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1000万

2024-05-18 02:52

1. 挪用公款1000万

一、挪用公款一千万判多少
1、挪用公款数额达到一千万的,是属于数额巨大的情形,量刑时还需要依据挪用公款的用途而确定的。
2、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七十二条【挪用资金罪;挪用公款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或者数额较大不退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挪用公款多少可以立案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国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和国有金融机构委派到非国有金融机构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或者客户资金的,以挪用公款罪追究刑事责任。
挪用公款罪立案标准,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5千元至1万元以上,进行非法活动的;
2.挪用公款数额在1万元至3万元以上,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
3.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1万元至3万元以上,超过3个月未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八十四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挪用公款1000万

2. 挪用公款1600万判多少

属于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一、刑事辩护人有什么责任
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1、辩护人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应当根据事实和法律。根据事实,就是要实事求是地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必须以事实为根据,而不是猜想、推测,更不是凭空捏造。根据法律,就是在事实证据的基础上,以法律作为辩护的准则和依据,无论是无罪、有罪、罪轻、罪重,都要以法律规定为依据。根据事实和法律,是辩护人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辩护、维护其合法权益的行为准则。但如果是为了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免受刑事追究或者减轻处罚而弄虚作假、违背法律,则不能认为是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也不是正当履行职责。
2、辩护人为了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应当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这是辩护人应当进行的主要工作,也是辩护人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惟一正确的途径。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就是说辩护人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了解案情,向被害人或者其他证人进行调查并收集有关证据材料时,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注意了解和收集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没有实施犯罪行为、或者虽有犯罪行为但同时具有可以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情节的各种证据,比如犯罪嫌疑人是不是未成年人,有没有自首、立功表现,在共同犯罪中是否起次要作用,等等,并向司法机关提出有关证据和辩护意见。
二、我国刑事辩护的种类
1、自行辩护:
自行辩护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针对指控进行反驳、申辩和辩解的行为。这种辩护贯穿于整个刑事诉讼,无论是在侦查阶段,还是在审判阶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可以为自己辩护。
2、委托辩护:
(1)根据《刑事诉讼法》第33条的规定,自诉案件的被告人有权随时委托辩护人。
(2)公诉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自案件移送到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
(3)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1条规定,开庭前10天被告人未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被告人可以委托辩护人。
3、指定辩护:
我国的指定辩护只适用于审判阶段,被指定的辩护人只能是律师。

3. 挪用公款2000万,可以判什么罪名

  挪用公款2000万元,可以判决挪用公款罪。
  《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挪用公款2000万,可以判什么罪名

4. 挪用公款7000万判多少

挪用公款7000万元,数额特别巨大,涉嫌挪用公款罪,应当按照规定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5. 挪用公款1500万是多大的罪

  挪用公款1500万,属于巨大,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挪用公款1500万是多大的罪

6. 男子挪用2500万公款干了什么事?

出纳监守自盗,利用职务之便挪用2500多万公款,还花费300多万元购买彩票,试图通过中奖弥补公款亏空。
闵某是陕西省水利厅核算中心原出纳,2005年至2016年,他先后挪用单位公款2500多万元,并用这些钱炒期货、投资农家乐及购买彩票。2016年5月25日,因挪用公款的行为无法继续隐瞒,闵某向单位主动交代其行为。昨日,西安市新城区法院公开审理了此案。

闵某称,自己是单位的出纳,有动用现金的机会,就想用这些钱去给自己挣些钱,用完再给单位还上,后一直亏损漏洞越来越大。他都是自己在现金支票上盖上单位的财务专用章和财务负责人印章后到银行提款,单位的印章是他和会计轮流管理的,支票他管,当他管印章的时候就直接在支票上盖章,会计管理印章的时候他就会提前多盖几张空白支票,这些钱不会入账。每个月和会计对账时,他都会以伪造的银行对公对账单、公章及单位领导签字做假账。

闵某称,这些钱主要买期货、股票,由于亏损,他不断用公款往账户补钱,漏洞越来越大。为此,他大量购买彩票,希望通过中奖填补公款亏空,他每次买彩票的花费都在几千元,最多的时候三万多,但一直都没有中奖,最终光买彩票估计就有300多万元。另外,他还用公款买了房子和车、建农家乐、购买高档烟茶、烧香拜佛、在高档场所消费,其中在洗浴中心、酒店的花费就有80多万元。
昨日,法院审理后宣布择期宣判,百余名公务人员旁听了此案。
这是没管住手吧。

7. 挪用公款130万罪

挪用公款罪量刑标准
  犯挪用公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自首的,可以从轻、减轻处罚。(130万数额巨大)

挪用公款130万罪

8. 挪用公款4000万判几年

一、挪用公款4000万判几年1、挪用公款4000万,犯罪嫌疑人会被人民法院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犯罪嫌疑人会被人民法院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挪用公款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二、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1、挪用公款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侵犯了国家的财经管理制度;2、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具有特定性和公务性;3、挪用公款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4、挪用公款罪在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