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金融机构也要进行风险管理控制

2024-05-18 19:31

1. 为什么金融机构也要进行风险管理控制

风险控制理论上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从金融风险管理控制的角度看,金融风险管理控制机制的放松,就会使得金融机构的竞争过于激烈,杠杆率大幅提高,金融资产过度膨胀,信息披露不充分。过于复杂的衍生工具,尤其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使得风险评估变得困难,过于依赖于评级机构,也使得风险承担者与控制者严重分离,不利于风险的有效控制。当基础资产出现问题时,金融机构多倍收缩金融资产,引起连锁反应,产生巨大的系统风险。进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控制很大程度上会使实际损失降低到最少。控制的阶段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事前控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损失的概率,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主要是为了减少实际发生的损失。金融本身具有不稳定性,加强风险管理控制从而使得金融机构达到更好的有效监管的作用。监管部门与市场主体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加强协调,更多的保护中小投资者、保户和储户的角度加强监管。只有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控制机制及细节方面的要求,加强监管部门的协调,更多的从保护中小投资者、保户和储户的角度加强监管,严格资本账户管制,密切关注各类资本的跨国、跨地域性的流动,防止由于资金的大进大出对金融市场造成严重的冲击。同时,协调好汇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在通胀可控的前提下维持经济增长。经济的稳定增长,是金融安全的根本,风险管理控制是前提。

为什么金融机构也要进行风险管理控制

2. 资产证券化中金融风险管理是怎么样操作的

这个问题比较泛,资产证券化的金融风险管理是个大课题,首先要从资产证券化的金融风险的定义说起。
1、资产证券化的定义。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的资产或资产组合作为标的,以该资产或资产组合产生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发行可交易证券进行融资的一种融资形式。
2、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风险。资产证券化中存在着很多风险,按照领域不同可以分为法律风险、金融风险、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按照狭义的定义,资产证券化的金融风险,应该指的是资产证券化中涉及到金融领域的风险,具体又可以分为基础资产风险、资产隔离风险、虚假转移风险等。
3、资产证券化中金融风险的管理。在对资产证券化的金融风险进行了定义和识别后,就可以具体看看如何对它进行管理和操作了。
(1)基础资产风险的管理操作。基础资产风险是资产证券化风险源头。一旦基础资产受到市场和政策因素影响质量下降,风险将沿着交易链条,传播给投资者和利益性相关者。因此,在操作中,必须选定有足够公信力的评级机构,规避评级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及时披露基础资产信息,保障信息公开透明,提高评级的准确性。
(2)资产隔离风险的管理操作。次贷危机的教训是金融机构过多投资于低质量资产支持证券,危机爆发后由于损失严重从而丧失了融资功能;而在失去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后又丧失了间接融资通道,进而投资减少、失业增加,消费大幅下降,危机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因此,应根据系统风险程度,合理确定资产证券化市场投资者范围,实行风险有效隔离和限定,实施分账管理。
(3)虚假转移风险的管理操作。资产证券化可能完全转移风险,也可能将风险部分或全部保留在金融机构,需要判断证券化业务中风险转移程度,对所保留的风险提出监管资本要求。如果在金融机构保留风险的情况下对其免除资本要求,会造成资本充足率高估,导致金融机构在未能转移风险情况下,采用证券化来规避监管资本要求。资本监管应作为资产证券化业务监管核心内容,强调根据交易经济实质而不仅是法律形式,来判断资产证券化是否实现了风险的有效转移;对以不同角色参与证券化交易的机构,在所形成的风险暴露具有相同风险特征情况下,采用同样资本要求。
以上就是资产证券化金融风险管理的操作内容,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推荐你去看《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管理》一书。

3. 为什么金融机构也要进行风险管理控制

风险控制理论上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从金融风险管理控制的角度看,金融风险管理控制机制的放松,就会使得金融机构的竞争过于激烈,杠杆率大幅提高,金融资产过度膨胀,信息披露不充分。过于复杂的衍生工具,尤其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使得风险评估变得困难,过于依赖于评级机构,也使得风险承担者与控制者严重分离,不利于风险的有效控制。当基础资产出现问题时,金融机构多倍收缩金融资产,引起连锁反应,产生巨大的系统风险。进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控制很大程度上会使实际损失降低到最少。控制的阶段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事前控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损失的概率,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主要是为了减少实际发生的损失。金融本身具有不稳定性,加强风险管理控制从而使得金融机构达到更好的有效监管的作用。监管部门与市场主体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加强协调,更多的保护中小投资者、保户和储户的角度加强监管。只有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控制机制及细节方面的要求,加强监管部门的协调,更多的从保护中小投资者、保户和储户的角度加强监管,严格资本账户管制,密切关注各类资本的跨国、跨地域性的流动,防止由于资金的大进大出对金融市场造成严重的冲击。同时,协调好汇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在通胀可控的前提下维持经济增长。经济的稳定增长,是金融安全的根本,风险管理控制是前提。

为什么金融机构也要进行风险管理控制

4. 简述金融监管不力在金融危机中发挥的作用

您好,简述金融监管不力在金融危机中发挥的作用1.会促进进金融监管的自我批评,实际上,缺乏自我审视的做法正是导致本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2.出于克服现有资本充足率框架的脆弱性尤其是资本缓冲的周期性问题,金融监管将引入宏观管理机构的周期参数,加强逆周期机制,使之更为审慎。3.-些监管机构缺乏有市场经验和感觉的人才队伍,对市场发展的最新情况缺乏足够了解,不能掌握新产品对市场结构尤其是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因而监管机构须提高队伍素质以应对日趋复杂的金融系统。4.由于评级过程中的利益冲突、评级报告本身的局限性以及评级结果对金融市场.的重大影响力,监管当局会强化对评级运用和评级机构的监管。5.对于那些具有系统重要性、业务活跃的跨国金融机构,监管机构应该制定更高的治理标准。【摘要】
简述金融监管不力在金融危机中发挥的作用【提问】
您好,简述金融监管不力在金融危机中发挥的作用1.会促进进金融监管的自我批评,实际上,缺乏自我审视的做法正是导致本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2.出于克服现有资本充足率框架的脆弱性尤其是资本缓冲的周期性问题,金融监管将引入宏观管理机构的周期参数,加强逆周期机制,使之更为审慎。3.-些监管机构缺乏有市场经验和感觉的人才队伍,对市场发展的最新情况缺乏足够了解,不能掌握新产品对市场结构尤其是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因而监管机构须提高队伍素质以应对日趋复杂的金融系统。4.由于评级过程中的利益冲突、评级报告本身的局限性以及评级结果对金融市场.的重大影响力,监管当局会强化对评级运用和评级机构的监管。5.对于那些具有系统重要性、业务活跃的跨国金融机构,监管机构应该制定更高的治理标准。【回答】
您好,监管理念上:首先会重新审视市场的作用。这次危机的演变过程显示,微观主体存在逐利本性,仅仅依靠市场本身力量,要么容易导致资产泡沫,要么就是以金.融危机这种破坏性方式清理市场,给全球金融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最少的监管就是最好的监管”应该会被摒弃,监管部门力量会增强。其次,会加强金融监管创新意识。金融创新使得金融系统性风险有了新的来源,为了及时有效监管,监管制度、监管手段的创新也必不可少。再次,会用合作的思维参与全球金融监管。在国际合作方面,存在一个普遍难题: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标准和信息交换的平台与机制,监管者对国际性金融机构的跨境活动,尤其是国际资本流动,缺乏了解。【回答】

5. 金融风险监管升级中也有机会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有序化解处置突出风险点,整顿规范金融秩序,筑牢金融风险“防火墙”。这其中加强金融监管是关键环节。
对不良贷款要加强监管,加强对商业银行不良率的考虑,充分发挥资本充足率的约束作用。对企业债券违约风险要结合去杠杆一并处置,关键在于控制企业发债规模,特别是房地产企业发债规模。对于影子银行监管要下狠手,把其招安收拢,纳入监管的法眼。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重点在于五花八门的P2P融资贷款,必须对准互联网上违规放贷的靶心,使出监管利剑,铲除其生存的土壤。
必须充分认识到,金融风险最大隐患点是各类金融机构自身酿造的,在金融体系里空转倒腾牟利的金融产品,是表外金融各类理财产品以及脱实向虚隐患。因此,要把金融监管的眼睛紧盯各类金融理财产品以及各类资管业务。
日前,“一行三会将发布跨行业的资管新规”的消息广为流传。从1999年开始,金融监管部门就开始针对资金资产管理进行放开、监管等反反复复出台各项制度办法规定等。但可谓越监管规模越大,问题越多,风险越大。纵观近几年的每一次监管基本都是雷声大雨点小;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后果显而易见。正规的信贷资金都被变相倒腾成各种五花八门的资管计划、理财资金,然后在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各类财务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之间层层拆借、包装、倒腾,层层剥利加价,最终流向实体企业的已经被层层剥利到“天价”。这已经成为中国目前实体经济企业融资贵的主要原因,融资难的帮凶。同时,层层加杠杆,不断扩大规模的资管理财产品已经成为中国金融风险的最大来源之一。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各大类资管产品的规模已经超过88万亿元,占同期全部人民币贷款的86%。在人民币信贷笼子之外弄出这么大规模的表外不伦不类金融规模,简直是天大笑话。其中银行理财26.3万亿元,信托计划15.3万亿元,公募基金8.4万亿元,基金专户16.5万亿元,券商资管计划14.8万亿元,私募基金5.6万亿元,保险资管2万亿元。除去产品互相嵌套、交叉持有等,剔除这些重复计算因素,实际资管业务规模约为60万亿。这其中银行理财产品占据半壁江山。彻底让人无语了。这不能怪罪追求利润的银行,而是监管上的巨大失误与放任。
在去杠杆、防风险的今天,对资管特别是银行理财产品必须出台严之又严的监管办法。在分业管理体制下,银行、证券、保险监管部门有时在理财资管上出现各自为战、护犊子的情况。因此,由央行统一出台跨市场、跨行业的监管办法是正确的,也为监管大统一铺路。这就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意义所在。
从透露的消息看,这次监管办法对准“明确资管业务是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消除多层嵌套,严禁通道业务;限制非标投资,统一杠杆要求”三大重点,打准了资管产品问题的七寸。一定要不动摇、不被忽悠、不向说辞妥协的出台、执行和落实下去。
然后,一种纯属忽悠的声音却出现了。或放开银行理财产品直接投资股票。理由纯属臆测:由于不允许资管产品投资其他资管产品,目前曲线入市的银行理财资金未来进入股票市场只能是直接投资。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这个观点的前提是银行理财产品必须进入股市。谁告诉你的?银行信贷资金不能进股市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就有明确规定限制。实践已经证明这是正确的,是保持中国不发生跨市场风险的杀手锏。
现在应该进一步明确,银行所有资金包括表外的全系统资金都一律不能直接或间接进入股市。在去杠杆、防风险特别是防系统性、跨市场金融风险的今天,竟然忽悠银行理财产品直接进入股市,纯属误导决策,忽悠股民,自个意淫。监管部门应该立刻出来澄清事实,并尽快出台严格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于标准化金融市场,严禁投资于非标以及股市的管理办法。
试想,已经有26万亿元的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如果允许投入到股市里,那么给股市带来的冲击与波动多么大,发生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用不了多长时间,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实体企业将彻底歇菜。

金融风险监管升级中也有机会

6. 金融监管体制选择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一、金融监管体制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
  1、金融监管体制选择关系金融体系稳定与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中国现行的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在内的“一行三会”体制已表现出一些与金融业不相适应的地方。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2、无论选择什么样的金融监管体制,都旨在实现金融监管的目标。之所以需要金融监管,就是因为金融企业的问题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具有传染性,容易导致金融危机,危害金融安全,甚至危及经济安全。做好金融监管工作,首先要形成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做好金融企业的日常监管工作。金融企业的日常监管是基础性工作。分业监管下没有解决的问题,并不会随着综合监管的实行就得到全部解决。综合监管所解决的是混业经营下的监管问题,单一业务监管问题不会随着综合监管的到来就自动得到解决。无论是什么样的金融监管体制,都需要金融监管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都需要金融监管现代化理念的提升。
  3、货币政策的实施离不开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果中央银行同时能够承担金融监管功能,那么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家比中央银行更加合适的宏观审慎监管机构了。事实是,中央银行的支付结算、反洗钱等诸多业务也带有微观业务的特征,这些业务可以提供某些中央银行之外的金融监管机构所不容易收集的信息。在宏观审慎监管上,中央银行看似更有比较优势。
  二、改革的方向:
  为了使我国的监管体制更好地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更新金融监管理念。在世界金融全球化、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我国传统的金融监管理念应该有所更新,也就是要由严格限制金融机构的经营业务和经营行为向促进金融业竞争、促进金融混业经营的方向转变,由限制金融机构的合并转向鼓励金融机构之间的联合。特别是,在从金融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转变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的金融创新,所以,金融监管当局应该早做准备,未雨绸缪。
  二是改进金融监管方式。这方面的重点是要实现由静态监管向动态监管的转变,时刻关注、控制、防范和化解金融机构的风险。首先,要将金融监管的重心由“合规”监管转向“合规与风险”并重监管。其次,监管机构应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事后化解”或者只注重特定时点上的资产状况的做法,逐步做到注重“事前防范”、随时化解风险。第三,鼓励金融机构改善其内部控制体系,消除经营中存在的违规、违纪现象,提高其防范风险的意识;同时,提高员工的素质,尽快掌握现代化的监管技术和方法,提高整体风险防范能力。最后,加强信息披露,监管当局应该按照市场原则监督金融机构,在审批的基础上,加强信息披露,强化对金融机构的市场约束力。
  三是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独立性,加大对违规机构及时发现、查处的力度;另一方面,在当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背景下,进一步强化监管机构之间已建立的高层定期会晤制度,经常就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磋商、协调;再一方面,对业务交叉领域和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实施联合监管,建立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
  四是加强跨境金融监管的合作。根据巴塞尔协议的相关规定,对于跨境银行,母国监管当局和东道国监管当局应该进行合理的监管分工和合作。因此,我国应积极参加金融监管的国际性组织,广泛开展与相关国家的监管机构的双边及多边合作。我国可从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学习国际上有效的监管经验与具体方法。

  注: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的职责和权利分配的方式和组织制度。

7. 论述题: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加强投资银行的风险监管

  金融危机中暴露的政府对投资银行的几个监管问题:
  (一)次贷危机中投资银行扮演的身份多样性暴露了政府监管的软肋
  (二)金融机构巧妙绕过监管,暴露了立法的不完善
  (三)信息不对称助长了投资银行逃避监管的能力
  (四))政府对内部控制中的道德风险监管乏力措施:
  1、为投资银行创设良好的运行环境金融创新能够保持投资银行的活力,但同时也带来或者放大风险。投资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利益链条拉伸越长,需要政府监管的对象就越多。政府监管的不到位、不适当或者越位,都只能为投资银行提供毒化的运行环境。
  以次贷为例:投资银行为了加强资产的流动性及转嫁风险,将大量的次级债打包并证券化后向资本市场出售,就衍生出了以次级债为基础的风险链:最终借款人→发放按揭贷款的银行或专业的按揭公司→按揭贷款衍生债券之投资者(主要是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 →购买按揭贷款债券之投资者(主要是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个人投资者) 。由此可以发现,只要链条终端的借款人无力如期偿还债务,整个链条就会随之断裂,作为这个次级债链条上各个环节的金融机构就不可避免地面临信用危机或破产倒闭。
  2、创建良好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制度信息披露是政府对投资银行有效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信息收集决定着投资银行经营成败,信息披露又激励并约束着投资银行。
  一方面,投资银行将各级证券管理者、交易机构的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投资者,另一方面,它按照证券申报制度将企业财务报告及时向投资者公布,从而使投资者拥有尽可能多的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的误导,保证信息效率和信息公平。政府的职责之一就是依法确定信息公开的范围和程序,使投资银行的经营置于阳光之下,约束资银行的高风险经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管理者的道德风险。信息披露包括政府向公众提供信息和投资银行依法向公众披露信息。
  3、将投资银行的业务风险全面纳入监管:
  a. 把好市场准入和退出关口投资银行的市场准入,从法律上讲,是指投资银行依法获准设立,实际取得法律上的主体资格,可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活动的行为。市场准入是防范整个市场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它保证进入市场的每一个交易主体都达到交易最低要求,这是保证金融业健全稳定发展的有效的预防性措施。
  b. 针对投资银行的业务链条设计风险监管制度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包为上市公司融资,包括发行股票、债券、以及对企业重组兼并提供咨询,为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提供服务,包括证券交易、投资咨询等,从佣金、买卖差价和管理服务费中获得利润。从市场整体观之,投资银行的金融创新,可以分散和转移风险,但不能消灭风险。投资银行遭遇风险常常是金融风暴的导火索,这是由现代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高杠杆率、高关联度、高不对称性的特性所决定的。对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监管,即包括投资银行亏损倒闭累及社会,也包括投资银行利用自己的优势在业务活动中损害投资者及其他人的利益,当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创新”出有毒金融产品。
  4、重视对投资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资本流动的全球化,金融证券市场的全球化,融资的国际化、证券化,意味着金融机构的跨国化和金融信息的全球化。全球化背景下,势必导致许多无序的金融活动和金融资源的过度开发,形成许多监控的盲点和误区,这种矛盾的加剧还将特别引发出各种投机性、避税性、洗钱性金融活动的负效应。
  金融全球化创造了危机迅速传染的条件和环境。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当前的金融市场是全球范围的,因此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监管是必要的,以促进区域和全球国际金融的稳定

论述题: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加强投资银行的风险监管

8. 金融监管体制选择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一、金融监管体制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
  1、金融监管体制选择关系金融体系稳定与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中国现行的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在内的“一行三会”体制已表现出一些与金融业不相适应的地方。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2、无论选择什么样的金融监管体制,都旨在实现金融监管的目标。之所以需要金融监管,就是因为金融企业的问题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具有传染性,容易导致金融危机,危害金融安全,甚至危及经济安全。做好金融监管工作,首先要形成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做好金融企业的日常监管工作。金融企业的日常监管是基础性工作。分业监管下没有解决的问题,并不会随着综合监管的实行就得到全部解决。综合监管所解决的是混业经营下的监管问题,单一业务监管问题不会随着综合监管的到来就自动得到解决。无论是什么样的金融监管体制,都需要金融监管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都需要金融监管现代化理念的提升。
  3、货币政策的实施离不开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果中央银行同时能够承担金融监管功能,那么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家比中央银行更加合适的宏观审慎监管机构了。事实是,中央银行的支付结算、反洗钱等诸多业务也带有微观业务的特征,这些业务可以提供某些中央银行之外的金融监管机构所不容易收集的信息。在宏观审慎监管上,中央银行看似更有比较优势。
  二、改革的方向:
  为了使我国的监管体制更好地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更新金融监管理念。在世界金融全球化、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我国传统的金融监管理念应该有所更新,也就是要由严格限制金融机构的经营业务和经营行为向促进金融业竞争、促进金融混业经营的方向转变,由限制金融机构的合并转向鼓励金融机构之间的联合。特别是,在从金融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转变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的金融创新,所以,金融监管当局应该早做准备,未雨绸缪。
  二是改进金融监管方式。这方面的重点是要实现由静态监管向动态监管的转变,时刻关注、控制、防范和化解金融机构的风险。首先,要将金融监管的重心由“合规”监管转向“合规与风险”并重监管。其次,监管机构应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事后化解”或者只注重特定时点上的资产状况的做法,逐步做到注重“事前防范”、随时化解风险。第三,鼓励金融机构改善其内部控制体系,消除经营中存在的违规、违纪现象,提高其防范风险的意识;同时,提高员工的素质,尽快掌握现代化的监管技术和方法,提高整体风险防范能力。最后,加强信息披露,监管当局应该按照市场原则监督金融机构,在审批的基础上,加强信息披露,强化对金融机构的市场约束力。
  三是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独立性,加大对违规机构及时发现、查处的力度;另一方面,在当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背景下,进一步强化监管机构之间已建立的高层定期会晤制度,经常就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磋商、协调;再一方面,对业务交叉领域和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实施联合监管,建立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
  四是加强跨境金融监管的合作。根据巴塞尔协议的相关规定,对于跨境银行,母国监管当局和东道国监管当局应该进行合理的监管分工和合作。因此,我国应积极参加金融监管的国际性组织,广泛开展与相关国家的监管机构的双边及多边合作。我国可从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学习国际上有效的监管经验与具体方法。

  注: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的职责和权利分配的方式和组织制度。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