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的局面是被哪一个政权最后结束的?

2024-05-04 19:27

1.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被哪一个政权最后结束的?

是被西晋政权结束的,先是魏国灭蜀,接着西晋替魏,最后西晋灭吴。
263年,司马昭派出钟会、邓艾两员大将,讨伐蜀汉,邓艾偷渡阴平,逼迫刘禅投降,蜀国灭亡,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西晋建立后,司马炎积极整治军队,公元279年,司马炎以贾充为大都督,共六路并进,最后于280年逼近建业,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西晋成功统一天下。

扩展资料:
三国自东汉末到西晋280年建立持续了60年,这里的三国指的是魏蜀吴三个政权,魏国在曹操的时期实力最强,但是在赤壁之战中被击败,不得不放弃征斗,也促成了三国最终的建立。
220年曹丕建魏国,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建立蜀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建立吴国,史称东吴。此后三个国家互相制衡,互相对抗,直到司马氏崛起,西晋建立,逐渐被灭。
实际上《三国演义》这部著作对于三国历史的传扬延续发挥了及其关键的作用,通过三国演义里对三国时期几位关键人物的艺术加工,使得这些人物以更为鲜明的映像进入后世人的心中。
不可忽视的是《三国演义》的部分的细节与历史脱节,因此不可完全信任其中的一些叙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国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被哪一个政权最后结束的?

2. 除了三国鼎立这三个政权之外,还有别的政权存在吗?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群雄逐鹿,各大割据政权相互吞并。最终形成了蜀汉,曹魏,孙吴三国鼎立的局势,我们也往往将视线瞄准在这个三大政权的兴衰,却忽视了发生在三者之外同样重要的历史。

其实,三国时期除了魏蜀吴三大政权,在汉朝领土的东,西,南三方还个字各自存在着一个割据政权,他们势力甚至不比魏蜀吴三国弱。
首先来说说辽东公孙氏政权,这个政权由辽东太守公孙度创建,早公孙度很早就发现了汉末大乱,群雄并起的趋势。于是趁着中原地区董卓割据,各地军阀无暇东顾的状况,自立为辽东侯。和其他割据势力不同,公孙度知道自己实力不足以逐鹿中原。

于是,他向东攻取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还越海夺取了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将自己的领土扩张至最大化。辽东公孙氏政权在50多年里,历经三代四位统治者,直到魏明帝景初二年,司马懿率军一举消灭了这个存在半个世纪的割据政权。
交州士氏家族,士燮领导的占据交州一代的割据政权,汉末天下大乱之后,士燮占据如今广东,广西和越南一带。在乱世中,士燮领导交州割据势力,是当时三国历史上实力强劲的一支割据势力,


士燮在岭南及越南的历史上,威望极高。在割据避战数十年之后,建安十五年,交州土氏家族归附孙吴。士燮病逝之后,其子土徽因背叛吴国自立,最终为吴国攻灭。
凉州割据政权,这一割据势力由宋建统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宋建占据凉州,自立为河首平汉王,聚集部下于枹罕,并设立百官。当时群雄都争先逐鹿于中原地区,无暇顾及这片地区。宋建这一称王就是三十年的时间,知道三国末期,曹操腾出空来,派出夏侯渊将这一割据势力平叛。

3. 三国鼎立的形成与结束都和哪个政权的建立和灭亡有关?

明显是江东政权
赤壁战前,孙权手下可是投降派占了大多数。魏武英明,挟天子令诸侯,官渡以少胜多击袁绍,反间韩遂败马超,按兵不动定辽东,统一北方,这势头也只有当年王翦王贲父子攻六国能相比。结果在赤壁被周瑜打得只能回守淮河线,很长时间不敢再从长江南下,才有吴蜀休养生息立国的机会,慢慢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而原本三国渐渐稳定的局面,也被吕蒙背袭荆州孙权斩关羽打破——刘备为弟雪耻起兵攻吴,夷陵大败使蜀汉政权从此被局限在益州,只能通过不断骚扰汉中天水一带维持统治,国力渐微,最后被钟会邓艾两路配合推平
而三国时代,也随着吴主降晋而正式终结

三国鼎立的形成与结束都和哪个政权的建立和灭亡有关?

4. 三国时期曾提出三国鼎立的有那几个人?

提出三国鼎立的应该只有诸葛亮。鲁肃提出来的是二分天下,即沿长江分南北朝。
曹操手下的人没人提三分。荀彧曾提出过兖州战略(姑且这么叫),兖州战略是在曹操打徐州,被吕布抄了后路时提出来的。荀彧给曹操建议,回师兖州,然后经营兖州,像东汉光武帝经营河内那样,然后在有了稳定的根据地之后在平定四方。
袁绍曾提出河北战旅(姑且这么叫)。河北战略是在袁绍和曹操年轻时对话的时候提出来的。当时袁绍说是要占领青幽并冀四州然后交好少数民族再然后南向争天下,那是后谁能争锋。曹操说是重用天下有能力的人,在哪里发展都一样。
孙权曾和手下的谋士鲁肃有过“踏上对”的对话。鲁肃的战略便是应该趁着曹操在北方和袁绍还有袁绍的儿子们耗着的时候消灭黄祖、刘表,然后杀进四川控制江南和四川还有汉中,然后和曹操隔江对峙。后来还有将领甘宁也提出过类似战略规划。周瑜则是这个战略的实际执行者。

5. 三国鼎立时期的三国是哪三国,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

引言:三国鼎立是指魏国,蜀国,吴国。三国的皇帝分别是曹丕,刘备,孙权。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33、220年,汉朝丞相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汉朝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一、农民起义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由于起义军规模庞大,朝廷无法有效镇压。东汉政府将州刺史改为州牧,并增加了权力,希望能迅速扑灭起义势力。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地方官僚和军阀趁机扩充势力,占领更多地区,不断扩充军事力量,从而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这些分裂势力为了自身利益不断进行局部战争,最终形成了长期、持续、大范围的混战。在长期的混战中,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形成了魏、蜀、三大集团。其中,曹操占据北方,刘备占据西南,孙权占据东南,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农民起义虽然不是三国鼎立形成的根本原因,但至少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因为农民起义,后来发生了一系列事件,可以说是直接因素。因此,农民起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二、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也是导致三国鼎立的一个因素,但绝对不是根本原因。孙权占领江南后,极大地促进了江南的经济发展。刘备占领淅川后,还大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那是金淑开始教化中国的时候。长江流域上下游几个地区的封建经济发展到自给自足、相互平衡的程度,为孙、刘的南方政权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北方国家无法消灭南方国家统一全中国,因为社会经济受到割据政权内斗的严重破坏。然而,统一的历史在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存在了四百多年。统一的因素仍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作用,统一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于是,在无数割据者的混乱局面中,魏、蜀、的割据势力终于出现了。他们的统治者夷平了各自地区较小的分裂势力,巩固了内部统一,都试图打破平衡局面,实现全中国的统一。

三、地域条件
北方,曹操占据黄河流域,孙权占据长江中下游,刘备占据四川部分地区和长江中游。从地理上看,蜀国处于剑阁、三峡之危,可进可攻,可退可守。经济上。有了吴、蜀的结合,虽然进攻不足,但规则更多。三国各自实力有限、局限性大,导致三国鼎立局面长期持续,这也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原因。这是一个极其巧妙合理的战略计划。战略计划的内容是曹操、刘备、孙权分天下,其中曹操占据北方,刘备占据荆州和益州,孙权占据江东,进而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因此,三国分立是秦汉统一后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政权,其形成和原因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

三国鼎立时期的三国是哪三国,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

6. 三国时期还有哪些独立的政权?

三国,是我们对历史上东汉灭亡到西晋统一这段历史时期的俗称,实际上,这一时期军阀混战,各地割据势力称帝、称王或者独立的大大小小有十几个,有一些割据政权的寿命甚至比魏蜀吴三国还要长。
魏蜀吴三国中,寿命最短的是蜀汉,享国四十三年,其次是曹魏,享国四十六年,最长命的是东吴,享国五十八年。而三国时期其他有名的“长命”政权,首先要介绍的就是宋建建立的政权。

曹操在晚年曾经评价自己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而在东汉行将崩溃之际,第一个建国称王与东汉分庭抗礼的,就是这位自称“河首平汉王”的宋建。建国的地点,位于东汉王朝的西北边陲。
宋建是汉人,但是他在凉州一带威望很高,和当地的氐、羌少数民族打成一片,东汉末年,边章、北宫伯玉、王国等羌族首领起兵反汉,而作为汉人的宋建,也掺和了进去,他追随王国起兵,以家乡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县)为根据地,组建了一支达数万人的汉、羌、胡杂合的军队。
其他的反汉首领要么挺进汉地,被东汉政权和曹操打垮,要么走投无路选择投降或者招安。
而宋建明显是想办大事的,他直接在他的根据地枹罕城建国称王,成为了汉末三国时期第一个公开称王的人。这个时候大约是公元184年。
宋建自称河首平汉王,聚集部下于枹罕,改元,置百官,建立起一个地盘不小的割据政权。
这个政权存在了三十多年,才被曹操手下的大将夏侯渊消灭。
三国时期的另一个“长寿”政权,是建立在岭南的交州一代的士燮政权。

士燮,是汉末三国时期割据交州一带的军阀,中平四年(187年),他被任命为交趾太守。交州所在的岭南地区,与东汉王朝的统治中心距离十分遥远,加之黄巾起义、军阀混战的时局,使得中央政府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力空前下降。
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下降了,士燮家族就成了这里真正的统治者。史料记载,士氏的亲族多出任交州的要职,士燮上表奏请任命他的大弟弟弟兼任合浦太守,二弟弟兼任九真太守,侄子兼任南海太守。
士氏一族掌握了交州的军政财大权之后,派头也相当大,俨然是当地的土皇帝。据记载:士燮兄弟出入时鸣钟响磬,备具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常有几十位沙门夹在车马群中焚香。他们的妻妾都乘坐配有盖帷的小车,子弟都有兵士骑马跟在身后,当时他们的尊贵显赫,震服各少数民岭南族,就算是从前的南越王赵佗也不能超过他们。

南越,是和汉朝割据对立近百年的王国,排场阔到了这个程度,士燮离称帝建国似乎已经不远了。
但士燮这个人和其他的割据者不一样,他不是草莽豪强,而是一个知识分子,他非常懂得如何安身立命,守土安民。他一直乖乖的向邻居东吴称臣,直到他九十多岁高龄时去世,
公元226年,士燮去世,他的儿子士徽因背叛吴国自立,最终为吴国攻灭,一度占领岭南四郡,割据岭南大半领土的士氏政权垮台。
此时距离士燮担任交州太守开始称霸一方,已经过去了四十三年,和蜀汉的建国时间一样长。
除吴国外,三国时期存在时间最长的割据政权则是建于辽宁东部、朝鲜一代公孙氏建立的燕政权。

燕政权的创立者公孙度,是东汉的辽东太守,他在太守任上做的非常不错,在黄巾起义天下大乱的背景下,把辽东治的井井有条,很多中原战乱地区的百姓和士人都逃亡辽东。
实力强大以后,公孙度也割据自立了,公元190年(初平元年),在大臣的建议下,公孙度和东汉决裂,偷偷建起了割据政权。
公孙氏之强,连曹操都不敢轻易攻打。史料记载,有一阵子,曹操想征召公孙度做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但公孙度说:“我在辽东称王,要永宁干什么啊!”将印绶藏于武器库中。
公孙度去世以后,把位置传给了儿子公孙康,后来公孙康去世,又传给了弟弟公孙恭。
到了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在位的时候,他对外结交少数民族和东吴政权,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并设置百官。正式建国,和曹魏、蜀汉、东吴三国分庭抗礼。

到公元238年司马懿率军灭燕为止,公孙政权一共建立了至少四十八年,超过了三国中的魏蜀两国。

7. 三国时期还有哪些独立的政权呢?

汉末三国时期,当中原、关西、扬州、交州、益州、荆州逐渐的由兵荒马乱趋于区域性统一的时候,实际上,还有一处地带,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持续了前后近五十年之久,但也许是魏蜀吴三方是在太过于耀眼,且各自称帝。
而这一方势力虽然相对独立,却也是不得不表面臣属于曹魏,所以这里历来被人们所忽视,这就是独占辽东达五十年的公孙家族。


(一)初代公孙 开创基业
奠定辽东公孙家地位的,是辽东系公孙家的第一代公孙度,公孙度,字升济,幽州辽东襄平人 ,是地地道道的辽东本地人。
最初的时候,担任辽东郡北部玄莬郡的小吏,后一度做官到冀州刺史,但因事免官,直到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四十岁的公孙度才再次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
由于公孙度出自玄莬郡的小吏,所以,辽东郡的许多豪族瞧不起公孙度,但是公孙度到任后,一段韬光养晦之后,便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以严刑峻法清杀豪门大族,在这样的手段下,辽东郡逐渐的完全臣属于公孙度,而公孙度的势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
当时,中原混战,政令不通于辽东,不管是袁绍还是曹操,都无暇真正顾忌辽东地区,所以,公孙度趁机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
此后,他更是讨伐山贼、东伐高句丽、北击东部鲜卑、西攻乌桓,更是一举渡过渤海收取了青州东莱等地,设置营州刺史,一瞬间公孙度的势力也是强大起来。
加之公孙度广泛招收中原流民,充实辽东,又招贤纳士,兴办学校,使得在他治理辽东的十四年间,辽东的实力直线上涨,可以带甲数万人,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实际上的辽东王公孙康病逝,时年五十四岁。

三国时期还有哪些独立的政权呢?

8. 三国时期还有哪些独立的政权?

汉末三国时期,当中原、关西、扬州、交州、益州、荆州逐渐的由兵荒马乱趋于区域性统一的时候,实际上,还有一处地带,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持续了前后近五十年之久,但也许是魏蜀吴三方是在太过于耀眼,且各自称帝。
而这一方势力虽然相对独立,却也是不得不表面臣属于曹魏,所以这里历来被人们所忽视,这就是独占辽东达五十年的公孙家族。


(一)初代公孙 开创基业奠定辽东公孙家地位的,是辽东系公孙家的第一代公孙度,公孙度,字升济,幽州辽东襄平人 ,是地地道道的辽东本地人。
最初的时候,担任辽东郡北部玄莬郡的小吏,后一度做官到冀州刺史,但因事免官,直到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四十岁的公孙度才再次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
由于公孙度出自玄莬郡的小吏,所以,辽东郡的许多豪族瞧不起公孙度,但是公孙度到任后,一段韬光养晦之后,便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以严刑峻法清杀豪门大族,在这样的手段下,辽东郡逐渐的完全臣属于公孙度,而公孙度的势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

当时,中原混战,政令不通于辽东,不管是袁绍还是曹操,都无暇真正顾忌辽东地区,所以,公孙度趁机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
此后,他更是讨伐山贼、东伐高句丽、北击东部鲜卑、西攻乌桓,更是一举渡过渤海收取了青州东莱等地,设置营州刺史,一瞬间公孙度的势力也是强大起来。
加之公孙度广泛招收中原流民,充实辽东,又招贤纳士,兴办学校,使得在他治理辽东的十四年间,辽东的实力直线上涨,可以带甲数万人,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实际上的辽东王公孙康病逝,时年五十四岁。

(二)二代公孙 再伐东族公孙度去世后,其子公孙康继位,公孙康是公孙度庶出的儿子,但是为人颇为勇武,官渡之战后,袁氏兄弟的袁熙、袁尚来投奔他,为了暂时缓解曹操对自己的怀疑,公孙康直接斩杀了袁氏兄弟,将他们的首级送给了曹操,而曹操当时准备南下荆州,看到公孙康如此听话,也就放缓了对辽东的打算。

故而建安十二年(公元209年)当曹操征讨乌桓回来后,便是册封公孙康为襄平侯、拜授为左将军,而趁着曹操南下与孙权、刘备的多年大战,公孙康也是趁机再度迎头痛击屡次侵扰辽东的高句丽。
这一次,公孙康比起其父公孙度打的更彻底,竟然一举攻破了高句丽的都城,迫使高句丽王伯固子拔奇与涓奴加带领所属三万余人全部投降公孙康。
公孙康更是趁机开疆拓土,恢复了大汉在朝鲜北部地区的属地,设置了带方郡,这个时候,辽东的底盘、实力可以说,达到了极盛的状态,公孙康的确有着不凡的才能。
魏黄初二年、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公孙康在执掌辽东十七年之后,病逝。

(三)三代公孙 败亡司马公孙康去世后,辽东陷入了一段时间的虚弱、混乱时期,因为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晃、公孙渊等人年龄较小,无法掌管辽东,所以,众人便是推举公孙康的弟弟公孙恭担任辽东太守。
而魏文帝曹丕则是授予公孙恭车骑将军,封为平郭侯。
但是,公孙恭软弱,且因病割除生殖器,更加不能治理辽东,此时,向来对公孙恭不满的公孙渊找到了机会。

公孙渊,字文懿,身为公孙康的儿子,不能继承自己父祖的位置,他一直相当不满,但是因为自己年龄小,不得不一直隐忍,七年后,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长大成人的公孙渊立刻发动变乱,一举逼迫公孙恭退位,并将其囚禁,开始自己掌管辽东。
魏明帝曹睿得知后,因为要面对西线蜀国的压力,不得不暂时承认公孙恭的地位,授予他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比之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渊更具野心,但是他反复无常,狂妄自大,他曾经联络孙权,希望作为外援,孙权大喜,册封他为燕王,派遣一万多人携带珠宝前往辽东册封,可是公孙渊又害怕魏国讨伐,于是斩杀了孙权的使者,吞并了东吴一万人。
因此,魏明帝也是将其授予为大司马,但是,对于公孙渊,曹魏也是终于想要用兵讨伐了,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毌丘俭等讨伐公孙渊,被其击败,公孙渊更加狂妄,自立为燕王,开始设置百官,可是,第二年六月,司马懿率军四万前来讨伐,公孙渊聚集一万多大军进行抵抗。
双方相持了两个月,八月,公孙渊不敌,与儿子公孙修率数百人逃跑,被司马懿派军追杀,至此,辽东在公孙家族经营四十八年之后,再一次回到了中原王朝的怀抱。
相比于中原三国来说,辽东无疑是相当的弱小,利用着汉末三国前期的纷争,才得以自立,不过其前后延续半个世纪,也的确说明,公孙家三代辽东太守,也还是颇具能力的,算作是一方枭雄,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