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教学成果

2024-04-30 20:43

1.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教学成果

 近十多年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先后有12门(次)课程获得清华大学、北京市、乃至国家级精品课,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原理、理性建筑和住宅精细化设计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师编撰的教材多次获得各类相关奖项,并有《城市规划原理》、《区域规划》等11本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一五”计划指定教材。  第一,在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指导下,从科学和文化两个方向深入探索新时代建筑规律,力争在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两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学院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智库”和高端建筑人才的培养基地;第二,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与设计、建筑历史理论与文物建筑保护、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领域均衡发展,保持特色、积极进取、多出成果,使学院成为一流的教学和科研示范案例;第三,以解决中国建筑文化和城乡建设的重大问题为目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以创建中国特色建筑教学、科研和创作实践为发展方向,全面提升学院在世界建筑舞台的空间和影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教学成果

2.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资力量

截至2012年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有在职教师111人,其中教授44人、副教授54人、讲师13人、博士后46人。 教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吴良镛(两院院士)、关肇邺、李道增、江亿。聘任的兼职教授中另有院士5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50人,占48%,具有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者54人,占52%;学院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好,理论基础和基本功扎实,重教学、重教书育人、重团队精神,形成了严谨求实的教风,学院又不断增强改革创新的活力,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 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历史

从梁思成先生为之终身奋斗的理想――“居者有其屋”,到吴良镛先生孜孜以求、不断实践的目标――“安得广厦千万间”;从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体形环境论”,到吴良镛先生开创的“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经过了六十年的发展历程。    六十年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理论创新、创作实践和国内外交流等方面,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目前,建筑学院已经形成完善的“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育人模式,“建筑•规划•景观”三位一体、交叉融贯的学科架构,以及六年制本硕统筹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三个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建筑学院也是清华大学实施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单位。在2003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建筑学一级学科被评为第一名。从1946年至2006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培养了4300余名毕业生,他们在国家建设岗位上、在国际建筑舞台上辛勤耕耘,涌现出了一批建筑大师、两院院士、学术名家,造就了一批中国建筑事业各个时期的领军人物和各相关单位的骨干人才。六十年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设计实践、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设计、广义建筑学理论、人居环境科学、《北京宪章》等,已经成为中国建设史上的重要成果乃至世界建筑界的标志性事件。二十一世纪是中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也是中国建设事业迅猛发展的黄金时代,建筑学科与建筑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面对未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目标的总体部署下,制定了建设兼具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建筑院系的发展计划。第一,在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指导下,从科学和文化两个方向深入探索新时代建筑规律,力争在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两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学院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智库”和高端建筑人才的培养基地;第二,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与设计、建筑历史理论与文物建筑保护、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领域均衡发展,保持特色、积极进取、多出成果,使学院成为一流的教学和科研示范案例;第三,以解决中国建筑文化和城乡建设的重大问题为目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以创建中国特色建筑教学、科研和创作实践为发展方向,全面提升学院在世界建筑舞台的空间和影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城乡建设的发展,随着二十一世纪世界建筑学科的发展,保持特色,开拓创新,为巩固国内领先地位,跻身于世界一流建筑院校而努力奋斗!

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历史

4. 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的回顾

清华大学校校舍分别于1909年、1914年和1930年三批开工建设,1936年全部竣工。1911年建设的新校门为仿文艺复兴券柱式大门以及清华学堂、校医院、二院、三院等建筑。1914年建设的有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和大礼堂等。1936年建筑与前期建筑风格相一致,采用美国近代折衷式的校园建筑风格,特点是砖混结构,外形对称,比例端庄,立面三段式划分,利用清水砖墙面砌出线脚。   清华学堂第一阶段的建筑沿用了清代的工字厅、怡春院和古月堂三组传统四合院建筑,另外修建的清华学堂、二院、三院、校医院等。清华学堂采用德国古典建筑风格,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二院为行列式平房,三院为折中式平房。   第二阶段的建筑从1914年开始,美国设计师墨菲参与了校园的设计,扩建了清华学堂,另外修建了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和大礼堂,这四座建筑被称为“清华学校之四大建筑”。四大建筑均采用当时美国流行的大学建筑风格,科学馆为红色砖墙,屋顶铺设石板瓦,大礼堂也是红砖外墙,入口处有大理石柱廊,图书馆室内采用磨光花岗石装饰。1928年清华学堂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学校又聘请设计师重新规划了校园,并设计建设了一批新的建筑,例如西校门、气象台以及学生宿舍,另外还扩建了体育馆、图书馆等建筑。1936年这些建筑建成使用,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群也建设完成。清华大学早期建筑整体保存较好,使校园仍保留近代校园的典雅风格,至今仍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所存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主要有三部分:宣统三年(1911)至1912年建造的清华学堂、同方等;1919~1925年建造的大礼堂、科学馆、体育馆、图书馆(局部)等;1931~1933年建造的生物馆、化学馆、图书馆(扩建部分)、气象台、校门、机械馆、电机馆以及明、善、静、平、新“五斋”学生宿舍。1992年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系东为北段至现状宿舍四层楼西墙及其延长线,中段至万泉河西岸(万泉河应予保护),南段至现状阶梯教室二层楼西墙及其延长线;南至清华东路规划红线;西至气象台、生物馆西现状道路西沿;北为西段距平斋、新斋北墙以北10米的平行线,东段至宿舍四层楼南墙及其延长线。2001年06月25日,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5.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研究成果

环境系目前的研究涵-盖着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的各个方向。包括环境工程,水污染控制、大气、环境科学、环境管理等众多研究方向。环境系自成立以来,一直为国家的环境保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七五”、“八五”、“九五”到“十五”都是国家环境保护科技攻关的主力军,研究成果已经-获得了13项国家级的奖励。同时环境系还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完成了我国关于酸雨和二氧化硫“两控区”的国家控制方案;负责在江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的环境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个危险废物处置的填埋场——深圳红梅填埋场;在近期发生的松花江-污染事件和圆明园环评事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研究成果

6.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资质荣誉

 甲级:古建筑维修保护、文物保护规划、古文化遗址古墓葬保护、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 国家设计奖金奖:1993 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2002 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伍舜德楼)2008 中国美术馆改造装修工程国家设计奖银奖:1991 北京菊儿胡同“类四合院”住宅规划设计1991 第十一届亚运会拳击馆1993 五兆瓦低温供热实验堆1999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伟伦楼2004 杭州雷峰塔(新塔)2008 北京海淀社区中心1999 TUS/ADBW多层及高层空间结构通用设计系统国家设计奖铜奖:1993 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教育楼1993 山东财经学院校园规划1993 清华大学东16#楼住宅2000 清华大学理科楼2002 中国戏曲学院迁建工程综合排演场2004 上海锦绣江南家园(一期)1991 结构设计程序TDDI

7.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后 记

新技术革命向科学界提出了一系列挑战性的新课题,也为二十一世纪的基础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面对挑战和机遇,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将积极吸取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基础科学研究的成功经验,努力加快建设步伐,使中心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科学研究基地,最终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学术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后 记

8.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的科学研究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于2002年确定了学科建设发展框架,并对物流工程、先进制造和人因工程三大学科前沿进行了规划。现工业工程系下设有三个研究所,涵盖了工业工程的核心领域,分别是:运筹与统计学研究所:主要研究数学规划、随机模型、决策理论、算法与优化理论、数理统计、实验设计,以及采购管理、运作管理、库存管理、配送管理、顾客需求管理、网络与交通管理、协调机制等工程系统研究所:主要研究生产系统设计与仿真、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与可靠性、制造过程与系统优化、企业集成与信息化、智能监控与可视化生产管理、企业诊断与效率改善、生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人因与工效研究所:主要研究人类与机器、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生产工效、心理工效和组织工效、可用性理论、生产与交通安全工程、人机界面、职业安全与健康等工业工程系围绕现代工业工程基础、物流工程、制造系统工程、人因工程等领域开展了系列科学研究,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地方政府项目和国内外企业合作项目,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励,每年在美、欧重要国际杂志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数十篇 工业工程系在运筹与物流工程、生产工程和制造系统、生产管理、企业信息化 (CIMS)、工效学与人因工程等方面有长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建系以来已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863高科技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省部级合作项目。合作单位工业工程系与工业界有着广泛的合作,与 Caterpillar、Liberty Mutual、铁道部、奥组委等国际国内著名企业和组织有着良好的合作。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是工业工程系科研的重点,除与国外多家研究机构和院校保持紧密的合作外,还与多家大型国际型企业开展工业工程应用研究,包括美国利保互助保险集团、美国摩托罗拉公司、英国的 Rolls-Royce 航空发动机公司、美国 GM 公司、诺基亚公司、宝洁公司等。这些研究的开展使得工业工程系的研究方向能够迅速与国际学科发展前沿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