制力限制政策。后来他曾经严厉批判粗糙的银行政策,认为不应该有人可以做出像他这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