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要杀长孙无忌呢?

2024-05-16 02:31

1. 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要杀长孙无忌呢?

提及唐高宗李治都认为他懦弱无能。但实际上恰恰相反,高宗李治应该是唐朝最伟大的君主。有唐一代最强大的时候就是唐高宗李治时期。而李治最大的功绩就是平定高丽和结束关陇集团对大唐皇室的控制和影响。而诛杀长孙无忌就是其中的最重要事件。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李唐前三任皇帝对长孙无忌宠眷甚隆。李渊在位时,封其为齐国公,李世民封其为宰相。而且临死前,还对大臣们说“我有天下,无忌力也。长孙无忌一句‘’晋王仁孝‘’确立了李治的太子之位。李治即位后,封其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但就是这个仁孝的李治要了长孙无忌的命。这真是莫大的讥讽。而当年对此有着清醒认识的长孙皇后多次规劝哥哥要低调。也多次阻止李世民任命长孙无忌当宰相。但她的话谁都没有听。李治登基以后,长孙无忌应该说很是跋扈。他在朝堂之上公开自比隋代的越王杨素。可见其傲到了何种地步。就在李治当皇帝的第十年,长孙无忌却因“谋反”罪被削职流放,三个月后被逼自缢身亡。一代权臣落得如此下场,既让人扼腕叹息。

长孙无忌死于太傲,太狂,太飘。无人臣之道,之礼。说白了就是自己找死。在房遗爱谋反案里,长孙无忌打击异己。硬生生凭空生出一场大案,把把皇上的哥哥妹妹都给杀了,李恪(就因为李世民那句吴王类我)被长孙无忌下令赐死,李世民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废王立武”之争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真相仍然是权力斗争。也就是李治要把关陇集团彻底铲除。再就是为了成立自己的政治班底。但长孙无忌依旧把李治当小孩,自视有拥立之功。认为李治不敢怎样。可李治把褚遂良被贬谪,他才知道自己小看了他的亲外甥,这才知道皇帝要办他,只需一道圣旨而已。 李义府(笑里藏刀那位)那句:种地的穷农夫多收两斗小麦还想换个老婆,何况天子,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啊,更是传颂一时。在新的政治势力的逼迫下,长孙一党很快就被消灭了。

霍光、诸葛亮、长孙无忌、张居正......有谋国之忠,但皆以辅助幼主而死于擅权专断 长孙无忌的死就在于此。但长孙无忌对李治却是忠心不二的。但皇帝认为你妨碍了他。站在了皇权的对立面。你就得死。长孙无忌杀李恪那天就注定了他的结局。简单说就是天理有常,报应不爽。

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要杀长孙无忌呢?

2. 唐高宗李治为什么会对长孙无忌起杀心?

唐高宗李治虽然贵为帝王,看似坐拥天下,无所不能,应有尽有。但是他其实没有多大的实权,他一直受制于长孙无忌,实权其实掌握在长孙无忌的手中,他想要做什么事情都得经过长孙无忌的批准,身为帝王,他怎会甘心如此啊!

李治虽然很懦弱,看起来也很无能,当初李世民他们选太子也是因为李治懦弱,谦逊,和所有的人都能相处得好,看中了他当上太子以后,将来继承皇位以后不会对兄弟下手,他会是一位仁德的君王。但是他们千算万算却没有算到,一个皇位对于一个人的改变是不能想象的,当上了帝王以后,人都是会变的。


即使他曾经很善良,不喜杀戮,但是身在高位,却无实权,这对李治来说也是一种折磨。虽然长孙无忌确实忠心耿耿,也确实在为大唐的江山社稷着想,也从来没有对皇位有所觊觎,一直都是赤胆忠心的追随李家,但是他的能力却危及到了李治。
李治知道他有能力,也知道他的忠心,但是李治一直受制于他,这不是李治想要的,他想要掌握实权,想要自己做主,自己做稳江山,不想每一次自己做决定的时候长孙无忌都跳出来反对他。

长孙无忌不止一次与李治对着干,武则天在感业寺的时候,李治将武则天接回皇宫,而这个时候长孙无忌跳出来反对,让李治觉得左右为难,他喜欢武则天,就想得到她,就希望她能陪在自己身边。在李治想要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时候,长孙无忌又再次带头反对,长孙无忌不是一次两次了,李治怎么可能不对他起杀心呢?一个帝王是不可能甘心手无实权的。

3. 长孙无忌是唐朝功臣,为什么李治却要杀他?

长孙无忌是唐朝功臣,李治要杀他是因为李治是一个无能的君王,他没有主见,听风就是雨,别人说长孙无忌的坏话他不去求证就信以为真,别人陷害长孙无忌他不去调查就要杀了他。

长孙无忌忠心于大唐,忠心于李家,看到武则天的权势越来越大,还干预前堂政务,忠于李家的长孙无忌肯定要站出来反对,长孙无忌就成为了武则天日后登基的最大障碍。长孙无忌对于李治要废除前皇后扶持武则天为后他并没有任何的表示,没有反对也没有支持。许敬宗见此以为可以拉拢长孙无忌投到武则天那一头,让他出面支持武则天为皇后,但是长孙无忌始终拒绝,这就让许敬宗对长孙无忌不喜始终想要陷害他谋反。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就授意许敬宗陷害长孙无忌,许敬宗当然特别开心的去办了此事。

李治是一个没有个人主见的帝王,他的决策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于是他的这个弱点就被许敬宗给利用了,在朝堂上许敬宗跟长孙无忌不对付,两人已经有了很久的矛盾了。许敬宗去挑拨长孙无忌和李治的关系,说长孙无忌的坏话,慢慢的李治信以为真,然后许敬宗又陷害长孙无忌要谋反,李治也信以为真,最后忠心耿耿为大唐服务了三十多年的长孙无忌就这样死了。

李治作为一个帝王他是不够自信的,他是没有威严的,他对他的臣子也是不了解的。如果李治能够多多了解他手底下的臣子,他就不会任许敬宗胡言,也会去调查长孙无忌和许敬宗的为人,会发现许敬宗做这些事情的目的是什么,就不会这样被自己的臣子给利用,就不会杀害拥立他登基为帝的亲舅舅。

长孙无忌是唐朝功臣,为什么李治却要杀他?

4. 长孙无忌帮助李治登上皇位,为何李治却在即位后和长孙无忌撕破脸?

长孙无忌此人话多,再加上李治不想被长孙无忌给控制住,所以选择了与长孙无忌撕破脸皮。再加上李治本就是一个情感冷漠之人,例如他对待王皇后和萧淑妃就能看出来他的无情。他为了武则天,不惜把陪伴自己多年的两个人贬入冷宫。在那之后,他从未想过要去看他们,最后因为李治一次经过的时候,看见他们的条件不好,于是随口说了一声给他们改善。被武则天知道之后,武则天把他们给搞成“人彘”,并且还丢进到酒坛子里杀死。李治知道后,从来都没有向武则天问过一丝一毫,从这可以看出,李治的薄情寡义。

再加上长孙无忌的势力是李治所忌惮的,长孙无忌在朝廷中拥有自己的队伍,再加上他的为人,使得很多人都愿意为他鞍前马后。长孙无忌的官位也是很高的。李治担心自己的舅舅后期会利用自己来把控朝政,于是他选择先下手为强。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他不惜把帮助过他的舅舅最后逼上绝路。

最后还有就是因为武则天,长孙无忌并不看好武则天,首先是因为武则天是他父亲李世民原来的妃子,再加上武则天本人权利欲望太大。如果不加以阻止,根据李治对武则天的喜爱,最后江山肯定会成为武则天的天下。长孙无忌此人本就看中礼制一类的,李治的这个做法长孙无忌本就不喜,再加上他对武则天的态度,更加让他不放心。于是李治担心长孙无忌后期利用武则天的事情控制他,李治就选择了放弃长孙无忌,不让他再干涉他的事情。

自古帝王最讨厌的就是被他人控制,所以权势厉害的长孙无忌最后被李治选择了撕破脸皮。

5. 李治为什么要将长孙无忌一伙赶尽杀绝

话说长孙无忌作为人臣,脾气也是够倔的。好歹给皇帝一点面子呀,还处处跟皇帝做对。不过长孙无忌也是为李唐的天下负责,当初太宗把高宗托付给自己,自己就得处处为高宗着想,为了不让高宗犯错,难免会惹恼他。随着唐高宗年纪越来越长,对于权力的那种信念也越来越强烈,这个时候虽然只剩长孙无忌一个人了,但他在朝廷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如果说唐高宗想要做个真正说一不二的皇帝,长孙无忌就必须除掉。唐高宗李治以仁孝著称,如果就因为这么点纠纷而杀了自己的亲舅舅,未免会引起天下人的唾骂。于是,他就等机会,只要谁沾上了谋反的罪名,管你是皇亲国戚,统统杀无赦。终于,许敬宗看出了唐高宗的心思,于是就诬告长孙无忌谋反。这对于朝廷来说是大案啊,可是唐高宗都没怎么调查,就把长孙无忌发配到了黔州。从一个顾命大臣到被亲外甥发配,落差如此之大,所以长孙无忌从此一蹶不振。三个月后,唐高宗复查此案,长孙无忌在刑讯逼供下被逼自缢,享年63岁~

李治为什么要将长孙无忌一伙赶尽杀绝

6. 李治为什么要将长孙无忌一伙赶尽杀绝?

胜利的天平已经完全倾斜,十月,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并除名,流岭南。”废后的决定下达不久,立武则天为皇后的诏书便出现了。紧接着,次年正月,发生连锁反应,废太子李忠为梁王,册立嫡长子李弘为太子。皇后、太子已经易主,李治接下来要收拾这些老臣了。

之前抗争最为激烈的是褚遂良,所以先拿他开刀,其实在李勣表态后不久,对褚遂良的清算已经开始了,贬为潭州都督。潭州是今天的湖南长沙,一下子从权力中心赶到了长江以南,一年后,韩瑗上书为褚遂良求情,希望能够放过他,被李治悍然驳回:“遂良之情,朕亦知也。然其悖戾好犯上,故以此责之。”太不把我放眼里,不能饶了他。眼见皇帝不听自己的,韩瑗主动请求辞职,回归乡里。李治同样不允许.朝廷又不是你家开的,想走就走啊,偏要留着你,等时机成熟,一起收拾了。
过了一段时间,刘洎的儿子上书为父亲鸣冤,当年刘洎被褚遂良陷害而死,如今褚遂良已经获罪,希望皇帝能为其平反,此事得到了李义府的大力支持。如果刘洎平反成功,相当于又给政敌增加了一项罪名,不是挺好的嘛。可是乐彦玮的一席话让李义府的如意算盘落空:“今雪洎之罪,谓先帝用刑不当乎!”要是给刘洎平反,对先皇的名声不好。听说对父皇不利,李治只好搁置此事。
贬谪仍在继续,显庆二年三月,任命潭州都督褚遂良为桂州都督,桂州在今天的广西桂林,属于岭南地区,当时的岭南是蛮荒之地,一般只有犯人才到这,让褚遂良去桂州当官,整他的意图很明显了。事情还没完,七月,许敬宗、李义府告发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桂州都督褚遂良图谋不轨,理由是三人认定桂州为用武之地,准备由韩瑗、来济做内应,褚遂良当外援,起兵造反。李治闻讯,立即做出处理:贬韩瑗为振州刺史,贬来济为台州刺史,终身不得入朝,褚遂良贬为爱州刺史。爱州又是哪里呢?爱州在今天的越南清化一带,当时越南北部也是我国领土,这么一来,离长安就更远了,贬到那个穷地方,就算想贪污也没几个钱可贪。
褚遂良都六十多了,长途跋涉,晚节不保,哪受的了折腾,于是上书,一来为表忠心,说明自己没谋反,二来是为了求饶。说当年我为你能当上皇帝,没少出力,后来你父皇病逝,我们几个又帮你坐稳皇位,陛下都忘了吗?最后:“蝼蚁余齿,乞陛下哀怜。”我真的受不了了,您饶了我吧!李治看了以后,依然没有放过他的意思。你褚遂良真是可以啊,居庙堂之高,利用资历倚老卖老,威逼皇帝;处江湖之远了,又用资历求饶,托孤大臣了不起啊!李治已经受够了。第二年,褚遂良死于爱州。
其实贬褚遂良的罪名挺逗的,桂州离长安这么远,褚遂良又没带过兵,在那里举事怎么可能有胜算?编的也太不靠谱了,一般人都不会信吧。可是李治就是信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昏庸?他智商低?绝对不是,如此基本的常识李治不可能不懂,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就是他授意的,皇帝想要整这些人,许敬宗只是提供了借口而已。李治跟武则天、许敬宗、李义府等有一个分工,如果是要整后宫的反对派,就由武则天找理由;如果目标是大臣中的敌对派,就由许敬宗他们负责找证据,哪怕捏造都行,反正不能师出无名。李治总不能说他自己查出来这些反对派有问题吧,皇帝深居皇宫,怎么可能知道这么多事,骗人也得骗的像点,说得过去,否则不好跟老百姓解释,让他们相信。
李治认可了韩瑗等人荒谬的“谋反”,并予以处理,你永远都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其实这样的事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五十多年前,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宰相虞庆则勘乱成功,班师回朝,路经潭州临桂镇,对地形发表过一番评论:“此诚险固,加以足粮,若守得其人,攻不可拔。”大意就是此地易守难攻。孰料这十七个字竟成了谋反的证据,最终被隋文帝诛杀。虞庆则并没有真准备谋反,只是那番话正好恰好契合了文帝的猜忌心理,五十多年后来济等人以同样的理由被贬,都是套路啊。

现在褚遂良、韩瑗、来济都被赶走了,唐高宗陆续起用杜正伦、辛茂将、任雅相、卢承庆为宰相。杜正伦原本辅佐李承乾,因为泄露了李世民的话语,被外放谷州刺史,再贬交州刺史,太子被废后,干脆就流放了,后来尽管被启用,只在地方任职,难有出头之日;现在李治将他重新启用,杜正伦还不得拜谢天恩,紧密团结在以李治为首的中央周围,誓死效忠;辛茂将史书记载的很少,后人了解的不多;任雅相原来是个武将,这回出将入相,来源于军事系统;卢承庆曾经被褚遂良整过,到地方待过一段时间,现在拨乱反正,委以重任。环顾诸位宰相,已经没有长孙无忌的人了,翦除完羽翼,只要等待时机,就能对国舅下手。
显庆四年四月,机会终于来临。洛阳人李奉节告发韦季方、李巣结党营私,李治接到报告,命许敬宗、辛茂将审问,许敬宗急于查案,动了刑,韦季方不堪拷打,自杀未遂。许敬宗因此上奏称长孙无忌和韦季方预谋残害忠良,大权独揽,发动叛乱,现在阴谋败露,所以韦季方自杀。李治听闻,故作惊讶:怎么可能?我舅舅肯定是被小人离间了,他都是皇亲国戚了,怎么会谋反?许敬宗答道:“臣始未推究,反状已露,陛下尤以为疑,恐非社稷之福。”言下之意是,赶快借这个机会把长孙无忌收拾了吧,省的夜长梦多。然后解释为什么要赶紧下手:“无忌与先帝谋取天下,天下服其智;为宰相三十年,天下畏其威”,还有:“臣窃恐无忌知季方自刺,窘急发谋,攘袂一呼,同恶云集,必为宗庙之忧。”一来长孙无忌为相多年,老谋深算;二来他处境堪忧,可能狗急跳墙。
李治又担心整长孙无忌谋反的理由不充分,难以让人信服,便让许敬宗再去找找,明天再说。第二天,许敬宗果然带来了满意的答复,他说经我调查,长孙无忌因为韩瑗、柳奭等人被贬,太子李忠被废,心里十分害怕,所以走上这条不归路,日日夜夜跟韦季方策划造反。李治心里很满意这个答案,说得过去,能堵住悠悠之口,除了谋反,也没什么罪名能致舅舅这样的人于死地了。然后又哭起来,流出鳄鱼的眼泪,这个哭不是哭给自己看的,也不是哭给许敬宗看的,是哭给一旁动笔的那个史官看的,毕竟是舅舅、曾经的功臣呀,要是杀了他,将来可是要上史书的,如果不表现的悲伤点、无辜点,而是很淡定,甚至笑逐颜开,后人肯定得说他冷酷无情。不知道一千多年后,某位姓金的胖子杀了他姓张的姑父时,有没有考虑这么多。

尽管杀舅舅一事,涉及到名誉问题,但这也难不倒博古通今的许敬宗,他立马举出汉文帝杀薄昭的典故,你看汉文帝杀了舅舅薄昭,后代不照样称他为明君嘛,所以后人的评价与你杀不杀舅舅没有必然关系,你怕啥。接着又催促李治赶紧动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听完许敬宗一席话,李治哭完了,也放心了,障碍都已扫除,终于可以付诸行动,为了这一天,他等了好几年了。于是下诏削夺长孙无忌的官职、封户,发往黔州安置。史书中有一句“上以为然,竟不引问无忌。”成为了后人指责李治昏庸、听信谗言的证据。其实是李治有意为之,这个时候长孙无忌的党羽都被清洗了,手上又没兵,造反不就是找死啊,说他造反就是为了清洗他,如果真的给他当面申诉的机会,李治、许敬宗一派编织的谎言很有可能被说破,多尴尬,介时还怎么给他定罪?所以没有了后顾之忧,直接就处理了。

7. 长孙无忌为朝廷忠心耿耿,为什么李治却一定要杀了他?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娘亲舅大。作为至亲,长孙无忌是李治曾经的主心骨,最大的支持者。作为皇子,如果不是长孙无忌,他无论怎样也做不到皇帝的宝座,甚至连太子也做不上。不过长孙无忌做梦也没想到,一旦李治把皇位坐稳,自己却走向了灭亡。长孙无忌想不通,自己可是李治的亲舅舅。
那么,李治为什么处死长孙无忌?

其一,长孙无忌的势力太大。长孙无忌身为宰相,又是外戚,作为宰相,以他为首的文官集团权力太大,有点像现在的议会,没有议会的许可,皇帝的裁决也没有意义。早在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的时候,长孙无忌就口出狂言:谁敢反对,我必杀之。可见当时的文官系统,严重削弱了皇权。

其二,李治想立武则天为皇后,废掉王皇后,但长孙无忌不答应,长孙无忌很反感武则天。长孙无忌认为:第一武则天没有一个强硬的家族,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仅仅是一个木材商人,没有任何的政治背景;第二唐高宗比较软弱,是离不开他这个舅舅的;第三武则天不过一介女流,根本不是他这个两朝老臣的对手;第四武则天曾今是李世民的侍妾,李治立她为妃已经有点出格,如若立她为后将让天下的人如何看这个皇室。所以长孙无忌断定武则天一定不是他的对手,他不能让武则天这个大唐的笑柄当上皇后,那么皇室的威严何在?
其三,李治此时已彻底迷上了武则天,对武则天言听计从。李治是一个软弱的君主,但是他毕竟还是一个君主,长孙无忌大权独揽,再软弱的皇帝看了也不会高兴,而武则天则是他自己的老婆,一个温柔体贴的老婆。所以一边是大权独揽的长孙无忌,一边是温柔体贴的老婆,对于这个多情的皇帝来说他当然是倒向了他这个温柔体贴的老婆啦。

其四,武则天是一个报复心很强的人,一起说李治要杀害长孙无忌,倒不如说武则天要杀死一切反对自己的人。当然是借助李治的手,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不死就不是忠臣。在武则天的授意下,长孙无忌被许敬宗诬告谋反,唐高宗李治问也没问,即下令削去了长孙无忌朝廷内外的一切职务,将其流徙黔州(今贵州)。三个月后,长孙无忌被逼自杀。长孙无忌的儿子及宗族全被株连,或流或杀。大唐的开国第一功臣就这一以一曲悲歌结束了自己的人生,估计长孙无忌至死也没明白,他曾十分看重的李治的柔弱竟然成为杀自己的钢刀;而当初自己的苦心孤诣,不过是提前为自己挖了一个硕大的坟墓罢了。

长孙无忌为朝廷忠心耿耿,为什么李治却一定要杀了他?

8. 为什么长孙无忌支持李治?

李泰、李治既然都是无忌的外甥,为什么无忌如此薄此厚彼呢?这与他想搞外戚专权有关。须知,贞观晚年,他的权势日隆,大有左右朝政之势,他为了巩固既得的权益,当然喜欢扶植一个儒弱听话的外甥当储君,以便将来操纵政权。为此,他极力美化李治,将李治的懦弱赞扬为“仁孝”。一旦“仁孝”的李治嗣位,他的擅权也就没有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