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什么意思

2024-05-13 06:28

1. 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什么意思

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的意思是:老百姓的税赋却没有增加,国库里的钱越来越多。出自《史记·平准书》,本书叙述了西汉武帝时期产生的平准均输政策的由来。
 
 《史记·平准书》对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所作《汉书·食货志》有重要的影响。继《史记·平准书》之后西汉桓宽有《盐铁论》,围绕平准均输政策更为系统的记述了武帝时富国经济政策的内容及各社会各阶级的看法。

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什么意思

2. 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什么意思

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利不用竭而民不知意思是:天下的财富日渐增多,可是老百姓的税赋却没有增加,国库里的钱越来越多,可是老百姓却没有觉得自己被剥夺了。出自《史记·平准书》。
扩展资料:
《平准书》为《史记》八书之一,作者司马迁。本书叙述了西汉武帝时期产生的平准均输政策的由来。
《史记·平准书》对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所作《汉书·食货志》有重要的影响。继《史记·平准书》之后西汉桓宽有《盐铁论》,围绕平准均输政策更为系统的记述了武帝时富国经济政策的内容及各社会各阶级的看法。

3. 翻译: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译文:那么,秦朝把天下分为郡、分为县,让那些有治民才能的人去治理这些郡县,展示他们的才能,如此的治民之道难道不算是天下为公吗?
这段话节选自清朝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卷一  秦始皇;
《读通鉴论》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衰得失,褒贬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民族复兴的大道。全书约60余万字,分为30卷,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目,共85目,目下又分作一个个专题。

翻译: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4. 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翻译是什么?

翻译:那么百姓直到今天依然能够得到实惠,普天之下还有不受恩惠的事情发生吗?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原文如下:
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白话文:事情不怕做不成,只怕时间久了容易损坏。建筑者最初并不是不想让它长久坚牢,然而后来者却经常会把它荒废弃置。自古以来那些有道德有才干的仁人,总想着为百姓兴利除弊,他们留下的遗迹到处都能见到。
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白话文:如果后来者都能像初建者那样用心,那么百姓直到今天依然能够得到实惠,普天之下还有不受恩惠的事情发生吗?这也正是滕太守担心的事,所以托我写篇记文留给后来者。

赏析:
作记,是为歌颂膝子京的政绩,也是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作者为谏官时,为治理黄河水患曾三次上书。在滁州、扬州、颖州等处作地方官时,也曾为人民办了不少兴利除害的好事。也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如此热情地歌颂滕子京,写出这篇思想进步、意义深刻的优秀记文。

5. 私天下之民至焉文言文翻译

 1. 《孟子 梁惠王上》 翻译 从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那可真是尽心啦!黄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遭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如此办。考察邻国的统治者,没有哪个君王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加减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加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着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违背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尽(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下池沼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尽(按,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斧子按一定的季节(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使百姓供养老人孩子和为死者办丧事都没有什么遗憾了,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2. “到”在古文里怎么说   1、及
  例句: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翻译: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的消息,将要到西边的田地耕作。
  2、往
  例句:先秦·孔子《论语》:“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翻译: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到那里去干的。
  3、至
  例句:先秦·孟子《赵威后问齐使》:“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翻译: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到您这儿来了。
  4、之
  例句:清·彭端淑 《为学》:“吾欲之南海。”
  翻译:我想要到南海去。
  5、达
  例句:清·蒲松龄《促织》:“自昏达曙,目不交睫。”
  翻译:从黄昏到黎明,完全没有闭眼睡觉。
  3.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 
  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 
  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 
  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 
  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 
  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 
  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 
  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 
  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 
  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 
  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 
  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 
  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4. 文言文翻译   与方正学书[1]·王叔英 仆于执事别十余年[2],其间情慕之浅深[3],书问之达否④,曰事之细者耳[5],姑置之不足道也。
  惟执事之身,系天下之望[6]。士之进退、天下之幸不幸与焉[7]。
  侧闻被召[8],计此时必已到京,获膺大任矣[9]。兹实天下之大幸也,故敢有说以进于左右焉。
   凡人有措天下之才者固难,自用其才者尤难[10]。如子房之于高祖[11],能用其才者也;贾谊之于文帝[12],未能自用其才者也。
  何则?子房之于高祖,察其可行而后言,言之未尝不中[13],高粗得以用之,而当时受其利。故亲如樊、郦[14],不可得而间[15];信如平、勃[16],不可得而非[17];任如萧、曹[18],不可得而夺[19]。
  此子房所以能自用其才也。贾谊之于文帝,不察其未能而易言之[20],且又言之太过,故大臣绛、灌之属,得以短之[21]。
  于是文帝不能用其言,此贾谊所以不获用其才也。方今圣天子求贤用才之意[22],上追尧、舜[23],固非高祖、文帝可比;而执事致君泽民之术,远方皋、夔[24],亦非子房、贾谊可伦[25]。
  真所谓明良相逢[26],千载一时者也。将见吾君不问则已,问则执事必能尽言;执事不言则已,言则吾君必能尽用。
  致斯民于唐虞雍熙之盛者[27],在是矣。岂非天下之幸欤! 虽然,天下之事固有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亦有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
  如夏时、周冕之类[28],此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也;如井田、封建之类[29],可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也。可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易;难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难。
  从之易 *** 乐其利,从之难 *** 受其患,此君子之用世[30],贵乎得时措之宜也[31]。执事于此,研诸虑而藏话心者非一日矣[32],措之犹反掌耳[33],尚何待于愚言之赘哉!然仆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思者千虑,必有一得。
  故不能无言于左右耳。 夫人情爱其人之深,而虑其患之至者,必救其失于未患之先[34]。
  苟待其既失而后救之,是乃爱之浅而虑之疏也,其得为忠乎?天下知执事之深,爱执事之至,如仆者固多矣,窃谓忠于执事,未有能有过于仆者,伏惟稍垂察焉[35]。注释: [1]方正学——即方孝孺(1357—1402),明初著名学者,字希直.一字希古,守海(今浙江省宁海县)人。
  建文元年召为翰林侍讲,进侍讲学士,文学博士,深得惠帝信任,于国家大政,多所建议。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后,方孝孺被执不屈,遂被杀,并灭九族。
  “正学”是他的书斋的名称,学者称他为“正学先生”。著作有《逊志斋集》。
   [2]仆——自称谦词。 执事——对人的敬称。
   [3]情慕——互相仰慕的感情。 [4]书问——书信。
   达否——是否收到的意思。 [5]细——小。
   [6]系——联系。 [7]与——参预,有关。
   [8]侧闻——传闻。 [9]膺——接受。
   [10]这两句意思是:大凡有治理天下的才学的人固然是难得的,但能善于正确地运用自己的才学的人尤其难得。 [11]子房——张良,字子房,汉高祖刘邦的主要谋士。
  在佐高祖定天下的过程中,屡出奇谋,深得信任,后被封为留侯。 [12]贾谊——汉文帝时人,善文学,文帝召为博士,深得信任,一年之中超迁至太中大夫,为文帝出谋划策改革制度,因躁进遭大臣疑忌,加以毁谤,被文帝疏远,先后出为长沙王、梁怀王太傅,死时年三十三岁。
   [13]未尝不中——没有不符合实际的。意即正确合用。
   中,中的。 [14]樊——樊哙,刘邦的猛将,吕后之妹女媭的丈夫,与刘邦为连襟。
  郦——郦食其,刘邦的谋士。 [15]间——离间。
   [16]平——陈平,刘邦的主要谋臣,常出奇计,建立大功,深受刘邦信任,封曲逆侯,后任丞相。 勃——周勃,刘邦的猛将,战功卓著,封绛侯,刘邦死前,曾委以“安刘”重任,后与陈平设谋诛诸吕,立汉文帝,任太尉、丞相。
   [17]非——毁谤,指责。 [18]任——信任。
   萧——萧何,跟随刘邦起义,守关中,供给军需,技刘邦评为功劳第一,封酂侯,任丞相、相国,地位为百官之最尊。 曹——曹参,随刘邦起义,攻城战野,功最多,封为平阳侯,继萧何任相国。
   [19]夺——夺去信任。 [20]未能——未能用其才的意思。
   易言——轻易上言的意思。 [21]绛灌之属——绛,即绛侯周勃。
  灌,灌婴,刘邦的大将,因功封颍阴侯,文帝时继周勃任丞相。短之——说他坏话。
   [22]圣天子——指惠帝。 [23]尧舜——均为传说中的上古圣王。
   [24]皋——皋陶(姚yáo),传说中的舜的贤臣,狱官之长。 夔(葵kuí)——人名,传说中的舜的贤臣,乐官之长。
   方——比。 [25]伦——相等。
   [26]明良——明君良臣。 [27]致——导致。
   斯民——人民的意思。 唐虞——即尧、舜,因尧又称陶唐氏,舜又称有虞氏。
   雍熙——和乐光明的意思。 [28]夏时——夏历,即今俗称的“阴历”。
  实际上是春秋战国时期,夏民族聚居地所用的历法,以正月为岁首,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后,历代相沿,以迄于清,民国后始改为“阳历”。 周冕——指周代的服饰。
   [29]井田——一种奴隶主身族的土地制度。孟子曾描绘过这种制度:“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
   封建——这里是指“封土地,建诸侯”,是奴隶制时代的分封制度,不是通常所说的“封建社会”的意思。 [30]用世——此处指治理国家。
   [31]时措之宜——因时制宜的意思。 [32]研诸虑而藏。
  5. 求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咚咚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百度百科
   

私天下之民至焉文言文翻译

6. 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的翻译

【原句】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
【译文】(大臣或言官)上书言事(提出意见或建议)如果说得对就是朝廷的福佑(或:对朝廷有益),(如果说得)不对对朝政也没有什么损害。
【注释】
1、言:动词,说。这里应指上书言事。
2、而:连词,表示假设,如果;假如。
3、是:形容词,对;正确。
4、则:连词,表结果,那么;就。
5、为:动词,表判断,是;就是。
6、益:名词,益处;好处;利益;裨益。
7、非:形容词,与“是”相对,不对;错误。
8、亦:连词,表递进,也。
9、损:这里是名词,损害;损伤。
10、于:介词,表对象,对;对于。
11、政:名词,政事。

7. 文言文 而亲民之吏复横敛以尽之,则民鲜有不冻馁者矣 怎么翻译

出处:
德辉对曰:“农桑天下之本,衣食之所从出者也。男耕女织,终岁勤苦,择其精者输之官,余粗恶者将以仰事俯育。而亲民之吏复横敛以尽之,则民鲜有不冻馁者矣。”  ----《元史·列传·卷五十》
译文:
德辉回答说:“农桑为天下之本,衣食之源。农民男耕女织,终年勤苦,而将其最好的交纳于官,剩下粗恶者用以上养父母,下育儿女。而地方官吏又横征暴敛,搜刮一空,人民哪有不受冻挨饿的?”
参考:http://so.gushiwen.org/guwen/bfanyi_7700.aspx

文言文 而亲民之吏复横敛以尽之,则民鲜有不冻馁者矣 怎么翻译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

    1.B 2.B 3.B 4.(1)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  (2)我们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