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写作备考:关系型议论文如何审题立意

2024-05-18 23:13

1. 申论写作备考:关系型议论文如何审题立意

公务员考试申论文章写作备考之关系型议论文审题立意:
1)审题
审题时应把握话题内部两个关系之间的关系,在两点之间寻找突破口。需把握两者的联系,不能只谈一点而对另外一点置之不理,不能偏题、离题。
2)理清关系,确定立意
构思作文前,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构成话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
把关系型话题中的两方:一个称作A,一个称作B。有如下类型:
①A影响、制约B
[例]“家风·国风”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从审题层面来看,这个表面并列的词组之间还暗含了一个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在立意上可以顺向立意,其一:正家风才能养国风。其二:家风不正,国风难正。
②A、B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③B比A重要
④要平衡A与B
申论备考或参考四川省公务员考试申论复习资料掌握各类题的解法及应答技巧。

申论写作备考:关系型议论文如何审题立意

2. 申论写作干货:关系类文章如何写作?

  一、开头:关系类文章第一段需要点明两者关系,也即是中心论点的表述。
   
      钱穆先生曾在《乡村与城市》一文中谈到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他谈到了一个人从乡村来
   
      到城市所丢失的东西,所习得的经验,让我们看到了乡村与城市各有其价值。(通过经典著作引出主题关键词“城市”“乡村”,引论紧扣主题)城市和乡村的互补发展,不是城乡一体化变成“一样化”地简单建设,也不是“城市文明凌驾于乡村文明”的高下之分,城市与乡村,各有价值,各为补充。 (中心论点为二者的关系,也即是所给题目中的论点,开头由引论+中心论点构成)
   
      二、分论点:中心论点为二者之间的关系,要想论证必须分析清楚二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可以把两个关键词分别看作是A和B,第一个分论点要写A对B,第二个分论点写B对A。
   
      乡村文明是一种农耕文明,为城市文明提供源动力。(分论点一:A对B式的表达)乡村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进一步解释分论点一)。没有乡村农业的支撑,没有足够自给自足的粮食,城市中人口的生存便成了问题,更何况是文明的发展了(反面道理论证)。乡村为城市提供文化滋养。我国农业文化、农耕文明几千年来留存的宝贵传统文化资源是我们找寻现代文明缺失答案的关键来源,比如家风家训、乡风民俗、农村文化遗产等都构成了我们最温情的回忆,是我们精神的故乡,是我们灵魂的根。(举例论证)乡村让城市人复返自然。人在乡村中,最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熏陶,人在自然中,体验阳光,体验美,体验幸福,体验纯净,体验柔情,体验思念和怀想,足以让我们感悟生命的意义,获得新生,(正面道理论证)而这种自然中所蕴含的力量正是城市生活所缺乏的。
   
      城市文明是一种技术文明,它丰富了乡村文明。(分论点二:B对A式的表达)城市文明为农村人提供了更丰富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进一步解释分论点二)城市文明凭借快速发展的技术创造出了更多更丰富的资源,比如琳琅满目的娱乐设施、休闲场所、文化广场,更快捷高效的购物、交通体验,更好的医疗条件与生活条件,更发达的工业体系与服务业,(举例论证)这些文明成果能够让农村的村民摆脱日日耕作的辛苦,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发展自我。城市文明中的新技术让乡村文明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扬。依靠着高科技,借助于互联网,我们看到更多的优秀文化遗产走出村庄,走出乡村,走进了城市,走向了世界。(道理论证)
   
      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是现代文明的一体两面,应该互补发展,不可偏废。(分论点三:A与B)乡村文明是现代文明的根基,我们必须认识到其物质的、朴素的、传统的一面。没有乡村文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仿佛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可能走得长远。而城市文明是现代文明的主体,其象征着创新、活力和力量。没有城市文明,我们的生活水平要倒退几十年。我们不能刻意固守乡村文明,只守着传统而不思进取,那样我们的发展就没有了后劲;同时我们也不能只强调城市文明的发展,而忽视了传统和基础,那样我们的发展就没有了内在和灵魂。(道理论证)
   
      三、过渡段:通过结合当前社会现象,对论点相关的现状、原因、影响等展开分析。
   
      城乡一体化让城乡文明可以互补。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从乡村产业发展的融合
   
      到和城乡发展的融合为解决乡村与城市问题提供了具体路径,让城乡文明融合不仅仅停留在
   
      理论上应该互补的层面,而是在实践中实现可以互补。越来越多的乡村人从城市的发展中得
   
      到经验,用于乡村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到乡村找拾文明的记忆,收获大地母亲给予的智
   
      慧。城乡之间的游走会成为人们理想的生活状态。(分析相关的影响)
   
      四、结尾: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城市与乡村,不是阻碍发展的地域“界限”,而是各有价值,互补发展,城市文明与乡村
   
      文明并行,共同哺育生活其间的人们。
   
      通过对关系类文章写作方法的学习,我们可以先从模仿入手,多看同类型文章,逐渐熟悉关系类文章的写作方式,锻炼自己的逻辑分析能力,此外还需多加强论据素材的积累,勤加练习,多动笔头,这类文章自然手到擒来。当然,文章写作的类型还有很多,关系类只是其中的一种,考生要主动学习备考才能最终收获考试的成功。

3. 申论写作干货:关系类文章如何写作?

  一、开头:关系类文章第一段需要点明两者关系,也即是中心论点的表述。
   
      钱穆先生曾在《乡村与城市》一文中谈到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他谈到了一个人从乡村来
   
      到城市所丢失的东西,所习得的经验,让我们看到了乡村与城市各有其价值。(通过经典著作引出主题关键词“城市”“乡村”,引论紧扣主题)城市和乡村的互补发展,不是城乡一体化变成“一样化”地简单建设,也不是“城市文明凌驾于乡村文明”的高下之分,城市与乡村,各有价值,各为补充。 (中心论点为二者的关系,也即是所给题目中的论点,开头由引论+中心论点构成)
   
      二、分论点:中心论点为二者之间的关系,要想论证必须分析清楚二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可以把两个关键词分别看作是A和B,第一个分论点要写A对B,第二个分论点写B对A。
   
      乡村文明是一种农耕文明,为城市文明提供源动力。(分论点一:A对B式的表达)乡村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进一步解释分论点一)。没有乡村农业的支撑,没有足够自给自足的粮食,城市中人口的生存便成了问题,更何况是文明的发展了(反面道理论证)。乡村为城市提供文化滋养。我国农业文化、农耕文明几千年来留存的宝贵传统文化资源是我们找寻现代文明缺失答案的关键来源,比如家风家训、乡风民俗、农村文化遗产等都构成了我们最温情的回忆,是我们精神的故乡,是我们灵魂的根。(举例论证)乡村让城市人复返自然。人在乡村中,最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熏陶,人在自然中,体验阳光,体验美,体验幸福,体验纯净,体验柔情,体验思念和怀想,足以让我们感悟生命的意义,获得新生,(正面道理论证)而这种自然中所蕴含的力量正是城市生活所缺乏的。
   
      城市文明是一种技术文明,它丰富了乡村文明。(分论点二:B对A式的表达)城市文明为农村人提供了更丰富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进一步解释分论点二)城市文明凭借快速发展的技术创造出了更多更丰富的资源,比如琳琅满目的娱乐设施、休闲场所、文化广场,更快捷高效的购物、交通体验,更好的医疗条件与生活条件,更发达的工业体系与服务业,(举例论证)这些文明成果能够让农村的村民摆脱日日耕作的辛苦,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发展自我。城市文明中的新技术让乡村文明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扬。依靠着高科技,借助于互联网,我们看到更多的优秀文化遗产走出村庄,走出乡村,走进了城市,走向了世界。(道理论证)
   
      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是现代文明的一体两面,应该互补发展,不可偏废。(分论点三:A与B)乡村文明是现代文明的根基,我们必须认识到其物质的、朴素的、传统的一面。没有乡村文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仿佛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可能走得长远。而城市文明是现代文明的主体,其象征着创新、活力和力量。没有城市文明,我们的生活水平要倒退几十年。我们不能刻意固守乡村文明,只守着传统而不思进取,那样我们的发展就没有了后劲;同时我们也不能只强调城市文明的发展,而忽视了传统和基础,那样我们的发展就没有了内在和灵魂。(道理论证)
   
      三、过渡段:通过结合当前社会现象,对论点相关的现状、原因、影响等展开分析。
   
      城乡一体化让城乡文明可以互补。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从乡村产业发展的融合
   
      到和城乡发展的融合为解决乡村与城市问题提供了具体路径,让城乡文明融合不仅仅停留在
   
      理论上应该互补的层面,而是在实践中实现可以互补。越来越多的乡村人从城市的发展中得
   
      到经验,用于乡村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到乡村找拾文明的记忆,收获大地母亲给予的智
   
      慧。城乡之间的游走会成为人们理想的生活状态。(分析相关的影响)
   
      四、结尾: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城市与乡村,不是阻碍发展的地域“界限”,而是各有价值,互补发展,城市文明与乡村
   
      文明并行,共同哺育生活其间的人们。
   
      通过对关系类文章写作方法的学习,我们可以先从模仿入手,多看同类型文章,逐渐熟悉关系类文章的写作方式,锻炼自己的逻辑分析能力,此外还需多加强论据素材的积累,勤加练习,多动笔头,这类文章自然手到擒来。当然,文章写作的类型还有很多,关系类只是其中的一种,考生要主动学习备考才能最终收获考试的成功。

申论写作干货:关系类文章如何写作?

4. 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综合指导:议论文写作把握好材料的“对立统一”关系?

在很多议论文题目中,材料中包含着一些对立的关键词,比如快与慢、虚拟与真实、新与旧、大与小等。这些对立的关键词,看似是对立的,然而其在内在逻辑上并不是单纯的二元对立矛盾,而是纷繁的、多元的、辩证的。因此,对于这样的作文,我们一定要找准矛盾方向,方能进行突围,找准立意方向。
只有把握“对立统一”这一规律,我们才能够尽快从材料纷繁的角度中突围,较快捕捉到材料中的矛盾所在,从而达成集中而深刻的立意。读材料时,循着统一与对立的方向深入探求矛盾双方依存与斗争的原因,就能很快抓住立意的要点,如以下材料:
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世界。虽说任何改变都需要时间,但科技进步带来的改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加快。科技进步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很多问题,但绝非万能,许多问题仍在技术解决的范畴之外。未来的科技进步还会带来许多新问题,就像过去的技术进步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恶化一样,我们需要谨记的是,主宰未来世界的是人,而不是技术及其发展水平。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材料中存在着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如果从矛盾的对立性出发,我们就会陷入在非此即彼的矛盾斗争性中立意的陷阱。尤其从矛盾的对立面出发思考更易使立意显得单薄。我们可以如果从单一的“科学要慢一点”或“科学要快一点”来立意,也就是我们的立意是赞成方或反对方时,立意是不符合材料的观点的。
如果从矛盾双方的统一性出发,我们就可以辩证地看待这两种观点,一切矛盾的对立面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也就是充分挖掘矛盾的合理性,力争寻找两者的契合点,形成辩证的观点。这时,我们的立意可以是“科学的发展不可过快也不可过慢,要快慢适中”,这样才符合材料中所反映的科学进步帮助人类解决很多问题,同时还存在诸多新问题。
要注意的是,从统一性入手并不意味着模棱两可的观点,它必须建立在一个相对统一的较为深刻的观点之下,不可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否则便会中心论点不明确。

好老师、好课程、好服务。

5. 2022省考申论问题解读之《理解类题之对策书写》

 众所周知,申论有一种题型称之为理解类题,顾名思义就是让我们理解某个名词或者某句话,而理解类题的答题方法是对于理解对象的概念、表现、原因、影响、对策进行全面作答。对于理解题而言,“概念”是解题“必需品”,“表现、原因、影响”是“随机品”,“对策”却是“奢侈品”,时常需要“奢侈品”的存在,以彰显答案“完整”,但却不是资料时常有之。因此,面对这一时常需要,却不时常存在的“奢侈品”,还需要众多考生为之努力,下面主要针对获取理解题的对策进行集中讲解。
      对于理解题获取最终对策需要两个步骤:第一、区分理解对象;第二针对不同属性对象区别对待。
       一、区别理解对象 
      此处将对象分为两类即可。正面对象和反面对象,也可理解为褒义词组和贬义词组,或者一句正能量话语和一句负能量话语。
      例如:谈谈你对“旧曲新唱”的理解,通过“新唱”判定为褒义词,理解对象为正面对象。
      谈谈你对“种种‘遮蔽’”的理解,通过“遮蔽”判定为贬义词,理解对象即为反面对象。
       二、针对不同属性对象区别对待 
      1、对于让我们理解的正面对象,已经是显而易见存在意义或价值的对象,所要书写的对策,具体根据资料而定,如果资料有理解对象对策,则需全面作答;如资料中无相关对策,只需要稍加总结肯定,再次强调理解对象的重要性即可。
      【例】2015年联考试卷第三题
      阅读“给定资料8”,谈谈你对其中画线部分“我能有今天就是因为我读书少”的理解。(20分)要求:全面、准确,解读充分,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
      参考解析
      就本题而言,理解对象为“我能有今天就是因为我读书少”,这句话本身充满正能量,并且是充满深意的一句话。因此可判断其为正面对象,对于这一正面对象,资料中有相关对策,只需全面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
      这句话并不是说书读的越少就越好,而是强调要树立归零思维,善于从头开始,拥有空杯心态,不受制于成功经验。不断实现自我提升,最终取得成功。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1.不忘初衷,明确目标,不盲目跟风;2.有自知之明,认清自我,准确定位,不仅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更要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3.打破惯性思维,敢于归零,培养创意思维,跳出束缚,敢于实践创新;4.抓住机遇,努力应对新的挑战;5.坚定自信,不怕失败,注重吸取教训。
      【例】2021年广西试卷第二题
      请根据“给定资料2”,谈谈你对“旧曲新唱”的理解。(25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400字。
      参考解析
      就本题而言,理解对象为“旧曲新唱”,通过“新唱”可判断为正面对象。因此对策书写可依据材料,而材料中无相关对策,则只需稍加总结即可。本题直接将材料中的最终成效作为结束语。
      参考答案
      “旧曲新唱”是指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用新办法解决老问题。如J市通过创新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解决驾乘人员缺乏安全防护意识的老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加强执法管理:坚持现场查处与自动抓拍相结合,明确处罚范围,全面加大查处力度;2.开展交通安全直播活动:民警通过直播平台展示安全头盔的种类、特点以及正确佩戴方法,并详细解读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关于使用安全带的规定;3.开展“共享头盔”活动:交警把头盔送到小区门口,方便出门忘戴头盔的人借用;4.开展警企联合劝导活动:联合外卖、物流企业,设置警企联合劝导点,派出大量警力和企业派员,纠正不戴安全头盔的行为。
      通过“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有效提高了驾乘人员的安全防护水平,助推道路交通
      事故预防“减量控大”工作取得新成效。
      2、对于让我们理解的负面对象,具有负面影响或整体呈现贬义状态的对象,所要书写的对策,具体根据资料而定,如果资料有理解对象的相关对策,则需全面作答;如资料中无相关对策,需要考生自行根据资料中理解对象的问题、危害推导对策。另外需注意对策应具有宏观性,不能过于追求具体举措。
      【例】2019年国考市地级试卷第四题
      “给定资料4”中的座谈会上,主持人说:“如果不能打破这种种‘遮蔽’,就拿不出有份量的作品。”请谈谈你对“种种‘遮蔽’”的理解。(15分)
      要求:观点明确,紧扣资料,准确全面。不超过200字。
      参考解析
      就本题而言,通过“遮蔽”一词可了解理解对象为贬义词,因此判定为负面对象。负面对象的对策遵循解决其对象的所有问题,而其对策的来源首先依托依然是材料,本题恰好材料中给出针对性对策,因此直接借鉴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
      种种“遮蔽”是指优秀文艺创作的阻碍或存在的问题。表现为:
      1.为迎合“娱乐精神”混淆现实与历史肆意发挥,缺乏历史感;2.仅满足自我倾述,停留在私人性经验上,难以体现百姓真情实感;3.过度依赖技术、看重金钱,遗忘创作初心,缺乏深度与温度。4.未能深入基层,缺乏实践,导致创作与实际脱节。
      要想打破“遮蔽”,文艺创作者应具备历史感,创作中要兼顾自己与他人,并深入基层,创作出有时代精神、思想深度和生活温度的作品。
      【例】2017年吉林乙级试卷第二题
      请结合资料5,谈谈你对“人才‘虹吸’”的理解。(15分)
      要求:分析合理,逻辑清晰,语言准确,字数不超过200字。
      参考解析
      就本题而言,通过对理解对象和材料的阅读两方面判断,确定“人才虹吸”是贬义词,为负面对象,而针对负面对象的对策首先寻找材料,而本题材料中未呈现对策。因此需要考生根据“人才虹吸”的问题和原因推导对策。
      参考答案
      人才“虹吸”指上级单位用行政手段从基层抽调业务骨干,充实上级单位人员力量。
      这是由于基层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群众没有医生看病的问题所导致的。
      虹吸会造成基层单位业务骨干严重流失,日常工作陷入困境,甚至出现基层部门关门、患者外流诸多不良影响。人才“虹吸”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医疗缺乏人才的问题,需要加强软件建设,吸引人才。

2022省考申论问题解读之《理解类题之对策书写》

6. 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综合指导:议论文如何写作把握好材料的“对立统一”关系?

在很多议论文题目中,材料中包含着一些对立的关键词,比如快与慢、虚拟与真实、新与旧、大与小等。这些对立的关键词,看似是对立的,然而其在内在逻辑上并不是单纯的二元对立矛盾,而是纷繁的、多元的、辩证的。因此,对于这样的作文,我们一定要找准矛盾方向,方能进行突围,找准立意方向。
只有把握“对立统一”这一规律,我们才能够尽快从材料纷繁的角度中突围,较快捕捉到材料中的矛盾所在,从而达成集中而深刻的立意。读材料时,循着统一与对立的方向深入探求矛盾双方依存与斗争的原因,就能很快抓住立意的要点,如以下材料:
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世界。虽说任何改变都需要时间,但科技进步带来的改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加快。科技进步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很多问题,但绝非万能,许多问题仍在技术解决的范畴之外。未来的科技进步还会带来许多新问题,就像过去的技术进步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恶化一样,我们需要谨记的是,主宰未来世界的是人,而不是技术及其发展水平。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材料中存在着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如果从矛盾的对立性出发,我们就会陷入在非此即彼的矛盾斗争性中立意的陷阱。尤其从矛盾的对立面出发思考更易使立意显得单薄。我们可以如果从单一的“科学要慢一点”或“科学要快一点”来立意,也就是我们的立意是赞成方或反对方时,立意是不符合材料的观点的。
如果从矛盾双方的统一性出发,我们就可以辩证地看待这两种观点,一切矛盾的对立面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也就是充分挖掘矛盾的合理性,力争寻找两者的契合点,形成辩证的观点。这时,我们的立意可以是“科学的发展不可过快也不可过慢,要快慢适中”,这样才符合材料中所反映的科学进步帮助人类解决很多问题,同时还存在诸多新问题。
要注意的是,从统一性入手并不意味着模棱两可的观点,它必须建立在一个相对统一的较为深刻的观点之下,不可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否则便会中心论点不明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