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可持续发展》谈谈中国应该怎样发展

2024-05-06 18:23

1. 请结合《可持续发展》谈谈中国应该怎样发展

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
(一) 可持续发展意识。 
发展不仅限于增长,持续更不是停顿。持续有赖于发展,发展才能持续。可持续发展环境意识认为要采取新的途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环境意识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以人类为尺度,而是更深的以"人类---自然"系统的层次;不仅以人类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因而在这里,不仅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的外在价值,而且承认自然界自身的价值,即它对地球生命或生命维持系统具有的持续生存的价值。这是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人类的可持续性和地球生命系统的可持续性必须实现有相互联系的三个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人的活动不能超越生态系统的涵容能力,不能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发展一旦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发展本身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 
(二) 人均与国情意识。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经济落后是基本国情。中国环境资源种类繁多,总量丰富,属资源大国。但中国人均环境资源占有量相当低,不但低于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属资源"小"国。 在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上,要牢固地树立起人均与国情意识。要在全民中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把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道德风尚扎根于广大中小学学生的心中。 
(三) 全球意识。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构成的复合系统,全人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世界各国人民在开发利用其本国自然资源的同时,要负有不使其自身活动危害其他地区人类和环境的义务。因此,环境意识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小范围的环境污染,如一定地区和国家的城市、河流、湖泊、近海、农田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和生物污染、噪声污染等,还要关注大范围的全球环境问题,如地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消失和危险废物在全球范围转移等;不仅关注日常生活中"小我"和近期影响层次上的环境问题,而且要关注"大我"和远期影响层次上的问题,关注全球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子孙后代和全人类的未来发展。 
(四) 环境资源意识。 
传统社会生活不认为环境是资源,因为那时认为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无价值的、可以无偿使用;是无主的,谁采谁有,因而认为对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的使用是大自然的恩赐,没有枯竭之虑。环境意识的产生,要求改变对环境资源的这种态度。它强调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必须加以保护和珍惜使用;它是有价值的,必须有偿使用;它是有主的,属于国家财产。为此就要求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社会物质生产中通过资源的分层利用、循环利用使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减少排放;在社会生活中摒弃过度消费和奢侈浪费,追求过简朴的生活,过"绿色消费"的生活达到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五) 环境科技与经济意识。 
人类要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要强调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强调整体性思维,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认识和对待。不断完善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使整个科学技术沿着符合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通过采用绿色技术进行清洁生产,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达到提高经济效率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这样的经济同传统浪费型经济有区别,是一种节约型经济。 
(六) 环境法制意识。 
要使学生懂得每个公民、法人和组织都享有利用环境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是违法的,应承担法律责任;公民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有检举、控告的权利,遭受损失的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七) 人口意识。 
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因而,环境意识在人口政策上要求计划生育的同时,把人口增长与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来提高人口素质。既控制人口的数量,又提高人口的质量。这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 
(八) 环境公德意识。 
环境道德作为人类可持续生活的道德,是一种新的世界道德。它认为不仅要对人类讲道德,而且要对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它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扩展到人类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从对自然界的价值和自然界权利的确认,制订和实施新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不仅以人类的利益为目标,而且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地球自然有其内在价值。地球不是人类的财产,而是一个有机共同体,是生命的单元。地球不属于我们人类,相反,我们人类属于地球。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都在一个家园中。所以说,环境道德问题既涉及前人、当代人、后人,也涉及其他生物和自然界。这是人类环境价值观的深刻变化。 
(九) 环保参与意识。 
环境教育是"学中做"的教育,非常需要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来发展其对环境的意识、理解力和各种技能。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全民的事业,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也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学生自觉参与,是搞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小学学生在环境意识提高的基础上,必然产生保护、改善和建设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因此,需要提高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自觉地参与环境保护的各种活动

请结合《可持续发展》谈谈中国应该怎样发展

2. 谈谈对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看法。

《中国21世纪议程》认为,在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质量,提倡适度消费和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资源基础,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即经济发展不但要有量的扩张、也要有质的改善。现在为大家介绍由湖南大学统计学系陈长华同志提出的一套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供参考。该指标体系共分七类指标:
一、经济规模。包括人均GDP、GDP增长率。
二、经济效益。包括农业劳动生产率、工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三废排放量。
三、经济结构。包括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四、经济发展外向度。包括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利用外资占GDP比重。
五、经济推动力。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出口增长率。
六、科技教育能力。包括文肓(半文盲)率、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科技和研发经费占GDP比重。
七、环境治理保护力度。包括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占总产出比率、保护区面积率。

3. 在中国现实情况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政府目前只有这么一条路可走:
 
更多地发行纸币,拉动内需,以弥补消费明显不足的现象,一但停止发行,经济危机就马上爆发,全国经济将全面崩溃。
 
所以央行在发行几十万亿的同时,各省、市还得纷纷分配发行任务。中国现在所走的是可持续发行纸币之路,何时到了尽头,人民就受大难了。

在中国现实情况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4. 怎样才能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5. 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6. 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公平性原则:
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
它既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即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其它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
该原则认为人类各代都处在同一生存空间,他们对这一空间中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拥有同等享用权,他们应该拥有同等的生存权。
因此,可持续发展把消除贫困作为重要问题提了出来,要予以优先解决,要给各国、各地区的人、世世代代的人以平等的发展权。
2、持续性原则:
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即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有限制因素,即发展的概念中包含着制约的因素;在“发展”的概念中还包含着制约因素。
因此,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必然有限制因素的存在。主要限制因素有人口数量、环境、资源,以及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能力施加的限制。
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与环境。
因此,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真正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
3、共同性原则:
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虽然不同,但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决定全球必须联合起来,认知我们的家园。
可持续发展是超越文化与历史的障碍来看待全球问题的。它所讨论的问题是关系到全人类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
虽然国情不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可能是惟一的,但是无论富国还是贫国,公平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各个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都需要适当调整其国内和国际政策。
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从而将人类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扩展资料:
1、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
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基本原则:
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科教兴国,不断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的紧密结合。
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四方面的积极性,政府要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发挥主导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
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参与经济全球化,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推进可持续发展。
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可持续发展

7. 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一、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
它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必须通过经济增长提高当代人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但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这就是说经济发展包括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部分。数量的增长是有限的,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和质量,采取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才是可持续的。
2.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生态环境相协调。它要求在保护环境和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建设,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的承载力之内。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使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率低于资源的再生速率,使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能够得到替代资源的补充。
3.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单纯追求产值的经济增长不能体现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可以不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当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这就是说,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发展是基础,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是条件,社会进步才是目的。而这三者又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只要社会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能保持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这个社会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显然,在新的世纪里,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 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8. 中国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旧方法行不通了,唯有这样做才行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