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能源现状

2024-05-16 03:20

1. 中国的能源现状

  中国的能源蕴藏量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
  一、中国远景一次能源资源总储量估计为4万亿吨标准煤。但是,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和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0年,中国人均探明煤炭储量147吨,为世界平均数的41.4%;人均探明石油储量2.9吨,为世界平均数的11%;人均探明天然气为世界平均数的4%;探明可开发水能资源按人口平均也低于世界人均数。从人均能源消费看,1994年世界平均为1433千克油当量,发达国家为5066千克油当量,中国大约为670千克油当量。1997年中国人均拥有电力装机容量0.21千瓦、人均用电量900kWh,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中国能源开发利用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能源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中国探明的煤炭资源占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等一次能源总量的90%以上,煤炭在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占支配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煤炭的生产与消费占能源总量的90%以上,70年代占80%以上,80年代以来煤炭在能源生产与消费中的比例占75%左右,其他种类的能源增长速度较快,但仍处于附属地位。1995年,世界能源生产总量达到123万亿吨标准煤,固体、液体、气体、水电和核电的比重分别为28.3%、38.4%、23.5%和9.8%(刘洪,1999,12)。在世界能源由煤炭为主向油气为主的结构转变过程中,中国仍是世界上极少数几个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
  二是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1957?198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从9644万吨标准煤(SCE)增加到96934万吨,增加了9倍。1989?1999年,中国能源消费,从96394万吨标准煤增加到122000万吨,增长26%。受资金、技术、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很多。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能源系统总效率为9.3%,只有发达国家的50%左右。1994年单位GNP能耗(吨标准煤/千美元)比较,中国分别是瑞士、意大利、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的14.4倍、11.3倍、10.6倍、8.8倍、8.3倍、7.2倍、4.6倍、4.2倍。
  三是能源消费以国内供应为主,环境污染状况加剧,优质能源供应不足。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国产能源生产与供应基础之上,能源技术装备也主要依靠国内供应。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能源供应的自给率达98%以上。随着能源消费量的持续上升,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城市大气污染,过度消耗生物质能引起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世界银行认为,中国空气和水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大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中国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环境破坏经济损失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0%。

中国的能源现状

2. 中国能源发展前景?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科技力量较落后,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人口众多,且地域发展不平衡。因此,未来中国为保证经济的增长,能源的消耗必不会少。而我们本国资源总量与庞大的需求相比就很匮乏,而且从更长远来看,国家过度开采,会导致污染严重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因此中国,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充分利用中国水系的资源,也要发展核能。进口资源也是我们未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未来世界是能源的竞争,掌握能源就是扼住对手的咽喉,因此中国能源前景必须好,那是国之根本,国家会全力搞好

3. 目前的能源现状

目前,我国能源供给能力持续提升,能源供需总体平稳有序。
从煤炭看,国内煤炭供应有保障。1—4月,全国煤炭产量14.5亿吨,同比增长10.5%,能够保障合理用煤需求;下一步通过核增产能、扩产、新投产等措施新增煤炭产能3亿吨,供应能力还将进一步增强。
从电力看,截至4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4.1亿千瓦,迎峰度夏期间有望增加到24.5亿千瓦。目前,全国统调电厂存煤达到1.56亿吨以上,同比增加近5000万吨,可用天数31天。全国电力迎峰度夏平稳有序供应有保障。
从油气看,目前,我国主要油气企业成品油库存保持高位运行,天然气管存、罐存均处在高位水平,能够有效保障需求。

前景预测如下
随着宏观经济从2012年第四季度开始出现回暖,且在国内外货币政策趋于宽松、企业补库存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未来工业生产将企稳,这将拉动对能源的需求。
预计,2013年上半年全国能源需求仍将维持一定的宽松状态,但随着经济企稳基础夯实,特别是城镇化进程加快,从下半年开始,煤炭、电力和油气等主要能源产品消费量将重新快速增长,届时全国能源供需形势仍将回到以往的偏紧状态。

目前的能源现状

4. 中国的能源构成及发展方向

尽管短期内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仍是我国能源供应的主力军《能源构成》,但从长远来看,低碳的能源结构才是发展趋势。200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目前中国经济“保增长”已取得显著成效,正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为了未来长远发展,要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多下工夫。因此,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新型的低碳能源是我国能源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型能源资源丰富且潜力巨大     从资源量角度来看,我国多种新型能源资源都非常丰富,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根据2003年水力资源复查成果,我国水力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为5.42亿千瓦,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约为4亿千瓦。按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重复使用100年计算,水力资源约占我国能源剩余可采总储量的40%,在我国常规能源资源中仅次于煤炭位居第二。     根据《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9》的统计,我国陆地上离地面10米高度处计算的风能资源理论储量约为43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约为3.8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面积约为20万平方公里。我国沿海5米至20米深的海域面积辽阔,10米高度可利用的风能资源约为7亿多千瓦。从我国风能资源看,风电完全可能成为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     我国太阳能资源同样十分丰富。太阳能总辐射量在120~280瓦/平方米之间,2/3的国土面积年日照小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于每平方米5000兆焦耳,相当于170千克标准煤。     生物质能在我国也有很大发展潜力。据《报告》统计,我国每年可作为能源使用的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约为1.5亿吨标准煤,林业剩余物资源量约为2亿吨标准煤,小桐子、麻疯树、油菜籽、蓖麻等油料植物和能源作物潜在种植面积可满足年产5000万吨生物液体燃料的原料要求。工业有机废水和畜禽养殖场废水资源量理论上每年可生产沼气近800亿立方米,相当于6000万吨标准煤。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新型能源的发展,不但明确了战略定位,提出了具体发展目标,而且建立了系统的政策和体制框架,使新型能源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底,水电累计装机总容量达到1.72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5633亿千瓦小时,占全部发电量的16.3%。2008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约600万千瓦,累计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17万千瓦。太阳能光伏电池产品的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已达到年产400万千瓦光伏电池的能力,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光伏电池产品生产国。太阳能热水器年生产能力已达到4000万平方米,累计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超过1.25亿平方米,占世界太阳能热水器总使用量的60%以上。2008年核能发电量为684亿千瓦小时,同比增长11.6%。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也有较大发展,其中户用沼气池达到约140亿立方米。     加快技术研发突破发展瓶颈     水电是目前我国新型能源中最为成熟、最具规模化开发条件的可再生能源。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需求的日益加大和对供电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水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将逐步加强,我国下一步必须加快水电的开发和利用进程。据统计,2008年我国新核准水电站9座,装机容量达到966.8万千瓦。     风电近几年在我国飞速发展,已经连续五年装机容量实现翻番。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风电技术研发能力还比较弱,缺乏自主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能力,技术上主要依赖国外。下一步我国应不断加强风电技术的基础研究,实现我国风电自主化发展。同时,要加强风电建设管理,坚持以风电特许权方式建设大型风电场,按照“融入大电网,建设大基地”的要求,力争用10多年时间在甘肃、内蒙古、河北、江苏等地形成几个上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拥有比较完整核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核电站是与火力发电最为相似的发电方式,不同的是,它是以核反应堆来代替火电站的锅炉。长期以来,我国煤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80%以上,给煤炭生产、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因此,下一步我国应不断培育核能国产化能力,力争尽快形成较大规模批量化建设中国品牌核电站的能力。     太阳能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能源,我国应把太阳能利用技术作为战略能源技术,稳步发展,积极推进。对热能消耗大、占地面积大的政府建筑、商业建筑要逐步推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启动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建设,开展城市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促进太阳能硅材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生物质能的利用开发,可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农村实现城镇化的进程。我国要开展生物能资源评价,组织制定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规划。加速农村生物质能利用技术更新换代,发展高效的直接燃烧技术、发电技术、气化和液化技术,发展集中养殖厂的沼气发电,形成并完善生物质能产业服务体系。     快速发展还要谨防产能过剩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投入的加大,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也随之出现。9月26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意见》列出的6类有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产业中,多晶硅、风电设备2项与新型能源有关的产业赫然位列其中。     根据《意见》的统计,2008年我国多晶硅产能2万吨,产量4000吨左右,在建产能约8万吨,产能已明显过剩。多晶硅属于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从生产工业硅到太阳能电池全过程综合电耗约220万千瓦小时/兆瓦。但是我国光伏发电市场发展缓慢,国内太阳能电池98%用于出口,相当于大量输出国内紧缺的能源。     近年来风电产业快速发展,出现了风电设备投资一哄而上、重复引进和重复建设现象。目前,我国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已超过80家,还有许多企业准备进入风电装备制造业,2010年我国风电装备产能将超过2000万千瓦,而每年风电装机规模为1000万千瓦左右,若不及时调控和引导,产能过剩将不可避免。     现阶段,我国应加大力度扩大国内光伏市场,支持用国内多晶硅原料生产的太阳能电池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同时,要严格控制在能源短缺、电价较高的地区新建多晶硅项目,对缺乏配套综合利用、环保不达标的多晶硅项目不予核准或备案,鼓励多晶硅生产企业与下游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加强联合与合作,延伸产业链。     我国还要抓住大力发展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历史机遇,把我国的风电装备制造业培育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严格控制风电装备产能盲目扩张,优化产业结构,维护市场秩序。要积极推进风电装备产业大型化、国际化,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装备制造业。     2009年的“保增长”到明年的“促转变”,我国经济的新转变必然也会对能源行业提出新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新型能源势必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支撑我国能源实现长足发展。     延伸阅读     新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新能源作为新兴产业,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且对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也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有一个现实问题是,新能源产业的蓝海空间似乎正有泛红的趋势。比如目前我国风电、多晶硅等新能源产业正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尴尬。2009年8月份,国务院列出的六个产能过剩行业中,风电赫然位列其中。一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风电设备生产商已近80家,年递增速度呈现翻倍增长趋势,而前四家产能均超过1200万千瓦。去年底我国有1215万千瓦的风电机组完成吊装,但实际并入电网的风电装机容量仅为894万千瓦。     此外,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也出现了多晶硅产能扩张过快的问题,2009年我国多晶硅生产厂家超过30家,在建或正在上马的生产线达几十条,产能已经超过全世界总需求的两倍以上。     很显然,对于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而言,着力改善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实现新能源产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势在必行。因为这不仅牵动未来能源产业格局的神经,也牵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利益大势。     无疑,200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的“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开展低碳经济试点”,为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结构调整力度提供了全新而强有力的注脚。     对此,业内专家认为,加强引导和调控,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新能源产业市场准入标准、强化环境监管、严格项目审批管理、实行问责制等都将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与此同时,加快新能源研发和创新支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对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促进关键技术突破并推动产业化,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引领未来新一轮能源浪潮到来的有效路径。

5. 中国的能源构成及发展方向

尽管短期内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仍是我国能源供应的主力军《能源构成》,但从长远来看,低碳的能源结构才是发展趋势。200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目前中国经济“保增长”已取得显著成效,正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为了未来长远发展,要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多下工夫。因此,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新型的低碳能源是我国能源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型能源资源丰富且潜力巨大

中国的能源构成及发展方向

6.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的现状

能源资源是能源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加大能源资源勘查力度,组织开展了多次资源评价。中国能源资源有以下特点:——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工业迅速发展,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供给能力明显提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建成了一批千万吨级的特大型煤矿。2006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2.1亿吨标准煤,列世界第二位。其中,原煤产量23.7亿吨,列世界第一位。先后建成了大庆、胜利、辽河、塔里木等若干个大型石油生产基地,2006年原油产量1.85亿吨,实现稳步增长,列世界第五位。天然气产量迅速提高,从1980年的143亿立方米提高到2006年的586亿立方米。商品化可再生能源量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逐步提高。电力发展迅速,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达到6.22亿千瓦和2.87万亿千瓦时,均列世界第二位。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较快,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建设了西煤东运铁路专线及港口码头,形成了北油南运管网,建成了西气东输大干线,实现了西电东送和区域电网互联。——能源节约效果显著。1980—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以年均5.6%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9.8%的增长。按2005年不变价格,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由1980年的3.39吨标准煤下降到2006年的1.21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3.9%,扭转了近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上升的势头。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综合效率为33%,比1980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其中钢、水泥、大型合成氨等产品的综合能耗及供电煤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消费结构有所优化。中国能源消费已经位居世界第二。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24.6亿吨标准煤。中国高度重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6年的69.4%,其他能源比重由27.8%上升到30.6%。其中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比重由4.0%提高到7.2%,石油和天然气有所增长。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趋势明显,煤炭能源转化为电能的比重由20.7%提高到49.6%,商品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居民生活用能中的比重明显提高。——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中国能源科技取得显著成就,以“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为标志的基础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石油地质科技理论的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勘探开发技术体系,特别是复杂区块勘探开发、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煤炭工业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矿井,重点煤矿采煤综合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在电力工业方面,先进发电技术和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得到普遍应用,水电站设计、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等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核电初步具备百万千瓦级压水堆自主设计和工程建设能力,高温气冷堆、快中子增殖堆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烟气脱硫等污染治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迅速提高。正负500千伏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输电示范工程相继建成投运,正负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工程开始启动。——环境保护取得进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基本国策,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普遍提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中国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中国的能源政策也把减少和有效治理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引起的环境破坏、环境污染作为其主要内容。2006年,燃煤机组除尘设施安装率和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近100%,烟尘排放总量与1980年基本相当,单位电量烟尘排放减少了90%。2006年,全国建成并投入运行的脱硫火电机组装机容量达1.04亿千瓦,超过前10年的总和,装备脱硫设施的火电机组占火电总装机的比例由2000年的2%提高到30%。——市场环境逐步完善。中国能源市场环境逐步完善,能源工业改革稳步推进。能源企业重组取得突破,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能源投资快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煤炭工业生产和流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电力工业实现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建立了监管机构。石油天然气工业基本实现了上下游、内外贸一体化。能源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价格机制不断完善。随着中国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面临着重大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资源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中国优质能源资源相对不足,制约了供应能力的提高;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也增加了持续稳定供应的难度;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需矛盾。单纯依靠增加能源供应,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加大。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相对落后的煤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煤炭消费是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部分城市大气污染已经变成煤烟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加强。中国能源市场体系有待完善,能源价格机制未能完全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能源监管体制尚待健全。煤矿生产安全欠账比较多,电网结构不够合理,石油储备能力不足,有效应对能源供应中断和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7. 中国能源现在的状况有哪些?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一次能源的生产总量只有2400万吨标煤。到1953年,经过建国初的经济恢复,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已经达到5200万吨标煤,一次能源消费也达到了5400万吨标煤。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展开,中国的能源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1980年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分别达到了6.37亿吨和6.03亿吨标煤,同1953年相比,平均年增长9.7%和9.3%。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能源工业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取得了空前的进步,进入了世界能源大国的行列。1996年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分别达到了13.1亿吨和13.9亿吨标煤,跃居世界第二位。 

经过50年的发展,目前中国能源工业已经形成了以煤炭为主、多能互补的能源生产体系,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大约为:煤炭75%,石油17%,天然气2%,一次电力(水电、核电、新能源发电)6%。(见图1-1)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能源工业在许多领域已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地方,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中国的资源情况进行客观详实的分析。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自然资源总量排世界第七位,能源资源总量约4万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三位。煤炭保有储量为10024.9亿吨,精查可采储量893亿吨;石油的资源量为930亿吨,天然气的资源量为38万亿立方米,现已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只占资源量的约20%和约3%;水力的可开发装机容量为3.7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风能资源量约为16亿千瓦,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约2.53亿千瓦,地热资源的远景储量为1353.5亿吨标准煤,探明储量为31.6亿吨标准煤,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储量更是属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因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匮乏。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21%,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仅占1.2%。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十分之一。我国1997年一次能源生产量为13.34亿吨标准煤,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1.165吨标准煤,人均电量为893kWh,不足世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2.4吨标准煤的一半,居世界第89位。北美人均能源消费量超过10吨标准煤,欧洲及独联体人均能源消费量为5吨标准煤。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年人均能源消费量将逐年增加,到2050年将达到2.38吨标准煤左右,相当于目前世界平均值,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这也是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辟新的能源供应渠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能源现在的状况有哪些?

8. 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及前景

新能源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新能源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晶澳科技(002459)、金风科技(002202)、爱旭股份(600732)、通威股份(600438)等。
本文核心数据:能源消费结构、新能源技术的“碳减排”贡献度
1、实现“双碳”目标: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是关键
当前,化石能源消耗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数据显示,2019年,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耗占我国CO2排放量的比重合计达90%以上。因此,如何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据国网能源研究院预测,至2035年,我国化石能源消费量占比将下降至60%;至2060年,化石能源消费量占比将下降至81%。而以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为主的非化石能源消耗比重将从2020年的18%提升至2060年的81.

2、新能源发电技术:有潜力实现50%的“碳减排”
随着清洁能源发电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电成本的下降,据高盛预测,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技术将有潜力促进中国约50%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去碳化”,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中最重要的技术。

在发展重点方面,根据《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0年)》及相关规划,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是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重点,其中,有2项风电技术入选《目录》,有3项太阳能发电技术入选《目录》,每项技术的节能、碳减排效益如下:

3、新能源企业技术实践情况
而在技术实践方面,我国代表性新能源企业不断创新研发,将新能源技术广泛应用于国内外项目中:

4、“十四五”时期新能源发电技术发展趋势
在新能源发电技术中,风电和光伏技术是中国能源消费转型的重点。“十四五”时期,我国新能源发电及利用技术的重点如下: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