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还有大势至菩萨是谁?

2024-05-09 14:48

1. 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还有大势至菩萨是谁?

阿弥陀佛(接引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合称“阿弥陀三尊”,又叫“西方三圣”。
1、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佛经上讲,这里无任何悲痛和苦恼,居民们可以尽情享受诸种快乐,所以叫“极乐”。阿弥陀佛又被称作接引佛。
2、观音,亦称观世音,是西方三圣之一,阿弥陀佛的左胁侍,是佛教救苦救难的化生。
3、大势至菩萨的梵文音译是摩诃那钵,他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右胁侍。据《观无量寿经》所述,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指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扩展资料
供养方法
七布施:
一、为和颜施:对于别人给予和颜悦色的布施。
二、为言施:向人说好话的布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说好话,并勉人切实力行。
三、为心施:为对方设想的心,体贴众生的心的布施。
四、为眼施:用慈爱和气的眼神看人。
五、为身施:身体力行帮助别人。
六、为座施:让座给需要的人的布施。
七、为察施:不用问对方就能察觉对方的心,并给予相对其所需的方便的布施。
我们到寺院里礼佛,会见到诸多庄严的佛菩萨圣像,比如释迦牟尼佛圣像、阿弥陀佛圣像、弥勒菩萨圣像、药师佛圣像、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等等。除此之外,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寺院,还会供奉有“华严三圣”,那么佛教中的“华严三圣”指的都是谁呢?
华严三圣,佛教专用词,又称“释迦三尊”,是《华严经》中华藏世界的三位圣者。中间是娑婆世界教化众生的释迦牟尼佛,也可称之为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佛),其左胁仕是以智慧闻名的文殊菩萨,右胁侍是以大行闻名的普贤菩萨,胁侍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助手”,三者共同度化娑婆世界众生。

在我国大乘汉传佛教寺院,每位如来圣像身边都会有许多菩萨胁侍,以庄严道场、护法弘法,更好地度化众生。除了“华严三圣”,还有主管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及其左右胁侍日光菩萨、月光菩萨,三者合称“东方三圣”,又叫“药师三尊”;主管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及其左右两胁侍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三者合称“西方三圣”,又称“阿弥陀三尊”。
我们先来说主尊佛--释迦牟尼佛,刚才说了他的清净法身佛叫“毗卢遮那佛”。在佛教里,佛有三身,即“法身”毗卢遮那佛、“报身”卢舍那佛和“应身”(又称“化身”)释迦牟尼佛。佛教里有三世佛的说法,包括“横三世佛”和“纵三世佛”,“横三世佛”就是刚才我们说的三个世界的主管者:中间为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和西方阿弥陀佛。“纵三世佛”,即过去佛“燃灯古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尊佛”。

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还有大势至菩萨是谁?

2. 是阿弥陀佛教大至势菩萨念佛的吗

不是的。

在楞严经上有详细的说明,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有记载。菩萨在经中说到: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由此可见,这处提到的无量光如来并非是阿弥陀如来。因为在佛说阿弥陀经上提到,阿弥陀佛成佛至今十劫,而这里提到的无量光如来是极遥远的过去劫中成佛的。

十方诸佛名号,有很多是一样的,但不代表是同一尊佛。

南无阿弥陀佛。

3. 为什么小乘佛教不承认观音、大势至和阿弥陀佛等佛菩萨呢?

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四摄”。“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在教义学说上,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重要区别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别则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否定客观事物,实际上却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因素“极微”的存在,带有唯物思想倾向。大乘佛教则通通常主张“人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也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他们认为关于客观事物“空”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缘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因而是“空”。事物现象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这是大乘思想,特别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另外在修行目标上,小乘佛教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而大乘佛教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为最高的修行目标。

为什么小乘佛教不承认观音、大势至和阿弥陀佛等佛菩萨呢?

4. 为什么小乘佛教不承认观音、大势至和阿弥陀佛等佛菩萨呢

小乘佛教认为菩萨是未觉悟的人,而除了释迦牟尼以外的佛陀只是他方世界的佛陀,就好像如果你是学生,他们只是别的班级的班主任,可以尊敬,但是并不需要对他们向对我们自己的佛陀那样敬礼。

佛教中依法修行的人中的圣人是指佛法中八类证果位的圣弟子,即「向须陀洹、须陀洹、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阿那含、阿那含、向阿罗汉、阿罗汉」。除了他们和佛陀、辟支佛之外就都是凡人。 

菩萨虽然也积累了很多波罗密,就是也修行很多,而且不落恶趣,即不会落入三恶道,但是仍然是凡人。

佛教里顶礼的对象必须是佛或者圣人,或者僧人,不包括凡人。

5. 按小乘观点,大乘是伪大乘佛教,那在原始小乘佛教里是如何告诉世人--观世音菩萨的存在的?在小乘概念中

首先请您搞清楚一个概念,即大乘≠北传,小乘≠南传。
 
《六祖坛经》有云,“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换言之,如果对于南传的经典,做到了“如法修行”,那么,仍然是大乘。如果对于北传的经典,仅做到“见闻转诵”,那么,仍然是小乘。

《无量寿经》有云,“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换言之,如果修行达到了“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的程度,那么,就是大乘。反之,如果只达到了初级的程度,那么,就是小乘。
 
跟平时咱们说的完全不是一码事儿。
 
您若有兴趣了解正信的佛法是怎样的,可以去地藏占察网(dzzc)看看。
还有这个帖子:www.bskk.com/thread-2731070-1-1.html
 
希望对您有帮助,南无地藏菩萨!

按小乘观点,大乘是伪大乘佛教,那在原始小乘佛教里是如何告诉世人--观世音菩萨的存在的?在小乘概念中

6. 为什么观音大士成不了佛,原因在这

不对 已经成佛了
观世音菩萨前身早已成就佛果,号“正法明如来”。其后又以菩萨的身份乘愿再来,普度众生。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记载,阿难曾向释迦牟尼佛请问观世音菩萨的来历。佛陀告诉阿难言:“此菩萨名“观世音自在”。亦名“捻索”,亦名“千光眼”。善男子,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汝等大众,诸菩萨摩诃萨,梵释龙神,皆应恭敬,莫生轻慢。一切人天,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
正法明如来,他是古佛中之古佛,亘古加持着整个法界宇宙,使正法放大光明、长存不灭。其所教化的众生无穷无量,培育出数不尽的菩萨摩诃萨,成就佛果。
“正法明如来”为了帮助众生脱离苦海,于是带果行因,本其无上智慧,广作无边佛事,于十方佛土中,现种种身,说种种法,度种种众生。倒驾慈航,成为了观世音菩萨。
一方面化身千百亿,度于一切国土六道,他无刹不现身,千处祈求千处应,救度一切苦难,听一切世界声音。在无量劫后,阿弥陀佛灭度,西方国土正法无人护持,观音菩萨就会为利益无边众生成佛,名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运持西方极乐世界正法。另一方面,观音菩萨本觉妙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又下化众生,与一切众生,同一悲仰, 自己身同众生,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法,又帮助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说法,为一切众生说法,大雄愿力无边无量。
过去是正法明如来,现在是观世音菩萨,未来是普光功德山王如来,三身一体,都是观世音菩萨为度众生而示现的。观音世菩萨一生都在为众生奉献自己,所以至今最被敬仰

7. 大乘佛法,小乘佛法怎样理解?

佛教目前分为两支,一支是大乘佛教,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都属于大乘,主要流传于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台湾、尼泊尔、蒙古、俄罗斯等地。另一支是上座部佛教,也称南传佛教。现代南传上座部佛教传承了古代上座部传统,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信徒也经常习称他们为小乘佛教。因为它包含贬义,在学者及佛教徒间,长期存有争议。1950年召开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明确规定对南传佛教的称呼,无论在西方或东方一律使用上座部而不使用小乘。
至于说佛法上的特点,这个问题就很大了,概括的来说,大乘佛法以行菩萨道为宗旨,强调要普渡众生,具体到修法上体现在“四弘誓愿”,“四无量心”和“四摄六度”上。上座部佛教主要以解脱道为主流,就是通过接受“四圣谛”或思维“十二因缘法”来自我修证,最终成为阿罗汉或辟支佛,达到究竟解脱。但上座部的佛经里也记载有菩萨道的修行方法,且从古到今不乏修行实践者,其具体的修法与大乘佛教有所区别。

大乘佛法,小乘佛法怎样理解?

8. 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说的是什么

据说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时,有许多信徒。佛陀因人设教,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传教方法,而弟子们又各有不同的理解和发挥。他灭度后,佛教逐渐分成不同的宗派,主要有“大乘”和“小乘”两大派。
“大乘”是梵文“摩诃衍那”的意译。“摩诃”是“大”的意思,“衍那”是“乘载”(如车、船)或“道路”的意思。大乘佛教自称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大河的此岸,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主要经典有《般若经》、《维摩经》、《大般涅槃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
大乘佛教在印度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一、初期,约一世纪至五世纪,以宣扬“假有性空”的理论为主,逐步形成由龙树、提婆创始的中观学派。二、中期,约五世纪至六世纪,以阐发“万法唯识”的佛经为主,从而形成由无著、世亲开创的瑜伽行派。三、后期,约七世纪至是十三世纪,义学日益衰微,密教起而代之,以至在印度本土绝迹。从印度传出的大乘佛教,主要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属于北传佛教。

“小乘”是梵文“希那衍那”的意译。大乘佛教兴起后,贬称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为“小乘”。后学术界沿用这一名词,不再含褒贬之义。主要经典有《阿含经》等。小乘佛教也曾在中国流行过,到了隋唐逐渐衰落。现在小乘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属于南传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主要区别是:大乘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小乘则视释迦牟尼为教主。大乘强调不仅要解脱自身,而且要解脱一切生灵,使众生都成佛,自己才能成佛;小乘则主张只要断除自己的一切烦恼,超脱于生死之外,就能成为“阿罗汉”。大乘倡导以“六度”为内容的菩萨行,小乘则着眼于“三十七道品”的宗教道德修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