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知行合一,

2024-05-09 22:20

1. 什么是知行合一,

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

什么是知行合一,

2. 什么是知行合一?

  当我第一次看到知行合一这个词语时,我相信大部分人和我一样,都会把"知"理解为"知识,知道”。但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中的“知”,并不是指“知识”,也不是指“知道"而是特指心学中的“良知”。良知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知道善恶,同时更是对善恶的喜好,即喜好善的而厌恶恶的。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即良知与行为相结合。之前网络上传播的一件十分感人肺腑的事件, 其中的一位主人公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医生张红。另一个是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医生肖占祥。他们在飞机上遇到一位无法正常排尿的老人,情况危急之下,两位医生当机立断,用吸管制造了一个简易装置,用嘴吸出老人的尿液。这个事例公开之后,大家纷纷为这两位医生点赞,赞扬他的医德。医者父母心,两位医生的医德和良知告诉他们必须救人,然后他们就做出了这么一件感人的事。良知告诉你要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就是知行合一。
  我记得初中老师在毕业前送给我们一句话——上善若水,德行天下,厚积薄发。我至今铭记在心。人之初,性本善,小到个人来说,生而为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忘了良知。在我看来,一个人如果能够明辨是非对错这便是"知",然后不做伤天害理的事,不做损人利己的事,这便是"行"。再到对社会,我们不能忘记当前的幸福生活从哪里来,这便是"知",而后为自己祖国和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这便是"行"。再大到自然,我们时刻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去看世间万物,这便是"知",然后顺应自然规律这便是"行"。知而行,行映知,他们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而后乃知行合一。
  我们要时刻清晰的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做一个有良知的人,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创造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朝着知行合一的境界砥砺前行!

3. 知行合一 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

知行合一 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4. 知行合一是谁说的

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5. 知行合一 讲的是什么

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

知行合一 讲的是什么

6. 什么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就是思想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统一,追求事业完美无缺。“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简单通俗理解即为德兼备,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知行合一”出自:明朝思想家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寓意思想与行动的高度统一。
“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白话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扩展资料知行合一提出背景:
王阳明在贵阳北部修文县县城龙场镇龙场悟道之后 , 非常深切地了解到了生命的真相,是一种苦思后的彻悟。王阳明认为心灵态度决定行为方式、世界观点,例如《列子》故事之“疑邻窃斧”。从此与朱熹学说分道扬镳,建立了心学体系大成的开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
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纠朱学之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知行合一

7. 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可以讲一下吗?

知行合一属于道家思想当中很重要的一环,主要内容在于“知”与“行”的相统一相结合。
“知”包括人这一生知道的一切事情,也包括人这一生不知道的一切事情,这些事情本身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由于客观原因并不全部被一个人所“知”。所以每个人的“知”都带有这个人一生思想和际遇的总和而产生。有的人一生际遇充满阳光和正义,他知道一切正义和光明的道理,但是由于其个人原因,他的“知”出现了些偏差,导致他的“知”主要内容在于那些卑劣而且让所有人所摒弃的事情上面,这种情况下他的“行”就会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往好的方面发展,一种可能是往坏的方面发展。

但是每个人的决策来源于大脑,也就是“知”的一部分,这个刚才说的人如果遵循他的“知”,那么就会根据其知行合一的特征而成为一个大家所摒弃的人,但是如果他并没有按照此“知”而行,违背了这种知行合一的道,通过自己“行”来修正了自己“知”的偏差,这种看似不是知行合一,但是也是属于在道这条路上有自己的一番正义。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这个人严格按照自己知行合一的道义来进行所行所想,那么其偏离正义的“知”就会借着知行合一的幌子让他自己成为曾经最厌恶但是不得不继续走下去的那种人。

所以说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应该遵守的道义,但是根据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方向,只有把自己的知行随时根据最恰当的方式来调整到最佳状态,才能说属于真正的知行合一,否则如果有一天在剑走偏锋的时候,有人能拉他一把,他也会偏执于自己内心的歪理而胡说八道。

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可以讲一下吗?

8. 什么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zhī xíng hé yī
ㄓㄧ ㄒㄧㄥˊ ㄏㄜˊ ㄧ
zhī xíng hé yīㄓ ㄒㄧㄥˊ ㄏㄜˊ ㄧ
明朝王守仁所倡的学说。指知与行是一事而非两截,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知而不行,仍是未知。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