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艾伯斯的相关资料

2024-05-01 14:27

1. 约瑟夫·艾伯斯的相关资料

1、约瑟夫·艾伯斯( 1975年)相互作用的颜色,纽哈芬: 耶鲁大学出版社 。2、布赫尔·弗朗索瓦( 1977年)约瑟夫阿尔伯斯:尽管直线:一分析他的图形建设。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3、韦伯·尼古拉斯狐,李华明licht ( 1988 ) 。 约瑟夫·艾伯斯:回顾( exh猫) 4、 纽约: 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出版物。5、韦伯·尼古拉斯狐·李华明licht ,布伦达danilowitz ( 1994 )。约瑟夫·艾伯斯:玻璃,颜色,和轻( exh.猫,林贝聿嘉古根海姆收集,威尼斯)。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出版物。 。6、wurmfeld ,桑福德·尼尔k.校长,弗洛伊德拉特里夫( 1996年8月1日) 。 彩色功能的绘画:艺术约瑟夫·艾伯斯,朱利安施坦查克和理查德阿努什凯维奇。 当代集合。

约瑟夫·艾伯斯的相关资料

2. 约瑟夫·艾伯斯的介绍

约瑟夫·艾伯斯,德国艺术家,理论家和设计师,毕业于包豪斯设计院。艾伯斯在颜色的理论上作出了重大贡献。无论是在欧洲和美国,20世纪,艾伯斯在欧普艺术形成的基础上具有最有影响力和深远的艺术教育计划。

3. 约瑟夫·艾伯斯的基本资料

死亡日:1976年3月25日(康涅狄格)国籍:Bottrop ,德国代表作品:《自画像》、《站着的裸女之一》、《威尔贝姆·凯泽》、《大胡子的老人》、《酸土地区的松树林》等

约瑟夫·艾伯斯的基本资料

4. 约瑟夫·艾伯斯的资料出处

1、“约瑟夫·艾伯斯艺术家和教师,去世 ”,新的纽约时报 :33 ,1976年3月26日 。2、 罗伯特艾尔斯( 2006年3月29日),苏珊韦伊 。 3、 等A B C D伯尔,大卫。插图艺术史,国际标准书号0753701790,p469 。4、 伯尔,大卫。 插图艺术史 ,国际标准书号0753701790 ,p470 。

5. 约瑟夫·艾伯斯的相关作品

从1923年直到1933年,约瑟夫艾伯斯是一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教育工作者。在20世纪30年代移居美国。 以下一些早期的学术训练,皇家艺术学校,设在柏林( 1913年至1915年), kunstgewerbeschule在埃森(部分时间制,从1916年至1919年),和艺术学院在慕尼黑( 1919年至1920年) ,艾伯斯拒绝在1920年向创新气氛魏玛包豪斯。在那里,他开始了他作为抽象艺术家的实验工作。 三年后,作为一名学生,他被聘请教授著名的vorkurs中,介绍的阶级沉浸在学生的原则,设计和行为的材料。艾伯斯深信,学生需要制定一个理解的“静态和动态性能的材料通过直接经验” 。 他的学生作出的建设与铁丝网, matchboxes , phonograph针头,刀片,以及其他不寻常的材料。他们还参观了讲习班的地方工匠的工作,每天与结构和行为特征的工业和天然材料。艾伯斯具有深厚的古典写实功底,而在包豪斯的生活,又使他的作品深受康定斯基的抽象艺术理论的影响。他的油画作品大多是抽象的,画家将他的这些画统称为《正方形的礼赞》,这些作品在简洁的正方形构图中涂上各种相互交织的色块。艾伯斯在色彩方面的理论研究也极具见解,他的著作《色彩的相互作用》成为后来“欧普艺术”的理论指南。艾伯斯的素描也十分出色,在他的作品中现代艺术家的简洁意味和古典的线条获得了十分完美的和谐。

约瑟夫·艾伯斯的相关作品

6. 约瑟夫·艾伯斯的社会影响

他的影响,许多艺术家,如Neil welliver和罗伯特劳申伯格。从1950年到1958年,艾伯斯担任主席,该署的设计在耶鲁大学。他在美国作为一个美术老师,他的方法均创新和震惊,因为他消除了复制,从性质和其他艺术家。他的目标是创造一个attunement或关闭的调查之间的关系,艺术家和工作,并排除任何可能会干扰这个同步。要定下了基调,他开始了他的教学班,与动力学演习,让每名学生被要求预示着与运动的设计,他打算描写在他们的作品。 广场是理想的形状为艾伯斯所参拜的系列。广场分别在数学上相关对方在大小,完美的叠加,形状永远不会发生在性质上-从而保证其人为制造的质量。艾伯斯有意使颜色在他的“参拜的”一连串反应与对方时,所处理的人眼,造成光学的幻想,由于眼睛的执政能力,不断改变颜色的方式,呼应,支持和反对。他执行这些绘画与一种蓄意的,审慎的技术使用最低限度的工具和油漆。他恨混乱,并坚决反对自由的抽象表现主义。 工作时,他申请一个基地或小学、大学,以masonite ,地面,他发现,最持久,然后挤压纯颜料直接从管和蔓延的油漆均匀,并作为薄,尽可能与调色盘刀。除了在绘画,版画,和执行的壁画和建筑委员会方面,艾伯斯发表诗歌,文章和艺术书籍。因此,作为一个理论家和老师,他是一个重要的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艺术家。而 作为一个彩色的理论家,原则上他要求说明被推翻的理由,透明胶片,空间,和振动的界限。艾伯斯解释说,由于“颜色欺骗不断” ,他开发了一个独特的实验方法,研究和教学的颜色,通过了一系列实际演习。艾伯斯,他任教于耶鲁大学和讲学,再加上职业的教师和画家,使他的画表现出他的理论和他的理论借鉴,主要发现在设计和颜色上。

7. 约瑟夫·艾迪生的生平

在18世纪早期,也就是在弥尔顿死后的30-40年左右光景,也许有人在伦敦的咖啡屋里看到过一个嘴边常挂着微笑、眼睛炯炯有神、不大爱动的仁慈绅士。这位绅士就是才华横溢的约瑟夫·艾迪生。艾迪生既是一位政治家,还是著名的诗人和小品文作家。人们常常看到经常同他光顾咖啡屋的还有一位古道热肠的直率的士兵,即作家迪克·斯蒂尔。偶尔《格列佛游记 》的作者斯威夫特如果来到伦敦,也会同他在一起品咖啡;尽管诗人亚历山大·蒲柏不爱社交,不爱类似聚会,但也不时去捧场。去捧场的还有笛福,那时他正在写《鲁宾逊漂流记》,不过笛福当时在这些文化圈子里名气还不是很大,在很多的时间里,他一个人在做自己的事。约瑟夫·艾迪生是咖啡屋聚会的核心人物,1672年出生于威特斯郡迈尔斯顿的一个小农村,父亲是个传教士。在伦敦的查特豪斯公立学校念书时,他第一次认识了斯蒂尔。斯蒂尔同他年龄相仿,矮矮胖胖、黑眼睛、淘气顽皮、滑稽,是一个爱尔兰父母的孤儿,当时由叔父资助在查特豪斯公立学校念书。这两个小男孩后来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约瑟夫·艾迪生比斯蒂尔还小几个月,但他却是主角。他是个很要强的人,成绩比斯蒂尔要好,爱静,足智多谋。迪克·斯蒂尔非常崇拜约瑟夫·艾迪生。约瑟夫也很喜欢这个热心肠的爱尔兰小男孩。15岁时,两个小男孩一起到了牛津,在那儿上大学,小小年纪的艾迪生很快就成为了一位知名的律诗作家。他原打算像他父亲一样做一名牧师,但后来却对政治产生了浓厚兴趣。因他是写政治论文的天才,有好几位政治家,在一年之内就给他高达300磅(大约1500美元)的额外资助,他用这笔钱游历了欧洲大陆,并且学习了法文,同时还同欧洲国家的一些政治家进行了接触,回到英国以后,他决心用他的笔为辉格党服务。当艾迪生春风得意时,他的好友迪克却越来越对学习不感兴趣。一天,一支身穿红外套的军队从城里走过,去参加一个鼓笛音乐会。看到这以后,他丢下了大学工作,参了军。艾迪生在欧洲旅行了四年,回来以后开始从政,但那时他的朋友已经被逐出了权力舞台,这使得他没什么事可做。也就是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权战争时,英国、荷兰、普鲁士、奥地利发动了同法国、巴伐利亚的战争。英国马伯罗伯爵同他的同盟军在巴伐利亚的布莱汉姆打了一场大胜仗。艾迪生立刻写了一封信庆贺这次大战,在信中,他称赞马伯罗伯爵约翰·丘吉尔是最伟大的勇士。那封信用诗歌形式写成,诗名叫《战役》,这部作品轰动了全英国,好评如潮。他因此也认识了安妮女王,得到了女王的器重,伯爵的朋友因此还给他颁发了各种奖励,同时给他在政府中安排了一个非常清闲而又非常挣钱的职位。没过多久,他成为了一名国会议员,并且被派往爱尔兰担任总督秘书。当迪克·斯蒂尔从战场上回来时,艾迪生正在爱尔兰。迪克·斯蒂尔在写了一些剧本,及一本名叫《基督英雄》的小说之后,他意识到他应该创办一分囊括时事新闻、小道消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笑话、放映各个阶层人们生活的报纸。他给这份报纸取名为《闲谈者》。艾迪生对于老同学的这个计划非常感兴趣,还不断地给这份报纸撰稿。艾迪生相对于斯蒂尔来说,写作方面要稍胜一筹,是他让《闲谈者》取得了更大的成功。《闲谈者》一周印刷三次,每次只有三、四页,但是我们可别忘了在此之前,报纸还没有真正出现。除此之外,在伦敦当时还不时的有一些小单页形式的小报消息,还有笛福在狱中编发的一份报纸,除了笛福的报纸以外,这些报纸都还缺少文学性。大约是在《闲谈者》出版两年以后,斯蒂尔没有把这份报纸继续创办下去,而开始了另外一份报纸的创建。这份报纸不行以前每个星期只出三次,而是每天一次,每天造成刊印分发出去。除了刊发时间上的变化以外,在内容上也进行了调整,不再刊发新闻,而是人们熟悉的小故事,《闲谈者》的成功靠得就是这些随笔。艾迪生非常乐意去帮斯蒂尔。这份报纸取名叫《旁观者》,每期只印一小页,每次在人们吃早餐之前就递送到订户手上。《旁观者》对社会生活中的错误行径与愚蠢行为进行了嘲讽,对一些好人好事则进行了赞扬。还虚构了一些非常古怪的人物,然后根据这些人物杜撰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像乡绅罗杰·德·柯沃雷、威尔·温布尔、威尔·霍尼等就是《旁观者》中众所周知的文学形象。现在我们把这种写作方式叫人物素描,但他们只不过是一类小故事。罗杰是一个头脑简单、古道热肠,有一点爱面子的乡绅,他是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中最有趣的一个。1716年,艾迪生的事业到达了顶峰,这年他还同沃维克伯爵夫人结了婚,伯爵夫人的时尚与高贵并没有让他高兴,他经常跑出去同那些思想自由的人和古怪的朋友交往。三年以后,艾迪生与世长辞。艾迪生去世的那一天,所有英国人都为他哀悼,那天晚上,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还为他举行了一个盛大的追悼会,出殡的队列很长很长,人们面色凝重,举着火炬,然后把这位当时英国文坛最伟大的文学家和英语小品文作家安放在了教堂,祷祝他能在那里安息。

约瑟夫·艾迪生的生平

8. 艾约瑟的人物生平

1848年,被伦敦布道会派来中国,9月2日到上海,为伦敦会驻沪代理人,先协助墨海书馆麦都思的工作。1856年麦都思离任回国后,他继任监理,主持该馆的编辑出版工作。1852~1860年,编译《中西通书》(原名《华洋和合通书》,年历),年出一册(其中有三年由庞台物、伟烈亚力编)。与李善兰等合译《格致西学提要》、《光论》、《重学》等书。1858年3月回国休假,翌年9月携新婚夫人返沪。1860年赴烟台。又与杨笃信等传教士5人应太平天国李秀成之邀,去苏州见李秀成、洪仁玕。1861年,又赴天京(南京)上书洪秀全,被驳;移居天津。1863年迁北京。1872年,在北京与丁韪良创办《中西闻见录》月刊。1875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神学博士。1880年,被中国总税务司赫德聘为海关翻译,先住北京,后迁上海。编译有《欧洲史略》、《希腊志略》、《罗马志略》、《富国养民策》、《西学启蒙》等书,由上海总税务司出版,颇有影响。1905年在上海逝世。主要著作有《中国的宗教》、《中国在语言学方面的成就》、《访问苏州的太平军》、《重学》三卷本等。英国宣教士,“伦敦宣道会三杰”之一。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基督教文化宣教先驱,在华宣教历57年之久。艾约瑟(Joseph Edkins)于1823年12月19日出生在一个基督徒家庭,父亲是牧师,因此他从小在一个敬虔的环境中长大。后就读于伦敦大学,受过系统的从古典到近代的文史和科学知识的训练。毕业后,他继续接受神学教育,1847年被按立为牧师。不久他立志到中国宣教,遂加入当时最具影响的英国伦敦宣道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简称“伦敦会”)。1848年3月19日,25岁的艾约瑟乘船启航远赴中国;9月2日抵达上海,开始其在华57年的宣教生涯。来华后,取中文名艾约瑟,字迪瑾。初时担任伦敦会驻沪代理人,并与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美魏茶(William Charles Milne)、慕维廉(William Muirhead)等宣教士一起创立了墨海书馆(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Mission Press),该书馆是上海最早的现代出版社,也是最早采用西式汉文铅印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机构。1856年麦都思离任回国后,艾约瑟继任为监理,主持该馆的编辑出版工作。他与其他西教士一起,在此培养出一批学贯中西的学者,如王韬、李善兰等,并合作翻译、出版了许多介绍基督教信仰、西方政治、文化、历史、科学等方面书籍,为中西文化思想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1858年3月,艾约瑟回英国述职期间,与20岁的杰恩(Jane)结婚。翌年9月携新婚夫人返沪。杰恩是一个感情丰富,才思敏捷的少女,她爱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一封家书中,她如此写道:“我越看中国,越是爱她,我已经对中国人深有好感。我应该在每一封家书的末尾都写上‘中国真美(China is beautiful)’这句话”。可惜的是,她到中国不过两年左右,就因病死于华北大沽港外的一条船上。时值天平天国革命时期,太平军在淞沪一带活动。出于对这场“基督徒革命”的好奇,艾约瑟和杨格非(John Griffith)等五位宣教士接受天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邀请,去苏州拜访了李秀成、洪仁玕等领袖,与他们探讨了诸多神学上的问题。通过接触与观察, 艾约瑟发觉他们所谓的“基督教信仰”带有明显是异端倾向,回来后写了《访问苏州的太平军》。1861年,他再赴天京(南京)上书洪秀全,指出其信仰上的谬误,希望他能回归正统,但遭到洪秀全的拒绝。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之后,伦敦会差派艾约瑟北上天津、北京开辟华北工场。当时,慕维廉留守上海;杨格非前往湖北汉口开辟华中工场。这三位同为伦敦会宣教士,皆精通中国语言和文化,都从爱丁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而且三人在华宣教时间都超过半个世纪之久,因此被誉为“伦敦宣道会在华三杰”。艾约瑟在天津逗留不久即迁居北京,负责伦敦会北京宣教事工,并创立了北京缸瓦市教会。1863年,艾约瑟与珍妮特(Janet)结婚,他们共同宣教,恩爱生活了14载,直到1877年珍妮特因病去世。二人共育有三个儿女,却不幸在童年时即先后夭折,最大的才活到8岁。接连失去亲人的打击并没有减少艾约瑟对中国的爱与委身,正相反,他对中国的贡献以及他一生所取得的成就,许多人无法企及。艾约瑟具有卓越的语言天才,他掌握的语言有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波斯语、梵语、汉语、苗语、日语、满语、朝鲜语、藏语、蒙古语、泰米尔语、叙利亚语等。这为他以文化、教育来从事宣教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自然也非常有利于他向中国人传播西方文化知识。艾约瑟和王韬合译了《重学浅说》、《光学图说》、《格致新学提纲》、《西国天学源流》和《中西通书》等书;还同李善兰、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合译了《谈天》、《代数学》、《代微积拾级》、《圆锥曲线说》、《奈瑞数理》、《重学》、《植物学》等书,均由墨海书馆出版。艾约瑟不仅编译出自然科学的著作,而且还编译、编著了四部史著,以求自然应用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平衡,充分表现出他对学术体系的宏观理解。为了让中国人了解西方历史文化,1885年,受聘于中国海关的艾约瑟在赫德(Robert Hart)的鼓励与支持下,先后出版了包括《希腊志略》、《罗马志略》、《欧洲史略》在内的西学启蒙读物16种,后又撰写了概述西学源流的《西学略述》。这四部书介绍了希腊、罗马以及欧洲各国的发展史。他还撰写了大量有关西方古典文化的论作,散见于《六合丛谈》、《万国公报》和《中西闻见录》等宣教士创办的杂志上,主要为国人介绍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学家、哲学家和史学家以及科学家,如爱斯库罗斯、阿里斯托芬、修昔底德、希罗多德、西塞罗、亚里士多德、普林尼、伊璧鸠鲁等人。他尤为看重《荷马史诗》,视其为西方世界最早的文化遗产,在时间上可与中国的《诗经》等作品相比,以此来证明西方与中国具有同样悠久的文明。他也是最早把完整的希腊字母表介绍给中国人的西方宣教士。在中文圣经翻译方面,也有艾约瑟的功劳。他先后参加两个译经委员会的工作,一个是“北京官话译本”;另一个是“深文理和合译本”。艾约瑟对中国文化、历史和宗教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先后著有《中国的宗教》、《中国的建筑》、《中国在语言学》、《中国见闻录》、《诗人李太白》、《汉语的进化》等书籍,向西方人介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艾约瑟高度评价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是最早提出“四大发明”的学者。此前,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宣教士麦都思、卡尔·马克思等人都曾指出过古代中国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但经艾约瑟深入研究后,又加上了造纸术。此“四大发明”之说立刻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关注, 后经李约瑟博士将此说发扬光大,就确立了中国“四大发明”的地位。艾约瑟在汉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他在汉学界的地位,使他成为西方著名汉学家之一。艾约瑟也是西方宣教士中,对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研究最为精深的一位。他认为只有真正了解中国人的主要宗教信仰,才能在对中国人谈道时把握住方向和重点,扫清慕道者心灵深处的障碍,最后将他们引到基督面前。他不仅仅在书房里潜心研究,也去走访过许多佛道教的著名寺观。1859年他所写的《中国的宗教》一书,被列为西方人认识中国的基本读物之一。在比较儒、释、道三教异同时,他描述得既简洁明了,又易懂易记。比如说:儒教追求道德性(Moral);佛教追求哲学性(Metaphysical);而道教追求物质性(Material),这三者(三个“M”)之间有着互补的关系。又如:儒教讲对与错(the right and the wrong);佛教讲真与假(the truth and the false);而道教讲清与浊(the pure and the gross)。寥寥数语,就贴切地勾画出三大宗教的轮廓,令人叫绝。1879年,他又出版了《中国佛教》一书,是他有关中国佛教的论文集,内容十分丰富,显示出他对佛教研究的深厚功底。1872年,艾约瑟在北京与美国宣教士丁韪良(William A. P. Martin)创办了《中西闻见录》月刊。1875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神学博士学位。1880年,他被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先生聘为海关翻译,先住北京,后迁上海。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内,他主持编译了《西学启蒙》丛书16种。清朝重臣李鸿章对这套西学入门丛书极为重视,特地为之作序,予以推荐。1905年,这位西学东渐的使者、汉学界之泰斗病逝于上海,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