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八省15个游击区中面积最大的游击区是哪里

2024-05-09 09:27

1. 南方八省15个游击区中面积最大的游击区是哪里

订阅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得红军不得不实行战略性转移,后来被称之为长征,不过也有一部分红军留下坚持斗争,主要活动在南方八省(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主要有项英和陈毅领导,全面抗战爆发后,南方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那么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是如何划分的,一共有多少支力量呢?

其实南方八省的游击队主要是分为游击区,分布在这八个省,一共十四支力量。

赣粤边游击区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第二年的3月分,项英、陈毅等等率300余红军,先后转到油山山区,在此之前同李乐天就带着一支部队这里,两方合并在一起共1000余人。在这一带和国民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早前的领导人蔡会文、李乐天在战斗中牺牲。到了全面抗战爆发的时候此地还剩下300多人。



闽赣边游击区

1935年1月,时任瑞金特别委员会书记的赖昌祚领导3个红军独立营及游击队共1000人,在瑞金附近坚持斗争。四个月后赖昌祚牺牲,这一支部队之剩下30余人,被编为瑞金游击队,由钟得胜率领,转到大柏地山区坚持游击活动。1937年春游击队发展到300余人。

闽西游击区

1935年春,陈潭秋(中共元老)、邓子恢、谭震林等率领从中央苏区突围出来的 100余人到达永定地区与在闽西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独立第8、第9团等部会合,共约1500人。至1937年7月,红军游击队仍保存1300人。

闽粤边游击区

1934年秋红军独立第3团,在南靖、平和、漳浦地区坚持斗争。后来这一地区被国民党占领,红3团分散在漳浦、 云霄边界和云霄、平和、诏安边界的山区坚持游击活动,195年至年底,重建了游击区。到了1936年年代,部队发展到1300余人,至1937年下半年,红军游击队尚有300余人。

皖浙赣边游击区

1934年11月,红军第30师及游击队共1000余人,和在彭泽、 湖口、 鄱阳、祁门的皖赣独立师与鄣公山的皖南独立团,继续在当地坚持斗争。第二年部队遭受重大损失,闽浙赣军区司令员唐在刚牺牲,1935年底至1936年4月,剩下的部队分别活动于皖赣边、皖南、皖浙赣边的红军和游击队,相继在皖浙赣3省交界的鄣公山会合,编为皖浙赣红军独立团,共800余人。至1937年7月,红军游击队尚有300余人。

浙南游击区

1935年2月,回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第10军团一部,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英,全师一共500余人。至9月,开辟了浙西南游击区,挺进师发展到近1000人。。1936年6月部队发展到约1600人。1937年上半年,挺进师在国民党军的进攻下,受到较大损失,至9月部队尚有约400人。

闽北游击区

1935年1月,闽北革命根据地大部被国民党军占领。2月武夷山山区的红军第58团、西南独立团、闽北独立团等部共约2000人,合编为红军闽北独立师,黄立贵任师长,卢文卿任政治委员。,至1936年底,游击区扩大到十余县,部队发展到3000余人。1937年春、夏,在国民党军的进攻下,红军独立师受到较大损失,闽北军分区司令员吴先喜、师长黄立贵牺牲。至9月,红军独立师尚有800余人。算是一支比较大的力量了

南方八省15个游击区中面积最大的游击区是哪里

2.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相关资料

【项 英 原作】1934年10月,主力红军为着到达抗日前线开始了长途远征,同时在江西留一部武装力量来领导群众,以保持南方经过多年血战所建立的革命阵地和保护工农大众已得的利益。在这种任务下,我们曾百折不回地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争。在这三年的游击战中,大部分的苏区被占领,被截断,使得我们不得不各自独立作战,陷于各个孤立奋斗的状态下,并且我们又是以最劣等武装的游击队来与挟有优良武器、数量超过我们30倍至50倍不等的正规军作战,可以说我们是在非常困难和最恶劣的条件下长期苦斗着。可是我们终于克服了无数的艰险和困苦,终于最后获得了它的结果。第一,保持了南方的许多游击战的支点,这些支点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主要战略支点。第二,保持了经10年血斗所锻炼的武装力量,这种力量在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中成为一个坚强的力量。第三,坚持为实现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而奋斗,以百折不回的精神,卒至达到抗日战争的实现。第四,红军主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创造了空前的伟大的事业,我们配合主力红军,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争,对于中国革命在新阶段的开展中,起了推动机的作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果,就是我们三年坚持的游击战,成为抗战中一个实际的榜样,对于争取抗战的彻底胜利是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的。三年游击战中,在极端困难与非常恶劣的环境下,我们依靠些什么条件去取得胜利呢?主要的是依靠共产党的领导,依靠我们能够正确地分析和估计整个的斗争形势,适应各个斗争的主客观条件,决定我们的行动方针;依靠游击战术的灵活运用,能够随机应变,以适应各个时期对方进攻的手段;依靠最忠实于革命和民众利益的坚强干部作骨干;依靠有最高政治觉悟以及有经常政治工作的武装部队;最后而且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依靠广大民众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参加使武装与民众结成一片。我们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特质,是在于更加以群众作基础,我们整个斗争的主要方式,是以武装的小部队配合广大群众的动作。若是没有群众,离开群众,那么我们即不能坚持,不能存在。我们在一个区域里,曾有二年半的时期,经常转移不停,因为山下的树木多数被砍得一根不留,丛木野草多数被烧得精光,如果我们死停在一个山里,即要被发觉被消灭,所以我们必须经常从此山移到彼山,而且转移的时候很短促。这一事实说明了我们的艰苦环境,在战术上不仅是小部队的战斗动作,而且更主要的是群众中的工作。依靠群众才能利用一切可能条件和优点,来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力量。在1935年,我们曾有一次被围困在山里,附近的民众被驱逐干净,四面包围封锁得非常紧密,我们不仅没有饿死在那里,而且每天还能有白米吃,还能够行动。这完全是由于群众的帮助。他们在深夜的时候,会自动地想尽一切方法,冒险送米给我们。这就是说,我们的一切斗争都变成了群众自己的斗争。在1937年正月间,有一次敌人进攻我们的部队,离我们只有8里路的光景,那时是很危险的,可是我们马上就知道了,因为群众很快地就把消息告诉了我们。诸如此类的事情,简直不胜枚举,群众成为我们的耳目,同时又是手足。在三年坚持的游击战争中,我们在游击战术上加上了过去没有的一些原则。第一,用俗话来说,就是“赚钱就来,赔本不干”,每次战争,我们一定要以最小的牺牲换得大的代价;第二,“有把握就打,无把握就溜”,就是说要一下能把对方弄死才来,否则决不轻易去打;第三,走不赢的就隐藏起来,这“躲”的办法,过去是不知道的;第四,有利的时候就集中来打,否则就分散;第五,利用对方的弱点和空隙的地方去进攻;第六,是“有路不走,没路就走”,因为有路的地方大概都有埋伏,对方常带着干粮,在路旁埋伏着一两天不动,我们只得找没路的地方走,所以时常使我们身上受到许多的刺伤。 这三年坚持的游击战争,无疑地是给我们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3.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介绍

画背景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奉命留在南方八省15个地区的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在项英、陈毅等以及各地党组织的领导下,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与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不但使自己站稳了脚跟,而且在战略上策应和配合了主力红军的长征行动,保存了党在南方的战略支点。油画《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深刻展示了以陈毅为代表红色游击健儿在环境异常艰苦、情况错综复杂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斗争情操。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介绍

4.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介绍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指公元1934年秋至1937年冬,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后(参见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坚持在中国南方八省15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同持续清剿的国民党军进行的游击战争。

5. 红军长征后,南方游击队还有多少人

党史界对参加长征的各主力红军出发时与到达陕北后的人数都有较详尽的统计,但对留在南方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部队与地方游击队则从未作过统计。即使有也只讲到八省十四区的红军游击队,实际应为十四省二十一个游击区。
 
    初期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约为五万八千余人,而三年中各游击区都经历了损失发展再损失再发展的波浪式轨迹,先后参加或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人数约近九万七千余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各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响应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号召,先后下山改编为新四军、八路军、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国民革命军桂系军队,其中改编为新四军的一万二千二百余人,改编为八路军的二千一百余人,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的三百余人,改编为桂系军队的三千余人,共计一万七千六百余人。
 
 此外还有三个游击区的三支游击队约一千余人,因拒绝下山,最后全部失败。

红军长征后,南方游击队还有多少人

6. 南方八省十五个游击区中面积最大的游击区是

面积最大的游击区是鄂豫皖边苏区。鼎盛时期,根据地面积扩展到4万平方公里,人口350万,主力红军45000余人,地方武装20余万,建立了3个市和27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成为党在长江以北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根据地,也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根据地。

 鄂豫皖边游击区是南方八省十五个游击区中面积最大的游击区。分布于赣、浙、闽、粤、鄂、豫、皖、湘八省的赣粤边、闽赣边、闽西、闽北、闽东、闽粤边、闽中、皖浙赣边、浙南、湘鄂赣边、湘赣边、湘南、鄂豫皖边、鄂豫边、广东琼崖(在今海南)等十五个游击区中,以鄂豫皖边游击区活动面积最大,约五万平方公里,游击部队活动范围达到鄂豫皖三省四十五个县,同时期横跨三省的只有皖浙赣边、湘鄂赣边两个游击区,同时位于水陆要道的鄂豫皖边游击区以其南临长江,北濒淮河,东接江淮平原、津浦铁路,西扼平汉铁路,大别山又魏巍于中央,北为河南省南大门信阳,南遏国民党湖北省府武汉(武汉也为民国时全国最大的城市),东胁国民党安徽省府安庆和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因此其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鄂豫皖边游击区是唯一保留整建制且人数众多的游击部队的游击区。1935年2月,高敬亭在安徽岳西县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下辖红八十二师和手枪团,全军约一千一百余人。同时,全军在局部地区革命低潮时期加强了政治工作,军、师、团、营都设有政治委员,连队有党支部,还有师政治部,及时印发《红军政治教材》、《红军须知》等宣传文册,明确和加强了红军部队性质和纪律严格党指挥枪和思想政治建军的根本原则。先后还有一、二、三、四、六、九路游击师作为辅助部队。同时鄂豫皖边游击区到1937年春,还形成了一百一十一个总共约六百余人的地方武装便衣队。这支红军队伍也是三年游击战争中规模最为庞大的游击队。



    鄂豫皖边游击区作为全国最北方的游击区,它有着独特的气候环境和社会环境。秦岭-淮河一线为我国南北自然分界线同时也是亚热带和温带分界线,鄂豫皖边游击区地处北亚热带,冬季温度在0℃到-10℃之间,相比而言全国其他接近南方的游击区温度则较为高。这就意味着鄂豫皖边游击区的红军战士需要更多御寒衣物和冬季大雪封山的粮食匮乏的窘境。因此,鄂豫皖边游击区战士们有许多是冻饿而死而非死于敌手, 高敬亭妻子史玉清(1916-1986)后来撰文回忆到“1936年冬天,金刚台下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雪,整整下了几天几夜。金刚台变成了冰天雪地,碗口粗的大树都被雪压断。便衣队给我们的粮食,几次都因敌人阻挡送不上来。我们经常挨饿,只好在雪地里扒一些草根充饥。我们妇女排在金刚台上,吃野菜,吞野果,嚼草根,穿密林,淋风雨,卧冰雪,有力地支援了鄂豫皖地区三年游击战争。”这种严重的冻饿在其他游击区基本上没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