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看待财富

2024-05-09 19:35

1. 佛教如何看待财富

钱财是工具,能为善,亦能为恶。
“
钱财你适当运用它就好,不要有个占据拥有它的贪念,到头只会害苦自己,走不了也再滚下去,又白费了一遭。 ​
“万万千千,过眼云烟。”即使有多少金银也拿不动,每个人都不过是个过客,人人平等而没分别。
钱财取之有道而再用之社会,利益人群,这才是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当钱财到达了一个峰值、一个大数之后,衣食绰绰有余,若不将它发挥运用在好的一方面,回馈于社会,那再多下去的话,也不过是张纸而已。 ​
如果学佛,越学越穷,当然包括人格及经济两方面,这样的话,请问谁会去学佛?人性都是追求真善美的,这种想念,是放之四海皆准,无时或已的。
佛陀是位大富贵的圣者,在家时是富贵的皇族,出家成道后更富甲三界,为众人王所独尊供养。成佛肯定是双赢的,不只人格富贵完美,经济资财上更可享之不尽、用之不竭;佛国里的财富珍宝,岂是天界和人间所能够比拟的。
所以我们身为佛陀的弟子,绝对不可能越学佛越贫穷的,学佛应该是越学越富贵的,这样别人看见学佛原来这么好,也必会趋之若骛跟风来学,谁又不想自己富而且贵哦?
越学越穷,皆因你不得法。如果你得到真正传承灌顶的财神法、如果你不吝啬布施不断、如果你没有做十分缺德的事,那黄金钻石自然会跟著你走的;不是人求钱,而是钱追人!别人是求之不得,而你却是不求自得哦!假使修有真正传承的财神法不能让你富贵,内财与外财兼得,让你富起来,那你真的要好好自我反省,看看哪一块自己做的不到位?内财是人格的美德,外财是金银珠宝玉石,修财神法是内外财两方面双得双赢的。"一常观世音师父

佛教如何看待财富

2. 学佛的人要不要追求财富

 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在佛弟子中,有出家众,也有在家众;有唯求自我解脱的声闻众,也有发愿救度众生的菩萨众。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发心,有不同的追求。
  1、人天行中 责无旁贷
  对于在家居士来说,首先要解决个人生计。与此同时,往往还肩负著家庭责任。为人父母者要养育后代,为人子女者要赡养老人,这都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佛教徒要慈悲一切众生,如果我们连身边的亲人都无力照料,又怎能利益更多的人呢?不仅如此,作为公民,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还有相应的社会责任需要承担。如果我们连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都无法维持,本身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并加深社会对佛教徒的误解。
  除了以上这些责任和义务,身为佛弟子,还要具有助人为乐的情怀。不论是儒家还是基督教,都劝导我们要有爱心。在今天这个社会,贫富分化越来越悬殊,虽然部分人已达到小康水准,但还有很多人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在边远地区,不少孩子因为家庭贫寒而失学,不少老人因为生活困窘而晚境凄凉,这些人都需要我们以实际行动去帮助。只有具备了相应的财力,才能为他们解决现实困难,提供生活保障。否则,即使有心帮助他人,只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出世修行 少欲知足
   
  作为出家僧人来说,如果倾向于出世解脱,就应奉行少欲知足的生活准则。早期的原始僧团,佛陀要求比丘们依「四依」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坐、穿粪扫衣、吃腐烂药。除此而外,出家后所能拥有的,不过是三衣一钵而已。因为出家就意味着对世俗生活的放弃,对物质享乐的放弃,从而排除一切干扰,将整个身心安住在对佛法的体悟中。
  从修行的角度来说,简单的物质条件更容易使人保持内心的单纯。凡夫最大的特点就是心随境转,今天的人为什么心特别乱?就是因为生活环境太复杂了,物质享乐太丰富了,使我们不知不觉地沉溺于声色 *** 中。
  所以,佛法提倡的出世修行,是以俭朴的生活方式为原则。我曾去法国的梅村参观,那是由一行禅师主持的禅修中心。虽然法国的现代化程度很高,但梅村营造的氛围却简单而又自然。因为修行是为了断除烦恼、息灭妄想,在俭朴的生活环境中,物欲 *** 相对要小得多,干扰也相对要少得多,心自然就容易静下来。
  而奢华的生活,对财富的过多占有,都会使我们的贪著越来越大,妄想越来越多,从而对修行构成巨大的障碍。尤其当我们缺乏相当的定力时,更需要以简单的生活来减少物欲,借助环境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心。
  3、积聚资粮 广度众生
  菩萨道的修行与解脱道又有着不同的特点。菩萨不仅要自我完善,还要慈悲一切众生,广度一切众生。在菩萨奉行的六度四摄中,都是布施为先,包括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施。
  药师琉璃光如来在因地修行时,曾发十二大愿,帮助一切为饥渴所恼的有情。他教导我们:「应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可见物质给予也是帮助众生的方式之一。所以,发了菩提心的人可以去赚钱,可以拥有很多财富。只有拥有更多的财富之后,才有相应的能力帮助众生。但前提是不能有贪著之心,否则就不是菩萨的境界了。
  与财布施相比,法布施才能令众生真正地离苦得乐。法布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存技能,一是佛法真谛。对于生活无著的人来说,物质救济只能解决燃眉之急,而帮助他在社会上自强自立,才能使他得到更大的受用。而最为究竟的方式,则是引导他契入佛法,「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所以说,学佛的人要不要追求财富,关键是看自己的发心,看自己是在哪一个层面上修行。如果从出世解脱的层面来说,就不应追求财富;如果想进一步发菩提心,那么,以财富来利益众生,也是行菩萨道的途径之一。
   

3. 佛教 为什么越有钱的人越学佛

有钱人的钱也不是白来的,是通过对社会认知的深入以“聪慧才智谋取”到的。
在这样的过程中越是深入越会发现“共识”之外的规律,自然会自己去找其通路。也发现了佛教的珍贵之处,亲近佛教也就自然而然了。
现在社会中认为佛教徒都是些不识字的文盲老头老太太,轻信了宗教迷信的余毒的观念还是很坚固。这是错误的观念,也是不符合实际事实的论断。
现今的中国末学请大家看看身边的人中还有文盲吗?佛教团体的宗教生活中出现的是大量的年轻人,老年人还有几个?恰恰是越加开化越加进步的当代中国,才会催生更多靠近佛教的现象。不单单是有钱人。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佛教 为什么越有钱的人越学佛

4. 为什么佛教那么有钱

造像本来就是信徒为了宣传佛法,宣传佛的功德做的一个广告,这个区别于世间的广告,世间的广告要么是为了钱,要么是为了利,并且世间的广告费用常常也是天文数字,比如中央电台的黄金时段,一秒钟就是多少钱。
     而我们正信的佛教徒的造像(广告)既不为钱也不为利(天下之大,不外乎名利!),为什么哪?就是为了宣传佛法,使这个世界生命短促,饱受种种苦患,如亲爱别离,怨嗔相会,种种病痛,颠倒杀伐之众生在此生,在来生能够依靠佛法远离苦痛,最终解脱生老病死,乃至迈向伟岸的大乘道,最终成佛。
    这个是我们自愿的,我认识的很多师兄就喜欢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也是为我们自己资助将来的福德。
    抱歉,我就是佛教的传教士,有两种,一种出家,身传袈裟,当然末法时代在寺院混饭吃的也有,但是传教的也有。一种在家,如我这样的,同样娶妻生子,通过我们对于佛法的学习,教导我们的亲友等,使他们能够得利。

5. 为什么现在信佛的人都比较有钱?

多神论的最大好处。——个人确定自己的理念,然后又从这种理念中推导出他自己的法则、快乐和权利,——这种做法我认为是迄今为止所有人类所犯的错误中最大的错误,是对自身的偶像崇拜;事实上,只有很少胆敢这样做的人才会总是对自己进行申辩,并认为这种申辩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申辩通常是这样的:“不是我自己想要这样,不是我自己想要这样,而是上帝想通过我要这样!”多神论就是创造出多个上帝和神灵的神奇的艺术和力量,在多神论的这种神奇的艺术和力量当中,人的追求自己理念的本能才得以充分释放,并且只有在这种多神论的艺术和力量当中,这种本能才能够使自己变得纯洁、完美和高贵:因为正如固执、桀骜不驯和忌妒等本能一样,这种本能原本不过是一种普通而不显眼的本能。必须要反对这种追求自己的理念的本能:这曾经是任何道德的基本法则、因为只有“人”这么一个标准——任何民族都曾经坚信必须要有这个健一的标准。但是,在自己之上、在自己之外以及在一个遥远的超世界之中,人们可能已经看到了标准的多样性;一个神不会否定和亵渎别的神!在这里人们首先承认多个个体,在这里人们首先尊重各个个体的权利。造出多个上帝、神灵、英雄和各种各样的超人,甚至编造出多个边缘人和下等人、侏儒、仙女、半人半马的怪物、山林神怪、幽灵和魔鬼,所有这些编造都不过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夸饰的郑重的预演;人们给予了某一个上帝以反对其他所有上帝的自由,最后人们赋予自己以同样的自由来对抗律法、风俗和邻人、相反,一神论作为只承认“一个”标准的人的学说的必然结论,——因此它只相信一个标准的上帝,除了这个标准的上帝以外,所有的其他的上帝都只是虚假的骗人的上帝。所以,一神论或许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理受的最大危险:这种危险在于一神论必然会导致一种过早的停滞状态,这种过早的停滞状态,正如我们所普遍看到的那样,大多数的动物种类早就已经进入了这种过早的停滞状态一神论本质上乃是:在它自己的类中只相信“一个”标准动物和一个理念,并把这一信念的道德性坚信不疑地化为自己的血肉,多神论则把人的自由精神和精神的多元性看做是榜样:多神论意味着一种这样的力量,这样的一种创造出新的自己的眼光以及创造出越来越新的、越来越属于自己的眼光的力量:这样一来,在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才没有永远不变的视界和“看法”。
——尼采《快乐的科学》第143节

为什么现在信佛的人都比较有钱?

6. 佛教如何看待财富?看完顿悟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越来越好,但是压力和焦虑也随之而来,幸福感越来越低,济群法师提出这样的一个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社会现状,明了广大众生的苦恼,我非常感恩济群法师的慈悲之心。
  
  
 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曾观照自己的内心,我是如何看待财富的,我又是如何追求财富的,我是一个追求热衷追求财富还是淡漠财富的人,带着这些琐碎又迷茫的问题,我走进本节课的内容。
  
 济群法师告诉我们,财富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关键是看财富的来源,能否智慧的使用财富以及是否对财富有贪著之心,财富分为“毒蛇”和“净财”。凡是那些来源不明的,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都属于“毒蛇”,不仅如此,不会智慧的使用财富,随意挥霍财富,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灾难,轻则伤害自己,重则家破人亡,损害国际利益,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相对应的是我们要“如法”的求财,只有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获取财富,财富才会变成我们的福报。
  
 追求财富是每个人都关心的话题,对于佛教徒能否追求财富呢?相信很多佛家弟子内心也有这样的纠结。济群法师告诉我们,佛法和追求财富并不矛盾,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我们只是在家修行的居士,我们要养活自己,也要照顾自己的家庭,甚至还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这都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如果是出家弟子,那么就可以放弃对财富的追求,因为这些物质财富很容易对我们形成一定的干扰,物质越多干扰也越大,为了能有一颗清净之心,我们就不能再去追求财富了。还有,如果你要修一颗菩萨心,那就要去追求财富了,因为菩萨是要利益众生的。所以,要不要追求财富关键是要看自己的发心,不要被外在的形式所拘泥。
  
  
  
 我们该如何追求财富呢?济群法师告诉我们:财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同样有它的因缘因果之道。既包括昔日种下的业力,也包括今生付出的努力。往昔的业力我们已经无法左右,但当下的努力却是可以做到的。除了培养自己的生存技能外,也要培植自己的福田,也就是恩田(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众生恩)、敬田、悲田。福报就像土壤,肥沃的土壤才会长出丰硕的果实,贫瘠的土壤,即使是再好的种子也不会生根发芽。而没有生存技能,即使有很大的福报,也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另外济群法师对于如何使用财富也给了一些启示。第一份,用作保障家庭的日用开支。第二份用作投资增值。第三份用作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第四份用以慈善事业。佛法认为,只有布施出去的财富才真正属于我们,济群法师也是通过对于“财富”的理解,进而说明“空”的概念,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的,都遵循着因缘因果的规律,告诫我们不要执着于财富。
  
 通过本课的学习,明白了财富的来龙去脉,为什么有的人生来尊贵,可以享受荣华富贵,有些人生来贫困窘迫,这不是老天不公,而是往昔的业力积累,这样想嫉妒之心会减弱,而我们自己如果也想获得财富就要从现在开始遵照法师的指示,慢慢的积累福报,进而改变我们的命运。

7. 佛说如何得财富?

现在世间人迷于物欲,迷得很深,迷得很重,这是所有一切天灾人祸的根源;解救的方法是帮助他觉悟。你帮助他觉悟,你跟他讲经说法他不听,他说天天学经教,这个东西不能发财,他的目的在发财,他的目的在升官。我学这个东西升不了官,也发不了财,他排斥、他拒绝。其实怎么样?他搞错了,真正学这个东西,确实能帮助你发财、帮助你升官。
  怎么知道?你去念《了凡四训》你就知道。袁了凡接受云谷禅师的教诲,改造命运,升官发财。他不是出家人,他在家,不但升官发财,还延长寿命。不仅如此,他命里头没有儿子,学习这个法门他得了好儿子。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求财富得财富,求儿女得儿女,求长寿得长寿,求作佛都能成佛,这是最难的,世间功名富贵小意思,哪有求不到的道理!
  他为什么会求得到?他懂得因果。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果报!果必有因。佛不迷信,你知道果报之因。你修因,当然你果报现前,升官有升官的因,发财有发财的因。发财的因是什么?佛教菩萨无量法门总结到最后就是一个布施。布施里面有三种,有财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要是把布施详细说明,那就是全部的《大藏经》。
  可以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说的什么?就是说的布施。这个三大类:财布施得财富,愈施愈多;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世出世间法就是一个大的因缘果报。九法界众生离不开这个范围,诸佛如来教化众生也离不开这个原理原则。所以佛门才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我们想发财,你不修因,你财从哪来?
  我们看到现前社会上有很多发财的人,拥有很多的财富,我们很清楚,过去生中修的因,这一生得果报,命里头有财!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那是缘;因有缘,果报就现前了。命里有财,什么事情不干,天天坐在那地方,那发不了财,为什么?有因没有缘。无论从事什么行业,缘!自自然然他就发起来了。如果你没有种因,再好的缘遇到了,你也发不了财,你没有这个果报。
  这个因好比是种子,我们用植物来作比喻,缘是土壤、水分、肥料、阳光,这都是缘。你有好的种子种在土地上,土地很肥,它有肥料,水分、阳光充足,这个种子自然就生长,它会开花结果。如果你缘具足,我有土地,这个土地有水分,肥料都很好,阳光都很充足,你没有种子,这个土地长不出东西出来。你有种子,你没有土地,你这个种子放在茶杯里头,放一百年它也不会长出来。像这个桃,这个桃核你把它放在茶杯里头,放一百年,它也不会长成桃树,它不会结果。所以种子、因跟缘结合它就现行了,才会开花结果。
  佛给我们讲了,布施是种子。财布施,那你有财的种子,你命里头有财;法布施,你命里头有智慧,有智慧你要读书,你要求学,读书求学那是缘,你智慧开了,智慧能起作用,成就自己,成就众生;无畏布施果报得健康长寿。《法华经》上讲得好,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经上讲了十条,这个是宇宙之间的大道理。如果我们真的明白、搞清楚,不再怀疑了,对这个起了信心,改造自己的命运不难,人人都能办得到。可以改造自己命运,可以改造你家庭命运,可以改造社会命运,可以改造国家命运,可以改造整个世界命运,哪有办不到的事情!办不到是你不晓得这个道理,你不知道这个方法,你对于这些理论方法没有信心,那就是一筹莫展。
  末后这两句说得好,‘于一切处庄严中,皆由诸佛能演说’。佛对于众生的恩德,就在这一句能演说,演是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佛的福报,佛的智慧,佛的健康长寿,真的做出来表演给我们看。我们要肯学,你不学怎么行?只要你肯学,只要你肯修;学是求解、求智慧、求知识,修是把自己过去所有一切错误修正过来。我们对于宇宙人生错误的想法,譬如今天有人想发财,想许许多多发财的方法,错了,你所想的是什么?全是缘。像种树,种果树一样,你想什么?我这个土地要好,土地肥沃,我这里水分好、充足,阳光好,我一切照顾周到,但是怎么样?没有作物的种子,费了多少功夫,到最后你这块土地上长不出东西出来。没有稻种它怎么能长出稻出来,没有瓜种长不出瓜来,没有桃种长不出桃树,没有种子!这就是什么?你的想法错误了。你想发财,你必须要修发财的因,因是财布施,对于财很吝啬不能够施舍,你不种因,你希求果报,这个错误。
  我们在佛法里面懂得这些道理,知道这些方法,我想得财富,我怎么做?修财布施。我今天没有财,我有一块钱,我布施一块钱;我有两块钱,我布施两块钱,这就是在修,诚心诚意的修,你的心愿是圆满的,你的因就是圆满的。我的财富只有这么多,我统统都拿来做好事、做善事去了,你的功德是百分之百,你那个因是百分之百;有亿万财产的人拿出十万、百万,那是他的九牛一毛。他要跟一个穷人两个相比的话,穷人修的福是百分之百,他修的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他得的果报少,穷人得的果报多、圆满,这个才合道理。老天不负苦心人,才公平。否则的话,修福只有有钱的人能修福,穷人就不能修福,这就太不公平了,那就不合乎天理了。天理是公平的。所以修究竟圆满的福报,究竟圆满的智慧,人人都有分。问题是你懂不懂这个道理?你会不会修?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如何得财富?

8. 为什么有钱人都信佛

有钱人不是都信佛,而是信佛的比例不小
今生有钱,是前生所做善业的结果,而世间善业,只有在佛法中的善业才能付出少而收获极大,所谓“舍一得万报”,此生的福报,多是前生在佛法中种下的善根

因此,此生有福的人,有些还有过去修行的习惯,就还是信仰佛法,乃至护持佛法;还有一些被花花绿绿的世界迷住了,忘记了前生修行的习气,就走向堕落了,此后讲面临来生的苦果

很多习气,人们说“胎里带来的”,就是这个意思。前生习气的延续。有好有坏。有些富人,官二代富二代,就是过分贪着此生的情欲享受了,过去的善业带来的福报花完了,苦果就来了,这实在是没有智慧的行为。“富贵学到难”啊

贫穷苦恼人,因为知苦而愿意修行善法,以期待来生获得好的结果,不再像今生这样受苦,所以修行者还是福报小的占多数。贪着快乐享受的人,很难学佛修行,因为不愿意受苦的缘故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