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中 胥 姓来历?

2024-05-17 17:04

1. 百家姓中 胥 姓来历?

  胥姓

  简介:胥姓,中华传统汉族姓氏之一, 读音为“xū”,与虚同音。胥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85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97位。 21世纪胥氏主要分布在四川、山西、安徽等地。胥姓人口较少,约2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0.1%。

  来源:
  源流一
  出自上古炎帝部落中赫胥氏族人,属于以先祖氏族称谓为氏。相传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的部落擅长农业生产,并以凤为图腾。炎帝的部落中有一支族人叫作赫胥氏,其后代以胥作为姓氏并世代相传。也有人认为赫胥氏是传说中的帝王名,据《庄子·马蹄》记载:“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也有资料记载:“赫胥,上古帝王也。亦言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据《续通考·同性异派》载:“赫胥氏后亦为胥氏,故曰赫胥,盖炎帝也。”
  源流二
  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按《通志—氏族略》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胥臣(胥臣源出何姓何处没说),他的后代以父字为姓,世代相传姓胥。一般以为胥姓为晋大夫胥臣之后,是今天胥姓的一个主要来源。
  源流三
  关于胥姓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认为胥姓来自华胥氏。《春秋世谱》载:“华胥生男为伏羲,生女为女娲。”据相关资料考证,华胥氏乃为伏羲和女娲的母亲,是中国母系氏族社会一位杰出的首领。据说,华胥氏生活在五帝之前,是燧人氏的女儿。相传,华胥氏曾去一个叫雷泽的地方游玩,发现一个巨大的脚印,那是人头龙身之雷神的脚印。华胥氏好奇地踩了那个脚印一下,结果立刻感到全身震颤,回到家后就怀孕了,不久生下了伏羲,她的后人也就以胥为姓。


参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R_zLTBXgUGMRBAhx7nTbF_ufXXbe1IrU_fJM34rS1gKv8dsSUoxZ8GrmudMSdGYJVaaOlPAIOsSNO_AKl-3QK#1_1

百家姓中 胥 姓来历?

2. 三国人物评析,1-2个任务,1000字左右

  卷七   魏书七   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灵帝崩,原将兵诣洛阳。与何进谋诛诸黄门,拜执金吾。进败,董卓人京都,将为乱,欲杀原,并其兵众。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稍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卓自以遇人无礼,恐人谋已,行止常以布自卫。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时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为内应。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手刃刺卓。语在《卓传》。允以布为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共秉朝政。布自杀卓后,畏恶凉州人,凉州人皆怨。由是李傕等遂相结还攻长安城。布不能拒,傕等遂入长安。,卓死后六旬,布亦败。将数百骑出武关,欲诣袁术。
  布自以杀卓为术报仇,欲以德之。术恶其反复,拒而不受。北诣袁绍,绍与布击张燕于常山。燕精兵万余,骑数千。布有良马曰赤兔。常与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陈,遂破燕军。而求益兵众,将士抄掠,绍患忌之。布觉其意,从绍求去。绍恐还为己害,遣壮士夜掩杀布,不获。事露,布走河内,与张杨合。绍令众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张邈字孟卓,东平寿张人也。少以侠闻,振穷救急,倾家无爱,士多归之。太祖、袁绍皆与邈友。辟公府,以高第拜骑都尉,迁陈留太守。董卓之乱,太祖与邈首举义兵。汁水之战。邈遣卫兹将兵随太祖。衰绍既为盟主,有骄矜色,邈正议责绍。绍使太祖杀邈,太祖不听,责绍曰:“孟卓,亲友也,是非当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邈知之,益德太祖。太祖之征陶谦,敕家曰:“我若不还,往依孟卓。”后还,见邈,垂泣相对。其亲如此。
  吕布之舍袁绍从张杨也。过邈,临别,把手共誓。绍闻之,大恨。邈畏太祖终为绍击己也,心不自安。兴平元年,太祖复征谦,邈弟超,与太祖将陈宫、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共谋叛太祖。宫说邈曰:“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扶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邈从之。太祖初使宫将兵留屯东郡,遂以其众东迎布为兖州牧,据濮阳。郡县皆应,唯鄄城、东阿、范为太祖守。太祖引军还,与布战于濮阳。太祖军不利,相持百余日。是时岁旱、虫蝗、少谷,百姓相食,布东屯山阳。二年间,太祖乃尽复收诸城,击破布于巨野。布东奔刘备。邈从布,留超将家属屯雍丘。太祖攻围数月,屠之,斩超及其家。邈诣袁术请救,未至。自为其兵所杀。
  备东击术,布袭取下邳,备还归布。布遣备屯小沛。布自称徐州刺史。术遣将纪灵等步骑三万攻备,备求救于布。布诸将谓布曰:“将军常欲杀备,今可假手于术。”布曰:“不然。术若破备,则北连太山诸将,吾为在术围中,不得不救也。”便严步兵千、骑二百,驰往赴备。灵等闻布至,皆敛兵不敢复攻。布于沛西南一里安屯,遣铃下请灵等。灵等亦请布共饮食。布谓灵等曰:“玄德,布弟也。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布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只戟,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不中可留决斗。”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明日复欢会,然后各罢。
  术欲结布为援,乃为子索布女,布许之。术遣使韩胤以僭号议告布,并求迎妇。沛相陈珪恐术、布成婚,则徐、扬合纵,将为国难,于是往说布曰:“曹公奉迎天于,辅赞国政,威灵命世,将征四海,将军宜与协同策谋,图太山之安。今与术结婚,受天下不义之名,必有累卵之危。”布亦怨术初不己受也。女已在涂,追还绝婚,械送韩胤,枭首许市。珪欲使子登诣太祖,布不肯遣。会使者至,拜布左将军。布大喜,即听登往,并令奉章谢恩。登见太祖,因陈布勇而无计,轻于去就,宜早图之。太祖曰:“布,狼子野心,诚难久养,非卿莫能究其情也。”即增珪秩中二干石,拜登广陵太守。临别,太祖执登手曰:“东方之事,便以相付。”令登阴合部众以为内应。
  始,布因登求徐州牧。登还,布怒,拔戟断几曰:“卿父劝吾协同曹公,绝婚公路;令吾所求无一获,而卿父子并显重,为卿所卖耳!卿为吾言,其说云何?”登不为动容,徐喻之曰:“登见曹公言:特将军譬如养虎,当饱其肉,不饱则将噬人。公曰:不如卿言也。譬如养鹰,饥则为用,饱则扬去。其言如此。”布意乃解。
  术怒,与韩暹、杨奉等连势,遣大将张勋攻布。布谓珪曰:“今致术军,卿之由也,为之奈何?”珪曰:“暹、奉与术,卒合之军耳,策谋不素定,不能相维持。子登策之,比之连鸡,势不惧栖。可解离也。”布用珪策,遣人说暹、奉,使与己并力共击术军,军资所有,悉许暹、奉。于是暹、奉从之,勋大破败。
  建安三年,布复叛为术,遣高顺攻刘备于沛,破之。太祖遣夏侯敦救备,为顺所败。太祖自征布,至其城下,遣布书,为陈祸福。布欲降,陈宫等自以负罪深,沮其计。布遣人求救于术,术自将千余骑出战,败走,还保城,不敢出。术亦不能救。布虽骁猛,然无谋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党,但信诸将。诸将各异意自疑,故每战多败。太祖堑围之三月,上下离心,其将侯成、宋宪、魏续缚陈宫,将其众降。布与其麾下登白门楼。兵围急,乃下降。遂生缚布,布曰:“缚太急,小缓之。”太祖曰:“缚虎不得不急也。”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于是缢杀布。布与宫、顺等皆枭首送许。然后葬之。
  太祖之擒宫也,问富欲活老母及女不?宫对曰:“宫闻孝治天下者不绝人之亲;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老母在公,不在宫也。”太祖召养其母终其身,嫁其女。
  陈登者,字元龙,在广陵有威名。又掎角吕布有功,加伏波将军,年三十九卒。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宣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表大笑。备因言曰:“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臧洪字子源,广陵射阳人也。父旻,历凶奴中郎将、中山、太原太守,所在有名。洪体貌魁梧,有异于人,举孝廉,为郎。时选三署郎以补县长,琅邪赵昱为莒长,东莱刘繇下邑长,东海王郎菑丘长,洪即丘长。灵帝末,弃官还家,太守张超请洪为功曹。
  董卓杀帝,图危社稷,洪说超曰:“明府历世受恩,兄弟并据大郡,今王室将危,贼臣未枭,此诚天下义烈报恩效命之秋也。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动枹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先,义之大者也。”超然其言,与洪西至陈留,见兄邈计事。邈亦素有心,会于酸枣,邈谓超曰:“闻弟为郡守,政教威恩,不由己出,动任臧洪,洪者何人?”超曰:“供才略智数优超,超甚爱之,海内奇士也。”邈即引见洪,与语大异之。致之于刘兖州公山、孔豫州公绪,皆与洪亲善。乃设坛场,方共盟誓。诸州郡更相让,莫敢当,咸共推洪。洪乃升坛操盘歃血而盟曰:“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惧沦丧社稷,翦覆四海。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吏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拱辞气慷慨,涕泣横下,闻其言者,虽卒伍厮养,莫不激扬,人思致节。顷之,诸军莫适先进,而食尽众散。
  超遣洪诣大司马刘虞谋,值公孙瓒之难。至河间,遇幽、冀二州交兵,使命不达。而袁绍见洪,又奇重之,与结分合好。会青州刺史焦和卒,绍使洪领青州以抚其众。洪在州二年,群盗奔走。绍叹其能,能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太祖围张超于雍丘,超盲:“唯恃臧洪,当来救吾。”众人以为袁、曹方睦,而洪为绍所表用。必不败好招祸,远来赴此,超曰:“子源,天下义士,终不背本者。但恐见禁制,不相及逮耳。”拱闻之,果徙跣助号泣,并勒所领兵,又从绍请兵马,求欲救超,而绍终不听许。超遂族灭。洪由是怨绍,绝不与通。绍兴兵围之,历年不下。绍令洪邑人陈琳书与洪,喻以祸福,责以思义。洪答曰:
  “隔阔相思,发于寤寐。幸相去步武之间耳,而以趣舍异规,不得相见,其为怆悢,可为心哉!前日不遗,比辱雅贶,述叙祸福,公私切至。所以不即奉答者,既学薄才钝,不足塞诘。亦以吾子携负侧室,息肩主人,家在东州,仆为仇敌。以是事人,虽披中情,堕肝担,犹身疏有罪,言甘见怪,方首尾不救,何能恤人?且以子之才,穷该典籍,岂将暗于大道,不达余趣哉!然犹复云云者,仆以是知足下之言,信不由衷,将以救祸也。必欲算计长短,辩咨是非,是非之论,言满天下,陈之更不明,不言无所损。又言伤告绝之义,非吾所忍行也,是以捐弃纸笔,一无所答。亦冀遥忖其心,知其计定,不复渝变也。重获来命,援引古今,纷坛六纸,虽欲不言,焉得已哉!
  “仆小人也,本因行役,寇窃大州,恩深分厚,宁乐今日自还接刃。每登城勒兵,望主人之旗鼓,感故友之周旋,抚弦搦矢,不觉流涕之覆面也。何者?自以辅佐主人,无以为悔。主人相接,过绝等伦。当受任之初,自谓究竟大事,共尊王室。岂悟天子不悦,本州见侵,郡将遘牖里之厄,陈留克创兵之谋,谋计栖迟,丧忠孝之名,杖策携背,亏交友之分。揆此二者,与其不得已,丧忠孝之名与亏交友之道,轻重殊徐,亲疏异画故便收泪告绝。若使主人少垂故人,住者侧席。去者克己,不汲汲于离友,信刑戮以自辅,则仆抗季札之志,不为今日之战矣。何以效之?昔张景明亲登坛喢血,奉辞奔走,卒使韩牧让印,主人得地。然后但以拜章朝主,赐爵获传之故,旋时之间,不蒙观过之贷,而受夷灭之祸。吕奉先讨卓来奔,请兵不获,告去何罪?复见斫刺,滨于死亡。刘子璜奉使逾时,辞不获命,畏(威)[君]怀亲,以诈求归,可谓有志忠孝,无损霸道者也;然辄僵毙麾下,不蒙亏除。仆虽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见终,睹微知著,窃度主人之心,岂谓三子宜死,罚当刑中哉?实且欲一统山东,增兵讨仇,惧战士狐疑,无以沮劝,故抑废王命以崇承制,慕义者蒙荣,待放者被戮,此乃主人之利,非游士之愿也。故仆鉴戒前人,困穷死战。仆虽下愚,亦尝闻君子之言矣。此实非吾心也。乃主人招焉。凡吾所以背弃国民,用命此城者,正以君子之违,不适敌国故也。是以获罪主人,见攻逾时,而足下更引此义以为吾规,无乃辞同趋异,非君子所为休戚者哉!
  “吾闻之也,义不背亲,忠不违君,故东宗本州以为亲援,中扶郡将以安社稷,一举二得以徼忠孝,何以为非?而足下欲使吾轻本破家,均君主人。主人于我也,年为吾兄,分为笃友,道乖告去,以安君亲,可谓顺矣。若子之言,则包胥宜致命于伍员,不当号哭于秦庭矣。苟区区于攘患,不知言乖乎道理矣。足下或者见城围不解,救兵未至,感婚姻之义,惟平生之好,以屈节而苟生,胜守义而倾覆也。昔晏婴不降志于白刃,南史不曲笔以求生,故身著图象,名垂后世,况仆据金城之固,驱士民之力,散三年之畜,以为一年之资,匡困补乏,以悦天下,何图筑室反耕哉!但惧秋风扬尘,伯珪马首南向,张扬、飞燕,膂力作难,北鄙将告倒悬之急,股肱奉乞归之(诚)[记]耳。主人当鉴我曹辈,反旌退师,治兵邺垣,何宜久辱盛怒,暴威于吾城下哉?足下讥吾恃黑山以为救,独不念黄巾之合从邪!加飞燕之属悉以受王命矣。昔高祖取彭越于巨野,光武创基兆于绿林,卒能龙飞中兴,以成帝业。苟可辅主兴化,夫何嫌哉!况仆亲奉承玺书,与之从事。
  “行矣孔璋!足下徼利于境外,臧洪授命于君亲。吾子托身于盟主,臧洪策名于长安。子谓余身死而名灭,仆亦笑子生死而无闻焉,悲哉!本同而末离,努力努力,夫复何言!”
  绍见洪书,知无降意,增兵急攻。城中粮谷以尽,外无强救。洪自度必不免,呼吏士谓曰:“袁氏无道,所图不轨,且不救洪郡将。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将吏士民皆垂泣曰:“明府与袁氏本无怨隙,今为本朝郡将之故,自致残困,吏民何忍当舍明府去也!”初尚掘鼠煮筋角,后无可复食者。主簿启内厨米三斗,请中分稍以为糜粥,洪叹曰:“独食此何为!”使作藏粥,众分饮之,杀其爱妾以食将士。将士咸流涕,无能仰视者。男女七八千人相枕而死,莫有离叛。
  城陷,绍生执洪。绍素亲洪,盛施帏幔。大会诸将见洪,渭曰:“臧洪,何相负若此!今日服未?”拱据地瞋目曰:“诸袁事汉,四世五公,可谓受恩。今王室衰弱,无扶翼之意,欲因际会,希冀非望,多杀忠良以立奸威。洪亲见呼张陈留为兄,则洪府君亦宜为弟,同共戮力,为国除害,何为拥众观人屠灭!借洪力劣,不能推刃为天下报仇,何谓服乎!”绍本爱洪,意欲令屈服,原之。见洪辞切,知终不为己用,乃杀之。洪邑人陈容少为书生,亲慕洪,随洪为东郡丞。城未败,洪遣出。绍令在坐,见洪当死,起谓绍曰:“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臧洪发举为郡将,奈何杀之!”绍惭,左右使人牵出,谓曰:“汝非臧洪俦,空复尔为!”容顾曰:“夫仁义岂有常,蹈之则君子,背之则小人。今日宁与臧洪同日而死,不与将军同日而生!”复见杀。在绍坐者无不叹息,窥相谓曰:“如何一日杀二烈士!”先是,洪遣司马二人出,求救于吕布。比还,城已陷,皆赴敌死。
  评曰:吕布有(力虎)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覆,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昔汉光武谬于庞萌,近魏太祖亦蔽于张邈。知人则哲,唯帝难之,信矣!陈登、臧洪并有雄气壮节,登降年夙陨,功业未遂,洪以兵弱敌强,烈志不立,惜哉!


  卷三十六 蜀书六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先主之袭杀徐州剌史车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还小沛。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乃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从先主就刘表。表卒,曹公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阪,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自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追谥羽曰壮缪侯。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
  张飞字翼德,涿郡人也,少与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先主从曹公破吕布,随还许,曹公拜飞为中郎将。先主背曹公依袁绍、刘表。表卒,曹公入荆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于当阳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先主既定江南,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转在南郡。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飞所过战克,与先主会于成都。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余颁赐各有差,以飞领巴西太守。
  曹公破张鲁,留夏侯渊、张郃守汉川。郃别督诸军下巴西,欲徙其民于汉中,近军宕渠、蒙头、荡石,与飞相拒五十余日。飞率精卒万余人,从他道邀郃军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郃。郃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引军还南郑,巴土获安。先主为汉中王,拜飞为右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策曰:“朕承天序,嗣奉洪业,除残靖乱,未烛厥理。今寇虏作害,民被荼毒,思汉之士,延颈鹤望。朕用怛然,坐不安席,食不甘味,整军诰誓,将行天罚。以君忠毅,侔踪召虎,名宣遐迩,故特显命,高墉进爵,兼司于京。其诞将天威,柔服以德,伐叛以刑,称朕意焉。《诗》不云乎,‘匪疚匪棘,王国来极。肇敏戎功,用锡尔祉’。可不勉欤!”
  初,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之,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飞营都督表报先主,先主闻飞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飞死矣。”追谥飞曰桓侯。长子苞,早夭。次子绍嗣,官至侍中、尚书仆射。苞子遵为尚书,随诸葛瞻于绵竹,与邓艾战,死。
  马超字孟起,右扶风茂陵人也。父腾,灵帝末与边章、韩遂等俱起事于西州。初平三年,遂、腾率众诣长安。汉朝以遂为镇西将军,遣还金城,腾为征西将军,遣屯郿。后腾袭长安,败走,退还凉州。司隶校尉钟繇镇关中,移书遂、腾,为陈祸福。腾遣超随繇讨郭援、高干于平阳,超将庞德亲斩援首。后腾与韩遂不和,求还京畿。于是征为卫尉,以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领腾部曲。
  超既统众,遂与韩遂合从,及杨秋、李堪、成宜等相结,进军至潼关。曹公与遂、超单马会语,超负其多力,阴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将许褚瞋目盼之,超乃不敢动。曹公用贾诩谋,离间超、遂,更相猜疑,军以大败。超走保诸戎,曹公追至安定,会北方有事,引军东还。杨阜说曹公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若大军还,不严为其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超果率诸戎发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皆应之,杀凉州剌史韦康,据冀城,有其众。超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康故吏民杨阜、姜叙、梁宽、赵衢等,合谋击超。阜、叙起于卤城,超出攻之,不能下;宽、衢闭冀城门,超不得入。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鲁不足与计事,内怀于邑,闻先主围刘璋于成都,密书请降。
  先主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因为前都亭侯。先主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犛乡侯,策曰:“朕以不德,获继至尊,奉承宗庙。曹操父子,世载其罪,朕用惨怛,疢如疾首。海内怨愤,归正反本,暨于氐、羌率服,獯鬻慕义。以君信著北土,威武并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飏虓虎,鉴董万里,求民之瘼。其明宣朝化,怀保远迩,肃慎赏罚,以笃汉祜,以对于天下。”二年卒,时年四十七。临没上疏曰:“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追谥超曰威侯,子承嗣。岱位至平北将军,进爵陈仓侯。超女配安平王理。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作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及曹公克荆州,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基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迁征西将军。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明年卒,追谥刚侯。子叙,早没,无后。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
  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七年卒,追谥顺平侯。
  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阵战死。
  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

3. 古代老师自称是什们?

 弟子、学生、门下……

  古人为向他人表示敬意,常采用尊人和卑己的形式来自称。这种自称即第一人称,但不采用“吾”“余”“予”等人称代词,而是有一些习惯的说法。现例举如下:
  下愚
  《红楼梦》第 120 回:“下愚当时也曾与他往来过数次,再不想此人竟有如是之决绝”。
  牛马走
  司马迁《报任安书》:“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走”意为仆人,“牛马走”意为如牛马般被驱使的仆人。李善注:“太史公,迁父谈也。走,犹仆也。言已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词也。”张衡《东京赋》:“走虽不敏,庶斯达矣”。薛淙注:“走,公子自称走使之人。如今言仆矣”。
  敝人
  鲁迅《华盖集•牺牲谟》:“敝人向来最赞成一切牺牲,也最乐于‘成人之美’”。
  仆
  司马迁《报任安书》:“仆非敢如此也”。
  老臣
  《触龙说赵太后》:“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并非只有君臣关系的人才能自称“臣”,如《扁鹊见蔡桓公》:“今在骨髓,臣是以天请也”。
  愚
  诸葛亮《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妾
  《孔雀东南飞》:“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妾”限于女子表示谦卑的自称,但不仅仅限于具有夫妻关系的女子在丈夫面前的自称。
  小人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自从得恩人救济,赍发小人”。
  下官
  官员自称“下官”。《孔雀东南飞》:“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
  小的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小的在暗中调停”。
  小子
  韩愈《芍药歌》:“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
  学生
  孔尚任《桃花扇》:“个个是学生提拔,如今皆成大僚了”。不仅读书人可谦称学生,官场中人也可谦称学生。《金瓶梅词话》第 74 回:“西门庆道:‘也是淮上一个人送学生的’”。又谦称为“学儿”。明无名氏《东篱赏菊》:“学儿是这彭泽县一个县丞”。
  小可
  《水浒传》第 41 回:“小可不才,自幼学吏”。
  小生
  孔尚任《桃花扇》:“小生姓侯,名方域,表字朝宗”。“小生”是读书人的自称。
  小老
  《儒林外史》第 3 回:“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小老”是老年人的谦称,又说成“小老儿”。《儿女英雄传》第 8 回:“公子,你折杀小老儿了”。
  卑人
  元高明《琵琶记》:“人之孝者亦多,卑人何足称孝?”“卑人”犹言鄙人。
  卑微
  《伍子胥变文》:“今乃不弃卑微,敢欲邀君一食”。
  鄙人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也可自称“鄙”。唐李复言《续玄怪录》:“鄙为崔氏妻,二男一女”。
  鄙夫
  东汉张衡《东京赋》:“鄙夫寡识,而今而后,乃知大汉之德馨,咸在于此”。
  老奴
  《新唐书•李辅国传》:“老奴死罪,事郎君不了,请地下事先帝矣”。“老奴”作自称,限于臣仆。
  鄙臣
  《晏子春秋•谏上》:“使君之嗣,寿皆若鄙臣之年。”“鄙臣”犹言小臣。
  鄙生
  明陈子龙《上石斋师》:“二者必有所审,无俟鄙生之忖度也”。“鄙生”为学生的自谦之称。
  鄙老
  《晋书•王接传》:“求贤与能,小无遗错,是以鄙老思献所知”。“鄙老”是老人的自谦之称,犹言“老朽”。
  老朽
  苏轼《与冯祖仁书》:“辱笺教累幅,文义粲然,礼义兼重,非老朽所敢当”。
  不佞
  《国策•赵策二》:“不佞寝疾,不能趋走”。
  老拙
  宋人陶 《清异录》:“老拙幼学时,同舍生刘垂,尤有口才”。
  不才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何以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不才”意为没有才能。
  老鄙
  张隐《文士传》:“老鄙相闻,饥渴甚矣”。
  老仆
  《史记•魏其武安俟列传》:魏其大望曰:“老仆虽弃,将军虽贵,宁可以势乎?”
  贱人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三韵》:“文人试静听,贱人请具陈”。
  不肖
  明归有光《祭外舅魏光禄文》:“重以不肖连赛困顿”。作兼称,多用于父母死后。
  贱士
  清龚自珍《暮春以事趋圆明园》:“期门嘱威武,贱士感蹉跎”。“贱士”为读书人自谦之称。
  不孝儿
  林觉民《与父书》:“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
  贱臣
  《韩非子•存韩》:“今贱臣之愚计,使人使荆”。“贱臣”是在君主或上司面前的自谦之称。
  婢子
  《礼记•曲礼下》“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执巾栉,以固子也”。杜预注:“婢子,妇人之卑称也”。
  奴
  南唐李煜《菩萨蛮》:“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奴”作为自称的谦词,通常用于女性,偶而也用于男性。古代一些少数民族臣下在其主子面前也自称“奴”。明清两代宦官及清代旗籍官员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
  下臣
  《左传•文公十二年》:“使下臣致执事,以为端节,要结好命”。《仪礼•士相见礼》:“凡自称君,士大夫则曰下臣”。
  在下
  《范进中举》:“在下倒有一个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
  谦称实是一种卑称,所以往往用一些贬义词语,表现自己在对方面前的低下鄙劣。有些字眼甚至很不好听。如清代著名作家郑燮 ( 号板桥 ) 对明代戏曲家徐渭(号青藤道士)极为钦慕,便自称“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现代名画家齐白石也愿做“走狗”,其诗云:“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诗中的“雪个”指清初画家朱耷(号八大山人,又号雪个),“老缶”指近代书画家吴昌硕(号缶庐)。

古代老师自称是什们?

4. 陈洪绶是个怎样的人

陈洪绶(1598~1652)明末清初书画家、诗人。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汉族,绍兴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年少师事刘宗周,补生员,后乡试不中,崇祯年间召入内廷供奉。明亡入云门寺为僧,后还俗,以卖画为生,死因说法不一。一生以画见长,尤工人物画,与顺天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人谓“明三百年无此笔墨”。陈洪绶去世后,其画艺画技为后学所师承,堪称一代宗师,名作《九歌》、《西厢记》插图、《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版刻传世,工诗善书,有《宝纶堂集》。

5. 古文翻译《柬半邨先生》

  明末清初在狱中,与明代抗清英雄夏完淳一同被捕的其岳父钱栴一度意志沮丧,流露出贪生怕死的念头。夏完淳以大义激励其岳父:“当日者,公与督师陈公子龙及完淳三人,同时歃血,上启国主,为江南举义之倡,江南人莫不踊跃。今与公慷慨同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乎哉!”遂使钱栴得全晚节。随后夏完淳又写了一首《简半村先生》,以勉励钱栴:

  简半村先生
  夏完淳

  乐今竟如此,王郎又若斯。
  自羞秦狱鬼,犹是羽林儿。
  月白劳人唱,霜空毅魄悲。
  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

  大意是 我甘愿今日如此啊,象王郎一样又如往常。羞煞监狱里面这些鬼魂,我仍然是一个英雄的战士。月儿发白了人们在唱歌,霜露空寂而英魂含悲。英雄看淡生死之路,仍然却似我来人世一番壮丽的旅程。

  夏完淳(1631-1647),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南明诗人,爱国英雄。明松江府华亭县人(现上海市松江),家住郡城西花园浜。完淳父夏允彝为江南名士,与完淳师陈子龙创立几社。夏完淳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天资聪颖,早慧,5岁读经史。当时陈继儒曾写诗赞:“包身胆,过眼眉,谈精义,五岁儿。”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允彝出游远方,常带完淳在身边,使他阅历山川,接触天下豪杰。从陈子龙为师,又受知于复社领袖张溥,在文章气节方面,深受二人熏陶。少年时即胸怀大志,至十一、二岁,已“博极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谈军国事,凿凿其中。”一次他问岳父钱栴:“今日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读何书?”丈人惊愕,一时无从回答。
  崇祯十六年(1643年),与同县友人杜登春等组织“西南得朋会”(后改为“求社”),成为“几社”的后继。次年春,农民起义军席卷北方,完淳自称 “江左少年”,上书40家乡坤,请举义兵为皇帝出力。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15,随父、师在松江起义抗清。失败后,夏允彝投水自殉。乃追随陈子龙与太湖义军联系,参谋义军领袖吴易军事,继续从事抗清复明活动。不就,太湖义军被包围消灭。完淳泅水脱险。复明意志坚定不移。因痛心国事,作《大哀赋》,文采宏逸,情词哀惋,见者无不感叹惊佩。
  顺治四年春,明鲁王赐谥夏允彝为“文忠”公,并遥授完淳为中书舍人。完淳写谢表,连同抗清复明志士数十人名册,交与专在海上往来通信联系的秀才谢尧文,使赴舟山呈与鲁王。谢在漴阙候船,被清兵拿获,解送提督吴胜兆处系狱。后吴胜兆反清事败,清当局得完淳所书谢表等,于是南京总督军务洪承畴,秉承清摄政王意旨,按名册严缉夏完淳等,务要一网打尽。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决定渡海至鲁王处,再图大举。不幸于六月底被清当局侦获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审。船过细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师陈子龙,作《细林夜哭》诗,以表哀悼。船过吴江,又作《吴江夜哭》诗,以悼念吴易。
  押至南京,洪承畴亲自讯问并劝降,说:“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为不知审讯大员就是洪承畴,高声答道:“我闻亨九(洪承畴字)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当左右差役告诉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畴时,完淳更声色俱厉地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畴色沮气夺,无辞以对。时钱栴亦被捕,意志沮丧。完淳在旁勉励说:“今与公慷慨问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哉!”使钱得全晚节。 在狱中谈笑自若。自被捕至狱中写下得诗,名《南冠草》,都是慨世、伤时、怀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凉,传诵千古。继其父所作之政论集《续幸存录》,分析南明弘光王朝败亡得原因,识见超卓。如谓“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大;财赋愈贫,则官愈富。斯之谓三反。三反之政,乌乎不亡?”故郭沫若惊叹“完淳不仅为一诗人,而实为备良史之才者也。” 九月十九日,被押出处斩。临刑,立而不跪,神色不变。死年才17岁。死后,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殓遗体,归葬于荡湾村夏允彝墓旁。
  夏氏父子墓坐落在小昆山荡湾村北开阔的田野中。石驳墓基围成一块平台,墓地呈半月形,高约2米,面宽约30米,占地二 亩余。陈毅同志于1961年亲笔题写的“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十个行楷大字,字字有神,体现了陈总对这两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推崇。


  夏允彝(1596-1645),字彝仲,号瑗公,上海松江人。夏完淳父,其兄夏之旭。崇祯初年,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彭宾、杜鳞征、周立勋六人组成几社,取义于“绝学再兴之几”之意,为“几社六君子”。崇祯二年(1629年),张溥主持在吴江召开“复社”成立大会——尹山大会,合南北各地文社为一社。包括江南应社,松江几社,苏州羽朋社、匡社,浙西闻社、庄社,浙东超社,江北南社,江西则社,历亭席社,昆阳云簪社,武林读书社,山左大社,中州端社,莱阳邑社,黄州质社等。复社不同于东林党,未结成政治力量,而是主张以学救时,以学卫教。尤其是夏允彝对东林党有清醒的认识,“东林之持论高,而于筹边制寇,卒无实着”,认为东林党人“急功名、多议论,恶逆耳、收附会”。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任福建长乐知县,五年而县大治。吏部推举天下贤能知县七人,夏允彝居第一,将重用,因母丧,回家“守制”。
  崇祯十七年(1644年),闻清军入关,赴扬州走谒兵部尚书史可法,与谋兴复。闻福王已在南京即帝位,马士英、阮大铖把持朝政,遂还。擢为吏部考功司主事,疏请“终制”,未赴任。次年,清兵下江南,遣安抚使至各郡罗致遗臣。夏允彝坚拒不见,避居曹溪。后乃与陈子龙、徐孚远、沈狄龙、李待问等在松江起义抗清。吴淞水军副总兵吴志葵乃其门生,夏允彝招之来松,劝说攻取苏州,自任随军参赞。吴志葵短于谋略,部下水军懦弱,不敢进攻。独有福山副总兵鲁之屿率勇士三百人,斩胥门而入。夏允彝急催吴志葵出动全部大军跟进,吴志葵犹豫不决。鲁之屿失援战死,三百人悉遭覆没。夏允彝大惊,请吴志葵速与清军决战。吴志葵怯,欲退兵登舰。夏允彝力争不得,于是流泪遍拜诸将士,以大义劝说他们不要退兵,乃继续屯于苏州城下。相持多日,苏州城终未攻下。清兵出击,水军退至泖湖结寨,夏允彝仍回曹溪家中,作《千秋岁引·丽谯》词感怀:

  千秋岁引·丽谯
  夏允彝

  泽国微茫,海滨廖廓,万堞孤城逼天角。
  云外龙车碧树悬,霜前雁字当窗落。
  苎城花,秦山月,都萧索。

  刺史风流携琴鹤,暇日高吟倚轩阁,酾酒新亭几忘却。
  三柳沙明绕郡楼,九峰岚翠扶城郭。
  铜壶响,晓更催,宛如昨。

  后闻松江府城被清兵攻占,又闻好友徐石麒领导嘉兴起义失败殉国,好友侯峒曾、黄淳耀等领导嘉定起义失败殉国,以及吴志葵的水军在黄浦江被清军全歼,就说:“某人之军,师败,则死之。”决定自杀殉国。有人劝他渡海到福建去,再图恢复。夏允彝说:“吾昔吏闽,闽中八郡咸怀思我。今驾一航南趋,图再举事,固善。然举事一不当,而行遯以求生,何以示万世哉!吾将从虞求(徐石麒字虞求)、广成(侯峒曾字广成)游耳。”松江的清军统帅素闻夏允彝名,必欲一见,说:“夏君来归我,当大用;既不愿为官,只求见一面”。夏允彝在门上大书道:“有贞妇者,或欲嫁之,妇不可。则语之曰:‘尔即无从,姑出其面’。妇将搴帷以出乎?抑将以死自蔽乎?”
  夏完淳(1631-1647),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夏允彝子,祖籍浙江会稽,大禹之后。聪明早熟,天资极高,且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五岁读经史,七岁能作文,八岁随父赴北京,受到前辈赏识,九岁即出书《代乳集》。后随父赴福建长乐,十二岁返乡,拜其父之友陈子龙为师,又受知于复社领袖张溥,在文章气节方面,深受二人熏陶。录一首随作小诗《绝句》:
  绝句
  夏完淳

  扁舟明月两峰间,千顷芦花人未远。
  缥缈苍茫不可接,白云空翠洞庭山。
  十三岁,与杜登春等有志少年组织西南得朋会(后改名求社),为古代的少年先锋队,夏完淳任会长。通过同学关系认识后来的妻子钱秦篆,钱秦篆年长夏完淳一岁,娇艳而又能歌善舞,于是夏完淳追求她,天天写情诗,有名的如《卜算子·断肠》、《寻芳草·别恨》:
  卜算子·断肠
  夏完淳

  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
  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
  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寻芳草·别恨
  夏完淳

  几阵杜鹃啼,却在那,杏花深处。
  小禽儿,唤得人归去,唤不得愁归去。

  离别又春深,最恨也,多情飞絮。
  恨柳丝,系得离愁住,系不得离人住。

  钱秦篆难免芳心怦动,就在夏完淳老师陈子龙的做媒撮合下,1945年春两人正式拜堂成婚。可惜啊,小两口甜甜蜜蜜的生活没过多久,清军就南下侵略,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一次夏完淳问岳父钱栴(1598-1647):“今日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读何书?”钱栴惊愕,一时无从回答。国难当头,为了保家卫国,夏完淳便跟随老爹夏允彝、老师陈子龙、岳父钱栴一起起义抗战。后来松江起义失败,夏允彝投水殉国,死前嘱咐儿子继续战斗。
  那么夏完淳就跟着陈子龙继续抵抗。明年春,打听到太湖长白荡有支义军,头儿叫吴易,就把剩下的家产全部变卖,折成军饷送给吴易,并在吴易手下当了参谋长。吴易的部队是江南第一支抗清义师,曾攻克吴江县城,也曾出动配合苏州之役,后来兵败溃散,吴易覆舟后泅水得生,召集散亡,重整旗鼓。在吴易军中,夏完淳斗志高昂,留有《即事》、《鹑衣》等战斗诗歌:

  即事
  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鹑衣
  夏完淳

  鹑衣东去独登台,歌舞军中转听哀。
  赵信城头秋月满,李陵碑上暮云开。
  吴江落日围山尽,震泽微风入阵回。
  沧海一椎亡命后,桥边黄石待人来。
  吴易(1612-1646),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未谒选而京师失守,走附史可法。初,吴易行事不拘于礼教,人家都说他难起义兵;后来在军中,经常跟一群小子打马吊、喝酒;被捕后,也没有必死之心。因此一些自命清高的人都鄙薄吴易。但是吴易始于起义、终于殉国,大德未亏、大节昭然,比之清谈之辈,简直天上地下。吴易牺牲前作绝命词一首:

  绝命词
  吴易

  落魄少年场,说霸论王,金鞭玉辔拂垂杨。
  剑客屠沽连骑去,唤取红妆。
  歌笑酒炉旁,筑击高阳,弯弓醉里射天狼。
  瞥眼神州何处在,半枕黄粱。

  成败论英雄,史笔朦胧,与吴霸越事匆匆。
  尽墨凌烟能几个,人虎人龙。
  双弓酒杯中,身世萍逢,半窗斜月透西风。
  梦里邯郸还说梦,蓦地晨钟。

  夏完淳被捕。既捕,从松江沈泾塘出发,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审。船过细林山(即辰山,松江县佘山镇内,为陈子龙于南都之变后村居盘桓处,夏完淳曾随游于此),夏完淳想起老师陈子龙,百感交集,遂作《细林夜哭》哀悼恩师:

  细林夜哭
  夏完淳

  细林山上夜乌啼,细林山下秋草齐。
  有客扁舟不系缆,乘风直下松江西。
  却忆当年细林客,孟公四海文章伯。
  昔日曾来访白云,落叶满山寻不得。
  始知孟公湖海人,荒台古月水粼粼。
  相逢对哭天下事,酒酣睥睨意气亲。
  去岁平陵鼓声死,与公同渡吴江水。
  今年梦断九峰云,旌旗犹映暮山紫。
  潇洒秦庭泪已挥,仿佛聊城矢更飞。
  黄鹄欲举六翮折,茫茫四海将安归!
  天地跼蹐日月促,气如长虹葬鱼腹。
  肠断当年国士恩,剪纸招魂为公哭。
  烈皇乘云御六龙,攀髯控驭先文忠。
  君臣地下会相见,泪洒阊阖生悲风。
  我欲归来振羽翼,谁知一举入罗弋!
  家世堪怜赵氏孤,到今竟作田横客。
  呜呼!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
  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
  诗中叙事与抒情交叠进行,先写实地理背景,益之以古史典型,故有泪洒秦庭与矢飞聊城之事。但大势已去,天地崩而威灵怒,遂死江中、殉节报国,可望与先前死难之先帝地下相会云云。继而全诗情转而切入自叙颠踬,一举竟入清兵罗网,若赵氏孤儿兼为田横之客,则必死无疑。全诗俯仰浩叹,实即野哭,但犹自励“且莫哀”,改以筑室夜台的凄清境界,以寒霜苦月的形象,深化时代所加诸个人的无穷寂寥。全诗声泪俱下、哀感动人而又慷慨激昂,配以典故,则更令人怀古伤今。人虽为国捐躯,但是宇宙终将长存英烈之气,以至于永远。
  由青浦入运河,一路北去,过苏州虎丘,将至憨憨泉时遇杜登春(求社社友),夏完淳回想童年往事,感慨万千,遂作《虎丘遇子高》赠予杜登春(杜登春字子高):

  虎丘遇子高
  夏完淳

  竹马交情十五年,飘零湖海更谁怜。
  知心独吊要离墓,亡命难寻少伯船。
  山鬼未回江上梦,楚囚一去草如烟。
  高堂弱息凭君在,极目乡关思惘然。
  杜登春一时痛哭流涕,但又无可奈何,只好一路尾随。过常州时,不期而遇同乡宋徵舆(字辕文),之前此人与陈子龙、李雯并称云间三子,又玩弄过柳如是。这时宋徵舆适擢清朝进士第,夏完淳乘机作《毘陵遇辕文》诗嘲讽他:

  昆陵遇辕文
  夏完淳

  宋生裘马客,慷慨故人心。
  有憾留天地,为君问古今。
  风尘非昔友,湖海变知音。
  洒尽穷途泪,关河雨雪深。

  过丹阳,已近南京,写下《由丹阳入京》,深觉壮志未酬:

  由丹阳入京
  夏完淳

  万里山河拱旧京,楚囚西去泪如倾。
  斜风衰柳丹阳郭,细雨孤帆白下城。
  残梦忽惊三殿报,新愁翻觉一身轻。
  从军未遂平生志,遗恨千秋魁请缨。

  船到江宁,夏完淳望见隐隐的钟山,仰天长啸:“我得归骨于高皇帝孝陵,千载无恨!”回首又望望故乡,朝东方拜了几拜,临别故乡作成《别云间》(松江古称云间):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诗中表现了他对故乡依依惜别的深情挚意,表现了他对明朝覆亡、山河非我的无限伤感,更突出地表现了他至死不屈的贞风亮节。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书生,经历了如此惨烈严酷的事变和考验,肩负起如此重大庄严的义务和责任,表现得如此镇静和果决,真是民族之魂有托,四百年后仍令人追思不已,尚飨其英灵!

  解下长江,便入金陵地界。正值傍晚时分,南京经过清兵洗劫杀戮,已历两年,但是各处还都是断壁残垣,偶尔有一两家炊烟升起,灯火寥落,一派苍凉景象。故国故都,亡国之恨,一时涌上心头,于是夏完淳又写下小令《江水儿·金陵杂咏》:


  江水儿·金陵杂咏
  夏完淳

  望青烟一点,寂寞旧山河。
  晓角胡笳马上歌,黄花白草英雄路,闪得我对酒销魂可奈何!
  荧荧灯火,新愁转多。
  暮暮朝朝泪,恰便是长江日夜波。

  孔子说过:“微管子,吾其披发左衽矣。”春秋初期,中原华夏各国诸侯林立,互相攻伐,北方游牧部落趁机入侵,黄河一带也遭蹂躏。当此时,小国亡国灭种、披发左衽,大国则丧师割地,中华岌岌可危。幸好出了一个管仲,辅佐齐桓公,以华夏大义为重,率华夏各国多次击退北方戎狄,挽中华文明于既倒、创三千年灿烂基业。夏完淳一行进入南京城,街上青壮老幼都拖着一条奴才辫子,金陵六朝金粉之地,却也几多屈辱,而今竟披发左衽,可悲可叹。秦淮河边杨柳依依,随风招摇,难道曾经朝气蓬勃的中华竟如杨柳这般柔弱么?夏完淳这么想着,鼻子一酸,不禁又写下一首《一剪梅·咏柳》:

  一剪梅·咏柳
  夏完淳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
  金沟御水日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饷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
  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于是羁押于南京,夏完淳被拘等候问案时,关在皇城一座临时监狱,竟是明朝南都时代(朱元璋定都南京时)太监居住的故宅。夏完淳觉得真是滑稽,不伦不类,因作《被羁待鞫在皇城故内珰宅》:

  被羁待鞫在皇城故内珰宅
  夏完淳

  孤臣魂已断,况复见长安。
  歌舞愁云散,池台落日寒。
  重来中贵宅,空挂侍臣冠。
  一片银铛影,还同剑佩看。

  于此生死关头,夏完淳犹忍俊不禁,不忘调侃一番。油然忆及三年前,弘光政权于危急存亡之秋,竟歌舞升平于斯,终告不保,非仅生灵涂炭,则声色敛慝,楼榭亦复黯然不堪闻问矣。然而即使身陷囹圄,夏完淳仍然斗志不减,在他看来,眼前这个镣铐的闪闪光影,不正像是好汉腰间的剑佩吗?
  等了若干日,因为吴胜兆一案牵连甚广,所以清江南招抚大学士洪承畴亲自提审。洪承畴知道夏完淳是江南出名的神童,心怜其才,又见夏完淳尚且年少,因此想好言相劝。他问:“闻汝曾上奏鲁逆,可有此事?”夏完淳昂首答:“不错。”洪承畴假惺惺道:“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夏完淳伸直腰板,佯装不知上面坐的是洪承畴,厉声说:“吾闻亨九(洪承畴字亨九)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洪承畴一时语塞,大汗淋漓。左右差役以为他不知道,皆说:“小子妄言,今洪大人即坐于堂上。” 夏完淳大怒,声色俱厉:“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言毕,大骂洪承畴。洪承畴如丧家之犬,色沮气夺,无辞以对。左右面面相觑,不知咋办。过了好一会,洪承畴擦了擦豆大汗珠,这才有气无力地把手一摆:“带下去,带下去。”洪承畴屡次招降而屡次受辱,呜呼哀哉,看来当汉奸得先毁了容,这样不但别人认不出来,也不怕会丢脸没面子了。
  夏完淳关押在监狱八十余天,自被捕至狱中写下的诗文,辑为《南冠草》和《狱中草》,都是慨世伤时、怀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凉。死亡的威胁并没有使他恐惧,他感到伤心的就是没有实现他保卫民族、恢复中原的壮志。他忆及三年前意气风发,三年来豪情时时激荡心中,虽九死而不悔,一气呵成套数《南仙吕·傍妆台·自叙》:

  南仙吕·傍妆台·自叙
  夏完淳

  [傍妆台] 客愁新,一帘秋影月黄昏。几回梦断三江月,愁杀五湖春。霜前白雁樽前泪,醉里青山梦里人。(合)英雄恨,泪满巾,响丁东玉漏声频。
  [前腔]  两眉颦,满腔心事向谁论?可怜天地无家客,湖海未归魂。三千宝剑埋何处?万里楼船更几人!(合)英雄恨,泪满巾,何处三户可亡秦!
  [不是路] 极目秋云,老去秋风剩此身。添愁闷,闷杀我楼台如水镜如尘。为伊人,几番抛死心头愤,勉强偷生旧日恩。水鳞鳞,雁飞欲寄衡阳信,素书无准,素书无准。
  [掉角儿序]我本是西笑狂人。想那日束发从军,想那日霜角辕门,想那日挟剑惊风,想那日横槊凌云。帐前旗,腰后印,桃花马,衣柳叶,惊穿胡阵。(合)流光一瞬,离愁一身。望云山,当时壁垒,蔓草斜曛。
  [前腔]  盼杀我当日风云,盼杀我故国人民,盼杀我西笑狂夫,盼杀我东海孤臣。月轮空,风力紧。夜如年,花似雨,英雄双鬓。(合)黄花无分,丹萸几人。忆当年,吴钩月下,万里风尘。
  [余音]  可怜寂寞穷途恨,憔悴江湖九逝魂,一饭千金敢报恩。

  可惜自己尚年少,心有余而力不足,既不能率领千军万马驰骋沙场,又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于是夏完淳想起了精卫鸟,衔石填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自己不正是一只小精卫么?遂作《精卫》以明志:

  精卫
  夏完淳

  北风荡天地,有鸟鸣空林。
  志长羽翼短,衔石随浮沈。
  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
  愧非补天匹,延颈振哀音。
  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
  滔滔东逝波,劳劳成古今。

  及至父、师相继殉国,知交半零落,竭蹶救亡却无力回天,此恨绵绵难销万古愁。大仇未报、壮志难酬,而身陷敌手,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少年情怀,为何承载这多愁绪,遂有《南仙吕·甘州歌·感怀》:

  南仙吕·甘州歌·感怀
  夏完淳

  [甘州歌] 兴亡成败,叹英雄黄土,侠骨荒邱。千秋万岁,无限为龙为狗。君不见六朝烟草余芳乐,几片降旗上石头。青天外,白鹭洲,暮鸦残照水悠悠。斜阳里,结绮楼,湘帘半挂月如钩。
  [前腔]  新寒入敝裘,想霜鞯骏马,飘零难偶。江花江草,秋来剪出离愁。想着我弓开杨叶胡云冷,剑拂莲花汉月秋。愁三月,梦九州,归期数尽大刀头。人千里,泪两眸,西风雁字倩谁收。
  [前腔]  吞声哭未休,怅荒烟古渡,衰蒲残柳。清霄无寐,漫将往事追求。珊鞭风软金条脱,宝剑霜生锦臂鞲。飙威驶,露影流,隔墙人唱小伊州。杯中物,鬓上秋,梦回酒醒月空楼。
  [前腔]  南冠客楚囚,望云山万里,那禁回首!丁丁晓箭,难为心坎眉头。几番的空帘剪雨三更梦,我待要望海乘风万里游。雨空逝,水自流,寒江积雾放孤舟。空中影,浪上沤,玉关何处觅封侯!
  [余音]  我那人呵影何方?书在金陵,客梦西楼。一样西风两地愁。

  在狱中,与夏完淳一同被捕的岳父钱栴一度意志沮丧,流露出贪生怕死的念头。夏完淳以大义激励其岳父:“当日者,公与督师陈公子龙及完淳三人,同时歃血,上启国主,为江南举义之倡,江南人莫不踊跃。今与公慷慨同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乎哉!”遂使钱栴得全晚节。随后夏完淳又写了一首《简半村先生》,以勉励钱栴:

  简半村先生
  夏完淳

  乐今竟如此,王郎又若斯。
  自羞秦狱鬼,犹是羽林儿。
  月白劳人唱,霜空毅魄悲。
  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

  钱栴又小声说:“汝尚年轻,何必与我等俱死。”夏完淳正色道:“宁为袁粲死,不作褚渊生。丈人何相待之薄耶 !”言毕,想起那苦命的妻子,长叹一声,含泪写下一首《寄内》诗,寄言青梅竹马的妻子,嘱她好自珍重:

  寄内
  夏完淳

  忆昔结缡日,正当擐甲时。
  门楣齐阀阅,花烛夹旌旗。
  问寝叹忠孝,同袍学唱随。
  九原应待汝,珍重腹中儿。

  九月十九日,夏完淳就义于南京西市,所谓罪名归纳为“通海寇为外援,结湖泖为内应,秘具条陈奏疏,列荐文武官衔”。临刑时,他立而不跪,神色不变,刽子手战战兢兢,不敢正视,过了很久,才持刀从喉间断之而绝。钱栴等二十余人一同在南京就义。夏完淳死后,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殓遗体,归葬于松江昆冈乡荡湾村夏允彝墓旁。夏完淳诗、词、曲样样精通,文章也感人肺腑,史论如《续兴亡录》尤见解独到,真乃千古奇才。况新婚燕尔即投身抗战,不屈而死,实是中华脊梁!抗日战争时期,夏完淳的事迹被改编为话剧《南冠草》,在大后方巡回演出,激励了广大抗日民众。1961年,陈毅为夏氏父子墓亲自行楷题碑“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

  夏完淳牺牲后,其妻钱秦篆产下一男婴,谁料世事多艰,婴儿竟夭折了。夏家满门忠烈,自夏之旭、夏允彝以迄夏完淳,忠良竟然绝嗣。夏母与钱秦篆遂削发为尼,不做新朝良民。夏完淳的岳家除了钱栴,还有钱栴兄钱棅、完淳内兄钱熙和钱默殉难。完淳姐姐夏淑吉(1618-1661)嫁与侯玄洵,侯玄洵本人已于崇祯九年(1636年)病死,侯玄洵伯父侯峒曾及两个堂兄侯玄演、侯玄洁在保卫嘉定时殉难,当时清军又制造“嘉定三屠”惨案,大开杀戒,全城百姓几乎杀光。侯玄洵父侯岐曾又在松江兵变失败后殉难。钱、侯两家男丁也几乎死绝,夏淑吉的儿子侯檠在十几岁时病死,于是夏淑吉跟随母亲、弟媳作尼姑去了。
  夏完淳英勇就义前,于南京狱中写下了《狱中上母书》和《遗夫人书》两封催人泪下的家书。《狱中上母书》中,夏完淳回顾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自己却“菽水之养无一日”“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的内疚之情,抒发了对未能报答双亲之恩的拳拳深情和对家事的谆谆嘱托。信中夏完淳还不忘“中兴再造”,“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国难家仇的遗恨,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浸满纸背,全信既血泪交萦又浩气回荡。《遗夫人书》中,夏完淳盛赞妻子“贤淑和孝,千古所难”,又抒发自己“肝肠寸寸断,执笔心酸,对纸泪滴;欲书则一字俱无,欲言则万般难吐”的酸悲,英雄气壮与儿女情长交织在一起,催人泪下。我常想,面对“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恨,这个少年人该要辗转反侧多少个夜晚啊!其中的肝肠寸断,又有谁人能与之分担呢!而《土室馀论》则发出了时代最强音,临死之际还要高呼“呜呼,家仇未报,匡功未成。赍志重泉,流恨千古。今生已矣,来世为期。万岁千秋,不销义魄;九天八表,永厉英魂!”英雄的愿望,终于在辛亥之际实现,英魂可以告慰于九泉矣。

古文翻译《柬半邨先生》

6. 《三国演义》1~12回中的好句及赏析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卷首那支《临江仙》写得十分不赖,我甚是喜欢。中国人怎么能不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呢,我向来就很欣赏这本小说,还有一本是孙武著的《孙子兵法》。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东汉一直是个有内忧外患,摇摇欲坠的朝代,东汉的皇帝大多年龄较小,由于种种原因,死后政权落入外戚手中,所以才会先后出现王莽、窦宪、邓鹭、阎显、梁商、梁冀、窦武、何进等独揽大权。 

在这时出现了张家三兄弟的黄巾军,举着推翻旧王朝的大旗,聚集了三十六万的徒众。分布于青州、幽州、徐州、冀州、荆、扬、兖、豫等州,每方设一个大帅。张角他们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废物,他曾经考过秀才,可以说算个知识分子,他们还懂收买皇帝身边的常侍封胥和徐奉做为内应。 

本打算在光始七年(公元184年)三月初五里应外合共同举事,但唐周向政府告密,使得洛阳地区的负责人马元义被杀。让张角的部队不得不被迫举动,第一个响应的是南阳的头目张曼成,在河北蠡县之南博陵的是张牛角,张牛角死后由褚飞燕为继,后改名叫张燕。当时各地重要的头目还有李大目、张丈八、陶平汉、雷公、白雀、波才。 

洛阳政府派卢植到冀州,派皇甫嵩与朱俊到豫州镇压。 

后来才讲到刘关张的结义,参加到镇压黄巾的战斗中去。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天下大乱的时候,人们反对的是暴力无能的政府,他们三个人不是不知道洛阳政府的腐败,那为什么要加入他们去镇压农民起义呢?因为社会观念的问题,认为农民造反是大逆不道的事,而军阀混战只要能举着忠君爱国的幌子就行了,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刘备的骨子里都始终认为自己是皇亲国戚。 

三个人加入到涿郡太守刘焉的旗下,共同镇压了以程志远为首的黄巾军。 

卢植是刘备的老师。他以极少的兵把张角本部围于广宗。刘备等人来投奔他,但因卢植被小人陷害,被政府罢了官,逮扑回京,叫了董卓来带他的兵。①魏武帝曹操曾白话:“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告诫我们:一但做错了事,不要认错,还要摆出‘我不后悔我曾爱过'的架势,说出更为牛A的话!
  ②曹操还有一句“你知道人的脚为什么比脸和手都要白么?因为它老藏着!”告诉咱们:人之所以高尚,是因为他不显露,人之所以神秘,是因为他很低调,人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他老隐藏内心!
  ③曹操对下一代也有期望:“生子当如孙仲谋.”解释一下,孙权嘴很大,小时候也不例外,曹操就是喜欢他儿子嘴也大,这是为什么呢?嘴大吃四方!
  ④说完曹操,再说说刘皇叔,刘备以德服人,曾感慨“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说的很对.你想想是不是,可恰恰很多人改为‘女人如手足’,怎一个‘擦’字了得!
  ⑤但刘备最经典的是这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教导他的傻儿子就是这么说的,意思是:小错误咱不犯,好事情咱多干!这样谁不服咱的雷锋精神!顺便说下,如果阿斗听他爹的话,也不至于亡国,所以我们还能学到:听爹地的话,别让他受伤!
  ⑥ 再说说吴主孙权,赤壁大 战前,曹操有压倒性优势,孙权在战还是降之间徘徊,经周瑜等人激励,一剑剁下桌子一角,说道“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这话犀利吧,很明显要让我 们知道:当一件事情大家观点不一时,再讨论是没用的,就要用强硬的手段使观点统一,犹豫不决是耽误事儿的.
  ⑦诸葛亮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以!”这是一位忠臣的心理写照,也是历代大臣崇高的志向.这句话就是告诫现在的当官的,一定要当个好官,不要神马都是浮云,但这话我看来忠诚们都鞠躬尽瘁,是不是主子无能、不给力?
  ⑧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还说过很多好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就表明:无论你怎么用功都不一定成功,主要是看老天爷的,要淡然面对人生,他很无奈,你呢?
  ⑨诸葛亮的对手——周瑜就被他这话活活给气死了,但临死前说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这话对我们就是一种警告,如果你狠帅,很有才,遇到个比你更有才,更帅的对手,千万别在意,在意的话会输的狠惨、狠悲壮!
  ⑩关二爷的一句:“看尔乃插标卖首”,真牛*,看到敌人像看到插上标签卖脑袋的人一样,这就表明狂妄有时候狠有魄力,但有时候你后悔莫及.看看关羽的下场,大意失荆州啊.
  (11)张飞身上有很多幽默细菌,三顾茅庐 时,刘备在堂下站着等诸葛亮睡醒,张飞等一会儿就急了,大声嚷道:“看我放把火,看你起不起来”,其实诸葛亮在假寐,在试探刘备的诚意,就没理张飞这个粗 人.但张飞遇到马超,马超可不惯他.在张马大战前,张飞大喝:“马超,认不认识你爷爷张飞!”,马超听了,说了一句:“吾家屡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意 思是:我家世代是当官的,怎么认识农村来的山炮!”张飞嘴笨,说不过了,就急了跟马超大战.两个事件给我们一个启示:对待粗人,可以像诸葛亮那样忍了,也 可以像马超那样硬来,关键看你是会文还是会武.
  
好句 
1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桃园三结义) 
2乱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评价曹操) 
3汝视本人之剑不利否?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袁绍) 
4宁教本人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本人(曹操) 
5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袁绍) 
6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刘备) 
7父精母血,不可弃也(夏侯敦) 
8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曹操对刘备) 
9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祢衡) 
10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关羽) 
11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十拿九稳耳(关羽评张飞) 
12非恬淡无以明志,非宁静无致使远(诸葛亮) 
13本人乃燕人张翼德也! 谁敢与本人决一死战(张飞) 
14丈夫处世兮犯罪名,犯罪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
15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太史慈) 
16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父子,豚犬耳(曹操评孙权) 
17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严颜) 
18吾手中宝刀却不老!(黄忠) 
19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刘备评赵云) 
2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对刘禅) 
21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马谡) 
22鞠躬尽瘁,死然后已 (诸葛亮) 
23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4古者择贤者而让之 
25良禽择木而牺,贤臣择主而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赞叹刘备诗:
  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
  伤人饿虎缚体宽,董卓丁原血未干.玄德既知能啖父,争如留取害曹瞒?
  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束兵秣马去匆匆,心念天言衣带中.撞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
  当时手足似瓜分,信断音稀杳不闻.今日君臣重聚义,正如龙虎会风云.
  曹公屈指从头数:天下英雄独使君.髀肉复生犹感叹,争教寰字不三分?
  老去花残春日暮,宦游偶至檀溪路;停骖遥望独徘徊,眼前零落飘红絮.
  暗想咸阳火德衰,龙争虎斗交相持;襄阳会上王孙饮,坐中玄德身将危.
  逃生独出西门道,背后追兵复将到.一川烟水涨檀溪,急叱征骑往前跳.
  马蹄蹄碎青玻璃,天风响处金鞭挥.耳畔但闻千骑走,波中忽见双龙飞.
  西川独霸真英主,坐下龙驹两相遇.檀溪溪水自东流,龙驹英主今何处!
  临流三叹心欲酸,斜阳寂寂照空山;三分鼎足浑如梦,踪迹空留在世间.
  曹操军中飞虎出,赵云怀内小龙眠.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
  宝剑落时山石断,金环响处火光生,两朝旺气皆天数.从此乾坤鼎足成.
  吴蜀成婚此水浔,明珠步障屋黄金.谁知一女轻天下,欲易刘郎鼎峙心.
  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赞叹诸葛亮诗:
  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
  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
  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
  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
  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
  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
  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砀白蛇夜流血;平秦灭楚入咸阳,二百年前几断绝.
  大哉光武兴洛阳,传至桓灵又崩裂;献帝迁都幸许昌,纷纷四海生豪杰:
  曹操专权得天时,江东孙氏开鸿业;孤穷玄德走天下,独居新野愁民厄.
  南阳卧龙有大志,腹内雄兵分正奇;只因徐庶临行语,茅庐三顾心相知.
  先生尔时年三九,收拾琴书离陇亩;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
  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龙骧虎视安乾坤,万古千秋名不朽!
  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
  周瑜决策取荆州,诸葛先知第一筹.指望长江香饵稳,不知暗里钓鱼钩.
  卧龙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五月驱兵入不毛,月明泸水瘴烟高.誓将雄略酬三顾,岂惮征蛮七纵劳.
  羽扇纶巾拥碧幢,七擒妙策制蛮王.至今溪洞传威德,为选高原立庙堂.
  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孔明妙算胜孙庞,耿若长星照一方.进退行兵神莫测,陈仓道口斩王双.
  伏弩齐飞万点星,木门道上射雄兵.至今剑阁行人过,犹说军师旧日名.
  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著勋名.
  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数万阴兵绕定军,致令钟会拜灵神.生能决策扶刘氏,死尚遗言保蜀民.
  鱼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赞叹曹操诗:
  曹操奸雄世所夸,曾将吕氏杀全家.如今阖户逢人杀,天理循环报不差.
  十万貔貅十万心,一人号令众难禁.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 .
  吁嗟帝胄势孤穷,全仗分兵劫寨功.争奈牙旗折有兆,老天何故纵奸雄?
  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蔡张卖主求生计,谁料今朝剑下亡!
  三马同槽事可疑,不知已植晋根基.曹瞒空有奸雄略,岂识朝中司马师?
  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
  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横流筑台距太行,气与理势相低昂;
  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
  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呜呼!
  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赞叹关羽、张飞诗:
  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刀.初出便将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标.
  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汉朝天数当桓灵,炎炎红日将西倾.奸臣董卓废少帝,刘协懦弱魂梦惊.
  曹操传檄告天下,诸侯奋怒皆兴兵.议立袁绍作盟主,誓扶王室定太平.
  温侯吕布世无比,雄才四海夸英伟.护躯银铠砌龙鳞,束发金冠簪雉尾.
  参差宝带兽平吞,错落锦袍飞凤起.龙驹跳踏起天风,画戟荧煌射秋水.
  出关搦战谁敢当?诸侯胆裂心惶惶.踊出燕人张冀德,手持蛇矛丈八枪.
  虎须倒竖翻金线,环眼圆睁起电光.酣战未能分胜败,阵前恼起关云长.
  青龙宝刀灿霜雪,鹦鹉战袍飞蛱蝶.马蹄到处鬼神嚎,目前一怒应流血.
  枭雄玄德掣双锋,抖擞天威施勇烈.三人围绕战多时,遮拦架隔无休歇.
  喊声震动天地翻,杀气迷漫牛斗寒.吕布力穷寻走路,遥望家山拍马还.
  倒拖画杆方天戟,乱散销金五彩幡.顿断绒绦走赤兔,翻身飞上虎牢关.
  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
  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
  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
  长坂桥边怒气腾,一声虎啸退曹兵.今朝江上扶危主,青史应传万载名.
  生获严颜勇绝伦,惟凭义气服军民.至今庙貌留巴蜀,社酒鸡豚日日春.
  藐视吴臣若小儿,单刀赴会敢平欺.当年一段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
  夜半征鼙响震天,襄樊平地作深渊.关公神算谁能及,华夏威名万古传.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
  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争拜汉云长.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
  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芒.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夕阳.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安喜曾闻鞭督邮,黄巾扫尽佐炎刘.虎牢关上声先震,长坂桥边水逆流.
  义释严颜安蜀境,智欺张郃定中州.伐吴未克身先死,秋草长遗阆地愁.
  赞叹赵云诗: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
  昔日战长坂,威风犹未减.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
  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
  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独诛四将来冲阵,犹似当阳救主雄.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
  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赞叹孙权诗:
  驰骤龙驹气概多,二人并辔望山河.东吴西蜀成王霸,千古犹存驻马坡.
  的卢当日跳檀溪,又见吴侯败合淝.退后着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
  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
  赞叹吕布、貂婵诗:
  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
  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
  红牙催拍燕飞忙,一片行云到画堂.眉黛促成游子恨,脸容初断故人肠.
  榆钱不买千金笑,柳带何须百宝妆.舞罢隔帘偷目送,不知谁是楚襄王.
  温侯神射世间稀,曾向辕门独解危.落日果然欺后羿,号猿直欲胜由基.
  虎筋弦响弓开处,雕羽翅飞箭到时.豹子尾摇穿画戟,雄兵十万脱征衣.
  洪水滔滔淹下邳,当年吕布受擒时:空余赤兔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
  缚虎望宽今太懦,养鹰休饱昔无疑.恋妻不纳陈宫谏,枉骂无恩大耳儿.
  赞叹周瑜诗:
  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
  山高月小水茫茫,追叹前朝割据忙.南士无心迎魏武,东风有意便周郎.
  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
  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
  赞叹黄忠诗:
  将军气概与天参,白发犹然困汉南.至死甘心无怨望,临降低首尚怀惭.
  宝刀灿雪彰神勇,铁骑临风忆战酗.千古高名应不泯,长随孤月照湘潭.
  苍头临大敌,皓首逞神威.力趁雕弓发,风迎雪刃挥.
  雄声如虎吼,骏马似龙飞.献馘功勋重,开疆展帝畿.
  老将说黄忠,收川立大功.重披金锁甲,双挽铁胎弓.
  胆气惊河北,威名镇蜀中.临亡头似雪,犹自显英雄.
  赞叹姜维诗:
  妙算姜维不等闲,魏师受困铁笼间,庞涓始入马陵道,项羽初围九里山.
  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
  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赞叹甘宁诗:
  鼙鼓声喧震地来,吴师到处鬼神哀!百翎直贯曹家寨,尽说甘宁虎将才.
  吴郡甘兴霸,长江锦幔舟.酬君重知已,报友化仇雠.
  劫寨将轻骑,驱兵饮巨瓯.神鸦能显圣,香火永千秋.<br  赞叹华佗诗:
  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佗.
  华佗仙术比长桑,神识如窥垣一方.惆怅人亡书亦绝,后人无复见青囊!
  赞叹庞统诗:
  赤壁鏖兵用火攻,运筹决策尽皆同.若非庞统连环计,公瑾安能立大功?
  曹操征南日日忧,马腾韩遂起戈矛.凤雏一语教徐庶,正似游鱼脱钓钩.
  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

7. 法家,墨家,儒家,道家,兵家的创始人分别是谁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提出富国强兵、以法治国。法是通过具体的刑名赏罚来实现的。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管理的社会科学,涉及社会改革、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法家先贤在法律界及法理学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而闻名,并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相当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法家大智慧/中国经典文化书系》在线购买-《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管仲、李悝、商鞅和韩非在政治制度上主张郡县制。在统治思想上,法家主张以法制治国。

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诸子百家之一,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汉民族三大哲学体系,法家代表韩非子称其和儒家为"世之显学",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杨朱,道家代表人物)则归墨(墨子)"等语,证明了墨家思想曾经在中国的辉煌。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因为墨家思想独有的政治属性,兼之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官学勾结政策,墨家不断遭到打压,并逐渐失去了存身的现实基础,墨家思想在中国逐渐灭绝;直到清末民初,学者们才从故纸堆中重新挖出墨家,并发现其进步性,近年来经过很多新墨者的努力,墨家学说出现复苏,并因其进步性而呈现出燎原之势。

儒家学说,又称儒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而称之为儒教。儒家思想是一种奉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为宗师,所以又有称为孔子学说,对中国以及远东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自汉代以来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但是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学说包括:五伦  十义  四维  八德 。

儒家经典形成于孔子时代,但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儒家思想对中国,东亚、东南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奉儒学为官学的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帝国被民国取代以后,儒家思想受到了外来新文化最大限度的冲击,不过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早已指出:“孔子不仅开创了儒学,也确实开创了易学。”儒家尊奉儒学,深谙易道。
儒家“知天文、识旱涝”( 章太炎语),是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学派,也是封建的根本。
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保身修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之本。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开创者,道家哲学基本上也就是老庄二型而已。著有《庄子》,被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的作品,外篇是学生门人的作品,杂篇则是伪作。亦有不同说法,但《让王》、《说剑》等则被认为必定不是庄子及门人的作品。
列子,战国时人。现存有的《列子》八篇,是东晋张湛所辑 ,一般认为该书反映了战国至魏晋间的思想。《列子》从道家思想出发 并对道家思想中无为的人生观有所改造 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 并认为人在一种不任强使力的生存状态下,不忧天,不畏天,才是最好的生存状态。

王弼,三国时代人。当两汉经学的发展已到尾声,社会政治一直在动乱与不义的情境中,知识份子转向玄学清谈的风气,王弼以其对老子哲学的深切体悟,注解老子《道德经》一书,重体用之分,有无之别,不但发展出诠释老学的宗旨:"贵无"的精神,并以此原理注解《易经》,甚至还因此改变了从汉易以来言象数易学的气化宇宙论,而将易经的研究方向代之以纯粹玄学思想 ,使中国易学史走向一个崭新的局面。
郭象,西晋人,以《庄子注》闻名,主张“独化”理论 是一种从高度抽象思维当中所发展出来的的玄学式概念理论, 认为宇宙万物都生于偶然的“玄冥”境界,因此提倡一种物无大小 各顺其适之精神,平等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人生观。
先秦还有其他代表人物以及以后也出现了大量的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之后的杨朱也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杨朱本人及其思想在历史上多被曲解了。《列子·杨朱》篇有“杨朱曰:“古人之,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吕思勉先生在评价杨朱“不利天下,不取天下”时指出:“夫人人不损一毫,则无尧舜,人人不利天下,则无桀纣;无桀纣,则无当时之乱;无尧舜,则无将来之弊矣。故曰天下治也。杨子为我说如此,以哲学论,亦可谓甚深微妙;或以自私自利目之,则浅之乎测杨子矣。”
有学者认为,道家起源应为远古的隐士传统,当然也有学者说老子是清庙之守,总之,道家的起源绝不是社会政治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从旁观察世局,认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型态的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属于原理性研究的层次是他们的专长。当先秦的老庄二子总摄整理了道家思想的纲领之后,道家形上思想的深度立刻影响了儒家与法家的形上思想,儒家《易传》之作与韩非子《解老》之作都是在其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说。但是在社会政治的实际影响力上,老子之学要到汉初黄老之治的实施后才正式被试验着,因为在迭经春秋、战国、灭秦、楚汉之争之社会战乱终告停止之时,人们终于发现争强斗争的害处以及休养生息的重要,于是老学原理的政治哲学观点遂被重视。等到西汉强盛,君王开始好大喜功,争战的岁月再度启幕,时代的风气再度转变,然后也再度败坏,等到魏晋清谈之风起,道家哲学又开始了它的生命力。何晏、王弼首开其风,王弼更以简洁有力的注经之作,从理论上深入道家之学并予以阐发,而向秀、郭象则发展庄学的注释工作。魏晋之后,道家思想并未有鲜明的创造传统之再现,但是道家思想的理路却转为道教、易学与儒学理论的开创所藉用的重要启示,尤其是源自庄子的气化宇宙观,更被广泛且深度地再开发着。而同一时期的佛学传播,亦曾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是以道家“无”的智慧原理来表达的,此即世称“格义佛学”时期。
道家哲学主要经过了老子原始老家、稷下学宫黄老学派、庄子学派、秦汉黄老道家、魏晋玄学新道家等发展时期。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汉初有张良、韩信等。今存兵家著作有、《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等。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中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
兵家
孙武,齐国人,字长卿,春秋时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他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孙武著作有《孙子兵法》一书,为中国最杰出的兵书,并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视。
孙膑,齐国阿鄄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为战国时兵法家。他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当庞涓作魏惠王将军时,忌其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即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设计大败魏军於桂陵、马陵。他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理论,把道看作战争客观规律,提出了以寡胜众、以弱胜强的战法,主张以进攻为主的战略,根据不同地形,创造有利的进攻形势,重视对城邑的进攻和对阵法的运用。著有《孙膑兵法》一书。

法家,墨家,儒家,道家,兵家的创始人分别是谁

8. 读书使人进步是谁说的?》

读书使人进步这句话是源自朱熹《朱子家训》的“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句话,意思是读书的时候如果没有疑惑,就要让它有疑惑,有了疑惑后,就要解决疑惑,到了这个地步才是进步了。

扩展资料:
与读书有关的名言名句
1、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口到,心到。——朱熹《朱子家训》
释义: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2、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释义:以读书来修身,应该以学习为最首要的任务;而如果要教授学问,则应该以书本上的知识为根本。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释义: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努力学习,到老了才后悔读书太迟。
4、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这是苏轼写在门口的对联。立志要学会天下字,读遍天下书。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