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2024-05-18 20:06

1. 高一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语言运用(1-5题各2分,6、7题各4分) 
        1.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掩蔽 宽敞安详 吉详 B.耽搁 眈视 隐密 秘鲁
        C.疲惫 备受煎熬 剪彩 D.雀跃 雀起 勋章 陨落
        答案:C(A“吉详”应写为“吉祥”,B“隐密”应写为“隐秘”,D“雀起”应写为“鹊起”。)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2分)
        A.安然无恙 陶治 力能扛鼎 毁家纾难 B.哀声叹气 俨然 六神不安 绰约
        C 战战兢兢 自出机杼 或棹孤舟 萦纡 D.诚皇诚恐 尴尬 茕茕孑立 梵文
        答案:C(A、陶冶 B、唉声叹气 D、诚惶诚恐)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恺撒、西赛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复制得栩栩如生,深黄的颜色,古希腊、古罗马的气派,威严地靠墙一字排开。
        B.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我不知所以地回到自己的部队里。
        C.他们咒骂了一阵,但也无济于事,棕色的十字仍清晰留在玫瑰色的墙上。
        D.现在这段铭文还依旧赫然在目:“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A(“栩栩如生”是强调活,一般用于人物形象;这里强调复制得像,应用“惟妙惟肖”。)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分)
        A.事实告诉我们,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是不受时空局限的。在生态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B. 在众人惊异的目光中,她毅然决然地在下岗协议书上签了字。许多同事、工友都纷纷议论她的“壮举”,一时间成了厂里的新闻人物。
        C.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费。
        D.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雅致而壮观,弥漫着浓郁的东方文化,受到全世界瞩目,对这次成功的举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答案:A (B.搭配不当,“壮举”不能成为人物。 C. 不合逻辑,“至少”与“以上”重复。D. 成 分残缺,应在“东方文化”后面加上“气息”,在“对”前面加上“世人”。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过去有报道中形容他们是“娇生惯养的一代”,报道他们见多识广但也更个人中心、利己自私
        ②他们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的集体亮相,让国际社会看到了富有热情、尊重规则、充满人文情怀的新一代中国青年
        ③这一次他们有了新的代名词——“鸟巢一代”,《“鸟巢一代”赢得国际赞誉》、 《鸟巢一代是怎样炼成的》
        ④2008奥运会中,年轻的志愿者中大量都是85后甚至90后的一代人
        ⑤在这些报道中志愿者们热情敬业、吃苦耐劳、懂外语、有技能、善交流
        A、④①③⑤② B、④②①③⑤ C、④③①②⑤ D、④①②③⑤
        答案:A
        6、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字)(4分)
        广西融水县2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日前在民族广场开展为孤残儿童募捐活动,并将募得的400多套衣服及学习用品送到90多名孤儿手中,为孩子们带去寒冬里的暖意。
        答案: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为孤残儿童募捐活动
        7、不改变原意,把下面的长句改为三个短句。(4分)
        上周,以色列总检察长鲁宾斯坦宣布他要求警方对以色列国家审计官戈尔德伯格向议会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的以总理巴拉克领导的以工党为核心的“只有一个以色列”在去年大选中非法集资行为进行刑事调查。
        答案:①以色列国家审计官戈尔德伯格向议会提交了一份报告。②报告指出以总理巴拉克领导的以工党为核心的“只有一个以色列”在去年大选中有非法集资行为。③上周,以色列总检察长鲁宾斯坦宣布他要求警方对此进行刑事调查。
         二、阅读鉴赏 
        (一)诗歌鉴赏
        8、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新 年 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①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②,从今又几年。
        注]①岭:指五岭。作者当时调任潘州南巴,过此岭。②长沙傅:贾谊曾受谗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1)从全诗看,诗人“潸然”泪下的原因有哪些?
        (2)颈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年事已高,却位居人下;新年已到,却独处天涯。(每点两分,答满两点即2分,言之成理即可)
        (2)拟人,把岭猿和江柳当作自己相伴的对象,突出表现了自己形影相吊、孤苦无依的处境和孤独凄凉之感。(答由景入情、虚实结合等亦可,手法准确1分,分析到位1分)
        (二) 论说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每题 各2分,共8分)
        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276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明朝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银迅速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到了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
        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中国外来白银最早的源头是日本,虽然日本出产的金银在16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向外出口的记载,但那时日本向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情况的转变是自16世纪40年代开始的。当时,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达日本九州。它们的目的不再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银。有需求就有开发和供给。也正是这一时期,日本银矿的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16世纪后半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与丝织品的巨大需求,则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向世界寻求财富时,最早寻找的`是黄金,但也是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西班牙在美洲转而开采白银且产量激增。当时达到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立刻了解到中国商品对于他们的意义,立即开始与中国海商的贸易。美洲白银不仅从马来西亚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也从欧洲运至印度,再流到中国,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水银、麝香、朱砂等。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意味着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走向商品经济转变,同时也使中国更多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以贵金属白银为征象,明代中国与两个历史转折的开端相联系,一个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另一个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9、下列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由于明初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因此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并没有开始。
        B.正统初年明英宗颁布“弛用银之禁”的诏令,表明白银开始货币化。
        C.明代白银货币化虽然是从民间开始的,但后来朝廷的推行加快了它的进程。
        D.明代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促使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
        答案:C(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以及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A项顾此失彼,“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但民间已经开始了;B项断章取义,是学术界的观点与实际不符;D项因果倒置,“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后才使“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C项根据文章第一段的信息可知为正确选项。)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
        B.16世纪中叶以前日本向中国输出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白银并不占主要地位。
        C.戈迪尼奥之所以称中国为“吸泵”,是因为明代中国吸纳了全球数量庞大的白银。
        D.白银货币化标志着中国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和中国商品的进一步走向世界。
        答案:A(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A项无中生有,在原文中并无“经济恶化,财政困难”等信息。B、C、D三项可以筛选和整合第二段和第三短信息看出均为正确选项。)
        11、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16世纪中叶以后,在日本各种输出品中,最受中国欢迎并得到大量交易的是白银。
        B.西方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是寻求黄金,因此西班牙早期在美洲的主要矿产是黄金。
        C.美洲白银不仅从菲律宾,也从欧洲经过印度流入中国,这就带动了更多地区的贸易。
        D.晚明时期,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是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的根本原因。
        答案:D(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人文知识推断。D项夸大事实,“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应为“白银的货币化”,“ 开始形成”应为“开端”。 A、B、C、三项可以根据原文第二段信息推断,均为正确选项。)
        12、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走向商品经济转变的标志是什么?
        答案:明代白银的货币化,
        (三)文学类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共18分)
        奥斯维辛的雪
        在奥斯维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的电视实况转播里,看到奥斯维辛正飘飞着鹅毛大雪,仿佛老天也为之动容,流下冬天的眼泪,洒下祭祀的白花。远处苍茫的背景下,奥斯维辛集中营那些处在低洼之地的木制和砖砌的营房和毒气室,在洁白飞舞的雪花中,静静地伫立着,无言地出示着历史的一份浸透着血泪的证言。
        触动我的不仅仅是纪念活动的场景,而是所有参加这一活动的人们一致要求,一定要把活动放在露天举行,虽然天正下着大雪。
        触动我的还在于,出席纪念活动的包括法国总统希拉克、俄罗斯总统普京、乌克兰总统尢先科、波兰总统瓦希涅夫斯基在内的40多个国家领导人,他们都和所有出席纪念活动的普通人一样,坐在那里,头顶着一样纷飞的大雪。所有的国家领导人,在讲话的时候,都要把帽子摘下来,让雪花洒满头顶。
        130万人犹太人曾经被关押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110万人死在这里,苏联红军为了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60万人死在这里,是应该这样脱帽站立在这里,让我们的头和我们的心一起为战争中无辜死去的亡灵垂下来。无论是以致以哀思、幽思、还是反思,是报以忏悔、遗恨、还是缅怀,是出于悲伤、愤怒、还是激动,所有的人们都应该为人类自身曾经犯下的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罪行,垂下头来。所有出席纪念活动的各国领导人,都无一例外地置身在纷飞的大雪之中,所有发言者都脱帽垂下头来,看来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却将形式变成了内容的一部分,而且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将纪念活动移花接木变成了一种显示自己或展示自己的盛大Paity。
        我们常常爱说和世界接轨,从此次奥斯维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中,我们应该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我想起有一次在长江三峡上的经历,航船途经一个小地方停靠码头,天正下着不大不小的雨(并不是雪),从码头到岸边的大路上,大约有五六百米,早早就铺好了长长的一溜红地毯,红地毯的尽头,停着一辆黑色的小轿车,都已经淋湿在淅沥沥的雨水中。一位领导(不知是什么级别的领导)要下船,刚刚走下船梯,立刻就有一把伞花开一般张开,遮挡在领导的头顶,一行人前呼后拥着一路迤逦而去。船舷旁围着许多看热闹的人,有人在大声呼喊着:“让列宁同志先走!”戏谑中含有讽刺和不满,自然流露的都是情绪。
        这样的做法,在我们这里已经见多不怪,习以为常。我们上行下效,愿意把大小一切活动搞得形式雷同而仪式堂皇。在官本位的思想指导下,我们更愿意把大小领导推在醒目的位置上,不管是在任何活动中,都让他们像是唱戏的主角一样风光无限才是。因此,如果是我们来操办奥斯维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我们会怎么办?自然,也许我们会操办得更好,但我们会坚持一定要把活动放在露天举行吗?虽然天在下着大雪。我们会让各国领导人无尊卑非长幼地都站立在风雪之中吗?会不会搭建一个临时的主席台和遮挡风雪的塑料棚?会不会好心好意地为他们每个人头顶花开般张开一把伞?当然,更会不会在群众到齐顶着风雪站立老半天之后,才让各国的领导人在掌声中烘云托月般鱼贯出场?在他们出场的时候让扩音喇叭大声地播放着他们的头衔和名字?而在活动结束之后,让所有人仍然立风雪中,而“让宁同志先走”?
        也许,这真的是值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奥斯维辛的雪,真冷,真白,那样的晶莹,清澈。 选自肖复兴《我的人生笔记》
        13.文中画线句“看来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却将形式变成了内容的一部分,而且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的“形式”与“内容”如何理解?(4分)
        答:
        答案:“形式”是指所有出席纪念活动的各国领导人(所有的人),都无一例外地置身在纷飞的大雪之中,所有发言者都脱帽垂下头来,虔诚地哀悼亡灵、缅怀英烈、忏悔人类曾犯下的罪行。“内容”是指哀悼亡灵、缅怀英烈、忏悔人类曾犯下的罪行”
        14.请结合上下文说说“我们应该得到的有益的启示”的具体内容是指什么?(4分)
        答:
        答案:①不要“把大小一切活动搞得形式雷同而仪式堂皇”;或:反对搞形式主义,重视活动本身的实际意义。(2分)
        ②抛弃“官本位思想”不要总把大小领导推在醒目的位置上,不管是在任何活动中,都让他们像唱戏的主角一样风光无限;或:不要在活动中一味地突出领导,杜绝“官本位思想”。(2分)
        15、有人说文章结尾句颇有意蕴,值得玩味。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答案①与文首构成呼应,圆合文章的结构。
        ②奥斯维幸的雪,冷,白,清澈;它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出席纪念活动的0多个国家领导人哀悼的真诚合行事作风的平易,奥斯维幸的大雪中纪念活动,反衬出我们的某些官员的官本位思想是多么的严重!反衬出我们的形式主义多么严重!
        ③一语双关。表面指天气的寒冷,雪的晶莹,清澈。同时又表现心情的悲痛,所以说“冷”;而这次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纯粹”不是维了章显什么,而是一种虔诚的悼念和忏悔,又让人觉得晶莹、清澈。
        16、文章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的内容,就其中的两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文章中的生动的叙写,精当的议论;对比、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首尾呼应、绾接自然的结构艺术等等,都是可以选取的答题点。只要能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语句顺畅,言之成理即可。(每一个要点3分。)
        示例:①文中有一段描写文字:“天正下着不大不小的雨(并不是雪),从码头倒岸边的大路上,大约有五六百米,早早就铺好了长长的一溜红地毯,红地毯的尽头,停着一辆黑四的小轿车,都已经淋湿在淅沥沥的雨水中。”读到此处,读者定会揣想,是何方神圣将驾临此处,须如此铺张而堂皇的仪式恭迎?“一位领导(不知是什么级别的领导)要下船,刚刚走下船梯,立刻就有一把伞花开一般张开,遮挡在领导的头顶,一行人前呼后拥着一路迤逦而去。”一句又形象地勾勒出那活动操办人极尽巴结讨好上司之能事的嘴脸何某些官味十足的领导者高达形象!描写文字简洁而意蕴丰厚。
        示例②文章前半写40多个国家领导人在奥斯维幸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上,“和所有出席纪念活动的普通人一样,坐在那里,头顶着一样纷飞的大雪。”“在讲话的时候,都要把帽子摘下来,让雪花洒满头顶。”他们平易而深挚的悼念姿态与我们的某些官员的“不管是在任何活动中,都像是唱戏的主角一样风光无限”官老爷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描写中作者的爱憎、褒贬不言自明。
        示例③文章的第⑦段拥了排比,反问的新词手法。“我们会让各国领导人无尊卑非长幼地都站在风雪之中吗?会不会搭建一个临时的主席台和遮挡风雪的塑料棚?会不会好心好意地为他们每个人头顶花开般张开一把伞?当然,更会不会在群众倒齐顶着风雪站立老半天之后,才让各国领导人在掌声中烘云托月般鱼贯出场?在他们出场的时候让扩音喇叭大声地播放着他们的头衔和名字?……”一连串的反问句,将官本位思想之严重官老爷作风之恶劣暴露得多么充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1)“铸剑为犁”的雕像在联合国已经矗立了四十多个春秋,可是和平的钟声并未向全世界渴望和平的人们敲响,战争的硝烟还是时时燃起。
        (2)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谈到维护全球和平时表示:只有在有关冲突各方真正希望和平解决分歧时,冲突才有机会停止。
        请关注最近几年来发生的战争,了解其中的情况,以“战争与和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写作提示】
        世界走向多极化的今天,和平与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真正崇尚和平,切实停止冲突,人民才能安宁,新世纪才能成为和平世纪。本题写作时应注意选好切入点,善于“小中见大”。思路如下:
        思路一 虚构一篇小小说,描写战火中一个大人和他的小孩的对话,或者描述一位妻子对已死丈夫的一番倾诉。
        思路二 多方搜集材料,记写一位为和平而四处奔走的志士。参考拟题:烽火频起,呼唤和平。
        思路三 转换作文角度,从外星人的视角看地球上的不和平。参考拟题:历史只留血痕。
        思路四 用比喻手法写一首散文诗——有朵艳丽的花儿叫“和平”,需要全球共同来珍惜……

高一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2. 高一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女也不 爽 ,士贰其行 爽:过失,差错。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乘:登上。
        C.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路:又叫戎车,高大的战车。
        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雨:雨水。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謇朝谇而夕替 替:替换。
        B.怨灵修之浩荡兮 浩荡:荒唐。
        C.长太息以掩涕兮 太息:叹气,叹息。
        D.忍尤而攘诟 尤:指责,责骂。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在赏读古代诗词时,我们耳边常会响起诗人们放达的歌声,“ ”就是这种情怀的体现。
        (2)小王设计的方案终于获得通过,他难以 自己喜悦的心情,忽然站起来大呼:“成功啦!”
        (3)然而,我 从来没有问过父亲的生日在哪一天, 没有为他庆祝过一次生日。
        A.老夫聊发少年狂 抑制 竟/更
        B.暮霭沉沉楚天阔 抑制 却/也
        C.老夫聊发少年狂 克制 却/也
        D.暮霭沉沉楚天阔 克制 竟/更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可怜:可爱。
        B.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 成婚:定好婚期。
        C.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来信:捎来的书信。
        D.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生人:活着的人。
        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忧伤以终老 何以解忧 B.同心而离居 因人之力而敝之
        C.但为君故 卿但暂还家 D.枉用相存 嬉戏莫相忘
        8.《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___。原本称为《__________》或《诗三百》,__________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称《诗经》。《诗经》以 言为主,结构上多采用
        的形式,主要的表现手法是 、 、 。按音乐及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大多是各地民歌。“ ”是宫廷乐歌。“ ”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是我国__________风格文学创作的源头。 时期的屈原,根据楚地民歌创制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楚辞体”,又称“ ”。西汉时期,__________ 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为《楚辞》,“楚辞体”的名称由此而来。楚辞多用“ ” 字,句子长短不一,句式参差错落,节奏多变。《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 ,具有浓郁的 风格。
        9.《孔雀东南飞》是 时期的乐府民歌,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的《 》,原题为“ ”,是我国古代最长的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运用了“ ”的手法,引出了后面的故事,营造出低回哀婉的情感氛围。全诗以__________言为主,它和 时期的民歌《木兰诗》并称为“ ”。
        10.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诗句,正确的一项是( )
        (1)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 。
        (《古诗十九首》之四)
        (2)青青河畔草,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古诗十九首》之二)
        (3)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 !
        (《古诗十九首》之十四)
        (4)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 。
        (《古诗十九首》之一)
        ①郁郁园中柳 ②越鸟巢南枝 ③先据要路津 ④萧萧愁杀人
        A.③④①② B.③①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橘 颂
        屈原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圜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1.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受命不迁(不可迁往他处种植) 生于南国(专指楚国)
        B.深固难徙(根深蒂固) 绿叶素荣(素白的花)
        C.终不失过兮(过失) 参天地兮(与天地并存)
        D.精色内白(心灵洁白) 独立不迁(不可迁往他处种植)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文章烂兮 B.青黄杂糅 C.梗其有理兮 D.苏世独立
        3.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曾枝剡棘 “曾”通“层”。曾枝,那层层枝条。
        B.有以异兮 异,独特,副词。
        C.圜果抟兮 “圜”通“圆”。
        D.可师长兮 师长,看作师长,名词作动词。
        4.下面是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姱而不丑兮”,从不同方面描写橘树的外表和内质,并加以歌颂。第二部分从“嗟尔幼志”至结尾,从橘树的特性引申开来,更进一步地展示了自己向往的高尚品德和独特志向。
        B.诗中所刻画的橘树形象是完整的,并有象征意义,诗人通过对橘树特性的描写,衬托出自己所乐于具备的高尚品德和独特志向,诗人颂橘,意不在橘树的本身,可是写的又全是橘树。在这首诗中,诗人成功地运用了咏物述怀的笔法。
        C.诗中“兮”字的位置,同《离骚》不同,主要用在偶句句尾,以表达对橘树品性的赞美。全诗大都是四字句,类似《诗经》的主要句式。从这里可以看出,“骚”诗也受到了《诗经》影响。
        D.第一部分中,诗人描写橘树的内质,突出其特性。突出橘树的“受命不迁”,正是诗人自己热爱故土这一感情的抒发:突出橘树的“更壹志”,正是诗人自己行不改志的节操的体现;突出橘树的“类任道”,正是诗人自己愿负大任这一志向的表达。
        (二)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长 歌 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①。
        阳春布德泽②,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③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①晞:晒,照耀。②德泽:恩泽,恩惠。③焜黄:火红色,秋天经霜后树叶的颜色。
        1.诗中描写的自然景物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诗人从眼前的景象中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从而感悟出怎样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汉代艺术的美学风貌
        李泽厚
        你看那弯弓射鸟的画像石,你看那长袖善舞的陶俑,你看那奔驰的马,你看那说书的人,你看那刺秦王的图景,你看那车马战斗的情节,你看那卜千秋墓壁画中的人神动物的行进行列……这里统统没有细节,没有修饰,没有个性表达,也没有主观抒情。相反,突出的是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是手舞足蹈的大动作,是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这是一种粗线条粗轮廓的图景形象,然而,整个汉代艺术生命也就在这里。就在这不事细节修饰的夸张姿态和大型动作中,就在这种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运动、速度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的美。在汉代艺术中,运动、力量、“气势”就是它的本质。这种“气势”甚至经常表现为速度感。而所谓速度感,不正是以动荡而流逝的瞬间状态集中表现着运动加力量吗?你看那著名的“马踏飞燕”,不就是速度吗?你看那“荆轲刺秦王”,匕首插入柱中的一瞬间,那不也是速度吗?激烈紧张的各种战斗,戏剧性的场面、故事,都是在一种快速运动和力量中以展现出磅礴的“气势”。所以,在这里,动物具有更多的野性。它们狂奔乱跑,活泼跳跃,远不是那么安静驯良。它们根本不像唐代那样尽管威武雄壮却静态伫立。同样,在这里,不管是神话幻想、历史故事或人物形象,虽然有时表面上也是静止形态,却仍然包含着内在的运动、力量的气势感。在这里,人物不是以其精神、心灵、个性或内在状态,而是以其事迹、行动,亦即其对世界的直接的外在关系(不管是历史情节或现实活动),来表现他的存在价值的。这不也是一种运动吗?正因为如此,行为、事迹、动态和戏剧性的情节才成为这里的主要题材和形象图景。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运动和力量,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它与六朝以后的安详凝练的静态姿势和内在精神,是何等鲜明的对照。
        也正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貌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廓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汉代艺术形象看来是那样笨拙古老,姿态不符常情,长短不合比例,直线、棱角、方形
        又是那样突出、缺乏柔和……,但这一切都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上述运动、力量、气势的美,“古拙” 反而构成这种气势美的不可分割的必要因素。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种种“拙笨”,也就很难展示出那种种外在动作姿态的运动、力量、气势感了。过分弯的腰,过分长的袖,过分显示的动作姿态……,“笨拙”得不合现实比例,却非常合乎展示出运动、力量的夸张需要。包括直线直角也是如此,它一点也不柔和,却恰恰增添了力量。“气势”与“古拙”在这里是浑然一体的。
        (节选自《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1.以下对艺术形象的描述,不符合汉代艺术美学风貌的一项是( )
        A.动静结合,柔和细腻 B.粗犷豪放,野性张扬
        C.不事细节,姿态夸张 D.线条粗疏,气势磅礴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
        A.粗朴的轮廓、大型的动作以及简洁飞扬的整体形象,成为汉代艺术的生命。
        B.汉代艺术磅礴气势的体现得益于艺术形象中的那种直接的外在的强烈动感。
        C.由于不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和声音笑貌塑造形象,因而汉代艺术具有古朴的美。
        D.古拙与气势是汉代艺术形象的外在体现,又共同显示出汉代艺术的美学风貌。
        三、语言运用与表达
        1.筛选下面一段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将其概括成一段文字,不超过50个字。
        诗歌是什么?它是散文的语言无法转述的部分。那么,试图解释它,肯定是一种主动寻求困境的'行为!何况我们要鉴赏的这些“探索诗”又大都是不易读懂的现代倾向的诗呢?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鉴赏”是专业评论家和智慧一般的读者一道完成的。大家的意见相同相近或相悖,都具有同样的意义。“每一个读者就是另一首诗”(帕斯语),每一种全新的进入都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这种永无止境的多元的姿势,这种对诗歌审美空间的不断“发现”,本身就是“探索诗”所最为需要的阅读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仔细观察《高楼大厦下的古亭》这幅漫画,根据漫画的寓意,为其另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2个字,不得以“无题”为标题)
         四、作文 
        我们一定经历过或是听说过许多感人的故事,请你将记忆深处的感人往事,生动形象地记录下来,注意恰当运用多种抒情方式,抒发你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C
        2.D
        解析:雨,这里作动词,下的意思。
        3.C
        4.A
        解析:A.“替”译为“废弃,贬斥。”
        5.A
        解析:“老夫聊发少年狂”为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首句,解释为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暮霭沉沉楚天阔”出自柳永的《雨霖铃》,意思是沉重的暮霭布满南方的天空,无边无际,表达了离别时的愁苦之情。所以很明显,“老夫聊发少年狂”更符合句子的意境。抑制:压制,控制。克制:克服、制服,适用不好的或不应有的情感、思想。竟/更:居然,竟然/表示程度加深,相当于“更加”、“愈加”、“越发”等。却/也:副词,表转折,比“倒”、“可”的语气略轻/副词,相当于“还”。
        6.C
        解析:C.来信:来做媒的人。
        7.A
        解析:A.以:连词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表示修饰;以:介词,拿用;B.而:连词,
        8.诗歌总集 诗 汉代 四 重章叠句 赋 比 兴 风 雅
        颂 现实主义 战国 骚体 刘向 兮 抒情诗 浪漫主义
        9.东汉 玉台新咏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叙事诗 起兴 五 北朝
        乐府双璧
        10.B
        二、阅读鉴赏
        (一)1.D
        解析:内白:纯洁的内里;不迁:从不变异。
        2.B
        解析:杂糅:不同的事物混合在一起。
        3.B
        解析:异:殊异,不同。
        4.B
        参考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你的品质坚贞不变,只生长在南国荆楚。
        根深蒂固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志啊。
        绿叶衬着白花,繁茂得让人欢喜啊。
        枝儿层层,刺儿锋利,圆满的果实啊。
        青中闪黄,黄里带青,色彩多么绚丽啊。
        外观精美内心洁净,类似有道德的君子啊。
        长得繁茂又美观,婀娜多姿毫无瑕疵啊。
        啊,你幼年的志向,就与众不同啊。
        独立特行永不改变,怎不使人敬重啊。
        坚定不移的品质,你心胸开阔无所私求啊。
        你远离世俗独来独往,敢于横渡而不随波逐流啊。
        小心谨慎从不轻率,自始至终不犯过失啊。
        遵守道德毫无私心,真可与天地相比啊。
        愿在万物凋零的季节,我与你结成知己啊。
        内善外美而不放荡,多么正直而富有文理啊,
        你的年纪虽然不大,却可作人们的良师啊。
        品行好比古代的伯夷,种在这里作我为人的榜样啊。
        (二)1.清新质朴自然,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2.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联想到自然界,再联想到人生。感悟到了人生要经历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要珍惜人生,不要虚度光阴。
        (三)1.A
        2.D
        三、语言运用与表达
        1.“探索诗”的鉴赏是很困难的,需要各方读者共同参与,永无止境地“发现”它多元的审美空间。
        2.如,“传统与现代”;“民族文化,生存艰难”;“传统文化发展空间狭小”等。
        四、作文

3. 高一语文第二单元试题

  一,文言基础(每题2分,共16分)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阙秦(quē) 忤视(wǔ) 飨士卒(xiǎng) 以药淬之(cuì)
   B.卮酒(zhī) 失其所与(yù) 目眦尽裂(cì) 朝济而夕设版(zhāo)
   C.玉?(jué) 参乘(shèng) 共其乏困(gng) 夜缒而出(zhuì)
   D.刀俎(zǔ) 戮力(lù) 策目(chēn) 微夫人之力(fū)
   2、每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B.沛公则置车骑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C.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以乱易整,不武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 ,有几人与?
   3、每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图穷而匕首见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D.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举头望明月
   4、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是( )。
   例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A.使使以闻大王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西单女孩任月丽从在地铁卖唱,到走红网络,到走红星光大道,到走红2011年春晚,一路走来,一发不可收拾,这其中固然有大众的草根明星情结,但与其深厚的歌唱功力也密不可分。
   B.一个时期以来,信用卡诈骗猖狂至极,在我警方的全力打击下,一个个罪犯图穷匕见,被绳之以法,受到应有的惩罚。
   C.韩国《韩鲜日报》报道,目前朝鲜正准备进行第三次地下核试验,同时认为,如果朝鲜继续坚持他的核进程,那么他势必会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因为朝鲜半岛无核化是世人的共同愿景。
   D.世界经济复苏的状态仍不容乐观,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目前形势下,就不能只顾自己,打压别国,做亡郑陪邻的事,而应具有全方位的战略眼光。
   7、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双十一”这个虚拟出来的节日,俨然已经成为中国网购者的狂欢节。它作为中国网络销售行业奇迹的见证者,已经成为中国网络购物崛起的独特符号和明证。
   B、在东北作家群中,萧红被认为是最具艺术才情的作家。由于凄美的爱情故事和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使她成为研究热点,电影《萧红》将她的人生故事搬上了银幕。
   C、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一场半决赛,河北队以三人在场的绝对优势最终击败浙江、广西、湖南队,挺进总决赛。
   D、在信息化的今天,中秋民俗依然活跃在全球华人中间,它是华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也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节日。
   8、下列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战国策》的作者已不可考,经西汉刘向整理,内容多为战国时期策士的活动和言论。
   C.司马迁所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被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D.先秦散文包括历史散文和说理散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同属于先秦历史散文。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19分)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9.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用法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一老父,衣褐 穿
   B.强忍,下取履 到下面去
   C.与老人期,后, 后面
   D.良因异之 觉得奇怪
   10.下列虚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因长跪履之 不如因善遇之
   B.父以足受 常以身翼蔽沛公
   C.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乃《太公兵法》也。
   D.常习诵读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1.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黄石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时,鞋子掉到了桥下。老人是故意这样做的。
   B.老人把鞋子掉下桥去,又要张良下去取回来。张良认为这是在戏弄他,很生气,几乎要动手打老人。
   C.张良因为看到老人年纪大,只好强忍着走下桥去取鞋。
   D.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张良按照老人的话,一连三天早早地来见老人,而且一天比一天来得早,以此来表示白己的诚心。
   12、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
   2)、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城下黄石即我矣。
   -----------------------------------------------------------------------------------------------------
   13、课内文言文翻译(5分)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3分)
   -----------------------------------------------------------------------------------------------------
   2)、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2分)
   -----------------------------------------------------------------------------------------------------
    三、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的?”“既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我不想让你走弯路。”“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母亲心疼的看着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高一语文第二单元试题

4. 语文高一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语文理解能力不好,不会分析问题是学不精其他科目。我准备了语文高一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基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蚯蚓 秋老虎 裘皮服装 挥斥方遒
     B.佝偻 狗腿子 勾心斗角 苟延残喘
     C.末了 没奈何 莫名其妙 含情脉脉
     D.踟蹰 脂肪酸 知书达理 执迷不悟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 B.王回深父 C.后之视今,由今之视昔 D.而卒莫消长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慢慢地。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故:缘故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适合。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D.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5.下列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此余之所得也
     B.不能喻之于怀
     C.亦将有感于斯文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二、精段选读(15分,每小题3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因寄所托。 因:因为。
     B.虽世殊事异。 殊:不同。
     C.临文嗟悼。 临:面对。
     D.录其所述。 录:记下。
     7.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放浪形骸之外
     B.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夫人之相与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8.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及其所之既倦。 ②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④引以为流觞曲水。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9.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
     (译文)原先高兴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为)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10.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本段段首,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怡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D.文章的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
      三、延伸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15题。(18分)
     (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qī,倾斜的意思)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的人),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歇(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乃石名,归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流庶(众多)峰,皆可以斯(这,指“石钟”)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李渤《辨石钟山记》)
     (乙)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 选自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
     1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有幽栖者,寻纶东湖 幽栖者:隐居的人 B.次于南隅 次:临时住宿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重浊而模糊 D.聊刊前谬 刊:刻印
     12.甲文中的“幽栖者”“白鹿先生”与李渤三者是什么关系?(4分)
     13.写出《石钟山记》中与甲段文字意思相应的句子。(4分)
     ①与“枹止响腾余歇”相应的句子是
     ②与“如善长之论”相应的句子是
     14.按下列问题要求用有关原文回答。(5分)
     ①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1分)
     ②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何态度,在甲文中他是怎样表明这种态度的?(2分)
     ③曾国藩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观点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2分)
     答:观点是
     根据是
     1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认识?请就此问题分小组讨论。(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22分)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①。”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②,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荆,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③。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选自《吕氏春秋》)
     [注] ①桡:弱。②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③政廷:执法官。
     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动必缘义,行必诚义 诚:同“成”
     B.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辞:拒绝
     C.阿有罪,废国法 阿:阿附
     D.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 私:私欲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
     B.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C.今诚利,将军何死
     夫子何哂由也
     D.以父行法,不忍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18.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3分)
     A.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②正法枉必死
     B.①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②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C.①遂伏剑而死
     ②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
     D.①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
     ②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景公很欣赏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把廪丘赠送给孔子,但是孔子认为景公不是很了解自己,就没有接受。
     B.子囊认为擅自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就赐他一具桐木棺材,来表示歉疚之意。
     C.石渚迫于忠孝不能两全而“伏斧锧”请死,按封建伦理来论,可以说是古代既忠且孝的楷模。
     D.本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表现儒家“廉耻”、“忠孝”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与我们今天的法治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20.把下列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复于王而遁。(3分)
     译文:
     (2)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4分)
     译文:
     (3)正法枉必死。(3分)
     译文:
      四、作文(50分) 
     21、自然,是崇高而有博大的。面对自然美景,王安石、苏轼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王维则借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其实,自然中的很多东西,不仅令我们深思,还常常使我们感动。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尽量要以记叙文的形式,写出自己独有的经历和独到的感受来。题目自拟,立意自定,800字以上。

5. 高一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试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过失,差错。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乘:登上。
        C.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路:又叫戎车,高大的战车。
        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雨:雨水。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謇朝谇而夕替 替:替换。
        B.怨灵修之浩荡兮 浩荡:荒唐。
        C.长太息以掩涕兮 太息:叹气,叹息。
        D.忍尤而攘诟 尤:指责,责骂。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在赏读古代诗词时,我们耳边常会响起诗人们放达的歌声,“ ”就是这种情怀的体现。
        (2)小王设计的方案终于获得通过,他难以 自己喜悦的心情,忽然站起来大呼:“成功啦!”
        (3)然而,我 从来没有问过父亲的生日在哪一天, 没有为他庆祝过一次生日。
        A.老夫聊发少年狂 抑制 竟/更
        B.暮霭沉沉楚天阔 抑制 却/也
        C.老夫聊发少年狂 克制 却/也
        D.暮霭沉沉楚天阔 克制 竟/更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可怜:可爱。
        B.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 成婚:定好婚期。
        C.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来信:捎来的书信。
        D.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生人:活着的人。
        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忧伤以终老 何以解忧 B.同心而离居 因人之力而敝之
        C.但为君故 卿但暂还家 D.枉用相存 嬉戏莫相忘
        8.《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___。原本称为《__________》或《诗三百》,__________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称《诗经》。《诗经》以 言为主,结构上多采用
        的形式,主要的表现手法是 、 、 。按音乐及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大多是各地民歌。“ ”是宫廷乐歌。“ ”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是我国__________风格文学创作的源头。 时期的屈原,根据楚地民歌创制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楚辞体”,又称“ ”。西汉时期,__________ 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为《楚辞》,“楚辞体”的名称由此而来。楚辞多用“ ” 字,句子长短不一,句式参差错落,节奏多变。《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 ,具有浓郁的 风格。
        9.《孔雀东南飞》是 时期的乐府民歌,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的《 》,原题为“ ”,是我国古代最长的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运用了“ ”的手法,引出了后面的故事,营造出低回哀婉的情感氛围。全诗以__________言为主,它和 时期的民歌《木兰诗》并称为“ ”。
        10.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诗句,正确的一项是( )
        (1)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 。
        (《古诗十九首》之四)
        (2)青青河畔草,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古诗十九首》之二)
        (3)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 !
        (《古诗十九首》之十四)
        (4)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 。
        (《古诗十九首》之一)
        ①郁郁园中柳 ②越鸟巢南枝 ③先据要路津 ④萧萧愁杀人
        A.③④①② B.③①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橘 颂
        屈原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圜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1.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受命不迁(不可迁往他处种植) 生于南国(专指楚国)
        B.深固难徙(根深蒂固) 绿叶素荣(素白的花)
        C.终不失过兮(过失) 参天地兮(与天地并存)
        D.精色内白(心灵洁白) 独立不迁(不可迁往他处种植)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文章烂兮 B.青黄杂糅 C.梗其有理兮 D.苏世独立
        3.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曾枝剡棘 “曾”通“层”。曾枝,那层层枝条。
        B.有以异兮 异,独特,副词。
        C.圜果抟兮 “圜”通“圆”。
        D.可师长兮 师长,看作师长,名词作动词。
        4.下面是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姱而不丑兮”,从不同方面描写橘树的外表和内质,并加以歌颂。第二部分从“嗟尔幼志”至结尾,从橘树的特性引申开来,更进一步地展示了自己向往的高尚品德和独特志向。
        B.诗中所刻画的橘树形象是完整的,并有象征意义,诗人通过对橘树特性的描写,衬托出自己所乐于具备的高尚品德和独特志向,诗人颂橘,意不在橘树的本身,可是写的又全是橘树。在这首诗中,诗人成功地运用了咏物述怀的笔法。
        C.诗中“兮”字的位置,同《离骚》不同,主要用在偶句句尾,以表达对橘树品性的赞美。全诗大都是四字句,类似《诗经》的主要句式。从这里可以看出,“骚”诗也受到了《诗经》影响。
        D.第一部分中,诗人描写橘树的内质,突出其特性。突出橘树的`“受命不迁”,正是诗人自己热爱故土这一感情的抒发:突出橘树的“更壹志”,正是诗人自己行不改志的节操的体现;突出橘树的“类任道”,正是诗人自己愿负大任这一志向的表达。
        (二)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长 歌 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①。
        阳春布德泽②,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③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①晞:晒,照耀。②德泽:恩泽,恩惠。③焜黄:火红色,秋天经霜后树叶的颜色。
        1.诗中描写的自然景物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诗人从眼前的景象中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从而感悟出怎样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汉代艺术的美学风貌
        李泽厚
        你看那弯弓射鸟的画像石,你看那长袖善舞的陶俑,你看那奔驰的马,你看那说书的人,你看那刺秦王的图景,你看那车马战斗的情节,你看那卜千秋墓壁画中的人神动物的行进行列……这里统统没有细节,没有修饰,没有个性表达,也没有主观抒情。相反,突出的是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是手舞足蹈的大动作,是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这是一种粗线条粗轮廓的图景形象,然而,整个汉代艺术生命也就在这里。就在这不事细节修饰的夸张姿态和大型动作中,就在这种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运动、速度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的美。在汉代艺术中,运动、力量、“气势”就是它的本质。这种“气势”甚至经常表现为速度感。而所谓速度感,不正是以动荡而流逝的瞬间状态集中表现着运动加力量吗?你看那著名的“马踏飞燕”,不就是速度吗?你看那“荆轲刺秦王”,匕首插入柱中的一瞬间,那不也是速度吗?激烈紧张的各种战斗,戏剧性的场面、故事,都是在一种快速运动和力量中以展现出磅礴的“气势”。所以,在这里,动物具有更多的野性。它们狂奔乱跑,活泼跳跃,远不是那么安静驯良。它们根本不像唐代那样尽管威武雄壮却静态伫立。同样,在这里,不管是神话幻想、历史故事或人物形象,虽然有时表面上也是静止形态,却仍然包含着内在的运动、力量的气势感。在这里,人物不是以其精神、心灵、个性或内在状态,而是以其事迹、行动,亦即其对世界的直接的外在关系(不管是历史情节或现实活动),来表现他的存在价值的。这不也是一种运动吗?正因为如此,行为、事迹、动态和戏剧性的情节才成为这里的主要题材和形象图景。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运动和力量,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它与六朝以后的安详凝练的静态姿势和内在精神,是何等鲜明的对照。
        也正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貌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廓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汉代艺术形象看来是那样笨拙古老,姿态不符常情,长短不合比例,直线、棱角、方形
        又是那样突出、缺乏柔和……,但这一切都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上述运动、力量、气势的美,“古拙” 反而构成这种气势美的不可分割的必要因素。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种种“拙笨”,也就很难展示出那种种外在动作姿态的运动、力量、气势感了。过分弯的腰,过分长的袖,过分显示的动作姿态……,“笨拙”得不合现实比例,却非常合乎展示出运动、力量的夸张需要。包括直线直角也是如此,它一点也不柔和,却恰恰增添了力量。“气势”与“古拙”在这里是浑然一体的。
        (节选自《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1.以下对艺术形象的描述,不符合汉代艺术美学风貌的一项是( )
        A.动静结合,柔和细腻 B.粗犷豪放,野性张扬
        C.不事细节,姿态夸张 D.线条粗疏,气势磅礴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
        A.粗朴的轮廓、大型的动作以及简洁飞扬的整体形象,成为汉代艺术的生命。
        B.汉代艺术磅礴气势的体现得益于艺术形象中的那种直接的外在的强烈动感。
        C.由于不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和声音笑貌塑造形象,因而汉代艺术具有古朴的美。
        D.古拙与气势是汉代艺术形象的外在体现,又共同显示出汉代艺术的美学风貌。
         三、语言运用与表达 
        1.筛选下面一段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将其概括成一段文字,不超过50个字。
        诗歌是什么?它是散文的语言无法转述的部分。那么,试图解释它,肯定是一种主动寻求困境的行为!何况我们要鉴赏的这些“探索诗”又大都是不易读懂的现代倾向的诗呢?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鉴赏”是专业评论家和智慧一般的读者一道完成的。大家的意见相同相近或相悖,都具有同样的意义。“每一个读者就是另一首诗”(帕斯语),每一种全新的进入都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这种永无止境的多元的姿势,这种对诗歌审美空间的不断“发现”,本身就是“探索诗”所最为需要的阅读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仔细观察《高楼大厦下的古亭》这幅漫画,根据漫画的寓意,为其另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2个字,不得以“无题”为标题)
         四、作文 
        我们一定经历过或是听说过许多感人的故事,请你将记忆深处的感人往事,生动形象地记录下来,注意恰当运用多种抒情方式,抒发你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C
        2.D
        解析:雨,这里作动词,下的意思。
        3.C
        4.A
        解析:A.“替”译为“废弃,贬斥。”
        5.A
        解析:“老夫聊发少年狂”为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首句,解释为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暮霭沉沉楚天阔”出自柳永的《雨霖铃》,意思是沉重的暮霭布满南方的天空,无边无际,表达了离别时的愁苦之情。所以很明显,“老夫聊发少年狂”更符合句子的意境。抑制:压制,控制。克制:克服、制服,适用不好的或不应有的情感、思想。竟/更:居然,竟然/表示程度加深,相当于“更加”、“愈加”、“越发”等。却/也:副词,表转折,比“倒”、“可”的语气略轻/副词,相当于“还”。
        6.C
        解析:C.来信:来做媒的人。
        7.A
        解析:A.以:连词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表示修饰;以:介词,拿用;B.而:连词,
        8.诗歌总集 诗 汉代 四 重章叠句 赋 比 兴 风 雅
        颂 现实主义 战国 骚体 刘向 兮 抒情诗 浪漫主义
        9.东汉 玉台新咏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叙事诗 起兴 五 北朝
        乐府双璧
        10.B
        二、阅读鉴赏
        (一)1.D
        解析:内白:纯洁的内里;不迁:从不变异。
        2.B
        解析:杂糅:不同的事物混合在一起。
        3.B
        解析:异:殊异,不同。
        4.B
        参考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你的品质坚贞不变,只生长在南国荆楚。
        根深蒂固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志啊。
        绿叶衬着白花,繁茂得让人欢喜啊。
        枝儿层层,刺儿锋利,圆满的果实啊。
        青中闪黄,黄里带青,色彩多么绚丽啊。
        外观精美内心洁净,类似有道德的君子啊。
        长得繁茂又美观,婀娜多姿毫无瑕疵啊。
        啊,你幼年的志向,就与众不同啊。
        独立特行永不改变,怎不使人敬重啊。
        坚定不移的品质,你心胸开阔无所私求啊。
        你远离世俗独来独往,敢于横渡而不随波逐流啊。
        小心谨慎从不轻率,自始至终不犯过失啊。
        遵守道德毫无私心,真可与天地相比啊。
        愿在万物凋零的季节,我与你结成知己啊。
        内善外美而不放荡,多么正直而富有文理啊,
        你的年纪虽然不大,却可作人们的良师啊。
        品行好比古代的伯夷,种在这里作我为人的榜样啊。
        (二)1.清新质朴自然,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2.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联想到自然界,再联想到人生。感悟到了人生要经历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要珍惜人生,不要虚度光阴。
        (三)1.A
        2.D
        三、语言运用与表达
        1.“探索诗”的鉴赏是很困难的,需要各方读者共同参与,永无止境地“发现”它多元的审美空间。
        2.如,“传统与现代”;“民族文化,生存艰难”;“传统文化发展空间狭小”等。
        四、作文

高一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试题及答案

6.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检测试题

   学习了第二单元,大家肯定学会了很多知识了吧,那么我们来做一个检测,看看大家都掌握得如何!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检测试题,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押解(jiè) 渐染(jiàn) 图穷匕见(xiàn) 恃才傲物(shì)
     B.熨帖(wèi) 箴言(zhēn) 啖以重利(dàn) 惴惴不安(zhuì)
     C.间或(jiàn) 倔强(jué) 扼腕叹息(é) 繁文缛节(rù)
     D.戏谑(xuè) 挑剔(ti) 拊膺顿足(fǔ)尔虞我诈(y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秦王购之金千斤 购:购买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C.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情
     D.见陵之耻 陵:侵犯、欺侮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其还也 君知其难也
     B.夜缒而出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C.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箕踞以骂
     D.行李之往来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不然,籍何以至此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夫晋,何厌之有
     5.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若属皆且为所虏
     ⑤敢以烦执事 ⑥大王来何操
     A.①⑤/③⑥/②④ B.①④/③⑥/②⑤ C.①⑤/③⑥/②/④ D.①④/③/⑥/②/⑤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历史”的层次
     王立群
     “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唯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只是在个别叙述文字上透露了“真实的历史”的部分原貌。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文君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它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神化,二是丑化。神化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娱乐偶像、学术偶像等。
     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故事塑造的卓文君的形象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但是,这些演绎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使得相如“琴挑”文君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神化也是一种对历史解读的方法,不过它是一种极端的解读。
     为什么这些远离了历史真实的故事能够如此受到追捧?因为现实需要偶像。现实并不完美,现实本身具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偶像恰恰弥补了现实的不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作为一对艺术偶像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尽管这种理想只是一种神化,但是这种神化的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
     历史文献往往具有多义性。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也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化与丑化的现实可能。特别是“文君夜奔”的多义性更加丰富:第一,浓烈的自由爱情与自由婚姻;第二,不以贫富论婚姻;第三,才子与佳人的完美结合;第四,女儿的慧眼与父亲婚恋观的冲突等等。事件本身的多义性为“解读的历史”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化琴挑。
     丑化和神化一样是对“记录的历史”的另类解读。出于某种现实诉求,传播的历史也会出现神化的反面——丑化。
     从“历史”一词建构的四层意义来看,“接受的历史”是“历史”一词的终极意义。历代百姓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了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婚姻真相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读者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了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所以,经过数百年的沿袭,今天我们如果讲出《史记》中记录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故事,反而会被许许多多的读者和观众看成是有意翻案,刻意颠覆。
     6.下列有关“记录的历史”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记录的历史”若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可信的口述与回忆记录下来的,就是“真实的历史”。
     B.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据此记录的历史与真实历史之间往往有较大差别。
     C.因为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史学家书写历史本身受到的种种制约,史学家记录的历史必然是有所选择的。
     D.《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而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可见其是“记录的历史”,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7.下列与“传播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播的历史存在“神化”和“丑化”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是对“记录的历史”的一种另类解读。B.传播的历史中的“神化”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能弥补现实的不足,因而受到大 众的追捧。
     C.寄托了人们某种理想的“神化”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而其反面——“丑化”的出现也是出于某种现实的诉求。
     D.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使历史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走向神化和丑化两个极端。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元明清直至今天,演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的大量戏剧、小说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
     B.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
     C.今天的许多读者和观众很难接受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美丽爱情“神话”背后的婚姻真相,因为他们都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记载深信不疑。
     D.“文君夜奔”故事本身的多义性为这个故事的解读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化琴挑。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 有者
     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人属孟尝君 属:请托
     B.比门下之客 比:和……相同
     C.左右以君贱之也 贱:轻视,看不起
     D.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 子:子女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 不如因善遇之
     B.驱而之薛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孟尝君就国于薛 贪于财货
     D.左右以君贱之也 使工以药淬之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冯谖具有非凡的才智的一组是( )
     ①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②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③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④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
     ⑤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⑥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⑤⑥
     12.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齐人冯谖,贫困至极,投靠孟尝君,颇有爱才之名的孟尝君没有因为他没有什么爱好和才干就不接受他。
     B.冯谖具有非凡的才智,但他却抱着“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心理,从一开始就不断地索要,以检验自己准备辅佐的人到底是不是胸怀宽广、礼贤下士。
     C.冯谖几次弹着他的宝剑唱歌,要鱼要车,孟尝君也都满足了他。后来,孟尝君问谁能替他去领地讨租税,大家都争着要去,冯谖更是毛遂自荐愿意前往。
     D.冯谖为孟尝君干的这件事在常人看来是愚蠢至极的“千金买义”。说它愚蠢是因为它放弃了诸多眼前的金钱利益,而正是这一点体现了冯谖的战略性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
      四、(24分) 
     13.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5分)
     (2)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5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8分)
     村 晚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请分析“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中“满”字和“浸”字的妙处。(4分)
     (2)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敏而好学, ,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2)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 ,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
     大行不顾细谨, 。(司马迁《鸿门宴》)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 进
     ①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②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③“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 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④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⑤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 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⑥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16.(1)“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分)
     (2)“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4分)
     提升精神: (2分)
     一根骨头: (2分)
     17.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4分)
     18.文章以“天地苍茫一根骨”为题,有何用意? (4分)
     19.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 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结合上文,举例谈谈你对“中国的脊梁”的理解。(4分)
      六、(12分,每小题4分) 
     20.调整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使整个语段合乎逻辑,表达和谐一致。
     人们在同样的时间里奔跑,错过了稻禾沾满金露、树木寄走枯叶的秋;夏天,浪花裂开心花,荷盖展开青霞,错过了;山坡覆盖白雪、水面凝成银冰的冬,错过了;错过了桃花送走雪花的春,错过了春风唤醒田蛙的春。人们应该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景色中踱步,让一个个脚印有翡翠的韵脚、金银的注释。这才是绿色的生活、生动的世界。
     21.阅读下面一首词,根据词的内容,对画线语句加以扩写。要求:使用排比和夸张两种修辞手法,60字左右。
     长相思
     李 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22.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弱小的草呵,骄傲些吧,只有你普遍地装点了世界。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歌词: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你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
     读到这首歌词你有怎样的感受?请你选择老师作为记叙对象,抓住老师的某一突出的个性和精神品质,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7.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基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蚯蚓 秋老虎 裘皮服装 挥斥方遒
     B.佝偻 狗腿子 勾心斗角 苟延残喘
     C.末了 没奈何 莫名其妙 含情脉脉
     D.踟蹰 脂肪酸 知书达理 执迷不悟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 B.王回深父 C.后之视今,由今之视昔 D.而卒莫消长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慢慢地。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故:缘故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适合。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D.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5.下列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此余之所得也
     B.不能喻之于怀
     C.亦将有感于斯文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二、精段选读(15分,每小题3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因寄所托。 因:因为。
     B.虽世殊事异。 殊:不同。
     C.临文嗟悼。 临:面对。
     D.录其所述。 录:记下。
     7.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放浪形骸之外
     B.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夫人之相与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8.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及其所之既倦。 ②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④引以为流觞曲水。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9.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
     (译文)原先高兴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为)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10.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本段段首,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怡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D.文章的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
      三、延伸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15题。(18分)
     (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qī,倾斜的意思)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的人),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止响腾余歇(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乃石名,归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流庶(众多)峰,皆可以斯(这,指“石钟”)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李渤《辨石钟山记》)
     (乙)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 选自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
     1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有幽栖者,寻纶东湖 幽栖者:隐居的人 B.次于南隅 次:临时住宿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重浊而模糊 D.聊刊前谬 刊:刻印
     12.甲文中的“幽栖者”“白鹿先生”与李渤三者是什么关系?(4分)
     13.写出《石钟山记》中与甲段文字意思相应的句子。(4分)
     ①与“?止响腾余歇”相应的句子是
     ②与“如善长之论”相应的句子是
     14.按下列问题要求用有关原文回答。(5分)
     ①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1分)
     ②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何态度,在甲文中他是怎样表明这种态度的?(2分)
     ③曾国藩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观点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2分)
     答:观点是( )根据是( )
     1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认识?请就此问题分小组讨论。(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22分)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①。”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②,加斧槔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荆,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③。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槔,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槔,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选自《吕氏春秋》)
     [注] ①桡:弱。②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③政廷:执法官。
     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动必缘义,行必诚义 诚:同“成”
     B.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辞:拒绝
     C.阿有罪,废国法 阿:阿附
     D.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 私:私欲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
     B.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C.今诚利,将军何死
     夫子何哂由也
     D.以父行法,不忍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18.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3分)
     A.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②正法枉必死
     B.①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②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C.①遂伏剑而死
     ②于是乎伏斧槔,请死于王
     D.①不去斧槔,殁头于王廷
     ②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景公很欣赏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把廪丘赠送给孔子,但是孔子认为景公不是很了解自己,就没有接受。
     B.子囊认为擅自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就赐他一具桐木棺材,来表示歉疚之意。
     C.石渚迫于忠孝不能两全而“伏斧槔”请死,按封建伦理来论,可以说是古代既忠且孝的楷模。
     D.本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表现儒家“廉耻”、“忠孝”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与我们今天的法治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20.把下列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复于王而遁。(3分)
     译文:
     (2)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4分)
     译文:
     (3)正法枉必死。(3分)
     译文:
      四、(50分) 
     21、自然,是崇高而有博大的。面对自然美景,王安石、苏轼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王维则借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其实,自然中的很多东西,不仅令我们深思,还常常使我们感动。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尽量要以记叙文的形式,写出自己独有的经历和独到的感受来。题目自拟,立意自定,800字以上。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8.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学习了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大家真正掌握了多少知识只能通过测试才能知道。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基础选择题(  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蚯蚓 秋老虎 裘皮服装 挥斥方遒
     B.佝偻 狗腿子 勾心斗角 苟延残喘
     C.末了 没奈何 莫名其妙 含情脉脉
     D.踟蹰 脂肪酸 知书达理 执迷不悟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 B.王回深父 C.后之视今,由今之视昔 D.而卒莫消长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慢慢地。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故:缘故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适合。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D.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5.下列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此余之所得也
     B.不能喻之于怀
     C.亦将有感于斯文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二、精段选读(15分,每小题3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因寄所托。 因:因为。
     B.虽世殊事异。 殊:不同。
     C.临文嗟悼。 临:面对。
     D.录其所述。 录:记下。
     7.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放浪形骸之外
     B.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夫人之相与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8.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及其所之既倦。 ②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④引以为流觞曲水。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9.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
     (译文)原先高兴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为)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10.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本段段首,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怡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D.文章的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
      三、延伸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15题。(18分) 
     (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qī,倾斜的意思)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的人),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歇(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乃石名,归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流庶(众多)峰,皆可以斯(这,指“石钟”)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李渤《辨石钟山记》)
     (乙)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 选自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
     1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有幽栖者,寻纶东湖 幽栖者:隐居的人 B.次于南隅 次:临时住宿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重浊而模糊 D.聊刊前谬 刊:刻印
     12.甲文中的“幽栖者”“白鹿先生”与李渤三者是什么关系?(4分)
     13.写出《石钟山记》中与甲段文字意思相应的句子。(4分)
     ①与“枹止响腾余歇”相应的句子是
     ②与“如善长之论”相应的句子是
     14.按下列问题要求用有关原文回答。(5分)
     ①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1分)
     ②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何态度,在甲文中他是怎样表明这种态度的?(2分)
     ③曾国藩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观点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2分)
     答:观点是
     根据是
     1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认识?请就此问题分小组讨论。(3分)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22分)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①。”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②,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荆,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③。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选自《吕氏春秋》)
     [注] ①桡:弱。②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③政廷:执法官。
     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动必缘义,行必诚义 诚:同“成”
     B.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辞:拒绝
     C.阿有罪,废国法 阿:阿附
     D.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 私:私欲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
     B.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C.今诚利,将军何死
     夫子何哂由也
     D.以父行法,不忍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18.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3分)
     A.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②正法枉必死
     B.①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②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C.①遂伏剑而死
     ②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
     D.①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
     ②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景公很欣赏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把廪丘赠送给孔子,但是孔子认为景公不是很了解自己,就没有接受。
     B.子囊认为擅自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就赐他一具桐木棺材,来表示歉疚之意。
     C.石渚迫于忠孝不能两全而“伏斧锧”请死,按封建伦理来论,可以说是古代既忠且孝的楷模。
     D.本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表现儒家“廉耻”、“忠孝”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与我们今天的法治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20.把下列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复于王而遁。(3分)
     译文:
     (2)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4分)
     译文:
     (3)正法枉必死。(3分)
     译文:
      四、  (50分) 
     21、自然,是崇高而有博大的。面对自然美景,王安石、苏轼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王维则借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其实,自然中的很多东西,不仅令我们深思,还常常使我们感动。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尽量要以记叙文的形式,写出自己独有的经历和独到的感受来。题目自拟,立意自定,8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