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话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2024-05-18 14:28

1.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话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月江南,春风拂绿,草长莺飞,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
这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春风”实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

扩展资料:文学赏析
全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祐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话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2. 春风又绿江南岸,表现了什么

一樽墨趣书法: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哪一首诗中的句子?全诗是什么?

分类:  文化/艺术 
   解析: 
  
 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他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儿。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苏省南京市),路过于京口(令江苏省镇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又名紫金山)的亲人来了。他走进船舶,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一年初春时节,诗人王安石从扬州到了瓜州渡口,归心似箭,想早日返回金陵钟山的寓所——他因变法失败而被罢相之后,一直住在这里。他打算先坐船横渡长江,到对岸的京口(今江苏省镇江)上岸,然后连夜赶路回钟山。 
 
 渐进黄昏,船就要靠近南岸,马上可以上岸赶路了,诗人不禁往西边眺望着,只见峰峦重叠,绵延不断,伸展到远方,最后被云雾所遮裹,看不到夕阳外的钟山。但它并不遥远,要知道,从京口到金陵,中间不过隔了几座山峰而已!船一靠岸,王安石第一个跳上岸,忽然一阵春风吹来,夹带着一阵使人心醉的花香。啊!诗人的脚步正好赶上了春天的脚步,双脚踏上了江南绿色的地毯。回望江北岸,只有那苍苍的暮霭和滚滚的烟波……这时,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它将伴随着诗人连夜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王安石一时兴起,随口吟出一首绝句: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他一路上反复吟诵着,思考着,总觉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够贴切。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春风又入江南岸”,咦,这象什么话?不好!他自言自语着,然后又改为“满”字——“春风又满江南岸”,唉,越改越不像话了,诗人又抛弃了“满”字,跑了十多里路,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妥贴的字眼。最后,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绿,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吗? 何不用一个“绿”字呢?于是诗人大声吟诵道: 
 
 “春风又绿江南岸”——好一个“绿”字! 
 
 王安石到此才确定用“绿”字来取代“到”、“过”、“入”、“满”等字眼。第二天,诗人回到钟山的寓所,就立即把这首诗抄录在自己的稿本上。 
 
 诗人想用一个动词来表现江南春天的景象,但他最终选择了一个形容词,将形容词作动词用,这就是“形容词动用”。“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哪一首诗中的句子?全诗是什么?

4.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哪一首诗中的句子?全诗是什么?

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他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儿。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苏省南京市),路过于京口(令江苏省镇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又名紫金山)的亲人来了。他走进船舶,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一年初春时节,诗人王安石从扬州到了瓜州渡口,归心似箭,想早日返回金陵钟山的寓所——他因变法失败而被罢相之后,一直住在这里。他打算先坐船横渡长江,到对岸的京口(今江苏省镇江)上岸,然后连夜赶路回钟山。  渐进黄昏,船就要靠近南岸,马上可以上岸赶路了,诗人不禁往西边眺望着,只见峰峦重叠,绵延不断,伸展到远方,最后被云雾所遮裹,看不到夕阳外的钟山。但它并不遥远,要知道,从京口到金陵,中间不过隔了几座山峰而已!船一靠岸,王安石第一个跳上岸,忽然一阵春风吹来,夹带着一阵使人心醉的花香。啊!诗人的脚步正好赶上了春天的脚步,双脚踏上了江南绿色的地毯。回望江北岸,只有那苍苍的暮霭和滚滚的烟波……这时,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它将伴随着诗人连夜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王安石一时兴起,随口吟出一首绝句: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他一路上反复吟诵着,思考着,总觉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够贴切。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春风又入江南岸”,咦,这象什么话?不好!他自言自语着,然后又改为“满”字——“春风又满江南岸”,唉,越改越不像话了,诗人又抛弃了“满”字,跑了十多里路,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妥贴的字眼。最后,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绿,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吗? 何不用一个“绿”字呢?于是诗人大声吟诵道:  “春风又绿江南岸”——好一个“绿”字!  王安石到此才确定用“绿”字来取代“到”、“过”、“入”、“满”等字眼。第二天,诗人回到钟山的寓所,就立即把这首诗抄录在自己的稿本上。  诗人想用一个动词来表现江南春天的景象,但他最终选择了一个形容词,将形容词作动词用,这就是“形容词动用”。“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

5.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哪一首诗中的句子?全诗是什么?

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他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儿.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苏省南京市),路过于京口(令江苏省镇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又名紫金山)的亲人来了.他走进船舶,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一年初春时节,诗人王安石从扬州到了瓜州渡口,归心似箭,想早日返回金陵钟山的寓所——他因变法失败而被罢相之后,一直住在这里.他打算先坐船横渡长江,到对岸的京口(今江苏省镇江)上岸,然后连夜赶路回钟山.
  渐进黄昏,船就要靠近南岸,马上可以上岸赶路了,诗人不禁往西边眺望着,只见峰峦重叠,绵延不断,伸展到远方,最后被云雾所遮裹,看不到夕阳外的钟山.但它并不遥远,要知道,从京口到金陵,中间不过隔了几座山峰而已!船一靠岸,王安石第一个跳上岸,忽然一阵春风吹来,夹带着一阵使人心醉的花香.啊!诗人的脚步正好赶上了春天的脚步,双脚踏上了江南绿色的地毯.回望江北岸,只有那苍苍的暮霭和滚滚的烟波……这时,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它将伴随着诗人连夜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王安石一时兴起,随口吟出一首绝句: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他一路上反复吟诵着,思考着,总觉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够贴切.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春风又入江南岸”,咦,这象什么话?不好!他自言自语着,然后又改为“满”字——“春风又满江南岸”,唉,越改越不像话了,诗人又抛弃了“满”字,跑了十多里路,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妥贴的字眼.最后,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绿,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吗?何不用一个“绿”字呢?于是诗人大声吟诵道:
  “春风又绿江南岸”——好一个“绿”字!
  王安石到此才确定用“绿”字来取代“到”、“过”、“入”、“满”等字眼.第二天,诗人回到钟山的寓所,就立即把这首诗抄录在自己的稿本上.
  诗人想用一个动词来表现江南春天的景象,但他最终选择了一个形容词,将形容词作动词用,这就是“形容词动用”.“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哪一首诗中的句子?全诗是什么?

6.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达了诗人在万物复苏的春天里触景生情、思念故乡的复杂心情。《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不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且在叙事上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泊船瓜洲》作于王安石晚期,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

《泊船瓜洲》这首诗开篇写景,既兼具比兴,更通过夸张将空间的近与时间的久构成了有力的反差,直逼出末尾“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情感迸发,大有银瓶乍破之势。

7. 你从“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中的“又”体会到了什么了

“又”点明了诗人已漂泊异乡多年,表现出作者身为游子的无奈,和对故乡浓浓的相思眷恋之情。


【根据史料记载,王安石曾因变法遭到保守党的攻击,于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被罢相,熙宁八年夏历二月被宋神宗重新起用,奉诏还京。回京途中行至瓜洲时,回首故地,留恋江南春色,希望早日归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正是表现了这样的心境】

你从“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中的“又”体会到了什么了

8.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表达诗人什么的感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自于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笔下。当时,王安石接到朝廷的旨令,离开定居的南京,北上进京,第二次出任宰相,在路上才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全诗是: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意思是:钟山很近,只隔着一条长江和几处青山,可我正一路北上,离家却要越来越远。现在正是早春二月,春风吹拂,春草萌生,过不了多久,就会绿透江南岸边。美好的春光唤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他遥望明月,深情地问道: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重归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