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创新教育与素质培养

2024-05-09 04:59

1. 中小学生创新教育与素质培养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陶宏开教授的见解:素质分为心理素质,专业素质,整体素质。现行的应试教育被教育者以听为主,而素质教育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为主。言简意赅! 但是高度有限,只针对孩子,却忽视了教育者自身以及所有社会人士。   1.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思想下的社会主义社会,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胡锦涛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都是高素质的理想社会。没有高素质, “和谐”从何谈起?没有高素质,“社会主义”将是虚幻的理想社会。   2. 素质教育,应该从全社会的高度发起。CCTV-1的公益广告,历经几十年,现在已经推起高潮。但是,素质教育不应该假借某某活动知名(如:学雷锋日,奥运会,博览会……)发起,社会是每一个个体组成的,生活由每一天每一秒每一瞬间组成,每一个社会人,每一个生命活动都在体现你的素质。“桥上的人在看风景,桥下的人在看你。”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3.素质教育应该从新闻人物做起,充分发挥新闻人物的社会效应。毛主席的时代,是特殊时代,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人民服务……那个时代,领导,榜样,先进,模范,标兵,做老实人……当年令人激动万分的一些词语,现在已经慢慢淡出。可是现在只有政府官员,没有了“领导”! “为人民服务”换成了“形象重于生命”。 “是谁领导我们闹革命,是谁领导我们翻了身?”——谁能领导我们搞教育革命,素质教育

中小学生创新教育与素质培养

2. 中小学生创新教育与素质培养

中小学生创新教育与素质培养这个话题涵盖面很广,我就其中的一方面说一下我的见解,供您参考。
   首先,做学问要先学会做人,这就是指中小学生们的素质培养上。一个人的素质高与低决定了他的创新能力的大小。为什么这么说呢,您可以这样想,如果一个人他素质不好,那么即使他在某一方面有创新的潜力,那么因为素质低,他的行为会受到周围大部分人的指责与抨击,人都是有思想的,当所有的人矛头都指向他的时候,他就不会专心的去搞创新了,他会想办法保护自己,这样注意力分散了,怎么去创新呢,所以呢,对学生的教育,不管是中小学生还是更高年级的学生,一定要先学会做人,也就是具备良好的素质。
    其次呢,要想搞好创新教育,就要博览群书,开拓视野,创新的前提都是以前人的成果为基础,也就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创新。
   希望我的见解能够给您带去启发,祝您龙年大吉,幸福快乐每一天!

3. 中小学生创新教育与素质培养

家长点评:教授的讲座让我和孩子受益匪浅,对孩子的学习非常有帮助,完完全全是一堂精彩的讲座,包含了他们总结出的精华,希望以后可以多出一些这样的教育节目。
学生填写:专家讲得非常好,我懂得了许多。在以后的学习和考试中,专家讲的方法我会灵活运用,相信会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家长:
看后视频感觉专家的创新记忆如此神奇!好像找到了孩子成绩不理想原因的金钥匙。考试前如何放松休息才有利考试发挥,为了孩子明天成绩更好,这样轻松、快速、高效的学习窍门节目多播放些。
学生:
1    在重大考试前一天同学们应该充分休息并做好考前准备有利于考试发挥     2       同学们往往在考试结束之后喜欢与别人对照答案,大家想一下对照答案对你下一场考试发挥有没有好处    3    自己有什么轻松、快速、高效的学习方法.
家长:孩子们的心理素质要从小抓起! 助,能提高我的成绩。非常感谢。

中小学生创新教育与素质培养

4. 中小学生创新教育与素质培养

中小学生创新教育与素质培养这个话题涵盖面很广,我就其中的一方面说一下我的见解,供您参考。
首先,做学问要先学会做人,这就是指中小学生们的素质培养上。一个人的素质高与低决定了他的创新能力的大小。为什么这么说呢,您可以这样想,如果一个人他素质不好,那么即使他在某一方面有创新的潜力,那么因为素质低,他的行为会受到周围大部分人的指责与抨击,人都是有思想的,当所有的人矛头都指向他的时候,他就不会专心的去搞创新了,他会想办法保护自己,这样注意力分散了,怎么去创新呢,所以呢,对学生的教育,不管是中小学生还是更高年级的学生,一定要先学会做人,也就是具备良好的素质。
其次呢,要想搞好创新教育,就要博览群书,开拓视野,创新的前提都是以前人的成果为基础,也就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创新。
希望我的见解能够给您带去启发,祝您龙年大吉,幸福快乐每一天!

5. 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是什么?

是钱的问题,中国人大概是穷怕了,很看重钱,社么都要钱,你说你是人才,你没钱,就等着被埋没吧。但我们不是机器,我们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现在改变不了自己,那就保护自己的子女不受侵害,当有一天老师说你儿子不行的时候,可以和儿子一起反驳老师,你算社么东西!!!!!

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是什么?

6. 创新创业教育如何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

近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之中,不少学生将注意力转向“创业”,却由于社会经验不足、人脉资源稀缺等原因而逡巡不前。而正在各高校不断推进的创业教育,则带来了新的支持——在这里,学生们不再为象牙塔所限;在这里,为创业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和日益周到的服务;在这里,创客们开始走向真正的创业。

日前在郑州大学举行的2017首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蓝皮书(2016)》和《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情报告(2016)》发布。
在肯定了2016年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同时,报告指出,当前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少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作少部分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理念的学生的培养工作,忽视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玉分享了这样一个例子:哈工大有一名学生,2009年从黑龙江省鸡西大学考入哈工大,2010年萌生了研制卫星的念头,2012年即组建微纳卫星研制团队,2015年与团队一起,发射了“紫丁香二号”纳卫星,2017年与团队一起,又发射了“紫丁香一号”。

“从这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有创新的主动性、有创新的意识和原动力,是因为学校的文化与土壤的激发。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厚的航空航天的科研氛围,是学生创新的动力。因此,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大的创新氛围中被自然而然激发出来的,创新思维也是如此。”

7. 试论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试论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能力 培养 
     【论文摘 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深入开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成为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本文对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几点个人的观点和建议。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创新能力又是综合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繁荣兴旺的动力,更是促使民族进步的灵魂,因此,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所针对的重点所在,也是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为学生提供创造和创新的条件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对学生进行“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与时间。具体来说,解放学生大脑,就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解放学生双手,就是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解放学生眼睛,就是培养他们认真观察的能力;解放学生嘴巴,就是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解放学生空间,就是鼓励他们投身社会实践;解放学生时间,就是提倡讲究学习效率,节省学习时间。“六大解放”的提出,为学生的创造与创新提供了先决条件。作为学习,应按照这一教学思路安排教育活动,如:在班级内实行“班干部轮换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管理的机会,并积极鼓励学生在管理工作中发展创新;在全校范围内成立兴趣小组,为学生们施展才华提供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中小学生的减负工作,为学生减轻负担、注重创新奠定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产生疑问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与开端,学生只有对知识产生疑问,才能在自主思维与思考中获取答案。任何思维过程都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包括对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讨论,直到解决问题,都体现了学生对思维的灵活运用,这一过程中所提出的具有新意和创意的解决办法,都是一种创新行为。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操作办法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所创设的情境应难易适中,如果问题太难,会让学生感觉筋疲力尽,不仅无所获,还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如果问题太容易,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见,只有中等难度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求知,并始终处于智力发展的最佳状态。     2.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大胆提问     根据一般的学习规律,在学习初期,学生容易对内容表象产生疑问,而无法深入其内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拓展其思路,鼓励他们深入学习内容,通过联系前后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从而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与讨论,形成系统分析问题的习惯     作为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讨论中发现问题实质,并将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目的`上。只有分析清楚这两方面,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可见,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养成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习惯。其中应注意的是,教师不要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以减少其盲目性;也不能越俎代庖,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先跟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分析,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4.通过归纳总结和课后练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当问题解决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共同归纳总结问题要点及解决思路,并通过进行课后练习来巩固知识。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分析、合作讨论、总结归纳、延伸练习中得到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教师应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活动教学,即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中心来组织的教学活动,如:游戏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角色扮演教学等方法。     (2)案例教学,即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借助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特定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平等对话,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竞赛教学,即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小组竞赛教学、辩论教学等方式。     (4)过程教学,即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认知过程的训练。     这些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以达到各种方法的互相渗透和互补,最终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不但是历史赋予每个教师的责任,同时也是整个教育部门所面临的重任。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抓住素质教育的契机,不断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若松.论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J].湖北社会科学,2005,(01)     [2] 孟玉琴.论创新能力培养与教育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4,(10)     [3] 刘守峰.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9,(S3)     [4] 王雷,苏桂臻.新课程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6)     [5] 刘宏.森想象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切入口”——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1) 
  ;

试论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8. 基础教育应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四期叠加”的关键转型期,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愈发突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如何有效化解这些制约因素,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关键要靠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党和国家提出到2020年要将我国建成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已经提到国家发展的战略性层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特别强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指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当前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困境
随着社会发展,“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万众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等创新理念被相继提出,创新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总而言之,创新就是一种新事物或新思想的产生,其本质在于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和常规戒律。创新型人才则为具有批判精神和创造性人格、能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劳动的人。拔尖创新型人才,是指在各个学科领域或工作岗位上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特别强调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政府部门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而“钱学森之问”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揭示了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
1
对基础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社会普遍认为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责任和大学的使命,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创新素养的形成认识不足,导致一大批“潜力股”错失绝佳发展机会。与此同时,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收效甚微,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使学者的关注点开始向基础教育领域转移。基础教育才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创新个性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创新思维和创造技能开发训练的黄金时期。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培养以及创新思维方式的培植,关系到他们将来接受高等教育和从事创新性工作的潜质与发展基础。因此,构建有助于学生创新潜质开发的基础教育系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创新文化建设要从孩童时期开始抓起,从幼儿园就开展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创新型人才培养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2
缺乏对超常儿童的鉴定标准和方法导致“天才”被埋没
智商和能力明显超出同龄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通常表现为具备某种特殊才能的儿童被称为“天才儿童”,俗称“神童”。在美国,有专门研究天才鉴别项目的心理学家和科研人员,并提出一整套相对完整的鉴定标准和方法。例如,标准化智力测验,非智力因素测验,创造力、学习能力或成就测验,天才儿童行为核对表,专家评定,临床法等。然而,就我国现状来看,对超常儿童的鉴别仍依赖于家长式的培养和发掘以及一般性的单一智力测验,缺乏多维度、多因素综合考察的方法和筛选程序。而基础教育阶段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初始阶段,发挥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在此阶段对天才儿童认识不足,导致拔尖创新型人才被扼杀在摇篮里,基础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重要推力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3
天才儿童的后续培养不到位导致“天才夭折”
部分活跃在电视节目里的、人们熟知的“神童”成为各大卫视提高收视率和赚取流量的宣传工具,使其陷于走穴捞金的泥坑,在后期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与此同时,接受正规后续教育的天才儿童,由于学校没有充分考虑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性,导致设计的教育计划与儿童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契合。“神童”与人才的错位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教育过程中接受了传统的刻板教育,忽视学生的个体偏好,没有制定出符合学生个体的教育方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抹杀了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天才儿童的后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的责任,但同时也是家庭和父母的责任,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在天才儿童的成长与后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父母“揠苗助长式”“大包大揽式”等不科学的教育理念,一定程度上也阻碍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养成之路。
4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未能有效衔接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阶段未完成优质高效的衔接与整合工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基础教育缺乏独立性,逐渐沦为高等教育的附庸。小学为中学培养人才,中学为大学培养人才,殊不知每一个教育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教育任务和使命,都是整个教育链条上的一环,既相互联结又各自独立。由于长期以来忽视基础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形成的重要作用,导致我国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不足,这一矛盾在大学阶段充分暴露出来。另一方面,两个阶段关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统一。基础教育阶段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提高升学率上,高等教育阶段则过多关注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上,二者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这部分未进行沟通与整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而两个阶段各行其道,打破了人才培养工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坚持的价值原则
2010年北京四中组建了“杰出创新人才培养道元班”(简称“道元班”),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未来在某学科领域中具有创新能力的杰出后备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为推进特色发展和多样化发展,在2010—2014年道元班的实践基础上,北京四中积极探索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初高中综合一体化模式——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核心、以优秀学生多元发展为本的学校特色发展模式,形成新形势下北京四中的教育特色品牌。道元培养计划通过综合系统科学的改革,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兴趣点,使其奠定自己在所感兴趣领域内的坚实基础,培养他们成为某个领域内的杰出拔尖创新后备人才,概括为“培养杰出的中国人”,成为“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1
坚持长期发展、理念多元、合作培养的原则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与能力,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潜移默化的教育。针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概念确立、培养路径及评价指标要从一个更加多元、更具包容性的视角出发,摒弃过去单一的、僵硬的价值取向。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与指导应坚持多元化和多标准的培养理念,从不同的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以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良好氛围,充分挖掘其创新潜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基础教育同高等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二者都是创新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不能将其割裂开来。两个教育阶段进行有机结合,采取合作培养模式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我国创新能力的关键举措。
2
准确把握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规律
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无疑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和重要基地,是实现创新型人才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折点。基础教育在整个创新人才培养的浩大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创造性思维素养和创新性人格特质的形成,以及崇尚创新创造的价值取向的培养应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抓起,并坚持下去。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思维方式、学习兴趣及综合素质培养与形成的关键阶段,并且一经形成便具有强大的惯性作用,深刻影响着后续创新能力的发展。只有充分认识基础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与高等教育进行合理衔接,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进程。
3
坚持个性化教育原则
个性化教育改变原来那种千人一面的人才培养方式,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道元计划致力于使全体学生热爱科学、亲近科学、相信科学、崇尚科学,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形成对科学、技术、社会的正确理解。积极为部分学有余力爱好科技的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参加较高层次的科普交流和实践活动,拓展见识,更深刻地了解科学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为未来进入科学技术领域学习或工作奠定基础。对于少部分较早地显露强烈的科学热情和禀赋的学生,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他们能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术环境中,接受初级的系统科学研究训练,使其有可能发展成为未来的优秀科技人才。在拔尖创新型人才个体成长的各级教育中要始终贯穿个性化原则,使其形成创新观念与价值体系,把创新拔尖后备人才的超常潜力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初步打造从初中、高中到大学,从国内到国外的一条龙绿色成才通道。
4
坚持“丰富化”的教育模式
由于拔尖人才具有超高的智力,我国对于拔尖人才的培养往往采取加速式的教育方式,即跨越年龄进入更高的学习阶段。“加速式教育”一直都是天才培养的惯用模式。基础教育阶段正是学生的情感和各项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加速式教育模式使之被人为地缩短,很容易导致拔尖人才在学业和智能上孤立发展,而其他方面的成长受到抑制,其结果无异于揠苗助长。基础阶段的拔尖人才不在于“精尖”,并非要使他们一下子成为某领域的顶尖人物,而是要让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发扬所长,同时各方面能力得到培养。针对拔尖人才开展“丰富化教育”,让天才在普通环境中与同龄伙伴共同成长,同时给他们提供更丰富的活动机会和更有挑战性的课堂要求以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
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1
以科技教育奖励制度为制度保障
道元培养计划以《北京四中科技教师暂行管理办法》为保障,以学校科技教育相关管理制度为基础,以科技教育奖励制度为拉动,推进实施。学校建立了《学校先进个人(科技类)奖励制度》,奖励每一年度在科技教育活动中表现突出,作出较大贡献的科技教师和相关人员。设立“北京四中中学生创新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举办“北京四中科技创新大赛”,在全校范围征集学生科技创新研究作品,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制订科技领导例会制度、科技教师管理制度、科技俱乐部例会制度,修订《北京四中科技教师管理办法》,优化科技管理和科技教师队伍的建设,完善科技教育奖励制度。同时,制订《北京四中科技教师奖励办法》《北京四中研究性学习指导工作管理条例》《北京四中“发明家工作坊”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规范科技教育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2
精化必修、完善选修、探索特修与指导自修相结合的课程设置
道元班课程由必修、选修、特修三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学习状况,实施特别学分制,根据“道元班”培养目标整合现有教材内容,优化设置课程体系。
1
精化必修
必修课采用压缩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实行分层教学的方式有序推进。由于课时减少,需要教师对学科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更多地渗透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有利于减少重复性训练和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部分课程实施分层教学,包括免修、A层次、B层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完善选修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人生规划,在文理兼蓄、全面发展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潜能以及发展定位进行课程选择,每学期初在60多门选修课中选择自己感兴趣并对以后发展有帮助的课程。
3
探索特修
特修课是针对道元班学生兴趣发展所开设的一门新课程,旨在对道元班学生的兴趣发展进行指导和培养。对于兴趣极为突出的学生,配备相关导师,让其特长得到进一步深入发展。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通过不同的研究活动,培养并发现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于研究活动有所体验。
4
指导自修
道元班的每位学生均配有两位与其兴趣领域相关的导师:校内导师负责日常与学生的交流研讨,对其兴趣发展提供建议和指导;校外导师对学生的研究方向进行指导。
3
“引导+探究+自主”式的教学方式
在基础教育阶段针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早期培养计划由来已久,如“元培计划”“清华学堂”“竺可桢学院”等。北京四中的道元培养计划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引导+探究+自主”式的教与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坚持科技与人文相结合、校园与社会相结合的教育原则,注重主动实践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创新课程内容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方式,巩固、演示、验证、拓展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采取跨学科、项目式、开放性的课程模式。整体设计的课程基地给学生提供了更大、更自由的发展空间。该创造性教学方式主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采取头脑风暴的方法使之产生更多更独特的想法或者解决措施。
4
全面灵活的选拔标准与评价机制
教育机会均等是每个受教育者的权利,让特殊的群体获得特殊的教育资源是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体现。北京四中道元计划主要选拔两类学生,一是“全优+特长型”学生,即自身素质发展全面,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具有突出特长的学生;二是“超常型”学生,即在某一领域具有浓厚的兴趣甚至达到痴迷、迷恋的程度,且有比较扎实的学科基础和超越同龄人的学习潜力的学生。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采取过程性评价机制,坚持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科技能力进行评价,着眼学生主动发展的相对评价、发展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评价、比较分析,关注其学习活动变化,最大限度地挖掘具有潜力的拔尖人才,为其最终成为某个领域内的杰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5
倡导独立思考、个性解放、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
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和价值理念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内化于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学术品位,外显于学校的制度规范、行为方式和物质条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北京四中的学校文化建设是用自己的故事和语言来诠释教育价值,核心是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公民教育、生命教育“四位一体”的教育价值体系。对知识的探索和对社会的贡献一直是其秉持的价值追求,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倡导独立思考、个性解放、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拔尖创新型人才开展,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科学。一方面,应开展符合拔尖人才内在需求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科技创新竞赛、演讲辩论赛、文艺晚会等。学生在策划、组织和参与活动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其学习兴趣和动机以及塑造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应创设促进拔尖人才人际互动的校园环境。由于学生的交往对象具有选择性,学校有责任组织并开展其感兴趣的探究性活动,满足其好奇心和内在需求,丰富他们的社会和情感生活,促进其人格的进一步完善。
北京四中的道元培养计划得以落实并取得显著成效,既离不开其自身重教好学的历史传统,也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及因此带来的资源优势密切相关,其模式不可以完全复制,但其办学理念对于我国其他地方的中小学而言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首先,重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和校园文化的构建。将科技创新引入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创类活动,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其次,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奖励政策等引导创新、鼓励创新。学校师生创新素养的不断提高和创新活动的持续进行需要政策的保障。最后,各大中小学要根据所在地方的特色,发挥最大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打造最有利于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软环境”。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