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男孩点灯是什么意思

2024-05-18 08:53

1. 生男孩点灯是什么意思

 生男孩点灯是什么意思
                      生男孩点灯是什么意思,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的节日和风俗都是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流传下来的,不同的地区也会有不一样的庆祝方式,以下了解生男孩点灯是什么意思。
    生男孩点灯是什么意思1     地日有啥寓意? 
    数字从一到十,九为阳数之极,十为阴数之尾,阳为天,阴为地,所以正月初九为“天日”,正月初十为“地日”。地日也就是土地的生日,也是石头的生日。古人认为,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就是木火土金水,其中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就是四季的特征。
    而土居于四季之中,居于方位之中,对应天之黄龙,故而土生万物,又是万物之库。因此每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都属土,也就是“辰戌丑未”四个月。所以土生木火金水,土为太极,同样“木火金水”合而为一就是土,也就是四象归一就是土。
    因此土中可以产出金属,可以流出水源,也可以长出树木,树木可以生火,同时木腐朽之后就是土,金锈尽之后也是土,火燃尽之后还是土,水遇土而入。所以五行都是在土中循环往复的。当然人也是由五行组成,故而要入土才能为安,入土才能循环。
    所以“土”就是万物的出生之地,而“地日”也就是“土日”,也是“石头日”。于是地日“认石头”就成了一种习俗,所谓“认石父”,也就是让孩子认石头为父亲,因为石头坚硬无比,可以保护孩子健康成长,寓意着孩子像石头一样结实而长久。
    
     什么是“上灯”? 
    正月初十也是上灯节,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了,一般“上灯节”为五天,共分为三个步骤,分别为上灯,暖灯和落灯。从正月初十的零时开始“上灯”,也叫“开灯”,而这种上灯是专门为孩子祈求平安的。
    在《岑溪县志》中记载说:“每年正月初十,添了户且为当年正月初十前出生,已满月的人家,都要在这一天悬灯庆祝”。“上”也就是“悬挂”的意思,而“灯”通“丁”,所以家中生了男孩就被称为“添丁”,与“添灯”谐音。
    意思就是前一年家里生了男孩,并且是在正月初十之前已经满月的孩子,到了正月初十这一天就要“上灯”,也就是“添灯”。如果没有满月,则上灯的时间就到了下一年的正月初十。
    在上灯时,一般是孩子的父亲带着鞭炮,从自己家门开始一直放到村中的社根,然后将花灯悬挂在灯棚中,花灯上写有男孩的名字。“社”指的是村中土地爷居住的地方。
    之后村中负责写族谱的长辈见到花灯后,就会把灯上面男孩的名字写进族谱。在“上灯”这一天,最先祭拜祖先,也就是告诉祖先,家里“添丁”了。并且要摆酒席招待村中人,俗称“请灯酒”。
    上灯之后还要“暖灯”,也就是从正月十一之后,长辈要早晚到灯前观看,并且要往灯中添油和祭拜,以确保花灯日夜不灭,代表香火不断。到了正月十六日,将花灯取下来悬挂于祠堂或者客厅中,谓之“落灯”。
    这种习俗就是希望孩子能得到祖先和土地爷的保护,可以健康成长。之所以在“地日”这一天上灯,就是因为土地是万物之母,是万物的出生之地。所以说“家中若添丁,地日必上灯”,是人们对孩子的一种期望。
    生男孩点灯是什么意思2     生男孩点灯的风俗 
     "上灯"的由来 
    在客家,“灯”是方言“丁”的谐音,又是光明、希望、灯火燎原、生生不息的象征。客家人从中原祖地一路披荆斩棘,最后落户在现闽粤赣三地交汇地区,其独特的生活经历,使客家人形成了族群团结,共同御敌的生存需要,由此产生的客家人尊祖念恩的传统,借“灯”庆祝“添丁”。
    
     "上灯“即添丁 
    在客家宗族社会,凡是男孩都要举行“上灯”仪式,一生只有一次。“上灯”者年龄不分大小,刚诞下不久的男孩叫“升新丁”,年龄比较大的,因多种原因没有举行此种仪式的叫“升老丁”。因此,“上灯”实是各姓各族为当年新添男孩而举行的庆祝活动。
     "上灯”的时间 
    每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须在祖祠上厅挂上一盏新灯笼(谐“新丁”)。“上灯”的日期最早为正月初九,最迟为正月十九,但多为正月十五前后一两天。“上灯”意为向祖宗汇报,某家添了新丁。
    
     "上灯"的形式 
    “上灯”时要办“三牲”,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讲究的还办“上灯酒”请亲友团聚、祝贺。此俗在客家聚集地区,其礼节更繁,而且有所演变,他们在“上灯”后,中间还要“暖灯”(是“上灯”过程中的'一项活动,不能说是“暖灯节”)。最后才“敬祖谢天地”,非常隆重热烈,有“一家添丁,全村庆贺”之气氛。
    
     "上灯"习俗的改变 
    生了儿子的客家人在来年的元宵节这天就要在自家祠堂里上灯,即挂上一盏精美的灯笼,然后请村里有尊严的老人,抱一下男孩,并把他的名字正式写进族谱里,男孩就正式成为了这个家族的一员,之后摆下酒席,宴请全村的男丁前来喝酒。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现在很多生女儿的也闹灯,女儿也进入族谱。
    客家上灯习俗历史悠久,有的几百年,有的上千年,这种习俗现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深刻地体现了客家人的优秀文化继承意识。
    生男孩点灯是什么意思3     添丁吉兆,送灯的含义 
    送灯又称送花灯,汉族传统民俗。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这一古老的汉族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还有的在元宵节送灯给逝去的长辈,以表达哀思和祝愿。
    送灯方式 将这些灯做好后,在日落星出前开始点灯。先送到祖灵位上,祈求祖宗显灵保佑家人一年平安、生活幸福;再送到天地、灶神牌位上,以求神仙赐福家人;又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碾房等处,以求五谷满仓、牛肥马壮,打水平安、粮食常吃常有;最后送到大路口,祈求出入平安,家来四面八方客。
    最后由每家的长房长子用筐挎着面灯和别的灯送到祖坟上。往祖坟送灯时,见到熟人不能说话,只能点头示意,以示祭典祖宗的严肃、心情的沉重。到坟前点灯时,不能借火柴用,人们认为借火点灯意味着自家的日子过不起来,日子不红火。给祖坟送灯如果使用蜡烛,则必须是红色或黄绿色的蜡烛,忌讳点白色蜡烛。
    
    因为白色蜡烛叫“大白杆”,忌点白色蜡烛是为了避免下辈子有“光棍”(即男孩子娶不上媳妇)之灾。坟前一般送金银灯,让祖宗在阴间金银常有、荣华富贵。
    将坟前金银灯放好后,用事先带好的油拌谷糠,将祖坟围成四方形,西南角留一缺口为门,在门口放一盏铁灯。这时,在上风口将油谷糠点燃,立时形成一条火龙,俗称火龙灯,意为祖坟有龙围绕、守护,风水好,吉利。最后将门口的铁灯点燃,为祖宗灵魂上西天大路照路。
    文昌元宵送灯 文昌元宵送灯是一项汉族传统民俗项目,到了农历正月十五夜晚,人们掌着一盏盏花灯(花灯整个可见72个大小红“喜”字和36个“寿”字。
    在灯的正面还印有“招财进宝”,“连生贵子”等吉利的词或思古幽情的人物风景画),由一个“灯主”领队,排成长龙,敲锣打鼓,燃放炮竹沿村游行,然后到离村不远的公庙去,鼗灯挂在庙的内外,灯一挂好,人们便蜂拥而上去抢采花灯,据说,抢到了花灯便能发财,人丁兴旺。
    关于“灯主”的产生,还有一番讲究,由于“灯”与人丁的“丁”谐音,人们把“灯”和“丁”联系起来,送灯有财丁兴旺的意思,所以“灯主”是以村中有男孩,家景兴旺的村民轮流当。主要负责筹备资金、联系演戏、跳舞、祭公、送公灯等事项。并且参加送灯的人家必须是生有男孩的家庭,才有权去送灯。
    元宵除送灯外,还有跳盅盘舞、演木偶红、琼戏等文娱活动。

生男孩点灯是什么意思

2. 生男孩要上灯什么意思

 生男孩要上灯什么意思
                      生男孩要上灯什么意思,想必大家对灯笼这样的物品都不会感到陌生,挂灯笼大家都会觉得是非常喜庆的一件事情,生男孩上灯也是一种传统习俗了,看看生男孩要上灯什么意思。
    生男孩要上灯什么意思1    正月初十也是上灯节,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了,一般“上灯节”为五天,共分为三个步骤,分别为上灯,暖灯和落灯。从正月初十的零时开始“上灯”,也叫“开灯”,而这种上灯是专门为孩子祈求平安的。
    在《岑溪县志》中记载说:“每年正月初十,添了户且为当年正月初十前出生,已满月的人家,都要在这一天悬灯庆祝”。“上”也就是“悬挂”的意思,而“灯”通“丁”,所以家中生了男孩就被称为“添丁”,与“添灯”谐音。
    意思就是前一年家里生了男孩,并且是在正月初十之前已经满月的孩子,到了正月初十这一天就要“上灯”,也就是“添灯”。如果没有满月,则上灯的时间就到了下一年的正月初十。
    在上灯时,一般是孩子的父亲带着鞭炮,从自己家门开始一直放到村中的社根,然后将花灯悬挂在灯棚中,花灯上写有男孩的名字。“社”指的是村中土地爷居住的地方。
    之后村中负责写族谱的长辈见到花灯后,就会把灯上面男孩的名字写进族谱。在“上灯”这一天,最先祭拜祖先,也就是告诉祖先,家里“添丁”了。并且要摆酒席招待村中人,俗称“请灯酒”。
    上灯之后还要“暖灯”,也就是从正月十一之后,长辈要早晚到灯前观看,并且要往灯中添油和祭拜,以确保花灯日夜不灭,代表香火不断。到了正月十六日,将花灯取下来悬挂于祠堂或者客厅中,谓之“落灯”。
    这种习俗就是希望孩子能得到祖先和土地爷的保护,可以健康成长。之所以在“地日”这一天上灯,就是因为土地是万物之母,是万物的出生之地。所以说“家中若添丁,地日必上灯”,是人们对孩子的.一种期望。
    
     地日有啥寓意? 
    数字从一到十,九为阳数之极,十为阴数之尾,阳为天,阴为地,所以正月初九为“天日”,正月初十为“地日”。地日也就是土地的生日,也是石头的生日。古人认为,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就是木火土金水,其中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就是四季的特征。
    而土居于四季之中,居于方位之中,对应天之黄龙,故而土生万物,又是万物之库。因此每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都属土,也就是“辰戌丑未”四个月。所以土生木火金水,土为太极,同样“木火金水”合而为一就是土,也就是四象归一就是土。
    因此土中可以产出金属,可以流出水源,也可以长出树木,树木可以生火,同时木腐朽之后就是土,金锈尽之后也是土,火燃尽之后还是土,水遇土而入。所以五行都是在土中循环往复的。当然人也是由五行组成,故而要入土才能为安,入土才能循环。
    所以“土”就是万物的出生之地,而“地日”也就是“土日”,也是“石头日”。于是地日“认石头”就成了一种习俗,所谓“认石父”,也就是让孩子认石头为父亲,因为石头坚硬无比,可以保护孩子健康成长,寓意着孩子像石头一样结实而长久。
    生男孩要上灯什么意思2    点灯又称上灯、添灯、升灯等,“灯”与“丁”音似,点灯(添灯)则添丁,这是一项为庆祝生育男丁且正式写入族谱的传统民俗,隆重且热闹。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男孩”是点灯年俗不能变通的硬性规定,添口(生女孩)不点灯。
    在湛江,新添丁的家庭为了小孩的升灯,早在在春节来临之前则开始准备。
    首先是“定灯”——预定走马灯。通常情况下,一个片区——面积不大的村落的走马灯制作,由一个手艺人负责,按照村民所需的数据及规格筹办,而后赶在正式升灯之前交付。
    其次,见告亲属——方便赠送男童新衣服,这是上灯风俗的重要构成。
    年初十前后,湛江各地的上灯年俗则陆陆续续进行。
    上灯有大致的仪式,走马灯被悬挂祠堂或象征神庙的临时棚之后,接下来是吊上“灯卵”且点亮内部油灯,最后道公佬协同当年上灯的家庭成员(上灯的男童及其父亲,祖父健在也会参与)进行隆重的拜祭仪式。
    “上灯”既成,男丁名字正式写入族谱,一方面有被集体认可及接纳之意,也蕴含了各种美好的寓意,平安、顺遂、聪颖、有为……
    
    “结灯”的标志是喝过“上灯酒”。
    年十六,村民会再次邀请道公佬主持“结灯”的拜祭仪式,而后取下象征人丁兴旺,家族绵延千载的“灯卵”——带回家慎重保管,完成走马灯的焚烧,最后宴请亲友喝上灯酒。
    在梅州,各地上灯的时间因地而异,介乎正月初九至正月十八之间,一般集中在正月十二、十三、十四。
    梅州地区上灯的风俗,“请”花灯为最重要之一。
    上灯前一两天,新丁家庭约定成俗地组织一只请(买)花灯队伍,由“丁首”带头——上一年最先诞生男丁的家长,在锣鼓队及龙灯舞狮队的相随之下,一路燃放鞭炮且炮声不断“请”灯。
    花灯请回家,郑重安放在八仙桌之上,待上灯当天,“丁首”将召集其他家庭共同请出花灯,悬吊祖公厅屋梁下,并挂上象征男丁的灯带,灯带的数量依据上一年出生的男丁而定,新添五个男丁,则五条灯带,七个男童则七条灯带,以此类推。
    当然,“升灯”不啻纯粹的将花灯升起来,事实上,升灯仪式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升灯前抢白花;升灯时放炮仗、烧烟火,也会举行舞龙、舞狮等表演……
    以湛江及梅州两地为例,同是上灯的传统民俗,而“呈现”差异鲜明,可是无论形式上如何大相径庭,其寄意始终一致,一为添丁之喜悦,同时希望小孩快乐、平安、出人头地。
    生男孩要上灯什么意思3     添丁上灯习俗 
    从化挂花灯(即上灯)习俗始于明末清初,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粤语中“灯”与“丁”同音,上灯意为“添丁”。以前每当老百姓家里生了男孩,就会在春节元宵或中秋节期间挂花灯,称为“上灯”。
    习俗仪式包括放灯绳、选灯、迎灯、上灯、暖灯、化灯(也称圆灯)六个环节,其间还有客家锣鼓、舞龙狮、祭祖、饮灯酒等活动。彩灯都是特制的,灯架用竹篾扎架,彩纸作面。彩灯集扎作、编织、民间绘画、剪纸、书法、诗词于一体,彩灯制作者均为本地巧手。
    
     广东升灯民俗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期间,很多客家地区都会“上灯”。客家话中,“灯”和“丁”同音,又是光明、希望、生生不息的象征。
    “上灯”就是以“添丁”为中心,以“灯”的形式而展开的祭祖、慰祖活动,借“灯”来庆祝“添丁”,又称“赏灯”“升灯”。
    刚生下不久的男孩叫“升新丁”,年龄比较大、因多种原因没有“升灯”的叫“升老丁”。因此,“上灯”实是各姓各族为当年新添男孩而举行的庆祝活动,一人升一灯,通过隆重热烈的仪式向老祖宗“汇报”某家人添了新丁,把新丁的名正式写入族谱,有“一家添丁,全村庆贺”的气氛。
    “上灯”的日期最早为正月初九,最迟为正月十九,多为正月十五前后一两日。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现在很多生女儿的也会“上灯”,女儿也进入族谱。

3. 儿子点灯什么意思

 儿子点灯什么意思
                    儿子点灯什么意思,在生活当中,点灯可能对于大家来讲比较陌生,点灯是属于广东地区的一种习俗,点灯礼作为纽带,将他们紧密联系起来,下面我整理了儿子点灯什么意思。
  儿子点灯什么意思1  点灯这个习俗一般在广东地区比较常见,但是一般都是在女士生孩子后进行的一项活动。这生子点灯的主要寓意为顺顺利利,健康成长。还有一种点灯就是办喜事时会点灯,这个寓意不言而喻,一般都是希望新婚夫妇有红红火火,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是比较常见的点灯方式,但是在巴渝地区,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有一种不常见的点灯方式。那就是在大年三十点灯,或许在其他地方这不叫点灯,而且点灯的方式和广东地区的点灯方式是不同的。
  不仅方式不同,而且目的和寓意也不同。广东地区主要是为了庆祝,而巴渝地区主要是为了祭祀。而这种与我们所熟知的祭祀也不是很相同,普通的祭祀是为了祭祀我们的已逝去的亲人,帮他们点燃香烛,以表追悼之情。但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一种比较古老的点灯仪式。
  这种点灯仪式可进行也可不进行,因为它不是为了悼念我们的逝去的亲人,而是给一些不认识的过路鬼魂点的灯。在大年三十晚上,正是阖家团圆的时候,也会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钱,点香烛。但是一些老长辈会在屋外的马路边上点几根香烛,甚至会盛一碗饭倒扣在地上,他们管这个叫点灯。
  记得每年回老家过年,吃完团圆饭后,奶奶都会一个人拿着香烛和一碗饭出去,以前总是好奇那是在做什么呢?后来问大人,他们说那是给过路的鬼魂点个灯。当时也没明白,为什么要给他们点灯呢,又不认识。
  长大了渐渐的明白,那就像是给没有家的人一点施舍或者说是温暖。因为世间总有被抛弃的人,而鬼魂也是一样的,也会被人遗忘,没有人为他们点燃香烛,更不用说有祭祀品去祭祀他们。所以我认为这是老一辈人对那些无家可归的鬼魂的'可怜吧。
    
  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就是让那些迷路的鬼魂找到回家的路。其实我认为不管是哪种原因,这都是人类的一种善良的表现方式,对亲人也好,对陌生人也好,都有一种尊敬的意义在里面。但那都是过去的做法了,现在基本上没有这种说法了。倒是有另一种说法,不是为了祭祀,而是为了守岁。
  在农村过年,在除夕都会通宵点灯,家家户户出除夕都是灯火通明。以前没有电灯就是用煤油灯,而且家里火炉的烧得旺,整个村子显得很光亮。这个习俗是由守岁而来,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农村除夕都会睡得很晚,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聊天,或是做一些春节小吃,通常很晚才睡。
  守岁这个习俗的由来已经很久了,据记载南北朝时就开始有了。我们家乡一直就有“三十晚上的火要旺”的说法,所以在除夕家里灯会一直亮着直到天亮,而且家里通常会多准备一些烤火用的东西。这是表达对逝去岁月的留恋和对新年的美好期望之情,有辞旧迎新的意味。
  记得小时候家里吃完年夜饭,就会贴春联放烟花,平常都会很早要求小孩睡觉,但是在除夕却鼓励小孩熬夜,而且谁能坚持就可以得到尽可能多的压岁钱。并且父母总会说过了今晚你就大一岁了,要更懂事,不能再调皮,其实这是在告诫我们要珍惜光阴。
  不管你是在哪个地方,听着哪一种点灯方式,那都是一种传统,都是一种好的祈福方式。祭祀也好,祈福也好,都体现出了我们中华传统习俗文化的深奥与久远,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儿子点灯什么意思2  凡是当年出生,要参加第二年元宵点灯的男丁,都叫做“灯头”。按照莫氏家族的规矩,必须要有两个以上灯头才能举行“点灯”仪式。如果那年只有一个灯头,则只能吊“猪仔笼”。
  “猪仔笼”是用竹子编成的,形状像一个没有底的大箩筐。这本来就是莫氏族人用来圈猪仔的用具。所以“吊猪仔笼”这种仪式的寓意,就是希望来年莫氏家族新添的男丁不要像今年这样只有一个,而要像下猪仔那样,越下越多。猪仔笼由祠堂负责,在仪式举行前安排人做好。
    
  吊猪仔笼的时间是农历正月十六早上。地点是在祠堂中。族长、家族中辈分最高的长老、祠堂公、灯头的祖父、父亲都要参加。人们身着长衫,进入祠堂。灯头由祖父或父亲抱着。仪式由族长主持。与点灯相比,吊猪仔笼的仪式较为简单。
  只是在族长的主持下,在祖宗牌位前点上香烛,众人一齐把猪仔笼吊到祠堂的正梁上,然后由灯头的长辈抱着灯头在祖宗牌位前上香、跪拜就行了。猪仔笼由正月十六挂到正月十九。
  正月十九把猪仔笼取下后用火烧掉,整个吊猪仔笼的仪式就结束了。吊完猪仔笼的灯头,等到第二年元宵节,还是要同后来出生的男丁们一起,举行正式的点灯仪式。
  儿子点灯什么意思3   点灯仪式非常隆重,时间也比较长,程序较为复杂,分为好几个步骤。 
   一、开灯。 
  开灯的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二之间的一天。具体日子由村里的风水师选定,但不能晚于正月十二日。风水师根据最先出生的那个灯头的生辰八字,来推算确定开灯的吉日。日子确定后,由祠堂负责通知各个灯头家。
  开灯之前要先搭一个灯棚。灯棚是用木板搭起来的,长八米,宽四米,高四米,像一间三十多平方大的木板屋。进门后左右两边的木板上还雕刻有龙凤图案和八仙贺寿图。
  到了开灯那天,天刚亮,有灯头的人家就要敲起铜锣、打起鼓去村里的“洪圣庙”。60岁以上的老人要穿长衫,将庙里供奉的洪圣爷、洪圣妈和金童玉女的神像请下来,为神像挂红,就是用红布披挂在神像身上,然后迎接到灯棚里,供奉在灯棚上方正中。神像前面安放供桌,摆上大香炉和煎堆、茶果、水果等供品。
   二、抢炮头。 
  这是点灯仪式中的一个庆祝、娱乐活动。时间是正月十五上午,地点在村内的广场上。
  村民们用两张八仙桌叠起来,上面再安放一张凳子,把冲天炮立在凳子上,炮头上挂着一个彩头。炮仗被点着后立即冲天而起,只听半空中一声震响,彩头从天而降。村民们一拥上前,争先恐后抢夺彩头。
  谁抢到彩头,就预示着今年有好兆头,还会获得一份奖品。一共要放九炮。沙尾村莫氏共分为四大房,抢到彩头的一房人要在一起聚餐,以示庆贺。今年获得奖品的一房人,明年又会还回同样数量的物品来,作为明年抢炮头的奖品。
    
   三、酬丁礼。 
  农历正月十六是举行酬丁礼的日子。这一天要在祠堂门外的广场上举行大盆菜宴。这天下午五点钟左右,在祠堂门外放三声鞭炮,村里的男丁听到三声炮响,就会自动来祠堂赴大盆菜宴,不需另行通知。
  制作大盆菜宴的原料有萝卜、芽菇、腐竹、芹菜、猪肉、门蟮干、鱿鱼、鸭肉等十五种,每一种原料的重量都根据全村男丁的总人数按每人四两进行计算。由有灯头的人家集体分摊,凑齐后交到祠堂。
  祠堂要一样样验收过秤,保证一两不差后,安排人制作。制作方法是先将十五种主料分别制作成十五道不同风格、不同味道的主菜,然后以萝卜作为第一道菜铺底。将十五道菜依次一层层装在一个大木盆里,每桌就一盆菜,称做大盆菜宴。
   四、圆灯。 
  这是点灯礼的一道重要程序。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九日。这天早上,
  灯头的家人带着灯头来到祠堂,在祖宗牌位前的供桌上摆上大盆菜、煎堆、酒、水果等供品,点燃蜡烛,燃放鞭炮,抱着灯头向祖宗跪拜、上香、进酒;
  拜完后,再把供品拿到祠堂门外,摆到一张桌上,以同样的方式拜天,拜完天,再拜祠堂大门内的土地神。圆灯仪式结束后,就可以把挂在祠堂和家里的灯笼取下来烧掉。

儿子点灯什么意思

4. 生男孩上灯是什么意思

 生男孩上灯是什么意思
                      生男孩上灯是什么意思,在生活当中,相信很多小伙伴或多或少都了解过添丁的习俗,宝宝是父母爱情的结晶,宝宝的出生不仅能是父母的爱情和婚姻得到升华,下面我整理了生男孩上灯是什么意思。
    生男孩上灯是什么意思1     什么是“上灯”? 
    正月初十也是上灯节,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了,一般“上灯节”为五天,共分为三个步骤,分别为上灯,暖灯和落灯。从正月初十的零时开始“上灯”,也叫“开灯”,而这种上灯是专门为孩子祈求平安的。
    在《岑溪县志》中记载说:“每年正月初十,添了户且为当年正月初十前出生,已满月的人家,都要在这一天悬灯庆祝”。“上”也就是“悬挂”的意思,而“灯”通“丁”,所以家中生了男孩就被称为“添丁”,与“添灯”谐音。
    意思就是前一年家里生了男孩,并且是在正月初十之前已经满月的孩子,到了正月初十这一天就要“上灯”,也就是“添灯”。如果没有满月,则上灯的时间就到了下一年的正月初十。
    
    在上灯时,一般是孩子的父亲带着鞭炮,从自己家门开始一直放到村中的社根,然后将花灯悬挂在灯棚中,花灯上写有男孩的名字。“社”指的是村中土地爷居住的地方。
    之后村中负责写族谱的长辈见到花灯后,就会把灯上面男孩的名字写进族谱。在“上灯”这一天,最先祭拜祖先,也就是告诉祖先,家里“添丁”了。并且要摆酒席招待村中人,俗称“请灯酒”。
    上灯之后还要“暖灯”,也就是从正月十一之后,长辈要早晚到灯前观看,并且要往灯中添油和祭拜,以确保花灯日夜不灭,代表香火不断。到了正月十六日,将花灯取下来悬挂于祠堂或者客厅中,谓之“落灯”。
    这种习俗就是希望孩子能得到祖先和土地爷的保护,可以健康成长。之所以在“地日”这一天上灯,就是因为土地是万物之母,是万物的出生之地。所以说“家中若添丁,地日必上灯”,是人们对孩子的一种期望。
    生男孩上灯是什么意思2    在中国民间,过年不仅是为了感恩、庆祝,更是为了祈福——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这在黄埔的过年习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黄埔挂灯习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史料记载:
    “正月灯节,是添丁者挂灯于祠,以酒脯祀其先。曰:开灯,亦曰挂灯。”由于粤语中“灯”与“丁”近音,挂灯就寓意着“添丁”。
    黄埔地区的老百姓,家里生了男孩,就会在来年正月灯节里挂花灯。去年添丁,今年就要挂灯,祈愿新的一年里孩子健康长大,丁财两旺,阖家欢乐。
     正 月 灯 节 
    灯节是元宵节的别称,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朝,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
    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加丰富。
    明初,南戏已在广东潮州上演,如明本潮州戏文便有五种,挂灯也比较活跃。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
    清代广东灯节也非常热闹,光绪时史澄《光绪广州府志》载有“正灯二戏”的说法。广东文献中,灯节具有祈福求子内涵的记载,见于李调元的《粤东笔记》:
    
    广州灯夕,仕女多向东行祈子,以百宝灯供神,夜则祈灯取采头,凡三筹皆胜者为神许,许则持灯而返。逾岁酬灯,生子者,盛为酒馔,庆社庙,谓之‘灯头’,群称其祖父曰‘灯公’。”
    光绪时史澄《光绪广州府志》卷十五载:
    凡元宵张灯作乐,先年生男者必以是晚庆灯;七月十四及冬至有事祠祀,必以宰鸭为敬。
    黄埔等广州地区,添丁除了要挂灯外,还要准备鸡鸭等祭品祭祀。
     添 丁 挂 灯 
    黄埔的添丁挂灯明显带有祈福求子的寓意,与广州灯节一脉相承。
    挂灯习俗仪式包括做灯(买灯)、斟茶、挂灯、入族谱、饮灯酒、赏灯、投标灯裙和灯春、竞投饭菜、化灯等流程。其间,还有锣鼓、舞龙狮、祭祖、饮灯酒等大众喜闻乐见的精彩活动。
    所挂的花灯都是特制的,灯架用竹篾扎架,彩纸作面。这一盏包含着喜庆与祝愿的花灯,集扎作、编织、民间绘画、剪纸、书法、诗词于一体,堪称艺术。制作者均为本地巧手,因此做出来的花灯人情味十足。
     共 饮 灯 酒 
    黄埔挂灯一年一次,正月初八至十五日(也有说是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黄埔各族祠堂内,一派热闹的景象。
    按照黄埔风俗,如果当年有男丁出生,当年庆灯期间要到祠堂斟茶、挂灯。斟茶、挂灯完毕后由族中理事代表太公封利是,从该天起祖先承认新生儿的名分,登记入族谱,享受族中男子的同等权利。
    在分过猪肉后,全祠堂男丁共饮灯酒,甚至还在晚间燃放烟花,赏灯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挂灯,昭示人丁兴旺,灯因此具有了“丁”的内涵,“挂灯”就表示添丁的意思。挂灯活动因而有着特殊的寓意——祈福求子,人兴财旺。
    祈福求子是中国民间一个永恒的话题,添丁挂灯反映了黄埔乡民朴实的愿望,更是民间永恒的追求。
    黄埔地区在灯节中挂灯、祈福、求子,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也是民间众多祈福求子活动中的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个韵味十足的时代缩影。
    生男孩上灯是什么意思3    正月初十到,两广许多地方开启了“上灯节”的喜贺日子。上灯节是我国的传统民俗。每年正月元宵节前后,凡宗族中有生有男孩的人家,都必须在祖祠上厅、祖宗灵位牌前方挂上一盏新灯笼;
    以此向祖宗传达添新丁之喜讯,又俗称“挂灯”,所以“上灯节”也被为“挂灯节”。在广东顺德,广西岑溪、容县、藤县、北流、兴业等很多地方都保留着这个传统。
    一般“上灯节”为期五天,分三个步骤,在正月初十零时开始“上灯”,正月初十到十六“暖灯”,正月十六“落灯”。某些地区在正月初九或十一或十二或十三"上灯“,正月十五或十六"落灯"。在广东顺德,广西岑溪、容县、藤县、北流、兴业等很多地方都保留着这个传统节日。
    据记载,新生儿如是男孩(添丁),满月后,在次年的农历正月初十日,要悬灯庆祝(谐音“添灯”),俗谓“挂灯”或“上灯”,寓意添丁发财。在初十日零时,将五彩纸扎的花灯悬于屋厅(太公、宗祠)的`栋梁上的灯棚里。这天亲戚朋友都带礼物来道贺,主家设宴招待,是谓请灯酒。
    正月初十,又到了梧州苍梧沙头旧街一年一度挂灯的日子,挂灯,这是当地沿袭了很多年的习俗,与其他地方添丁户各自挂灯不同的是,沙头旧街的挂灯是添丁户集资共同挂灯,共摆宴席聚餐,并且宴席是开在“灯头哥”家里。
    初十只挂灯不聚歺,只分一些供品,宴席聚餐是在正月十六圆灯那天,当天会抬金银猪游行,更加热闹。
    
    每年最先出生的男婴自然而然地被奉为“灯头哥”,一到年底,那户人家就要负责召集各添丁户开会集资,商量为孩子庆典祈福的具体事宜。当然啦,到时宴席是开在“灯头哥”家里。
    最先出生的孩子如“王者降世”,特别的聪明伶俐,寓意是当年出生孩子未来幸福生活的引领者,每年的添丁户如中了“状元”那般高兴!
    挂灯节,天降喜雨,沙头旧街25户添丁家庭集体出动,今年是陈姓灯头哥。挂灯队伍抬着三牲酒礼,舞着狮子敲锣打鼓,走街穿巷游街、并集体到天后宫祭拜妈祖,把花灯高高悬挂在天后宫大殿横梁上,祈求小朋友聪明伶俐,快高长大,请妈祖他祖先神明保护。
    这是名为“格食箱”的用来装供品的物什,是先辈传下的宝物,硬料木做成的龛子四面雕有精美图案和有教育意义的诗句,抬起来很沉,后来经过不锈钢改装,少了许多古味。
    与往年相比,旧街今年的上灯庆典有点冷清,巡游的队伍少了舞龙和传统的“八音”以及清脆说悦耳的七星小鼓,因为生活,舞龙队中的一些“富娘婆(即妇女)”提前去广东打工了。
    初十挂灯,十六圆灯,环街环村游行庆典那天,锣鼓锵锵,鞭炮齐鸣,舞狮舞龙,横街窄巷,一团团爆竹散发出的硫磺味直钻人们的鼻孔,驱风袪邪,黑压压的人群擦肩接踵,大有旧日“花街红粉女,争看绿衣郎”的盛况。
    十六圆灯庆典活动结束后,添丁的父母们抱着各自的孩子在“娘娘”庙前来一张合照,定格开心时刻,看自已年轻的脸庞和稚嫩的婴孩,一种责任一份向往油然而生…
    有上灯就有圆(落)灯,正月十六为圆(落)灯日,在正月初十没有喝上灯酒的亲戚朋友到十六落灯日这天要补喝。

5. 生男孩挂灯什么意思

 生男孩挂灯什么意思
                    生男孩挂灯什么意思?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还是全世界少数民族最多的国家,所以我们的民族文化很丰富,那么民间习俗中生男孩挂灯什么意思呢?
  生男孩挂灯什么意思1  “挂灯”习俗就是其丰富多彩的民俗中的一种。每年正月元宵节前后,凡宗族中有“添丁”(即生有男孩)的,都必须在祖祠上厅、祖宗灵位牌前方挂上一盏新灯笼(谐“新丁”),以此向祖宗传达添新丁之喜讯,又称“挂灯”、“吊灯”。
   “挂灯”的由来 
  在客家,“灯”是方言“丁”的谐音,又是光明、希望、灯火燎原、生生不息的象征。
  客家人从中原祖地一路披荆斩棘,最后落户在现闽粤赣三地交汇地区,其独特的生活经历,使客家人形成了族群团结,共同御敌的生存需要,由此产生的客家人尊祖念恩的传统,借“灯”庆祝“添丁”。不过,“挂灯”是与女孩子无关的!
  挂灯的时候要把花灯挂上家族祖屋和自家房屋上堂的房梁上,以庆祝添丁,所以顾名思义曰“挂灯”,也可叫“升灯”。挂灯之后,新丁的名字就可以正式载入家族族谱了。
  我想,挂灯习俗是对血缘意识的一种固化,一年一度的挂灯习俗,追求的是生命的生生不息,它是对生命的颂歌,对生命延续的庆贺,也是对生命的感恩,对生命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祈福。
   怎样 “挂灯”? 
  一是前期准备工作:村里的议事小组商讨挂灯的议程、做好分工,选好主持司仪等各个环节的负责人员,村里的锣鼓狮舞队要提前排练一番,各挂灯家庭提前准备好祭祖的三牲、酒水、鞭炮、香烛等,特别是要挑选好花灯。
  二是祭祖升灯:当日一早全村上一年添了新丁的家庭全部在祖公屋集中,供奉三牲酒水礼品。由家族长者主持,一起烧香燃烛祭祖,将花灯升上祖公屋上堂的“丁子梁”上。新丁们则由长辈抱着向祖宗牌位鞠躬作揖敬香。
  期间伴以锣鼓狮舞,鞭炮齐鸣,热闹非凡。祖屋上灯完毕后,回到自家房屋也要祭祖宗升花灯,也有的地区只上一个花灯。升灯过程有时候持续到当天下午。
    
  三是庆贺活动:当天晚上,各个挂灯人家摆下宴席,一家添丁,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都前来贺喜,共济一堂,向添丁家庭表达美好的祝福。席间还会有猜拳、烟花、狮舞等节目。
  制作“挂灯”有象征吉祥美好的寓意。“挂灯”做工精细,是博白民间一种雅俗共赏的实用工艺品,更是老百姓过年、办喜事必不可少的用品。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灯笼的传统制作技艺。
  新时期的“挂灯”风俗也应与时俱进。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世界绝大多数地区早就实现了男女平等。女子在国家、社会、家庭中发挥着完全不亚于甚至超越男子的`重要作用,因此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早就丢进了历史的故纸堆。
  今时今日,男儿是丁,女儿也是丁;男女均为己出,理应一视同仁。因此上灯风俗也应相应调整,不应再落入男女性别窠臼。
  男女平等上灯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真正的平等更应该从生育观念上就开始坚持男女平等,继而在培养、教育等方面都能平等对待。生育观念的平等也有助于改善或消除社会上片面追求生男丁所带来的一些不良社会现象。
  据悉现在部分客家地区已实现男女平等上灯,女儿名字也能记载入族谱,这应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好现象。
  生男孩挂灯什么意思2  挂灯,是指年前(离春节前40天)生有男丁的人家,在正月里要宴请款待恭贺的亲朋好友,俗称“挂灯酒”。史料记载:“正月灯节,是添丁者挂灯于祠,以酒脯祀其先。曰:开灯、亦曰挂灯。”
  在两广地区历来有喝“挂灯酒”的习俗,而在老家,初十挂灯则是是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这一天,上年生有男孩的人家要到社头、祠堂、庙宇挂灯。灯原来是那种加煤油的火水灯,后来换成用彩纸扎的花灯,主要是挂在社头、祠堂。
  不能熄灭,要一直挂到正月十六才烧掉,叫完灯。挂灯那天,主人会张灯结彩大摆酒席宴请亲戚朋友,所以叫吃挂灯酒。
  每年春节,广东各地区都有庆贺“添丁”(即生男孩)的习俗。例如,潮汕地区每逢农历正月初十、十一便送“米方糖”,主人家挨家挨户吆喝:“家里去年添了男孙,给您送米方糖来啦!”客家地区是“升灯办酒席”款待村民。而广州黄埔,则在祠堂高挂花灯为家中新丁祈福。
  尽管各地贺“添丁”风俗迥异,但其中都饱含着家家户户对“新丁”的美好祝福与期望。
    
   生了男孩挂花灯 
  黄埔区古村里挂灯的日子,是在正月初八至十五日(一说为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去年添丁的家庭要到村内祠堂、灯棚、社稷坛挂灯,为新生的孩子祈福。因在粤语中“丁”与“灯”近音,所以用“挂灯”的谐音来表示添丁,凡去年家中生了男孩的家庭都会在这一天“挂灯”。
  “生了男孩才能挂灯的”,老一辈的村民会这样叮嘱家族的后辈,这一传统民俗甚至可以追溯至明末清初。挂灯不仅是为寻求祖先、社稷神的庇护,被挂灯“公示”的新丁名字还将被族人写入族谱,开始享有族内财产分配的权利了。
   添丁说给玉帝知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天官赐福的好日子,因此挂上去的花灯要到正月十六的凌晨,大家抢着结头盏灯,也就是用火把灯化掉,叫作“化灯”。
  粤语中“化”与“话”谐音,“化灯”意思是告诉玉皇大帝自己家添丁了,这是一种向天官祈福的传统做法。“化灯 ”时,花灯要全部烧化,哪怕只剩下一点,愿望就可能没有传上天,传不到玉帝的耳中。
  因此,黄埔制作花灯的材料需要十分讲究,只能用竹子和纸糊,花灯里不能用铁丝或者其他金属、塑料制作,务求在“化灯”时化尽。
  生男孩挂灯什么意思3   花灯高挂幸福家 
  黄埔的花灯可分为八角方灯荷花灯,最古老的、最传统的是八角方灯,荷花灯则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改良花灯,因带有荷花花瓣而得名。父母将新生儿的名字写在花灯上祈福,挂在祠堂的灯棚上。
  挂了几盏灯,就代表这个祠堂的宗族添加了几个男丁。挂上的花灯也被称为“人灯”,因为代表着新丁。与元宵节、中秋节的圆形灯笼不同,添丁挂的花灯一般由竹篾扎成并糊上五色彩纸,还要贴上红纸,写上爷、子、孙三辈人的名字。
  黄埔挂灯代表添丁添福、大吉大利,正月十六时要用火将灯“化”掉,即禀告祖先神明,保佑儿孙平安长大、长命百岁。
    
   花灯如此漂亮,是不是只能挂一年? 
  答案是:可以连续挂两年!
  因此,谁家如果添了男丁,灯节上一定会在祠堂里挂灯以示宣传。有的村民担心“公示”时间不够,会在第二年再把此花灯挂到祠堂里,谓之“旧灯”,都是为了告诉大家,家中添了男丁啦!
  有趣的是,倘若添了男丁的家庭因为各种原因在孩子出生的头两年内都没有及时挂花灯,如果还想挂灯的话(也就是补挂),那就要等到该男丁结婚的前一年才可以挂上属于他的花灯。

生男孩挂灯什么意思

6. 生了儿子上灯的风俗

 生了儿子上灯的风俗
                      生了儿子上灯的风俗,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还是全世界少数民族最多的国家,所以我们的民族文化很丰富,那么生了儿子上灯的风俗是什么意思呢?
    生了儿子上灯的风俗1    在客家,“灯”是方言“丁”的谐音,又是光明、希望、灯火燎原、生生不息的象征。客家人从中原祖地一路披荆斩棘,最后落户在现闽粤赣三地交汇地区,其独特的生活经历,使客家人形成了族群团结,共同御敌的生存需要,由此产生的客家人尊祖念恩的传统,借“灯”庆祝“添丁”。
     "上灯“即添丁 
    在客家宗族社会,凡是男孩都要举行“上灯”仪式,一生只有一次。“上灯”者年龄不分大小,刚诞下不久的男孩叫“升新丁”,年龄比较大的,因多种原因没有举行此种仪式的叫“升老丁”。因此,“上灯”实是各姓各族为当年新添男孩而举行的庆祝活动。
    
     "上灯”的时间 
    每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须在祖祠上厅挂上一盏新灯笼(谐“新丁”)。“上灯”的日期最早为正月初九,最迟为正月十九,但多为正月十五前后一两天。“上灯”意为向祖宗汇报,某家添了新丁。
     "上灯"的形式 
    “上灯”时要办“三牲”,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讲究的还办“上灯酒”请亲友团聚、祝贺。此俗在客家聚集地区,其礼节更繁,而且有所演变,他们在“上灯”后,中间还要“暖灯”(是“上灯”过程中的一项活动,不能说是“暖灯节”)。
    最后才“敬祖谢天地”,非常隆重热烈,有“一家添丁,全村庆贺”之气氛。
     “上灯”习俗的改变 
    生了儿子的客家人在来年的元宵节这天就要在自家祠堂里上灯,即挂上一盏精美的灯笼,然后请村里有尊严的老人,抱一下男孩,并把他的名字正式写进族谱里,男孩就正式成为了这个家族的一员,之后摆下酒席,宴请全村的男丁前来喝酒。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现在很多生女儿的也闹灯,女儿也进入族谱。
    生了儿子上灯的风俗2     什么是“上灯”? 
    正月初十也是上灯节,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了,一般“上灯节”为五天,共分为三个步骤,分别为上灯,暖灯和落灯。从正月初十的零时开始“上灯”,也叫“开灯”,而这种上灯是专门为孩子祈求平安的。
    在《岑溪县志》中记载说:“每年正月初十,添了户且为当年正月初十前出生,已满月的人家,都要在这一天悬灯庆祝”。“上”也就是“悬挂”的意思,而“灯”通“丁”,所以家中生了男孩就被称为“添丁”,与“添灯”谐音。
    意思就是前一年家里生了男孩,并且是在正月初十之前已经满月的孩子,到了正月初十这一天就要“上灯”,也就是“添灯”。如果没有满月,则上灯的时间就到了下一年的正月初十。
    
    在上灯时,一般是孩子的父亲带着鞭炮,从自己家门开始一直放到村中的社根,然后将花灯悬挂在灯棚中,花灯上写有男孩的名字。“社”指的是村中土地爷居住的地方。
    之后村中负责写族谱的长辈见到花灯后,就会把灯上面男孩的名字写进族谱。在“上灯”这一天,最先祭拜祖先,也就是告诉祖先,家里“添丁”了。并且要摆酒席招待村中人,俗称“请灯酒”。
    上灯之后还要“暖灯”,也就是从正月十一之后,长辈要早晚到灯前观看,并且要往灯中添油和祭拜,以确保花灯日夜不灭,代表香火不断。到了正月十六日,将花灯取下来悬挂于祠堂或者客厅中,谓之“落灯”。
    这种习俗就是希望孩子能得到祖先和土地爷的保护,可以健康成长。之所以在“地日”这一天上灯,就是因为土地是万物之母,是万物的出生之地。所以说“家中若添丁,地日必上灯”,是人们对孩子的一种期望。
    生了儿子上灯的风俗3    点灯又称上灯、添灯、升灯等,“灯”与“丁”音似,点灯(添灯)则添丁,这是一项为庆祝生育男丁且正式写入族谱的传统民俗,隆重且热闹。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男孩”是点灯年俗不能变通的硬性规定,添口(生女孩)不点灯。
    在湛江,新添丁的家庭为了小孩的.升灯,早在在春节来临之前则开始准备。
    首先是“定灯”——预定走马灯。通常情况下,一个片区——面积不大的村落的走马灯制作,由一个手艺人负责,按照村民所需的数据及规格筹办,而后赶在正式升灯之前交付。
    其次,见告亲属——方便赠送男童新衣服,这是上灯风俗的重要构成。
    年初十前后,湛江各地的上灯年俗则陆陆续续进行。
    上灯有大致的仪式,走马灯被悬挂祠堂或象征神庙的临时棚之后,接下来是吊上“灯卵”且点亮内部油灯,最后道公佬协同当年上灯的家庭成员(上灯的男童及其父亲,祖父健在也会参与)进行隆重的拜祭仪式。
    “上灯”既成,男丁名字正式写入族谱,一方面有被集体认可及接纳之意,也蕴含了各种美好的寓意,平安、顺遂、聪颖、有为……
    
     “结灯”的标志是喝过“上灯酒”。 
    年十六,村民会再次邀请道公佬主持“结灯”的拜祭仪式,而后取下象征人丁兴旺,家族绵延千载的“灯卵”——带回家慎重保管,完成走马灯的焚烧,最后宴请亲友喝上灯酒。
    在梅州,各地上灯的时间因地而异,介乎正月初九至正月十八之间,一般集中在正月十二、十三、十四。
    梅州地区上灯的风俗,“请”花灯为最重要之一。
    上灯前一两天,新丁家庭约定成俗地组织一只请(买)花灯队伍,由“丁首”带头——上一年最先诞生男丁的家长,在锣鼓队及龙灯舞狮队的相随之下,一路燃放鞭炮且炮声不断“请”灯。
    花灯请回家,郑重安放在八仙桌之上,待上灯当天,“丁首”将召集其他家庭共同请出花灯,悬吊祖公厅屋梁下,并挂上象征男丁的灯带,灯带的数量依据上一年出生的男丁而定,新添五个男丁,则五条灯带,七个男童则七条灯带,以此类推。
    当然,“升灯”不啻纯粹的将花灯升起来,事实上,升灯仪式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升灯前抢白花;升灯时放炮仗、烧烟火,也会举行舞龙、舞狮等表演……
    以湛江及梅州两地为例,同是上灯的传统民俗,而“呈现”差异鲜明,可是无论形式上如何大相径庭,其寄意始终一致,一为添丁之喜悦,同时希望小孩快乐、平安、出人头地。

7. 生了男孩为什么要上灯

 生了男孩为什么要上灯
                      生了男孩为什么要上灯,生孩子可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件大事,宝宝的降临值得我们大家高兴,很多的地方对于生完孩子后都有一些风俗,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方式,那么生了男孩为什么要上灯呢?
    生了男孩为什么要上灯1     “上灯”的由来 
    在客家,“灯”是方言“丁”的谐音,又是光明、希望、灯火燎原、生生不息的象征。客家人从中原祖地一路披荆斩棘,最后落户在现闽粤赣三地交汇地区,其独特的生活经历,使客家人形成了族群团结,共同御敌的生存需要,由此产生的客家人尊祖念恩的传统,借“灯”庆祝“添丁”。
     "上灯“即添丁 
    在客家宗族社会,凡是男孩都要举行“上灯”仪式,一生只有一次。“上灯”者年龄不分大小,刚诞下不久的男孩叫“升新丁”,年龄比较大的,因多种原因没有举行此种仪式的叫“升老丁”。因此,“上灯”实是各姓各族为当年新添男孩而举行的庆祝活动。
     "上灯”的时间 
    每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须在祖祠上厅挂上一盏新灯笼(谐“新丁”)。“上灯”的日期最早为正月初九,最迟为正月十九,但多为正月十五前后一两天。“上灯”意为向祖宗汇报,某家添了新丁。
    
     "上灯"的形式 
    “上灯”时要办“三牲”,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讲究的还办“上灯酒”请亲友团聚、祝贺。此俗在客家聚集地区,其礼节更繁
    而且有所演变,他们在“上灯”后,中间还要“暖灯”(是“上灯”过程中的一项活动,不能说是“暖灯节”)。最后才“敬祖谢天地”,非常隆重热烈,有“一家添丁,全村庆贺”之气氛。
     “上灯”习俗的改变 
    生了儿子的客家人在来年的元宵节这天就要在自家祠堂里上灯,即挂上一盏精美的灯笼,然后请村里有尊严的老人,抱一下男孩
    并把他的名字正式写进族谱里,男孩就正式成为了这个家族的一员,之后摆下酒席,宴请全村的男丁前来喝酒。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现在很多生女儿的也闹灯,女儿也进入族谱。
    客家上灯习俗历史悠久,有的几百年,有的上千年,这种习俗现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深刻地体现了客家人的优秀文化继承意识
    生了男孩为什么要上灯2    正月十一至十五之间,客家人要为上一年出生的男孩举行上灯仪式,也叫赏灯,升灯,响丁。
    对于上灯习俗的由来,据说是由于客家人为了避免战乱和自然灾害,从秦朝开始,六次南迁,客居他乡,居无定所,最期望人丁兴旺,家族壮大。
    而"灯"与"丁"谐音,也象征光明与希望,借上灯来庆祝添丁,生命延续。同宗同族每年上灯节,共同祭祖、慰祖,念祖恩,增进团结和凝聚力,上灯文化由此传承下来。
    不同客家地区传承的上灯风俗各有不同,就梅州各县区的差异都很大。拿梅州兴宁来说,添了新丁,到上灯节(正月十二或十三)那天热闹非凡,祭祀祖先及天地神明;迎花灯,鞭炮与锣鼓齐鸣;祠堂升灯,鞭炮响不停;大摆宴席,亲朋好友齐祝贺;夜幕降临烟花绽满天。
    上灯”时要办“三牲”,酒果祭祀祖先及天地神明,以谢祖先神明保佑添男丁,同时也告慰祖先,祈求保佑。
    迎花灯,同村同宗族的人一起去接花灯。迎花灯很讲究,一路敲锣打鼓放鞭炮,一直到将花灯悬挂在祠堂上厅为止。
    
     兴宁 
    升灯,主家做或买一个考究的花灯,一路接至祠堂后,点燃花灯,把它升至祠堂三分之一的高度,以示添丁。
    讲究的还要办“上灯酒”,宴请亲朋好友一起祝贺。
    亲友到贺一律买鞭炮烟花给主家,以表贺喜之情,意为"发发发"。
    有钱人家添了新丁,晚上必放烟花炮竹,绚丽夺目的烟花响彻云霄,让更多乡亲知情同贺。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为了彰显身份地位,有了儿子孙子,在乡里乡亲面前腰杆更直了,更高大上了。
    前几天,在兴宁一个小镇里,一户有钱人家添了新丁,据说上灯那晚光是烟花就花费了两百万。也听说有些人借钱也要大操大办。
    梅县的习俗相对简朴一点。同一个祠堂的一起为新丁上灯。当然,灯笼相对没有那么讲究。各自把写有自家新添男丁名字的灯笼,挂在祠堂上方。
    有钱人也会宴请宾客,但大部分人都是简单祭祀祖先神明,上灯后每天入夜前添足油,通宵灯火不能断,直至正月二十后才把自家灯笼拿回家里。现在,这种煤油灯估计已经淘汰了吧。
    
     梅县 
    大埔把上灯过成了传统节日,即使没有添新丁,家家户户到了正月十二,同一宗族的一起祭祀祖先,舞龙舞狮,锣鼓喧天,鞭炮烟花放不停,不用迎灯升灯,月半大过年,这样的传承好像更接近祖先宗族壮大团结,不忘祖恩的愿景。
     大埔 
    传承的风俗各不相同,当然,也与各地各家的经济水平决定着排场。这一种庆典体现了客家人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
    不过听说有的地方也开始为女娃举行上灯仪式,乍听起来似乎不合常理,但新添了人口也同样可喜可贺,也满足祖先人丁兴旺的期望,但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为女娃上灯很难推广也很难被人接受。
    生了男孩为什么要上灯3     广东生男孩点灯是什么时候 
    年三十卖懒、年初二开年、游神等等
    回首过年,不少与大家分享广东年俗,话已至此,接下来固然广东年俗如故。
    这一次说“点灯”,春节期间,广东各地普遍流行的传统民俗。
    点灯又称上灯、添灯、升灯等,“灯”与“丁”音似,点灯(添灯)则添丁,这是一项为庆祝生育男丁且正式写入族谱的传统民俗,隆重且热闹。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男孩”是点灯年俗不能变通的硬性规定,添口(生女孩)不点灯。
    在湛江,新添丁的家庭为了小孩的升灯,早在在春节来临之前则开始准备。
    首先是“定灯”——预定走马灯。通常情况下,一个片区——面积不大的村落的走马灯制作,由一个手艺人负责,按照村民所需的数据及规格筹办,而后赶在正式升灯之前交付。
    其次,见告亲属——方便赠送男童新衣服,这是上灯风俗的重要构成。
    年初十前后,湛江各地的上灯年俗则陆陆续续进行。
    上灯有大致的仪式,走马灯被悬挂祠堂或象征神庙的临时棚之后,接下来是吊上“灯卵”且点亮内部油灯,最后道公佬协同当年上灯的家庭成员(上灯的男童及其父亲,祖父健在也会参与)进行隆重的拜祭仪式。
    “上灯”既成,男丁名字正式写入族谱,一方面有被集体认可及接纳之意,也蕴含了各种美好的寓意,平安、顺遂、聪颖、有为……
    
     “结灯”的标志是喝过“上灯酒”。 
    年十六,村民会再次邀请道公佬主持“结灯”的拜祭仪式,而后取下象征人丁兴旺,家族绵延千载的“灯卵”——带回家慎重保管,完成走马灯的焚烧,最后宴请亲友喝上灯酒。
    在梅州,各地上灯的时间因地而异,介乎正月初九至正月十八之间,一般集中在正月十二、十三、十四。
     梅州地区上灯的风俗,“请”花灯为最重要之一。 
    上灯前一两天,新丁家庭约定成俗地组织一只请(买)花灯队伍,由“丁首”带头——上一年最先诞生男丁的家长,在锣鼓队及龙灯舞狮队的相随之下,一路燃放鞭炮且炮声不断“请”灯。
    花灯请回家,郑重安放在八仙桌之上,待上灯当天,“丁首”将召集其他家庭共同请出花灯,悬吊祖公厅屋梁下,并挂上象征男丁的灯带,灯带的数量依据上一年出生的男丁而定,新添五个男丁,则五条灯带,七个男童则七条灯带,以此类推。
    当然,“升灯”不啻纯粹的将花灯升起来,事实上,升灯仪式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升灯前抢白花;升灯时放炮仗、烧烟火,也会举行舞龙、舞狮等表演……
    以湛江及梅州两地为例,同是上灯的传统民俗,而“呈现”差异鲜明,可是无论形式上如何大相径庭,其寄意始终一致,一为添丁之喜悦,同时希望小孩快乐、平安、出人头地。
    至于广东惠州、东莞、汕尾等地“上灯”年俗的精彩及热闹,期待您的补充。

生了男孩为什么要上灯

8. 生男孩点灯的风俗灯灭了

 生男孩点灯的风俗灯灭了
                    生男孩点灯的风俗灯灭了,农历正月初二到十六的时间,在玉林的年俗中,是挂灯节,而挂灯节是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上年生有男孩的人家要到社头、祠堂和自家厅堂挂灯。以下分享生男孩点灯的风俗灯灭了。
  生男孩点灯的风俗灯灭了1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些地方为确保家里可以传下男儿,就在神灵前许下诞生男丁并可以顺利长大成人的心愿,家里有男丁诞生就必须进行“还愿”,“还愿”的过程便逐渐形成了“点灯”的习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些地方便有“点灯”以祈“多育儿”的习俗。
  比如湛江的南三岛(湛江多地均有,略有差异,南三岛上不同村庄也有一点差异),每年正月初十,育有男丁的家庭,可根据情况(年龄不定,有的孩子几岁,大的甚至几十岁也有),进行“点灯”仪式,但是如果在生男孩点灯的过程中灯灭了是非常不吉利的。
   “家中若添丁,今日必上灯”,今天是地日,为啥要上灯?如何上灯 
  今日是农历的正月初十,是民间传统的“地日”,也是“石头日”,同时还是“上灯节”,到底什么是“上灯”呢?俗话说:“家中若添丁,今日必上灯”,是啥意思?
   地日有啥寓意? 
  数字从一到十,九为阳数之极,十为阴数之尾,阳为天,阴为地,所以正月初九为“天日”,正月初十为“地日”。地日也就是土地的生日,也是石头的生日。古人认为,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就是木火土金水,其中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就是四季的特征。
  而土居于四季之中,居于方位之中,对应天之黄龙,故而土生万物,又是万物之库。因此每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都属土,也就是“辰戌丑未”四个月。所以土生木火金水,土为太极,同样“木火金水”合而为一就是土,也就是四象归一就是土。
  因此土中可以产出金属,可以流出水源,也可以长出树木,树木可以生火,同时木腐朽之后就是土,金锈尽之后也是土,火燃尽之后还是土,水遇土而入。所以五行都是在土中循环往复的。当然人也是由五行组成,故而要入土才能为安,入土才能循环。
  所以“土”就是万物的出生之地,而“地日”也就是“土日”,也是“石头日”。于是地日“认石头”就成了一种习俗,所谓“认石父”,也就是让孩子认石头为父亲,因为石头坚硬无比,可以保护孩子健康成长,寓意着孩子像石头一样结实而长久。
    
  什么是“上灯”?
  正月初十也是上灯节,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了,一般“上灯节”为五天,共分为三个步骤,分别为上灯,暖灯和落灯。从正月初十的零时开始“上灯”,也叫“开灯”,而这种上灯是专门为孩子祈求平安的。
  在《岑溪县志》中记载说:“每年正月初十,添了户且为当年正月初十前出生,已满月的人家,都要在这一天悬灯庆祝”。“上”也就是“悬挂”的意思,而“灯”通“丁”,所以家中生了男孩就被称为“添丁”,与“添灯”谐音。
  意思就是前一年家里生了男孩,并且是在正月初十之前已经满月的孩子,到了正月初十这一天就要“上灯”,也就是“添灯”。如果没有满月,则上灯的时间就到了下一年的正月初十。
  在上灯时,一般是孩子的父亲带着鞭炮,从自己家门开始一直放到村中的社根,然后将花灯悬挂在灯棚中,花灯上写有男孩的名字。“社”指的是村中土地爷居住的地方。
  之后村中负责写族谱的长辈见到花灯后,就会把灯上面男孩的名字写进族谱。在“上灯”这一天,最先祭拜祖先,也就是告诉祖先,家里“添丁”了。并且要摆酒席招待村中人,俗称“请灯酒”。
  上灯之后还要“暖灯”,也就是从正月十一之后,长辈要早晚到灯前观看,并且要往灯中添油和祭拜,以确保花灯日夜不灭,代表香火不断。到了正月十六日,将花灯取下来悬挂于祠堂或者客厅中,谓之“落灯”。
  这种习俗就是希望孩子能得到祖先和土地爷的保护,可以健康成长。之所以在“地日”这一天上灯,就是因为土地是万物之母,是万物的出生之地。所以说“家中若添丁,地日必上灯”,是人们对孩子的`一种期望。
  生男孩点灯的风俗灯灭了2  玉林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一年四季皆可耕种,而在田地上耕作的主劳力男丁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乡村家中生了男孩,新添了男丁是一件大喜事,初十挂灯尤其显得隆重热闹。去年2月9日,记者在福绵区沙田镇水对岭村体验了一回隆重的初十挂灯仪式过程。
  去年,水对岭村7户人家添丁,今年初十当天村里要挂7盏花灯,热闹非凡。要挂灯的几户人家一大早就开始忙碌了,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上午,各家邀请的贺喜舞狮队陆续到达,各舞狮队在路口碰面时都会按规矩对舞一番,就此拉开挂灯仪式的序幕。
  午后3时是挂灯吉时,各户的花灯在祖辈的护送下送往社头、祠堂。一路上群狮舞动、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道路两旁围满了前来观看的群众,热闹程度不亚于元宵节。拜祭过后,各家的花灯并没有挂在社头和宗祠,而是各自送回家,挂在家里厅堂上。随后,各个舞狮队在村里举行了舞狮表演。酒席后,还有歌舞杂技晚会,把挂灯活动带入另一个高潮。
  除了玉林本地,下辖的各县市也有挂灯的习俗。每年正月初十,是北流下里(北部乡镇)特有的风俗节日---挂灯节。按风俗,凡在上一年出生的新生儿如是男孩,男孩家中会在次年的农历正月初十日,要悬灯庆祝,俗谓“挂灯”。
  因此每到正月初十这天家人会为其大摆上灯宴,欢饮挂灯酒。如果是到正月初十这天还没满月的小男孩,就要等到明年的正月初十再挂灯,这叫挂老灯。这个挂灯酒就等同于其他地方的满月酒,但它的特色在同一年里不管是哪月哪天出生的男孩儿都要等到正月初十这xx挂灯。
    
  灯在岭南民间有“光明”和“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而“灯”与“丁”谐音相同或相近,代表生男孩。在我们北流下里,城乡习俗都把正月初十称为“头灯”日,正月十六日称“完灯”日。“初十日,凡生子家买纸挂灯祖祠神庙以为庆。古时有上元节盗富家灯盏,置床下令人有子。
  每年的,正月初十就变成了北流下里人全民的饮酒日。在这喜庆的日子,生男丁的就算家中很贫穷的人家也会向亲朋戚友借来钱物摆上二三桌。有钱人家就是几十上百桌。亲戚朋友都带礼物来道贺,主家设宴招待,是谓请挂灯酒。
  现在的城区里的人都多是老家在乡村的,如果有孩子上灯,就让父母在家设宴宴请老家的亲戚朋友们,自己在城里的酒家饭店宴请离城里近的亲戚朋友同学。到了十六这天早上过神,把初十在社主公上的灯奉回家来,这个挂灯节才算完满结束。
  在北流,“挂灯”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个盛大的传统节日了。每当正月初十来临,街上挂满花灯,任人采购。一般上灯人家要买回两到三盏灯,一盏挂在厅堂,一盏挂在家乡村里所属的寺庙。每盏灯里要包两颗卵石,表示后继有人,可以传宗接代。全市的大小饭店,全都爆满。
  有的在一个月前就订了酒桌,少则十几桌,多则上百桌。有的酒店摆四轮,上午9点开桌,12点一轮,下午3点又开桌,6点又一轮。谁都有三姑六婆,七叔八舅,添丁了,挂灯了,可喜可贺,封红包,喝喜酒。城里人到各家饭店,农村人走村串户。有人说这是全体北流下里人的“饮日”(喝酒日)。
  生男孩点灯的风俗灯灭了3   哪些地区有过年点灯的风俗 
  河南、惠州、客家人,潮汕等岭南地区都有这一风俗。
  灶下点灯。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元宵节点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潮汕等岭南地区,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当天,家家户户都要点灯,而如果去年元宵以后家中生有男孩,则要到乡中宗族祠堂的灯架上挂上灯笼,以昭告乡里加重添了丁,接受来自乡亲的祝贺。
  广州过去在正月十二这天有替床头婆开灯之俗,祈求保佑孩子健康平安长大。而正月十三要在厨房点灶灯,直点到元宵夜。
  因为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的中国,家庭的男性劳动力对于家族兴旺非常重要,男孩子的出生对于整个家族来说都是一件喜事。古时生男孩有着添丁一言,而丁与灯 在许多方言中谐音。因此元宵夜点灯、吊灯的习俗也有添丁的美好祝愿。
    
   扩展资料: 
   春节传统习俗: 
  1、贴春联:春联,每逢春节人们都会贴春贴,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写成对联的又叫春联。传统春贴是由人手以毛笔书写,但亦有机器印制的春贴。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但不是每幅春联都有横批。
  2、剪窗花,贴门联:过年过节前会剪一些喜气洋洋的,寓意吉祥的窗花贴贴。
  3、挂年画: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4、舞龙灯:舞龙在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台湾、香港、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