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是什么?

2024-05-06 04:42

1. 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是什么?

引用的诗应该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诗主要是说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会不同。
用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和领悟,写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引导学生明白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题西林壁》全文如下: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的意思: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扩展资料:
想识庐山真面目的心理,也许人皆有之,真正要去做了,并不那么简单,只有抛掉浮躁,弃去急功近利的人,方能渐入庐山腹地,潜心研究、细细琢磨,这时间,举一反三的小聪明必须放下,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智慧预见也不能施用,因为识庐山真面目需要经历,只有经历过才有体验,只有体验过方有感悟,当然这是需要时间的。
只能是无比虔诚又恳切地去求教大自然的字里行间、沟沟坎坎,不仅横看了庐山的岭状,还能侧视到庐山的峰态;不仅能远看庐山的朦胧轮廓,且能近视庐山的局部细处;不仅能仰视庐山的一方躯体,且能俯视庐山的相貌全景……
其实,庐山的景致是看不完的,只有进入了它的深处,方有不断的发现和永远发现不完的发现。许是这种缘故,真正进入庐山了,反倒不敢说已识庐山真面目,只能说略知庐山的一二三四,充其量是识庐山真面目的五六七八罢了。
是的,一旦大家都踏上探觅庐山的途径,我们就离真理更近了,人就会变得平静安然,社会也会走向太平吉祥,前路自会锦绣光明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金台随感:不识庐山真面目
百度百科-题西林壁

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是什么?

2. 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是什么?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3. 老师指导大家写作业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

应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老师指导大家写作业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

4. 1、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诗句。(1)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题西林壁》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5. 诗歌应用题 1.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歌应用题 1.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

6. 逆流寻诗 1.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

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
宋代 苏轼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己人身处在庐山当中啊!

扩展资料:
《题西林壁》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美丽的山水触发诗意,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就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题西林壁》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题西林壁

7. 老师指导写作时,常用苏轶的《题西林壁》中的诗, 。

  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作者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畅游庐山时,书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
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
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
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
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2、本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开放观。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

              课前准备:(1)师生收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

                   (2)图片、音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流程:

                (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赛诗)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
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五、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汇报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学生根据诗意改诗,既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议一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既深化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认识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七、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配乐配像)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八、聆听歌曲,欣赏美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运用古诗填词作曲这又为我们学习古诗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渠道。学生们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将诗意了然于胸。] 
            

              九、默写古诗

               1、引导学生发现本诗中容易写错的字,同时指导学生将这些字书写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2、一名学生板前示范,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抄写,可默写。

                [既积累了语言,又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了训练] 

              十、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十一、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

               3、挑选一首觉得写得好的泳庐山诗抄下来背一背。

                 (课件出示作业:

                (1)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办一份手抄报。可以写他的诗、词、散文,也可以收集他的轶闻趣事。

                (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3)写一写你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素材,既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课内向课外延伸,让每个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老师指导写作时,常用苏轶的《题西林壁》中的诗, 。

8. 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的书是题诗,林壁中的两句诗强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之首。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10.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东晋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等。 

11.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一。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最有名。是“初唐四杰”中成就最高的诗人。 

12.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13.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唐朝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为《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竹里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4.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主要诗作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峨眉山月歌》《行路难》《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结为《李太白集》。其诗属浪漫豪放派,是古典浪漫主义艺术的高峰。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5.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楼》《江南逢李龟年》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结为《杜工部集》。其诗为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 

16.岑参:唐朝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7.韩愈: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谥号文,世称韩吏部、韩文公,郡望昌黎,又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要作品为《马说》《师说》《进学解》《祭十二郎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结为《昌黎先生集》。 

18.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主要作品有《陋室铭》《乌衣巷》《秋词》《竹枝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19.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合称“元白”。主要作品有《钱塘湖春行》《观刈麦》《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自编为《白氏长庆集》。他是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继承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通俗诗派的代表,相传其诗老妪可懂。 

20.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人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捕蛇者说》《三戒》(包括《黔之驴》)、“永州八记”(包括《小石潭记》)等散文,《渔翁》《江雪》等诗。他是中国第一个把寓言正式写成独立的文学作品的作家。 

21.杜牧:字牧之,别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主要作品有《江南春绝句》《清明》《泊秦淮》《秋夕》《赤壁》《阿房宫赋》等。尤擅七律七绝。 

22.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夜雨寄北》《乐游原》《锦瑟》《无题》等。《无题》组诗开创了朦胧诗的先河,其中有“春蚕到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 

23.李煜: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主要作品有《虞美人》《相见欢》等。 

24.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主要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等。兼工诗词散文,属豪放派。 

25.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六一词》等,结为《欧阳文忠集》《六一诗话》(我国第一部诗话)。 

26.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元日》《泊船瓜州》《登飞来峰》《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等。 

27.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和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题西林壁》《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赤壁赋》《石钟山记》等。其诗文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其书法自创“苏体”。 

28.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主要作品有《如梦令》《武陵春》《声声慢》等,结为《漱玉词》。她是宋代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 

29.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词人。主要作品有《书愤》《示儿》《游山西村》《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卜算子·咏梅》等,结为《剑南诗稿》。他是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万余首)。 

30.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并称“苏辛”。主要作品为《稼轩长短句》,名篇有《西江月》《破阵子》《清平乐·村居》等。其词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 答案补充 徐志摩 再别康桥 偶然 我等候你
闻一多 〖幻中之邂逅〗 〖孤雁〗 〖水〗 
戴望舒 〖雨巷〗 〖烦忧〗 〖我用残损的手掌〗 
艾青 〖时代〗 〖大堰河——我的保姆〗 〖给太阳〗 
卞之琳 〖断章〗 〖妆台(古意新拟)〗 〖古镇的梦〗 
何其芳 〖预言〗 〖圆月夜〗 〖声音〗 
穆旦 〖合唱二章 又题∶Chorus二章〗 〖森林之魅〗 〖葬歌〗 
余光中 〖芝加哥〗 〖白玉苦瓜〗 〖秦俑〗 
郑愁予 〖错误〗 〖崖上〗 〖最后的春闱〗 
舒婷 〖致橡树〗 〖神女峰〗 〖会唱歌的鸢尾花〗 
顾城 〖弧线〗 〖生命幻想曲〗 〖回家〗 
海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春天, 十个海子〗 〖弥赛亚(节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