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共有几版?都分为哪些?

2024-05-17 12:58

1.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共有几版?都分为哪些?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共有七版,但是第五版以后基本没有什么改变了,现在还是以第四版最为经典,也更适合新人学习。
  分类:
  经济学Principles of Economics
  微观经济学Principles of Microeconomics
  宏观经济学Principles of Macroeconomics
  简明宏观Brief Principles of Macroeconomics
  要点经济Essentials of Economics

  这本书的特色首先在与简明性。曼昆在写这本书时依据的原则是:“写作最重要的是简单明了,而不是事无巨细包罗万象,读者的时间是稀缺资源。”这也就体现了经济学本身的“经济”二字。
  第二个特色是趣味性。曼昆通过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例、故事经历、政策分析、新闻摘录这些素材来介绍经济学,这就让读者在有趣的阅读中轻松地了解 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经济学的趣味化是许多经济学家追求的目标,曼昆是成功者,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影响远远超出学术界的原因。
  在继续保持条理清晰、易于理解的写作风格基础上,曼昆教授在第4版中对全书36章都做了精心修订;同时也更新了大部分"新闻摘录"、"案例研究"和"参考资料";此外,为帮助教师进行课堂设计和课堂讲解,第4版还极大地丰富了教辅资源。为方便读者根据课程安排灵活选用,本书第4版中译本分微观经济学分册和宏观经济学分册出版。

  这本教科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学生导向",如作者自己指出的,他要写的是一本学生喜欢看的经济学教科书,与其他同类教科书相比,本书强调得更多的是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和政策分析,而不是正式的经济学模型。为此,作者在大部分章节里都提供了案例。以说明经济学原理如何应用于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此外,作者在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新闻摘录",以使读者懂得什么是生活中的经济学。本书英文版现已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美国六百余所大学用作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材!本书前三版听中译本自1999年出版以来也一直是国内选用最多、最受欢迎的经济学教材!在继续保持条理清晰、易于理解的写作风格基础上,曼昆教授在第4版中对全书36章都做了精心修订;同时也更新了大部分"新闻摘录"、"案例研究"和"参考资料"此外,为帮助教师进行课堂设计和课堂讲解,第4版还极大地丰富了教辅资源。为方便读者根据课程安排灵活选用,本书第4版译本分为微观经济学分册和宏观经济学分册出版。
  本书英文版现已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美国六百余所大学用作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材!本书前三版的中译本自1999年出版以来也一直是国内选用最多、最受欢迎的经济学教材。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共有几版?都分为哪些?

2.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共有几版?都分为哪些?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共有七版,但是第五版以后基本没有什么改变了,现在还是以第四版最为经典,也更适合新人学习。\x0d\x0a  分类:\x0d\x0a  经济学Principles of Economics\x0d\x0a  微观经济学Principles of Microeconomics\x0d\x0a  宏观经济学Principles of Macroeconomics\x0d\x0a  简明宏观Brief Principles of Macroeconomics\x0d\x0a  要点经济Essentials of Economics\x0d\x0a\x0d\x0a  这本书的特色首先在与简明性。曼昆在写这本书时依据的原则是:“写作最重要的是简单明了,而不是事无巨细包罗万象,读者的时间是稀缺资源。”这也就体现了经济学本身的“经济”二字。\x0d\x0a  第二个特色是趣味性。曼昆通过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例、故事经历、政策分析、新闻摘录这些素材来介绍经济学,这就让读者在有趣的阅读中轻松地了解 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经济学的趣味化是许多经济学家追求的目标,曼昆是成功者,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影响远远超出学术界的原因。\x0d\x0a  在继续保持条理清晰、易于理解的写作风格基础上,曼昆教授在第4版中对全书36章都做了精心修订;同时也更新了大部分"新闻摘录"、"案例研究"和"参考资料";此外,为帮助教师进行课堂设计和课堂讲解,第4版还极大地丰富了教辅资源。为方便读者根据课程安排灵活选用,本书第4版中译本分微观经济学分册和宏观经济学分册出版。\x0d\x0a\x0d\x0a  这本教科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学生导向",如作者自己指出的,他要写的是一本学生喜欢看的经济学教科书,与其他同类教科书相比,本书强调得更多的是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和政策分析,而不是正式的经济学模型。为此,作者在大部分章节里都提供了案例。以说明经济学原理如何应用于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此外,作者在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新闻摘录",以使读者懂得什么是生活中的经济学。本书英文版现已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美国六百余所大学用作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材!本书前三版听中译本自1999年出版以来也一直是国内选用最多、最受欢迎的经济学教材!在继续保持条理清晰、易于理解的写作风格基础上,曼昆教授在第4版中对全书36章都做了精心修订;同时也更新了大部分"新闻摘录"、"案例研究"和"参考资料"此外,为帮助教师进行课堂设计和课堂讲解,第4版还极大地丰富了教辅资源。为方便读者根据课程安排灵活选用,本书第4版译本分为微观经济学分册和宏观经济学分册出版。\x0d\x0a  本书英文版现已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美国六百余所大学用作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材!本书前三版的中译本自1999年出版以来也一直是国内选用最多、最受欢迎的经济学教材。

3. 《经济学原理》 (曼昆)的介绍

本书特色这本书的特色首先在于简明性。曼昆在写这本书时依据的原则是:“写作最重要的是简单明了,而不是事无巨细包罗万象,读者的时间是稀缺资源。”这也就体现了经济学本身的“经济”二字。第二个特色是趣味性。曼昆通过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例、故事经历、政策分析、新闻摘录这些素材来介绍经济学,这就让读者在有趣的阅读中轻松地了解 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经济学的趣味化是许多经济学家追求的目标,曼昆是成功者,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影响远远超出学术界的原因。书目结构全书总共34章,前23章是微观部分,后11章是宏观部分,该书第一章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以此作为全书的中心。在全书中,曼昆尽可能地经常回到应用与政策方面的问题上,大多数的章节也包括了如何应用经济学原理的案例研究。

《经济学原理》 (曼昆)的介绍

4. 曼昆经济学原理 曼昆经济学原理有哪些

1、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此原理典型的注释 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某个你喜欢的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个喜欢的东西,因此,作出决策要求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或者几个目 标之间有所取舍。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的重要,因为人们只有了解自己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2、一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当作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每一种可能的行动而带来的机会成本。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生活中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界称这些调整为边际变动。在许多情况下,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作出更好的决策。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行动。

5.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曼昆的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原理》是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之一。如果受众是非经济学专业人士的话,可以把之一去掉。
  
  
 这套教材有三大特点,使其与众不同:1) 深入浅出,尽量用平实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案例。2) 非常全面,我们碰到的绝大部分经济学话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3) 客观,尽可能全面的介绍正反两方面的观点。
  
 以下是书中关于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论的部分介绍。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我们永远处于选择之中。不做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破窗谬误”说,砸坏玻璃能刺激消费和生产,类似的道理还有“多难兴邦”什么的,其实这些钱不用来干这个,可以用来干其它的。
  
 鲁滨逊漂流到荒岛上,一个人,有没有经济学?有,他仍然面临选择,仍然必须权衡,他选择休息,就没法工作,他去钓鱼,就没法采摘。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其实严格意义上说,是所放弃的最大代价,因为你会放弃很多东西,而有些代价并不是显而易见的。
  
 机会成本。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经济学曾经长期无法解释为什么钻石比水贵,其实是因为我们并不是在所有的水和所有的钻石之间抉择,而总是在新增的一份水和新增的一份钻石之间选择。同样的,你是选择去看电影还是逛街,选择吃水果还是巧克力,都是在边际上做决定,尽管你并没有意识到。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能用利益激励的时候,绝不强迫,也不用道义和情怀。
  
  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交换其实永远都不是等价值交换。你花100块钱买了件衣服,一定是你觉得这件衣服的主观价值大于100块,而卖方的成本一定是低于100块,你们双方都觉得赚了,都产生了交易剩余。交换创造财富。
  
 曼昆的十大经济学原理没有提比较优势和分工理论,其实这两个都和交易或者贸易相关。
  
 国家之间,彼此都生产自己最擅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创造的价值大于彼此生产所有产品。
  
 分工合作提高生产率。一根针,一只铅笔,如果由一个人独立完成,绝对做不到这么便宜。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在产权明晰、竞争充分的市场中,所有的购买者和所有的生产者都按照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动,价格会进行自动的调节,从而达到整体效率最优。任何计划和管制,都不会比这个更优,都有社会损失,短缺、排队等都是损失。
  
 看不见的手。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当产权不明晰时,或者由于外部性收益和损失无法界定到个人时,比如国防、污染等公共领域,市场存在失灵(有学者认为不存在失灵,这种 情况是市场无法工作,属于市场缺失),政府干预可以实现改善。
  
 整体最优,并非局部最优,极端的两极分化也有可能是帕累托最优,有时需要政府调节各个群里的利益分配。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劳动生产率是决定个人、企业员工和国家居民收入的最重要因素,通常这是由技术和管理创新带来的。
  
 这既能揭示不同国家人民收入的差距,也可以指导政府的发展政策,尤其是长期政策,教育、鼓励创新等。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物以稀为贵,货币多了,钱不值钱了,反应为价格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短期的货币增发会刺激消费和生产,减少失业,但长期又会抵消收入的增加。
  
 可以部分的解释经济周期(经济周期十分复杂,目前尚无确定性的分析)。
  
 经济学之所以是科学,并不是因为它用数学,而是它的基本研究方法和自然科学一致:观察现象,提出理论,收集数据,验证理论的真伪。
  
 自然科学,尤其物理、化学,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但是经济学这方面比较困难,比如你要验证货币对物价的影响,是不可能在任何国家做一个操纵货币发行的实验的。所以,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天文学、生物进化论一样,必须在真实世界里收集数据。
  
 经济学研究都非常重视历史事件的价值,以此来检验理论的解释力。比如,中东战争中断了原油供给,就给了经济学家一个研究自然资源对世界经济影响的绝佳机会。
  
 理论都是简约的,需要各种各样的假设,比如需求定律,说的是其它条件不变,仅仅价格变化时对需求量的影响。在现实世界里,你很难找到一个场景是其它条件不变的,这也就是同样作为科学,经济学的很多理论并不能如牛顿定律一样准确的预测未来的原因。
  
 当经济学家试图去解释世界时,他们是科学家;当经济学家试图去帮助改善世界时,他们是政策顾问。
  
 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通过各种渠道会影响政府的决策,而政府或者政客在制定政策时,也倾向于听取经济学家的建议。但是,现实中,经济学家的建议并不总是被采纳。
  
 面对一个具体问题时,找到正确的政策有时十分困难。但,这对于政客来说,却往往是其决策时最容易的部分。政客听取了经济学家关于什么是最好的政策的建议以后,他/他们往往还需要听取其它方面的建议,包括:1)如何向公众解释;2)新闻如何报道;3)议会如何通过;4)哪些利益集团会支持和反对,会否影响支持率和选票。
  
 大概不会有其它任何可以被称之为科学的学科,有这么严重的内部分歧了。迄今为止,经济学还存在着众多的流派,尤其宏观经济学领域。
  
  1、科学判断不同 
  
 经济学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一如天文学中的地心说和日心说之争,经济学家对不同理论的正确性以及衡量经济变量的参数的权重有不同的认知。
  
 比如,对按收入还是支出收税、市场对经济危机的调节能力、公共领域政府要不要干预等问题,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而且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动态性、验证的困难性,不同的观点并不容易被证实或者证伪。
  
  2、价值观不同 
  
 经济学的研究有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两种。实证分析仅仅描述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不同的选择会造成什么不一样的结果。但规范分析则要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为了某种结果必须做出特定的选择。
  
 实证分析不涉及价值判断,但规范分析涉及价值判断,尤其关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公平这些并没有标准答案的东西。
  
 比如,设立最低工资会提高中等技能者的收入,但会导致低技能者和青少年的失业增加,这在实证分析时容易达成一致,但在规范分析时,不同的经济学家对要不要照顾低技能者和青少年的利益就有了不同的判断。
  
  3、感觉和现实的不统一 
  
 经济学家们的分歧有时被夸大了,在大量的领域,尤其是市场机制的作用、各种管制的危害、通货膨胀的成因等,经济学家其实是有着高度共识的。
  
 经济学家的分歧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尤其研究方法论和基本假设不同,比如先验分析还是后验分析,人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或者部分理性的,均衡能不能达到,经济周期长还是短等等。
  
  1、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不可预测的 
  
 经济周期这个术语给人以误解,因为可以预测。现实世界里的波动,无法预测。
  
 小到股市,大到金融或者经济危机,从历史来看,并没有现成的办法能做出确定性的解释和预测。
  
  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 
  
 GDP是最容易监测的,但实际上,在周期的上升和下降期,其它指标,比如个人收入、公司利润、消费支出、投资、工业生产、住房消费、汽车销售额等,都会同步波动,但是波动幅度不同。
  
  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当GDP减少时,失业率上升。当衰退结束,GDP开始增加是,失业率逐渐减少。
  
 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还为经历过经济危机,即没经历过严重的社会危机。
  
  1、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决策者应该试图稳定经济吗? 
  
 这或许是所有经济学家争论的话题中,最重大也是最激烈的 一个。经济危机了,政府需要干预吗?
  
 支持者认为,不甘于会造成更大的波动和破坏。反对者认为,应该让其自愈,干预政策的批准和见效都需要时间, 往往实际效果无法和现实合拍,甚至会引发更大的波动。
  
  2、政府反衰退应该增加支出还是减税? 
  
 背后的分歧是危机的主因是需求侧还是供给侧?
  
 增加支出的作用力更加直接,但很难公平和高效。减税的作用相对间接,但是把决策充分分散化了。
  
  3、货币政策应该按照规则这自定还是相机抉择? 
  
 货币超发是引发通货膨胀的主因,而政府无法靠自觉来抑制发放货币的冲动,从而造成政治性周期波动,因此应该制定规则,甚至把货币发行量写到宪法里。
  
 但是反对者认为经济发展和波动是十分复杂且不可预测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相机决定,不能僵化行事。
  
  4、中央银行应该把零通货膨胀作为目标吗? 
  
 通货膨胀是有成本的,但是控制通货膨胀也是有成本的。
  
 轻微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是好是坏?
  
  5、政府应该平衡预算吗? 
  
 支持者认为负债和赤字早晚会加在子孙后代头上,而且会纵容政府不负责任的支出,甚至影响经济周期。
  
 反对者认为政府需要考虑养老、教育、环保等在未来发生的事情,过度压缩开支会造成政府的短视行为。
  
  6、应该为了鼓励储蓄而修改税法吗? 
  
 支持者认为一国储蓄是维持经济长期繁荣的关键因素,应该变所得税为消费税,减少遗产税。
  
 反对者认为这些变化的作用十分微小,反而使富人受益,其实他们并不需要减税。而降低政府预算赤字增加公共储蓄是更有效的方法。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6. 谁有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这个文库有:http://wenku.baidu.com/view/8163bf4fcf84b9d528ea7a7a.html
下载后,使用WPS可以阅读的,TXT格式。
 
论文排版、模版下载、论文遇到难题,解决方法:http://docer.wps.cn/zt/lunwen?from=qyzd更多WPS办公软件教程,请访问:http://bbs.wps.cn或者http://e.weibo.com/wpswfw 
如有疑问,请点击我的头像提问。祝您生活愉快!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7. 怎么理解曼昆经济学原理的这句话

Principle #1: People face tradeoffs 原理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Translation: Choices are bad 解释: 选择是错误的 

  The reasoning behind this translation is obvious. For example, imagine that somebody comes up to you and offers you a choice between a Snickers bar and some M&Ms. You now have a tradeoff, meaning that you have to choose one or the other. And having to trade one thing off against another is bad; President Truman supposedly asked for a one-armed economics advisor because his two-armed economics advisors were always saying, “On the one hand...but on the other hand...” 

  这种解释的原因其实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想象一下,某个人让你在士力架巧克力棒与M&Ms的巧克力产品之间做个选择。现在你面临着权衡取舍,意味着你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这种须放弃其一的不得已选择是痛苦的; 想必杜鲁门总统很需要一位独臂的经济学顾问因为他的双臂经济学顾问经常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 

  People who have not received any economics education might be tempted to think that choices are good. They aren't. The (mistaken) idea that choices are good perhaps stems from the (equally mistaken) idea that lack of choices is bad. This is simply not true, as Mancur Olson points out in his book,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To say situation is ‘lost’ or hopeless is in one sense equivalent to saying it is perfect, for in both cases efforts at improvement can bring no positive results.” 

  没有学过经济学知识的人可能会认为选择是快乐的。实则不然,之所以有认为选择是快乐的(误解的)想法,也许是因为他们误认为缺乏选择才是痛苦的。这种绝对是正确的,如曼瑟尔�6�1奥尔森在他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书上指出的:“失败”或绝望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等同于完美,对于那两种想法,意在试图改善,事实上并不能带来积极的效果。 

  Hence my translation of Mankiw's first principle of economics: Choices are bad. This concept can be a little difficult to grasp-nobody ever said economics was easy-but the troubled reader will undoubtedly gain clarity from Mankiw's 

  因此,我对曼昆的第一个原理的解释是:选择是痛苦的。这个概念可能不难理解—没有人认为经济学很容易—但困惑的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曼昆通俗易懂的原理变得清晰 

  Principle #2: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原理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Translation: Choices are really bad 

  解释:选择实在是痛苦 

  Beyond transforming Mankiw’s semantic deathtrap into simplicity itself, this translation has the advantage of establishing a connection between Principle #1 (Choices are bad) and Principle #2 (Choices are really bad). 

  除了把曼昆句子上的语义死陷阱转化成简洁的形式,这个解释还能把原理1(选择是痛苦的)与原理2(选择实在是痛苦)联系起来 

  To continue to deepen the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why choices are bad-really bad-let's return to our previous example, in which somebody offers you a choice between a Snickers bar and a package of M&Ms. Suppose, for the sake of argument, that you take the M&Ms. According to Mankiw, the cost of those M&Ms is the Snickers bar that you had to give up to get the M&Ms. Your gain from this situation-what economists call “economic profit”-is therefo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value you gain from getting the M&Ms (say, $.75) and the value you lose from giving up the Snickers bar (say, $.40). In other words, your economic profit is only $.35. Although you value the M&Ms at $.75, having the choice of the Snickers bar reduces your gain by $.40. Hence Principle #2: Choices are really bad. 

  为了让读者深入了解为什么选择实在是痛苦—让我们回到我们之前提到的例子,某人让你在士力架巧克力棒与一包M&Ms的产品之间做个选择。假设,作为讨论的前提,你拿了M&Ms。根据曼昆的原理,那些M&Ms的成本是你为了得到M&Ms所放弃的士力架巧克力棒。此情况下你的收益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经济利润”—即你获得M&Ms(比如0.75美元)的价值与你失去士力架巧克力棒的价值(比如0.40美元)之间的价差。换句话说,你的经济利润只有0.35美元。虽然你估计M&Ms的价值为0.75美元,而选择士力架巧克力棒让你的收益少了0.40美元 

  Indeed, the more choices you have, the worse off you are. The worst situation of all would be somebody coming up to you and offering you a choice between two identical packages of M&Ms. Since choosing one package (which you value at $.75) means giving up the other package (which you also value at $.75), your economic profit is exactly zero! So being offered a choice between two identical packages of M&Ms is in fact equivalent to being offered nothing. 

  事实上,你拥有越多的选择,你的状况更加糟糕。最糟糕的情况是某人让你从相同的M&Ms做选择。选择其中一个 (你估计价值为0.75美元) 意味着放弃另一个 (你估计价值也为0.75美元),你的经济利润恰好为0! 因此在两个相同的M&Ms上做选择事实上等同于没有选择。 

  Now, a lay person might be forgiven for thinking that being offered a choice between two identical packages of M&Ms is in fact equivalent to being offered a single package of M&Ms. But economists know better. Being offered a single package of M&M effectively means having to choose between a package of M&Ms (which you value at $.75) and nothing (which you value at $0). Choosing the M&Ms gives you an economic profit of $.75, which is $.75 more than your economic profit when you are offered a choice between two identical packages of M&Ms. 

  现在,外行的人这样想是可以理解的: 提供两个相同的M&Ms让你选择一个其实等同于给你一个M&Ms而没选择。但经济学家考虑的更周全。提供一个M&Ms实际上意味着让你在一个M&Ms(你估计价值为0.75美元)和什么也没有之间做选择(你估计价值为0美元)。这个M&Ms可以给你0.75美元的经济利润,比你在两个相同的M&Ms做选择所获得的经济利润多0.75美元。 

  At this point it is worth acknowledging that (1) there may be readers who have failed to grasp the above subtleties in their entirety, and (2) such readers may well be beginning to wonder whether they are, in a word, stupid. Any lingering doubts should be eliminated by the Mankiw's 

  在这点上值得承认的是(1)可能有些读者不能从整体上理解以上巧妙之处,及(2)这些读者也许开始会认为自己是不是很愚蠢,任何悬而未决的疑问都应该用曼昆的原理来解决。 

  Principle #3: 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原理 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Translation: People are stupid 

  解释 人们是愚蠢的 

  One point that is immediately obvious to the most casual observer with the meanest intelligence is that most people do not think at the margin. For example, most people who buy oranges at the grocery store think like this: “Hmmm, oranges are $.25 each. I think I'll buy half a dozen.” They do not think like this: “Hmmm, oranges are $.25 each. I'm going to buy one, because my marginal value exceeds the market price. Now I'm going to buy a second one, because my marginal value still exceeds the market price...” We know most people don't think like this because most people don't fill their shopping baskets one orange at a time! 

  智商最低的随机观测者都能很明显地知道多数人并不考虑边际量。例如,多数人在杂货店买桔子时他们都是这样想:“嗯,桔子每个0.25 美元。我要六个。”而不是“嗯,桔子每个0.25美元。我要去买一个,因为我的边际价值超过了市场价格。现在我要买第二个,因为我的边际价值仍然超过市场价格。”我们知道多数人认为并不是那样, 因为多数人不会在他的购物中一次装一个桔子。 

  But we are now led inexorably toward a most unhappy conclusion. If—as Mankiw says—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and if—as we all know—most people do not think at the margin, then most people are not rational. Most people, in other words, are stupid. Hence my translation of the third principle of economics: People are stupid. 

  但现在将引导我们无情地推出这个最让人难过的结论。如果—如曼昆所说的—理性人考虑边际量,接着如果—如我们所知道的—多数人认为不会考虑边际量,因此可以说多数人是不理智的。换句话说,多数人是愚蠢的。因此我对第三个原理的解释为:人们是愚蠢的 

  Before sinking into despair for the fate of the human race, however, the reader would be wise to consider Mankiw's 

  然而,在对人类命运感到绝望之前,读者会理智地考虑一下曼昆的原理 

  Principle #4: 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原理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Translation: People aren’t that stupid. 

  解释 人们也不是那么愚蠢 

  The dictionary says that incentive, n., is 1. Something that influences to action; stimulus; encouragement. 

  Incentive(激励)在词典的解释为,1.影响行动的因素;促进因素;鼓励 

  So what Mankiw is saying here is that people are motivated by motives, or that people are influenced to action by things that influence to action. Now, this may seem to be a bit like saying that tautologies are tautological—the reader may be thinking that people would have to be pretty stupid to be unmotivated by motives, or to be inactive in response to something that influences to action. But remember Principle #3: People are stupid. Hence the need for Principle #4, to clarify that people aren’t that stupid. 

  因此如曼昆所说人们会被动机激发,或人们受影响行动的行动影响。现在你可以那句话是同义重复—读者也许会认为人们是多么愚蠢若他们不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或对影响行动的激励纹丝不动。记住原理3是:人们是愚蠢的。因此对于原理4,有必要澄清:人们并不是那样的愚蠢 

  Only truly stupid people can fail to understand my translation of Mankiw's 

  只有真正愚蠢的人才不能理解我对曼昆原理的解释 

  Principle #5: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原理5 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 

  Translation: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worse off 

  解释 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坏 

  But, the reader may well be asking, isn't the translation of the fifth principle the exact opposite of the principle itself? Of course not. 

  然而,读者可能会问,难道第五个原理的解释真的是与原文相反的?当然不是。 

  To see why, first note that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is patently obviously: if I have a Snickers bar and want M&Ms and you have M&Ms and want a Snickers bar, we can trade and we will both be better off. Surely Mankiw is getting at something deeper than this? Indeed, I believe he is. To see what it is, compare the following phrases: 

  要找出原因,首先要注意“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有个士力架巧克力棒想要M&Ms而你有M&Ms想要士力架巧克力棒,我们可以贸易且我们的状况会更好。在这句话上,曼昆有更深的理解吗?事实上,我认为是,为了解释这句话,对比以下两个短语: 

  A: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A: 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 

  B: Trade will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B: 贸易将会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 

  Now, Statement B is clearly superior to Statement A. Why, then, does Mankiw use Statement A? It can only be because Statement B is false. By saying that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Mankiw is conveying one of the subtleties of economics: trade can also not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It is a short hop from here to my translation, “Trade can make everybody worse off.” (A numerical example can be found in this footnote.3) 

  The subtlety evident in Principle #5 is even more clearly visible in the next two principles. 

  现在,B句明显强于A句。那为什么曼昆使用A句呢?可能的原因只有B句是错的。通过“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曼昆传递了经济学中的巧妙之处:贸易也不能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这与我的解释很接近,“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坏。” 

  原理5显见的微妙之处在以下的两个原理里更能体现出来。 

  Principle #6: 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原理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最好方法 

  Translation: Governments are stupid. 

  解释政府是愚蠢的 

  Principle #7: 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原理7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Translation: Governments aren’t that stupid. 

  解释:政府也不是那样的愚蠢 

    在这两个原理中原理5起着重要的角色,注意原理5原句(“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推出了原理6(“政府是愚蠢的”)。毕竟,如果贸易能是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我们还要政府干什么?而原理5的解释(“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糟”)推出原理7(“政府也不是那样德愚蠢”)。毕竟,如果贸易能使我们的状况变得更糟,我们还是需要一个政府来阻止某些人交易! 

    和前五个原理一样,原理6和7显示了经济学思考方式内在的微妙特征。人们是愚蠢的,但并不是那样的愚蠢,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但也能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糟;政府是愚蠢的,但也不是那样德愚蠢。研究,提炼及叙述这些特征就是经济学高等经济学课程,博士论文的主要话题,也是美国经济评论及其他学术性期刊论文的主要话题。文章第一页所描述的基本原理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指引,读者应遵循这些原理。

怎么理解曼昆经济学原理的这句话

8. 《昆曼经济学原理》

1.◎公共物品既无竞争性又无排他性。公共物品的例子包括烟火表演、国防和基础知识的创造。由于不能对使用公共物品的人收费,所以在私人提供这种物品时,就存在搭便车的激励。因此,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以成本-收益分析为基础作出供给量的决策。
  
  ◎共有资源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例子包括共有的草地、清洁的空气和拥挤的道路。由于不能向使用共有资源的人收费,他们往往会过度地使用共有资源。因此,政府努力限制共有资源的使用。
  
 2. 如果排除某个人使用某种物品是可能的,这种物品就具有排他性。
  
 如果一个人对某种物品的享用排除了其他人享用同一物品,这种物品就具有竞争性。
  
 市场运行最适于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私人物品。市场运行不适用于其他类型的物品。
  
 3.   为什么黄牛没有绝种 在整个历史上,许多动物的物种都遭受到了灭绝的威胁。当欧洲人第一次到达北美洲时,这个大陆上野牛的数量超过6000万头。但在19世纪期间猎杀野牛如此广泛,以至于到1900年在政府开始保护动物之前,这种动物只剩400头左右了。在现在的一些非洲国家,由于偷猎者为取得象牙而捕杀,大象面临着类似的困境。 但并不是所有具有商业价值的动物都面临着这种威胁。例如,黄牛是一种有价值的食物来源,但没有一个人担心黄牛将很快绝种。实际上,对牛肉的大量需求看来保证了这种动物延续地繁衍。 为什么象牙的商业价值威胁到大象,而牛肉的商业价值是黄牛的护身符呢?原因是大象是共有资源,而黄牛是私人物品。大象自由自在地漫步而不属于任何人。每个偷猎者都有尽可能多地猎杀他们所能找到的大象的激励。由于偷猎者人数众多,每个偷猎者很少有保存大象种群的激励。与此相比,黄牛生活在私人所有的牧场上。每个牧场主都尽极大的努力来维持自己牧场上的牛群,因为他能从这种努力中得到收益。 政府试图用两种方法解决大象的问题。一些国家,例如,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已经把猎杀大象并出售象牙作为违法行为。但这些法律一直很难得到实施,而大象种群继续在减少。与此相比,另一些国家,有保护自己土地上大象的激励,结果大象开始增加了。由于私有制和利润动机在起作用,非洲大象会在某一天也像黄牛一样安全地摆脱绝灭的厄运。
  
 4.当一个人用共有资源时,他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共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政府可以通过管制或税收减少共有资源的使用来解决这个问题。此外,政府有时也可以把共有资源变为私人物品。
  
 5.我们可以如何确定这种价值是多少呢?有一种法院在判决过失致死赔偿案,时所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考察一个人如果活着能赚到的总钱数。经济学家经常批评这种方法。这种方法有一个意料不到的含义:退休者和残疾人的生命没有价值。 评价人的生命价值的一种较好方法是,观察要给一个人多少钱他才自愿从事有生命危险的工作。例如,不同职业的死亡率是不同的。高楼大厦上的建筑工人所面临的死亡危险就大于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通过比较职业风险、受教育程度、经验不同的工资和其他工资决定因素,经济学家可以得出人们对自己生命评价的某些含义。用这种方法研究的结论是,一个人生命的价值约为1000万美元。
  
 6.在确定一种物品是不是公共物品时,必须确定受益者的人数,以及能否把这些受益者排除在享用这种物品之外。当受益者人数多而且要排除任何一个受益者不可能时,搭便车者问题就出现了。如果一个灯塔使许多船长受益,它就是一种公共物品。但如果主要受益者是一个港口所有者,它就更像一种私人物品。
  
  
 7.(1)物品有没有排他性?这就是说,是否可以排除人们使用这种物品?(2)物品是否有竞争性?这就是说,一个人使用物品是否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
  
  
 8.◎当买者和卖者之间的交易直接影响第三方时,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像污染这样的负外部性引起市场的社会最适量小于均衡量。像技术溢出效应这样正外部性引起社会最适量大于均衡量。
  
  
 9.生产或消费的负外部性使市场生产的量大于社会希望的量。生产或消费的正外部性使市场生产的量小于社会希望的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对有负外部性的物品征税和给有正外部性的物品以补贴来把外部性内在化。
  
 10.◎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出口者时,该物品的生产者状况变好,而该物品的消费者状况变坏。
  
 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进口者时,消费者状况变好,而生产者的状况变坏。在这两种情况下,贸易的好处大于损失。 
  
  
 ◎关税——进口的税——使市场接近于没有贸易时存在的均衡,因此,减少了贸易的好处。虽然国内生产者状况变好,而且政府增加了收入,但消费者的损失大于这些好处。
  
  ◎进口限额的影响与关税类似。但是,在进口限额时,进口许可证持有者得到了有关税时政府得到的收入。
  
 11.幼稚产业论 有时新兴行业支持暂时性贸易限制,以有助于该行业的建立。这种观点认为,在保护期以后,这些行业将成熟,并能与外国竞争者竞争。同样,有时旧行业也认为,他们也需要暂时性保护,以便有助于他们对新条件作出调整。例如,通用汽车公司总裁罗杰·史密斯(Roger Smith)曾经支持暂时性保护,“以给美国汽车制造厂商一个转变时期,使它成为依靠自己的力量立足的国内产业”。 经济学家经常怀疑这些要求。主要原因是幼稚产业论在现实中难以实施。为了成功地运用保护,政府要确定哪个行业最终是有利的,并确定建立这些行业的利益是否大于保护给消费者带来的代价。但“挑选赢家”是极为困难的。要通过政治程序来挑选甚至更为困难,这种做法往往是在保护那些在政治上强有力的行业。而且,一旦一个政治上强有力的行业得到免除外国竞争的保护,“暂时性”政策就很难取消。
  
  
 12.自由贸易的反对者经常争辩说,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减少了国内的工作岗位。在我们的例子中,钢铁的自由贸易将引起钢铁价格下降,这就使艾索兰德国的钢铁产量减少,从而减少了艾索兰德国钢铁行业的就业。一些艾索兰德国的钢铁工人将失去他们的工作岗位。 但自由贸易在它消灭了一些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些工作岗位。当艾索兰德人从其他国家购买钢铁时,其他国家得到的资源也要购买艾索兰德国的其他物品。艾索兰德国的工人可以从钢铁行业流动到艾索兰德国有比较优势的行业。虽然这种转变在短期中会给一些工人带来困难,但它使整个艾索兰德人可以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贸易的反对者通常怀疑贸易创造了工作岗位。他们会反驳说,每一件东西都是在国外生产更便宜。他们认为在自由贸易之下,艾索兰德国人在任何一个行业中就业都会是不利的。但是,正如第三章所解释的,贸易的好处是依据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即使一国在生产每一种物品上都比另一国强,每个国家也仍然能从与别国的贸易中获益。每个国家的工人最终都会在该国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中找到工作岗位。
  
  
 13.问题:应该把关税或进口限额作为新贸易政策的一部分吗?
  
  回答:关税和大多数税收一样有无谓损失:收入的增加小于买者和卖者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无谓损失的产生是因为关税使经济接近于我们现在没有贸易时的均衡。进口限额的作用很像关税,并会引起类似的无谓损失。从经济效率的角度看,最好的政策是允许没有关税或进口限额的贸易。
  
 14.◎一种物品的税收减少了该物品买者与卖者的福利,而且,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的减少通常超过了政府增加的收入。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税收收入之和——的减少被称为税收的无谓损失。 
  
  
 ◎税收有无谓损失是因为它引起买者少消费和卖者少生产,而且,这种行为变动使市场规模缩小到使总剩余最大化的水平之下。由于供给和需求弹性衡量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状况变动的反应程度,所以,弹性越大意味着无谓损失越大。 
  
  
 ◎税收增加越多,它对激励的扭曲越大,而且,无谓损失增加也越多。税收收入起初随着税收规模扩大而增加。但是,最终由于高税收减少了市场规模,也就减少了税收收入。
  
 15.税收提高了买者支付的价格,因此他们的消费少了。同时,税收降低了卖者得到的价格,因此他们的生产少了。由于行为的这些变动,市场规模缩小到最优水平之下。供给和需求弹性衡量买者和卖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从而决定了税收扭曲会使市场结果有多大变动。因此,供给和需求弹性越大,税收的无谓损失也就越大。
  
 16.总剩余=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 市场的总剩余是用买者支付意愿衡量的买者对物品的总评价减去卖者生产这些物品的成本。
  
  
 17.生产者剩余是卖者得到的量减去生产成本。生产者剩余衡量卖者参与市场的收益。
  
  
 18.消费者剩余是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买者为此实际支付的量。消费者剩余衡量买者参与市场的收益。
  
  
 19.税收负担更多地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为什么这是正确的?弹性实际上衡量当条件变得不利时,买者或卖者离开市场的意愿。需求弹性小意味着买者对消费这某种物品没有适当的替代品。供给弹性小意味着,卖者对产这某种物品没有适当的替代品。
  
  
 20.对买者征税和对卖者征税是相同的。(双方承担的损失相同)
  
 21.◎税收抑制了市场活动。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该物品在新的均衡时销售量减少了。
  
  ◎买者与卖者分摊税收负担。在新的均衡时,买者为该物品支付得多了,而卖者得到的少了。
  
 22.◎可以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需求价格弹性。如果弹性小于1,以至于需求量比例小于价格变动,那么,就可以说需求缺乏弹性。如果弹性大于1,以至于需求量变动比例大于价格变动,那么,就可以说需求富有弹性。
  
  ◎总收益,即对一种物品的总支付量,等于该物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对于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总收益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对于富有弹性的需求曲线,总收益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
  
 23.需求价格弹性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来计算。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可以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
  
  
 24.弹性: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决定因素中某一种的反应程度的衡量。
  
  
 25.产者的机会成本时,经济学家用了比较优势这个术语,可以说生产一种物品机会成本较少的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有比较优势。
  
  
 26.◎有两种方法比较两个人在生产一种物品时的能力。一个可以用较少量投入生产物品的生产者被称为在生产这种物品上有绝对优势、某一个人生产一种物品,其机会成本小被称为有比较优势。贸易的好处是根据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
  
 27.◎经济学领域分为两个分领域: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家研究家庭和企业作出的决策以及家庭和企业之间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家研究影响整体经济的力量和趋势。
  
  
 1. ◎垄断者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水平低于使消费者与生产者剩余之和最大化的产量。这就是说,当垄断者收取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时,一些对物品评价大于其生产成本的消费者不购买这种物品。因此,垄断引起的无谓损失类似于税收引起的无谓损失。
  
  
 2. 数量折扣: 到现在为止,在我们价格歧视的例子中,垄断者对不同顾客收取不同的价格。但是,有时垄断者也通过对购买不同数量的同一顾客收取不同价格来实行价格歧视。例如,许多企业对购买量大的顾客提供低价格。面包店可能对每个面包收取0.5美元的价格,但对一打面包收取5美元的价格。这之所以是一种价格歧视的原因,是因为顾客对购买的第一单位付出的价格高于第二单位。数量折扣通常是一种成功的价格歧视方法,因为随着顾客购买量的增加,对增加一单位的支付意愿减少了。
  
  
 3. 折扣券: 许多公司在报纸和杂志上向公众提供折扣券。买者为了得到下次购买时0.5美元的折扣而剪下折扣券。为什么公司提供这些折扣券?为什么它们并不把产品价格降低0.5美元?
  
  回答是折扣券使公司可以实行价格歧视(在许多情况下,企业努力以不同价格把同一种物品卖给不同顾客。这种作法被称为价格歧视。)。公司知道,并不是所有顾客都愿意花时间剪下折扣券。此外,剪折扣券的意愿与顾客对物品的支付意愿是相关的。富裕而繁忙的经理不大可能花时间从报纸上剪下折扣券,而且,她也许愿意为许多物品支付较高价格。一个失业者更可能剪下折扣券并且支付意愿较低。因此,通过只对这些剪下折扣券的顾客收取较低价格,企业就可以成功地实行价格歧视。
  
  
 4. 套利是在一个市场上以低价购买一种物品,在另一个市场上以高价出售。
  
  
 5. 在许多情况下,企业努力以不同价格把同一种物品卖给不同顾客。这种作法被称为价格歧视。
  
 6. 反托拉斯法有代价也有收益。有时公司合并,并没有减弱竞争,而是通过更有效率的联合使生产降低了成本。这些合并的收益有时称为“合并效应”。例如,近年来许多美国银行合并,并通过联合经营可以减少行政人员。如果反托拉斯法是为了增进社会福利,政府就必须能确定哪些合并是合意的,而哪些不是。这就是说,它应该能衡量并比较合并效应的收益与竞争减少的社会成本。批评反托拉斯法的人怀疑政府能否进行必要而相当准确的成本-收益分析。
  
  
 7. 只要消费者由于垄断价格额外支付给生产者1美元,消费者状况就会变坏1美元,而生产者状况会变好相等量。这种从物品消费者向垄断所有者的转移并不影响市场总剩余——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之和。换句话说, 垄断利润本身并不代表经济蛋糕的规模缩小;它仅仅代表生产者的那一块大了,而消费者的那一块小了 。除非由于某种理由认为消费者比生产者更重要——这种判断已超出经济效率的范围之外——否则垄断利润不是一个社会问题。
  
  
 8. 竞争企业市场与垄断企业市场之间的关键差别:在竞争市场上,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在垄断市场上,价格大于边际成本。
  
  
 9. 为什么会产生垄断?
    
 ◎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拥有。
  
  ◎政府给予一个企业排他性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权利。
  
  ◎生产成本使一个生产者比大量生产者更有效率。
  
  
 10. ◎在短期中,当企业不能收回其固定成本时,如果物品价格小于平均可变成本,企业将选择停止营业。在长期中,如果价格小于平均总成本,当企业不能收回其固定和可变成本时,企业将选择退出。
  
  
 11. 参考资料  覆水难收与沉没成本
  
  在你的生活中或许有时有人会对你说“覆水难收”,或者“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这些谚语含有理性决策的深刻真理。经济学家说,当成本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时,这种成本是沉没成本。一旦成本沉没了,它就不再是机会成本了。因为对沉没成本无所作为,当你作出包括经营战略在内的各种社会生活决策时可以不考虑沉没成本。
  
  
 13. 案例研究  生意冷清的餐馆和淡季的小型高尔夫球场 你是否曾经走进一家餐馆吃午饭,发现里面几乎没人?你会问为什么这种餐馆还要开门呢?看来几个顾客的收入不可能弥补餐馆的经营成本。 在作出是否经营的决策时,餐馆老板必须记住固定与可变成本的区分。餐馆的许多成本——租金、厨房设备、桌子、盘子、餐具等等——都是固定的。在午餐时停止营业并不能减少这些成本。当老板决定是否提供午餐时,只有可变成本——增加的食物价格和额外的侍者工资——是相关的。只有在午餐时从顾客得到的收入少到不能弥补餐馆的可变成本,老板才在午餐时间关门。
  
  
 14. 企业的停止营业标准是: 如果P<AVC,停止营业。 这就是说,如果物品的价格低于生产的平均可变成本,企业选择停止营业。这个标准是直观的:在选择生产时,企业比较普通一单位所得到的价格与生产这一单位必定引起的平均可变成本。如果价格没有弥补平均可变成本,企业完全停止生产,状况会变好一些。如果条件改变,以致价格大于平均可变成本,企业可以重新开张。
  
  
 15. 在利润最大化产量水平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正好相等。
  
  
 16. 竞争市场、有时称为完全竞争市场,是指有许多交易相同产品的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接受者的市场。有两个特点: ◎市场上有许多买者和许多卖者。 ◎各个卖者提供的物品大体上是相同的。 由于这些条件,市场上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的行动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是微不足道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把市场价格作为既定的。
  
  
 17. ◎企业总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是在企业改变生产量时不变的成本。
  
 可变成本是在企业改变生产量时改变的成本。
  
  ◎两种相关的成本衡量都是从企业的总成本派生出来的。平均总成本是总成本除以产量。边际成本是如果产量增一单位总成本应该增加的量。
  
  
 18. ◎当我们分析企业的行为时,重要的是要包括生产的所有机会成本。一些机会成本是显性的,例如,企业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另一些机会成本是隐性的,例如, 企业所有者在企业工作而不去找其他工作所放弃的工资。 
  
  
 19. 只要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下降。只要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上升。(比如生产了20辆汽车,成本20万,此时平均成本1万。若生产21辆车,成本20.5万,那么边际成本为0.5万,小于1万,故平均总成本下降)索斯蒂·特尔玛成本曲线的这个特征不是与例子中所用的特殊数字相吻合:它对所有企业都是正确的。 为了说明其原因,考虑一个类比。平均总成本像你的平均成绩点。边际成本像你下一门课将得到的成绩。如果你下一门课的成绩小于你的平均成绩点,你的平均成绩点就下降。如果你下一门课的成绩高于你的平均成绩点,你的平均成绩点就上升。平均与边际成本的数学和平均与边际成绩的数学完全相同。
  
  
 20. 平均成本告诉我们,如果总成本在所生产的所有单位中平均分摊时,普通一单位产量的成本。边际成本告诉我们,生产额外一单位产量引起的总成本变动。
  
  
 21. ◎当考虑税法的改变时,决策者经常面临效率与平等之间的交替关系。大多数关于税收政策争论的产生,是因为人们对这两个目标的侧重不同。
  
  
 22. ◎美国政府用各种税收筹集收入。联邦政府最重要的税是个人所得税和用于社会保障的工薪税。州和地方政府最重要的税是销售税和财产税。 ◎税制的效率是指它给纳税人带来的成本。除了资源从纳税人向政府的转移,税收还有两种成本。第一是税收改变了激励和行为引起的资源配置扭曲。第二是遵守税法的管理负担。 ◎税制的平等涉及到税收负担是否公平地分配到人民中。根据受益原则,人们根据他们从政府得到的收益来纳税是公平的。根据支付能力原则,人们根据他们承受财务负担的能力来纳税是公平的。当评价税制的平等性时,重要的是要记住从税收归宿研究中得出的结论:税收负担的分配与税单的分配不是同一件事。
  
  
 23. 决定所得税无谓损失的是边际税率。
  
  
 24. 边际和平均税率各自都包括了有用的信息。如果我们想知道纳税人作出的牺牲,平均税率是比较适用的,因为它衡量收入中用于纳税的比例。与此相比,如果我们想要了解税制在多大程度上扭曲了激励,边际税率就更有意义。
  
  
 25. 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平均税率是支付的总税收除以总收入。边际税率是对增加的1美元收入征收的额外税收。例如,假设政府对第一个5万美元收入的税收为20%,而对全部收入中超过5万美元以上部分的税收为50%。在这种税收下,一个有6万美元收入的人纳税1.5万美元。(税=0.2×50000美元+0.5×l0000美元。)对这个人来说,平均税率是15000美元/60000美元,或25%。但边际税率是50%,因为如果纳税人每赚到额外的1美元,税收就增加0.5美元。
  
  
 26. 无谓损失并不是来自乔,即纳税的人,而是来自珍尼,即没有纳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