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辰的介绍

2024-05-06 17:47

1. 丁肇辰的介绍

生于台湾,受教于美国和欧洲,发展于大陆。以一个台湾学者身份,无怨无悔地奉献国内学界近10年,长期参与大陆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并将国际间的宝贵学术资源带给国内的师生们。足跨多个设计领域,专业背景包含了建筑设计规划、数字媒体与交互设计、数字娱乐设计、时尚趋势设计等学科,拥有非常全面且独到的艺术与设计思想。

丁肇辰的介绍

2. 丁肇辰的基本信息

 2010年成立北服诺基亚趋势研究中心2009年将米兰/北京数字娱乐节带到米兰设计周2008年担任中国国际文化产业论坛秘书长2007年发起北京数字娱乐节2006年发表亚洲第一个关於电子游戏空间设计的博士论文2005年受邀到英国邓迪大学担任交换学者2004年获颁行政院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台湾)2003年发表专业著作与译作共4 本(台湾)2002年进入北京清华大学进行博士研究2001年组织台湾校长参访团至北京进行高校学术交流(台湾)2000年加入全球排名百大设计名校的实践大学(台湾)1999年建立台湾第一个流媒体地图网站(台湾)1998年获颁国家文艺基金会文学奖(台湾) 2008-2010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数字文化产业)2003-2006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文学博士(电子游戏空间学)1994-1997 美国德州奥斯汀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学硕士(城镇规划)1992-1994 美国德州阿灵顿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工学学士2011-2011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访问学者2011-2011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访问学者2011-2011 西班牙赫罗那大学访问学者2004-2005 英国苏格兰邓迪大学访问学者 2011-至今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数字娱乐实验室,研究员2011-至今 数字与交互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2010-至今 北服诺基亚趋势研究中心,主任2009-至今 台湾师范大学文化创艺产学中心,研究员2007-至今 北京服装学院新媒介研究所,所长2006-至今 北京服装学院数字媒体专业,副教授硕士导师2005-至今 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兼任教师2004-2005 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兼任教师2003-2004 北京清华大学建筑系,兼任教师2000-2003 台北实践大学媒体传达设计学系,助理教授 2008-2009 北京直观智业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2006-2008 德国Trendbuero趋势顾问公司,资深趋势研究员1999-2001 美国Ionglobal艾昂国际顾问公司,资深客户关系经理1999-2000 台北应奇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人与站长1997-1999 台北104网络人力银行,设计总监1994-1995 台中名景建筑师组,建筑监造工程师1990-1992 台北原创室内空间设计,主任设计师

3. 丁肇中简介


丁肇中简介

4. 丁肇中简介

丁肇中,男,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
1959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学士,196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65年发现反氘核;1967年测量电子半径,发现电子是没有体积的,半径小于10E-14厘米。
1969年测量普通光和有质量的光(即矢量介子)之间的转变,证明高能量普通光可以变成矢量介子,同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
因此贡献,1975年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197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9年发现胶子喷注;1989年确定三代中微子种类的数目只有三代;1994年起领导AMS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8年在太空中首次发现氦-4和同位素氦-3的空间分布是不同的; 2015年首次发现在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电子,这些正电子的来源很可能是暗物质碰撞所产生的。

扩展资料:1936年1月27日,丁肇中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安娜堡,父亲丁观海、母亲王隽英皆任教于大学,在出生的两个月后,丁肇中随母回国。
1948年,丁肇中随其父母去台湾,就读于丰原大同小学,后就读于台北市成功中学,一年后转学到建国中学就读。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3.3×1010eV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
1991年,丁肇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了题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演讲,这篇演讲稿被录入初中语文新课标教材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丁肇中

5. 丁肇中简介

 职业: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国籍:美国人 为什么出名:塞缪尔·汀与伯顿·里希特一起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因为他们都独立发现了亚原子J/Ψ粒子。2001年,丁学良成功地在国际空间站上安装了阿尔法磁谱仪,以寻找宇宙射线和暗物质的起源,他是国际上一项成功的努力的负责人。
  出生于1936年1月27日出生地:密歇根州安娜堡,美国年龄:83岁
  一代:无声一代中国十二生肖:鼠星星座:水瓶座
 事件在塞缪尔C.C.婷的一生中1976-12-10塞缪尔C.C.婷是第一个用汉语发表诺贝尔奖演讲的人,在授予他和伯顿·里希特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仪式上,他发现了J/Ψ粒子2011-05-19阿尔法磁谱仪,由塞缪尔·C·丁领导的寻找暗物质项目,安装在国际空间站分享在Facebook分享在Twitter上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安瓦尔萨达特罗伯特蒙代尔T.S艾略特著名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威廉肖克利威廉汤姆森 
   
   

丁肇中简介

6. 丁肇中的介绍

丁肇中(1936.1.27.-),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和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12196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1967年至1968年任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物理系副教授,1969年任教授,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976年丁肇中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并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88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1丁肇中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他所领导的马克·杰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2丁肇中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丁肇中致力于阿尔法磁谱仪项目研究——运用安装在国际空间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寻找由反物质组成的宇宙和暗物质的来源。

7. 丁肇中的简介``急

  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县;1936年出生於美国密西根州安阿堡(Ann Arbor);父亲是丁观海,母亲是王隽英,他在台北读中学,在密西根大学读大学本科与研究院,於1962年获博士学位;自1967年起执教於麻省理工学院。丁教授在粒子物理学中有许多卓著的贡献,最有名的是1974年J粒子的发现,这项发现导致粒子物理学走入了新的方向,也因此而获得1976年诺具尔物理奖。   此外,他对量子电动力学之精确性、轻子的性质、矢量粒子的性质、胶子喷注现象,Z-γ之干涉等问题的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贡献。 近年来丁教授组成并领导一实验组,积极建造L3探测器,将於1988年起在西欧中心(CERN)的LEP加速器上做实验,这是一项极大的计划,动员了世界各国四百多名实验物理学者,探测器建造费用将超过一亿美元。丁教授是当代最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他的工作特徵是方向明确果断,计划周详严谨。

  得奖作品

  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J/Ψ粒子(现称J粒子)

  响彻诺贝尔颁奖大厅的中华之声他是第一位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用中文发表演讲的获奖者。作为实验物理学家,他发现了J粒子。这个发现,被国际高能物理学界誉为物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74年11月10 日,是一个不平常的星期天。这一天,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所领导的小组,在美国纽约州阿普顷国立布鲁海文实验室里,发现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
  虽然人们近些年来不断发现新的基本粒子,然而,丁肇中此次发现的新粒子十分独特,它是不带电的,而且寿命比近些年来相继发现的新粒子长1000倍——尽管在常人看来它也极其“短命”,只能活0.00000000000000000001秒。
  这是一种新的重光子,丁肇中把它命名为“J”粒子。
  也就在这个星期天的上午9时20分,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的斯坦福直线加速器那里,也传出了“发现新粒子”的消息。那是美国科学家里奇特领导的小组发现的,有趣的是,这个新粒子也是重光子,寿命同样很长。里奇特小组把它命名为ψ粒子。
  这两个新发现震惊了美国科学界。经过仔细比较,科学家们发现J粒子和ψ粒子是同一种粒子。为了纪念丁肇中小组和里奇特小组的功绩,这种新粒子被重新命名为J/ψ粒子。
  1976年,丁肇中和里奇特由于发现了J/ψ粒子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丁肇中成为第三位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华裔物理学家。 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县,他的外祖父王以成追随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中牺牲。丁肇中父母亲都是美国密西根大学毕业生,父亲是工程学教授,母亲是心理学教授,他们1936年赴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问,丁肇中因母亲早产而降生于密西根州,出生两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在中国,丁肇中的童年时代是在抗日战争的兵荒马乱中度过的。他曾随着父母过黄河,越长江,从日照到南京投靠亲友,后又用了三个月的时间逆长江而上来到重庆。在缺医少药的重庆,丁肇中差点被病魔夺走生命,但他还是一次次从死神的威胁下解脱出来。病愈后,他进了磁器口小学读书,1948年春又随着父母去了台湾。
  1956年9月,20岁的丁肇中远涉重洋到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在这里,“身无半文”的他靠着奖学金读完了大学,并于1962年获得博士学位。1963年,他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67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副教授,1969年升任教授。从念大学到取得博士学位到开始做科学研究,一般人要10年的时间,由于他异常勤奋,只用了6年时间。
  丁肇中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在著名物理学家乌伦伯克教授的启发下,他选择实验物理学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与高能物理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凭着这种事业心,他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不知疲倦地进行着自己的实验。也就是凭着这种事业心,他和他的助手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终于捕捉住了J粒子。
  J粒子的发现,在物理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使实验物理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都大为惊异。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艾克斯教授说:这是基本粒子研究方面最伟大的发现,它已经改变了世界各地所有实验室的工作状态。由于这项发现,各实验室现在将寻找这一领域带来的物质新形式。当年出版的《新闻周刊》说:“J粒子的发现,是基本粒子科学的重大突破,对于近半个世纪以来物理学家努力寻找解释的自然4种力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和贡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杰米韦森说:“丁肇中教授的研究,为人类开拓了宇宙未知的领域,使基本粒子物理迈进了一个新的境界。”1975年2月14日,美国总统福特还写信给丁肇中,对他的光辉成就表示祝贺。
  丁肇中虽然多年来在美国工作、生活,但他仍深深眷恋着哺育他成人的中国。他忘不了他在中国度过的青少年时代,他一直很看重自己是炎黄子孙。所以在去斯德哥尔摩参加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前,他向瑞典皇家科学院写信,要求打破惯例,用中文在会上发表自己的演讲,然后再用英语阐述。而根据规定,获奖人应以本国语言在颁奖典礼上演讲,就是说他只能以英语演讲。但大会组织者们经过考虑,还是同意了丁肇中的要求。
  于是,自从1901年第一次颁发诺贝尔奖金以来的四分之三个世纪中,在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颁奖大厅里,第一次响起了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的主要语言——汉语。这一天,丁肇中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伦琴、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和许多科学巨匠站立过的讲台,用中文发表了他的演讲。他通过这篇演讲寄语故国的青年们,希望他们重视科学实验工作,在未来的年代里为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J粒子的发现,没有使丁肇中停步不前。年复一年,他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从一座高峰迈向另一座高峰。1974年以后,他继续通过探测器寻找和研究光与重光子之间的关系,意外地发现了一个胶子。1979年,他领导的在汉堡的电子同步加速器上工作的马克·杰小组通过实验证明了胶子现象。这一成果,又一次轰动了国际高能物理学界。
  1983年,丁肇中选定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日内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负电子对撞机“莱普”(LEP)上开展他的新探索。他领导的规模空前的L3实验组有美国、瑞士、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14个国家共43所大学和研究所的581位物理学家组成。这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高能物理实验组。在丁肇中的领导下,这个实验组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实验成果。
  在主持L3实验组的同时,丁肇中又着手进行了一项大胆的研究计划:要在宇宙空间直接探测反物质。这个由中美等国共同研制的、用来寻找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的粒子探测装置叫做阿尔法磁谱仪,其最核心的部件永磁铁是中国大陆研制的,其电子设备则全部由台湾科学家制造。1998年6月2日美国东部时间18时6分,阿尔法磁谱仪搭载“发现号”航天飞机,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揭开了人类第一次进入太空探寻宇宙之谜的序幕。
  丁肇中说:“认识物质世界,发现大自然的奥妙,这种基本的知识是无涯的,超越年龄、时代和国界的限制。”为了科学的进步,他探索的脚步不愿停歇。

丁肇中的简介``急

8. 丁肇中的个人家庭

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早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后担任国立台湾大学工程学教授。母亲王隽英是心理学教授。丁肇中是家中长子,有一弟一妹,分别取名为丁肇华及丁肇民。丁肇中和他的第一位妻子凯伊·库尼(Kay Kuhne)于1960年结婚,并有二个女儿:珍妮(Jeanne)和艾美(Amy)。1985年他与苏珊·卡洛·马克思(Susan Carol Marks)博士结婚,1986年生下儿子克里斯多福(Christopher)。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