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下,我国央行采取了哪些货币政策,应如何评价?

2024-05-07 22:10

1. 在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下,我国央行采取了哪些货币政策,应如何评价?

摘要:如果把财政政策比作经济腾飞的左翼,那么货币政策无疑就是它的右翼。无论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日益重视二者的合理配置,我国最高决策层对此也达成共识。近几年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引起了世界瞩目。加强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合理配置的研究,完善宏观调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两大重要经济政策,两者无论是在微观经济领域还是在宏观经济领域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政府预算调节社会总需求,其运用工具主要是税种、税率、支出预算、公债、补贴等;货币政策通过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作为现代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核心政策,实现两者的最佳配置并使其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目标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过去20多年,由于受货币主义的影响,西方各国普遍推崇货币政策,轻视财政政策,担当宏观经济调控主要任务的是各国的中央银行。近几年来,西方各国开始强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以使货币政策产生更好的效果。宏观政策的这种调整不仅在各个国家、集团之间得到加强,而且得到IMF等国际组织的鼓励和支持。
  目前,我国正在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效果,但从扩大内需的总体要求看,两者之间仍需进一步地协调并加大力度。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合理配置的意义
  (一)独立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在理论上实际并不存在。
  我们知道,政府预算是政府支出G和税收收入T之差(G-T)。如果G-T>0,为政府预算赤字;G-T<0,为政府预算盈余。在出现预算赤字时,政府一股有两种方法维持平衡:一是发行政府债券;二是增加货币供应。即G-T=(B+(M.
  这一公式便是政府预算恒等式。由它可知政府应付赤字的办法,一是通过借贷获得债务收入(B,二是通过增加货币发行征收通货膨胀税(M.假定(M=O,也就是说货币供应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即在没有货币政策配合的情况下,任何财政扩张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G)都只能靠借贷(B来维持。假定单独使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不变,即公式等号左边为零,就有:0=(B十(M,即CM=一(B,货币供应增加的数量(M必须正好等于公众手中的政府债券减少(即中央银行买入)的数量一(B.由此可见,财政政策(G-T)和货币政策(M之间并不相互独立。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合理配置可以取长补短。
  如果单独使用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会马上见效,使总需求增加,从而总产出上升,但由于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将使得利率上升。由此直接产生两方面的副作用,其一是影响国内的投资环境,使中小企业投资下降,而中小企业是提供就业机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用财政政策不能有效地改善失业状况;其二是利率上升会导致汇率上升,从而使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货币政策通过货币增加,使得利率下降,不会产生财政政策的副作用,从而在刺激经济时能改善整个经济环境,对投资和净出口都有利。但由于货币政策不能直接导致总产出的提高,用它来对付经济衰退时就有可能难以把握准确的操作时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单独实行各有利弊,只有把两者合理配置使用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合理配置的取向
  (一)充分发挥国债经济“蓄水池”的功能与作用。
  国债作为连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惟一纽带,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是调节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充分加以利用。一方面利用国债具有“金边债券”的独特优势,推动国民高额储蓄从间接融资渠道流向直接融资渠道,从金融领域转移到财政领域。另一方面应解除政策限制,扩大机构主体尤其是广大金融机构持有国债的规模水平。据报载,在当今各种类型市场经济国家中,商业银行持有各种国债大都占其资产总额的10%左右,而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持有政府债券都在50%以上,与之相比,我国60%国债依靠居民购销,国有商业银行只持有5%的低比率,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距甚远。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国债的另一调节功能,也是中央银行最灵活的货币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对经济、金融的调节作用。



  (二)积极探索研究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内的总需求管理规律,从而为实现政策目标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目前,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面临着以市场为轴心的结构性调整,引导市场主体居民和工商企业实现有效需求,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总需求管理理论赋予我们的使命。西方国家曾经运用直接大量增加财政投入刺激经济、恢复市场信心而取得阶段性成果应该是对我们有益的启示。但是这一政策的实施,应当建立在财力较充足的情况下进行,特别是政府支出投入上,要在正确合理选项上下功夫,防止重复投资。
  (三)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综合协调,把增加投资规模与刺激、拓展最终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与需求始终是市场的平衡力量,在某一时点上应寻找最佳平衡点(当然是相对的)。当前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需要刺激的重点是消费需求。刺激投资和生产固然也是提供需求,但它能否提高经济效率,是由最终消费的状况来决定的。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充分运用货币政策手段对资本的流向和流动性进行适时调节以及运用财政政策手段对有效规模进行合理调整,以增强国内需求为目的,把增加投资和生产与刺激最终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四)正确分析和认识经济状况,合理把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力度,防止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到来。
  纵观我国20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高通货膨胀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震荡和痛苦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近两年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向扩张实施力度较大,加之在当前体制转轨尚未完成、适应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还很不健全、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如果片面强调和实施全面松动的总量扩张政策,特别是长期使用,很有可能诱发新一轮通货膨胀。因此,我们必须把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松紧力度,引导国民经济走健康发展之路。
  三、结束争论,开辟未来
  在经济学界,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争论由来已久。两者之争表面上是不同的政策主张之争,实质是主张市场调节多一点还是政府干预多一点的理念之争,相信市场的人一般偏向于货币政策,相信政府干预的人一般偏向于财政政策。美、日、德等国政府都是号称财力庞大且管理有效的政府,但对运用财政政策普遍深怀戒意。
  我国的公共投资效率之低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完全消除,大规模使用财政政策的最大危险莫过于有可能强化计划体制,导致体制复归。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依赖财政政策而排斥货币政策或者完全依赖货币政策而排斥财政政策的主张都是不足取的,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快地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财政部长项怀诚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分别撰文指出:两年来的实践证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从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看,这项政策还需要保持必要的力度,以最终实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为国民经济在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中高质量、高效益发展提供保障。
  因此,合理配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选取最优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达到调控经济的目标,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在宏观调控中所追求的,也是我国经济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两者的合理配置,是我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这不仅提高了我国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也必将对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在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下,我国央行采取了哪些货币政策,应如何评价?

2. 论述 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的含义 影响 成因 我国中央银行采取怎样措施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1含义:货币的投放量的多少。
2影响:不断积累的流动性过剩带来了银行风险增大、投资过热难以抑制、人民币压力加大、货币政策效力下降等一系列的严重负面影响。
3我国的流动性过剩直接源于储蓄与外汇的持续高速增长,其基本原因是经济结构、分配结构以及金融结构的失衡,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的增长方式。储蓄投资缺口,造成了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
4措施: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央行今年以来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在进一步加强当前流动性调控,控制银行信贷投放和管理通胀预期。

3. 试论我国当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困难、其产生的原因和对策。

  我国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困难与对策
  【作 者】王峨峰
  【作者简介】王峨峰 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经济运行机制的转轨从根本上要求对经济宏观调控方式的改变,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过去主要依靠财政政策转为主要依靠货币政策。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是经济正常运行的前提,任何现实的社会总需求都体现为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正是通过调整社会总需求来实现的。然而,近十年我国GDP增长1.6倍,速度较快,而同期的货币发行却增长了10.7倍。就1995年上半年而言,广义货币增长速度依然很高,截止六月末,M[,2]增长32.8%,大大高于计划调控目标的23%~25%。这是在当前宏观经济呈现好转态势过程中出现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经济过热抑或是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其直接原因就是社会总需求增长过快倒逼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固定资产过快增长引发的货币需求,社会消费基金过快增长引发的货币需求,企业效益不佳需要大量周转资金垫付的货币需求,等等,都迫使中央银行连年超经济发行,形成目前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而且,近年来全社会积累的货币购买力并没完全消化,到1994年末,全国市场流通中现金有7288亿元之多。社会经济生活状况可以最大限度地折射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新颁布的中央银行法把稳定币值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无疑是理性选择。然而,就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进程中,将会遇到许多难题,尚需创造条件,实施有效对策,净化环境,以使货币政策目标得以实现。
  二、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主要困难
  1.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增长表现为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价值的积累。从理论上讲人民币是本身没有价值的商品流通的筹码,它的超量发行不会给经济带来实质性增长。但经济高速增长与货币超量发行有直接相关性。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必然要求有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以使其充当名符其实的“第一推动力”。在经济结构趋于合理时,尚可消化因需要而发行的货币;反之,将有一部分货币滞留在流通领域,导致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有专家指出,抑制通货膨胀一要管住货币发行,二要管住物价。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对货币需求的扩张是现实的,所以,必须控制货币供给量,使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决不可以牺牲币值稳定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
  2.固定资产投资膨胀。80年代以来的历次经济过热都是与固定资产投资膨胀不无相关的,90年代开始,国民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波动,各地通过盲目扩张投资竞相攀比速度,致使投资规模超过了经济的承受能力。固定资产投资1992年比上年增长37.%,1993年比上年再增50.6 %,1994年是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年份,本应大幅度压缩投资规模,从而放慢经济增长速度,减少货币供应量。然而, 实际投资大大超过13000亿元的计划额度,达到15900多亿元。现在, 几乎没有不超预算的投资项目,而且普遍超预算40%到50%。有鉴于此,可以说投资规模膨胀已成为货币超常发行的驱动力。
  由于近三年我国的投资率(投资额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均在40%以上,而且相当部分低效投资形成了不小的浪费,增加了社会货币存量,有些投资还进入了开发区和被炒得火爆的房地产领域,扩大了“缺口”,加剧了“瓶颈”状态,成为经济发展的硬伤,使以稳定币值为目标的货币政策运作起来困难重重。
  3.消费基金增长过快。国民收入分配持续向个人倾斜造成消费基金增长过快,1994 年消费基金支出的现金及对农村净支出的现金为1117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0.5%,全年的行政事业管理经费支出4701亿元,比上年增长36.4%,对农村净支出4757亿元,比上年增长15%。对消费基金的管理一直是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过快增长,不论是个人部分或是社会集团部分,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信贷现金渠道出来的,最终会引发和推动市场物价的大幅度攀升,对通货膨胀的升级和蔓延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消费基金过快增长象诱饵一样带来了货币过量发行,这对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非常不利的。
  4.企业效益不佳挤占信贷资金。目前,绝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由于缺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致导资金需求和使用上的无约束。在利益竞争的驱动下,以追加投资来扩大生产规模。然而,企业的不良债务和银行的不良贷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种数量型扩张冲动牵动的高投入必然给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带来困难。
  由于企业普遍缺乏市场观念,边贷款、边生产、边积压,盲目上项目挤占流动资金以及社会负担过重等原因,使之生产经营步履维艰,90%以上的流动资金靠银行贷款,而在经济效益不佳的状态下,非但不能如期归还,还要不断增加新的贷款来维持生计。结果降低了资金周转速度,扩大了信贷投放规模,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在体制转换过程中,银行和企业的关系发生了摩擦,表现为资金供给有限性和资金需求无约束性,1994年各项货款增加5148亿元,比上年多增加近310亿元,与GDP相比,这样的资金环境可谓宽松,但企业仍感资金紧张。据统计,目前国有企业根本无法归还的贷款约有12000亿元左右, 约占银行贷款总额的40%,占全社会资金总量的25%。这不单是新形势下银企关系问题,更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5.银行自身管理不善。目前,我国银行的经济体制和管理形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金融法规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货币政策目标难以运作的关键因素。首先,中央银行缺乏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没有形成监督管理职能的机制,不能自主地调节货币存量;其次,各专业银行盲目竞争,在贷款管理上缺乏完整科学和行之有效的办法,重贷轻收,放贷容易收贷难。全国1994年度企业呆帐、呆滞贷款有7078亿元,是流通中货币5781亿元的120%。 这是银行行为行政特色的结果。巨额贷款无法收回,国家势必以扩大货币发行来弥补,这将势必推动通货膨胀,影响币值的稳定。再次,信贷资产质量下降。长期以来,各专业银行被扭曲的体制和滞后的管理所困忧,不但信贷资产质量低下,而且贷款包袱沉重。每年投入大量的贷款又大部分被“三项资金”占压,造成贷款沉淀。一些企业借金融法规不健全之机多头开户、多头贷款、母体裂变、公款转储。目前,国有企业3000多亿元的亏损额绝大多数是银行的信贷资金,它直接影响了货币币值的稳定。最后,信贷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贷款的决策质量和管理质量影响着信贷资产的质量。然而,从信贷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上看,在腐败之风已染成信用腐败的环境下,在公开、严肃的借贷关系中,隐蔽着借贷双方的私利交易,当企业不能通过公开合法渠道满足资金需求时,便会通过非公开不正当渠道及手段,甚至以利益打动信贷人员;从业务素质上看,现有信贷人员构成复杂,相当部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难以满足实施贷款管理和监督的需要,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执行货币政策也不会得心应手。

试论我国当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困难、其产生的原因和对策。

4. 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应量在短期和长期内分别对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1.央行在短期减少货币供应量是为了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防止由于市场上的货币供给过量而引起通货膨胀,给市场降温,减少货币流量,减慢货币流通速度,这样可以达到限制市场过热的目的,从而进一步防止通胀压力,使经济可以正常运行。

2.央行如果长期减少货币供应量,就会导致市场低迷,生产积极性差,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易引起通货紧缩等问题,从而引起经济衰退。

5. 当中央银行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通常在金融市场上

当中央银行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通常在金融市场上买进债券。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

当中央银行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通常在金融市场上

6. 央行在使用积极稳定性的货币政策时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原因包括?(

亲,您好,央行在使用积极稳定性的货币政策时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原因包括:1.控制通胀,需严货币2.保证投资,需宽财政3.但挤出效应会让中小民企困难【摘要】
央行在使用积极稳定性的货币政策时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原因包括?(【提问】
亲,您好,央行在使用积极稳定性的货币政策时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原因包括:1.控制通胀,需严货币2.保证投资,需宽财政3.但挤出效应会让中小民企困难【回答】
【回答】
【提问】
答案选b。【回答】

7. 随着货币政策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日渐显著。中央银行每个季度都要发布货币发行量,存、贷款余额等

     银行通过存款和贷款数量大小的变化,信贷资金周转的快慢,现金的投放和回笼的多少,转账结算的数量和方向变动的趋势等信息,可以把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综合反映出来。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银行作用第二点的认识。    

随着货币政策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日渐显著。中央银行每个季度都要发布货币发行量,存、贷款余额等

8. 为了遏制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是指经济运动中的货币存量超过了经济增长所必需)、信贷持续增长等经济矛

     A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当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即信用资金就下降,有利于遏制经济过热现象,能够不断优化经济结构。④与材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