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主要说什么?

2024-04-27 20:07

1. 《金刚经》主要说什么?

《金刚经》主要说的是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 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
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着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金刚经》的由来
相传是释迦牟尼佛在祗树给孤独园为须菩提尊者而宣说的经典,南北朝时代的开善智藏大师持诵金刚经多有灵验感应,唐朝以后的僧人,将本经视为阐扬佛性密意的经典,更因为禅宗各祖师的提倡,地位甚高,唐玄宗敕定《孝经》、《道德经》、《金刚经》为三教中最重要的经典,亲自为此三经作注。
宋代公家则以《金刚经》测验僧侣。明成祖因国师临济宗的姚道衍之请,集僧俗二界善知识作《金刚经解》。

《金刚经》主要说什么?

2. 金刚经说什么的内容简介

《金刚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它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由姚秦鸠摩罗什于弘始祥译出,问世之后,即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篡要、注解、类颂、重演、义记、采微、集解、科释、宗通、决疑、大意,直说等略种注释达一百多种。

3. 金刚经主要说什么的?

《金刚经》主要说的是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 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
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着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金刚经》的由来
相传是释迦牟尼佛在祗树给孤独园为须菩提尊者而宣说的经典,南北朝时代的开善智藏大师持诵金刚经多有灵验感应,唐朝以后的僧人,将本经视为阐扬佛性密意的经典,更因为禅宗各祖师的提倡,地位甚高,唐玄宗敕定《孝经》、《道德经》、《金刚经》为三教中最重要的经典,亲自为此三经作注。
宋代公家则以《金刚经》测验僧侣。明成祖因国师临济宗的姚道衍之请,集僧俗二界善知识作《金刚经解》。

金刚经主要说什么的?

4. 《金刚经》主要说什么?

《金刚经》主要说的是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 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
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着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摘要】
《金刚经》主要说什么?【提问】
《金刚经》主要说的是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 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
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着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回答】

5. 金刚经说的是什么内容呢

《金刚经》:超级大智慧 
佛教的经典,在中国翻译流传的有数千卷之多,而流通最广、注疏最丰富者,要算《金刚经》了。《金刚经》是般若系经典,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是喻,指印度的金刚石(即钻石)。它最光明,最坚硬,也最珍贵。它能破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坏,所以他最坚最利,而没有能破。所以用金刚石作为譬喻来形容般若。金刚是贵重的宝物,以譬喻实相般若是诸法中尊。它坚固不为一切所坏,来譬喻观照般若不被一切碍见所侵犯。金刚能裁玻璃,作用猛利,来譬喻文字般若能断众生种种疑惑。 
“般若”者,即一切众生自心灵知性耳。因为诸佛即由般若而成就,所以称般若为诸佛之母,般若也即众生自心灵知之性。所以经中释尊说:《金刚经》“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如来所说这个法,是为发大乘心的菩萨所说的,是为发最上乘心的菩萨所说的,可见这个经是殊胜的。 
“波罗蜜”是到彼岸,也可译为度无极。本经是般若是波罗蜜,故称般若波罗蜜,是可以解脱一切世间烦恼,修一世福德,从而教人成佛的无上经典。

金刚经说的是什么内容呢

6. 金刚经说的是什么内容呢?

金刚经是佛教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一直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甚大,有不少的善信每天都在诵读修持。但是由于坊间版本的金刚经都是文言文,再加上佛理的深奥玄妙,一般人不容易理解,难以明白经文的真正义理妙趣所在。笔者有鉴于此,故而不揣冒昧把自己参悟金刚经的心得体会,以浅白的文字与读者一起分享,希望对读者能够有所帮助。知我罪我,亦唯有毁誉听之于人,笔者将抱着无诤三昧的态度。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经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是指一种非常坚硬的金属,以它比喻为无坚不摧,勇猛地突破各种关卡,顺利地修行证道。“般若”为梵文音译,意思近似于汉语大智慧一词,但是它与大智慧一词并不完全等同。“波罗密多”亦为梵文音译,翻译为汉语即是到达彼岸、比喻为到了家。“经”通径,原指路径,意为心法、诀窍。整个经题用现代汉语表达就是:象金刚一般坚硬冲破阻力使智慧到家的诀窍。一个人钻研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时,人们说他的技艺已经到了家也是这个意思。  
金刚经大约是从东汉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由晋朝至唐朝一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的译本最为流行,此经文就是参照鸠译本。这篇经文通篇讨论的主要是关于“空”的智慧,是由佛祖的弟子“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发问,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讨论。下面是笔者对经文的解读,若有谬误之处恭请善知识们不吝批评指正:(转第一品)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中的“品”字近似于汉语的章、篇的意思,“分”字近似于汉语的段、节的意思。“第一品”即是第一章,或者说是第一篇的意思。“分”即是第一段,或者说是第一节的意思。“法会因由”意思是说这次佛祖说法的事因。“因由”是起因、缘由的意思。有句俗话说“英雄莫问出处,落魄莫问因由”中的“因由”,就是说一个人落魄时不要对他追根问底,不要管他落魄是什么原因造成也是这个意思。这个标题“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用现代的汉语表达意思就是:
第一章法会的起因缘由自然段。“如是我闻”是我听说是这样的之意,即“我闻如是”的倒装。“我”是指阿难,佛祖弟子中一个年纪最小的弟子,记忆力特别好,在佛祖身边服侍过二十多年,佛经全都是他回忆佛祖说的话整理而成。所以佛经的开篇都是用“如是我闻”来表示以下的内容是他亲耳听佛祖说的话,并不是他自己说的。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学佛就不能够盲从佛经,不排除阿难有曲解佛意的无心之失。我们应该抱怀疑的态度学佛,这也是佛祖所主张的。因为真理是不怕被人怀疑,最怕被人盲从。“一时”意思是有一次、那一次。古印度人不重时间观念,往往用“一时”来表示某个时间。“舍卫国”是国名,在现在印度的中部。“祗树、给孤独”是两个人名,即祗陀太子和给孤独。这两人一个原来是太子,一个原来是富豪。“园”是庄园,即佛祖的讲堂、讲经的地方。“大比丘”指乞士、和尚、修行者。“众”即众多。“俱”意为俱在,指彼此相处在一起。“尔时”指那时、当时。“饭食讫”意思是吃饭之后。“敷座”意思是清洁地面,就地打坐。这一段经文的大意是说:我听佛祖是这样说的,有一次在舍卫国的祗树太子和给孤独两人共同建造的讲经堂那里,他和大比丘们大约有一千二百五十人聚集在一起。当时已经到了吃饭的时候,世尊穿着修行的衣服,拿着饭钵去了舍卫大城行乞。在城里逐户逐户乞完之后,他返回到原来的地方吃过饭,收好衣钵,又洗完了脚,然后就地在那里打坐。看来佛祖是丐帮的帮主,领着一大帮乞丐整天在那里闲坐清谈。不过这一帮乞丐和其他好逸恶劳的乞丐不同,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一帮乞丐是为了寻找真理、宣讲真理、参悟真理、以期度化世人而不治营生,导致自己的三餐不继,要靠行乞来果腹,从这一点来看又印证了佛祖的愿力非一般的圣贤所能及。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意为第二章,请求佛祖讲解佛法自然段。“时”是当时、那时。“须菩提”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长于解说空义。“白”是对、向之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换言之即是最正确无误,无人可与伦比的卓越见解。“降伏”意为控制、制伏或压伏。“谛听”意为聆听、倾听。这一段经文的大意是说:当时长老须菩提在人群那里站了起来,偏袒着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对佛祖施礼说:世间上少有的世尊,如来您喜好护念菩萨,喜好嘱咐菩萨。

7. 金刚经说什么

好书推荐|《金刚经说什么》南怀瑾解读“善护念,无所住”

金刚经说什么

8. 金刚经说什么?

《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1、全经纲领:  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是让一切众生成就佛果。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他”、“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帮助众生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2、观照实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人在意识中念念不离对象,却以为心的主观构想即等同客观实际,但其实已经背离了事物的真实。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故《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法相,甚至连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对实相的近似表达,皆非实相本身。《金刚经》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   3、实践宗要: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所以,在实践中应以空灵自在的心态应对一切法。《金刚经》中以布施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素(三轮):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财物。一般人心中存在这三种人为的分别,施一钱物,即作一钱物功德想,于是施恩图报,算计冥冥中所积累的功德。但实际上,应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去布施。禅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离相无住、性空无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与幻有的辩证统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误解的虚无。般若思想不外说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确处理出世的真理与世间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幻有”,是凭借条件关系而暂时存在的现象,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一切法,这就是俗谛。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关系,《金刚经》是这样说的:“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说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层面的权且施设,并非实相般若本身,众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门,到彻底觉悟佛法时,则一切名相皆可舍弃。   《金刚经》是彻底解放烦恼心灵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该经文字简洁、思想深奥,一般人很难全面透彻地理解其本来含义和价值指向。因此,历史上佛教各派祖师多为此经作注讲解,流传最为普及的就是禅宗惠能的《六祖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