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5:《教育,向美而生》读书笔记(十五)

2024-05-18 03:29

1. 575:《教育,向美而生》读书笔记(十五)

                    ——教育一位“红孩儿”的五味经历
  
  
 困难,是教师成长最好的教科书;学生,是教师成长最好的“贵人”。
  
                                                            ——题记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之路是笔直的、宽阔的、平坦的,但行进之中我们却发现,路途有崎岖、凹陷,还有难以并行的窄巷,甚至有横亘在前的巨石。遭遇困境,是人生迫不得已的事,也是必然的事。但是,如果我们能正视自己所经历的困境,将之化为历练自己的契机,那么这些“石头”便会成为“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有如河蚌体内嵌进了沙子,只要忍痛分泌粘液,便可能孕育出珍珠,此所谓“蚌病成珠”也。
  
 回首自己在教育路上走过的18年,期间一次次经历挑战,一次次陷入困境,但当我静静静回顾其间的惊涛与骇浪、艰辛与痛苦时,我却真切地感到,当时的那些那些艰难反而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困难真的是化了妆的机遇,原来孩子真的是教师成长最好的教科书。
  
 其中一个让我想放弃也想放弃自己的“红孩儿”,无疑就是这样一块巨石,它让我品尝了教育百味,让我的教育生涯跌宕起伏,但也丰富了我对教育的理解。
  
 一、遭遇红孩儿
  
 二、第一重错误:招安收买
  
 三、第二重错误:动员转学
  
 四、笨办法也是办法
  
 五、第三重错误:无形隔离
  
 六、唤起一颗柔软心
  
 因为“红孩儿”,我对之后遇见的每一块“巨石”多了一份坦然,多了一份从容,更多了一份敢于面对的勇气和力量。我相信黑暗不是我的人生色彩,我只是在经历黑暗。我把考验我的“绊脚石”一块一块垒成了“垫脚石”,并借助这些垫脚石,站在了更高的位置上。
  
 因为“红孩儿”,我体会到,只有非常之境,才能把沉睡中的力量唤醒,才能让一个人超越自我。犹如河水只有走到了绝境,才能形成壮观的飞瀑。这种力量,不靠遇见,不靠求得,它就在每个人内心的灯火阑珊处。
  
 每个老师都会经历孩子成长历程中的一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可能成为孩子今后成长的精神源头。为此 我们要穷尽自己的智慧,尽己所能,知其心,引其行。
  
 教育路上,遭遇困难是必然的事,犹如侍弄庄稼的农人也必然会遭遇旱季。对此,我们要确立的认识是:越是经历过旱季,瓜果酒越甜,所以就越不能放弃。
  
 每一种“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平凡,都可能蕴藏着潜在的非凡。
  
 每一片“此情无计可消除”的愁苦,事后都“可待成追忆”。
  
 每一次“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窘困,过后都可能让人觉得云淡风轻。
  
 每一段历程都有专属于它的风景,所以不要错过人生的旱季。历经沧桑,方有光明与开阔;有丰富的经历,才有丰富的人生;无数个“一朝风月”的叠加,才能最终成就“万古长空”。

575:《教育,向美而生》读书笔记(十五)

2. 469:《教育,向美而生》读书笔记(八)

最美的教育,莫过于师生相互启迪,彼此成全 
  
 最美的教育莫过于师生同在辽阔的教育沃野上,自由成长,相互倾慕,彼此成全,各自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收获着各自的魅力人生。
  
                                                              ——题记
  
 好的关系能够使双方相互滋养,彼此扶持,共同增益,从而各自收获更好的自己。
  
 师生之间有一种生命能量在交换,并在这种交互中循环往复的的递进。这种能量可能正向,也可能负向,师生间的关系,可能美好,也可能不堪。正向的、美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就能成为一种教育力量。
  
 一、我所向往的师生关系。
  
 开始,我希望是武侠小说中的师徒模样。
  
 渐渐的,我发现这样的画面只存在于文学之中,太过玄幻,距离现实太遥远,只能望文兴叹。后来,看了《大宅门》,其中白景琦与季宗布之间的师生情谊打动了我。
  
 再后来该细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是感佩孔子与其弟子的师生情缘。
  
 孔子带着愿意随行的弟子,走遍天涯,同饮同食,危厄与共。在寻常生活中完成伟大的授业,这是何等的荡气回肠!共同生活最骗不了人,因为细节最能凸显个性,也最易显现瑕疵。经年的休戚与共之后,弟子仍觉得老师不寻常,看到老师的瑕疵仍死心踏地的追随,并能从老师的一言一行中悟道,这是何等的壮哉美也!
  
 二能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是好的教育。
  
 构建和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难的不是主动施爱,而是面对具体的、真实的问题时,教师该如何智慧地应对,从而既解决问题又无损甚至增进师生关系。解决问题时,如果以破坏师生关系为代价,那么这样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要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先了解孩子。
  
 要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应顺从孩子的天性。
  
 要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应用真诚和智慧去开启孩子的心门。
  
 三、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彼此成全。
  
 教育,追寻的是师生之间心灵的契合与共鸣,如果师生关系能在相互作用和彼此影响中螺旋式提升,朝着美好的方向循环往复的递进,良好的教育生态形成,关系中的人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是始于教师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而是始于他与学生的交互活动。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眼神,一句关切的问候,一个无言的赞许,或者哪怕是借用一支笔后的感谢,都可以是深据教育意义的交互活动。虽然没有量表,也无法记载,但它传达了一份关爱,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鼓励。
  
 教育的美好之处在于,教师在成全学生的同时,也成全了自己。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获得了专业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学生全了教师。

3. 516:《教育,向美而生》读书笔记(八)

对于草木,顺其自然,才能自然而然,;对于教育,师法自然才能一切自然。 
  
                                                          —--—题记 
  
 人如草木,也有着自己的天性和生长节奏。如果顺应这种天性和节奏,人便会处在一种自然而放松的状态,感官会打开会变得更加灵敏,从而更富生机和活力。而违背天性,过度作为乃至妄为,人就会如《病梅馆记》中的“斫其正”“删其密”“锄其直”后的梅那样,看起来赏心悦目,实则“遏其生气”,失去灵性。
  
 天性,是一个人的先天秉性、品格和性情,蕴含着与生俱来的生命力和潜能,外界难以轻易撼动或是改变它。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让天性中内蕴着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把潜在的“可能”变成现实的“质素”,以造就一个个完整而健全的人。这是理想的教育,也是教育的理想。
  
  一、本于孩子爱好游戏的天性,令他们“进自不能已”。 
  
 爱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大教育家陶行知鲜明的主张“玩中学,学中做”。连国民一向觉得不苟言笑的鲁迅,也认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教育的一个巨大秘密就是利用游戏“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二、本于孩子爱美的天性,唤起他们对更美的渴慕。 
  
 爱美,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对美的追求,我们不要去压抑,而要去满足、引导和发展,要唤起他们对美的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而让他们不断爱自己,更能提升审美层次,用审美的态度过有美感的人生。
  
  三、本于孩子不爱被说教的天性,有心无痕的引导他们。 
  
 不喜欢被刻板地说教,是孩子的天性。一旦感觉到自己被训导,孩子病便会心生抵触。因此,我们要创造契机,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和触动,我谓之“有心无痕”。借用卢梭的话:“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四、本于孩子渴望被需要的天性,促成他们自己去奔跑。 
  
 渴望被需要,是孩子的天性。人犹植物,需要强根固本。价值感,是一个人的根;被需要,是一个人的本。根与本一旦被强化,人便会孕育出无限的生命力,会为自己奔跑,不论路边有没有掌声。
  
  五、本于孩子渴望被关注的天性,不断地“看见”他们。 
  
 渴望被关注,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渴望被人“看见”,渴望被人关注,这是人的基本需求,也是人存在的意义。一个人的表现欲里,隐含着自我肯定的因子,也隐藏着实现自我的积极意念。尤其在青春期,孩子的表现欲会急剧增强,会通过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来证明自己的人格和地位。我们何不顺着这种天性,体察他们的内心诉求,并对之或维护或引导,从而来成全他们?
  
 本于天性,不是任由天性,而是了解天性,尊重天性,顺着天性,守护天性,顺性挖潜,引导孩子向上、向光地生长。
  
 本于天性,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身上存在的弱点和缺点,愿意放慢脚步,在等待中期待,平和而包容。
  
 本于天性,要求教师心里住着一个孩子,不忘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并始终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走进孩子的心。
  
 顺乎天性,才能率性而行。往更大的角度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516:《教育,向美而生》读书笔记(八)

4. 523:《教育,向美而生》读书笔记(十)

心也是一块地,我们称为心地。这块地也需要松土、除草、灭茬、翻耕,以保持柔软。心地柔软了,才能生长出温暖、良善、慈悲等质素,才能让人变得光明、真诚、悲悯。可以说一切证明的品格,其底子都是一颗柔软的心。
  
 一、柔软心,是一颗矜于细行的心。
  
 柔软心,是一颗矜于细行的心。培育一颗柔软心,并不需要刻意的或是策略性的计划,只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人和人的真实互动,积极践行,不辞小善,顺手行善。细微之处最见精神,点滴之间最是暖人,不论是一句简单的问候,还是某种重大的表示,那种发自内心的温柔都将让人动容 。
  
  
 二、柔软心,是一颗懂得接纳的心。
  
 柔软心,是一颗懂得接纳的心。接纳,也是一种给予,给予的是尊重、理解和信赖。对于不常被接纳的人来说,这份礼物尤其显得珍贵。平等地接纳学生,可能是没门槛最低却难以做到的教育起点,也是一种教师深层的温柔。
  
 三、柔软心,是一颗愿意成全的心。
  
 柔软心,是一颗愿意成全的心。柔软心是一种无言的优雅和低调的智慧,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成全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若人人都怀有一颗愿意成全孩子的柔软心,这个世界将变得绚烂而多情,温馨而浪漫。
  
 四、柔软心,是一颗悲悯的心。
  
 柔软心,是一颗悲悯的心。悲悯的心地,里可以开出世间最美的花。它根植于内在的良善,没有预设,不求回报。它源于懂得和不忍,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不忍,所以悯人。
  
 五、柔软心,是一颗能唤醒他人的心。
  
 柔软心,是一颗能唤醒他人的心。用一些平凡却能打动人心的细节,把学生的心灵唤醒,使之在人生的各种场合都能保持在场,这是一个教师最大的善,也是教师魂中最美的音乐,无声,却绵长。
  
 六、柔软心,是一颗具有生长力量的心。
  
 柔软心,是一颗具有生长力量的心。柔软心就是古人说的“仁”,“温良者,仁之本也”,尊重人道,相信人性相通,视人若己。这一点,其实可以推广到其他物种,所谓众生平等。于是爱和情意就各种关系间循环往复,互动,绵绵不息。
  
 柔软心,是河水深处的潜流,富有力量却不起波澜。
  
 柔软心,温柔敦厚而不愚,是灵魂深处散发出的馨香。
  
 农人把百谷留给黑色的大地,画家把色彩留给艺术的大地,作家把文字留给文学的大地,身为教师,我把一颗柔软心留给教育的大地。我心柔软,教育方能恒久而温暖。

5. 593:《教育,向美而生》读书笔记(十六)

——帮助一位“低起点”的孩子确立向上向善的信念
  
 教育中,每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无限可能,只是有些孩子,尤其是“低起点”的孩子自信坍塌,怀疑自己的向上之力。对他们我们要做的是竭力唤醒它们埋在心灵深处的尊严和自信,在他们心中播撒下向上向光的种子,从而使他们对自己对生活重新树立信心。一个人的内力一旦被唤醒,他便会自己奔跑,即便路边没有掌声。
  
 一、“我也是别人的环境”——帮助学生经营好关系。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关系之中,这些关系就是他的生存环境。人只有生活在和谐的环境里,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否则他将远离幸福生活。
  
 先保护好自己,然后好好做自己,从而既为自己赢得良好环境,也让自己成为他人的良好环境,这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二、“我也是一块发光体”——唤醒学生的自信。
  
 自卑,这是他的心结,也是他的心劫。自卑是精神上的矮化和自虐,会使人选择以匍匐的方式前行,并限制了人生所能达到的高度。如果说“战争的艺术就是在某一点上集中最大优势兵力”(拿破仑),那么教育的艺术就是在自信这个点上集中最大优势兵力,然后全力以赴去突破。
  
 这些语言,虽然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但能在涛涛的内心积极一点力量。涛涛原本接近干枯的自信,找到了水源,渐渐恢复了绿色,开始生动起来。
  
 三、“我有能力改变”——播下一颗愿力无边的种子。
  
 很多人在付出努力却看不到进步后,便开始怀疑努力与成功的关系,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不可能我取得成功,并发现最后“果真”不可能。在精神上给自己设限,这才是人真正无法逾越的障碍,因为当一个人退到不愿超越自我的界限时,他就会为自己的不作为找出许多借口。
  
 最佳的教育,当如润物细无声的蒙蒙微雨,在一个“渐”的过程中,滋润万物。涛涛,何尝不为我上了生动的一刻,纵令落后,依然驶而不息;纵令失败,依旧矢志不移。
  
 四、“我很重要”——帮助学生找回失落的价值感。
  
 人都渴望被需要。因此与其满足一个人的需要,还不如让他被需要。一旦感觉到自己被需要,人便会努力强大以求担当, 力量会在瞬间酝酿和爆发。
  
 对起点很低的孩子,重要的不是施与同情,而是努力去唤醒,帮助他变得强大。把学生唤醒,让他们发现自己,然后做更好的自己,这就是我的教育“秘诀”。
  
 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在教师的视线里。哪怕是最平庸、学习最困难的学生,我们也要去鼓励他们,为他们打开精神发展的视界,让他们展示自己,宣告大写“自我”的存在。

593:《教育,向美而生》读书笔记(十六)

6. 【第526篇】朝向美的教育--《教育,向美而生》读书笔记

大年初五夜,晚十点,窗外。
  
 火树银花不夜天,烟火飞舞孩童欢。
  
 坐在桌前的我正回味着读《教育,向美而生》的点点滴滴,书中有欢笑,有泪水,有成长,悲喜交织,颇有一番滋味。
  
 前记
  
 《教育,向美而生》是我半年前就想读的书。年前,工作室允许每位成员可以借本书,趁着假期好好阅读。断断续续用了十天时间,读完此书。之前写下了五篇读书笔记,《教育也要顺其自然》《修得一颗柔软心》《做个有思想的教师》《困难是成长最好的教科书》《仪式感擦亮生活》,共计六千余字。字短情长,我想郑英老师是幸福的,因为她有一颗热爱教育、热爱生活的心。
  
  
                                        1.教师之美
  
 若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发展,教师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真正的教育者是在施教的同时实现了自我教育的人。
  
                                             ---郑英
  
 最喜欢这本书的书名,"向美而生",虽不是豪情壮语,却也是内心散发出来的热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顾久说这似是由"向死而生"而来的,"向死而生""朝向死亡,步步为生",当然"向美而生",是"步步为生,朝向美好"。
  
 课题群燃梦阅读里都午夜十二点了,还在阅读感悟打卡;Growing写作组里即使很难,也在坚持着日更小文。试问,谁不是在向美的路上拼搏努力呢?
  
 "向美而生",美是美好,教师的美好。师者,范也。只有教师成了美好的典范,学生才会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从书中,我看到了郑英老师,她热爱杏坛,她好学善思,她聪敏灵动,她善解人意,她顽皮而又出乎意料。郑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美、善的典范,我也要向美、向善而行。
  
                                       2.教育之道
  
 土地柔软了,作物才能长得好,心是一块地,心地柔软了才能生长出温暖,良善慈悲等质素才能让人变得光明、真诚、悲悯。                       
  
                                           ---郑英
  
 书中故事体现了郑老师的教育技巧和方法,有"我"及人,有"我"及物,有"我"及种种教育细节。她能把看到,听到,想到的与教育联系起来,这就是她敏锐的教育意识。
  
 记忆犹新的是她设计的"成长仪式"活动,邀请家长来参加,孩子和自己的父母握着手一起走过成长门。看似简单的仪式里,孩子懂得了父母的不易和对自己的爱。从孩子记述这件事的日记里。看到了他们的感恩和成长。
  
 这是教育技巧,这又不是技巧,这分明是教育之道,是教育的艺术。既是老师和学生的日常,也是有学生和老师精心创造的生活。
  
                                        3.教育之难
  
 困难是教师成长最好的教科书,学生是教师成长最好的贵人。
  
                                     ---郑英
  
 教师每天上课,批改作业,再上课,再批改作业,就这样单调重复着,看起来,这是份无趣无味的工作,碰到不听话的学生,还要与他们斗智斗勇,最重要的是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随时面临各种变化和可能,可见教育工作之难。
  
  
 郑老师在书中这样说到:回首自己在教育路上走过的十八年时间,一次次经历挑战,一次次陷入困境,回首期间的惊涛与骇浪,惊心与痛苦,真切的感受到当时的那些艰难,反而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困难是化了妆的机遇,孩子真的是教师成长最好的教科书。
  
 这是郑老师多么深刻的感悟。
  
 班级里低起点的孩子涛涛,这是个犯错误出了名的学生,到谁的班谁就很头疼。转到郑老师班里后,把班级搞得用乌烟瘴气,鸡飞狗跳一点也不过分。
  
 涛涛到底是个怎样的学生呢?
  
 涛涛学习上一片荒芜,经常挑衅老师,连打架敲诈也是常有的事儿,更出格的匪夷所思的是:他还做了几个桃木小人,并在每个小人的背后都写上了老师的名字。
  
 关于一位红孩儿的"五味"经历。可以说他的到来让他所在的班级一片狼藉。
  
 就是这样的涛涛同学让郑老师遭遇到了困境,郑老师说伟伟就是她教育人生路上遭遇的"红孩儿"。可让我惊叹的是郑老师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把这个"绊脚石"变成了"垫脚石"。
  
 路途有崎岖,有凹陷,甚至横亘在我们前面的局势,遭遇困境是人生不得已的事,也是必然的事。但是如果我们能正视自己所经历的困境,将之化为历练自己的契机。
  
 涛涛是一个让郑老师想放弃,也想放弃自己的红孩儿,就是这样一块巨石,让她感受到了教育百味,让她的教育生涯跌宕起伏,丰富了她对教育的理解。
  
 对涛涛的转化,陪伴,郑老师无疑是个智者,也是个仁者,这是她教育智慧的体现。
  
                                         4.成长之美
  
 郑老师曾经是一个班的语文老师,还同时兼任着两个班的班主任,工作之繁忙可想而知,可从文字里你能触摸到她柔软和善的内心。
  
 透过文字,看到了郑老师的成长,这源于用心,源于爱,爱学生,爱教育,乃至爱生活。郑老师同时也引导着孩子们一同成长,她的追慕美好的系列班会课,她的学生的日记,她的学生写给她的颁奖词,她的学生对她的爱护,都留下了成长的足迹。
  
                                         5.教育之美                                  
  
    追慕美好,向美而生,这是教师职业的可贵之处,也是教育事业的高贵所在。
  
                                             ---郑英
  
 郑老师心中的美,既是教师的美好,也有教学的美好。书中她是这样说的:一个教师的内在美好以及由此所能创造的美好的教育人生,我希望是如下这般。
  
 追求上,不断探索价值,做教育的行者,行者不驻,故无疆---这是教育人生的长度。
  
 学识上,精进专业素养,做教育的学者,学者乐学,故无涯---这是教育人生的宽度。
  
 思想上,学会哲学思考,做教育的智者,智者善思,故无忧---这是教育人生的深度。
  
 灵魂上,提升人格修为,做教育的仁者,仁者爱人,故无敌---这是教育人生的高度。
  
 我喜欢这样的有长度,有宽度,有深度,有高度的教育人生,也追求这样的人生教育。课堂教学的长度、宽度、高度、深度,取决于教师思想的长度,宽度、高度、深度。
  
 有着美好内在的教师,也期待美好的教育人生,最终朝向美好的生活。用丰富的经历赢得有丰盈的人生。
  
 读罢此书,掩卷沉思,心有美好,借用顾久老先生的话:若能重返少年,仍愿意端坐在郑英老师的课堂里,当一回她的学生。

7. 《教育向美而生》122-152

培养有思想的人。
  
 有思想的人才可能创造出精神上的伊甸园,有思想的人才可能力量无边。
  
 教育就是一种思想,启迪另一种思想,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事业。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思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没有思想或是没有思考力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天然的缺陷,我们的教育就是要通过种种努力,会计学生的思考力,培养出一个个有思想的人。
  
 一教师自己应首先是一个思想者。
  
 有思想的人是精神觉醒的人,自觉求索,对人生世界有自己的独到而系统的看法,是内心坚定的人,是主动寻找光明的人。
  
 要培养有思想的学生,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乐于思考的人。做有思想的教师阅读是最便捷门槛又是最低的途径。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不断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
  
 二,培育独立精神。
  
 独立精神是基于个体的生命体验和思维方式,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融合他人思想,形成自己比较系统的观点。
  
 培育学生的独立精神,要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要引导他们树立批判意识,要鼓励他们大胆提问。
  
 三,提供自由的土壤。
  
 人特别是儿童更需要自由的空间来保证去成长。只有在自由的环境里人的思维才会飞扬,灵感才会迸发,创意和惊奇才会签字。按照自由成长的孩子往往表现的更独立,更自主,也往往会拥有更多的自信,能更高层次地看待问题。
  
 给孩子留出一段儿自由的时间。给孩子创造一片自由的空间。
  
 四,指导阅读,知道光在哪里。
  
 那人说如果有天堂,那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营造阅读氛围。开展读书活动。指导阅读方法。
  
 教育当培养思想深邃且心灵纯粹的人,倘能如此,我们的校园便是一个启蒙之所和智慧之源。
  
 
  
  
 
  
  
 让教室成为一个诗意的所在。
  
 理想的教室应该是一本立体的教科书,是一个诗意的所在。这里一切皆美。
  
 一,从看得见的美开始。打造美的教室要从干净开始。气物质上富艺文化给单纯的物品添加一些价值。物品便会具有某种精神。绘事后素,在干净的底子上,与孩子们一起一点一点的装饰着天地。
  
 二,文而化人
  
 讨论班级目标。形成班级公约。设计班徽。制定班训。一切顺理成章。
  
 一件诗意的教室必定流淌着这样的美篇,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对未来充满期盼和向往。
  
 三,和谐的关系才是最大的诗意。
  
  教室里最重要的关系。当然是师生关系。您好,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为营建学生和任课教师的良好关系而不止努力。营建良好的同伴关系。建立相互扶持,相互增益的同事关系。为班级同学和他们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而全力付出。
  
 一件诗意的教室,是师生共同向往的乐园:它是有序的,有着节奏之美;他是自由的,有着创造之美;它是浪漫的,有着诗意之美;它既是学生成长的沃土,也是教师成长的福祉。
  
 规则更是一份成长的契约。
  
 规则不应局限于行为的养成,而更应着眼于价值的追求,不应束缚于外部的规性,而更应着力于内在的需求。
  
 不同的规则催生出不同的道德行为,并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就是规则的力量。
  
 一,没有规则是一种缺失,规则不合理是另一种缺失。
  
 小时单方面制定规则,会阻碍师生之间的信赖关系的建立。没有自由的知识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作为艺人手段的班级规则及本质和意义亦是如此。
  
 二,我们这样制定规则。
  
 通过一条条具体工业的制定,学生清新而深刻的感受到规则不是取悦他人的外不归宿,而是反映了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这些细化的规则成了一个个可视的标准,创造出可预见的纹文化,并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规则是有意义的自己置于规则是有价值的。
  
 三,规则的要义在于彰显契约精神。 
  
 班级规则也理应体现契约精神,即使与同伴的企业更是以自己的侵略,它传递的是一种信心,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
  
 有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制定。比遵守更重要的是价值追寻。规则需要不断完善。
  
 
  
  
 教育即生长,这种生长是在规则中的自由生长,自由而不随意。在规则的制定,执行和完善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勇敢的批判,积极的创建,从而实现了自身思想的启蒙和价值观的树立。

《教育向美而生》122-152

8. 415 读《教育向美而生》1

       终于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阅读郑英的《教育向美而生》。虽然没有焚香沐浴,但也洗净了手,擦干净了桌子。  
  
        这些年来也看了一些教育专著,但郑英的书却给我不一样的感觉,它是那么富有吸引力。没有高深的理论,但却有着睿智的思考。没有空洞的说教,但无处不透露着她的真情。这是一个用心的老师,随时随地都想着学生,得了稿费为每一个孩子买一杯奶茶。去香港学习,给每个孩子寄一张写着祝福的明信片。教育不是只是她的工作,而是她的生活的一部分。她和孩子之间的循环互动是那么融洽,就像对待情意绵绵的情人,情趣源源不断。
  
        繁忙的工作并没有影响她的生活,执一颗悠然心享受清风明月是她对生活的态度。她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从外在到内在都成为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教材。“没有人有义务透过你不修边幅的外表来发现你美不胜收的内在。”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让我幡然醒悟。过去我一直是别人口中“不太讲究”的人,自己也不以为然。总觉得工作那么忙,事情那么多,哪有时间梳妆打扮,穿戴整齐就可以了。现在我意识到,实际上,不是自己不爱美不讲究,而是把“不讲究”当作“懒惰”与“邋遢”的代名词,给自己找了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美好的形象,既是对自己的珍爱,更是对他人的尊重。能始终保持清新悦目形象的人,必定是热爱生活的人。当然,不同于其他职业,教师是更注重内在质地的一类人,因为他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如春雨润物无声悄然决定着学生的精神高度。
  
        要想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幸福,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虽然这之前可能需要费时费心费力。但正如米兰·昆德拉说的“麻烦的事情里头隐藏着真正的乐趣”,只有经历了这些麻烦才能换来幸福快乐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