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经营假设与会计分期假设是什么关系、

2024-05-12 06:30

1. 持续经营假设与会计分期假设是什么关系、

两者关系为: 将持续经营假设纳入会计分期假设。  
分析: 无论是从会计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会计环境的现状来看,会计分期假设是一项独立性很强的假设,它并不从属于持续经营假设,而且换一种角度来看,它甚至能完全替代持续经营假设。故笔者不揣浅陋,试作一大胆改进,将持续经营假设并入会计分期假设,使整个会计假设更简洁、明了。原因如下:     一方面,持续经营假设并入会计分期假设不会对以往的会计处理方法产生影响。基于持续经营假设,会计主体采用历史成本而非清算成本来确认计量各项资产要素,所有资产也将按预定的目标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如期偿还,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也就被看作是一系列连续报告的组成部分。实际上,建立在会计期间假设基础上,上述会计处理方法也未尝不可,并且是现实的选择。会计期间不只包含了“本期”的含义,还有“下期、以后各期”的含义。最具说服力的是,以前所称资产在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摊销,实际上却是以会计期间为基础。如某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为15年,它并不是以企业仅持续经营15年为基础,而是以最近15个会计期间为基础。     另一方面,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会计分期本来就早于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的出现只不过导致了会计分期的缩短和定期化,如虚拟企业的出现使持续经营不再存在,而对会计分期的回归运用仍然可行;而且在信息技术时代,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风险日益增大,随时可能被清算和终止,故而关注每一会计期间同样是必要和明智的。因此,如果绝大多数会计期间按既定目标发展,可以认为持续经营是合情合理的;如果多数会计期间业绩不佳,企业的持续经营是难以成立的。与其由不确定的持续经营推导出会计期间,不如由可以确定的会计期间演绎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假设与会计分期假设是什么关系、

2. 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是什么关系简答

两者关系为: 将持续经营假设纳入会计分期假设。  
分析: 无论是从会计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会计环境的现状来看,会计分期假设是一项独立性很强的假设,它并不从属于持续经营假设,而且换一种角度来看,它甚至能完全替代持续经营假设。故笔者不揣浅陋,试作一大胆改进,将持续经营假设并入会计分期假设,使整个会计假设更简洁、明了。原因如下:     一方面,持续经营假设并入会计分期假设不会对以往的会计处理方法产生影响。基于持续经营假设,会计主体采用历史成本而非清算成本来确认计量各项资产要素,所有资产也将按预定的目标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如期偿还,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也就被看作是一系列连续报告的组成部分。实际上,建立在会计期间假设基础上,上述会计处理方法也未尝不可,并且是现实的选择。会计期间不只包含了“本期”的含义,还有“下期、以后各期”的含义。最具说服力的是,以前所称资产在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摊销,实际上却是以会计期间为基础。如某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为15年,它并不是以企业仅持续经营15年为基础,而是以最近15个会计期间为基础。     另一方面,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会计分期本来就早于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的出现只不过导致了会计分期的缩短和定期化,如虚拟企业的出现使持续经营不再存在,而对会计分期的回归运用仍然可行;而且在信息技术时代,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风险日益增大,随时可能被清算和终止,故而关注每一会计期间同样是必要和明智的。因此,如果绝大多数会计期间按既定目标发展,可以认为持续经营是合情合理的;如果多数会计期间业绩不佳,企业的持续经营是难以成立的。与其由不确定的持续经营推导出会计期间,不如由可以确定的会计期间演绎持续经营。

3. 持续经营假设与会计分期假设是什么关系、

两者关系为:将持续经营假设纳入会计分期假设。
分析:无论是从会计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会计环境的现状来看,会计分期假设是一项独立性很强的假设,它并不从属于持续经营假设,而且换一种角度来看,它甚至能完全替代持续经营假设。故笔者不揣浅陋,试作一大胆改进,将持续经营假设并入会计分期假设,使整个会计假设更简洁、明了。原因如下: 一方面,持续经营假设并入会计分期假设不会对以往的会计处理方法产生影响。基于持续经营假设,会计主体采用历史成本而非清算成本来确认计量各项资产要素,所有资产也将按预定的目标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如期偿还,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也就被看作是一系列连续报告的组成部分。实际上,建立在会计期间假设基础上,上述会计处理方法也未尝不可,并且是现实的选择。会计期间不只包含了“本期”的含义,还有“下期、以后各期”的含义。最具说服力的是,以前所称资产在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摊销,实际上却是以会计期间为基础。如某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为15年,它并不是以企业仅持续经营15年为基础,而是以最近15个会计期间为基础。 另一方面,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会计分期本来就早于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的出现只不过导致了会计分期的缩短和定期化,如虚拟企业的出现使持续经营不再存在,而对会计分期的回归运用仍然可行;而且在信息技术时代,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风险日益增大,随时可能被清算和终止,故而关注每一会计期间同样是必要和明智的。因此,如果绝大多数会计期间按既定目标发展,可以认为持续经营是合情合理的;如果多数会计期间业绩不佳,企业的持续经营是难以成立的。与其由不确定的持续经营推导出会计期间,不如由可以确定的会计期间演绎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假设与会计分期假设是什么关系、

4. 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客观要求对吗?

  续经营假设是会计分期假设存在的前提,而不是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客观要求。
  持续经营是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前提,界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持续经营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采用非清算基础,例如资产按成本计价就是基于持续经营这一假设或前提的。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是一项竞争原则。每一个企业都存在经营失败的风险,都可能变得无力偿债而被迫宣告破产进行法律上的改组。一旦会计人员有证据证明企业将要破产清算,持续经营的基本前提或假设便不再成立,企业的会计核算必须采用清算基础。
  有了持续经营的假设才能对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折旧费用的分期提取才能正常进行,否则资产的评估、费用在受益期的分配,负债按期偿还,以及所有者权益和经营成果将无法确认。

5. 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客观要求对吗?

续经营假设是会计分期假设存在的前提,而不是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客观要求。
  持续经营是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前提,界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持续经营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采用非清算基础,例如资产按成本计价就是基于持续经营这一假设或前提的。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是一项竞争原则。每一个企业都存在经营失败的风险,都可能变得无力偿债而被迫宣告破产进行法律上的改组。一旦会计人员有证据证明企业将要破产清算,持续经营的基本前提或假设便不再成立,企业的会计核算必须采用清算基础。
  有了持续经营的假设才能对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折旧费用的分期提取才能正常进行,否则资产的评估、费用在受益期的分配,负债按期偿还,以及所有者权益和经营成果将无法确认。

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客观要求对吗?

6. 为会计核算确定时间范围的是哪个基本假设?持续经营还是会计分期?

为会计核算确定时间范围的是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缩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
拓展资料:
1、一个会计主体的经营成果,从理论上讲,只有到经营活动全部停止或企业破产清算时才能最终确定,并提供财务报告,但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何时停止,客观上很难确定。为了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有必要对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过程划分结算期间,已便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对其进行考核和报告,从而产生了会计分期的概念。
2、最常见的会计分期是一年,即会计年度。按年度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也称为年报。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我国企业的会计期间按年度划分,我国的会计年度为公历的1月1日至12月31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计分期

7. 会计主体假设、会计分期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货币计量假设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关系

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都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
1、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一般来说,法律主体(法人)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法人)。 (1)会计主体可以是具备法人资格的:XX有限公司(包括母公司、子公司)、XX股份有限公司——一般是强制要求会计核算的; (2)也可以是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分公司、集团、分厂、车间、事业部、办事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一般是根据内部需要进行会计核算的。2、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现行会计处理方法大部分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上的,否则一些公认的会计处理方法将缺乏存在的基础。 如,判断企业会持续经营下去,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计量,并按期(假如按5年)提折旧;否则,固定资产只能采用可变现净值计量,并要把未提取的折旧在清算前全部分摊。3、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短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又可以分成半年度、季度和月度。这里的会计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4、1、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2、在某些情况下,统一采用货币计量也有缺陷(结合会计定义: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即并非唯一计量单位)。 3、《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我国的会计核算要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可简单理解为记账时用的最基本的货币单位)。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某种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这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进行会计核算,但编制的财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财务会计报告时,也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会计主体假设、会计分期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货币计量假设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关系

8. 会计假设的持续经营假设

即假定每一个企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因而它所拥有的资产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或出售,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在同样的过程中被偿还。若企业不能持续经营,就需要放弃这一假设,在清算假设下形成破产或重组的会计程序。现行的持续经营假设其运用一直是不充分的。20世纪初,迪克西就指出资产按照持续经营假设估价时,对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不严加区分会引起原则性错误,流动资产应按可变现净值计价;后来,哈特菲尔德也对持续经营进行了全面剖析,得出:如果持续经营是资产估价的关键,由于固定资产不是为销售而购进,其售价是不相关的,可以按历史成本计价;存货的存在是为了销售,则应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其售价;1981年佩顿更发展了持续经营的含义,主张按资产的市价而不是成本记录。总之,理论上持续经营假设仅仅排斥了清算价格,要求按使用目的对资产计价,即对固定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对流动资产按可变现净值计价,而现行的持续经营假设强调对所有的资产按历史成本,这种观念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国家通货膨胀已很明显,稳健主义阻止了对流动资产按变现净值计价的做法,那里开始占支配地位的收益实现原则又为历史成本提供了理论依据:任何较高的计价会产生未实现的收益。最后,政府的所得税法等强化了保守的资产计价观点,使得持续经营假设被不完整地应用于会计实务中。而今天清算前提被频繁运用,不断发生的公司合并、重组,使任何环境下的企业必须具有迅速变现的能力,才能迅速改变其产品和业务经营,不仅流动资产应该按变现价值反映,固定资产变现价值也决非不相关的。尤其是20世纪后期以来,全球正进入各种经济时代,电子商务产生的网上虚拟公司,由于知识以思维的速度更新、扩散,网上公司的经营活动面临着空前的风险,并呈现短暂性,而不是永久经营。因此,以持续经营为假设的传统会计的主流地位渐渐受到了非持续经营为假设的清算会计的挑战网络环境在IT环境下,网络公司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打破联合公司间的时间间隔,属于临时性结盟且分合迅速,其目的是为了利用变化多端的种种市场机会。网络公司的组合可以是双方,也可以是多方;各个独立企业可以在网络公司开展业务前组合,也可以在开展业务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组合;可以在完成一项交易后即行解散,也可以视情况继续维持这种组合关系。企业合并、重组、破产、解散的情况屡见不鲜,持续经营假设有时就不再适用。据此,一些学者提出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或变持续经营假设为破产清算假设。这些观点就有探讨的必要。因为,持续经营假设设定会计主体是一个“健康肌体”,会计核算就要以企业持续的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这样,企业才能够按原定的用途去使用现有的资产,按过去和现实承诺的条件去清偿各种债务。从表面上看,持续经营是要解决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有多长的问题,实际上它主要是要解决资本性支出的摊销期限有多长的问题,从而相应解决会计期间的损益确认问题。这实质上是一个企业经济利益在相关时期如何在各社会经济利益集团之间分配的问题。这里既涉及投资人的利益,又涉及国家的税收问题,网上公司也好,虚拟企业也好,都要同其他企业一样受到国家相关法律的规范。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将破坏不同经济利益体的相互制衡的均势,是不能为不同的经济利益体所共同接受的。此外,持续经营是对企业经营过程的描述,是一个无限的时间段概念,而破产清算是对某一时刻企业经营状况的描述,意味着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终止。虚拟企业虽然也要在企业契约到期或中途解散,但其设立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并不是为了破产,破产清算只是例外情况。更何况虚拟企业也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联合组成的,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虚拟企业与实体企业本质上并无多大区别,虚拟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遵循持续经营假设,这有利于实施自身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因此在IT环境下持续经营假设是必须遵循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