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实的吗?历史的真相是什么?

2024-05-05 03:26

1.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实的吗?历史的真相是什么?

七擒孟获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比较精彩的一段,七擒七纵,使蛮王孟获心服口服,归降诸葛亮,实际上,孟获叛乱是真,七擒七纵没有这回事。

公元223年,汉章武三年,汉皇帝刘备为夺回荆州御驾亲征,不料兵败夷陵,汉军退守白帝城,刘备不久病逝,托孤诸葛亮。同年,刘备病逝以及黄元叛乱等出现许多混乱。他们杀死了益州郡太守正昂并联合孟获,一起反对汉政权。在北有曹魏,东有孙吴,内有叛乱的危局下,汉丞相诸葛亮审时度势,采取北据曹魏,东和孙权的策略,暂时稳定局面,同时加紧恢复生产,训练士卒,积极准备南征。公元225年5月,汉军渡过泸水,克服地形、气候等困难,在今云南曲靖追上并击败、生擒孟获,在汇合李恢部后,再次分兵平定其他部族叛乱。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将四郡分为六郡,任用当地人地方官,作为叛乱首领的孟获则带回朝廷任职,勇猛善战的部族军队则组成无当飞军,成为汉军北伐的一支劲旅。

然而这些事迹,根据东晋人习凿齿的记载中,225年诸葛亮南下治理雍闿、孟获部落,采用了马谡的攻心之策,先是迅速打败了雍闿,然后对孟获七擒七纵,可以说是让孟获彻底失去了反抗的信心。最终平定了这场叛乱。
习凿齿所著的《汉晋春秋》一书,主要记载光武帝刘秀到西晋愍帝281年间的事情,同时,因为在记述三国时期的事件时,《汉晋春秋》是以蜀汉为正统,所以,原著作者很有可能对蜀汉的事情进行夸大和美化。并且,后世《三国演义》中也是将这一段讲的有声有色。因此,七擒孟获一事实在是无法考证了。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实的吗?历史的真相是什么?

2. 历史上诸葛亮真的有七擒孟获吗?

以下完全是一家之言。权做参考
黄承宗认为,“七擒七纵”的故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后来的《三国演义》和剧本加以渲染,使情节尤为离奇,怪诞不稽。而实际上诸葛亮的南征,他重用地方势力,保障他们的利益;一反两汉以来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政策。他对南中既不用留人,又不留兵,更不用运粮。既笼络了地方首领为他效力,又得到了金、银、丹、漆、耕牛、战马。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使他能专事北伐中原,而后方南中境内保持安定。
黄承宗先生指出,关于”七擒孟获的地点,据《滇元纪略》称:“七擒孟获:一擒于白崖,今赵州定西岭。一擒于邓赊豪猪洞,今邓川州。一擒于佛光寨,今浪穹县巡检司东二里。一擒于治渠山。一擒于爱甸,今顺宁府地。一擒于怒江边,今保山县腾越州之间。一以火攻,擒于山谷,即怒江之蹯蛇谷。
从这些地点的分布来看,覆盖是现在云南省内的广大地区。从当时交通情况看,是兵卒步行,辎重马匹驮运。
诸葛亮的南征开始于建兴三年春,平定完叛乱班师回成都是秋天。从成都出发,到了“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渡泸处,已经用了三四个月时间,剩下的时间,即使完全不停的走也走不完各点,更谈不上还要在七个地点都要打仗。

3. 历史上诸葛亮真的有“七擒孟获”吗?在今天什么地方?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若是这"一千个"读者还是"一千"位作者,他们以他们眼中的"哈姆雷特"为蓝本又写作了其他的故事。那之后的故事,恐怕更是各式各样都不缺。
也正是因为大家对原素材的掌握程度不同,当人们看了各式各样的故事之后,反而对最初的蓝本越来越感到疑惑。就像《三国演义》里的"名场面"——七擒孟获一样,这事到底有几分真几分假,我们若是没有专门去梳理一下,就实在是判断不了。


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洋洋洒洒地将七擒孟获的故事写了好几章。但《三国志》中最与之相关的记载,其实仅有简简单单的十二个字"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从这简短的十二个字中,我们看不出诸葛亮征讨的到底是谁,更看不出有没有七次擒获对方。所以从《三国志》这本正史去考究,七擒孟获的真实性着实不高。


那这故事到底从哪来的呢?《华阳国志》是目前的"最优解"。同时,《汉晋春秋》对这一故事也有一些记载。
东晋至刘宋时期的史学家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引用了《汉晋春秋》的有关记载。再加上宋代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时再一次肯定了七擒孟获一事,这个最初见于地方志的故事便和正史彻底地联系在了一起。
在裴松之的注中,七擒孟获一事发生的缘由是"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
对于诸葛亮希望通过"擒纵"之计以攻心的计谋,《北堂书钞》所载的诸葛亮呈给刘禅的《南征表》,是可以作为其存在证据的。但对于孟获的重要性,无论是《三国志》还是《华阳国志》,都还存在一定疑点。


当时在南中一带叛乱的三股势力的头目,是高定、雍闿和朱褒三人。而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孟获最初是奉雍闿之命去挑动当地夷人叛乱的。所以一开始孟获应当是雍闿的一个手下。
后来雍闿战死,孟获继承主位,那么就成了与高定和朱褒并列的一个存在。如果拿下孟获,那么拿下原本由他控制的地区,这是说得通的。但要借孟获直接拿下整个南中,彻底平定高定和朱褒等人,则过于理想化。


且在诸葛亮伐南途中,据《华阳国志》记载,他对付高定等人的策略基本上都是待其军众聚集在一起,再一举讨之。所以面对孟获,诸葛亮突然直接换一种战术的可能性着实不大。他很可能是先尝试猛攻孟获,但久攻不下,所以才把中心转到攻心上来。
不过要说诸葛亮对孟获是"七擒七纵",这也缺乏证据。清代有学者提出,要使蛮夷心服口服当然没问题,但当时诸葛亮的重心在北伐,在中原。他是急于平定南中的,又哪来的精力和孟获反复折腾?"擒纵"有一定道理,但"七擒七纵"更像是一场儿戏。


而闹得更像是"儿戏"的,是孟获到底在哪一带活动,最后到底在哪被诸葛亮擒住。
西南地区流传着很多有关七擒孟获的传说,这些故事的发生地点也不尽相同。《寰宇记》称孟获都是在荥经县(今四川省雅安市境内)被擒获,那么孟获的老巢也应当是在这一带。而《滇云纪略》称孟获曾被擒于怒江边,基本是在云南保山市境内。如若孟获主要活动在这一带,那么他的控制范围也可大致做一个圈定。
只可惜,无论是《寰宇记》、《滇云纪略》,还是流传在西南地区的其他说法,其中涉及的地点,都不在诸葛亮伐南的路线上。
那不在西南,又能在哪呢?近来有学者提出,孟获的主要活动范围,包括他的被擒地点,极有可能都在湖南省怀化市靖州县一带。


这个"南"和我们常理解的"南"好像差别有点大。但在靖州县一带,人们已经发现了大量与孟获、诸葛亮和"伐南"有关的遗址和遗物。靖州境内有两处"金坑洞"和"银坑洞",据说是诸葛亮擒住孟获的地方。而靖州周围还有五处这样的地点。
此外,根据《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湖南省邵阳市境内的城步县的"诸葛古城",在三国时期原本叫"南城"。所以诸葛亮的"伐南",可能指的不是讨伐西南地区的叛贼,而是讨伐"南城"一带的叛贼。


看到这,你是不是觉得管他七擒孟获到底是不是真的,只要《三国演义》好看就够了呢?确实,罗贯中将"七擒孟获"这个情节写得精彩纷呈。这个故事能有这么高的知名度,更是离不开他的手笔。
不过罗贯中参考的蓝本,因为史料的缺失,是否属实还满是疑点。故而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真实性并不高。

历史上诸葛亮真的有“七擒孟获”吗?在今天什么地方?

4. 历史上诸葛亮真的有七擒孟获吗?

以下完全是一家之言。权做参考 


黄承宗认为,“七擒七纵”的故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后来的《三国演义》和剧本加以渲染,使情节尤为离奇,怪诞不稽。而实际上诸葛亮的南征,他重用地方势力,保障他们的利益;一反两汉以来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政策。他对南中既不用留人,又不留兵,更不用运粮。既笼络了地方首领为他效力,又得到了金、银、丹、漆、耕牛、战马。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使他能专事北伐中原,而后方南中境内保持安定。 
黄承宗先生指出,关于”七擒孟获的地点,据《滇元纪略》称:“七擒孟获:一擒于白崖,今赵州定西岭。一擒于邓赊豪猪洞,今邓川州。一擒于佛光寨,今浪穹县巡检司东二里。一擒于治渠山。一擒于爱甸,今顺宁府地。一擒于怒江边,今保山县腾越州之间。一以火攻,擒于山谷,即怒江之蹯蛇谷。 

从这些地点的分布来看,覆盖是现在云南省内的广大地区。从当时交通情况看,是兵卒步行,辎重马匹驮运。 

诸葛亮的南征开始于建兴三年春,平定完叛乱班师回成都是秋天。从成都出发,到了“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渡泸处,已经用了三四个月时间,剩下的时间,即使完全不停的走也走不完各点,更谈不上还要在七个地点都要打仗。

5.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有其事吗?

阳明新学认为:诸葛亮南征蛮部擒孟获是真的,但七擒七放的故事是演绎的。
首先,我们来看诸葛亮这次南征在史书上的记载:
《三国志.诸葛亮传》没有提到七擒孟获的事情。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与《三国志》同时代的史书东晋习凿齿撰写的《汉晋春秋》提到了七擒孟获的故事,当然习凿齿依然是以蜀汉为正统来撰写的。
著名地理文献《华阳国志》和《水经注》也都提到了七擒孟获的事迹。
乾隆三十三年间成书的《通鉴辑览》对七擒孟获的事迹进行了否定,认为故事太过于儿戏。
七纵七擒为记载所艳称,无识已甚。荒蛮夷固当使之心服,然以缚渠屡遣,直同儿戏,一再为甚,又可七乎,即云几上之肉不足虑,而脱韝试鹰,发押尝虎,终非善策。且彼时亮之所急者,欲定南而伐北,岂宜屡纵屡擒,耽延时日之理,知其必不出此。
清朝嘉庆年间张若驴编撰的地方志《滇云纪略》对七擒孟获的事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叙且考证了七擒孟获的地点。
阳明新学认为,《三国演义》本来就视蜀汉为正统,且成书晚于《三国志》。为了突出诸葛亮代表的汉室正统的仁德,已经突出诸葛亮的功绩,将一些事实加以夸大或编造一些事迹来神化,这是完全可能的。不要说古代,就连现代为了竖立典型,都编造了一些经不起考证推断事迹突出人物形象。
《三国志》是非常严肃认真的一本史记,如果真有于此伟大神奇大仁大义的七擒而放的事迹,定会当以记载。所以对诸葛亮南征陈寿肯定是严加考证过的。
至于《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的故事应该是参考来源自《汉晋春秋》。然而《汉晋春秋》这本书很多事迹都是根据民间传说而成的,没有《三国志》的严谨和认真。
至于后面的一些书籍和地方志,成书时间距离历史时间相隔了上千年,故不足信,多半都是根据前人编撰以讹传讹罢了。
阳明新学非常赞同《通鉴辑览》的说法。所以七擒孟获的故事是编撰的。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有其事吗?

6.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有其事吗?

诸葛亮南征孟获,这个事件是在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而后世人通过出土的各种文献和古物,也都得到了证实。但至于所谓的七擒孟获,就带有明显的演义色彩,根本经不起任何推敲。
因为,在两军交战中,七擒七纵对方的最高军事统帅,这种事情可以想象吗? 关键是,孟获让诸葛亮打得这样狼狈,却还能继续当大军的最高军事统帅,这可能吗?翻开全世界的战争史,恐怕都没有这样的案例吧!
再说具体点,就好像政府军来围剿,大家在孟获同志的率领下,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反围剿都是大败特败;而孟获同志,让政府军活捉了一次又一次,放了一次又次。你说,第四次反围剿时,大家还会让孟获同志指挥吗? 
我敢说,根本就不用等到第四次,只要孟获被连续抓过两次,等他第三次回来的时候,肯定就会有别的统帅来取代孟获。因为,大家绝不可能再拿自己的性命来陪孟获继续玩。要知道,真实的战争不是打电子游戏,当一支军队的最高军事统帅被俘虏时,基本就意味着这支军队几乎是全军覆没,这意味着要死伤多少士兵和将领。

大家可以翻看人类的战争史,就应该能明白,在战场上,俘虏对方的最高军事统帅,或是歼灭对方的首脑,那是非常难的。想当年,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还有合肥逍遥津之战,袁绍、曹操、刘备、孙权都可谓是被打得惨不忍睹,但他们有谁被俘虏过?再说近一点,蒋介石围剿红军时,那是把红军打得一路跑了两万多里。但是,俘虏过几个高级将领呢? 
现在,孟获在主场作战,既有地利,又有人和,怎么可能让诸葛亮俘虏了一次又一次呢?翻开人类战争史,谁见过孟获这样饭桶的指挥官呢?千万不要说,孟获遇到的对手太强大。因为,翻开诸葛亮的军事生涯,诸葛亮除了在孟获面前,还在谁面前,曾这样大显过神威呢? 
所以,只要孟获被诸葛亮连续抓过两次,他第三次回来,大家就肯定会告诉孟获,总而言之,你孟获已经是廉颇老矣,还是赶紧靠边站吧,我们要换更有能力的人来继续领导大家。更甚至,大家甚至会展开一场针对孟获的批评大会,进而把孟获关起来审查。 
因为,大家在在孟获的率领下,让诸葛亮打得败了又败,人马死了一批又一批,而孟获却总是被诸葛亮活捉,还总会被诸葛亮放回来。面对此情此景,人们就是怀着最大的善意猜测,也会觉得,这就是因为孟获早被诸葛亮给收买,所以才会弄出这种结果。否则,一个人即便再蠢,也不可能把仗打成这样啊?

其实,所谓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绝不是把孟获抓了一次又一次,放了一次又一次,最后让他感动得彻底信服,而是以政治攻势为主,军事打击为辅。事实上,如果诸葛亮真能够在交战中把孟获给活捉,那事情就变得简单,但问题是,这明显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对于诸葛亮来说,他和孟获打仗,最大的难度就是,对方占据地利、人和。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诸葛亮想用军事手段征服对方,敌人很容易玩空间换时间、敌进我退的游击战术,在西南那种十万大山、十万河流偏僻山区,诸葛亮要是和他们耗,只会把自己耗死。
在这种背景下,诸葛亮就只能以政治攻势为主,总而言之,提出一个诱人的谈判条件,再辅以军事打击,让孟获在半推半就中和诸葛亮签订友好条约。因为,对于孟获来说,他们叛乱,说到底,也不过就是为追求地方自治,不希望蜀汉政府派遣政府官员来管他们。而如果诸葛亮给予他们地区自治的权力,他们自然也会愿意和诸葛亮谈判。

虽然,对于当时的南中内部而言,肯定也分为两派,一派是不愿和谈的强硬派,他们希望能够直接独立出去建国,一派是愿意和谈的妥协派,他们觉得只要诸葛亮能够让他们地区自治,继续挂着蜀汉政府的大旗也没什么。
最后呢?一心要和诸葛亮抵抗到底的孟闿、高定、朱褒,或被妥协派杀掉,或被诸葛亮给围歼了,而孟获却和诸葛亮达成和平协议,于是双方在承认一个蜀汉中央政府的前提下,开始和平相处,而诸葛亮也从此不再南中驻军,蜀汉政府也不再向南中派遣政府官员。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诸葛亮所谓的七擒孟获,实际上是通过拉拢孟获这种地方实力派,再辅以强大的军事压力,以及提出绝对诱人的谈判条件,最终以相对和平的方式解决掉南中叛乱。

7.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有其事吗?

可以确信。
《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诸葛亮确实率众南征。
《资治通鉴》——汉诸葛亮率众讨雍闿等,参军马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言。谡,良之弟也。
这就是攻心为上的说法,也是七擒孟获的原因。
《资治通鉴》——汉诸葛亮至南中,所在战捷,亮由越巂入,斩雍闿及高定。使庲降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门下督巴西马忠由牂柯入,击破诸县,复与亮合。孟获收闿馀众以拒亮。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枞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亮遂至滇池。
历史上的孟获脸皮依然很厚,诸葛亮七擒七纵,南中遂平。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有其事吗?

8.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怎么回事呢?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在演义里充分的体验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三国时期不光是这三个国家象征,大家也要平定周边异族的侵略和骚扰。诸葛亮就亲自带兵讨伐孟获,活捉孟获七次最后终于是把孟获给感动住了。但是这个故事明显也是被夸大过,毕竟活捉其次都没死想想也太天真了。不过诸葛亮讨伐的过程可没这么轻松,一起来看看这个七擒孟获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脍炙人口,人们都被诸葛亮超群的智慧所折服。但是,在七擒孟获的战斗当中,诸葛亮也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遭遇到了孟获的顽强抵抗,蜀军一度损失惨重。
三国演义里面讲,诸葛亮攻打孟获的时候带了50万兵马,而北伐曹魏时只带了30万。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孟获比曹操更厉害吗?我认为这就是诸葛亮用的一计,他带这么多兵马只是为了造声势,显示实力,想不战而屈人之兵。
但是,事情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顺利,诸葛亮虽然最终降服了孟获,但其间也战死了很多军士,付出了较为惨重的代价。一直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这样做,第一次抓住孟获后,以他的聪明才智,直接说服归降就行了,不至于后来死伤那么多军队,也折了自己的阳寿。

第一次放了孟获之后,诸葛亮的大军便因天气炎热山中瘴气严重而停滞不前,在马岱运来解药和粮草之后,派他去泸水截断孟获的后路。马岱一共带了三千兵马,到了河边竟被淹死毒死上千余人。
后来在班师回朝路过泸水的时候,“夜夜闻得水边鬼哭神嚎,自黄昏至天晓,哭声不绝。”诸葛亮不得已杀猪宰羊祭祀死去的将士,整整弄了一夜才平安度过泸水。
不过这里有个有意思的传说,按照当时的说法祭祀的时候要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来祭拜,但诸葛亮不忍,就命人杀了牛羊把肉剁成肉馅,然后用面粉包起来做成人形,叫“蛮首,”后来慢慢演变成馒头。

后来就连常胜将军赵子龙也被孟获的盟军木鹿大王击溃,据说木鹿大王能驱赶毒蛇猛兽,可以想象,虎豹豺狼冲入人群是怎样的一种局面,所以这次又损失上千人。
在云南陆良县金沙岭有一个风景区,那里有一块石头上面写着:惊马石。在惊马石的旁边有一条很深的沟,名曰惊马沟。这也是当年木鹿大王和孟获一起作战时,听从手下谋士的建议在此地挖了两条沟渠。
挖好之后,两边埋伏了几千精兵,等待蜀军前来。果不其然,蜀军到了之后,孟获派上百个手拿鞭炮的兵士,点燃手里的鞭炮扔向蜀军。蜀军的战马听到鞭炮声瞬间被惊四处乱窜,蜀军士兵被踩踏,阵型大乱。

孟获的士兵趁机杀出,蜀军乱作一团,很多人和马掉进了惊马沟,被孟获的军队斩杀,顿时间血流成河,惊马沟内全是被杀的蜀军士兵。这一站,蜀军最少损失上千人。
奇特地的是,后来发生了一件在当地非常有名的事件:阴兵过路。每当天气不好,阴沉沉准备下雨的时候,在惊马沟就会传出战马嘶鸣声,和士兵的喊杀声和惨叫声,还有兵器相互碰撞的金属声音。
甚至还有人能在雾气昭昭的时候,除了听到声音之外,还能隐约看到蜀国时期的兵马的影像,他们还在那里打仗。后来知道的人越来越多,很多科学家前去研究,就连中国科学院也派人前去调查。

后来经科学家研究,发现此处有铁矿,其中三氧化二铁的含量是中国铁矿里面最高的一个。大家知道,三氧化二铁是录像机和录音机等设备最需要的一个元素,所以这里大量的三氧化二铁吸收和录制下了当时打仗的情景,在天气条件紊合的时候,就自动播放出来。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