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的赔款用途

2024-05-07 21:54

1. 马关条约的赔款用途

日本透过《马关条约》从中国手中获得了2.315亿两白银(赔偿军费2亿两,赎辽费3000万两,威海卫守备费150万两),分8次偿还,附有利息,实际上4次还清。按当时的汇率,这笔赔款相当于3亿6000万日元。日本对赔款的使用情况如下表 :  日本使用《马关条约》赔款情况表项目  支出额(千日元)  比重(%)  军费扩张  陆军扩张费  56,799  62.7  海军扩张费  139,259  军舰水雷艇补助基金  30,000  临时军事费  78,957  21.9  编入帝室御料(皇室内帑金)  20,000  5.5  台湾经费补助金  12,000  3.3  教育基金  10,000  2.7  灾害准备金  10,000  2.7  运输通信费  3,214  0.9  八幡制铁所设置费  580  0.2  合计  360,809  100

马关条约的赔款用途

2. 日本是如何使用《马关条约》的赔款的?

该项赔款的主要用途是:

1、扩充陆海军军备。这几乎占去全部款项的一半。引人注意的是用于海军的资金投入力度颇大,其后的日俄海战及二战中日本海军的不凡记录,应与其早期吸纳甲午赔款得到发展相关。

2、用作币制改革的准备金。甲午战时,日本仍实行银本位的货币制,谋划中的改为金本位的货币变革因资金匮乏难以启动。明治政府用7260余万日元的赔款金作为银元兑换的准备金,于1897年10月始确立金本位的货币制度。此次变革成功,使日本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3、设立基金。计有:军舰水雷艇补充基金3000万日元,灾害准备基金,教育基金,各为1000万日元。

4、其他支出。如台湾经营费和特别献给皇室的费用等等。

所谓“台湾经营费”,数额1200万日元,于1898年度拨出,归入“台湾总督”的财政,日本政府欲长期开发和经营台湾岛的计划已初露端倪。至于献给皇室的费用,数额高达2000万日元之巨,确是日本“皇权政治”的一种反映。甲午战胜,日本举国若狂,明治天皇大肆封赏有功贵族和重臣,众多大臣、将军受奖晋爵,相关支出一时间颇为浩大。故而以高额“献金”回报皇室,当然带有追加补偿的意味。

3. 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后所得的赔款是多少,这些赔款用做什么方面去了?

清国赔给日本国2亿两白银,赎回辽东半岛,根据《辽南条约》,又支付了三千万两白银,在赔款交付之前,还得支付给驻守在清国威海卫的日本军队每年50万两的军费,总共支付了三年,共计150万两。最后实际支付连本带利,清国则从1895年起,到1902年止, 应向日本支付赔款及利息共达库平银2.5472亿两。这2.5472亿两白银只是理论上数字,日本政府实际又坚持按照国际通用的金本位货币支付,清国多支付了1500万两白银,还继续提出库平银成色问题,清国又支付了1325万两白银。两项合计达到2825万两白银。总计起来,按照白银计算,清国实际支付了2.8297亿两白银。2.8297亿两白银依然是仅仅是支付给日本的款项。清国其实负担不起这笔巨款,是通过向各国贷款支付,也就是清国还得支付给各国的银行一大笔“折色”、手续费、利息。不完全统计,清国连本带息总计支付了4亿两白银,日军在清国期间,其战利品根据上报的数字就达1亿日圆,折合白银为6000万两白银,统统运回日本。日本第一座大型钢铁厂一度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0%的八幡制铁所就是用清国赔款在日清战争后建立,其原料则是来自中国湖北的大冶铁矿萍乡煤矿,而中国的汉冶萍公司在清国时则要向日本商人借款运转,到后来就出现了汉冶萍公司的中日合办问题。

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后所得的赔款是多少,这些赔款用做什么方面去了?

4. 甲午战争,中国赔偿日本多少银子

《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
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还有三千万赎辽费)。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内幕:
在第四轮会谈中,日本抛出了他们的议和条款。
议和条款主要包括:一、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二、中国将盛京省南部地方、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永远让与日本国;三、中国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三万万两;四、中国再开顺天府、沙市、湘潭、重庆、梧州、苏州、杭州七处为通商口岸,日本国臣民在各口岸可以自由通商设厂。
伊藤博文明确告诉李鸿章,这是“和约底稿,限三日内答复”。面对日本人的狮子大开口,李鸿章一面向清廷汇报;一面与伊藤博文展开斡旋。日本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将赔款减为2亿两,通商口岸减为4处,对辽东半岛的割让范围适当收缩。

5. 甲午战争给中国留下了什么遗憾。

甲午中日战争的遗憾与后遗症
  (日本是可以被打败的!
  中国战败至今尚留遗患!) 余宗超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为什么败于“蕞(zuì)尔小国”的日本?日本为什么打败了庞燃大物的中国?中国的失败、日本的胜利是必然的吗?这场战争给中日两国未来的历史走向带来了什么影响?给中国的今天和今日的中国的海峡两岸的形势带来了什么影响?答案是:中国的失败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但如果采纳正确的战略,中国是可以打败日本的。而中国却战败了,被迫签订了给中国留下了深重“后遗症”的《马关条约》,留下了国人永远都不会忘记的历史遗憾。下面就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日本扩建海军。与此同时,跟中国同处于列强附庸的日本,却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强国之路。日本国势渐强后,急欲对外扩张,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为此,明治天皇一直把筹办海军视为重点。就在慈禧停止购买新舰、在昆明湖里大办“海军学堂”的时候,日本舰队步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仅1889年后,日本就从英国和德国共购买了9艘最新型的快速战舰,并都配有先进的速射炮。为了增强海军,国防预算的大部分都用于购买军舰;明治天皇还节省皇室开支,带头捐献钱财,天皇母后捐献首饰,连嫁妆都捐了,政府议员捐献薪俸的四分之一;以此来带动全民捐款。当士兵们听到天皇每天只吃一餐饭,还下决心说:“帝国海军一日不强,朕一日不再食矣。”人人涕泪横流,呼号喧嚣之声满营。为了给国家筹集海军军费而堕落风尘的女子不计其数。日本就是这样地全民动员,节衣缩食,用了将近30年时间,打造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
  2、慈禧修颐和园。中法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即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慈禧为了在归政后安享清福,开始筹建颐和园。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乾隆帝花了15年的时间建成的。1860年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破坏。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开始挪用海军军费修复此园,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结束。总共耗资白银1000万两左右,相当于打造一支同等规模的北洋舰队。因而,在这10年间,没有添加一艘新船,没有装配一门新炮。当时就有人讽刺慈禧是以“昆明易渤海、万寿山换滦(luán)阳”,即以颐和园的昆明湖替代北洋舰队的渤海,以颐和园的万寿山替换位于滦阳的承德避暑山庄。
  3、甲午之战始末。当日本狂热地准备发动侵华战争的时候,中国却闻不到一点战争的气息。慈禧除了继续挪用海军军费完成颐和园的未竣工程外,又积极筹办她的“万寿盛典”。光绪二十年(1894年),是慈禧六十寿辰,拟在颐和园受贺。从紫禁城到颐和园,沿途布置彩棚经坛等景点,让万民同庆万寿。不料这年7月,日本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朝内出现了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和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主和派。有人提出停修颐和园,停办景点,把这两笔经费移作军费。慈禧听了大发雷霆,说出了“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的话来。后来,清军在朝鲜战场上接连失利;北洋舰队在黄海之战中又遭到严重挫折。慈禧却照旧不误筹办寿典。她的生日是十月十日,眼看寿期日益临近,为了不影响那一天的庆贺,慈禧要李鸿章速请列强出面调停,尽快结束战争。十月九日(11月6日),日军占领金州(今大连金州区)。十月十日(11月7日),大连湾陷落,旅顺告急,慈禧却若无其事地在紫禁城宁寿宫里度过了她的60岁生日。
  1895年2月7日,北洋水师在威海卫海战中全军覆没。陆战在辽东半岛进行,清军亦惨遭失败。3月,慈禧太后派李鸿章赴日乞和,4月17日签订了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中国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后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台湾,澎湖。
  甲午之战中国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日本明治维新,政治制度进步;清廷固步自封,墨守旧制。日本政府廉洁,清朝政府腐败;日本侵华,蓄谋已久,扩军备战,志在必行;清廷举棋不定,和战不决,寄希望于外交,不作战争准备。日本举国参战、助战,军队士气高涨;清朝镇压人民,丧失民心,军队傲慢怠惰,素质低下(举一例,水兵把洗的衣服凉在炮架上)。日本动员全民捐款,购买军舰,励精建设海军;慈禧以扩建海军的名义,搜刮民财,“励精”建设颐和园;日本女子甘当歌妓,为国家兴建海军出力,中国女子受三从四德与缠足的束缚,禁锢于闺中;日本天皇节衣缩食,一天只吃一个馒头一个果,朝朝夕夕关注着前线发来的战报;慈禧在大战临头与惨遭失败,尚有心情与口味吞咽山珍海味,无忧无虑地接受“万寿无疆”的朝拜,把个人的过生日凌驾于战争之上。 
  4、胜机与遗撼。总之,对这场事关国运的战争,慈禧太后采取了跟明治天皇绝然不同的态度。最令人痛惜的是,在甲午战争后期中国出现“胜机”的时候,只图享乐苟安的慈禧,没有接受中外有识之士的“持久战”观念。
  从日本方面来看:日本在战争初、中期,海陆两个战场都连战皆捷,势如破竹,但它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海战来看,在黄海海战中,“日舰受创十分严重。旗舰松岛号被打得完全失去了战斗力。吉野甲板舱面设备被炮火扫地以尽.仅剩一具躯壳。赤城、比睿受重伤。西京丸几乎被打沉,其余舰只受创颇重。”(孙克复、关捷《甲午中日海战史》)。值得注意的是,日方死伤官兵达到了600余人。如果说,没有严重受损的舰艇尚能修复的话,那么,大批死伤的海军官兵,则是在短期内没法补充上来的,这无异于削弱了海战的战斗力,这跟陆军兵源易于补充不一样。在威海威海战中,日本的舰队以0比5的损失,大获全胜,但其舰艇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创,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修复。从陆战来看,日军在开战8个月内,参战的7个师团,伤亡人员达3万多人,其中死亡和残疾就达1.7万多人。日本跨海作战,靠海上运输,补给路线很长。日本跟西方列强不同,还未实现工业革命,军火武器靠进口,所以,已经消耗殆尽的人力、物力、财力难以为继。这正如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所言:“国内海陆军备殆已空虚,而去年来继续长期战斗之我军队人员,军需固已告缺乏。”因此,日本只能速战速决,不能旷日持久打消耗战。
  从中国方面来看,“哀兵必胜,”在一定条件下是有可能的。当清军将领听到慈禧欲跟蕞(zuì)尔小国日本签订屈辱条约时,几乎一致反对。身临辽东前线的老将宋庆在致督办军务处电中言:“愿与天下精兵舍身报国!”山东前线的将军李秉衡三上奏折,表示愿统军与日军血战到底!18省巡抚当中就有10人公开反对议和。两江总督张之洞甚至上折言:“坐视赤县神州,自我而沦为异域,皇上、皇太后将如后世史书何?”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中国驻英、法、意、比四国代理公使宋育仁上书清廷,指出“倭兵少财乏,持久足以困之”。辽东战场的统帅刘坤一提出与日军打持久战的意见:“倭奴远道来寇,主客之形,彼劳我逸,日军悬师远斗,何能久留,力尽势穷……持久二字,实为现在制倭要着。”
  从西方人士的评价来看,掌管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战前说:“日本在这场新战争中,料将勇猛进攻,它有成功的可能。中国方面不免又用老战术,但它只要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慢慢利用其持久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取得最后胜利。”在战时,他又写道:“如果战争拖长,中国的资源、人力和它经得起磨难的本领,也必将胜过日本的勇猛和它的训练、组织能力。”英国《泰晤士报》在1895年也认为,日军在中国已陷入困境,战争的转折点即将到来。(据《青年参考》孙力舟文)
  因此可以说,以慈禧为首的最高决策人,如果能抓住上述胜机,进行持久战争,是可以取得最后胜利的。台湾人民在孤立寡援、没有回旋余地的情况下进行反割台斗争,尚且坚持了5个月,大小百余仗,打死打伤日军30000多人,跟甲午之战歼灭的日军相当,日本的主力部队近卫师团有一半被消灭,北白川宫能久和山根信少将被击毙。如果说台湾反割台是个小持久战的成功战例的话,那么,中国大陆打起大持久战来,日本够我们一打吗?所以说,上述持久战之说,是客观的,正确的,是经过了台湾之战的实践检验了的。
  可是,自“甲申易枢(军机处改组)”以后,已过六旬的慈禧已逐渐丧失了青年时代的锐气和血性。那时,她敢于谏阻咸丰帝北逃,提出废约再战。暮年的慈禧则只图避战求和,息事宁国;安度晚年,尽享清福;延年益寿,“万寿无疆。”哪里还有继续抵抗的意志!在专制体制下,是持久抗战,还是屈辱求和,慈禧一人说了算,那就只有让日本白白拿走2亿3000万两白银和宝岛台湾。
  值得注意的还有,宋育仁不仅最早提出了“持久抗倭”的战略思想,而且在获悉清军平壤溃败,黄海海战失利后,又在日本国内兵备空虚,外战消耗殆尽的情况下,提出了借“师”(外国雇佣军)远征日本本土、出奇兵制胜的方案。办法是,购买英国卖与阿根廷、智利两国的兵舰五艘,鱼雷快艇十艘,招募澳大利亚水兵两千人,组成水师一旅,托名澳大利亚商团,以保护商队为名,自菲律宾北上直攻日本长崎和东京。此计决非异想天开,而是有相当程度的可行性的。因为“澳大利亚为英国的属地,西例商会本有自募水师保护商旅之权,中倭战起,澳洲距南洋最近,颇为震动,商会发议,举办属地水师一旅,以资保护,(英国候补议绅)庵洁华特暗联议院同党主行其议,而以此谋所购一旅驾名(假名)于澳洲商会所为,仍挂英旗出口,则局外无嫌,而踪迹不露”(《借筹记》)。于是,宋育仁在美国退役海军少将夹甫士和英国议会议员庵洁华特、康敌克特银行经理格林密尔等人支持下,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将筹款、购舰、募兵(奥地雇佣军)诸事一一办妥,一支有力的海军组建而成,只待清廷批准,就交由前北洋水师提督琅威里率舰队出征。然而,清廷已打定了跟日本媾和的主意,李鸿章坚决反对宋育仁等人的做法,而慈禧更是认为宋育仁“妄生事端”,立即下旨将购船募兵等事,一概作废。宋育仁精心策划的以海外募集水师奇袭日本的“围魏救赵”计划胎死腹中。这是甲午之战为我们留下的又一个深重的遗憾!
  长期以来,史学界与历史教学界都认为,日本是在列强的默许、纵容与支持下发动对朝鲜与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因为“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与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来牵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俄国虽对中国东北与朝鲜怀有野心,但准备尚未就绪,只好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德、法为了乘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权益,因此也极力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以上说法,看似有理,其实都是架空分析,主观臆断,拿不出真凭实据;它不仅不能让人信服,反倒让人感到荒谬可笑。试问,列强支持日本侵华,使之得逞,对他们到底有什么好处?如果真有好处,为何又发生了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如果让日本也染指中国,岂不是增加了一个跟他们争夺在华利益的新对手吗?难道他们不担心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日本日后会独霸中国吗?凭心而论,欧美列强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是偏向中国一方的。上列诸多史实已充分说明,许多西方有识 之士,是完全站在中国的角度上,替中国策划如何以持久战方式来战胜日本的;特别可贵的是,他们竟然协助中国组建了一只远征日本本土的海军,把口头上的支持转化为实际行动,此举一旦启动,那怕没有取得明显战果,也会叫日本胆战心惊,丧失斗志。宋育仁事后在《借筹记》中详细记录了外国人竭智尽力的始末。然而,这么重要的史实竟被埋没了115年之久,只因今天有人提出要纪念宋育仁诞辰150周年,才把这段金贵的历史披露出来。难道我们有关的学者专家一点都不感到对宋育仁先生有愧吗?。
   5、“马关后遗症”。过去,我们在评估《马关条约》的危害时,只是说明了它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但这些,都是说的近期的危害。最重要的是要分析它对后世,甚至今天的深远的影响。
  其一、2亿3000万两白银,是个什么概念?1000万白银可以修一个颐和园,即再造一个北洋舰队。那么,这笔天文数字赔款,就可以再造23个北洋舰队。中国海军在世界的排名,就可由原来的第9位一跃而为前3位。李秉衡将军说过,如果把拱手送给日本的2亿两白银用来养兵,中国肯定可以自强。是否能自强,估且不论,但日本拿走了这笔能折合3亿5800多万日元的天文数字赔款以后,却彻底改变了日本的国运。因为当时日本的财政年度收入只有7800万日元。难怪日本的外务大臣井上馨兴奋不已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日本财政部门根本料想不到会有好几亿的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或私人都顿觉无比地富裕。”日本就是靠着这笔巨款,迅速完成了工业革命,实现了国民教育的现代化,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增长。日本的军事、教育和经济一下子向前跳跃了几十年,由一个西方列强的附庸变成了一个名列前茅的新列强。如果说,这笔巨款为日本后来进一步发动侵华战争、称霸亚州奠定了军事基础的话,那么,日本在甲午战争中以小胜大,一举打败了庞燃大物的中国,这就更加刺激了它的侵略的胃口,必欲吞并中国大陆而后快。上个世纪30-40年代的发生的那场全面侵华战争,实际上就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其二、2亿3000万两白银的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高中历史课本语)。这个加剧负担是一个什么概念?鸦片战争的赔款是2100万银元,按1银元约合0.71两白银计算,可折合1470万两白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赔款,《天津条约》订为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北京条约》又各增至800万两白银。然而,《马关条约》的赔款,一下子由以前的以千、百万两白银计,飙升为以万万两白银计,中国人民的负担猛然翻增了二、三十倍。而且,这个赔款数额还直接影响了几年后的八国联军“庚子赔款”。为什么“庚子赔款”高达4﹒5亿两?侵略军的所谓损失,还不及这个数字的万分之一。这难道不是因为日本勒索了这个天文数字赔款,大大刺激了其他列强们的侵略胃口,使所有的列强都看红了眼吗?庚子赔款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再加上《马关条约》的2亿3000万两赔款,共达12亿两白银。这样一来,中国四万万人民就全部沦为列强的“债奴”了。因此,哪怕在1949年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逐渐富起来了,但如果按人均国民收入计算,我们仍排在滞后的位置。究其历史根源,就在过去的输血过多而先天不足。由此也可见出《马关条约》的赔款后患无穷。
  其三、日本在统治台湾的50年间,除了在军事上对台湾人民实行高压外,还在文化上开展同化运动——“皇民化运动”,旨在将台湾民众改造成为效忠天皇和大日本帝国的驯民。为此,日本驻台总督以强制教化手段,要求台湾人说日语,穿和服,住日式房子,放弃台湾民间信仰和祖先牌位,改信日本神道教,参拜靖国神社,每天向天皇宫殿顶礼膜拜。甚至要求改汉姓为日本姓。凡此,皆遭到了台湾人民的强烈抵制。于是,日本当局又采取了一系列利诱办法来推动改姓运动。如:“日语家庭”享受特惠,应聘机关优先任职,食物配给增多,子女升学方便。“二战”爆发后,给当兵入伍者门户挂上“荣誉之家”的牌子,其子女升学享受特别照顾。以全面推行“皇民化运动”。
  日本50年来的殖民教化政策,实为“去中国化”政策。它成为后来台独分子形成的历史根源,对台湾历史的进程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台湾在战后脱离日本殖民统治,回归中国后,日本右翼极端分子觊觎台湾之心不死。在他们的支持下,台独势力由暗流而公开,一度实施所谓“文化台独”、“去中国化”。时至今日,日本对台湾50年统治的阴影,依然存在,驱之不散。这可谓《马关条约》带来的又一个影响。但随着近几年来海峡两岸的和平友好关系与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一个中国的认同,已是不可逆转的主流。阳光终究会驱散那一小片阴影。

甲午战争给中国留下了什么遗憾。

6. 马关条约对中国和日本各产生什么影响?

加快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利用战争赔款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大量掠夺中国资源,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民发展,并利用一部分发展教育事业,使日本变的更发达了.对于中国来说,一方面造成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沉沦,面临严重的亡国危险,另一方面为中国人民敲起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清政府为了偿付巨额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还大量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新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

7. 《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哪些严重危害和影响

(1)从中国方面看,①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②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2)对日本而言,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   (3)对远东局势来说,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第一、《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而《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而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第二、《马关条约》的赔款数额更大,两亿两白银,而《南京条约》赔款是2100万元,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第三、《南京条约》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都在东南沿海地区,而《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第四、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2.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俄、德、法三国向日本提出照会,并以武力强迫日本放弃侵占辽东半岛。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向清政府勒索白银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   李鸿章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便利了日本以朝鲜为跳板,向中国东北扩张势力。台湾、澎湖列岛大片领土的割让,迫使台湾和祖国隔离数十年,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清政府为了偿付巨额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还大量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新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民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欧美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条款,也都享有条约规定的特权。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一人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马关条约》其历史影响是极深远的,帝国的覆亡,民国军阀的形成和现在我们国家急待解决的台湾问题等等。《马关条约》条款实在太苛就清政府而言,如赔偿和财力损失是极大的。赔偿的军费达2亿两,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和威海卫日本驻守费150万两,共计2亿3千150万两,相当于清政府3年的财政收入。另外,日军还从中国掠夺了大量的船只、兵器、机器、粮食等也价值1亿两。巨额的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靠举借外债应付,列强则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大转折,对这古老的帝国来说,犹如晴天霹雳。   正如梁启超所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争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化,并不代表整个社会也是沉沦的。晚清70余年,中国逐步陷入了一种受侵略、受奴役的境地。中国民众遭受着苦难,但是沉沦仅更多的体现在政治上(特别是政府行为),它也没有阻止帝国的官僚们,开明士大夫和广大的民众却未曾放弃探索中国富强之路。他们的努力也成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马关条约》的签订,人们就自然会想到这一回可真要弄得国将不国,濒临灭亡的边缘了。   1895年以前皇帝、官僚、士绅大多数生活在传统的思想世界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发动的历次侵华战争,也都以中国的失败和签订丧权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但随着烽烟的暂平息,朝野上下在受过一阵惊恐和发生一番吵嚷之后,很快就又恢复老样子。依旧是文恬武嬉,歌舞升平。严重的内忧外患,不但未能使这个昏睡的,陷于麻木状态的帝国的大多数统治者们惊醒、振作。他们在自欺欺人的“自强中兴”和所谓“中外和好的”的梦幻中自我陶醉。甲午惨败和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情形已和已往不同了。一则是这次战争败得太惨,日本提出的条款太苛刻。再则是这次战争的对手是中国人一直看不上眼的小国日本4。战后社会各阶层都是极大的震撼和痛心疾首。惨败的结局使光绪皇帝蒙受到难以承受的耻辱与刺激。他痛感国事危艰、危亡在即,“若不变法图强,社稷难资保守。”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条陈反对议和,朝霞林院侍读奎华等一百五十五人联名上书认为“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入侵,各示所欲’”。张之洞和易顺鼎的奏折指出,“如批准条约,不仅台湾人民反抗闹事,各省军民也‘必致痛哭深怨,断不甘心。’结果会弄得‘民穷财尽,国防解体,海军无归宿,陆军无利器,‘各国侵凌,商人嗟怨,外患迭至,内变将出’,‘地险商利,饷力兵权,一朝夺尽神人共愤。’‘行见奉(天)、锦(州)、登(州)、(蓬)莱一带不复立锥,江浙粤各疆,不复能安忱,海口、海面,皆非我有,饷械无济,而海运即穷;战争无能布置而海防又立穷。中国将来必无可办之洋务。’”   战后列强势力进一步的延伸到了中国同地,资本输出成为了主要的侵略载体和锐利武器。干涉中国内政、践踏中国主权的情况更为严重。外国教会势力的为所欲为和不法传教士、教民肆无忌惮的为害地方,激起整个帝国广泛的反抗。甲午战后到处爆发反洋教、反贪官污吏的斗争,其势如烈火燎原。社会下层民众为主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也轰轰烈烈的爆发了。尽管它以失败告终,但它客观上推动了清末社会的改革,并促使旧式的农民运动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中世纪式的农民运动是无法承担新的历史使命。   3.《马关条约》对中国和日本的具体影响   1.加快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利用战争赔款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大量掠夺中国资源,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民发展,并利用一部分发展教育事业,使日本变的更发达了。   2.对于中国来说,一方面造成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沉沦,面临严重的亡国危险;另一方面为中国人民敲起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清政府为了偿付巨额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还大量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新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马关条约》的签定,是在刺马案发生后,湘淮地方军阀集团与统治中国的满清贵族集团矛盾公开化和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满清贵族为巩固其统治,大肆削弱湘淮军阀集团,导致由湘淮军阀集团组建的东南海防受到严重破坏,最终致使甲午战争失败的必然后果,也宣布了由中国近代湘淮军阀领导的洋务运动的失败,让广大中国人,特别是地主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看清了清王朝最高统治阶层本质,直接导致了康有为、梁启超所领导的戊戌变法的发生,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埋下了火药桶。

《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哪些严重危害和影响

8. 马关条约中日本人为什么要求在中国开设工厂

《马关条约》第六款,“第四、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以及中国内地沾及寄存栈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嗣后如有因以上加让之事应增章程条规,即载入本款所称之行船通商条约内。”
 
因此,日本人得以在中国开设工厂的便利。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
早在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蓄意向海外扩张。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的重要环节。清朝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被迫按照日本的要求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为日本的“大陆政策”,大开方便之门。日本对于中国的财富掠夺,最最有利可图的是在中国开办工厂(实际是想逐渐把被占领的中国领土变成为其殖民地),利用中国人廉价劳动力,“开发”中国的资源,制造机器、武器,从而使日本更加“强大”,确立其在亚洲的霸权地位,进而继续侵略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