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佛教联合会的历史

2024-04-28 20:26

1. 香港佛教联合会的历史

香港佛教联合会自1945年成立以来,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等共同努力下,成为香港最具领导地位、最有代表性及最大规模之佛教团体,现有会员11,698人。佛联会秉承佛教慈悲济世的宗旨,致力於弘法利生工作,同时与办医疗、教育及社会福利等善业,为不同年龄人士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四座老人中心及佛教医院、佛教坟场等等,做到幼者得教、老者得养、病者得愈、亡者得安,普利群生。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香港湾仔道117号-栋四层木楼东本愿寺住持日僧宇津木二秀,自知该寺产业必为政府没收,故将寺产所契据及签立送赠证书一纸,交陈静涛和林楞真居士接收,愿把寺产用作香港佛教福利事业。战后香港街头巷尾孤儿随时处可见,极需教化。该产业接收后,即开办中华佛教义学,由两班、四班、六班逐步发展为完全小学,至1951年有学生220人。香港佛教联合会可以说是先有产业后有会,1945年正式注册,创会者包括:筏可法师、茂峰法师、茂芬法师、优昙法师、觉光法师、浣青法师、海仁法师、瑞荣法师、霭亭法师、仁波法师、陈静涛居士、王学仁居士、林楞真居士等。香港佛教联合会的董事会成员,自第一、二届至今始终包括四众,一直实践其时代使命——“联合”了香港四众、上弘佛法、下济群生,突破了香港的晨业佛教传统,以社会弘化形式及教育弘化形式,取代晨禅传统的弘法方式,为战后香港佛教发展,开拓了新方向。

香港佛教联合会的历史

2. 香港佛教的发展历程

香港原属广东新安县,唐代时为南海贸易、交通必经之地,古称屯门。一八四二 年,清廷割让给英国,始为英属地。迄今,已成为国际知名的东方港口。香港佛教,远在西元四二八年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就由中国大陆传入。此地最早的佛教史迹为唐代杯度禅师驻锡的道场,有杯度庵与灵渡寺,到今天还有杯度洞、杯度井等遗迹。当地几乎与广州同时有佛教的存在。自一八四二年英人接管香港以后,人口日渐增多,慢慢发展成今日闻名于世的世界大商港。一直到一九一六年,学佛人士才开始发起佛学会,两年后又设立极乐院。 一九二○年,太虚大师应邀前来说法,开香港宣讲佛学的风气。一九二五年,真言宗人士筹组居士林。两年后,茂峰法师专程前往弘扬天台教义,带动了很多人学佛。于是有心人士开设蟠桃天、卫乐国、小只园等素食馆,兼流通法器佛经,积极传扬佛教。一九二八年,“哆哆佛学社”设立,专弘净土。翌年,又有竹林禅寺、鹿野苑、女子佛学院创立,一时素食、讲经、弘法的风气颇盛,遂有一九三一年“香港佛教联合会”,一九三二年“香港佛教青年会”的相继成立,以及一九三五年《人海灯》月刊的发行。一九三六年,虚云和尚主持由东华医院举办的香港有史以来第一次的“万善众缘水陆法会”。至此,天台、净土、禅宗、密宗,乃至法相等宗都在香港次第展开,奠定了佛教相当的基础。自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六年,数百名僧侣陆续由大陆南来,一时全港约四十所的寺院都显得非常拥挤,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到了一九六○年,寺院的增建已达一百二十余所。目前全港最大寺院为大屿山宝莲禅寺,夙有“香港第一禅林”之称,清末宣统年间(一九○九至一九一一),大悦、顿修二禅师自江苏金山来此开山。一九一二年以后,大雄宝殿历经多次扩建,到一九六九年落成,该寺遂成为东南亚著名佛寺之一。又该寺兴建有全世界最大的铜制佛像一尊,高二十六尺,重二百四十八吨,于一九九四年开光。香港佛教最大特色是以大乘教义为主,各宗并容,其中禅宗、净土宗、法相宗和密宗最为兴盛。据一九八八年香港佛教联合会提供有关香港佛教近况指出,目前寺院佛堂已有四百五十所、佛教团体三十余个、佛学院二所、比丘三百人、比丘尼二千人、佛教徒六十五万多人。

3. 香港佛教联合会的介绍

香港佛教联合会(1945年— )于1945年成立,是香港佛教的一个重要组织。主要目的包括传扬佛教以及从事慈善事业。其成员有近万人,包括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和女居士。

香港佛教联合会的介绍