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的师资队伍

2024-05-09 06:28

1. 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的师资队伍

理学院具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310名职工中全职教师256人,有中国科学院(共享)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15名、教授58名、副教授120名,获博士学位占42%,在国外获得学位或在国外进修访问一年以上占20%;全国优秀教师2名,湖北省名师2名。近年来,理学院教师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5项;现有国家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出版教材76部,其中国家“十五”规划教材3部,“十一五”规划教材3部,国家精品教材1部。在2003-2008年的全校青年教师授课大赛中,总成绩名列全校前茅;历年来,该院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取得优异成绩,获数学建模竞赛国际奖11项,国家级奖14项,省级奖33项。

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的师资队伍

2. 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的介绍

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下设六个系:数学系、物理科学与技术系、化学系、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统计学系、工程结构与力学系。拥有1个国家工科教学建设基地(化学);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中心、力学实验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物理实验中心)。

3. 武汉理工大学怎么样 武汉理工大学简介

1、武汉理工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首批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首批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由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武汉理工大学办学源头起源于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2000年5月27日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武汉工业大学源于1948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历经传承与发展,1985年更名为武汉工业大学,1998年由原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所属划转为教育部主管。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源于1946年的国立海事职业学校,历经传承与发展,1993年更名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隶属原交通部。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源于1958年的武汉工学院,历经传承与发展,1995年更名为武汉汽车工业大学,隶属原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
 
 3、截至2019年11月,学校有3个校区,占地近4000亩;在校普通本科生36000余人,博士、硕士生18000余人,留学生1700余人;教职工5477人,其中专任教师3243人;设有25个学院(部),91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39个。

武汉理工大学怎么样 武汉理工大学简介

4.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师资力量

 高孝洪,主要从事轮机仿真、内燃机代用燃料、智能交通系统仿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获国防工业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多次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并任专家组副组长、组长;他所主持的课题获“七五”、“八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被评为国家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严新平,主要从事运输机械(系统)监测、诊断与控制;摩擦学系统与磨损预防;智能运输系统的关键技术;运输安全与运载工具智能化;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等研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湖北省青年科技精英和新长征突击手称号;首批入选交通部跨世纪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计划;入选国家教育部“万千骨干教师计划”;教育部“万千骨干教师计划”优秀教师。获得省部级成果19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通部、教育部、国家经贸委和湖北省、武汉市等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项目16项。杨建国,主要从事柴油机监测、诊断与控制;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研究。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曾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机械系做访问学者,;曾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航海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交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交通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称号。范世东,一直从事动力机械设备管理、维修与检测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曾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陈辉,长期从事船舶及内燃机系统的计算机实时建模;仿真及仿真训练器的研究;开发工作和智能交通仿真研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交通部青年教师奖、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交通部“新世纪”人才学术带头人。刘正林,主要研究方向为船舶推进系统性能优化、摩擦学系统及表面工程。现任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曾有5项课题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和省教学优秀成果奖;在各种刊物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40多篇论文,其中有4篇被国际四大检索系统“ISTP”收录;8篇被“EI”收录。鲁凯生,主要从事控制理论与应用、多元有理函数系统和电网络,过程控制系统、计算机监测与控制、应用软件开发、GPRS技术应用、单片机和DSP开发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英国科学文摘等收录50多篇次。有两项科研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项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部评为优秀项目。周瑞平 ,长期从事舰船动力装置CAD、船舶动力装置经济性与可靠性、振动与噪声等研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具有一定影响的科研成果,特别是轴系集成计算软件、集装箱船和散货船装载仪、柴油机推进轴系振动分析系统、船舶推进轴系校中标准(船舶工业行业标准)等成果,在国防和民用船舶设计、修造、教学等部门得到了很好地应用。近5年来,共主持科研项目11项,参与科研项目18项,现在研项目6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按姓氏笔画顺序)丁彰雄 向阳 吕林 李格生 周新聪 钟骏杰 赵在理 钱作勤 喻方平特聘、名誉教师姓名 所在单位及职务职称温诗铸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院士徐滨士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博导、院士冯常学美国Bradley University丁光健澳大利亚Monsh大学、高级研究员孙小波美国IMPCO公司高级工程师宋又王德国德中教育交流中心J.E.S Vena-t加拿大新 斯威克大学教授金东寒711所总工程师、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Mohamad.S.Qatu美国Ohio州立大学陆 健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土木和环境工程系交通工程专业终身教授严 立大连海事大学金属所、教授潘卫民上海711研究所热气机工程中心教授王 津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教授彭永和南京长江油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 总轮机长周民彪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商用车研发中心研究员级高工邢申生长航(集团)货运总公司总工程师兼船技处长杨其明北京铁路局北京科学技术研究所李 健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

5.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6. 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的专业介绍

 该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信息处理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经济和金融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和应用开发或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设置:数据结构与算法、C++程序设计、数学分析、代数与几何、常微分方程、数值分析、微分方程数值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信息论与编码、计算机图形学、离散数学。主要就业行业有研究所、大中专院校、大中型企业以及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政府部门、IT行业等。主要就业领域包括信息与信号处理、计算机理论和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与维护、数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教育工作等。 该专业培养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良好的现代化电子信息系统方面的科学研究训练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设置: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微机原理与应用、信号与系统、信息理论与编码、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信息处理技术及其应用。该专业毕业生能够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业,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工程设计和管理工作。 该专业培养在光通信技术、光信息处理以及光通信器件等方向上形成特色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设置: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光学、应用光学、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量子力学、通信原理、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电技术、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该专业毕业生可从事光信息技术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生产技术、教学以及管理工作。 该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现代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技能和良好化学专业英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较好地掌握现代化工基本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高级应用化学专门人才。主要课程设置:无机化学(英语)、有机化学(英语)、分析化学(英语)、物理化学(英语)、结构化学、精细合成化学、高分子化学、仪器分析原理、有机分析及波谱学、生物化学、化学研究方法导论、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计算机与应用化学等。该专业毕业生可在高校、科研机构、制药、精细化工以及其它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从事应用化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该专业设有两个专业方向:风险管理与精算学、统计质量管理。该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经济、金融、计算机基础知识,能熟练运用现代统计方法与手段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对经济、金融、保险市场的数据信息进行统计推断与预测的,既懂统计理论又会实际应用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从2001年下半年起开始招收统计专业的本科学生;2008年拥有统计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数量经济学等四个硕士点,并有在校硕士生40余人。主要课程设置:数学基础课(分析、代数、几何)、微分方程、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数理统计、现代分析基础、随机过程、运筹学、实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数值分析、风险管理、统计预测与决策、非参数统计、抽样调查、统计计算与实验等近二十余门必修课及贝叶斯统计分析、质量管理统计方法、市场统计分析等多门选修课。同时还在经济学方面开设若干应用型选修课,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数理金融、金融与证券投资、金融工程学、保险精算原理、货币银行学、财务管理学、会计学原理等。该专业毕业生可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学生在国家、地方统计局、统计事务所、证券、保险、银行以及工商企业部门就业的前景将更加看好。该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数据或信息的统计分析、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现代管理工作,在企业市场部研究市场营销或者在连锁业做数据分析。 工程力学专业培养具有系统而扎实的力学基础、较强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开发能力、掌握各类工程结构分析与计算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该专业所在的工程结构与力学系有院士(共享)一名,教授17人,副教授20人,博导9人,博士博士后16人。该学科拥有1个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即: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和4个硕士点。其中,固体力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力学学科已形成以博士生导师和年轻博士为主的6支学术梯队。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复合新技术的力学基础与材料设计、智能材料和结构、复合材料力学、计算固体力学、工程结构动力学。主要课程设置:力学类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振动力学、实验力学、弹性力学、计算力学等;计算机软件类课程:软件工程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算法语言与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有限元分析与应用等;结构工程类课程: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高层建筑结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结构实验技术、结构设计CAD、道路与桥梁工程结构等;复合材料结构类:复合材料学、复合材料力学与结构设计、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等。学生毕业后可在航空航天、材料、土木、水利、机械、交通运输、能源、化工、国防等领域从事软件开发、计算机仿真、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工程等方面的技术工作。 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科交叉型人才,以加强数理化基础理论、注重生物学和材料学科的结合为原则,使学生掌握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领域及学科前沿,初步具备在生物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有关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的能力。 主要课程设置: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发酵工程设备、免疫学及免疫检测技术、动物生理以及几乎所有上述课程的配套实验或综合技术实验等。该专业毕业生可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日用化工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7.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动力工程系

动力工程系是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轮机工程本科专业及动力机械工程、轮机工程博(硕)士点、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的主要教学、科研单位。动力工程系在柴油机智能化技术、高效低排放发动机、发动机代用燃料和新能源在发动机上的应用技术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承担了国家、省部级、军工及企业委托等多项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攻关重大科研成果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多项。目前,动力工程系拥有中国船级社发动机排放检测中心、交通部节能培训中心二个对外技术服务机构,并承担相关行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动力工程系还与美国、英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动力工程系

8. 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的学院概况

理学院现有7个本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生物技术、统计学、工程力学;具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理学院现有本科生2143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10人,2009年开始招生外国留学生。 理学院是湖北省复合材料学会、湖北省数量经济学会、湖北省太阳能学会理事长单位;是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主要科研基地有:高温高压凝聚态物理研究所、力学研究所、智能材料结构研究所、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材料与结构数值模拟研究所、静电研究所、复合材料结构与应用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和应用数学研究所。理学院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3年以来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授权的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18项。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此外还有国家973项目2项,国家863高科技项目3项、教育部重点项目2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以及40余项省部级科研与教学研究项目,在SCI、 EI、ISTP 等检索中收录论文455 篇。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等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办学或合作研究的关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