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王猛的苻坚怎么会兵败肥水战?苻坚生死之后,王猛怎么死的?

2024-05-09 14:52

1. 有王猛的苻坚怎么会兵败肥水战?苻坚生死之后,王猛怎么死的?

其实百度一下就有了:
王猛积劳成疾,终于在公元375年(建元十一年)六月病倒了。苻坚亲为王猛祈祷,并派侍臣遍祷于名山大川。碰巧王猛病情好转,苻坚欣喜异常,下令特赦死罪以下。王猛上书说:“想不到陛下因贱臣微命而亏损天地之德,自开天辟地以来绝无此事,这真使臣既感激又不安!臣听说报答恩德最好的办法是尽言直谏,请让我谨以垂危之命,敬献遗诚。陛下威烈震慑八方荒远之地,声望德化光照六合之内;九州百
郡,十居其七;平燕定蜀,如拾草芥。然而善作者未必善成,善始者未必善终。所以,古来明君圣王深知创业守成之不易,无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恳望陛下以他
们为榜样,则天下幸甚!”苻坚读一行字,抹两行泪,悲恸欲绝。这年七月,苻坚见王猛病危,赶紧询问后事。王猛睁开双眼,望着苻坚说:“晋朝虽
然僻处江南,但为华夏正统,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后,陛下千万不可图灭晋朝。鲜卑、西羌降伏贵族贼心不死,是我国的仇敌,迟早要成为祸害,应逐渐铲除他
们,以利于国家。”说完便停止了呼吸。苻坚三次临棺祭奠恸哭,对太子苻宏说:“老天爷是不想让我统一天下呀,怎么这样快就夺去了我的景略啊”。于是,按照
汉朝安葬大司马大将军霍光那样的最高规格,隆重地安葬了王猛,并追谥王猛为“武侯”——如同蜀汉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世人简称“武侯”)一样。秦国上下哭声震野,三日不绝。

肥水之战是在他死后发生的:我记得就是有个人在军中起哄说什么败了,然后军心涣散,溃不成军。后来北方各民族纷纷独立。网上都有的。

有王猛的苻坚怎么会兵败肥水战?苻坚生死之后,王猛怎么死的?

2. 王猛死后七年,为何苻坚还是按捺不住向东晋发起了进攻?

经过王猛和苻坚君臣的齐心治理,前秦国力日渐强盛,在苻坚的野心勃勃下,前秦先后灭掉西凉和代国将北方一统。但是天下富庶之地仍在东晋的统治之下,野心勃勃的苻坚又怎能容忍卧榻之侧有他人安睡。在王猛死后的第七年,正值东晋内朝动荡,逢此良机 苻坚终于按耐不住内心的蠢蠢欲动向东晋发起了进攻。
王猛是东晋人为什么辅佐苻坚?王猛原是东晋人士,早期曾跟随东晋大臣桓温 ,但是桓温野心勃勃,早已有谋朝篡位之心,王猛生性正直不愿意助纣为虐自毁清白,所以脱离桓温隐居山林,后得遇明主苻坚再三相请才出山辅佐。
王猛得遇明主大展才能!王猛跟随苻坚后,深的苻坚的信任,在王猛的主持下,前秦的国立日渐强大,终于有了逐鹿天下的资本。王猛前后辅佐苻坚十余年,助苻坚荡平西陲、覆灭前燕,为前秦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猛死前为什么不建议苻坚攻打东晋?虽然前秦在王猛和苻坚齐心的治理下国力日盛,但是当时的东晋实力也不落下风,而且前秦发展太过迅速,先后兼并多个小国才得以壮大,但是江山仍未稳固,需要时间巩固实力,王猛正是看明白了这一点才力劝苻坚不可攻打东晋。
但是王猛死后,苻坚的野心没有人能够在压制住,自大的苻坚原以为趁着东晋内乱可以一举消灭东晋,却不想最后在淝水被东晋大臣谢安打的惨败 ,苻坚后悔不已但已无可挽回,尚未真正稳固前秦也迅速土崩瓦解。

3. 王猛为何阻止苻坚发动对东晋的决战?

据史书上记载,王猛在临时前曾对苻坚留下遗言:“东晋是正朔所在,所以我们不应该图谋东晋帝国;相反,鲜卑、羌族才是我们最危险的敌人,所以我死后,您应该逐渐剪除他们。” 
按照王猛所留下的遗言来看,他之所以反对苻坚与东晋决战,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东晋是华夏的正朔所在,深得人心,此时苻坚与东晋决战,获胜的概率不大;
二是前秦最大的敌人,是鲜卑(以慕容垂、慕容冲为代表的慕容家族)、羌族(以姚苌为代表的姚氏家族),所以应当先把他们剪除掉。 
首先第一个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不算是王猛反对苻坚与东晋决战的原因。
因为,王猛作为前秦的臣子,却在遗言中说东晋帝国是华夏的正朔所在,这样一来,前秦帝国又算什么呢?自然就是伪篡。这种话说出去是什么后果,我相信王猛应该很清楚! 

事实上,当时的前秦和东晋,都自诩为华夏的正朔所在,换而言之,他们都认为自己是正统王朝,是顺应天命的合法政府,而对方则是标准的伪篡。
在这种背景下,王猛怎么可能说出类似“东晋是正朔所在(晋虽僻陋,正朔相承)”的话呢?这不是公开打前秦和苻坚的脸吗? 从这层意义上说,王猛的遗言,显然经过汉民族视角改编过的,所以王猛反对苻坚与东晋决战的原因,不可能是第一个原因。
至于第二个原因,其实也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因为在前秦帝国持这种观点的人多的是,甚至符坚本人也持这种观点,只是符坚不方便公开表达这种观点罢了。 
当时的前秦帝国,实际上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管是慕容氏的鲜卑族也好,还是姚氏的羌族也好,都属于是被征服的民族,而且他们都是刚被征服不久,所以从心理上来说,他们还没有真正融入到前秦帝国中来,至少如果条件允许,他们更希望能够趁复立自己的国家。
更重要的是,当初苻坚为了快速统一北方,所采取的政策大都类似”以夷制夷”,换而言之,鲜卑族仍然由鲜卑皇族的慕容氏负责统治,羌族仍然由羌族的大佬姚苌统治。在这种背景下,慕容氏、姚氏和苻坚的关系,就类似韩信、彭越、英布和刘邦的关系,总而言之,他们都拥有非常强大的实力和独立性。

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王猛和苻坚在战略上就产生了矛盾,按照王猛的想法,那是攘外必先安内,总而言之,先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把这些帝国实力派都给清洗掉,等巩固好政权后再找机会与东晋决战。
但按照苻坚的想法,则是安内必先攘外,换而言之,现在帝国正出于快速扩张之中,所以这个时候应该趁势一鼓作气灭掉东晋,等到统一天下后,再清洗这些实力派也不迟?
相反,如果这个时候就开始清洗各实力派,这不是典型的窝里斗,典型的自废武功么?这就好比刘邦还没有统一天下,就开始对韩信、彭越和英布等人下手,这不是目光短浅是什么?
总的来说,当时苻坚对自己的能力和布局非常有信心,他认为自己可以有效驾驭这些实力派,加上他当时才四十八岁而已,还有足够的时间来削藩,所以应该趁现在帝国一直处于上升期,把天下统一了,再慢慢进行巩固皇权的计划。但是,王猛显然没有这么乐观,而且他作为臣子,更关注的帝国的稳定,而不是统一天下,所以他自然反对苻坚与东晋决战。

王猛为何阻止苻坚发动对东晋的决战?

4. 王猛临终前劝苻坚不要攻东晋,为何苻坚没有听进去?

王猛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后人甚至称他“功盖诸葛第一人”,单从功业而论,王猛帮苻坚统一大半个中国,的确非常厉害。当时前秦帝国只剩下一个对手,就是偏居东南的东晋。然而,王猛临终前,却叮嘱苻坚不要攻打东晋,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第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公元375年,苻坚倚为左膀右臂的谋臣王猛去世。
在王猛患病期间,苻坚求遍神灵,亲自到都城南郊、北郊及宗庙、社稷坛祈祷;又派侍臣到大河大山祷告诸神,凡跟神灵沾上边的,都去了。在王猛病稍有好转时,苻坚又大赦死刑犯,据说这样少些杀气,积点福德。王猛上了生平最后一道奏疏,写道:“没想到陛下为臣的小命而祷遍天地诸神,这是自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臣无以为报,只能尽情直言,为陛下进献最后的一点忠诚。陛下所建之功业震动八荒之外,九州大地诸郡,已占据十分之七,平定燕国、川蜀,手到擒来。然而,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古代圣王,知功业之不易,故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愿陛下能效仿前代圣王,则天下幸甚。”
该年七月,王猛已病入膏肓,神仙难救。苻坚亲临病榻看望,并向他询问后事。王猛以微弱的语气答道:“晋室虽偏居江南,然而皇室正统未断,一脉相承,上下相安,臣死了之后,希望陛下不要图谋晋国。”说完后,王猛便溘然长逝,时年五十一岁。苻坚大为悲恸,亲自为他入殓,痛哭流涕。
世人说到君臣情谊,总会想起刘备与关羽、张飞,其实苻坚与王猛更是楷模。没有苻坚慧眼识英雄,就没有王猛的飞黄腾达;没有王猛的雷霆治政,就没有前秦帝国的强大。两人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前秦之事业,君臣两人之共同事业也。

王猛
第二,王猛是不想让前秦统一中国吗?王猛是不是想保全东晋,不想氐人的前秦政权统一中国呢?我认为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不是主要原因。为什么呢?
因为王猛本来是有效力东晋的机会,但是放弃了。情况是这样的:在桓温北伐前秦时,当时还是一介穷酸书生的王猛毛遂自荐,亲自前去拜见桓温,他的穿着非常简单朴素,只是一件粗布衣。见到桓温后,王猛没有因为地位的悬殊而怯场,他侃侃而谈,纵论天下大势,一边说话,一边用手抓虱子,一付旁若无人的模样。桓温见了惊为天人,说:
“江东没有人可与你相比。”后来桓温北伐失利,他没有忘记王猛,任命他为高官督护,邀他南返。然而,王猛谢绝高官厚禄,不愿意前往东晋。王猛的眼光非常毒辣,他的志向非常高远,要辅佐就要辅佐能一统天下的英雄豪杰,桓温显然还不够分量。
后来,王猛遇到了苻坚,帮助苻坚夺取政权,君臣两人开创了前秦帝国的伟业。因此,王猛如果要效力东晋,非不是没有机会,是他自己放弃了东晋,而选择苻坚的前秦帝国。作为政治家,不太可能因为自己的个人感情而影响国策,显然,王猛劝苻坚不要攻打东晋,是另有原因的。

王猛
第三,为什么王猛劝苻坚不要图谋东晋呢?原因很简单:东晋在桓温去世、谢安主政后,有了很大的起色。
东晋的政权结构十分复杂,有两个政治中心,一个是朝廷,一个是盘踞在荆州的桓温集团。桓温当权时,朝廷势力很弱,号令不行。
在王猛去世前两年,即公元373年,东晋权臣桓温去世,东晋的政权格局发生巨变。由于前秦帝国的崛起严重威胁到东晋的生死存亡,桓温的继承者、弟弟桓冲比较效忠朝廷,朝廷之权柄较桓温时代为重。正是桓冲以大局为重,谢、王两大望族政治话语权得以提升,王彪之出任尚书令,谢安出任仆射,共同主持朝政。在谢、王二族中,谢安是最有政治才干的人,且深孚众望。
由于桓冲谦冲,谢安持重,东晋的政治面貌焕然一新。朝廷与地方军阀势力能精诚合作,就是王猛说的“上下相安”。东晋虽然在军事力量上不及前秦,但是毕竟被视为正统,包括苻坚在内的五胡政权也多称天王,而不用皇帝之名,原因也在此。王猛作为出色的政治家,知道图谋东晋并不容易。

符坚
第四,王猛担心的是前秦的内忧前秦是氐人建立的政权,当时苻坚几乎把五胡都统一,但是,氐人毕竟只是一个人口不多的民族,不用说跟汉人相比,就是跟五大胡族中的鲜卑、羌、匈奴、羯相比,也不占优势。要知道其他各族都尝盛极一时,都涌现过咤叱风云的风云人物,除了羌之外,其余三族均开国称帝,人家凭什么要臣服于你小小的氐族呢?
更严重的是,这些民族与氐都有历史宿怨,民族之间的矛盾是很难化解的。然而,苻坚相信自己的宽容与恩信可以感动诸胡,令他们心悦诚服地臣服。平心而论,与之前历代君王相比,苻坚的仁义超越众王之上,他是一位英明的君王,而且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旷世明君。然而,苻坚遇到了一个历史上从来未尝有过的大难题:一个小民族如何统治一个多民族的大帝国呢?
苻坚对待敌人的宽大,他对所征服国家的君臣一概不杀,甚至委以重任,以此笼络人心。这点做得非常好,非常人道,战败者、被俘者有理由对他的宽大感恩戴德。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个人的感恩戴德不能取代民族利益。为了民族利益,人是可以抛弃个人的感恩之心。这点,恰恰是苻坚所忽略的。
王猛担心的,是苻坚过分的仁慈,将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后来历史证明王猛的判断,淝水战败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有不少鲜卑、羌等胡人临阵脱逃,导致全线崩溃。后来鲜卑、羌然叛乱,分别建立西燕、后燕、后秦等,前秦大帝国土崩瓦解。

5. 如果王猛没有早死,他能否助苻坚一统天下?

  对于苻坚,我们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对于“淝水之战”,我一定熟悉。在“淝水之战”中,产生了两个成语,一个是“风声鹤唳”,一个是“草木皆兵”,可惜都不是好词。事实上,“淝水之战”被我们一直当作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谢安成了英雄,而苻坚的形象则被完全丑化。
  那么,这符合历史事实吗?简直就是“一丑遮百俊”,苻坚不过是因为一次战争的失败,后人就将其彻底地丑化。如果了解苻坚,你就会知道,在苻坚的一生中有过一个重要的人,他在的时候,苻坚可谓是英雄盖世;他死后,前秦迅速衰微,苻坚也成了英雄末路。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如果再活十年,苻坚就能一统天下。
  


  图1 前秦宣昭帝苻坚(338年—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又字文玉
  何以如此呢?那我们就看看前秦的历史状况,看它到底有何实力。
  前面说过历史对苻坚的评价是不公正的,应该着眼于他的一生,而不是一时一事。如果回顾他的一生,就会发现他有三大历史贡献,也就不会觉得他是一个无能之辈了。那么是哪三大历史贡献呢?
  第一,统一中国北方。
  我们知道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后,不过短短11年就发生了“八王之乱”。之后一直混乱,五胡乱华,先后有过120多年的“十六国”时期,形成了南北对峙,直到杨坚建立隋朝时才得以结束。然而在杨坚之前,只有两个国家统一过北方,一个是北魏,一个就是前秦。而前秦正是在苻坚时统一的北方,比北魏早了50多年,此外,前秦的疆域比北魏还大。因此苻坚可以说是自西晋之后第一个统一中国北方的人。
  第二,学习汉文化。
  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历史上提起“汉化”,我们就会想到北魏孝文帝,但苻坚比他早得多。苻坚自幼酷爱汉文化,自身修养很高,登基后,提倡儒学,重用汉臣。另外也十分重视太学,每月要去视察三次。对于其他归顺的少数民族首领,苻坚也劝他们努力读书。他灭掉代国后,俘虏了其首领什翼犍,不但没有杀他,还将其送到太学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后来前秦灭亡,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恢复了代国,并改国号魏,也就是北魏,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迁都平城,并将太学扩充到三千人,这都是苻坚为他们奠定的。此后北魏历代君主都重视汉文化的学习,可见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是苻坚在一百多年前播下的种子。
  


  图2 前秦统一北方
  第三,平定西域,并对之有效管辖。
  公元382年,西域有几个小国向苻坚控诉龟兹王欺负他们,于是苻坚便派大将吕光率领七万军队讨伐。这时,龟兹王纠集了70余万军队来对付秦军,吕光恩威并重,用计谋使得敌人分崩离析,打败了各国联军,龟兹王远遁,西域三十余国纷纷归附前秦。吕光虽然打败了西域大国,但从不恃强凌弱,而是善待各弱小民族,因此西域诸国都对前秦充满了感激之情。根据《晋书》记载,各地国王“不远万里皆来归附。上汉所赐节传,光皆表而易之。”此外,吕光还将西域高僧鸠摩罗什迎至长安,翻译了很多佛经,促进了佛学在中原地区的传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清楚了,苻坚统一了中国北方和西域,可见他不是无能之辈。况且他还喜欢汉文化,经常到太学视察,可见他的文化修养很高。看起来是一个典型的明君、英主啊,形势看起来对他很利,似乎统一天下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图3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东晋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人
  那为何会在淝水之战中败得那么惨呢,前后的反差为何会如此之大?
  我们发现,苻坚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王猛。王猛是个汉人,自幼饱读儒家经典,有着治国平天下的志向,正是他看到了苻坚的潜力,所以才放弃“华夷之辨”的成见,一心辅佐苻坚,希望他能结束这个乱世。
  王猛当了苻坚的丞相后,很得他的信任,他把王猛比作诸葛亮、乐毅。《资治通鉴·晋记二十五》记载:“朕之于卿,义则君臣,亲逾骨肉,虽复桓、昭之有管、乐,玄德之有孔明,自谓逾之。”自从起用了王猛后,秦国在苻坚的手里迅速壮大。“猛为相,坚端拱于上,成官总己于下,军国内外之事,无不由之。猛刚明清肃,善恶著白,方黜尸素,显拔幽滞。劝课农桑,练习军旅。官必当才,刑必当罪。由是国富兵强,战无不克,秦国大治。”秦国就这样在君臣相互信任、上下齐心、励精图治的努力下,国势大增。
  这时候北方已经统一了,西域也已经臣服了,只剩下一个对手,就是南方的东晋。而这时的东晋却在不断发生内讧,双方的力量对比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单看这时的形势,仿佛东晋根本不是前秦的对手。
  


  图4 前秦 东晋 公元383年
  但在375年,局势发生了变化。这一年东晋的中书令王坦之去世,弥留之际,他嘱咐桓冲和谢安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王坦之死了,因此也就剩下桓、谢两大家族了,两家相安无事,东晋便会社稷稳定。关键时刻,桓冲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大局意识,主动让贤,把扬州刺史这个位子让给谢安,自己去外地任职。这时候,东晋不再乱了,朝中有谢安主事。
  而在同一年,不幸的是,王猛也去世了。东晋王坦之去世了还有谢安在,可是王猛去世了,苻坚再无倚重之人。王猛患病时,苻坚极为伤心,除了派出最好的医生为他诊治外,还亲自去向天地祈祷。王猛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于是便语重心长地嘱咐苻坚,让他善始善终,像古代圣贤那样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到了七月,王猛终于油尽灯枯,苻坚亲自跑到王猛家询问后事。王猛嘱咐了他两件事:不要轻易向东晋用兵和妥善处置鲜卑人与西羌人。说罢便闭上眼,撒手人寰。
  


  图5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
  王猛死后,苻坚哭得极为伤心,说:“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王猛死后,苻坚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似乎早已冲昏了头脑,觉得灭东晋指日可待,于是一意孤行发动了对东晋的战争。后来我们也就清楚了,由于急于求成,使他犯了一系列的战略性和战术性错误,加上大部分军队都是降军,各怀鬼胎,因此,这场战争失败了。
  失败的苻坚逃回秦国,可惜长安已被姚苌占领,姚苌想让苻坚把王位禅让于他。毕竟苻坚对内实行仁政,加上前秦已经建立四十多年,还是有很多官民拥护他的。但苻坚坚定地回绝了他,于是“骂而求死,苌乃缢坚于新平佛寺中,时年四十八”。这一年正好是公元385年,一代枭雄苻坚经历了从英雄盖世到英雄末路的蜕变,不得不令人唏嘘!
  


  
  


  图6 淝水之战
  那么,强大的秦国(指前秦)为什么会如此迅速的分崩离析呢?原因是苻坚对敌人太过仁慈,没有处理好归降民族的问题,没有让他们对秦国产生归属感。此外,又贸然对东晋用兵。这两条正好是王猛临终前对他千叮咛万嘱咐的。
  唐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如果有王猛在,苻坚唯对他言听计从,是断然不会轻易出兵东晋的,也会妥善处理降兵的事情。可惜的是王猛死了,十年后苻坚也走到了他的生命尽头。

如果王猛没有早死,他能否助苻坚一统天下?

6. 王猛临终前劝苻坚不要攻东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西晋灭亡后,曾出现了一位巅峰级的宰相:前秦名相王猛。他主政期间,对内整顿吏治、改革制度、发展经济、推行儒家教育,使前秦成长为强大的中原帝国;对外东征西讨,平凉灭燕,还夺下了东晋掌控下的蜀地。
王猛非常喜欢读书,而且朋友非常多,是个特别靠谱的人,很多在他面前吹牛的人都被他揍一顿丢一边去了。而且心胸宽阔,志向远大,有一次朝廷给他封了一个功曹,是个小官,他不去。后来一次恒温北伐,王猛穿得邋里邋遢就去拜见恒温。

王猛是不是想保全东晋,不想氐人的前秦政权统一中国呢?我认为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不是主要原因。为什么呢?因为王猛本来是有效力东晋的机会,但是放弃了。
情况是这样的:在桓温北伐前秦时,当时还是一介穷酸书生的王猛毛遂自荐,亲自前去拜见桓温,他的穿着非常简单朴素,只是一件粗布衣。见到桓温后,王猛没有因为地位的悬殊而怯场,他侃侃而谈,纵论天下大势,一边说话,一边用手抓虱子,一付旁若无人的模样。

王猛不仅是苻坚称雄北方的实际操盘手,也为促进融合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古代,他几乎触碰到了宰相界的天花板:比肩管仲、乐毅。这曾是诸葛亮的梦想,在王猛这里却成为了现实。
不过,疾病成了阻止王猛更进一步的敌人。公元375年,他在病榻之上,给自己的“伯乐”苻坚呈上了最后的建议:不要攻打偏安东南的东晋王朝。

苻坚对待敌人的宽大,他对所征服国家的君臣一概不杀,甚至委以重任,以此笼络人心。这点做得非常好,非常人道,战败者、被俘者有理由对他的宽大感恩戴德。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个人的感恩戴德不能取代民族利益。
王猛担心的,是苻坚过分的仁慈,将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后来历史证明王猛的判断,淝水战败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有不少鲜卑、羌等胡人临阵脱逃,导致全线崩溃。后来鲜卑、羌然叛乱,分别建立西燕、后燕、后秦等,前秦大帝国土崩瓦解。

7. 王猛为何阻止苻坚发动对东晋的决战呢?

王猛生逢乱世,家庭贫穷。可是王猛却酷爱读书,精通兵法;而苻坚是氐族贵族中的佼佼者,自幼爱好汉学,眼界开阔,志向远大。
王猛与苻坚的君臣际遇,正如史书上所评价的那样:“周文王遇上了姜太公”,二人同心协力,共同进取,把肆虐北方的各族势力一一消灭,统一了整个北方。
正当形势一片大好之际,王猛却积劳成疾,重病而死。
王猛临终之时,殷切告诫苻坚:江南的东晋政权,社会安定,君臣团结;而前秦刚刚统一北方,被征服的鲜卑、羌族等势力尚未彻底臣服;因此,希望苻坚一定要先稳定内部,治理好内政,休养生息,发展社会经济;断不可发动对东晋的
王猛之所以如此劝告苻坚,主要是因为如下原因:
1.前秦针对东晋的战争,其实已经进行了很久。十年前,秦军攻占了蜀地;招致东晋军队的多次反攻,而且蜀地人民多次起事,响应晋军的行动。在与晋军的战争中,前秦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由此,王猛判断出东晋政府人心团结,将相一心;短期之内,前秦无机可乘。贸然出兵,也达不到目的。
2.苻坚、王猛荡平西陲,灭亡前燕,剪除各族割据势力,统一北方;使得各族豪族人士都被迫臣服前秦。这些豪族人士投降之后,一直在暗中窥伺时机,梦想复国;但是,只要前秦政治安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他们就无机可乘。随着时间的流失,他们才会慢慢地真心归附。
因此,王猛阻止苻坚对东晋作战,希望苻坚稳定前秦国内的政治局面,震慑国内的异己势力;同时,也能发展社会经济,使前秦军民得以休养生息,增强国力。
国力一旦强大了,加上政治上的团结,举北方之力,出兵南下,统一中国,是水到渠成之事。
3.王猛何尝不想辅佐苻坚,一统天下,青史留名啊。只可惜,天不假年,王猛英年早逝。
王猛临终之时,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一死,苻坚就失去了左膀右臂;处理起军政大事来,无人能够帮助苻坚运筹帷幄了。因此,苻坚还是先稳固前秦在北方的统治为上策。
苻坚的确具备一代大帝的胸怀气魄,他处事沉稳,待人宽厚;而王猛处事刚猛,对人严厉;君臣二人刚柔兼济,可谓是天作之合。

苻坚对于投降自己的慕容垂、姚苌等异族豪杰,都是倾心结纳,委以重任,一点儿也不提防;而王猛从政治稳定方面考虑,对这些人一直都警惕防范;因此,即使这些人心怀异志,面对王猛的猜忌,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

王猛为何阻止苻坚发动对东晋的决战呢?

8. 王猛一直极力阻止苻坚发动对东晋的决战,这是为什么呢?

苻坚是前秦的君王,他并不是汉人,但是却一直重用汉人王猛,并且给了王猛极大的权力,王猛也没有让苻坚失望,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改革的措施,帮助苻坚成功的巩固了统治,并且积极地对外扩张,拓展了很多的领土,最终形成了和东晋南北对峙的局面。在王猛临终的时候,他曾经上书劝谏苻坚不要和东晋开战,而是应该先把威胁自己统治的其他势力全部铲除,这是王猛从臣子的视角做出的决定,而且当时确实有一些对苻坚威胁比较大的势力存在。

忠心耿耿
王猛虽然是汉人,但是他对苻坚却一直忠心不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从苻坚的最大利益出发。王猛作为前秦比较有发言权的人,他对整个天下的局势看的是比较清楚的,而自己的君王对东晋一直虎视眈眈,想要打败东晋统一天下,王猛觉得这是不可取的,毕竟攘外必先安内,王猛觉得先把自己国家内部的恶势力铲除比较重要,否则就算是收复了天下,自己的内部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作为君王的偏执
苻坚是当时的君王,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他想做什么就能够做什么,包括在对外的政策上,王猛给他的只不过是参考的意见,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他自己的手中。对于苻坚来说,现在正是一个大好的局势,不如一鼓作气收下东晋,东晋这一块大骨头啃了下来,又何必再惧怕其他额的小势力呢?这是他作为君王的一种执念和自信,王猛的话对他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淝水之战
事实证明,攘外必先安内的想法是正确的,王猛的建议也是正确的。苻坚和东晋的战争是历史上的淝水之战,这场战争非常的激烈,但是最终以东晋胜利,苻坚的失败而告终,在苻坚失败之后,他也没有卷土重来的机会了,因为他没有处理的一些民族都纷纷自立为王,前秦就这样分崩离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