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

2024-05-10 19:20

1. 着力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新时代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形成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举措。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支撑。川渝两地要从顶层设计、政策供给、要素配置、利益协调方面发力,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
立足国家战略方针,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一是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整体规划,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结合成渝地区发展阶段和比较优势,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带动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助推产业和人口集聚,努力实现城乡互动、产业融合。加快出台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全国性5G枢纽、制造业枢纽、科技创新中心枢纽、金融产业枢纽建设规划,促进高科技产业极化效应形成,带动成渝地区汽车制造、电子装配等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二是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一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空间布局,增进成渝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协同创新、市场统一、制度安排等领域的互动,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等主要基础设施的对接;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实现互联互通,促进要素流动,为产业发展赋能。三是着眼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提高产业融合发展质量。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西部产业发展中的优势,规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实现由“成渝制造”向“成渝创造”转型,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
强化公共政策供给,提升产业协同发展水平。一是发挥好财税政策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功能。加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对产业协同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同时考虑到成渝地区间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和要素禀赋差异,根据各自产业定位,设立专业化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对落户共建园区重点区域内、有利于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企业予以扶持。税收方面,推进涉税数据共享,降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制度交易成本。二是依托川渝金融资源优势,拓展金融服务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持作用。鼓励两地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银行资金直接进入股权和资本市场试点,打通资本市场与信贷市场的通道,拓宽成渝地区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争取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银团、国际金融机构等资金支持,确保成渝地区私企与国企平等享受金融资源,为成渝地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三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项目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推进PPP等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加快发展直接融资,加强与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合作。对于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发区内的企业产品,政府采购时给予优先支持。
优化市场配置功能,提高要素全域配置效率。一是打破成渝地区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场壁垒。实现成渝地区产业融合发展,关键在于实践竞争优先理念,尊重市场作用。必须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区域市场体系,打破行政壁垒,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形成分工有序的区域良性发展机制。二是实施产业空间分区规划指引。统筹规划配套完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优势传统产业园区等多层次、全方位的产业空间载体,促进产业集聚化、高端化发展。以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等为依托,促进在自贸区建设、口岸、物流等领域加强合作,推动国家级新区协同开放,以重点区域开放提升成渝地区资源要素利用水平。三是发挥交通物流设施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作用。联动海关、铁路等相关部门,促进货源组织、口岸服务、一体通关、硬件设施共享的合作,缩短“双核”间时空距离;共同拓展四川、重庆经广西、云南至东盟的国际道路跨境运输线路,降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的交易成本。
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确保双城共享发展红利。一是建立政府内部协作机制,破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流动壁垒。重构两地产业价值链,避免产业过度同构、重复投资,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利益协调机制力度,削弱各种壁垒,加速产业资源的区域流动,提高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二是建立区域外部联动机制。以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为目的,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联动,由点到面向外扩散发展,产业间彼此取长补短,避免出现同质现象,进一步深化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更好地实现成渝地区产业间协同发展。三是强化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利益协调硬约束。产业融合的实现以相应工业园区为载体,要加强双城经济、产业园区等合作发展平台建设。要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利益协调,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着力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

2. 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

强化两地产业关联,通过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传感器、消费品等六大重点产业集群,引导高端要素聚集整合、配套产业细分领域专精特新发展,合力打造智能制造协同发展示范区。围绕京东方、超硅、万国、长虹集团、九洲集团等企业,加快推进‘互联网+产业’, 助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绵阳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形成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走廊。【摘要】
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提问】
强化两地产业关联,通过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传感器、消费品等六大重点产业集群,引导高端要素聚集整合、配套产业细分领域专精特新发展,合力打造智能制造协同发展示范区。围绕京东方、超硅、万国、长虹集团、九洲集团等企业,加快推进‘互联网+产业’, 助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绵阳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形成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走廊。【回答】

3. 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怎样的意义?

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可以多在努力提升公民的素质,对外地的游客多,宣传当地的一些特色景点,而且不断的在外部游客面前展现当地的良好的风土,人文形象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毕竟成渝地区的旅游资源是比较丰富的。
“成”“渝”是中国西部两座国家中心城市成都、重庆的简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96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近6.3万亿元,分别占中国的1.9%、6.9%、6.3%。

2020年初,中国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0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从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到今日的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西南腹地有着向西直达欧洲、向南连接东南亚与南亚的独特区位优势。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2021年10月20日正式印发。这是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之后,中国又一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

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怎样的意义?

4. 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怎样的意义?

培育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利于引领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拓展全国经济增长新空间;有利于发挥沟通西南西北、连接国内国外的独特区位优势,推动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契合互动;有利于探索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引导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峡人寿董事长黎已铭指出,在当前国家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成渝两地党政、企事业单位互动频繁,锦泰保险、三峡人寿等两地的保险法人机构加强战略合作、共同发展十分有必要。通过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大局、促进合规、促进发展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扩大两地保险法人机构的社会影响,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形成规模聚集效应,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两地保险法人机构更好地参与和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创造条件。

5. 重磅文件发布:成渝双城经济圈首次升“极”

 【文/观察者网 王慧】成渝地区再次迎来高光时刻。一份国家级重磅文件的发布,让这里首次正式升“极”。 
   2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勾勒出未来15年至30年我国交通网的建设目标和总统布局。 
   观察者网注意到,就在这份文件当中,成渝双城经济圈首次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并列,成为重要“一极”。未来,这4个地区将作为“四极”,构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并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 
   该规划显示出,成渝地区战略和交通地位的跃升。而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也意味着,成渝地区作为我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内陆极”,未来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图源:中国交通报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主骨架,由这张网中“最为关键的线网构成”,包括6条主轴、7条走廊、8条通道。 
   在约70万公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中,主骨架实体线网里程占29万公里左右。其中,国家高速铁路5.6万公里、普速铁路7.1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6.1万公里、普通国道7.2万公里;国家高等级航道2.5万公里。 
   《纲要》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结合未来交通运输发展和空间分布特点, 将重点区域按照交通运输需求量级划分为  极、组群、组团  3类  ,成渝双城经济圈属于第一类。 
   4“极”之间互联形成6条“主轴”,同时也串起诸多“极”外城市。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截图 下同 
   由“极”辐射、并与“组群”、“组团”之间连接形成“走廊”。 
      “通道”进一步强化“主轴”与“走廊”的衔接协调,并加强“组群”与“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的联系。 
      在2017年《“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的“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当中,成渝地区在交通领域的“极核”地位十分有限。 
   而在新《纲要》中,这里正式成为“一极”,3条主轴、2条走廊、2条通道在此交会。 
      “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示意图 图源:《“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另外,《纲要》还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一起建设世界的4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同时,该地区的“双核”——成都和重庆,均入选了20个左右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际铁路枢纽和场站,以及国际航空(货运)枢纽。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向第一 财经 表示, 《纲要》提出的这个“极”与经济发展第四极还不能等同,但是规划对成渝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起到了极大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为何是成渝地区? 
   最近几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国家 社会 经济发展“顶层设计”的重要抓手。2018年11月,中央专门制定文件,明确“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20年1月,中央首次提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概念。当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审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作为国家战略,要将成渝地区打造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之前,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经济圈是国内外公认的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它们由北向南,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用大约3%的土地,聚集了18%的人口,贡献了38%的GDP。 
   现在加上成渝,如果我们做个连线,地图上会出现一个占全国经济总量七成以上的巨大菱形,形成“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西有成渝”的中国区域经济版图。 
      图源:新华网·思客 
   改革开放之后,东南沿海地区一直是引领我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动力源,而整个西部虽占据71%的国土面积,GDP却仅占全国20%左右,这里一直缺少一个国家级的经济圈带动。 
   成渝能够担此重任,缘于该地区多方面的优势,区位便是其中之一。 
   这里的区位优势可能超乎很多人的想象。成渝地区承东启西、联通南北,多项国家战略,比如“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等等都在此交汇,这也使成渝地区成为打通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点。 
   成渝地区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成为我们国家重要的战略枢纽:向东,中欧班列与长江黄金水道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向西,中欧班列可以从成渝直达欧洲各国;向南,成渝直达新加坡等东盟国家的陆海新通道已经常态化运行;向北,成渝均已开通直达俄罗斯的国际班列。 
      2021年1月1日,中欧班列(成渝)号首列班车在重庆团结村站等待发车 图源:新华网 
   这种得天独厚、四通八达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使成渝地区从内陆腹地摇身一变成为我们国家开放新前沿,拓展了外循环的新空间。 
   “双循环”是2020年的一个热词,它作为一项顶层设计,是指我们国家“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出生证”上就明确写着:这是构建“双循环”格局的重大举措。
   相比较而言,虽然成渝拥有外循环空间,但相对于其他三个更为成熟的城市经济圈,这里所带动的主要还是内循环。这一地区有能力承担起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激活西部4亿人口的庞大内需市场,从而带动整个西部的更快地崛起。 
   当然,这个经济圈的建设离不开重庆和成都两位带头“大哥”良好的经济基础。它们一个是直辖市,一个是副省级城市,“你争我斗”几十年,如今都是GDP过万亿的国家中心城市。 
      图源:澎湃新闻 
   目前,我国共有9个国家中心城市,在一个地区同时出现2个国家中心城市实属不易。在重庆和成都两座经济强市的带动之下,2019年成渝地区实现GDP近7万亿元,占西部地区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2020年,重庆和成都的GDP排名分列全国城市第5和第7。从总量上看重庆略胜一筹,但人均GDP ,成都又扳回一局。 
   另外,成渝地区的信息化产业互补性非常强。比如说,四川是国内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的大户,重庆则引进了国内优秀的晶圆制造商。两个板块一合作,整个集成电路的产业就齐全了。 
   实际上,川渝的电子信息产业体量仅次于广东和江苏,排在全国第三位。借经济圈这一契机,两地于2020年直接联手签约,要建立电子信息产业链,培育世界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现阶段两地会围绕成渝交通,通过高铁、高速、沿江体系,打造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走廊, 把成都、重庆、宜宾、泸州、内江、遂宁、南充、广安等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较好、有区位优势的地区都捆在一起。另外,双方会在成渝双城建设10个产业合作园区,鼓励两地企业合作,彼此采购,努力实现川渝两地企业物料的本地配套率从过去的20%-30%提升至70%-80%。 
   成渝地区之于中国是十分独特的存在。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长期扮演着战略大后方的角色。二十世纪60年代,新中国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时,地处西南腹地的四川(含重庆)以广阔的战略纵深成为国家“三线建设”布局的关键所在。 
   1965年到1978年,全国工业投资的1/8、国防军工投资的1/4集中在四川,为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如今,在双循环格局中,这里又担起重任,成为我国经济最大的回旋余地。成渝接下来要唱的这出“双城记”,会伴和着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在它们独特的油墨中出彩依旧。 

重磅文件发布:成渝双城经济圈首次升“极”

6. 关于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你有何看法?

 最近关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讨论,包括轨道、高铁等基础设施、大型投资、产业引进、重磅政策等等,实际上对重庆、成都两地来说都是机会。
   对于这次机遇,成渝必然合作大于竞争,因为只有共同站在“中国经济第四极”的位置上,西部地区,才能具备更强的人口、产业、经济虹吸能力,去和东部区域掰手腕。
   
   而重庆,实际已经在快速“出牌”。
   比如战略重心层面,“一圈两群”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为当前重庆的整体思路。
     
   按照国家《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都市圈中左侧的“渝西地区”是双城经济圈发展的主轴。因此,推动“重庆向西”,“渝西更强”,或是重庆整场牌局的“关键”。
   成都向东已经发展了数年,这次的成渝双城经济圈,对西部槽谷的发展是一个契机:
   以大学城核心升档为“产学研”一体化的「重庆科学城」;
   又以科学城为“智核”,助力高新产业落址,形成「重庆高新区」。
   再插上“重庆向西”的大翅膀后,西部槽谷,或会变成“承前启后”的战略中心级城区。
   宜宾正在加马。已经获批全省第一个省级重点示范新区,那就是三江新区,四川省的全省的唯一一省级新区。这个规划开发建设工程用地面积范围,它要求得十分相当的高,这包括有:临港新区全部的三个街道办事处、长江工业园整个、罗龙街道办事处面积的一部分、江南镇的一部分,以后还要继续扩大开放到江安区域流域范围分布,加强和完善新区建设项目可行性创新规划,它的规模空间与范围将超越很广,它越来越成为成渝地区的重要的最佳核心焦点,纳入成渝经济区的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发展,进入成渝城市群的重点建设。
   第二个,宜宾有新建的大学城和 科技 创新城,这也是在四川省范围内最大的规模,(除了成都市而外)临港有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等。
   第三个,有四川省的最大的重点港口 一是它的水运口岸出入境通关和铁路运输口岸以及它的空港新区、新城物流,它有很多国际快线开通与国际集装箱运营合作。
   因为,宜宾有超前的规划意识。宜宾完全具备了一定的良好的成渝地区双城建设的重点规划条件!宜宾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十分优越的环境自然资源,宜宾有得天独厚的万里长江第一大港口 码头 它的物流和货物吞吐量将首次超过,属全省最高,宜宾临港今后将突破更多的货物进出口贸易的收获数量。宜宾正在加大力度推进和深化改革的投入。未来的宜宾,将是欣欣向荣最佳景象!宜宾正在向国家新区推进,这让宜宾的经济加大更快地增长,速度势头强劲迅猛,良好的基础和丰富层次程度日渐完善。宜宾的城市将焕然一新……
   双城建设是宜宾的主攻方向!为宜宾的三江新区打造开发提供强有力支撑保障,这就是宜宾的动力系统来源。关键还要负责长江经济带流域的环境大保护和生态治理的工程建设。为国家的环保事业作出贡献!
   早在1957年的时候,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就提出 未来支配空间经济形式的不再是单一城市而是多中心的城市群 。著名的齐普夫法则揭示了 由于规模效应完全补偿了边际成本递增,现代大城市的增长速度并不会比小城市慢这一基本事实 。
   
    所以,城市与城市之间抱团发展,远比单个城市单独发展要快得多,更重要的是,城市群的发展会带动一大批相邻城市的发展,从根本上盘活一个地区的经济。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今年提出的新概念,但是成渝地区的合作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了。在2011年的时候,就有成渝经济区的概念了,到2016年,就变成了成渝城市群。
   
   到如今,更是上升到了国家级城市群的概念,《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明确将成渝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城市群并列,外界普遍看好成渝地区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片段)
   
    成渝地区的发展不可谓不迅速,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成渝两城在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上有着重要意义。 纵观我国城市发展,北有京津冀城市群带头,南有粤港澳大湾区坐镇,东有长三角城市群引领,唯独我们西边,缺少城市群的抱团发展,经济和其他地区始终存在差距。
   
   就拿四川和重庆来说,四川省总面积约48.6万平方公里,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截至2019年末,常住人口约837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约为46615.8亿元。重庆总面积约8.24万平方千米,辖26个区、8个县、4个自治县,截至2019年末,常住人口约312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约为23605.77亿元。
   
   这两个地区,占了国家约8.2%的人口,创造了相当于国家总GDP7%的份额(2019年中国GDP约为99亿元),人口体量大,但是创造的经济却是落后的,所以迫切需要寻求经济上的突破。
   
     
   (川渝地区)
   
   这样下去肯定不行,毕竟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眼瞅着其他地区的人民一步步的富了起来,西部肯定也不能拖后腿。而且今年正好是我国第一个100年目标的最后一年,所以我们成渝地区打造国家级城市群已经刻不容缓,这也是为什么这一次我们的动作这么迅速,是因为现在 西部迫切需要一个国家级城市群 。
   第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该是中国第四极。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珠三角,西是哪个?西部地区,除了四川盆地和关中平原,其余均为欠发达地区。而重庆和成都均为全国十大城市之一,西安为全国二十大城市之一。说起资格,西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为成渝城市群。有人问,长江中游城市群,山东半岛,海峡西岸等等呢?长江中游城市群姑且不说,山东半岛和海峡西岸城市群位于三大主要城市群之间,战略意义较东部率先崛起和成渝城市群对于西部大开发意义略小。
   第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关键在于成都和重庆的带动。成都带动成都都市圈,包括成都,德阳,眉山,资阳。重庆带动重庆都市圈,包括老重庆地区,涪陵区,南川区。次一级就是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四川的绵阳,南充,宜宾,泸州,达州,乐山,重庆的万州,黔江。
   第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塌陷是个阻碍发展的很大矛盾。资阳,内江,遂宁,重庆的西部,需要进一步提升能级。但是这几个城市怎么不被继续吸血,从中部塌陷到中部崛起,是个较大的问题。资阳的简阳被成都代管后,资阳迅速经济下滑。资阳又怎么整合资源利用优势,没有顶层设计,靠资阳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资阳西进,对接成都,谁知道会不会像西咸新区那样咸阳的结果。内江,可以说和重庆接壤,但是和成都的经济联系远远大于重庆,靠成都和重庆就能促进内江的崛起?内自一体化,都是两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城市,又能够提升多大能级,需要拭目以待。遂宁,搞遂潼一体化,公交车都通了,而重庆对于潼南的定位,也是一个较大的问题,不如江津,永川,合川等。之后大英可能撤县设区,不与成都直接接壤,要想从成都发展捞碗羹,可能还是有点难。唯有顶层设计,才可能打破一些中部塌陷的现状。四川长期发展重心在于成徳绵一线,重庆将主城区的经济分流到三峡区域建设,最近才相对重视成渝中线,可能遇到困难还不少。
   第四,次级中心城市,又有何种方式发育?绵阳搞科学城,宜宾搞三江新区,南充搞临江新区?未来达州和泸州呢,也是拭目以待!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明确将成渝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城市群并列。中国四大地区中,成渝是唯一一个地处西部内陆的地区。
   重大意义:培育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利于引领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拓展全国经济增长新空间;有利于发挥沟通西南西北、连接国内国外的独特区位优势,推动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契合互动;有利于 探索 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引导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央 财经 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科技 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当年四川的大哥二哥已成经济圈的核心城市,昔日三哥自贡如今已落后太多了!自贡当奋力向前。
   成立成渝中部新区,建设强大的中部才能真正发挥成渝协同发展与带动发展。
   我就看看新闻、听听传说。
   战略是好的,策略是差的,口号喊得响,实施慢如蜗牛!

7. 成渝双城经济圈算不算区域重大战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都市委员会
深刻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意义
中发布时间:2021-10-21 14:26:54 来源:四川日报
深刻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意义

——论认真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成渝地区发展。从2020年1月首次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到2020年10月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川渝两省市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为成渝地区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近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做了全面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渝地区合作发展的“任务书”和“施工图”,对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规划区域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96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近6.3万亿元,生态禀赋优良、能源矿产丰富、城镇密布、风物多样,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发展潜力巨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体系面临系统性调整。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赋予成渝地区新一轮发展全新优势和重大机遇。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符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支撑,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有助于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助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应当看到,成渝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仍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在基础设施、城镇规模结构、产业链分工协同、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城乡发展差距、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成渝地区加快形成双核驱动、全域共兴的协同发展新格局,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重大机遇;有利于吸收生态功能区人口向城市群集中,使西部形成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的新格局,进一步筑牢长江和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成渝双城经济圈算不算区域重大战略

8. 什么战略部署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干多支、五区协同。
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支撑,要顺应空间结构变化新趋势,着眼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和可持续性,统筹好做强极核和辐射带动的关系,进一步增强成都平原经济区引领带动作用。

经济
推动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和内自同城化发展,支持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支持攀西经济区走特色发展之路,支持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川渝坚持以高能级载体集聚高水平创新资源。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天府实验室、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启动建设,成渝地区纳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