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要“造车”?

2024-05-18 01:13

1. 华为要“造车”?

  近日,天眼查数据显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新增多项专利信息,其中一条是一种自动驾驶方法以及装置,可根据用户的 历史 驾驶行为数据以及当前环境数据确定自动驾驶策略,辅助实现安全驾驶。 
    此外,全球首款搭载华为5G技术的量产车型——比亚迪“汉”系列也于近日正式上市。早在两个月前,华为宣布与18家车企达成合作,共同致力于加速智能网联 汽车 的落地。 
    华为可谓在智能网联 汽车 圈子里撒了一张大网。然而这仅是华为进驻 汽车 圈的其中一个环节,下一步直指更高阶的自动驾驶。 
    5G加速“消费电子”型   汽车 落地 
          如今,华为推出的终端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包括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回归初心,华为在网络通信基础设施上的领先实力,让其能够选择与多种行业合作发展,比如和多家车企联手构建了“5G生态圈”。截至目前,华为可提供车载通信模块、车载操作系统和电动 汽车 电控模块等多种智能 汽车 设备。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公开表示,华为不造车,而是聚焦ICT技术,成为面向智能网联 汽车 增量部件的供应商,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
    两座“高台”助力华为造“好车” 
   那么,华为在造“好车”的路上都做了什么呢?
   华为今年5月发布的《自动驾驶网络解决方案白皮书》道出了其对于自动驾驶网络能力的思考:电信网络要想达到L5级,实现可自我演进和自我优化的终极目标,依赖网络自我认知、人的知识和经验提取等一系列基础理论和技术难题的研究突破,仍需较长的 探索 周期,存在可商用化的不确定性。考虑当前的技术成熟度,建议以L4级作为自动驾驶网络未来架构的阶段性目标,有节奏地引入正在逐步成熟的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新技术、新工具和新方法,对网络设备、运维系统甚至商业运营进行全方位的重构与优化。
   网络通信技术给华为入局自动驾驶领域棋架了一座“桥”,接下来需要搭一个能够“摸到天”的“高台”。
   华为的“云-边-端”战略在 汽车 产业分支筑起了两座“高台”。
   今年2月,华为推出的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获得了全球知名认证技术服务机构德国莱茵TüV集团颁发的ISO 26262功能安全管理认证证书,这意味着华为已经成功迈过了 汽车 行业的准入门槛。目前,华为已携手18家主流车企建立合作,覆盖乘用车、商用车、特种作业车等多种智能驾驶应用场景。华为的高阶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ADS)也在三个月前通过了 汽车 功能安全最高等级ASILD认证。此外,华为还打造了基于鸿蒙OS的HiCar车机系统,生态合作伙伴已经超过30家车企,合作车型超过120款。
   华为未来是否有可能造车呢?
     实现高阶自动驾驶是一场高资源消耗的持久战。如同一人不断向海里投掷下一桶又一桶黄金,期盼有一天海被填满,鱼都浮上来,便可轻松收网。很多初创企业还未等到把海填满,就扔掉了所有的金子,最终以失败告终。从这样的失败经验来看,把实现高阶自动驾驶前的中间环节拆解成不同产品,卖给有经验有实力的车企,不失为一种保住底盘,又能获取增值的良策,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华为对外宣称“不造车”。
    多年内功终得“用武之地” 
   华为进驻 汽车 圈的决心之大,印证了那句在互联网广为流传的一句话:“除了底盘、四个轮子、外壳和座椅外,剩下的都是华为的技术。”意思就是, 汽车 企业搭好骨架,华为负责“填肉”,而且还是高质量的肌肉。
   去年年底,华为申请了一项名为“动力总成、驱动系统和 汽车 ”的发明专利,旨在避免驱动电机作为阻力阻挡车辆的行驶,最终达到提高动力总成的驱动效果。“动力总成涉及到自动驾驶的第三部分,也就是感知。”王羽指出。在他看来,若不能控制动力总成,那么即使拥有优质的传感和算法,仍然不能达称作合格的自动驾驶产品。
   中国 汽车 圈进阶最需要什么?中国 汽车 工业协会秘书长付炳锋认为是基础理论、核心算法、还有高级芯片。
      汽车 的概念已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机械制造,开始向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发展,这对于华为来说,是目前所拥有的消费电子版图外,可以获得更多帮手的产业,也让华为“修炼”多年的软件及系统能力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华为要“造车”?

2. 华为“造车”?

 
   
   作者 | 李娜 胡婳溦
   本文经授权转自第一 财经 (ID:cbn-yicai)
   2018 年,华为相继与一汽、北汽、上汽、东风、广汽、长安、奥迪、奔驰等车企进行合作,其中和北汽的合作得到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的高度评价,双方还进行了第二次战略签约,并且成立了 1873 戴维森创新实验室。
   此外,在一份疑似来自于华为内部高管的讲话中提到,华为目前已经掌握了自动驾驶的核心技术。该名高管称,“未来自动驾驶能力的电动 汽车 ,除了底盘,4 个轮子,外壳和座椅外剩下的都是华为拥有的技术。”
   换句话说,华为已经具备了“造车”的能力。
   可以看到,这几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 汽车 的工业生态、产品形状和商业模式都进入了新的变革中,以无人驾驭、车联网为代表的智能化已成为未来 汽车 工业差异化竞赛的制高点。而 科技 企业的加入,更是将“造车新势力”的声量一路推高, 汽车 跑道上出现了不少新的面孔。
   但相比于传统 汽车 巨头所掌握的整车技术以及搭建的完整的供应链和销售体系, 科技 企业的加入能够为这个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像华为、苹果、百度这样的 科技 公司又对于自动驾驶有着什么样变革,传统 汽车 企业和互联网企业谁能主宰未来的“自动驾驶”市场?显然,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造不造车? 
   在外界看来,华为这几年在“造车”上动作频频。
   两年前,华为与清华大学进行无人驾驶 汽车 深度技术合作的消息被广泛传播,一张看似简陋的无人车的“雏形”也被曝光。而后,华为又高调宣布与奥迪等车企联手开发 5G  汽车 。华为消费者者 BG 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甚至在社交媒体上表示,5G 联网 汽车 在 2020 年前有望问世。“此次奥迪与华为的合作,将在两年内推出实体化的 汽车 产品,提供在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之前的辅助驾驶系统。”
   而去年发布的 OceanConnect 车联网平台更是把华为的“ 汽车 梦”推至高潮,喊出的口号“数字化每一辆车”背后似乎隐藏着这家企业在 汽车 领域的野心。
   
   华为 OceanConnect IoT 平台:
   https://www.huaweicloud.com/product/iot.html
   但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去年还是今年,华为的官方态度一如既往:华为将专注于 ICT 领域,主张与 汽车 制造企业广泛合作。“公司没有进入 汽车 制造业的计划,也没有推出华为品牌 汽车 的计划。”华为内部人士对记者如是说。
   在今年 1 月 17 日的采访中,华为创始人兼 CEO 任正非更是对记者明确表示,华为永远不会造 汽车 。
   
   “我们是做车联网的模块, 汽车 中的电子部分,边缘计算是我们做的,我们可能会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但是它不是车,我们要和车配合起来,车用我们的模块进入自动驾驶。 决不 会造车的。因此,我们不会跨界,我们是有边界的,以电子流为中心的领域,非这个领域的都要砍掉。”任正非说。
   对于外界关于华为“造车”的噪音,一位华为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华为拥有自己的业务边界,在 汽车 领域,一是不做上层应用,二是不做整车。他强调,外界理解的“造车”其实是华为在车联网上的布局,但这并不等同于要抢 汽车 企业的生意。更重要的是,华为也并不是从这几年才开始对车联网进行投资,出于产业空间和自身业务延伸,华为早已开始了布局。
   据记者了解,在 2013 年,华为就正式推出了车载模块 ME909T,也同时推出了针对该领域的持续性投资计划,当时宣称的金额达到每年上亿元人民币。同年,华为还发布了前装车载移动热点、 汽车 在线诊断系统以及符合车规标准的 3G、4G 通信模块等产品。
   而在之前的一场行业论坛上,华为中央研究院副院长袁庭球就提到,“现在一些高档 汽车 的总代码大概有 1 亿行,这是什么概念? 汽车 内的代码量超过了 Facebook、微软 Office。”袁庭球认为, 汽车 今后将集数据中心、计算中心、控制中心于一身,成为我们人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换言之,从 汽车 的整体趋势来看,软件正在吞噬并占领整个行业,电子化、软件化、信息化正在代替以前机械动力部分成为价值中枢, 汽车 将回归交通工具的本质,无人驾驶是必然趋势。
   而这正是华为所看到的机会。
   无人 汽车 将带来千倍的流量挑战、计算挑战和数据挑战,未来自动驾驶 汽车 能达到十倍甚至千倍于人类的驾驶能力,海量数据的加工和处理正是华为所擅长的部分。某种程度上看, 汽车 领域传统机械制造模块并不是华为最看重的。在 汽车 行业,以无人驾驶为核心的互联网软件模块以及以动力电池为核心的驱动模块才是最能产生价值的模块。
   “走向智能 社会 的路程中,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不可否认这其中诞生的种种,会成为新一轮增长的机会与拐点。任何企业要抓住机会,必须成为数字化的组织,也唯有如此才能不掉队。”在一场行业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在智能 社会 中任何企业都无法独善其身。他甚至表示,“希望厂商之间的竞争来得更加猛烈些,倒逼行业加快数字化的同时,华为才越有可能实现自身业务数字化转型需求,而在那之前,华为只有不计回报地投入。”
    谁能颠覆“ 汽车 业”? 
    汽车 产业正处在传统车到智能网联 汽车 、交通工具到出行服务、单车智能到智慧城市大变革的拐点期,对于这一点,显然不仅仅只有华为看到,中国以及全球的 科技 巨头都在加大在该领域的投资。
   以国际厂商苹果为例,2014 年 Apple Titan(泰坦)项目正式获批,苹果 汽车 业务开始,并设立专门的 汽车 研究实验室,开始大规模招募软件工程师、 汽车 工程师甚至火箭科学家等。
   苹果最初希望通过发布 CarPlay 车载系统,抢占传统 汽车 智能化的市场,进军车联网行业。CarPlay 车载系统能够实现把 iPhone 上的信息转移到 汽车 前置屏幕上,苹果在车载系统和地图领域布局,为其自动驾驶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使其能够进行更加精确的测验。
   2017 年,苹果获得了美国加州测试自动驾驶 汽车 的许可,并发布了首份自动驾驶 汽车 研究成果,一套能更轻松探知路上行人的软件系统。苹果 CEO 库克甚至称无人驾驶系统为“苹果一切 AI 项目的母体”,对其注重程度可见一斑。
   而拥有 Android 系统的 Google 在 2009 年就开始了无人驾驶 汽车 项目。现在,谷歌的测验车现已开展到第三代,预计从 2021 年开始,项全球数百万新车提供基于 Android 操作系统的车载信息 娱乐 系统。
   而国内 科技 企业也早已嗅到了这一领域的商机。
   2017 年 4 月 29 日,百度重磅发布了 Apollo 计划,该计划是百度推出的向 汽车 行业及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伙伴提供的软件平台。阿里的 YunOS 操作系统则在 2010 年就立项,2011 年正式推出。2016 年 7 月 6 日,阿里与上汽发布了一款名为 RX5 的荣威牌 SUV 与其搭载的阿里 YunOS 操作系统,定位是全球首款互联网 汽车 。而腾讯则投资了包括蔚来 汽车 、FMC 以及成爱驰企业。目前,腾讯已经与一汽、宝马、广汽、长安、吉利、东风柳汽等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搭载“AI in car”腾讯车联方案的多款车型已经上市销售。
   在 2018 年 11 月 1 日,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副总裁钟翔平发布了“四横两纵一中台”的业务战略规划。 所谓“四横”,指的是腾讯车联、腾讯自动驾驶、腾讯位置服务,腾讯乘车码“两纵”是指腾讯内容平台和安全保障系统。“一中台”指的是腾讯 AI 和腾讯云。 
   据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测算,自动驾驶 汽车 创造的市场价值将达到 420 亿美元;2035 年前,全球将有 1800 万辆 汽车 拥有部分自动驾驶功能,1200 万辆 汽车 成为完全自动驾驶 汽车 ,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
   但从目前来看,自动驾驶的理想与现实之间距离仍大。
   自动驾驶技术主要分为 L0 至 L5 级,现阶段不少试验型 汽车 能够达到 L4 级别,许多互联网、初创企业正在从 L4 级别开始研发。而中国交通场景复杂多变,目前地图导航系统精准度较低,消费者对于自动驾驶 汽车 可靠程度还存在质疑。自动驾驶除了技术上不断面临新挑战,在法律、标准等方面皆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而在分析师看来,未来在自动驾驶领域有两种类型的公司有机会跑出:
     

3. 不造车的华为为车企“造梦”

随着华为的深度入局,在一些核心环节,例如芯片研究、人工智能设计等方向,“国产”的要素将进一步助力中国品牌与诸如特斯拉等国际品牌进行竞争。
人间清醒任正非。
不造车!不造车!不造车!
“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短短27个字符,折射出了一位76岁“霸道总裁”的决绝。至此,也为华为近几年甚嚣尘上的造车言论划上了一个休止符。
不造车的华为未来将集中注意力在汽车行业的哪些版块呢?

11月25日,在华为内部网站心声社区刊出了一份名为《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的内部文件,文件内容显示:“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该文件的签发人正是任正非,同时文件末尾处还标注“本文从发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年”。由此推理可知,江湖上至少有3年的时间不会传华为造车这事了。
至于为什么说“人间清醒任正非”,原因很简单,华为“不贪心”!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人同时踏入一条河流,自然也不会有企业能囊括这世间所有的行业。当然,没有不代表不想,比如蚂蚁集团,吃穿住行,要啥有啥,另外,它估计恨不得全世界就只有它这一家金融企业,也恨不得小蚂蚁的股价冲出地球,走向银河系,结果遭“反噬”!
但凡大蚂蚁有点实业支撑着,我也不会如此地落井下石,这也真是拿着2100元的工资市井着2.1万亿市值的心。相比大蚂蚁,华为之所以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民营企业,和它是一家实打实的企业有着莫大的关系。
就拿研发举例子,华为过去10年累计研发投入达到4,850亿,仅2018年华为的研发投入就达到1,051亿元,这个研发投入的力度是什么水平呢?在全世界企业研发投入最多的的10家公司中,2017年华为排在世界第8位,2018年上升到世界第5位,华为公司是中国企业研发投入最多的企业。
高投入研发带来则是颇丰的收获。2018年华为的各项专利申请世界第一,其中5G专利技术占比世界第一,比美国的高通还要多,现在华为平均每天申请8个各类专利技术。一家能让美国政令反复无常的企业,足以受到尊敬。这样的华为,我相信,只要它想造车便可以造得出车来。事实也是如此。
“特斯拉现在能做的,我们都能做到。”
分管消费者业务的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近期表示,华为在汽车领域已经进行了长达7年多的探索,目前在智能驾驶、智能电动、智能网联、智能车云等方面与全球多家知名车企有着广泛的合作。

既然华为如此厉害,为什么不造车呢?这里我将进行一番结果导向也就是俗称的“马后炮”分析。
造车,弊大于利
从车市大环境来说,现在造车并不是一件很乐观的事情。
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前十个月,乘用车市场累计批发销量1518.7万辆,同比下降10.1%,今年累计净销量同比减少170万辆。即便如此,中国目前的销量表现在全球来说也是最好的。欧洲、北美洲今年前9个月同比下滑分别为29%、19%,放眼全球来看,预计今年会跌掉一个欧洲的年销量(1500万辆左右)。

早在多年前,有专家称中国汽车销量将突破4000万辆,不过回顾这几年的中国车市,2017年则是巅峰,销量达2887.9万辆,随后便分别为2808.1万辆、2576.9万辆,而今年预计在2400万辆上下。目前来说,在疫情与全球经济进入下行的多重因素影响下,不仅中国车市回不到2017年的状态,全球车市更是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来恢复。此时介入造车,对于华为来说并非明智之选。
虽然现在特斯拉能做的华为都可以做,但它不一定有特斯拉一样的热度与销量。就连大众、奔驰、宝马、奥迪等巨头在新能源领域都无法与特斯拉抗衡,华为又有何底气与之较量?熟知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不是“特斯拉粉”,但u1s1,特斯拉目前是踩着风火轮扶摇直上,连风水学都无法解释这种现象。
另外,从华为本身优势来讲,通信技术才是其专长,尤其是在5G技术支持下,汽车智能化、自动驾驶等技术将得到质的改变。有人说华为可以造手机为什么就不能造车呢?原因很简单,手机涉及到的上下游产业并没有像汽车所需要的那么长,光从手机和汽车的体积就可以浅显粗暴地得出结论。
华为连生产手机都被制裁,主要是在芯片方面,虽然华为可以自己设计芯片,但是它不能生产芯片,这也是美国为什么能够卡住华为命运的咽喉的原因所在。现而如今眼目下,生产手机都已命运多舛,造车所需要的技术、人员、工厂、配套设施等都不是小金额可以解决的,即便以华为去年627亿元的净利润来算,对于造车所要烧的钱来说也是远远不够,毕竟“200亿元”只能揭开造车的面纱,600亿也不过只能揭三次面纱而已。
都知道汽车是成规模效益的,只有达到一定的体量,才能够赚钱。做得好的如丰田,2019财年的纯利润为20,76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68亿元),这是它在全球卖了1000万辆新车才赚来的;来看看宝马集团,2019年净利润为50.22亿元,销量252万辆;说说新能源的翘楚特斯拉和蔚来,2019年在净利润方面各亏损8.62亿美元、112.95亿元。虽然特斯拉、蔚来等新势力今年风光无限,但也抹不掉它们曾含泪嚼窝窝头的时光。

再加上华为又不想被资本操控,这样便无法为造车提供更多的资金,即便华为每年都能够实现600亿元以上的净利润,但押上身家性命全拿去造车,那就跟地主家的傻儿子没什么区别了。所以“造车不是你想造,想造就能造”。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夯实地方主体责任,遏制盲目上马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等乱象。另一份文件则要求详细报告恒大、宝能等企业2017年以来在当地投资和拟投资建设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项目情况,包括土地占用、建设内容、项目进展、完成投资等情况。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的加大关注,要想进入整车领域,目前来说很有门槛。如此一来,华为利用自身优势,为车企提供解决方案是最好的选择。
做中国的“博世”
说起造车,博世比华为更有发言权,但博世至今都没踏入整车造车领域,但它却是车企不可或缺的零部件供应商。
业内有这么一句话:“整车厂在给发动机厂打工,而发动机厂在给博世打工”。还有媒体曾这么描述:“世界上一半汽车的燃料导入系统和刹车系统是博世提供的。”作为汽车产业链最上游的技术型企业,博世不仅掌握着主动权,而且手握高额利润。

虽然博世的名气远不及奔驰、宝马,但它的产品和技术却是这些德国战车驰骋天下最重要的保障。可以说,没有博世,就没有德国卓越的汽车工业。更为难得的是,作为一家拥有百年辉煌历史的企业,它可以在朝代变革的竞技场上和硅谷的新创企业一样快捷有效。这就是“术业有专攻”为其带来的战斗力。
如今华为已坚定决心不造车,那它势必要成为上游的技术提供者,这与博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再加之目前博世正在从一个传统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向IOT公司转型,二者狭路相逢也是迟早的事情。
或许华为与博世的竞争早已开始。就在今年的北京车展上,博世集团董事会成员、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业务部门主席Stefan Hartung透露,今年博世将继续在“三化”新技术领域投入超过10亿欧元。其中包括燃料电池技术在内的电气化交通领域投资5亿欧元,在自动驾驶领域投资超过6亿欧元,并投资1亿欧元用于互联化交通解决方案。

今年10月30日,在华为Mate 40中国区发布会的最后,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正式宣布推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独立品牌——HI。
“HI带来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我们继承华为三十年的技术积累,和汽车行业深度融合,并追求跨越式技术发展,实现领先与超越。我们相信新模式一定会开发出好的智能电动汽车,实现品牌向上,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
“HI”主要关注的是目前的电动汽车智能化所有难点,包含了1个架构,5大系统,30余个零部件。其中,车载系统“HiCar”已合作150余款车型,包括沃尔沃、吉利、比亚迪、长城汽车、长安汽车等主流品牌。华为预计,2021年,HiCar将在500万辆车中进行预装。

?就在前几天,长安汽车宣布将携手华为、宁德时代打造一个全新的高端智能汽车品牌,包括自主可控的智能电动汽车平台,一系列智能汽车产品和一个超级 “人车家”智慧生活和智慧能源生态。显然,华为负责的是智能技术版块。
中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华为汽车电子销售额有望在未来十来年的时间内达到500亿美元量级。这同样也将利好国产智能汽车的产业链。随着华为的深度入局,在一些核心环节,例如芯片研究、人工智能设计等方向,“国产”的要素将进一步助力中国品牌与诸如特斯拉等国际品牌进行竞争。
文/甘芳利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不造车的华为为车企“造梦”

4. 华为,为什么敢“造车”?

   作 者:吴春波 著名管理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  
     编 辑:孟媛  
     来 源:正和岛  
        确切地讲,华为并没有造车,故“造车”需加引号。 
    其实,华为在很多年前就已经筹划“造车”了。2020年10月,公司董事会常委会在《关于智能 汽车 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中,已将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IAS BU)的业务管辖关系和投资决策及组合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 
     其实华为不但在“造车”,华为还在“挖煤”、“杀猪”、“玩音乐”。  
    这有任正非的话为证: 
    2021年2月9日在2020年年度工作会议上,任正非向员工发出了呼吁:“我们的科学家、专家、天才少年、博士、优秀的工程师拿上你的‘手术刀’,参加我们的‘杀猪’、‘拉煤’、‘音乐’的战斗。”  
       华为为啥“不务正业”? 
    华为要干什么?这不是不务正业吗?这不是有违初心了吗? 
    回溯以下任正非的讲话,或许能看到华为“造车”的端倪。 
    2018年7月13日,任正非在上研所听取无线业务汇报时,发表了题为《在攀登珠峰的路上沿途下蛋》的讲话,其中就明确地提出了“造车”的设想。 
    “在车联网模块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态度是把新产品的价格降到极低,支持合作厂家加载我们的芯片,将来我们也以综合模块在不破坏竞争对手的市场规则的方式,进入这个市场。车子有多大量,车联网模块就有多大的量, 成本降到一定程度,我们就建立了一堵城墙。 ” 
    “我们说无人驾驶,其实是一个珠穆朗玛峰,是一个领袖型产业。我认为无人驾驶是基础研究,支持科学家为理想而奋斗。” 
    “无人驾驶就是爬珠峰,爬山过程中,有人可以半路去放羊,有人可以半路去挖矿,有人可以半路去滑雪,……。把孵化的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中,这就是‘沿途下蛋’。” 
    “我们现在很多公司,把无人驾驶作为产品目标,若果它失败的时候,我们就要网罗他们的人才,就让他来我们这里母鸡下蛋。 失败的人都是理想太大,平台太小,到我们这来,我们的平台很大,那不就成功了嘛。 我们反过来要拥抱失败人才,不仅仅是拥抱成功人才。” 
     “ 其实骂我们最厉害的人就是我们的老师。 客户骂我们最厉害,我们才有今天的进步。所有挑毛病的都是在给我们上课,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这个意识,就会抵制这些建议。年轻人人是很厉害的,是这个世间人是最宝贵的因素。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做出来。” 
    2014年11月6日任正非在第四季度区域总裁会上的发表的题为《遍地英雄下夕烟,六亿神州尽舜尧》讲话时,任正非早就提出了有关“造车”等的设想。 
    “有人会说我们机会主义,就是要逼你转型,就像当年逼余承东一样,消费者BG不就转型过来了吗?我对老余讲,相信未来两三年,华为公司终端的质量会大幅度提升,让它惯性往下走。 你们这棵桃子树上一定要结西瓜,不能就只结桃子这一种商业模式。 因为桃树的树干,就是公司共同支撑平台(如服务平台、维修平台、财务平台……),根状体系要分不同客户去吸取不同营养。你们要有多种商业模式,很多公司都有窍门,桃子树上如何才能结出西瓜,你们要去好好思考。” 
    同样在2014年,任正非还有《喜马拉雅山的水为什么不能流入亚马逊河?》、《洞庭湖装不下太平洋的水》、《风物长宜放眼量》等文章,都有与此相关的论述。 
     02、华为造车,是早有图谋   
    透过任正非的讲话,归纳起来看,可否得出以下结论:  
      任正非始终惯行的决策理念是:“有了正确的思想,才有了正确的方向;有了正确的方向,才有正确的理论;有了正确的理论,才有正确的战略。”而从方向洞察到正确的战略,是需要时间来验证的。  
     第二,华为“造车”只不过是在攀登珠峰的征程中沿途下的蛋之一, 是桃树上长出的西瓜之一,“挖煤”、“杀猪”、“音乐”等也是蛋,或是西瓜。如任正非所言:“ 我们要承认现实主义,不能总是理想主义,不能为了理想等啊等啊。我们要在攀登珠峰的征程中沿途下蛋。”   
     第三,华为“造车”没有偏离主航道,依然聚焦于主航道, 依然是走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路上,华为不会背叛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不会背离自己的战略抉择,不会动摇自己的战略自信。  
    华为“造车”依旧坚持的是“一定是多路径、多梯次的持续创新”、坚持“范弗里特弹药量”(在战略突破口聚集人才,以及多梯次的人才布局),通过多路径“可以快速找到战略机会的突破点,或勘定边界。清晰战略突破点后,要敢于但永远不要关闭其他路径的研究,它至少可以培养开放思想的人才。”  
    早在2018年的EMT决议中就提出:“华为不造车,但我们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并在2020年10月份再次重申:“ 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所以,不必因华为“造车”而担心偏离主航道,华为是一家能够自律的公司。  
     第四,华为“造车”不是真正的造车, 它是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创新技术为真正造车的企业赋能,是围绕行业特征及客户诉求,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为公司创造价值新空间。  
    华为领先的激光雷达、自研的毫米波、车载芯片架构与算法、摄像头芯片和智能监控摄像头技术等均处于是世界领先的业界一流地位。与传统的造车相比,传统车厂则倾向认为车是未来的主体,而上面存在一些计算机的单点。未来 汽车 的基础是计算机,车是计算机控制的外设( 汽车 计算机化)。  
    正如4月18日在阿尔法S发布会后的群访环节,华为再次强调:华为会作为智能部件供应商,采用HUAWEI Inside模式,把华为的自动驾驶硬件、麒麟芯片、鸿蒙系统带进更多厂的产品里,而搭载了华为各项智能 汽车 技术的阿尔法S华为HI版更是最直接的证明。  
    近日,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到“xx都造车了”,此话意味深长。 有著名大咖评论:特斯拉终于遇到一个技术实力和忽悠能力旗鼓相当的对手了 (后半句不敢认同,是对华为的低级别误读)。  
        03、华为为什么敢“造车”?   
    接下来,人们还会担心华为“造车”的前景问题,换言之,需回答华为为什么敢“造车”? 
     1. 战略定位准确   
    决不造车,只为造车企业赋能。坚守主航道,严守产业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顺势而为,坚持客户导向。定位现实主义,构建理想,实现突破领先,是华为从战略洞察到战略是实施的三部曲。有梦想,总会有奇迹,华为就是一家被梦想驱动的公司。在主航道的研究要坚持多路径、多梯次、多场景化的道路不动摇。  
     “未来的胜利是极简的胜利。如果我们能做到极简,这世界还有谁能打赢我们” (任正非语)。  
     2. 战略时机   
    “我们进入新的成长领域,应当有利于提升公司的核心技术水平,有利于发挥公司资源的综合优势,有利于带动公司的整体扩张。顺应技术发展的大趋势,顺应市场变化的大趋势,顺应 社会 发展的大趋势,就能使我们避免大的风险。只有当我们看准了时机和有了新的构想,确信能够在该领域中对顾客作出与众不同的贡献时,才进入市场广阔的相关新领域。”  
     3. 战略措施压强   
    华为长期坚持的压强原则(《华为公司基本法》第二十三条:“我们坚持‘压强原则’,在成功关键因素和选定的战略生长点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极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在认准的产业领域中,坚持杀鸡用牛刀,坚持大炮打蚊子,坚持使用“范弗利特炸药量”,坚持“一点两面三三制”,坚持“鲜花插在牛粪上”,坚持乌龟精神,坚持阿甘精神,就没有攻不下的山头,也没有攻不开的城墙。  
    其实,当华为的竞争对手,或者被华为认作竞争对手,并非好事,华为以往的成长与发展历程已经说明这一点。  
     4. 华为强大的学习能力与标杆管理能力   
    学华为不一定学的会,如果一定学华为,学会其一点就够了,这就是学习华为是如何学习别人的,尤其是如何向一流标杆企业对标管理的。华为坚持的就是“一杯咖啡,吸纳宇宙的正能量”,“一桶糨糊,粘结全世界”。  
    如任正非所言:“所以你们要利用好公司内外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而不是关起门来自己搞,加大前瞻性、战略性投入,把握先机,构筑面向未来的技术及人才优势,能够持续地活下去并且还能活得很好。”  
     5. 强大的自我批判能力与自我修正能力   
    任正非认为:“我认为在蓝军问题上,我们构想的是一种思想和精神,而不是一种模型,自我批判就是用自己的脑袋打自己,本身就是蓝军思维。”  
    一旦选错了战略方向,华为还有强大的战略纠偏能力。如任正非所言:“一旦我们战略突破口选错了,我们立即转向,仍然有一批精干的轻骑兵等着领导我们大部队转换队列。”“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进攻就是进攻我们自己,永不停歇,直到死的那天。”  
     6. 充满活力的人力资源铁军   
    在保持方向大致正确的前提下,关键就在于组织的活力。同时光揽天下英才,打破人才金字塔,持续地熵减,构建像谷歌秘密博士军团一样的华为军团,建立一支宏大的高素质、高境界和高度团结的队伍。  
    在此,引用华为一位员工在发布会结束时的心声:“作为最直接的参与者,我陪着它从零到一。被别人质疑、嘲笑、讽刺和打击的声音从未消失,但也从未想过放弃。压力大到靠药物才能睡着,但也从未想过停下来。一直以来,常常会忍不住哭,会气得摔杯子、想骂人,但发现无数研发兄弟们义无反顾、全年无休,为了这辆车奋斗无息,我这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一辆车的背后,是数不清的无名英雄。”  
     7. 打胜仗的思维与信仰   
    华为骨子里的特质,是不服输,敢亮剑,以“打胜仗”为信仰,在保持理性的同时,人,充满了血性;组织,充满了张力。他们要对胜利有极度的渴望,有极度坚韧的意志,对失败的极度羞耻感。对结果极度负责的态度。  
    早在二十余年前华为就认识到: “在电子信息产业中,要么成为领先者,要么被淘汰,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04、结语:早出发的兔子们,等着瞧!  
    对于自动驾驶,本人其实持保守观点(任正非也讲过:“保守主义是个好东西”),源自文科生一枚,专业限制了本人的想象力。其实在现实中飞机、高铁等都基本实现了无人驾驶,但如果登机后,空姐告诉乘客本次航班为无人驾驶,您敢坐么?  
    不过网友们已经很兴奋了,并作了筹划:购买一辆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首款车去上班,然后把车放出去,变成网约车,既有了代步工具,又能增加第二份收入,补贴家用。  
    也就在写本文时,网上传出4月20日起,华为旗舰店将开售赛力斯华为智选SF5,虽然这不是无人驾驶 汽车 ,但这位网友的美梦或许成真的指日可待了。  
    本人曾写过一篇小文,题目为《华为的人车路法》: 
    如果再加上两个字,就是天地。 
    天地人车路法,是华为“造车”成功的基石,基于此,华为“造车”除了胜利,无路可走!  
      这或许又一段龟兔赛跑的故事,任正非文章在2013年曾写过文章,题目为《发扬乌龟精神,赶上龙飞船》。  
    华为依然会以乌龟精神来“造车”的,面对坚守“一杯咖啡主义”和“不喝咖啡”的华为这只乌龟,早出发的兔子们小心了,兔子们等着瞧! 

5. 华为等手机厂商相继入局造车,它们的造车底气从何而来

据媒体报道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相继入局而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了各大企业的香饽饽。尤其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略汽车领域,这一方面充分说明了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广阔。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对于一些互联网科技企业来说,造车似乎成为了他们不可错过的一个风口。
这些手机厂商造车的底气,首先是因为企业实力雄厚。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都是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典型代表,雄厚的实力让这些科技公司有能力有实力来加入造车的计划中;其次,互联网造车成功案例的激发。随着新能源和智能汽车的出现,互联网依托巨大的优势逐渐进入到了造车领域,而且很多互联网车企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激励着越来越多像华为一样的公司涉足汽车行业;最后,汽车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社会对环保的重视,新能源和智能汽车已经是大势所趋,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这些公司实力雄厚。像华为和小米这样的企业都是实力雄厚的互联网科技企业,这样的企业本身具有造车的很多优势和资本。打铁还需自身硬,雄厚的实力让这些互联网科技企业纷纷的加入造车大军中来。
二、互联网汽车成功事例的激励。随着一些互联网造车企业在市场上取得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去也开始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互联网造车。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对于互联网汽车更是非常的期待和向往,纷纷加入造车大军中。
三、汽车产业的广阔前景。各个企业纷纷加入造车大军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造车产业的情景是非常广阔和具有发展潜力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发展潜力和前景,才更加坚定了一些企业的造车之路。
你觉得华为造车应该给车起个什么名字?

华为等手机厂商相继入局造车,它们的造车底气从何而来

6. 华为入局“造车”,它真的能够在短时间内就崛起吗?

近期,由任正非签发组织变动文件,华为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隶属于ICT管理委员会管理。在5月上旬,华为发布了王军拟任命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的行政干部任前公示,公示截止日为2019年5月17日,王军此前在华为日本运营商业务部任职。
华为是全球通信领域巨头,但并不是汽车行业资深玩家,此次正式宣布进入智能汽车领域,距离任正非喊出“华为永远不会造车”的口号不过半年。个中原因,内外有之,但不过是加快了华为进入汽车领域的步伐。

华为不会造车,但在汽车四化的背景下,一定会利用核心优势,抓住汽车产业链变革中的红利。其中的奥秘全在任老的一句话里“跨界这个问题,我们是永远都是不会做的。”
这种风格在进入汽车产业链中也一脉相承,做自己擅长的,跟业内实力派选手合作,赚最多的铜板。
在中美贸易战激战正酣的时候,任正非签发华为组织变动文件,批准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部门,隶属于ICT管理委员会管理。该文件指出: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成为面向汽车的增量ICT(ICT全称为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即信息通信技术)部件供应商,帮助企业造好车。

华为此番宣布,其实也是基于自身核心业务的拓展,并非跨行要进入汽车制造业、以及自动驾驶。对于BAT而言,事实上有非常值得借鉴的地方,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能力,长时间专注打磨,时间久了便能站在食物链的顶端。
中国不缺车企,也不缺发誓要改变汽车产业链,助力汽车行业转型升级的公司,华为的汽车战略之所以备受关注,还是在于华为真的在做事,任何一个行业都怕认真做事的公司,因为当他们进入赛道,其它的虾兵蟹将就会现原形了。

7. 华为要造车算什么猛料 这事去年就有人说了

这几天一直被汽车领域热议的华为牵手加拿大整车代工企业麦格纳,现在从双方的表现来看,华为应该预谋已久。

从华为手机这几年的发展来看,华为汽车应当遵循相同的路线,即华为自己设计全部或者部分图纸,麦格纳负责代工生产。


如果再把目光放远一些,早在2013年,华为就宣布进军车联网领域,推出车载模块ME909T。同时推出“车联网”领域持续性投资计划,当时宣称每年都将投资上亿元人民币用于“车联网”领域的研发,并在该产业中长期投资。

同年,华为发布了前装车载移动热点、汽车在线诊断系统以及符合车规标准的3G、4G通信模块等产品。

迄今为止,华为陆续与东风、一汽、长安三大汽车集团达成合作。


而麦格纳公司曾经服务过宝马、捷豹路虎、戴勒姆等,目前在全球拥有294家工厂、87个工程研发和销售中心。如果华为有需求他们有可能在中国建立工厂与中国品牌一起制造整车。

如此看来,华为汽车,也许并不是一个传说。

华为要造车算什么猛料 这事去年就有人说了

8. 华为的造车计划-终于来了

华为不造车,但会帮助车企造好车。
  
  不宣布造车的互联网企业不是好企业,继小米、阿里巴巴、滴滴与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加入造车计划之后,中国新能源 汽车 市场正式进入2.0时代,随着互联网企业和各种资本的纷纷入局,一个划时代的巨大风口已经形成, 汽车 行业不仅仅是覆盖了重工、制造行业芯片等等多行业,更是未来 科技 技术的集大成者,在巨大的新风口面前谁都想当那只飞上天的猪。 
           
  华为一个被广大网友视为中国企业之光的 科技 企业,真能坚持不造车?这是最近大家都在讨论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在4月12日举行的华为公司第18届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轮值CEO徐直军给出了答案--华为不造车,但会帮助车企造好车。 
  
  徐直军说这个决策是华为经过多年讨论后的慎重抉择,华为自2012年就开始成立了车联网实验室,开始了相关研究,随着 汽车 行业的演变自动驾驶等人工技术的应用,华为的5G在 汽车 领域也是非常具有优势。 
     
  关于造车,华为开创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叫“HUAWEI inside”简称(HI),华为通过和一些车企深度合作,华为提供5G和自动驾驶等相关技术,帮助其他车企将车设计生产出来。在未来,在车子的尾部开到“HI”的尾标,就说明这是华为参与合作,并搭载了华为提供的自动驾驶的车型。 
     
  目前华为已经与北汽新能源合作打造了ARCFOX品牌,并且还将推出一系列车型。 
     
  前期新华社的一篇报道,导致恒大 汽车 、蔚来 汽车 、小鹏 汽车 、理想 汽车 的品牌股价暴跌,这无疑再一次证明了目前市场过热,产生的非常大的经济泡沫,这对新能源 汽车 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不少新晋车企虽然能把 汽车 生产出来,但是绝大多数核心技术、零配件都是以采购的形式得来,自己没深入地去研究相关的核心技术,核心动力组合是采购而来,组装品牌工厂也是其他代工,甚至一辆车子都没有卖出去,就已经实现了盈利,这对新能源的发展非常不利。 
              
  不禁想起了刚开始举全国之力发展新能源的时候,很多传统车企纷纷入局,不过绝大多数并没有深入研究技术,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能拿到国家的政策补贴。以及后来的PPT造车,用绝佳的演讲魅力,吸引资本的投资然后上市割韭菜,让本就艰难发展的新能源产业变得举步维艰。 
     
  抵制资本造车,潜心研究技术才是未来自主新能源品牌发展的唯一道路,对此不得不佩服华为的战略眼光,只有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才不会让人扼住喉咙,在能立足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