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里的大象

2024-05-06 14:43

1. 房间里的大象

说“房间里的大象“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个小学时语文书上一篇有意思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个小时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有一天,他的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那真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是的,我要叫他们马上为我织出这样的布来。”于是他付了许多钱给这两个骗子,好让他们马上开始工作。
  
 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也没有。他们急迫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架空织布机上忙忙碌碌,直到深夜。
  
 “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但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也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
  
 “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很有理智,就称职这点说,谁也不及他。”
  
 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
  
 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可怜的老大臣眼睛越睁越大,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东西。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哎,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织布的骗子说。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骗子齐声说。于是他们就把色彩和稀有的花纹描述了一番,还加上些名词。老大臣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事实上他也这样做了。
  
 这两个骗子又要了更多的钱,更多的生丝和金子,说是为了织布的需要。他们把这些东西全装进了腰包。
  
 过了不久,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工作进行的情况。这位官员的运气并不比头一位大臣好:他看了又看,但是那两架空织布机上什么也没有,他什么东西也看不出来。
  
 “你看这段布美不美?”两个骗子问。他们指着,描述着一些美丽的花纹枣事实上它们并不存在。
  
 “我并不愚蠢呀!”这位官员想,“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他就把他完全没看见的布称赞了一番,同时保证说,他对这些美丽的色彩和巧妙的花纹感到很满意。“是的,那真是太美了!”他对皇帝说。
  
 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皇帝很想亲自去看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那里。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丝的影子也看不见。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看得见布料。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于是他点头表示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他不愿说出什么也没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像皇帝一样,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头一天夜晚,两个骗子整夜点起十六支以上的蜡烛。人们可以看到他们是在赶夜工,要把皇帝的新衣完成。他们装作从织布机上取下布料,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同时用没有穿线的针缝了一通。最后,他们齐声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
  
 皇帝亲自带着一群最高贵的骑士们来了。两个骗子各举起一只手,好像拿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他们说:“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一点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可是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
  
 “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让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
  
 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
  
 “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贵重的衣服。”
  
 “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顶上去参加游行大典。”典礼官说。
  
 “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见。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我们看不到皇帝的新衣,可我们偏偏不愿意承认,因为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的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到衣服~每个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愚蠢的~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社会现象,我们称为“合谋的沉默”即一群人形成默契心照不宣,在公开场合有意忽略某种他们私下全部清楚的事实,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不能说不能提,隐藏在众目睽睽之下的,令人不安的真相~
  
 “房间里的大象”在英文里,意指所有那些触目惊心的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感受;它事实的存在,但人们却又可以和它相安无事共处.常见的成语形容词有:顾左右而言他,心照不宣,揣着明白装糊涂,视而不见,掩耳盗铃,非礼勿言等;行为准则则是:不讨论,而且不讨论这种不讨论;
  
 我们为什么会“合谋的沉默”?因为,我们经常把结束沉默的合谋一事,看得比沉默的合谋本身,更有威胁性.打破沉默的者通常被憎恶,这突显了忽视“大象”所具有的诸般好处.或者就像“皇帝的新衣”里的两个骗子,他们宣称这种布料有一种“奇特之处,那就是它对于任何不称职,或者愚不可及的人来说,都是不可见的”此种先发制人的伎俩,堵住了所有可能说实话人的嘴.又或者是电视剧里经常出现的套路就是当秘密被发现时,为了迫使对方保守秘密并不需要总是用语言说出来,以升职或加薪这种方式,来换取一个可能的目击者心知肚明的沉默.
  
 除了“皇帝的新衣”,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见这种“合谋的沉默”,比如,在很久以前看白岩松的《幸福了么》,感受到中国政治对于新闻行业报道的自由性及限制性;对于新闻是否播报及报道内容,并不是新闻人可以自主决定的,比如2003年的“9.11”事件,我们考虑到国际关系在犹豫是否播报时,最终选择保持沉默时,美国自己却率先播出了新闻,美国对待新闻的态度更果敢。所以,在我们和他人讨论交流中,哪些不能进入我们的意识,又有哪些不能公开承认其存在,这不仅仅受迫于社会规范和习俗的压力,也有来自政治领域的限制。毕竟,权利本身就有控制人们可介入哪些信息领域的能力,以及他们想要传递哪些信息的能力,通常都是上级决定了下级改关注的,而不是相反。由此也促成了不同形式的强制性的“盲,聋,哑”的存在。
  
 拥有权利的人也会专门的我选择合适的时机,让不受欢迎或者可能引起尴尬的行为,和其他一些能帮助他们遮掩这些行为的事件同时发生,比如,我们制造更多的热点,来分散大众的注意力,而比较好的媒介就是电台和电视联合,凭借大众传媒的我力量,领导人抓住了整个国家的注意力,可以让大众注意力关注相同的事物。同时,媒体还决定了公众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的长短,比如我们通常持续几周追看某个新闻报道,然而一旦停止报道,我们很快也就忘却,从此不再关注。
  
 与“合谋的沉默”相似的还有“消极礼貌”或者“礼貌性忽视”比如,比较常见的,我们发现对面的人裤子拉链没拉好,或者女孩子从厕所出来,裙子没提好,很多时候,我们保持沉默,礼貌性的忽视,假装什么都没看到,更多的是怕引起尴尬,同时,你同谋者的沉默对你的礼貌性忽视也是一种支持~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些事儿不说更好”似乎逐渐的成为我们所认为的美德,保持不听,不看,不说,害怕打破和谐,或者打破沉默者总是被仇恨的对象~然而,世间许多的不幸,都是由避而不谈造成的~比如,电视剧中被强奸的女性,总是拒绝报警,独自消化内心的痛楚,愈合伤疤,而不是把罪犯绳之以法~
  
 其实,我们哪怕有一个人不愿意否认大象的存在,那他也终将带动所有合谋者够公开承他的存在~沉默不仅是恐惧的产物,它还是恐惧的重要来源,因而,要想克服恐惧,我们通常需要去言说最初造成恐惧的那些不可言说~

房间里的大象

2. 假如房间里有大象,大家会不会讨论它?


3. 假如房间里有大象,大家会讨论它吗?


假如房间里有大象,大家会讨论它吗?

4. 正视房间中的大象

在英国的谚语中,有一个有意思的词,叫“房间中的大象”。
  
 
  
  
 意思是说,大象明明触目惊心地在房间里,众人却故意选择忽略,导致大象一直在房间内行动。
  
 
  
  
 同样的,我们之所以一直被焦虑所困扰,正是因为我们面对焦虑时,一直采取忽视逃避的消极应对办法。
  
 
  
  
 这样不仅无法消除焦虑,反而会让焦虑肆意蔓延、将一切弄得更糟。
  
 
  
  
 焦虑并不可怕,你的放纵才可怕。
  
 
  
  
 唯有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学会直面焦虑,才能彻底战胜焦虑、更好地驾驭自己的人生。
  
 
  
  
 的确如此,当我们开始正视焦虑、并采取积极的态度应对时,最初的焦虑自然不复存在了。
  
 
  
  
 一代名臣曾国潘,就是凭借这种方式,成功地将焦虑转化成了人生的机遇。
  
 
  
  
 曾国潘到翰林院任职后,见到了很多气质风度和他以前在湖南结识的完全不一样的读书人。
  
 
  
  
 他们的言谈举止处处体现出大儒本色,反观自己学识寡陋、举止鄙俗,这让一直只读应试教材的曾国潘陷入从未有过的自卑和焦虑。
  
 
  
  
 看到自己与同僚有差距的曾国潘,并未抛之脑后,而是下定决心要洗刷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气。
  
 
  
  
 他以圣人为榜样,重读书而轻玩乐。不仅如此,他还每天写日记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并及时改正。
  
 
  
  
 正是因此,让他在此后的十多年里不但仕途通达,多次升迁;而且在修身立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仅变得越来越自信,最初的焦虑也一扫而空。
  
 
  
  
 心理学上有一个叫费斯汀格法则是这样说的:10%的生活,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取决于你做出的反应。
  
 
  
  
 很多时候,加重我们焦虑的,并非是焦虑本身,而是我们面对焦虑时的态度。
  
 
  
  
 你若是一直忽视自己的焦虑,它只会有增无减,日日困扰着你;反之,你若学会直面它,及时、有效地加以处理,便能将其转化成对当下或日常活动有用的力量。
  
 
  
  
 英国知名作家阿兰•德波顿曾说过:
  
 
  
  
 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
  
 
  
  
 所以,焦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无视它,逃避它,甚至听命于它。
  
 
  
  
 我们最该做的,是正视它的存在,弄清背后的原因,然后消灭它。

5. “房间里的大象”是什么意思?

房间里的大象(也可以说是卧室里的大象,墙角的大象,餐桌上的大象,厨房里的大象等)是一个英国的谚语,用来形容一个明明存在的问题,却被人刻意的回避及无视的情形。它的字面意思描述了,一个庞大的大象在狭小的房间里面,是非常明显的事实,因此,它也暗含了这个问题应该被拿来出来公开讨论的意思。这条谚语,常被用于描绘,上瘾者身边的朋友及家人,为了帮助他走出自我否定,而不愿意讨论他的问题的情形。
这条谚语有时候也写成“墙角的粉红大象”,也许是指酗酒,否则没有什么理由特意使用更具视觉效果的粉红色大象来代替普通大象了。(当然,粉红色大象更引人注目,因为根本没有这种大象。)
这段解释说得很详细。简单的归纳一下,所谓“The elephant in the room”,其实就是,明明看到了,却不愿去谈。就好比在房间里面的大象,大家不可能看不到,却都忍住了不去说他。可能是处于善意的帮助他人,也有可能是谋求自保。
 
内容简介编辑
《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从英语谚语“房间里的大象”入手,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人们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作者将之称为合谋性沉默。作者阐述了合谋性沉默的成因、组成形式、参与者的动机和表现,以及这种沉默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并探讨了打破沉默的可能和方式。

“房间里的大象”是什么意思?

6. 把“房间里的大象”请出去,你可以这样做

 以前,我经常说第一句话。
   现在,我想对以前的自己说,“对不起,我介意。”
   我就是传说中的“直肠子”。我一直认为,只要出发点是好的,不管说话的语气多么恶劣,说出来的话多么直白,别人都应该接受,因为我是好意。如果你不能接受我的“直肠子”,那就是你的问题。你不能理解我的苦心,不能听取忠言逆耳,心胸狭窄,你不“懂”我。
   直来直去这么多年,朋友变路人,路人变仇人,圈子越来越小。曾经百般包容的爱人也颇有微词,亲密关系出现裂痕,双方陷入痛苦的境地。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暴力,不单单是行动的暴力、语言的暴力。拒绝沟通、逃避问题,是人们常说的"冷暴力"。不经意的指责、苦口婆心的劝慰等等,则是隐藏在善意之下的“隐形的暴力”。
   看到家人把房间弄的乱糟糟,你的选择是什么呢?臭骂他一顿;给他脸色;针对其他事情发脾气;不理他;自己默默收拾好,生闷气。
   以上的方式,全部归结为"暴力的沟通"。对抗暴力,可以有100种方式,以暴制暴,以冷制冷,结果往往越来越糟。暴力的沟通方式,不但承受暴力的一方痛苦,施暴方也同样痛苦。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他致力于促进人类和谐共处,并于2006年获得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一种神奇而平和的沟通方式,能指导人们摆脱“暴力”的痛苦,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争议和分歧,还能解决世界范围内的争端和冲突。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将这一神奇的沟通方式著成《非暴力沟通》一书,该书自2003年出版以来畅销不衰。《非暴力沟通》通过诠释"非暴力沟通"这一与"暴力沟通"相对应的沟通模式,指导人们摆脱不当沟通带来的痛苦,倡导人们发现爱,追求幸福。
   如何摆脱暴力沟通的魔咒?马歇尔·卢森堡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概念。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通过真诚的倾听,探究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要,以提高生活质量、摆脱痛苦为目的"的有效的沟通方式。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给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四部曲:
   观察发生的事情,客观描述事情本身。   不做评判,不贴标签,不用绝对性、模糊性、夸大性词语。
   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具体的、清晰的词汇表述。   不掺杂过多感情色彩,不揣测别人的意图,不做评判。
   需要,是感受的根源。因为需要没有满足,所以才有了“不适”的感受。
   提出自己的具体的请求,不用模糊、笼统的语言,不让对方猜测。
   举个例子,一个很常见的场景,约会时对方迟到了。
   你的本能会让你对对方发脾气, “又来这么晚,什么事情比我都重要,你到底爱不爱我” 。 也许,琼瑶剧就上演了, “你听我解释”“我不听我不听” 。
   用非暴力沟通的八字箴言, “你来晚了(观察),我有些失望(感受),因为我想早点见到你,看上一场的电影(我的需要)。你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吗/你下次能不迟到吗?(请求)” 。
   运用这简单的八个字,能够化硝烟战争于无形,创造平和的沟通环境,有效的解决问题。
   戈登博士在《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中给出的沟通方式,如积极倾听、沟通中发送“我-信息”,都与非暴力沟通有异曲同工之妙。
   发送“我-信息”,即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探究自己内心深处的需要。
   比如,面对飙车的孩子。
    “你疯了吗,开那么快的车,多危险。” 
    “你开车太快了,我很担心车速过快会出现危险。” 
   这两种沟通方式,很明显第二种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因为它准确的发送了“我的感受”,也就是发送“我-信息”,与非暴力沟通四要素中的"感受"、"需要"殊途同归。
   积极倾听,贯穿在整个沟通过程中。倾听对方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也真实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错误的沟通方式千差万别,有效的沟通方式往往相通。无论是非暴力沟通,还是PET,真实的表达自己,不带"有色眼镜"探究自己和对方的感受,都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不但强调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关爱他人,体会他人的需要,更要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对待自己,关爱自己。
   当自己犯了错,出现失误,不要过多的责备自己,惩罚自己。问问内心自己的需要,自己想要满足自己什么需要导致了这样的过失。把关注点转移到自己未被满足的需要上,而不是像“祥林嫂”一样每天活在“我真傻,真的……”这样的自责和愧疚中。久而久之,把自己活成故事里的悲情人物。
   原谅自己,爱自己,也是一种神奇的力量。美国健康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博士在他的著作《自控力》中就提出,自责、愧疚等导致的情绪低落更容易让人向诱惑低头,进而导致“破罐子破摔”。体谅自己,爱自己,反而能够让自己更专注于将解决问题,进而改善生活质量。
   非暴力沟通模式,看似简单,却非常实用。如果一时记不下来,可以打个小抄,有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在心里默念这四步,打好腹稿,整理语言。用几分钟的思考时间,换来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还是很值得的。
   以我家的“书桌战争”为例。
   我家只有一个书桌,是老公偶尔办公、我偶尔办公、孩子写作业的地方。老公的电脑和文件经常堆在书桌上,当我或孩子要用书桌的时候,就要给他收起来,又导致他经常找不到自己的文件。我们经常会因此爆发大战。我们互相指责,我指责他不收电脑,他指责我乱收他的东西。   我决定尝试"非暴力沟通"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在大脑中组织语言:
   你的电脑和文件在桌子上,你没有收起来。
    以前的我:“你这个懒散的自私的人,又没有收电脑。” 
   我觉得有点烦躁。
    以前的我:“你真是让人生气,说过多少次了,把电脑收起来收起来,你就是不听。” 
   我想要一个随时可用的书桌,而且书桌子没有杂物会让我心情愉快。
    以前的我:很少会思考自己真正的需要。 
   你能工作完成后把电脑和文件收起来吗?
    以前的我:“你就不能别这么自私,总是把东西乱糟糟的堆在桌子上,收拾自己的东西就那么难吗?” 
   这次沟通非常成功,老公get到了我以往愤怒的点,我家针对书桌的战争也终于停止。
   想想自己以前的沟通模式真的是太“随心所欲”了,很少探究自己和他人真正的需要。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莫名其妙的发脾气,伤害了身边的人,也伤害了自己。
   如何把“房间里的大象”请出去,需要房间里的人共同努力,“非暴力沟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
   通过一件小事的完美解决,就能让你充分体会到“非暴力沟通”的魅力。
   时刻铭记“非暴力沟通”,在直来直去的“直肠子”注入真诚和关爱,不但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提升生活质量,还能更好的发现自己,爱自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点点改变,一步步迈向幸福的彼岸。

7. “房间里的大象”是什么意思?

英语中有个短语叫elephant in the room(房间里的大象),意思是一些非常显而易见的,可是却一直被忽略的问题。
“房间里的大象”这个概念现在用的很多,就是指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者感受。还有一个定义,更加准确和传神:房间里的大象,就是那些“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
比如吸烟,大家都知道有害健康。可说实话,如果你在抽烟,别人劝你说“这对身体不好”,你会搭理吗?如果你不吸烟,看见别人在抽烟,你会劝他“别抽了,注意身体”吗?大概没人这么不知趣吧,所以中国男性吸烟率高达52.1%。你看,“房间里的大象”明明就在,但是没人说它在。

扩展资料: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
一个解释,是所谓“社会性误会”。误会和偏见,本来是不好的东西。但是有些误会,是社会需要我们有的,我们还能从中获利,甚至依靠它生存,这就叫社会性误会。
比如,为了避免尴尬。就像“性”的话题,性本来大家与生俱来,可是如果在公开场合谈论,会让大家尴尬。所以,“性”这头大象就站在房间里,在人类生活中那么重要,我们却很少公开谈论它。
再比如,为了避免痛苦。许多当年从纳粹集中营里活下来的犹太人,他们普遍不愿谈起那段经历,因为曾经尊严扫地,每次回忆都相当于又被羞辱一次。而加害者们,也不愿旧事重提,因为这要经历道德煎熬。这也是一头房间里的大象。
对这个现象,传播学上有一个解释的角度,叫“沉默的螺旋”。简单解释一下。如果出现了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每个人都会先去感知一下身边意见的气候。
如果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派,那就放胆地说吧,越说声音越大。而如果觉得意见的气候对自己不利,自己的观点是少数派,那很多人就会保持沉默,这一派意见的声音就越来越小。这两个过程叠加在一起,是震荡式放大,螺旋式上升,这就叫“沉默的螺旋”。
那些没有被表达出来的意见,声音越来越小,就变成了我们今天说的“房间里的大象”。从整个社会来说,这个现象的源头是人性,无可避免。但是如果在一家公司里面,任由“房间里的大象”存在,这就很可怕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房间里的大象

“房间里的大象”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